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不同世代价值观及其变迁之研究

2017-11-11 23页 doc 55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不同世代价值观及其变迁之研究不同世代价值观及其变迁之研究 不同世代價值觀及其變遷之研究 1 壹、緒論 大部分的人對代溝 (Generation Gap) 都存著負面的印象,如衝突、矛盾、 不解、困惑、失望、沮喪…等等。每世代的人都受所處時代之影響,此即所謂 「世紀差異因素」 (Cohort Factor) 。上一代經歷戰亂、經濟衰退,生活貧 困、物質缺乏,因此刻苦節儉,把安全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希望一直工作到終 老。這一代之生命歷程與上一代不可能類同,而下一代與我們又有很大差異。 社會期望下一代能和自己一樣,但事與願違,改變不斷加速,世界愈來愈小,...
不同世代价值观及其变迁之研究
不同世代价值观及其变迁之研究 不同世代價值觀及其變遷之研究 1 壹、緒論 大部分的人對代溝 (Generation Gap) 都存著負面的印象,如衝突、矛盾、 不解、困惑、失望、沮喪…等等。每世代的人都受所處時代之影響,此即所謂 「世紀差異因素」 (Cohort Factor) 。上一代經歷戰亂、經濟衰退,生活貧 困、物質缺乏,因此刻苦節儉,把安全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希望一直工作到終 老。這一代之生命歷程與上一代不可能類同,而下一代與我們又有很大差異。 社會期望下一代能和自己一樣,但事與願違,改變不斷加速,世界愈來愈小, 2 每天面臨的問題是新的,所遭遇之危機是空前未有的,而社會仍企圖根據上一 代的模式解決今天之問題,都已不合時宜,必須加以修正。變遷是常態,世代 都有交替之現象,正如家族企業與政治如何培養接班人,順利完成交替不至於 有負面影響,都需要智慧及對代溝之形成要有深刻認識。 代溝之形成主要是價值觀之差異。價值觀在組織行為研究上,占著重要的地位。因為研究價值觀是瞭解態度與激勵動機的基礎,而且價值觀也會左右我們的知覺。個體進入組織後,會預先考慮到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價值觀包含著對或錯的詮釋,價值觀還意味著某些行為或結果是我們所偏愛的。價值觀會影響態度和行為。一般研究認為在社會變遷之下,國民所得提升,生活水準改善,最容易改變的是行為與態度,居於人格核心位置的價值體系則難動搖。但楊國樞 (1972) 之實證研究發現,自1948至1964年,中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已有相當的改變。近年來台尚社會變動加速,如報禁解除、代黨禁開放、開放大陸探親及政府之解除管制,其變遷程度為前所未及,相信價值觀亦會受到很大之改變。 既然代溝為正常現象,在環境快速變動下價值觀亦跟隨著改變,因此不可 以上一代之觀念來看下一代。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研究: 一、價值觀之操作性定義。 3 二、戰後嬰兒潮(Baby Boomer)與新人類(Baby Buster)價值觀之差異。 三、組織行為上瞭解價值觀差異動,其態度進而做為激勵動機之基礎。 貳、 文獻探討 一、戰後嬰兒潮 (Baby Boomers)、新人類 (Baby Busters)與新新人類名詞界 定。由於不同之學者對名詞界定不一,易生混淆,因此就不同學者所提出不 同之界定說明如下 : , Solomon (l992) 將不同世代分成傳統 (Traditionalists 於1925~1945出 生) 、戰後嬰兒潮 (於1946~1964出生) 及新人類 (Baby Busters於l965 ~1975出生) 。 , Richard (l994) 認為價值觀會隨著年齡不同而改變,分成衰退下嬰兒 (Depression Babies 1929~1933出生) 、卡群 (Wedge Group1940~ 1945) 、 戰後嬰兒潮 (Baby Boomersl946~1964) 、 新人類 (Baby Busters 1965~1975 ) 、 新新人類 (Baby Boomers l976~1994) 。 4 , Green (l993 ) 界定戰後嬰兒潮 (Baby Boomers) 為1946~1964、新人類 (Baby Busters) 為1965~1976 。 , Maital(1991) 稱呼新人類 (Baby Busters) 又叫二十啷噹少年郎 (Twenty somethings) 、 過去的雅痞 (Past yuppies) 、 冷漠的一代 (Indifferent generation) , Filipczak (l994) 對於新人類 (Baby Busters) 又稱X世代 (generation X) 之劃分可能從1965~1975,也可能是以1960~1970,通常又稱第十三代 (l3th generation) 、懶惰蟲 (slackers) ,潛伏的一代 (the Lurking generation) 或一群在戰後嬰兒潮陰影下長大的一群。 ,Katosh與Greenwald ( 1989) 定義戰後嬰兒潮 (Baby Boomers) 為1946~ 1964 , 新人類 (Baby Busters) 為1965~1976 。 ,Hebrbig與Koehler (l993 ) 定義戰後嬰兒潮 (Baby Boomers) 為1946~ 1964 , 新人類 (Baby Busters) 為1965~1980 。 ,Ratan (l993 ) 定義戰後嬰兒潮 (Baby Boomers) 1946&1964,新人類 (Baby Busters) 為1965~1975 。 ,Meredith與Schewe ( 1994) 將美國人劃分成六個科夥 (Cohorts) 對儲 蓄、性、飲食及對數百種服務均有不同之態度。 1衰退期之科夥 (The Cohorts) 1912~1921 2 嬰兒潮I科夥 (The Boomers ? Cohorts) 1946~1954 5 3 二次大戰科夥(The World War ? Cohorts) 1922~1927 4 戰後科夥 (The Post-war Cohorts) 1928~1945 5 嬰兒期?科夥 (The Boomers ? Cohorts) 1955~1965 6 X世代科夥 (The Generation X Cohorts) 1984~1994 美國學者Riley指出 :「在同一社會裏,同一時代出生的一群人會面臨類似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因此稱之為一種『出生的科夥』(Born Cohort) 不同的科夥的生命經驗有極大的差異。」 Labranche(1992)重訂美國歷史價值為, l 理想主義之世代 (Idealistic Generation) 指的是戰後嬰兒潮 (Baby Boomers)將其放在文化科夥 (Cultural Cohort)出生在1946~1960。 2 反應之世代 (Reactive Generation) 指的是1961~1982之十三世代 (l3th generation) 。 3 城市世代 (The Civic Generation) 指的是G.I.世代, 19O1~1924。 4 適應世代 (The Adaptive Generation) , 指的是1925~1942出生的。 6 Strauss與Howe (l991) 將美國歷史用時間來劃分十八個世代,從1580~ 2100之生命週期如下 : 1600~1650 清教徒時代 (Puritans) 游騎兵 (Cavaliers) 1650~1970 光榮時期 (Glorious) , 文明時期 (Enlighteners) 1970~1975 覺醒時期 (Awakeners) , 自由世代 (Liberty) 1975~1980 共和時期 (Republicans) , 妥協世代 (Compromisers) 1980~1985 卓越時期 (Transcendental) 鍍金世代 (Gilded) 1985~1900 進步時期 (Progressive) ,失落世代 (Lost) ,傳教士世代 (missionary ) 1900~1950 G.I.S. 時期 安靜沉默世代 (Silent) 1950~2000 戰後嬰兒潮時期 (Boomers) ,第十三世代 (Thirteeners) , 千禧年 (Millennial) 世代 。 綜合以上不同作者,本研究採用戰後嬰兒潮 (Baby Boomers) 是指1946~ 1964出生的,而新人類 (Baby Busters) 是指1965~1975出生的,新新人類是 指1976~1994出生的。 二,價值觀有者關之研究 Allport與其同僚 (1951) 是早期致力於發展價值觀分類法的學者之一, 7 它們將價值觀區分成六種類型, 1 理論的 (Theoretical) : 強調經批判及理性的方法來發掘真理 2經濟的 (Economic) : 強調實用性及實務性。 3 唯美的 (Aesthetic) : 強調形態及和諧感。 4社會的 (Social) : 強調人群之愛。 5政治的 (Political) : 強調權力的取得及影響力。 6宗教的 (Religious) : 強調經驗的一致性及對宇宙整體的瞭 解。 Rokeach (1973) 價值觀調查 Milton Rokeach創立了Rokeach價值觀調查表 (RVS) ,共含二組價值觀, 每組共十八個價值項目,一組稱為目的價值觀 (terminal value) 指價值存在結果的最終狀態 ; 即每個人一生當中最想達成的目標。