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克思时间观的理论高度

2017-11-11 10页 doc 27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克思时间观的理论高度马克思时间观的理论高度 马克思时间观的理论高度 2007年5月常熟理工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07 第5期JournalofChangshuInstituteofTechnolog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No.5 马克思时问观的理论高度 周云华,杨增麒 (1.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2.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马克思的时间观包含了以下两个辩证统一的维度:时间性与时间(在本文开头所界定的意义上).一 方面,马克思的时间观当然是用来表征人类通...
马克思时间观的理论高度
马克思时间观的理论高度 马克思时间观的理论高度 2007年5月常熟理工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07 第5期JournalofChangshuInstituteofTechnolog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No.5 马克思时问观的理论高度 周云华,杨增麒 (1.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2.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马克思的时间观包含了以下两个辩证统一的维度:时间性与时间(在本文开头所界定的意义上).一 方面,马克思的时间观当然是用来表征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的,在这一意义上,时间观 当然是以"时间性"的形态表现出来.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观上的阶级性基础决定了他所理解的人只能是处于 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而,所谓人的生命的实现其实就是指合理的社会关系的实现. 这同时又决定了马克思的"实践"只能是具体的,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现实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本身 也是处在客观的"时间"维度之中的.这两个层面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时间观的非凡理论魅力. 关键词:马克思;时间观;实践 中图分类号:B01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07)05,0013—04 马克思的时间观与哲学观紧密相联,在把哲学 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实践"上前,他的时间观以单一 的"时间性"维度来展开.这种单一性方法不断弱 化,不断地向"时间性"与"时间"辩证统一的方法靠 拢的过程就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过程. 先来看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时间观.如有 学者所正确指出的,马克思此时的时间观是以感性 为基础的.他反对德谟克利特对时间的实体性注 解,认为把时间实体化就是取消了时间的概念.所 谓概念化的时间,即象伊壁鸠鲁所述的,时间是通过 对一切定在的抽象,消灭而向自为存在回返途中的 现象世界的纯粹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理解的现象 世界便是一种感性化的世界,或者说就是感性本身. 在马克思看来,正由于伊壁鸠鲁把时间与感性联系 了起来,因而外在世界"也就获得了更加合乎逻辑 的地位"_lJ2.显然,这种"逻辑"在他那里是一种 以自我意识为立足点的解释学的逻辑.因此,马克 思《博士论文》对他的时间观仅作了"时间性"的注 解,"感性与时间的联系表现在:事物的时间性和事 物对感官的显现,被设定为本身同一的东西"_1]233. 马克思的这种时间观跟他此时的哲学观直接相 关.《博士论文》期间的马克思立志使哲学作为意 志来反对现象世界,并以此使哲学本身走出先验思 辨体系的"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这就使"感性" (仅仅是自我意识的解释学意义上的感性,还不是 人的感性)必然成为他此时哲学研究的重点.既如 此,对时间的认识当然也逃脱不了感性的范围,因 此,从时间性的单一维度去解释时间的问题,是马克 思此时的哲学观在时间观上的必然反应.实际上, 德谟克利特的时间观代表了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科学 的线索,它跟伊壁鸠鲁的时间观中所发挥的自由的 线索是不能相互脱节的,而此时深受l9世纪浪漫主 义思想影响的马克思当然还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以马克思此时的时间 观作为理解他后来的科学时间观的基础,那么,将无 法理解马克思对西方文化传统扬弃的真正意义,也 无法进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境域. 在《博士论文》之后,《资本论》及其手稿之前的 很长时期内,马克思没有再专门论述其时间观,但如 果因此而把马克思前后两个阶段中的时间观理解为 收稿日期:2007—03—08 作者简介:周云华(1966一),女,江苏常熟人,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高级教师; 杨增麒(1934一),男,江苏常熟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l3 处于同一维度即时间性的维度上的,这就很难成立 了.