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江南刘布衣

2017-10-07 16页 doc 35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1808

暂无简介

举报
江南刘布衣江南刘布衣 作者:王旭烽2012-08-02 10:59:32《文艺报》108次浏览 一 这个人,乃人中精灵——《红楼梦》中划归为钟山川灵秀之气为一身者,几乎每一个初识他的人都会对他形神俱备的艺术家气质留下深刻印象。 和这个人交往似乎只有两种途径——或者是极泛泛的,或者是相当深刻的。并且,由于性情的奇妙,他总象是一本需要反复解读的书,一幅需要反复品味的画。当你以为他是这样一种个性时,你往往发现他展现出完全与之相反的另一种风貌。而诸种相对的性情,在他身上却又鲜明而和谐地存在着——比如阳刚和阴柔;粗厉和细腻;严厉和宽容;坚...
江南刘布衣
江南刘布衣 作者:王旭烽2012-08-02 10:59:32《文艺报》108次浏览 一 这个人,乃人中精灵——《红楼梦》中划归为钟山川灵秀之气为一身者,几乎每一个初识他的人都会对他形神俱备的艺术家气质留下深刻印象。 和这个人交往似乎只有两种途径——或者是极泛泛的,或者是相当深刻的。并且,由于性情的奇妙,他总象是一本需要反复解读的书,一幅需要反复品味的画。当你以为他是这样一种个性时,你往往发现他展现出完全与之相反的另一种风貌。而诸种相对的性情,在他身上却又鲜明而和谐地存在着——比如阳刚和阴柔;粗厉和细腻;严厉和宽容;坚强和软弱;入世与出世;崇高与美。 这个人的灵魂是一首室内交响乐,知音者将听到主题和副题在他心灵深处此起彼落的声音。 没有看见过这个人的纯粹的笑容,即便他朗声大笑时,你也会听到他生命中无处不在的忧郁。在他出版的画集扉页上,他给世间的大多是沉郁的侧面。由于这个侧面俊美,沉郁竟也因此化解为艺术。 这个人的双手在画面上若隐若藏,半吐半露着命运的隐秘。许多年前,当他还是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的美少年时,他的教师拿起这双手创作的画图说:“看,你的画让人心酸,你是画悲剧的画家。”那年他17岁,他画的是妻离子散的场景,但他绝不知道他在描绘他将来不幸的命运,他怎会想到他画的是十年后的自己呢? 多年后这个人劫数渐尽,功成名就,安居乐业。因此他的画上是常题“湖上长乐轩”。然而后世的人们会如何解读“长乐轩”呢?他们果然以为这个眉宇间永久结着难以言状的隐痛的画家,生活在“长久的欢乐”之中吗? 这个人又每每在自己作品上题作画人为“江南布衣”。而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个出身贫寒,本人又无一官半职的学院教授,虽为布衣平民,但气质不平,在这个充斥着世俗精神的世纪末时代,他孤芳傲物,卓然不群,特立独行。 当他沉静地坐在他的“长乐轩”中面对艺术时,你可以理解他是冲淡的,无欲的,洗尽铅华、退尽火气的。 一旦他面对世界拍案而起,直抒情怀时,你猛然发现他是激越的,华贵的,直逼平庸,锋芒毕露的。此时,英雄豪侠之气便陡然而现,你发现,这个穿布衣服的人有着一颗仿佛上苍恩赐予他的敏于感受之心和一个传说中苏州风流才子才具备不俗声貌——上苍同时还赋予他一个苏州人的籍贯,难道这仅仅只是巧合? 不妨借鉴于他人对刘国辉其人其画的评价吧。 1994年8月间,程十发老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得刘国辉的长卷《清韵图》,展赏三巡,击掌曰佳,翌日题图一首日: 旧时月色又新妍, 何处清宫起管弦, 三百多年人不画, 当今独许刘国辉。 至于南国羊城有画家及美术评论家林墉者,想是因为和刘国辉同时代人,他对其人的评价竟也总在对立间觅得焦点了,题目《华而实》,便是一对对立的统一,诸如“狂肆处不无细腻,精湛处不无灵动,凌乱处有条理,随意处若天成,才力锃扬与与毅力沉滤,冲淡的艳丽,昂正的俊秀,苍浩的潇洒,沉郁的平稳„„”,读的虽是画,难道读的同时不是人?林墉一再强调刘国辉是“迥异前人近乎常人的”,这所谓的“迥异前人”,难道不正是对传统精神的一种突破和对现代精神的一种实践吗? 认识一个画家,我们最终还是要落到一个画家的画框中来。诚如他自己不无自信地宣言:“我是什么,只有让我的作品自己去说。” 