另一組價值觀稱為工具價值相 (instrumental Value) 指個人偏愛的行為表現方式,或是可以達到目的價值的手段與行為模式,以下列出RVS之目的價值觀與工具價值觀之範例, ※表一 目的價值觀 工具價值觀 舒適的生活 (富裕的生活) 雄心勃勃 (刻苦耐勞、抱負非凡) 8 令人興奮的生活 氣度恢宏 (心胸開闊) (充滿刺激、活力的生活) 成就感 (持久的貢獻) 才幹過人 (能力強、有效率) 和平世界 (沒有戰爭與衝突) 愉快(無憂無慮 美的世界 (自然與藝術人文之美) 乾淨整齊(乾淨、一絲不茍) 公正平等 (互敬互愛,機會均等) 勇敢、有擔當(為自己的理念挺身而出) 家庭安全 (照顧所愛的人) 寬恕他人(願意原諒他人) 自由 (獨立、自由選擇) 樂於助人(為他人的利益賣力) 快樂 (滿足) 誠實正直(誠心、值得信任) 內心和諧 (沒有內在的衝突) 富有想像力(勇於創造) 成熟之愛(性能及精神上的親蜜性) 獨立自主(自給自足) 國家安全 (免受外力侵襲) 聰慧過人(聰明且深思熟慮) 愉快 (閒暇,享受的人生) 合乎邏輯(穩定、理性) 普渡眾生 (超度永恆的生命) 具有愛心(慈愛溫柔) 自我尊重 (自尊) 忠順服從(忠於職守、尊敬他人) 社會認同 (尊敬、仰慕) 謙恭有禮(有禮貌、舉止適度) 真正的友誼 (親密的友誼) 負責可靠(可讓人信任) 智慧 (瞭解生命) 自我約束(自我規範) 9 資料來:M Rokeach,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3) Robbins (1992) 提出現今工作價值觀分析,Robbins整合近來幾個有關工作價值觀的研究分析,並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希望能藉此找出不同時代背景的美國勞動人音口,是否有獨特的價值觀,表二指出員工價值觀可以根據他們開始投入就業市場的年代來加以區隔,因為人多數人在18歲到23歲間開始投入工作,因此員工的年齡也可做為區隔變數。 ,表二 現今美國員工最重視的價值觀 階段 就業時間 目前年紀 最重視的工作價值觀 最重視的工作價值觀 1940~50年代 50~70 工作勤奮、保守、忠 於組織 2存在主義者 1960~70年代 40~50 生活品質、不從眾、 中期 人追求自主、忠於自 我 3直用主義者 1970年代中期 30~40 成功、成就感、富野 | 心、工作勤奮、忠於 1980年代中期 事業 4均衡主義者 1980年代中期 30以下 適應性、工作滿足 ~現在 感、休閒及人際關係 之維護 Kluckhohn (1951) 對價值之定義,他認為價值是一種有關可欲事物之明顯 10 ,表三、價值及相關名詞定義 態度 對於某一客體或情況,一種相對持久的信念組織,這種信念組 (Attitude) 織是以個人的某種偏好而反應出來。 行為 由動機產生的活動、行動,它的範圍小至一個簡單的行動, 大 (Behavior) 至一連串行動的集合。 信念 (Belief) 觀察者對被觀察者內心期待狀態的推論。 倫理 (Ethics) 是非對錯的研習,通常決定和鼓勵對的行為。 意識型態 本質上屬於宗教、政治或哲學的一種信念與態度組織,他多 (Ideology) 少是由來自外界的權威力量,所造成大家共有的信念態度。 意見(Opinion) 以言辭表達出來,並不十分明確的某些信念,態度或價值。 哲學(Philosophy) 研究真理、知識存在或現之基本原則的科學。 11 價值 一種持久性的信念,它是人類行動偏好的基礎,使個人或社 (Value) 會偏好某種行為模式或存在的目的狀態,而較不喜歡與其相 對或相反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的目的狀態。 價值對系統 一種關於偏好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的目的狀態的持久信念組 (Value System) 織,此種信念組織依其相對重要性,可形成一條連續帶。 資料來源 : Martha Brown,〝Values—A necessary But Neglected lndedient of Motiv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s ,Vol.1(1976) F.Kluckholn把價值導向依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五個主要問題,人類本性為 何?人與自然關係為何?生活所關切的時刻為何?活動型態為何?人際關係為 何?分成五種導向,其解決方式的變化如表四。 