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五毒

2017-11-15 4页 doc 15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五毒五毒 ?、贪:佛法中说贪是于三有及资具(顺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无 色有。因为众生贪欲界、色界的种种事物,及贪无色界的种种心态,使他们 继续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六道)中受生,再度轮回生死。众生对欲 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欲界;众生对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 色界;众生对无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无色界。当一个人无欲界的 种种贪爱,就会生到色界;对欲界、色界之种种贪爱已断除,则在无色界受 生;断除这三界的种种贪爱,就再也不来三界,叫做不受后有,再也不贪著 这三有了。 贪著三有及资具是讲贪著三界中的种...
五毒
五毒 ?、贪:佛法中说贪是于三有及资具(顺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无 色有。因为众生贪欲界、色界的种种事物,及贪无色界的种种心态,使他们 继续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六道)中受生,再度轮回生死。众生对欲 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欲界;众生对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 色界;众生对无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无色界。当一个人无欲界的 种种贪爱,就会生到色界;对欲界、色界之种种贪爱已断除,则在无色界受 生;断除这三界的种种贪爱,就再也不来三界,叫做不受后有,再也不贪著 这三有了。 贪著三有及资具是讲贪著三界中的种种事物。我们生长在人间,贪求人间所 享有的物资。比如贪著住富丽堂皇的房子,睡高广的大床,穿华丽的衣服, 坐舒适的椅子,此种贪著使我们再来欲界受生。但是此贪心是过去的业习, 它在我们过去业中形成了这种心理,就如一个人他本来没有抽烟,今生有人 叫他抽,慢慢学习,对香烟染著,上了瘾,生起贪爱的心,看到香烟就想抽, 以后没看到香烟也想要抽,我们说他对香烟有贪爱。凡夫对三界的事物也好 想染上烟瘾一样,没有在眼前,内心都想要,所以造成下一世再来三界中的 任何一界受生死轮回,所以贪是三有之贪。 ?、嗔:一般人对嗔的了解是:发怒,生气等,但佛法中说嗔是于三苦及资具( 逆境)憎恶不能忍受。 苦有三苦: ?、苦苦:既是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憎会属之。 ?、行苦:东西变化无常,我们做不了主。五蕴炽盛苦属之。 ?、坏苦:既是乐受变坏或得不到。爱别离、求不得苦属之。 对于这三苦,凡夫不能忍受,不想要它,但业报又是如此这般做不了主,又 丢不掉,所以对这三苦起嗔心,然后对引起三苦的东西也起嗔恨。例如:某人嗔 恨某某人,对仇人的东西也起嗔恨心。又如有人驾一辆老爷车,半路抛锚了,不 能 准时赴约,结果苦恼起,嗔心生,连那辆老爷车也都被敲、被踢,这就是对此 资具也讨厌。 贪是对于顺境起贪爱之心;嗔是对于逆境起嗔恚之意,它们所对的境是绝然 不同的。贪、嗔的心绝对不会同时生起,贪爱那个东西,绝对不会嗔它;嗔那样 东西也绝对不会贪它。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我爱某个人,我也恨他。这件事是 应该如此理解:比如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结婚前觉得对方有许多优点与美德,结 婚后却发现对方有一些缺点,结果有时贪爱他,有时又嗔恨他,但贪爱与嗔恨的 部分是不一样的。两种心情混在一起时,他就搞糊涂了,到底我是爱那个人呢, 还是恨那个人,所以贪爱与嗔恨之心决不会同时生起,但贪爱与嗔恨之间,取舍 不定时,则产生愚痴。 ?、痴:既是无明,于诸事理迷惑,是非不明,事理无知。对四圣谛、三宝的实、 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说对于真理的实、三宝 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这三件事情迷惑,没有信心;或是对一件 事不知分辨对与错,这都是愚痴。比如说你爱某人,是爱他的优点与美德; 你嗔某人,是讨厌他的缺点。这使你混淆,把两件事当作一件事,不知是对 或是错,不能明辨是非,就产生愚痴。实际上世间的种种事物是不可能十全 十美的,但你要美满、美好,好的你要,坏的你不要,好坏在一起时,不能 分辨是非,而产生不知取舍,结果不知如何是好,这就是愚痴。 我们对事理不明白,不知晓,这也可说是愚痴。当我们愚痴时,往往会做出 各种傻事,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我们可怜他,认为反正他是要死了,不如 把他人道毁灭,让他早日解脱,这就是愚痴。因为我们不明白病苦中有因果业报, 决不会因为断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脱。今生他要受如此病苦,这世逃不掉的,这使 对事理不明白而产生的愚痴。 ?、慢:把自己和别人相对比,内心产生高傲的心理,称为慢。慢有许多种,最 普通的一种就是"自尊心"。当你比别人差时,事情做不成功,失败了,别 人嘲笑你,有满心的你就产生苦恼,认为你与他平等,这就是慢。众生"慢" 的心理可分三种情况来看: ?、你的地位、名誉比他人高,而你也认为比他人高。 ?、你的地位、名誉与他人平等,而你却认为比他人高。 ?、你的地位、名誉比他人低,而你却认为与他人平等或比他人高。 慢的产生是把自己与他人作对比而产生的。比如人有汽车,我没有,认为他 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要买罢了,这就是慢,,与人平等,却认为自己比他 人了不起。再比如:来这儿听法的信徒都是平等的,假设这其中有一位是大学生, 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大学生而起慢心,,比他人高,自己也认为比他人强。但他 回到家里,进了厨房,他的妈妈可能就会说:你这个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不会 煮也不会炒,还是我比较行(慢),,比他人低,确认为比他人强。所以慢心的 生起是以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而生起高慢之心。 ?、疑:对于诸真理常犹豫不决。历史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 脱生死,你却认为有烦恼怎么能够解脱生死呢,对此真理产生不信的心理, 称为疑。此怀疑使我们不能接受真理,并非真理不可让人怀疑,而是我们对 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怀疑之心,这是一种烦恼。比如我告诉你们我的俗姓是" 苏",有人听了就相信,但有些人听了就会产生"是不是姓苏啊,"此怀疑 之心,就是他 内心的一种烦恼。有再打个比方:"美国太空人已登上月球。 "有人听了就产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寻找,不去了解, 就直接产生怀疑,这种"疑"的心理状态,就是烦恼。我们对某些事理,再 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怀疑的态度。当我们真正彻底明了后,就能 接受、相信它,这种怀疑的态度佛法可接受。 在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没证悟初果,他对四圣谛、三宝多少会有疑问。这 疑问我们可以保留,但因此而妨碍我们证悟初果。有些人说他对某种修行方法深 信不疑,但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行后,如果没有证悟,就会生起疑问,怀疑起来。 " 这并不表示当初他对某修行法门没有怀疑,而是他的疑心被信心遮盖住。"疑心是一个很深的烦恼,它是根本烦恼之一。例如:有人对"四念处"这个修行法有 信心,他用十多年去修学,但没有什么成就,就怀疑此修行法;因为没证悟,更 怀疑那些证悟者修行证悟的成果是否是真实的,这就是疑的烦恼。一般很深的" 疑"烦恼凡夫是不容易发现的,除非我们面对修行、烦恼等磨练的时候,才可知 道我们对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证初果者断戒禁取见、我见,对世间看得 很清楚,对佛法就毫无怀疑了。
/
本文档为【五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