正象马克思的哲学观在《博士论文》之后获得 了很大的并且是实质性的发展一样,他的时间观也 是如此.为了便于对马克思成熟时期尤其是《资本 论》中的时间观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我们从 以上所阐述的"时间性"与"时间"的角度对马克思 《博士论文》之后的哲学思想的发展作一梳理. 在《莱茵报》时期,尽管马克思哲学的主体由过 去的自我意识转变成了黑格尔意义上的国家理性,但 与以前相比,在基本的哲学思路上却没发生根本变 化.《博士论文》期间马克思看重的是现象世界向代 表了个体自由的自我意识的回归和生成,现在只是转 变成了外在世界向代表着人民精神的国家理性的回 归,依我之见,这无非是自我意识哲学在直接面对现 实的批判任务时的一种变体而已.他说:"我们知道 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J踟. 这就是促成这种变体的根本原因.在《莱茵报》后期, 尽管由于残酷现实的"刺激",马克思对以上的哲学逻 辑曾产生过一些动摇,"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 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 一 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只要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这 种客观立场上,我们就不会忽此忽彼地去寻找善意 或恶意,而会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 看到客观关系的作用"[21216,这一点后来也鲜明地体 现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 国家的观点的强调.但由于马克思此时尚未真正进 人经济学研究,还没有能力建构崭新的哲学视点,便 决定了他在《莱茵报》后的一段时间内依然不能跳 出单一的表象解释的哲学逻辑,在1843至1844年 间,马克思哲学的重点只不过转移到了外在世界向 费尔巴哈意义上的作为类的人的生成和回归而已. 至此,可以说,内在于马克思哲学观的时间观仍是以 单一的"时间性"为基础的,以"时间"为基础的时间 观还没有涌现出来. 不断深化的经济学研究及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 学的批判促成马克思哲学观和时间观的丰富和发 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只是一起步阶段,因 为它只是在否定的意义推出了对现象世界的客观研 究,把现实劳动称为异化劳动本身就说明了在马克 思哲学观中,实证研究的逻辑还没能和人本主义的 逻辑结合并以之为基础,通过对这两种逻辑的扬弃 而产生一种新的科学的哲学逻辑.如果从时间观角 14 度看,"时间性"的时间观如果不跟以"时间"为基础 的时间观结合并在一个更高的视点上扬弃自身,那 么,科学的时间观便不可能出现. 马克思1845年初的两个哲学文本则展示了一 种全新的哲学观,在它的内部深藏着的当然也是一 种崭新的时间观.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着 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马克思通过对李 斯特经济学观点的批判,非常坚决地放弃了单一的 因而也是抽象的人本主义思维逻辑.针对李斯特仅 仅从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的角度对劳动的界定,马 克思说这其实是一种"最大的误解",李斯特所谓的 "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非自由的,非人的,非社 会的,被私有财产所决定的并且创造私有财产的活 动",对这种现实劳动状况的废除,"只有通过 社会的物质活动才有可能,而决不能把它理解为用 一 种范畴代替另一种范畴"[3J2,"一种'劳动组织' 就是一种矛盾.这种能够获得劳动的最好的组织, 就是现在的组织,就是自由竞争"[3J2,废除"劳动" 的动力就是来自于这种矛盾着的自由竞争的现实. 这里显然已不再有抽象的人本主义线索. 但应引起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该文本中并没有 沦人亚当?斯密式的抽象实证主义逻辑,因为他对 人本主义逻辑的放弃决非简单抛弃,而是一种扬弃. 这可以从马克思的论述中看出,"工业可以被看作 是大作坊,在这里人第一次占有他自己的和自然的 力量,使自己对象化,为自己创造人的生活的条件. 如果这样看待工业,……所认识的就不是工业本身, 不是它现在的存在,倒不如说是工业意识不到的并 违反工业的意志而存在于工业中的力量.这种力量 消灭工业并为人的生存奠定基础"[3]257.有些学者 往往从否定的意义来引用这段话,其实不然.在马 克思的哲学逻辑中,面向理想的逻辑和面向现实的 逻辑是相互"激活"的,他之所以能超越斯密的抽象 实证主义,原因也正在此.在现实的历史发展中, "理想"激活了"现实",使"现实"能构成真正的历 史,反过来,"现实"则是"理想"生成的载体. 最清晰地展示这种新的哲学制高点的是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概念.马克思的 "实践"是指人的生命价值的生成,但却不是人的价 值的思辨式生成,因为人毕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人的生命的生成其实就是现实社会关系 和.因此 的进步.他的哲学与无产阶级的"亲缘关系"正是 通过这一理论"桥梁"而达成的.马克思的"实践" 是指现实的物质活动,但却不是无价值张力的现实 认同,因为他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 会或社会化的人类"_4J,只有"旧唯物主义的立脚 点"才是市民社会.归根到底,马克思"实践"概念 及其"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理论魅力体现在"环境的 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跟恩格斯一起)之所以选择"物质生产" 作为他们理论的主题线索,正是由于一方面物质生 产体现了人的现实层面的内涵,另一方面,从物质生 产中又最能清晰地看出人在劳动的维度即人的本质 的维度上超越于当下现实的必然性.