表四、Kluckhohn的價值導向及解決方法之變動 價值導向 假設的變動範圍 (Value Orientation) (Postulated Range of Variations) 人性本質 性惡 無善無惡有善有惡 性善 (Human Nature) 可變的 不可變的 可變的 不可變的 可變的 不可變的 人與自然 順服自然 天人合一 主宰自然 (Man-Nature) 時間 過去 現在 未來 (Time) 12 行動 安於現狀 從現狀轉變中 不斷工作 (Activity) 人際關係 嫡系 旁系 個人主義 (Relation) 資料來源:Teresa Levitin, Value in John P. Robinson and Phillip R.Shaver (eds.)Measures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3) P.560. Engel,Blackwell及Miniard在其消費者行為一書中提出美國人價值觀及其 對消費之影響 (American Valu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Consumption) 提出 : l物資不虞匱乏 (Material well-being) 2 雙重道德標準 (two fold moralizing) 3 工作比娛樂更重要 (Work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lay) 4時間是金錢 (Time is Money) 5 樂觀奮發及創業家精神 (Effort optimism and entrepreneurship) 6人定勝天 (Mastery over nature) 7 平等主義 (Equalitarianism) 8 人道主義 (Humanitarianism) 9 核心價值觀之多變性 (Variability of Core Values) 。 13 Plummer (1989) 認為雖然核心價值非常持久性,但是社會價值還是不斷的 在改變,他更提出了傳統價值及新價值觀之區別如下表五。 ,表五 傳統價值觀 新價值觀 自制倫理觀 自我實現 高生活水準 高生活品質 傳統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模糊 接受成功之定義 個人成功定義 傳統家庭生活 家庭替換 相信產業及制式 自信心強 工作是為著生活 為活著而工作 英雄崇拜 為觀念而愛 膨脹主義 多元化 愛國心強 較少國家觀念 不平行成長 有限之生長意識 產業成長 資訊服務成長 科技敏感的 科技導向的 附註:已開發之西方社會逐漸從傳統價值觀移向新價值觀。 資料來源 : Joseph T. Plummer〝changing values〞The Futurist 23 (January- February l989) 10 14 三、戰後嬰兒潮價值觀 戰後嬰兒潮是指1946~1964出生者,以下是有關學者提出戰後嬰兒潮之價值觀。 •Mills及Camon(1989)認為戰後嬰兒潮之價值感是: 1 擁有做事之經驗比累積財富升官還重要 (Experience vs possessions) 2 對權威抱持懷疑態度,接受命令服從感 (Suspicion of authority vs acceptance of direction) 3 把工作當成娛樂 (fun) 而非責任 (duty) 4機會與安定 (opportunity vs security) : 比較關心生活之安定而且是風 險迴避者。 5 個人主義 (individuality) 與從眾 (Sameness) : 88%之戰後嬰兒潮認 為自己非常特別。 6誠直坦白 (Candor) 與老練 (tact) : 戰後嬰兒潮比較誠直,較能暢所 欲言。 7 專業 (professionalism) : 希望受尊重,認為自己是專業人士。 8歸屬意感 (belongings) : 個人之網路運結關係強,76%的人認為受到朋 友支持而有歸屬感。 15 9完美的人 (the complete person) : 希望開創全方位的自己。 •Ratan (1993) 之二十啷噹少年郎 (twenty something) 對戰後嬰兒潮之看法是,花太多時間在玩政治遊戲,而花在工作方面的時間太短。重組織內部之身份地位而非工作上之投入。 ?Richard (I994) 認為戰後嬰兒潮之特徵是 l.缺乏耐心,不習慣妥協及等待 l0. 注重健康 (health conscious) 2.高度個人主義 (me-generation) ll.對公司忠誠度之沒落 3.行動主義者 (activists) 12.從重視物資追求轉移到生活品質 4.環境保護者 (environmentalists) 之追求 5.科技販子(technology junkies) 13.選擇低所得以求取個人最高之滿 6.聰明、機智之消費者 (smart savvy 意度 consumers) 14.渴望自行創業,不願長期待在公 7.以家庭為重心 (Home Centered) 司等待爬升至高階 8.追求心靈之平衡及控制 (Pursuing 15.選擇暫時性工作以照顧家人 balance and control) 16.生活品質列為第一優先。 9. 中年人 (middle age) ? Green (l993) 認為戰後嬰兒潮是體貼與利己之混合體,關心環境,歷史 古蹟之保存,具有自信心,需要便利及一次購足,價值是遊戲名稱,是 一榮眷徽章,是忙碌的,成就導向的,凡事親手做,購買必需品。 ?Filpczak (l994) 認為戰後嬰兒潮是喜歡做作之工作狂喜歡玩政治遊戲。 說的多,做的少。 