画家的作品,乃是最本质反映一个画家的全部命运和心路里程的所在。 和画家所呈现的精神风貌的双重性一样,刘国辉的画也给了人们一种两极审美的感觉,一面是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岳飞奉诏班师图》、《世纪潮》。这样的创作,只要有一幅,便也足以构成了整整的一个方面——他是儒家的,入世的,关注人生的,富于正义感的,壮怀激烈的,英雄主义色彩的,理想主义情怀的,历史悲剧意义的,肯定人民和英雄创造世界的价值观的。从他画中那么多的人物场景便可以看出艺术家们这一价值取向。然后是崇高的审美的相对面——美。这可真是一种“孤芳自赏”的美。大量的古代仕女图,几乎全都是孤独的美女——轻淡如烟又栩栩如生,似乎要从画中消化而去又似乎要从画中呼之欲出。她们半裸着的玉体,轻微而又纯洁的超凡脱俗的美丽,要把看画的人带到东方人特有的意韵和情境之中。那里没有人间的一切龌龊,只有纯洁、纯洁和纯洁。 至于那些古往今来的高士——不论诸葛亮还是齐白石,一个个也全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丈夫。他们全都有着艺术家本人心仪首肯的风骨神采和人物本身具体的特有形神,这各异的形神,传递的是同样一派高古以及他们对人类亘古至今以至未来的所有天问。这一大方面表现的是画家对个体的心路历程的探幽。刘国辉在这里所画的每一个个人,都是十分重大的,是重大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的人。他那罕见的敏锐的观察力使他具备了非凡的本领——有力而准确地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又用高超的富有灵性的笔墨,正确无误地再现人物的内在性格。 仅仅正确无误显露不是刘国辉的目标,任何人物一旦到了国辉的笔下,便成为刘国辉的人物,在这之中,必须体现刘国辉对生活的认识和他对艺术的追求。近年来他所创造的大量的人物画中,常常出现刘国辉式的特有的“两只不同的眼睛”。这些人物的线条受了灵动之气 的吹拂,飘扬起来了,人形松动了,两只眼睛,一高一低,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了,两只眼睛一亮一暗,不象是一双眼睛了。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本来并不新鲜,但当它几乎成为一种意象反复出现时,艺术家在不刻意中,已经泄露了他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就仿佛是他自己的一双眼睛一样,一只锐利地,明澈地看着世界。另一只朦胧和迷离;一只入世,另一只避世;一只倾向强悍,一只倾向温柔;一只儒家,一只道家。当然,这仅仅是我们作为个体时解读的刘国辉的作品。然而正是在这种解读中,人们听到了画中人叙说的双重的话语,听到他们在对世界叙述那个创造了他们的人,而人们要做的,只是把他们的叙述记录下来罢了。 二 一般以为,刘国辉乃苏州人氏,吴侬软语中滋养出来的南国男儿。却不知刘国辉父系的血脉,原本却是燕赵大地流淌过来的。 一般想象刘国辉的言谈举止不失儒雅倜傥,想当然地认为他该是个书香门第的后代,实则刘先生的父亲却是个大字不识多少的鲁勇的军人。 倒是母亲,出生在无锡这块人文精神积淀甚深的土壤上。据说,母系的祖上是很有一些文化的呢,只是到了这一代的手里,家道也说不上有多少显赫了。至于从河南水灾中跑出来的流民以及后来的军人父亲,究竟是怎样把江南女子娶到手的呢?一种说法,以为军人的情书都是他人代写的。总之,查寻刘国辉先生的祖上几代,都看不出有几个绘画细胞,那么,刘国辉本人的童年时代,又有过怎么样的绘画天分的光芒放射过呢,刘先生对此从不讳言。在他看来,他的童年实在是说不上有什么艺术的熏陶的。然而,有那么一件事,几十年了,他还依稀记得。那是一个晚上,屋里只有母亲和他,那时弟妹还未出世,油灯如豆,在昏暗的光照里,母亲拿着铅笔在一张作业本的纸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小人。那是今天看来像儿童画那样一个人物,母亲一边让他照样描着,一面讲着:“从前两个人,去太阳山拾金子,金子装满了几个口袋,其中的一个说快走吧,太阳要出来了。