于是,这条线 索当然也是批判资本主义最有力的一个线索. 从时间观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 这种新的理论制高点(尽管他此时没有专门论述时 间观的问题,但从其哲学观中解析出他的时间观应 当是不困难的),可以肯定地说,马克思的时间观包 含了以下两个辩证统一的维度:时间性与时间.一 方面,马克思的时间观当然是用来表征人类通过实 践活动不断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的,在这一意 义上,时间观当然是以"时间性"的形态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观上的阶级性基础决定了他 所理解的人只能是处于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而,所谓人的生命的实现其实 是指合理的社会关系的实现.这同时又决定了他的 "实践"只能是具体的,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 现实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处在客观 的"时间"维度之中的.这两个层面的辩证统一构 成了马克思时间观的非凡理论魅力. 下面再来看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时 间观问题.正象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其实践 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内在化一样,马克思这一时期 的时间观也是上述科学时间观的一种自然延伸.笔 者以为,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方面,最忌讳的是不对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逻辑线索作清晰的便随 便引用其中的只言片语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 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需要,马克思当然 要研究"劳动时间"问题."劳动时间"概念本身是 指外在物质材料通过劳动活动变得适合于主体目的 的过程,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才说"劳动是活的, 塑造形象的火,是物的易逝性,物的暂时性,这种易 逝性和暂时性表现为这些物通过活的时间而被赋予 形式".但对这种"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 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 有的"劳动形式的性质及理论地位,他却有严格 的限定,"劳动过程本身从它的一般形式来看,还不 具有特殊的经济规定性.从中显示出的不是人类在 其社会生活的生产中发展的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的) 生产关系,而是劳动为了作为劳动起作用在一切社会 生产方式中都必须分解成的一般形式和一般要 素",它是"脱离了所有一定的历史属性"的"抽象 形式".而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全部 内容却是"处于它们的纯粹的经济形式中"J1拍的,在 这一意义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不是一个从 事劳动的人,而是活动的人格化的劳动能力",甚至可 以仅仅用"人手"来指称工人J5.因此,资本主义的 生产本质上不是处于一般性劳动范畴中的产品,商 品,剩余价值等的生产,而是劳动和资本关系的生产. 既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性 的认知对象来看,那么它当然也就具有了独立于"时 间性"之外的"时问"维度. 在《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这种"时间" 的维度表现在对"交换价值"的客观性历史发展的 描述中,只要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在该手稿中,这是 一 条很强的理论逻辑,其目的直接指向资本主义以 "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 马克思说,虽然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社会形态中, " 一 个民族的生产无论从整个表面上或从深度上来 看都可能尚未被交换价值所掌握.然而与此同时, 历史表明,流通本身怎样导致资产阶级的,即设定交 换价值的生产,并且怎样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同自己 曾直接赖以出发的那个基础完全不同的基础"J, 只要剩余产品的交换一再地出现,那么,交换价值的 统治地位必将到来.从更深层面上思考,马克思时 间观中的这种"时间"维度显然也不是"零价值"的, 因为把交换价值发展的"时间"维度建构在其历史 性和被超越性的基础之上,这本身已蕴含了与人类 的价值生成紧密相联的"时间性"维度,只不过两者 不是外在的并列,而是内在化的融合,并通过融合而 超越了各自的局限,发展出一种科学的时间观. 在《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没能 提出完善的剩余价值学说,因此在对这种科学时间 观的运用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他 对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根据的分析上.