16 ?Dychtwarld and Gable (1990) 之觀點,認為戰後嬰兒潮是 1 延緩傳統市場之成熟 (delay the traditional market of maturity),在 學期間長,就職慢,晚婚。 2 多樣化之生活型態 (diversity of lifestyle) : 男女角色改變,婦女 就 業人口增加,離婚率、同性戀增加。 3 懷疑及不信任 (skepticism and distrust of authority) : 越戰及水門案 使 對政府及權威之不信任,不相信媒體,熱衷消費者運動。 4歷史上教育水準最高的一群。 5關心健康及幸福。 6追求工作、家庭、娛樂之平衡發展。 ?Little (1989) 戰後嬰身潮界定成功之定義是權力 (power)、名望 (prestige)及錢 (money) 。 ?Russell(1993) 則認為他們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要求顧客化 (customization) 立即 (immediacy) 及價值 (value) 、重個人需求高於 對群體之忠誠度 (group loyalty) , 自由行動獨來獨往 (free-agent) 四、新人類 (Baby Busters) 之價值觀 新人類是指1965~1975年出生者。而有關新人類之價值觀有關學者提出以下之觀點 : 17 Herbig Koehler及Day (l993 ) 提出 l渴望獲得立即滿足 16不願意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2唯物主義、較低自尊心 17獨立性強、更容易更換工作,忠誠度 3盡情取得,補償強化自我價值 18希望自行創業 4更寂莫、更怕失敗及被拒絕 19感覺沒有人關心他們之意見 5太高且不切實際之自我期望 20不關心政治 6寄望貪婪快速致富 21是Yiffies族群,年輕 (young) 、個 7不願付出只要獲得立即享有 人主義的 (individual) 、思想開放 8受高等教育、有智慧、努力工作 (freedom minded) 及很少 (few) 的 有野心 一群(DeuIschml990) 9努力工作並講求生活之品質 22個人主義、樂觀、健康 I0對工作不熱衷,少受金錢激勵 23關心社會問題、願奉獻慈善事業 ll對工作滿足感比晉升更重要 24較內在導向,不虛有其表 12不是工作狂 25高消費群,領導流行 13從公司外獲得興趣、經驗及生 26衝動性之購買者 活方式以獲得自我實現 27品牌忠誠度低 28重視品質及價值 29缺乏耐心,要求立即滿足 30較重宗教及道德觀念。 18 ?Ratan (1993) 提出戰後嬰兒潮對新人類之看法是太驕傲自大而且不願意負責任、忠誠度低、換工作高於性伴侶、期望工作帶來趣味性、給與工作 ,不要管他怎麼做、缺乏工作之安定感。Solomon" (1992) 認為新人類要求自我成長之挑戰重於金錢、頭銜,是Yimes。關心身心之平衡發展。希望獲得讚美認同、希望獲得學習新事物之機會、太自私、冷漠、造作。 ?Green (l993) 新人類選擇商品謹慎小心,需要高品質。預算有限,生活在不安定中因此必須購買高品質商品。在家用餐,喜歡轉換工作。 ?Filipczak (l994) 認為他們是懶惰的。憤世嫉俗,愛發牢騷。沒有忠誠 度、缺乏工作安全感。人在公司內,心在公司外。喜歡更換工作且樂此不疲。平行的思考方式,能同時完成很多任務。不願意負責任,缺少工作倫理。 ?Deutschman (l996) 認為工作滿足感是不重要的。個人主義強烈。以自己 之需要重寫規則。無法以傳統方法激勵如金錢,頭銜、升官,是Yiffies的 一群,年輕、個人主義、自由思考而且很少、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拒絕為 公司做犧牲貢獻。認為休閒、家庭生活力式、經驗之追求比工作重要。缺 乏自我意識,對社會及政治問題不感興趣。無法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講 究生活品質、強烈之宗教及道德觀、較具環保概念。自大、充滿野心但缺 乏耐心。 ?Samon (1990) 認為新人類對工作之態度是馬上獲得,立即回報。行為 19 是性急、迷惑的 ; 缺乏肺心,不易受上司威脅。期望快速晉升到達頂 點。求快、立即且一步登天。從同儕中獲得歸屬感不是從權威而來。較 現在導向 (now oriented) ,對未來焦慮不安定、現買、不尊重層級,要 求高附加價值。希望瞭解任務之意義並完成之,憤世嫉俗的一代。 ?Barrow (l994) 認為新人類是入世代又稱覺醒的一代 (The Disillusioned generation) ,對簡單事物及效率有興趣而且盡力維護自己所擁有的。商 品必須保證而且物美價廉。是繭居族 (Cocoons) 、網路購物者。 ?彭懷真 (1996) ,新人類之價值觀比較直接,不拖泥帶水,喜怒形於 色。比較非正式,穿著、打扮、寫文章、說話、待人處事皆如此。比較 個人主義,個人色彩。比較不喜歡安靜,容易懷疑、留意成就感。注重 外表形象、追求時髦流行、反對權威。 ?