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德者,得也

德者,得也

2018-05-28 6页 doc 19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德者,得也德者,得也 德者,得也 随着社会经济的大转型,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教育工作已成为一种既高尚而又面临诸多考验与挑战的职业,教师也成了一个备受社会崇敬的群体。评价教师的师德风范、科研能力和工作业绩,主要依据荣誉、职称、教学成绩以及职务等可以量化的指标作为参照。然而,教育教学又是一项十分艰辛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竞争性的工作,每位教师都想取得成功,于是总有极少数人希望通过某种“捷径”来获取眼前的利益或艳羡的荣誉,其结果是职业道德沦陷,专业成长陷入泥潭。《中庸》道:“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是中国道德精神的精髓...
德者,得也
德者,得也 德者,得也 随着社会经济的大转型,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教育工作已成为一种既高尚而又面临诸多考验与挑战的职业,教师也成了一个备受社会崇敬的群体。评价教师的师德风范、科研能力和工作业绩,主要依据荣誉、职称、教学成绩以及职务等可以量化的指标作为参照。然而,教育教学又是一项十分艰辛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竞争性的工作,每位教师都想取得成功,于是总有极少数人希望通过某种“捷径”来获取眼前的利益或艳羡的荣誉,其结果是职业道德沦陷,专业成长陷入泥潭。《中庸》道:“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是中国道德精神的精髓。我们每个人是否该扪心自问,我都在追求什么,“德”在何处,又“得”些什么,内心是否充盈与幸福,如何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收获幸福的教职人生,其实,道德高尚的人,不仅应该得,而且有所得,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得。 敬德者,得到崇高威信 平日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某老师的什么课,不喜欢某某老师的什么课。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获得崇高威信,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中教师的品德修养、学识、教学艺术、个性特质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人格精神,是吸引学生的主要力量源泉。在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一次次超越自我: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位学生走十几里泥路送其到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而支撑她的是始终充盈胸怀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最清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1,太原市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郭海军,他没有任何官衔、头衔,甚至连获得过的表彰、荣誉也很少,却被同事尊为“最崇拜的人”,被学生评为“最喜欢的老师”。他当了10年语文教师,带着教材上课 的次数不超过10次,带着上课的次数是0。在很多毕业生的留言册上,他都写下过一句话:“善行天下。”,2,他用自己的善心、爱心、耐心,诠释着教育者的一颗完整佛心。 作为一名教师,应对职业道德常怀敬畏之心,净化自己的思想,纯化自己的言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事事做学生的楷模。善待赏识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家庭背景的差异而厚此薄彼;宽容接纳每一位学生,容得下性格、脾气、情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的学生;很少对学生说你必须这样,不能那样;时不时与他们聊聊天,加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与他们“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体察他们的情绪变化,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真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试想,如果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置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生命安全于不顾,或者为了一己私利完全丧失了教师的本性与美德,尽管拥有再高的荣誉或利益,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如此行径又怎么可能得到学生的崇敬呢, 敬畏道德的教师,也许你仅给了他一个微笑、一个暗示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赏识的话语,但却得到孩子们一个纯洁的世界。也许一些耀眼的光环与你无缘,但你却得到一群孩子的崇拜,他们愿意一生一世亲近你、相信你、追随你„„ 守德者,得到成长基石 孔子曰:“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一个人信奉道德能给他带来心理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宁静。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作为人民教师如何做到宁静致远,扬正弃邪,追求高尚人品呢,只有在工作生活中修身养德,时时刻刻注意言行,重视形象,不流俗、不轻浮、不狂妄,不为名累,不为利俘,待人处事有原则、讲分寸,立身行事、行为举动符合教师的,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才能以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生活情趣带动和影响学生。只有德者,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愉悦。正如品德高尚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王崧舟在《我的成长自述》中写道:“我翻开自己的日记,从1990年到1995年,发现自己除了埋头教书,埋头研究,埋头帮助别的老师,自己没有任何获奖,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王崧舟把自己职业经历的第二个5年,称为“孤独沉潜”的5年。他说,“这时期,我发展的关键词是读书和听课。5年里,我读了大量的书,没有干扰,没有诱惑,心静下来,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书都读”。