这一时 15 期马克思的核心概念是"交换价值",这一概念对于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私有制社会中的历史性来说是 足够了,但如果用它去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必然 灭亡的理论根据,就显得不够"火候"了.因此,在 哲学观表现为,马克思有时还不能把人学的线索与 科学分析的线索很好地结合起来,从内在于其哲学 观的时间观来说,则是其科学时间观的不彻底性的 表现.在笔者看来,国内不少学者广泛引用马克思 这一文本中的有关人的自由发展的语句来作为实践 唯物主义的主体性诠释的证据,这是不应该的. 在《1861—63年经济学手稿》及《资本论》的正 式文本中,由于创立了完善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 在经济学研究中最彻底地贯彻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方 法.在认识到工人的阶级觉悟本身"同样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的基础上,把他的理论重点 集中在了对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产生的自身 超越性的证明上.资本主义生产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必然导致一般利润率的下降,于是便有连锁反应:延 缓新的独立资本的形成,促进人口的过剩,促进生产 的过剩和资本的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因此,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性在于它自身, 而不是所谓的人的本质发展的外在要求.正是在这 一 意义上,当有人指责李嘉图"在考察资本主义生 产时不注意'人',只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时,马克思说"这正好是他的学说中出色的地方"?.这一观 点跟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解放是一种 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的观点是根本一致的. 然而,马克思不是李嘉图,当李嘉图面对资本主 义生产的自我局限性无可奈何的时候,马克思却通 过资本主义必然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逻辑视点展示出 了其理论与人的价值,人的意义之实现紧密相联的 深层意蕴.如果从时间观的角度来看,那么,这正是 实践唯物主义时间观的深刻含义之所在. 从上述分析可见,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时间观 并不仅仅体现在该文本中直接讲到"时间"概念的 地方,只有深刻地领会《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丰富 思想,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时间观的理论真谛,也才 能真正进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境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3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0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48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100. [1O]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288. TheTheoreticalHeightofMarx'STimeConcept ZHOUYun.hua,YANGZeng.qi (1.TeachingAffairsOffice,ChangshuCityEducationBureau:2.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Dept.,Changshu215500,China) Abstract:Marx'Stheoryontimeconsistsoftwodialecticalunityconcepts:timeconceptandtime(whichisdefined atthebeginningofthisarticle).Ononehand,Marx'Stheoryoftimeatteststotheprocessoftheconstantfulfilling ofhumanvaluesthroughpeople'Sactivitieswhileontheotherhand,thedevelopmentalphaseofthebaseofMarx' Sphilosophyhasalimitingeffectonhistheorybecausethepeoplehedefinedcanonlybetheoneswhowereadap— tedtothecertainproductivitylevels.Asaresult,thefulfillingofone'Svaluescanbeinterpretedastherealization ofrationalsocialrelationships.ThisalsodictatesthatMarx'S"practicalapplication"canonlyrefertothehuman activitiesthatcorrespondtothespecificandhistoricaldevelopmentphases.Theseactivitiesfallintothespheresof thetimeTheory.ThetwodialecticaluntiesspeakvolumesaboutMarx'Stheoryoftimeconstraint. Keywords:KarlMarx;timetheory;humanpractices 16
/
本文档为【马克思时间观的理论高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