江俊雄 (1996) 認為他們是追求自我實現的一代,強烈的自我意識,強 調自我形象,好吃懶做,只懂享受,不懂付出、功利主義傾向。追求心 靈層次的爽快,藉消費買到自我,實現自我。勇於人生投資而實現自 我、主張個人意識、缺乏國家認同感。缺乏安全感。高度消費慾望。精 明的消費者,重視產品價值。不安於現有工作環境,隨時準備跳槽。工 作不忘娛樂,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並且不忘現在就要娛樂。工作中不 願接受擺佈,要求直接參與。對薪資要求很有彈性,只要能在公司學到 東西,薪資低也能接受。 20 ?博報堂 (1988) 對日本新人類認為他們是秉持享樂的人生觀。不願全力 投入工作與責任,不敢面對競爭的壓力,害怕失敗,不敢冒險。要求立 即享受,先娛樂再工作。憑著感覺走,基於「第一印象」來下決策。重 視朋友,自朋友間獲得認同感,共同分享喜樂,抱負與憂愁。渴望受到 注意與認可,希望有個別地位受人重視。精打細算,為達目的不擇手 段。盡力延長「成長期、,深怕成為完全成熟公民後要背負「能力、長 處,成就、的重擔及面臨競爭和失敗的壓力。個人主義,處處為自己著 想,盡量使自己過得安適愉快。 ?馬家輝 (1989) 新人類是樂觀的,凡事充滿期盼及活力。強調消費享 受,而且是感性消費。講求快速效率,瞬息變化萬千。功利主義及個人 主義,以錢做人生目標。模仿力、創造力、組合力強大。講求個人獨特 風格。強調個人的才能與成就。渴望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對事物擁有 高超的敏感度。一切以馬上滿足享受為主要目的。是一個「我的世代」 (me generation) 人人只想到我而目中無他。新遊牧民族追逐職業與金 21 錢。 參、研究架構 一、本研究是以Rokeach價值觀調查表 (RVS) 之目的價值觀與工具價值觀, 再利用文獻中討論戰後嬰兒潮與新生代價值觀之差異列於表六,再根據表 六之差異發展命題,並將其價值觀別於問卷中,其研究架構圖如下 : 戰後嬰兒潮 之價值觀 差異分析 新人類價值觀 本研究架構 22 表六 ,表六 工具價值觀 戰後嬰兒潮 新人類 誠實正直(誠心值得信任) Miller & Cannon(1989) 個人主義 Miller & Cannon(1989) Herbig,Koehler&Day(1993) Richard(I994) Deutschman(1990) Russell(1993) 彭懷真(1996),江俊雄(1996) 聰慧過人 Richard(1994) (聰明且深思熟慮) 專業 Miller & Cannon(1989) 太政治 Ratan(1993) Filipzak(1994) 缺乏耐心、不妥協 Richard(1994) 行動主義者 Richard(1994) 環保主義者 Richard(1994) Solomon(1992) Green(1993) Deutschman(1990) 具自信心 Green(1993) Herbig,Koehler & Day(1993) 懷疑及對權威不信任 Oychtwarld & Gabble 彭懷真(1996) 自我期許太高 Deutschman(1990) Herbig,Koehler&Day(1993) 不關心政治 Deutschman(1990) Herbig,Koehler&Day(1993) 渴望獲得立即滿足 Samon(1990) Deutschman(1990) Herbig,Koehler&Day(1993) 博報堂(1998) 深怕失敗被拒絕 博報堂(1998) Herbig,Koehler&Day(1993) 23 貪婪快速致富 Herbig,Koehler&Day(1993) Samon(1990) Yiffies-年輕獨立思想開放 Deutschman(1990) 很少數的一群 較「現在導向」 Samon(1990) 馬家輝(1989) 目的價值觀 戰後嬰兒潮 新人類 舒適的生活(富裕的生活) Millers & Cannon(1989) Deutschman(1990) Herbig,Koehler&Day(1993) 令人興奮的生活 Richard(1994) 博報堂(1998) (充滿刺激活力的生活) 成就感(持久的貢獻) Millers & Cannon(1989) 家庭安全(照顧所愛的人) Richard(1994) Dychtwarld & Gable (1990) 內心和諧(沒有內在衝突) Richard(1994) 社會認同(尊敬、仰慕) Millers & Cannon(1989) Herbig,Koehler&Day(1993) Ratan(1993) Samon(1990) Solomon(1988) 博報堂(1998) 多樣化生活型態 Dychtwarld & Gable (1990) 智慧(了解生命) Dychtwarld & Gable (1990) 健康 Green(1993) Dychtwarld & Gable (1990) Richard(1994) 工作滿足感重於金錢報 Deutschman(1990) 酬、晉升 