,3,试想,如果王崧舟老师没有笃定的目标,没有坚守住职业道德,没有大量读书,静心听课,潜心研究,怎么能成为今天的一代名师,作为一名有志成长的普通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守住道德底线,不因一时荣辱得失而受牵制,以一种超然的境界、宽广的胸怀、平静的心境,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要不计个人得失,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关爱每一个学生,以真诚、善行,正气感染教育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获得专业成长的基石。 明德者,得到丰盈心灵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错位,成功的标志似乎锁定在自身地位的高低和拥有财富的多寡。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发出感慨,我的同学当上什么县长什么书记,成了什么企业家,什么名师,而自己却还是这样。心理的失衡,心灵的枯竭,极大降低幸福的指数,让人不时感觉教育的枯燥乏味和繁重劳累。究其根源是道德的失守和对名利的膜拜。 《尚书》曾言:“明德惟馨。”意思是说,人世间只有高尚的德行所开放的花朵才是最芬芳的。德不倡,天下不宁;德之兴,国家兴。道德是火种,唤醒灵魂;道德是雨露,润泽生命。在北大百年讲堂发布的“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名列榜首。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4,但当有人问他怎么看待“名利”时,他如是说:“追求名利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我认为,把名利看淡泊些,不要去争名夺利, 心里就会好过些。人生不是为了追名求利,应该要更崇高一点。要让思想境界高一点,这样你就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稍微有点不如意,受了挫折,心里反而很难受。”所以作为教师不要只盯着什么奖项什么利益,必须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淡泊名利,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做教育,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教书育人的精神世界里收获平静、坦荡、自信、从容,在诵读经典、修身修德中得到丰盈的心灵。人品德行比“名”更崇高,比“利”更神圣。德行是我们最有效的人生信誉卡,是我们事业前进的通行证,有了它,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将一路绿灯。 立德者,得到永恒丰碑 项严肃而神圣的工作,社会对教师寄予了很大 “教书育人”是一 的期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学校、教师的行为、形象和效能非常关注。重塑教师行业形象,赢得群众信任,已经成为各学校立足社会,取信民众,快速发展的一项重点工程。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从教育家、名师到学生喜欢的一般教师,他们之所以能赢得社会的赞誉,不仅仅是靠他们学贯中西的知识,匠心独运的教育艺术,更在于他们光辉灿烂的师德。被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虽是从美国归来的留学生,却脱下西服,穿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创建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始终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中国教育鞠躬尽瘁,奋斗终生。被誉为“国宝”的当代教育家、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秉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教育理念,60多年来, 她的学生个个成才,没有一个掉队。,5,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斯霞老师,从17岁走上小学教师的工作岗位,直到85岁才办理退休手续。退休后她仍心系教育,心系学生,天天到校上班。就这样,以“童心母爱”的情怀在小学教育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70多年。2004年1月12日,一生在小学教育奉献肝胆的斯霞与世长辞。消息传来,整个南京都沉浸在沉痛的气氛之中。这么多年过去了,仍有无数的人会怀念她,她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她的谆谆教诲,一直回想在耳边„„古往今来,凡以“德”为先者,必然受到人民的尊 敬和爱戴。周恩来、鲁迅、雷锋、焦裕禄等无数先辈甘守清贫,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彪炳千秋„„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得”。 我们的教育工作有没有成效,不是看获得多少荣誉,谋得什么利益,而是看有没有得到人民的认同。我们应以教育事业为重,多些自律意识,严于解剖自己,加强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在权势面前不失色,在物欲面前不失态,在金钱面前不失言,永葆师者的本色,多一些“德”,必将多一些“得”。 当然,追求生活的富裕、职务上的升迁、心灵的充盈,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无可非议。但我们应以“德”的方式去“得”,理性地认识“德”与“得”的辩证关系,真正理清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得”。《管子•心术》说:“德者,得也。”教育事业肩负着特别重大的社会责任,它关乎家庭幸福、社会文明、民族兴旺、国家富强。教育事业是良心的行业、爱心的事业,充满了爱、阳光、温暖,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向他们播撒“善”的火种。因此,我们理当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荣辱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保持洁净的心境和高尚的情操,把“德”作为“得”之路,于世间万物的变化之中,以德立身行事,不迷失于急功近利,不沉迷于低级趣味,不失节于过多诱惑,在迂回中储备德行,在变通中寻觅方向,始终保持人民教师的本色,在前行中磨砺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杨卫东.为什么是他们――来自名师的教育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程国媛.平凡教师固守讲台十年 坚持以“师道佛心”育人,2-B/OL,.山西新闻网,2010-9-9. ,3,王崧舟.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J,.小学语文教师,2008(增刊). ,4,卜松竹.袁隆平成为“心灵富豪榜”首富,N,.江苏经济报 ,2010-4-30. ,5,苏婷.霍懋征:用爱成就事业,N].中国教育报,2004-12-1.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郭里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肖方)
/
本文档为【德者,得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