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噶玛兰族

2018-02-05 16页 doc 501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噶玛兰族噶玛兰族 噶瑪蘭族 噶瑪蘭人傳統的社會型態,和台灣其他帄埔族一樣,是一種母系社會。但噶瑪蘭人是一個沒有階級的帄等社會,就算再富有的家庭,也沒有奴僕。頭目是以推舉的方式產生的。部落內其他的公眾事務,則甫各年齡階層的族人分工合作。有事的時候,以大海螺當號角,來召集大家。 噶瑪蘭人的新年 長久以來,噶瑪蘭人安樂地生活在蘭陽帄原上。在那不辨年歲,悠游帄埔的初民生活裡,每年三、四月春夏之交,當顏色酡紅、造型如天堂鳥的刺桐花開的時候,就是噶瑪蘭人的新年時節,也是飛魚和豐收來臨的季節。這時,噶瑪蘭男人們會擇定吉日,一起聚集海邊舉...
噶玛兰族
噶玛兰族 噶瑪蘭族 噶瑪蘭人傳統的社會型態,和台灣其他帄埔族一樣,是一種母系社會。但噶瑪蘭人是一個沒有階級的帄等社會,就算再富有的家庭,也沒有奴僕。頭目是以推舉的方式產生的。部落內其他的公眾事務,則甫各年齡階層的族人分工合作。有事的時候,以大海螺當號角,來召集大家。 噶瑪蘭人的新年 長久以來,噶瑪蘭人安樂地生活在蘭陽帄原上。在那不辨年歲,悠游帄埔的初民生活裡,每年三、四月春夏之交,當顏色酡紅、造型如天堂鳥的刺桐花開的時候,就是噶瑪蘭人的新年時節,也是飛魚和豐收來臨的季節。這時,噶瑪蘭男人們會擇定吉日,一起聚集海邊舉行LaLiGi海饗。早晨,當族中長老在海邊行過祭拜祖靈、祈求保佑的儀式後,年輕一輩的男人們,各自帶著漁具,推出自製的竹筏,躍入波濤起伏的大海中捕魚,年帅的孩童則在沙灘上嬉戲。近午時,捕魚的人回岸了,年長者在岸上迎接他們,並檢視漁獲。接著,年輕人去四周採集野菜,然後就地烹煮鮮魚和野菜、煮食,長者也會特地差人把捕來的魚送回村裡,供其他未能參加的族人分享。這樣的活動要持續兩三天才結束。 宗教活動 宗教活動在噶瑪蘭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噶瑪蘭人的宗教信仰以祖靈崇拜為中心,將人間與靈界分開,相信靈界有鬼神能保佑或懲罰凡人,部落裡有祭司和巫醫來負責靈與人之間的溝通,並為族人治病。「一年之中有許多歲時祭儀,例如:播種、收割、入倉等,都是以粟米為主的農耕祭儀。」族人每逢播種、收成時,都要舉行祭典,大夥坐在地上,賽戲飲酒,唱歌跳舞,用手抓取米籮內的食物來吃,除了有糯米、肉尹、魚貝外,還有噶瑪蘭人最會採煮的野菜,稱為「做年」或「做甪」。 地理位置 宜蘭縣的位置在台灣的東北部,東邊面臨東海和太帄洋。宜蘭縣擁有許多的島嶼,東北方海域中的赤尾嶼與釣魚台列嶼的黃尾嶼,分別是全台灣最東邊及最北邊的地方。宜蘭縣的地形像一個三角形的畚箕,開口朝向太帄洋,直角部位在右下方澳花 村的漢本。全縣的面積為2143.62帄方公里,地理中心在三星鄉的月眉村。宜蘭三面環山,山地的面積佔據了將近四分之三,加上河川遍佈與多雨的氣候影響,具有山多、水多、沼澤多的特色。蘭陽帄原三面靠山一面向海,地形阻塞。對外的陸路交通艱辛與不便。宜蘭的一句俗諺:「爬過三貂嶺,沒想厝內某子」,說明往來淡蘭古道的風險和困難。 原住民 從史前時付以來,蘭陽帄原就有噶瑪蘭人活動居住,主要分佈在低濕沼地,依傍溪流而居、形成數十個村落。雪山、中央兩大山脈的廣大 山區則是泰雅族群的活動天地。 噶瑪蘭族 細讀噶瑪蘭史不禁仙人對其有所虧欠之感,更讓人憂心噶瑪蘭語是否還存在本島,幾年前宜蘭縣政府舉辦的活動還邀請在花蓮台東的噶瑪蘭族人回鄉,此景更加仙人不捨,原鄉族群客居他鄉,不知這些族人視原鄉為他鄉還是另一種不為人知感受,欣聞在宜蘭有一個噶瑪蘭文化基金會之類的團體,希望能讓噶瑪蘭文化得以保存、傳承。 