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甲午中日战争

2017-09-19 6页 doc 23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课程标准〗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课程〗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及分析相关史实,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进而掌握如何透过 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来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 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已有经验情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劫难中的抗争”两课时,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再次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资本主义的侵略本性已经有了初步的 认识。   初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初二学生的感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结合实际,利用电影、图片及教科书的内容和有关资料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 近代史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处于一次次被动挨打的局面,进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课程资源的重组和教材的选择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所以在“黄海海战”一目的教学过程中,插入《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精彩场面,将反映当时情况的电影展示给学生,以增加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感性认识。   关于“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楷体字部分),因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百日维新的直接原因或历史背景,正是由于掀起这一狂潮,才有光绪的变法举动、义和团的壮举,也才上演八 国联军的悲剧。所以,尽管这一目的知识只作为了解的内容,但它能让学生对此时的中国有更清楚的认识,更便于对以后知识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构思   课前准备:从教科书、课外读物及有关影视作品(如《甲午风云》)中收集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方法〗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图表法、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 生的活动为分析讨论、撰写历史小等形式。   多媒体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展示《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精彩场面、“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简表”“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简表”“邓世昌的生平简介”《时局图》等。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在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 国再次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因此,本节课是上两节课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也为以后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奠定基础,也为以后进 一步学习中国人民一次次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作了铺垫。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第 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深渊。而本课的内容正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2.本课共设有三目:一是黄海海战;二是《马关条约》;三是瓜分中国的狂潮。三者之间为因果关系。战争结果使清王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导致列 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板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激烈场面。   教师:同学们对这部电影一定都很熟悉。那么,哪一名同学来说一说,这场海战最能体现哪位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从他身上,你学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   学生谈对这部电影的理解(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略加总结)――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壮观激烈的场面,体现了以民族英雄邓世昌为主的广大爱国官兵奋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他们视 死如归、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祖国做贡献的决心。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黄海海战。   讲授新课   一、黄海海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分析归纳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通过阅读教材,我们了解到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19 世纪70年代就开始侵略我国台湾地区,遭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日本政府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 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在大屏幕上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配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做简要介绍,结合下面的表格引导学生自己讲述黄海战役。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并结合爱国将领的英雄业绩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电脑播放多媒体投影片“邓世昌的生平简介”,让学生讲述有关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屏幕出示的)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结合材料简要介绍:在这段材料中,李鸿章说的是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谁能说出李鸿章是从几个方面总结失败的原因的?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一是日本近十年来边学习边练兵,大量购置船械、武器粮食,因而战胜了中国;二是由于中国财力等方面限制未能放手治兵;三是北洋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仅可以守口岸,难以出海作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之后)你认为李鸿章的分析正确与否,为什么?请你说出理由,并全面分析一下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主要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略),教师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情况)再结合出示的投影片“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表,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李鸿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虽然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但从战争双方的军事实力 来看,战争胜负的筹码并非倾斜于日方。(屏幕出示)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全国可以动员的陆军,包括后备兵员在内,不过22万人;在战争中实际出征兵力最高时达到17万人;日本陆军配备的野战炮不过300门。而清 政府可调动的军队35万人大部分配备德国的克虏伯炮。日本海军当时有军舰28艘,约5?保吠蚨郑?主力舰最大不过4000多吨。清政府则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个水师,共有军舰82艘、水雷艇25只,约8?保 低蚨帧F渲斜毖笏?师有军舰22艘、4??1万吨,镇远、定远两主力舰均为7350吨,号称东方第一舰。无论陆军还是海军,日本并不占优势。   在战略上,日本陆军孤军远征,后援难继。平壤战役,日军攻城兵力不及清军守城兵力,且补给困难,只有能维持两天的粮食,若清军坚守两天以上,日军势必全线溃退。战争进入中国辽东以后,日本倾国出兵,本土空 虚,实犯兵家之忌。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中日军事实力的对比,中国有获胜的可能,只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才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失败。失败后,清朝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   二、《马关条约》   教师:提问此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将其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模拟《马关条约》签订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其相关内容及影响(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可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香港岛成为以后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马关条约》割让辽 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这使清政府财政更加吃紧,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增加;《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 费白银两亿两,并且要求清王朝三年内还清,而清王朝的年收入只有白银8000万两。为了筹款,清王朝只有加紧搜刮百姓或向列强贷款。这样,列强通过贷款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加深 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使中国经济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日本的侵略进入到中国的富庶地区 。《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条第一次提出,虽然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已经出现,但并无条约依据,马关条约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设 厂“合法化”,其他国家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权,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通过这种方式,列强榨取的利润不仅远远超出在本国设厂,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 展。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师: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加以掌握。   背景――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间的争夺更加激烈,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的突出特点;二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 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概况――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完成:由学生自己填写各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并对照《时局图》找出各种动物都代表哪些国家。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清朝政区图拿出来,填出英、法、德、日、俄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学生自己看书归纳也可以讨论)。   影响――中国成为列强任意宰割吞食的肥肉,正处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本课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中华民族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   课堂测评   (1)你能将帝国主义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拖入相应的位置吗?(教师出示助学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前完成练习)   (2)快速撰写历史小论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列出提纲)。 〖教案点评〗   成功之处:该教案构思新颖,学生活动设计合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讲述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有关图表的解释说明、历史材料的分析等环节, 都能让学生充分亮出自己的观点,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处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能兼顾到对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情感教育。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很得当,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用时过多,剖析得过深,应点到为止。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说的内容还是多了一些,须改进。   不过,综观整个教学设计,这仍是一篇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                  
/
本文档为【甲午中日战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