另一个说再装一点,那么多太可惜了。太阳出来了,拾金子的人被烧死了。烧焦人肉的香味引来了乌鸦,这么香的人肉乌鸦吃个没完,竟忘了时间,乌鸦也被烧死了„„”母亲讲完了故事说:“这就是人为财亡,鸟为食亡,记住”大概,这就是画家最早接受的艺术的和道德的启蒙教育,不意这一晚竟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一生,艺术的,人生的。我们可以说刘国辉以后那一连串的辉煌成就,正是在不经意中开始的。但在当初,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家人,都不会以为,一条宣纸和笔墨的道路将会是这个少年的命运之路。刘国辉朦朦胧胧地度过着他的青少年。据他自己所说,他是属于开窍较迟的那种类型。开窍较迟的典型例子就是家中如此贫穷,他有一度竟然跟着一些不争气的同学作起不争气的事情„„。母亲为此泣不成声音,他深深地愧疚,跪在母亲膝前。几十年之后刘国辉回忆起此事时还能想起母亲如何痛苦地用头颅撞着家中墙壁。饱经沧桑的中年人叙述这段往事时口气平静却愈发透露无法显露悲伤的怆凉。这是少年刘国辉在母亲的悲痛欲绝中第一次感悟惊心动魄的成人世界的痛苦。刘国辉一生依恋着他的母亲,固然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但曾经共有的苦难使他们相依为命,这苦难的纽带并不比血缘来得纤弱啊。 家中既然己经是这么样的贫困,刘国辉便也就没有那么些的浪漫怀想了。为了补贴家用,他去学习着画文化宫展览会的挂图,向当地的报纸投稿,当他把第一次几元钱的稿费交到母亲手里的时候,他看见了母亲眼中的泪光,这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少年的他一心想的就是考上一所不用交费又可以管饭的学校。命运就这样突然向他展示了一个微笑,听说大运河那 一头的杭州,将有一所不交费的学校,并且在那个学校里,他是可以专门学习画画的。 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15岁的少年刘国辉,便是从这一个天堂跳到那一个天堂去了。去“天堂”之路则是一条水道,小火轮“突突”地响着,两岸有油菜花开着。刘国辉夹在其他三个同伴当中,口袋里塞了几元母亲想方设法才凑起来的盘缠费。春夏的风吹拂着他的一头黑发,他是怀着一种怎么样的忐忑不安的少年情怀,远走他乡的呢? 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的前身是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它的附中,地处西子湖畔。四个小伙伴一起考了试,录取了两个。刘国辉成了天堂的宠儿,看见金榜上有他的题名,刘国辉长吁了一口气——从此,他再也不要母亲起五更熬半夜地养他了,他“出山”了。 五十年代那种特殊的政治阴影,很快伴随着他的“得宠”而来。开始一段时间,因为他填的是他母亲的出生,还算是“自己人”,不料没过多久,他父亲的问题被人发现,这一来,他就成了隐瞒反革命出身的“狗崽子”了。出身已经极坏,还要企图隐瞒,他便立刻被打入另册,况且他的学习成绩偏偏又和他的家庭出身反其道而行之,成份越不好,学习上却越优秀。恰好那年碰上“反右派”,他便成了不够戴帽的小右派,几年附中,他是个受批判的角色。 偏见与另册,使刘国辉刚刚走上人生之路,就被一种极为不祥的预兆所笼罩了,从此,幸运之光不再恩赐于他。四年中专才读了两年,不少同学就直接进了美院,而学习成绩优异的刘国辉却老老实实熬到毕业,然后又老老实实分配到一个单位去搞美术;然后,又老老实实地去萧山农村放鸭子。比起那些还在高等学院深造的从前的同学们,他不是很有些“落魄”吗? 非也。刘国辉的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迎来的。刘国辉即未视自己为塞翁,便也没有失马的心情。相反,美丽的田园风光,自由的水乡空气,山清水秀的江南意境,反倒使这位年方20的英气奋发的青年怡然自得。他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一条短裤头,光着膀子,大呼小叫,赶着那一百多只嘎嘎欢叫的鸭子,心里头竟然是十分地快乐。