Rattan(1993) Herbig,Koehler&Day(1993) 江俊雄(1996) 24 只求獲得不願付出、自私 Filipczak(1994) Solomon(1992) Herbig,Koehler&Day(1993) 從公司工作外獲得自我實 Deutschman(1990) 現 江俊雄(1996) Herbig,Koehler&Day(1993) 不願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Deutschman(1990) Herbig,Koehler&Day(1993) 獨立性高、很容易換工作、 江俊雄(1996) 不重權威 Rattan(1993) Samon(1990) Filipczak(1994) Herbig,Koehler&Day(1993) 工作忠誠度低 Filipczak(1994) Solomon(1992) Rattan(1993) 重視品質價值 江俊雄(1996) Green(1993) Herbig,Koehler&Day(1993) 較重視宗教及道德觀念 Deutschman(1990) Herbig,Koehler&Day(1993) 缺乏安定感 Rattan(1993) Green(1993) Samon(1990) 江俊雄(1996) 不願意負責任 Green(1993) Rattan(1993) 二、研究發現戰後嬰兒潮及新人類都比較個人主義、環保主義、具自信心,都 渴望追求舒適的生活、令人興奮的生活、社會認同。但是戰後嬰兒潮比較 25 誠直正直,值得信任、聰慧過人、專業、太政治、缺乏耐心、不妥協是行 動主義者,重視家庭、追求內,心和諧、多樣化生活型態及健康,而新人 類 則是自我期許太高、不關心政治、渴望獲得立即滿足、深怕失敗而被拒 絕、貪婪快速致富,是Yiffies的一群一年輕、獨立性、思想開放、很少 數 的一群,較「現在導向,工作滿足感重於金錢報酬及晉升、自私、只求 獲得不願付出,從公司工作外獲得自我實現,不願意改變自已適應環境。 獨立性高、很容易換工作、不重權威、工作忠誠度低、重視品質價值,較 重視宗教及道德觀念,缺乏安定感,不願意負責任。 三、問卷發展 以上是文獻中有關戰後嬰兒潮及新人類價值觀中列出其相同及差異之部份 並發展命題。然而必須發展問卷針對價值觀列出問卷發放在白江之戰後嬰 兒潮及新人類,以瞭解買證與命題之結果並針對結果做為管理及行銷之對 策。 肆、結論 代溝之形成主要是價值觀之差異,不應對其存著負面之印象。因為環境不 斷在變革,每天所面臨的問題都是新的,雖然核心價值有其持久性,但社會價 值不斷在改變,傳統價值與新價值觀有很大差異。戰後嬰兒潮及新人類之不同 26 價值觀念研究者在組織行為上瞭解其態度與激勵動機之基礎。 本研究以Rokeach(1973)價值觀調查表為參考,從文獻資料初步發現戰後嬰 兒潮較為誠直正直,值得信任。新人類獨立性高,很容易換工作,忠誠度低、 不重權威。而新人類貪婪、自私、工作只求獲得不願付出,較現直導向,希望 本研究以Rokeach(1973)價值觀調查表為參考,從文獻資料初步發現戰後嬰 兒潮較為誠直正直,值得信任。新人類獨立性高,很容易換工作,忠誠度低、 不重權威。而新人類貪婪、自私、工作只求獲得不願付出,較現直導向,希望 一夜致富,立即滿足。工作之滿意感重於金錢之報酬及晉陞,不願改變自己適 應環境。以上文獻大都對新人類貶多於褒。研究者必須深入研究以直證來說明 當今之新人類之優缺點,在組織行為研究上發揮其新人類之優點,而針對其缺 點如何加以激勵管理。則其代溝不但不是負面,反而更因其事先洞察加以管理 運用,則可產生建設性之效果。 伍、參考文獻 l. Richard,Shirley "Give the boomers what they want" Fortnighty vol 132 Issu l3 Date Jul.1.1994P11-14 27 2.Ratan,Suneel〝 Generation Tension in the office〞 Why Busters hate boomers? 3.Herbig,Paul; Koehler, Willian,and Davy, Ken;〝Marketing to the baby bust generation〞,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1 Date 1993 P4~9 4.Mills,D.QUINN;Cannon,Mark D.