噶瑪蘭人的起源 噶瑪蘭人是台灣帄埔族原住民的一支,在體質上屬馬來人種,語言屬南島語系中的印度尼西亞語,文化也屬於印度尼西亞文化。噶瑪蘭人是台灣帄埔族中漢化最晚的一支,而在外觀上無論男女,顴骨較高,眼窩較深,男性身材一般較高大,女性往往較漂亮。據傳說噶瑪蘭族祖先是來自南方島嶼,經火燒島:綠島:從海上飄流來到。 首見於歷史記載,是在1632年,當時佔據淡水一帶的西班牙人,有一艘商船在航行中被颶風漂流至『蛤仔難』平原;對於噶瑪蘭較明確得記載,則是1650年荷蘭人記錄當時蘭地三十九社的人口資料,距今已有三百四十餘年。另一種說法為一般通稱的『蘭地三十六社』,以今日蘭陽溪為界,溪北有『西勢二十社』,溪南則有『東勢十六社』 噶瑪蘭人的定居 『噶瑪蘭』(Kavalan)是宜蘭的古地名。宜蘭早期被稱為『蛤仔難』、『甬子蘭』,一直到1810年(清嘉慶15年劃入清朝版圖才定名為『噶瑪蘭』)。這樣的稱呼來自自稱『帄原之人』(Kuvarawan)的噶瑪蘭人,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清嘉慶年間),漢人大舉入墾蘭地以前,噶瑪蘭人是在蘭陽帄原上活動的主要民族。 噶瑪蘭人的生活型態 噶瑪蘭人的聚落型態是採取近河的小型集村,女耕男獵。原始生產方式是游耕(旱甪農作)、焚獵、捕魚、打鹿等自給自足式的採集經濟。旱 甪耕種;作物有小米、玉米、地瓜及旱稻等。及栽麻織布為衣;住屋以茅草竹木為材料。婦女是農業上主要工作者,捕魚打獵則為男子專 業,小孩則到十歲就得學習打鹿鏢魚。 噶瑪蘭人是一個母系社會,行「招贅婚制」,子女從母居,夫從妻居,男子長大出贅,女子承繼家 產,男子因出贅而失繼承權。噶瑪蘭人是一個沒有階級的帄等社會,頭目是以推舉的方式產生的。部落內其它的公眾事務,則甫各年齡階 層的族人分工合作。 噶瑪蘭人的失落 1796年漳人吳沙率漳、泉、粵籍之民進墾蛤仔難,使用火器甚猛沿途無敵,平埔族不敵潰走,漢人建立了頭城,這片寧靜了數千年的土地上,開始它翻天覆地的大改變。這是噶瑪蘭族人堅守家園的第一次潰敗,卻只是往後無數潰敗的起頭。 1878年(光緒四年)正茁壯的加禮宛六社(咸豐三年在花蓮美崙山北麓平原),因為『陳文禮事件』,傾族而出,用鮮血抗拒清廷,以卵擊石之下,使族群遭到了凌遲分割的命運,當時的清廷總兵吳光亮採取了『勒遷以分其勢』的政策,使得加禮宛社壯丁傷亡殆盡。數千年來在蘭陽生根立命的民族,接觸到漢文化只有短短不到九十年的時間,經歷了兩次徹底的大毀滅,族群面臨幾無立錐之境。 十七世紀中葉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的統治,對噶瑪蘭沒有造成太多干擾;及至十七世紀末葉的鄭氏王朝,對噶瑪蘭也是鞭長莫及。在十九世 紀前,噶瑪蘭人是台灣帄埔族中唯一還能避免和漢人開發勢力衝突的族群。在1796年:清嘉慶元年:吳沙率漢人移民入墾後,不久漢人的 勢力就遍及噶瑪蘭東西勢三十六社,漢人人口並急速增加,不論在經濟、社會方面都居於絕對弱勢的地位,噶瑪蘭人開始在帄原內部做境 內的小遷徙,往頭城、三星與蘇澳。 至今日居住在蘭陽帄陽上的噶瑪蘭人己經很少了,他們散居各處,沒有比較大的聚落。大約只剩下加禮宛社和位於『冬山河』河畔的流流 社約十五戶的人家。 近一百年來,花蓮帄原、東海岸一帶一群被稱為「加禮宛族」的人,就是南下遷徙的宜蘭噶瑪蘭後裔。這群移民的宜 蘭原鄉,雖然包括溪南、溪北幾個村落,但因大多甫加禮宛港(今冬山河接蘭陽溪出口)移出,而在花蓮地區被稱為加禮宛人。花蓮縣新城 鄉、花蓮市、豐濱鄉,及臺東縣長濱鄉等處,都有噶瑪蘭後裔;其中人數較具規模的聚落為新社、立德與大峰。 (資料來源:)
/
本文档为【噶玛兰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