白天吃得香,晚上也睡得着,刘国辉的艺术创作灵气,便在鸭棚里大发光芒。他卸下门板,在垫上几块砖头,就成了自己的工作台,他又搁上画板,坐在小矮凳上,便开始了连环画《耕耘记》的创作。 使刘国辉一举成名的,恰恰便是被中国人称之为小人书的四部连环画册,它们分别是《耕耘记》、《昆仑山上一株草》、《鄂伦春姑娘》、《无尽的泉源》。《中国现代绘画史》对此有过专门评述:刘国辉以他潇洒的笔法,以他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概括化的处理手法,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之作。他把不完整性引入画面,凸现生活实感,大胆吸收国画的表现方法,以突出主体人物来烘托情节的展开,他的连环画作品给人耳目一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人们作过一番研究,就会发现,从刘国辉最初的成功中,就能看到使他以后走向更大成功的一些基本要素。比如仿佛是上天赐予的特有的灵气,以及他平日艰苦学习打下的坚实的专业基础。由于他对生活所特有的热情和挚爱,使他的作品中无论是人和物都拥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他和他同时代这一群年轻人的追求,打破了原来连环画中那些公式化、概念化和呆板之气,使连环画具有了新的格调,犹如一股清风吹进了连环画坛。刘国辉那被称之为“稻草描”的画风,立刻引起了不少青年画家的仿效。甚至被被作为帖本来的临摹,1964年《耕耕记》获文化部全国连环画绘画奖,他的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超过了他的年龄. 他的编缉很长时间,都还可以为他是一老先生,而许多后来成气候的画家不知就里,也一直把其实是同代人的刘国辉当作了他的师长辈呢。 稿费也来了,奖状也来了,统统寄到单位里。这是多么地荣耀,又是多么地危险。刘国辉,一个“阶级敌人”的儿子,不但风度翩翩,而且才华出众,而且经济另有来源,通道不是不务正业?难道不是白专道路?某领导对他很不满,某些姑娘对他很倾心。刘国辉的锋芒和柔情在他的青春海洋里此起彼伏。他迎来了生命的最初的收获季节:一个妻子、一个儿子和一堆事业的硕果。 然后,意想不到的,他的生命的严冬,一下子降临,把他冻成了一个冰人。 三 1966年开始的浩劫,初始他并没有卷入其中,他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多年来即已在政治的另册,如今便也习惯于逍遥。 但中国文人逍遥的方式之一就是清谈,刘国辉也不例外,几个朋友灯下聚坐,一窗之隔,外面天翻地覆,室内低谈窄论。书生意气指点江山,也算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不知道,那个时代,哪怕花生米和老酒杯之间也会竖着“阶级的耳朵”。他们这群人被告发了,纷纷落进了牛棚。 刘国辉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清晨,生活还向他呈现日常的温馨。那时他住在单位里办公室的楼上,正牵着儿子的小手去买豆浆。回来的路上,看见人们在楼梯的走廊里贴大标语,他定神一看,上面有着“刘国辉”的名字。他知道那个时刻到了,抚着4岁儿子的头说:你自己上去吧,爸爸要上班了,就在那个早上,在例行公事的早请示以后,在一阵突如其来的吆喝中他被揪上了讲台,颈部留着指甲抓破的道道血痕,就在这时,他看见自己的儿子拉着他姑妈的手,从会场的门外走过。一头软软的黑发象飘移的小小的浮岛,刘国辉感觉他正在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命运、他的艺术、他的梦幻,活生生地从他眼前飘走,他却再也没有办法伸出手来救他自己和亲人一把了。 接着就是长达二年的隔离,接着就是老婆苦苦哀求地要求离婚。刘国辉长叹一声,离就离吧,自己己是阶下囚了,何苦再带上一个,放人一条路吧,这样,他把儿子给了母亲。他的母亲大半生累在丈夫手中,如今又累在儿子手中、孙子手中了。 一切都离他远去了,判了5年的他又被流放到东海岸那个名叫乍浦的小镇上,当了一名拆船的苦役犯。 他被铐上双手,他的命运的眼,望见了大海。 