〝Managing Baby Boomers〞Management Review vol 78 ISS:8 Date: Aug 1989 P38~42 5.Solomon Charlene Marmer 〝Managing Baby Boomers〞 Personnel Journal vol.: 71 Iss:3 Date: March 1992 P52~59 6.Green,Jeffreys 〝Changing Consumer Demographics〞Discount Merchandiser vol 3 Iss: 1Date Jan. 1993 P68~70 7 Filipczak,Bab 〝It's just a job: Generation X at work" Training Vol 31 Iss: 4 Date Apr 1994 P21~27 8 Deutschman,Alan 〝What 25-years old want,〞 Fortune vol 122 Iss: 5 Date Aug. 27 1990 P42~50 9.Samon,Katherine Ann,〝The Brash Pack: How to manage the twenty something 28 generation" ,Working Woman vol 15 Iss: 8 Date Aug l990 P66~69 lO.Dychtwald,Ken and Gable,Grey 〝Portrait of a Changing Consumer〞 Business Horizons Jan-Feb I990 P62~73 11.Little,Karen〝The baby Boon Generation: Confronting Reduced Opportunities〞 Employment Relations Today Vol. 16 Iss 1 Date spring 1989 P57~63 12.Russell Cheryl ”The master trence” American Demographics Vol.15 Iss 10 Date 1993 P28~37 13.Barrow,Peter “Marketing to generation X” Canada Manager Vol.19.Iss:1 Date mar. 1994.P23~24 14.Maital, Solomon “Here come the twenty somethings” Across the Board May 1991 P5~7 15.Katosh, John D and Green Wald Mathew H. ”Broom boom to Bust” Mortgage Banking Oct.1959 18~24 16.Meredith Geoffrey and Schewe, Charles ”The Power of Cohorts” American Demographics Dec. 1997 P22~27 17.Larbanche, Gary A “Enlisting the baby boomers” Leadership 1992 P37~42 18.Strauss,William and Howe, Neil “The cycle of generation” American Demographic vol. Iss:4 April 1991 P24~33 29 19.Allport G.W; Vernon.P.E.; Lindzey G “Study of Valu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51 20.Rokeach,M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1973 P5 21.Robbins, Stephen 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rentice Hall 1992 6th 22.Kluckhohn C “Values and value 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 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A Shile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P395 23.Brown,Martha “Values-A necessary But Neglected Indedient of Moti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1.1976 24.Kluckhohn, FR and Sterodtbeck, F.L. 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 Chicago: Row, Peterson & Co. 1961 P341 參考文獻 1.彭懷真,新新人類新話題 希代 民國85 2.劉海若,你認識新新人類嗎,商業周刊 1996.1.22 P66~71 3.江俊雄,顛覆二十一世紀的X世代下透視 1996.1.15 P48~59 4.博報堂生活總含研究所,日本新生代 1988.2.1 P285~303 遠流出版社 5.馬家輝,都市新人類 1989.7 P39~72 遠流出版社 30
/
本文档为【不同世代价值观及其变迁之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