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徐通锵先生论著全目

2017-11-30 6页 doc 19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徐通锵先生论著全目徐通锵先生论著全目 徐通锵先生论著全目(王洪君,初稿) 专著: 1(《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第1版,1997第3版 2(《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 3(《徐通锵自选集》(自选论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大象出版社1999年重印。 4(《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基础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汉语研究方法论初探》(自选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 7(《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中国海洋...
徐通锵先生论著全目
徐通锵先生论著全目 徐通锵先生论著全目(王洪君,初稿) 专著: 1(《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第1版,1997第3版 2(《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 3(《徐通锵自选集》(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大象出版社1999年重印。 4(《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基础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汉语研究方法论初探》(自选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 7(《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8(《语言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即出) 9(《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即出) 论文: 1(评岑麒祥的《普通语言学》(薄鸣 ),《中国语文》1960年第12期438-442页。 2(论语言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薄鸣、俭明),《中国语文》1961年第4期9-15页。 3(谈词义和概念的关系问题(薄鸣),《中国语文》1961年第8期39-42页。 4(词义和概念(薄鸣),《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3年第2期67-76页。 5(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分布原则的几点批判,《中国语文》1965年第2期,93-102页。 6(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评述(徐通锵、叶蜚声),《中国语文》1979第3期166-173页。 7(译音对勘与汉语的音韵研究(徐通锵、叶蜚声),《北京大学学报》1980第3期87-95页。 8(历史比较法和《切韵》音系的研究(徐通锵、叶蜚声),《语文研究》1980第1期29-43页。 9(内部拟测法和汉语上古音系的研究(徐通锵、叶蜚声),《语文研究》1981第1期65-82页。 10(历史上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问题说略,《语言学论丛》第7辑195-210页,1981年,商务印书馆。 11(山西平定方言的儿化和晋中的所谓“嵌l词”,《中国语文》1981第6期408-415页。 12.美国语言学家谈历史语言学(徐通锵整理),《语言学论丛》第13辑200-258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 13. 山西祁县方言的新韵尾-m与-β,《语文研究》1984年第3期1-10页。 14(宁波方言“鸭”[ε]类词和“儿化”的残迹——从残存现象看语言的发展,《中国语文》1985第3期161-170页。 15. 语言研究的发展和五年来的《语文研究》,《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459-466页。 16(说“变异”——山西祁县方言音系的特点及其对音变理论的启示(徐通锵、王洪君),《语言研究》1986第1期42-63页。又收入《山西方言研究》26-4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17(山西闻喜方言的声调——附论“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徐通锵、王洪君),《语文研究》1986年第4期11-22页。 18(近年来中国语言学的若干变化,《语文导报》,1986年第11期52-54页、第12期44-47页。 19(语言研究方法的历史嬗变,《语文导报》,1987年第8期48-51页,第9期48-49页,第10 期47-49页。 20(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历史比较研究,《语言研究论丛》第3辑(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论丛》编委会编),1987。 21(语言变异的研究和语言研究方法论的转折,《语文研究》1987年第4期1-9页、1988年第1期27-34页。 22(语言变异的研究和两种对立语言观的结合,《烟台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70-79页。 23(梅耶《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选评(徐通锵、王洪君),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147-18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 24(音系中的变异和内部拟测,《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35-52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12月。 25(语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130-138页。 26(变异中的时间和语言研究,《中国语文》1989第2期81-94页。 27(结构的不平衡性和语言演变的原因,《中国语文》1990第1期1-14页。 28(山西方言古浊塞音、浊塞擦音今音的三种类型和语言史的研究,《语文研究》1990第1期1-7页。 29.进一步加强山西方言的研究——纪念《语文研究》创刊十周年,《语文研究》1990年第4期12-13页。 30(百年来宁波音系的演变,《语言学论丛》16辑1-46页,1991,商务印书馆。 31(语义句法刍议——语言的结构基础和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第3期38-62页。又收入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0—1994)319-354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2(结合——语言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向,《语文研究》1991年第2期1-9页。 33(在“结合“的道路上摸索前进,Newsletter No.13(香港),1992年5月。 34(文白异读和历史比较法,《徐通锵自选集》124-163页,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35(“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世界汉语教学》1994第2期1-9页。又收入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0—1994)433-451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6(“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眼光”,《世界汉语教学》1994第3期1-14页。 37(音系的结构格局和内部拟测法——汉语的介音对声母系统的演变的影响,《语文研究》1994年第3期1-9页,第4期5-14页。 38(文白异读与语言史的研究,余志鸿主编《现代语言学》(第三届全国现代语言学会议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4年。 39(加强“字”的研究,推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1期8-10页。 40(国家教委语言学“九五”科研规划咨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教委社科司)。 41(阴阳对转新论,《语文新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收入《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汉语研究方法论初探》商务印书馆,2004。 42(音系的非线性结构原理和语音史的研究,《民族语文》1996年第6期1-10页。 4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理论语言学(徐通锵、王洪君),许嘉璐等主编《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3-36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44(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语言研究》1997第1期1-14页。 45(核心字和汉语的语义构辞法,《语文研究》1997年第3期1-15页。 46(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应以字的研究为基础,《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1期5-7页。 47(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民族语文》1998第1期1-15页。 48(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世界汉语教学》1998第1期11-21页。 49(说“字”——附论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鉴别、基本特征和它与语言理论建设的关系,《语文研究》1998第3期1-12页 50(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语言学(徐通锵、陈保亚),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225-29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51(“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机制,《语言文字应用》1999第1期23-33页。 52(“字”和汉语的语义句法,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 53(汉语的特点和语言共性的研究,《语文研究》1999第4期1-13页。 54(说“本位”——字的研究和语言理论建设,江蓝生 侯精一主编《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5(高名凯先生和他的语言理论研究,《燕京学报》新8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6(教育部语言学“十五”研究规划咨询报告,2000年10月。 57(《马氏文通》与中西语言学结合的道路,《面对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28-43页,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58(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基本结构原理,《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1期3-13页。 59(编码机制的调整和汉语语汇系统的发展,《语言研究》2001第1期35-45页。 60(说“结合”——就汉语音韵的研究论中西语言学结合的途径,《语言学问题集刊》第1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61a(声调起源研究方法论问题再议,《民族语文》2001年第5期1-13页。 62(对比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论,《语言研究》2001年第4期1-7页。又收入王菊泉、郑立信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79-90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3(“改革开放”以来的语言理论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4(音节的音义关联和汉语的变音,《语文研究》2003年第3期1-8页。 65(徐通锵教授谈语言理论研究,徐通锵2003年12月9日上午9:00-11:30口述,张宜整理,《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又收入《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252-265页,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66(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4年第1期。 67(字的语法化的“阶”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95-113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8(编码的理据性和汉语语义语法形态的历史演变,《语言学论丛》30辑1-39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 69(从语言学的中西古今结合中探索语言理论研究的途径(徐通锵访谈记录),《汉语结构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语言研究》,266-295页,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70(字本位和语言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1-11页。 71(汉字与认知,戴汝潜主编《识字教育科学化教学汇粹》19-24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72(字本位基础理论,杨自俭编《字本位理论与应用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即出)。
/
本文档为【徐通锵先生论著全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