位于浙江平湖县南面杭州湾西北部的乍浦镇,有着古老的炮台和茫茫的大海。当年日寇侵占江浙时,就是在这个偏僻、冷清的海湾偷渡登陆的。刘国辉被命运抛弃到这里时,他所看到的,正是一艘艘已经报废的船。它们被弃在岸边,日夜受着海潮的拍打,却再也不能远航,他们的命运不是希望,而是肢解、消亡,在这个世界上被人们瓜分得干干净净。 刘国辉,等待你的难道只可能是这样一个命运?你,这样一个人中的精灵般的青年,仿佛与生俱来要把生命融入于美的人,你现在在终日肢解着废船的同时,莫不是也在肢解着自己的生命?每天凌晨你就得起床,你得打扫食堂,打扫厕所,做完所有的公共杂务。然后,你和工人们一起走向冰凉的大海,在齐腰深的海涂中,你沉重地背着钢索来回地跋步。钢索象鞭子抽勒进你的肩膀,腰弯得那么低,几乎趴在了海涂上。大海那么沧茫,沧茫到了凄凉。有谁知道当年那个“稻草描”的英气勃发的小伙子如今在哪里?他消亡了,神秘地失踪了,在另一个世界中苦苦挣扎。人类一部艺术史中,有多少这样的艺术家的命运啊„„ 把钢索的一头绑扎在废船上,另一头系在堤岸的卷扬机上。卷扬机启动时,船体便被一寸一寸地牵引到岸上来了。力不胜任的钢索拉船体不行时,砸人却可致人死命。一旦钢索断裂,弹跳到半空的钢索扬鞭一抽,性命便危在旦夕。刘国辉竟然也在劫难逃。只是苍天还算有眼,砸碎的不是他的脑袋而是他的脚踝。第一次他的伤还未愈,下一次他又从卷扬机上跌了下来,他的左手腕遭到了粉碎性的骨折。那么他是该诅咒命运还是该感谢命运呢?毕竟,遭到粉粹性打击的不是握笔的右手啊! 然而,这双丹青妙手还有着描绘丹青的那一天吗?苦役犯的刘国辉,站在海涂上,远远地往岸上望去。那边,在炮台上,两个小小的人影,是他的母亲和他的儿子。母亲的一头银丝在海风中吹乱了,母亲的一双慈眼中饱含着泪花,这是他当时所有的亲人了。他们远远地看着他时,那大海的宽阔与人之命运的渺小形成了巨大的的反差;刘国辉感觉到天地间这样尖锐的对立时,他的人生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低点。 四 经受得住极致的人,命运将报以他青睐的眼。刘国辉也诅咒生活。当巨大的灾难降临时,一个人不对此表示愤慨,他便不是个艺术家。但刘国辉也感谢生活——任何一丝人间的温暖和光芒照亮一个人而这个人却不表示感谢时,他也便不是一个艺术家了。 感谢生活没有消磨掉刘国辉的生命热情,感谢生活再一次给了刘国辉机遇。“365里路啊,从春夏到秋冬”,刘国辉走的是365里路,这条路他走了整整十年。他孑然一身又回到了西子湖畔,又回到了原单位。真是百感交集啊,他似乎什么也没多出来,只多了一份塞有平反通知书的档案(这个平反还是留着尾巴的)。然而,他总感到背后有阴冷的眼光,让人毛骨悚然。平反的只是一纸公文,人格的平反远不是那样简单。老同学说考研究生吧,离开那个让人心碎的地方。 他还能赶得上考研究生的末班车吗?从年龄上说,他己赶出了两个月,从破格条件来说,他又多出了一条尚未平反的政治尾巴,再说十年磨难,多少明珠都被磨成了鱼目,谁知此刘国辉己非彼刘国辉了呢?老师方增先——这建国后中国人物画发展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此时心中也尚无底,他让刘国辉先画几幅速写来让他们看看,看后他放下了心,一语定了基调:“灵气还在”。 灵气虽在,也未必能在这场艺术的角逐中获胜。此时,他那条“政治尾巴”还无人敢来挑担子,“是死是活”也只是在口试答辩的压轴戏上见分晓了。刘国辉上场了,主考老师要他回答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时,刘国辉答辩的核心还是“感谢生活”。 主考老师在主持了这场答辩之后,兴奋地表态,像刘国辉这样的人才,我们早就应当把他吸收回美术学院来,而后来成为了刘国辉导师的著名画家李震坚则毅然上书文化部说:“恳请为国家民族珍惜人才!” 一颗明珠,十年隐埋,一旦出土,光采依然。文化部批文下达了,刘国辉终于在他己近不惑之年的那个1979年的秋天,真正踏入了高等学院的大门,从前中专的同学先他20年进校留校的,如今,刘国辉又和他们团聚了。人家跨了一步的事情,刘国辉,整整跨了20年。 五 自1979年入校读研究生,1981年留校任教以来,十余年光阴,刘国辉步入艺术殿堂,如今己在第几层楼上“欲穷千里目”了呢? 1994年8月刘国辉获得了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 1995年9月,人事部批准五位艺术家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其中有刘国辉,这是全国美术界本年度唯一的一位获此殊荣的。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第一位获得这称号的人。浙江美术界实力雄厚,尤其是国画界更在全国举足轻重,今天的刘国辉已成为中国人物画坛最具影响力的中年画家之一了。 刘国辉自己所出的画集、画论,包括国内外美术评论界对他的评论,已洋洋可观。那么,简而言之,这位当代的人物画家对中国人物画作了些什么呢? 这还得从刘国辉是怎样剖析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开始。他认为一部人物画的历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包括工笔与水墨),初始于唐宋的水墨人物画其发展远没有山水花鸟那么成熟,具体表现在对人物刻划的具体性、深刻性、丰富性方面的不足。文人画和文人画的理论一开始就是从文人自娱这种观念出发的,苏轼说“画事为士大夫词瀚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不屑形似,崇尚神韵”的文人写意论的美学指向使水墨人物画的水墨表达远离了它所表现的内容——人。“重神轻形”的美学观,给笔墨独立审美价值的张扬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人物造型的弱化。对人的研究,对人物造型的研究,无疑是中国人物画历史的失落。在他看来,手一背就是望天,腰一弯就是钓鱼,仅凭概念的几根线条就奢谈神似的所谓文人画是不完善的。 在笔者看来,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传统文人看来神似是雅的,怎么高谈阔论也不为过,而谁要去谈形,那就难免有些俗。而偏偏这个刘国辉竟敢冒被放逐为村夫野老的俗类中,响亮地指出人物画要重视研究人,强化人物画的造型研究,要纠正文人画理论对人物画的错位,构建中国人物画自身造型法则和相应的理论。 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刘国辉那独有的艺术家的悟性和勇气。 在《岳飞奉诏班师图》中,一共出现了多少个人物啊。这幅史诗式的大型国画人物画,用的是大手笔,抒的是大意境,道的是大悲剧,而几乎每一个人物,又一个个仿佛是“大特写”。极为大胆的是群像的“大特写”之上,出现了主人公岳飞的背影。只有对具体的人物形体有了深刻准确把握的人,才知道形体所具备的力量,才明白,一个人的“脊梁”可以震撼 千万张“脸”。当我们再三击掌于刘国辉对此中人物精神世界的把握时,不要忘了击掌于刘国辉对此人物形体世界的把握,《岳飞奉诏班师图》,既是刘国辉艺术胸怀和格局的大亮相,也是刘国辉艺术追求和实力的大展示。 从豪迈的英雄主义群体形象刻画到非英雄人物形象的独胆直面人生,想来该是刘国辉心路历程中的又一个重大阶段。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岳飞奉诏班师图》时刘国辉复出的心绪,那时的刘国辉生命中又一个灿烂的春天刚刚来临,事业上的重新一跃而起,也是伴随着爱神的脚步同时到来的。青春年华的娇妻和呀呀学语的爱女;十年浩劫后万象更新的社会;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印象。刘国辉怎能不同时迸发出一个劫后余生时来运转者的昂扬之气呢?然后,生活开始越来越进入于一个正常轨道。大乱后的大治;非常态后的平常态;激扬后的平静;世界开始展现出更深遂更触及心灵的一面,人们开始思考人性中更本质的东西。新的苦闷和矛盾也开始了。上苍给了刘国辉一颗敏于感受之心和一颗高傲的头颅,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更深刻的疑问。这种心态是过于个体了,过于文人了,以至于刘国辉选择的人物也和他接近。他为什么要画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画的不也是自己吗?“我今欲借先生剑,地黑天昏一吐光。”他不是很象一个独行侠吗?激愤陡峭的个性,完全没有被劫难消解,反而在生活之石上打磨得尤如一把利剑。对人间一切假、丑、恶,刘国辉是眼里揉不得砂子。 然而,画家要比画中人入世得多。所谓“入世”,在此并不是指人在这个世界上所抱有的欲望,而是指人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热切的态度。孟子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所谓“端”,是既符合于普通人的人性之情,又是人性和人情的升华,是具有崇高意义的普通人的感情,刘国辉就是具备这样一种情感的艺术家。从这个角度说,他是儒家文化的承继者。消化自己的热肠,枯坐山林,把世界万物抹平,尤如在月球上看平原与高山一般一律视为相同,这是刘国辉从性情上到信仰上都不能苟同的。 心灵的冲突产生艺术的绚烂火花,但冲突本身毕竟是一种磨难,冲突也产生生命本身悖论——没有一个人真正愿意享受磨难。恰恰是在强烈的碰撞中,艺术的宁静之花悄然开放,比如莫扎特的音乐。刘国辉的裸女和仕女画也恰恰印证了这一艺术现象。这个郁然生气者笔下的古代少女形体,与西方油画中的裸体女性传递出了完全不同的审美意趣。在那里,女人形体是万丈红尘的象征,在那里,形体或者彻底地在形体之中,或者解构为西方文化的符号。而在刘国辉的手中,形体却升华在形体之上了。刘国辉把东方女子彻底无欲化了,使她们的形体化解为线条,把她们的线条组合成符号,从她们的符号破译出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意韵。面对刘国辉笔下的女子,你却会联想到一连串的楚辞唐诗宋词„„。 就刘国辉的艺术天性而言,对时代的关注,对活生生的人性的关注,对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的重大史诗般事件的关注,则更显示其本质。 在这二十世纪末,当一个巨大的民工潮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涌动的时候,画家为之激动了。在他看来,这千百万人离乡背井的大迁移,在作着严肃命运的抉择,这千百万人的生命的律动撞击着画家的灵魂。再没有比千百万人命运的沉浮更能激起画家心灵的震动了。刘国辉关进他的斗室,整整半个月,《世纪潮》问世了,这是由三个部份组成的三联画,分别题为“出山”、“外来妹”、“赶潮”。人们从那被人遗忘的山沟里出来,带着黄土,带着疲惫不堪的神情去寻觅希望;有的成功,有的沉沦了,更多的仍在生活的激流中搏击;一批 接一批,继续去圆着未圆的梦„„。画家没有去评说他们的是非功过,他关注的是他们为共和国的强大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在这里画家留下的是深深的同情和祝福。难怪他心仪画家蒋兆和,他折服的作品是《流民图》。激越的江河有时会有九曲回肠、低吟浅喧的平滩,但奔向海口时便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刘国辉追寻着的便是这样的艺术辉煌。 多年来,他出版了大量的学术文论和各类作品专集,内容包括:水墨人物、水墨人体、小品画、速写、教学课徒稿、教学随记„„共十多种。他的书总是好销,这足以说明社会对他的评价。他越来越为海内外关注和瞩目,作品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展览,多次被邀出国讲学、访问。他的才华、风采,他的东方人的特有气质和他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所展示的优秀艺术家品格,深深得到了异国同行的钦佩。 为此,法国功勋与贡献奖委员会(简称MDF)向刘国辉颁发了“法国功勋与贡献奖”。 六 现在,当我们把刘国辉作为中国优秀的画家一面面地展示与人时,我们不要忘记刘国辉的另一身份——教授,不要忘记他的确还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 展示他这一方面杰出贡献的证例之一是不久前吉林长春召开的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正义与和平国际美术作品展。包括美、俄、德、日、韩、澳等国在内的数百名画家300幅作品参加了这次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吉林省文联共同主办的盛大活动。此次作品展共设有40余个奖,刘国辉的学生得了7个奖,其中金奖二名;银奖一名;铜奖四名。刘国辉本人也因为此一突出成就而被画展评委会颁给特别奖。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刘国辉这7个得意门生中,其中6名是从1992年刘国辉所带的“中国人物画高级研究班”出来的。这个研究班曾经以它新一代人物画风格和不拘规则的自由精神,作了一次轰动画坛名重京华的“亮相”。有评论家以为这是在水墨人物画面临低谷时举起的一面大旗,开创的一个新起点。 作为高研班导师的刘国辉,在发展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历史使命中,实在是功不可没。 说到刘国辉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功绩,又不得不涉及到中国画坛的某些本质问题。 可以说,当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传统绘画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面临着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画,无论山水、花鸟和人物都面临着“变与新”的突破口,1991年11月,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召开了“中国现代人物画创作研讨会”,参与的50多位艺术家与评论家共同认为,中国人物画应有新的突破。翌年,文化部批准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中国人物画高级研究班”,刘国辉教授作为最合适的人选,被任命为这个高研班的导师。 对此,刘国辉表现出了他个性中最优秀的资质,它不再仅仅是以一个画家的身份来面对世界。现在,他是一个导师,他所有的艺术的思考,对艺术的探求,都放在一个更大的时代背景下。在一个阶段里,他就是高研班,高研班就是他,他的那篇《关于人物画,兼谈人物画高研班的实践》,是一篇多么深刻、多么杰出的画论,这里面恰恰透射出刘国辉个人气质的光泽——对世界的关注,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有力和卓有成效的追求。 他在文中这样说:“„„主持人物画高研班,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员的水平,尽可能地创作出好的作品,为中国人物画创作和教学积累经验。„„畅开胸怀拥抱世界。所谓‘西方文化的冲击’,这是一个弱者准备挨打的语言,我们应该迎上前去拥抱人类共同的公共财富。这里鉴别由我,选择由我,有健全的体魄,有健全的头脑,有健全的人格,何惧之有。”他还这样宣言: “我们尊重传统,我们尊重新潮和前卫,严肃的艺术思维都让人肃然起敬,搞得好都不易。你说你最好,我说:可能,但我的也很有意思;你说你万岁,我说:或许,但我也争取长寿——我们愿意以自己的努力和作品参加竞赛,不妨走走看看,好在后面的路还很长、很长,不急。“ 导师既然是这样地年富力强血气方刚成竹在胸,学生们的努力便又更自不待言。高研班在京画展时,这十多名高级研究生的结业作品掀起了极大的舆论冲击波。 作为教育家的刘国辉,此刻又在考虑他的下一步美术教育计划了。我们知道,这是非常符合他天性中入世精神那一面的。 关于刘国辉,我们还可以说许多许多,这个人本是可以写一部书的,只是需要时光为之酝酿。在此,便不妨以论者林墉的话来暂作一段落吧—— 读刘国辉画,如对流淌大洋的冰山之巅——究竟冰山水下的沉浸有多宽多久,难说!静静深潭,无波无纹,谁敢说不深!渺渺大海,无涌无浪,谁敢说不大! 出自《文艺报》1991年
/
本文档为【江南刘布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