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

2017-11-07 16页 doc 37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doc】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doc】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 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 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 李泳璋梁玉莹 (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贺州542800) 摘要:在欧洲戏剧的发展史上,塞缪尔?贝克特几乎是 荒诞派戏剧的代名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欧洲的戏剧舞 台上,以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家掀起了一场浪潮汹涌 的革命,而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则是这场革命的最好 诠释.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目里.贝克特用近乎荒诞的 内容和形式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西方人本真的生活状态.即内 在的精神困惑和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
【doc】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
【doc】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 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 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 李泳璋梁玉莹 (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贺州542800) 摘要:在欧洲戏剧的发展史上,塞缪尔?贝克特几乎是 荒诞派戏剧的代名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欧洲的戏剧舞 台上,以贝克特为代的荒诞派戏剧家掀起了一场浪潮汹涌 的革命,而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则是这场革命的最好 诠释.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剧目里.贝克特用近乎荒诞的 内容和形式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西方人本真的生活状态.即内 在的精神困惑和无可奈何的悲剧命运.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彻底颠覆和解构了传统的戏剧元素.但这不仅仅是文本层面 的背叛,更是体现了作者通过深层的解构超越传统,从而体现 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塞缪尔?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背叛超越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戏剧舞台发生了一场革命. 所有传统的戏剧模式都被一个名叫贝克特的爱尔兰人所颠 覆.塞缪尔?贝克特,这位杰出的荒诞派戏剧家.在莎士比亚逝 世四百年后,大胆地开创了一个戏剧新时代.在他的作品中. 人物,冲突,语言等必不可少的戏剧元素变得无关紧要.他用 近乎荒诞的内容和形式深刻地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和无 奈的悲剧命运.这无疑是对传统戏剧元素的彻底颠覆和解构. 贝克特背叛了传统,但这不仅是文本层次的背叛,更体现了一 种更深层的人文关怀 一 ,关于荒诞派戏剧 "荒诞"一词最早是由拉丁文surdus(耳聋)演变而来,用来 指音乐中的不协调音.后来引申为"不合道理和常规.含有不 调和的,不可理喻,不合逻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 释为"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 荒诞派戏剧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中的 都是奇妙的,了不起的,高不可攀的,然而现实让她了解了那 个社会阶层.透视到他们伪善的一面 二,外在的成功与内在的空虚 当刚失去经济来源的农村姑娘嘉莉犹豫是否离开芝加哥 时.德鲁埃对她而言犹如一只可依靠的"巨掌".为她排难解 忧.包括后来遇见的赫斯特伍德,在爱情上,嘉莉俘获了经济 实力和身份地位都高她一筹的男人,然而这看似是灰姑娘的 一 次次邂逅,在嘉莉的故事里却扭曲成赤裸裸的物质交易.一 切情感都建立在物质获得和情欲释放的基础之上,于是嘉莉 的爱情注定成为金钱和利益的消费品.所有的交易最终也将 因为物质的作用而解约.几经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一I的爱情,嘉 莉内心显现的空虚便似乎顺理成章. 在事业上,她经历过憧憬,追求,奋斗,悲叹,随后偶尔的 一 个机遇,使她成为一线女星,最终获得了成功.这样看来她 似乎是那个时代的侥幸生存者和胜利者.她享受着金钱所能 带来的奢华,渐渐融人上流社会,获得了曾梦寐以求的生活. 然而,这种奢华背后,嘉莉更能感受到的是内心的空虚和寂 寞,精神上她日益膨胀的欲望让她终究得不到满足.正如最后 文章提到:"她觉得自己无比孤单,好像她已是在绝望地,孤立 无援地拼搏着……她一下子成了往昔的那个忧郁的嘉莉—— ——总是觉得不满足."(德莱塞,481) 充满欲念的嘉莉 作为书中的另一个主角,赫斯特伍德身为豪华酒吧的经 理,做事圆滑乖巧,是万事亨通的有名人物.在德莱塞笔下. "他是我们伟大的美国上层社会——豪富以下第一级人物里 头——最受欢迎的一员".然而事实并非如他表面那么华丽, 他有的只是爱慕虚荣的儿女和冷峻平庸的老婆.家庭缺乏宽 容和互敬互爱."这样的家庭生活是很难具有融洽的气氛的 生活在这种气氛中,心里自然不够舒畅——感情不够真诚.它 是靠习惯势力和传统的舆论的势力才维持下来"(德莱塞. 81).由此看来,赫斯特伍德的内心是多么的空虚,所以他才会 对天真无知的嘉莉产生欲望,而正是那么一个异于那些利欲 熏心女人的嘉莉,让他埋在几近荒瘠干涸的土壤里枯萎了的 感情再次吐蕊待放.如此看来,也正是他这样的空虚酿成他不 顾一切追求情欲的人生悲剧. 三,人物奋斗的肯定与堕落的哀叹 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人类要想 取得成功就需要不断奋斗.嘉莉拥有的不服输的精神.使她从 初到芝加哥的那个缺乏自信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大胆坚强,善 于把握机会的女性,从一个听任男人摆布的胆怯懦弱的女孩 成长为一名自食其力,经济独立的女性.她明白自己的理想, 尽管她一次次没有获得她所要的满足,但她善于虚与委蛇.竭 力寻求最佳的境遇,再加上善于把握机会和对周围事物敏锐 的触角,嘉莉最终获得了成功.由此来看.嘉莉是一个不断挑 战现实,追求理想,学会独立的女性 此外,嘉莉的努力是为了追求生存.然而当时的处境对于 了无学识的嘉莉而言是冷酷的,她努力四处求职.却处处碰 壁.为改变当时的生存危机,嘉莉选择与德鲁埃同居,而后与 赫斯特伍德私奔,便似乎越发远离当时传统的社会道德准则. 一 味追求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当赫斯特伍德在嘉莉的 心目巾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时,嘉莉选择了离开.此刻的她无 疑是冷漠无情的一类人.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 个社会中充分体现,这是一个工业化与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转 型社会,人们充满理想与抱负来到城市发展,妄想改变自己的 命运,改善生活的现状,然而个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总是那 样弱小,那样无力.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渺不足道,因此嘉莉不 得不听从命运的安排,一步步走向堕落. 四.结语 通过从梦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人物的进取与堕落三个方 面的对比,本文旨在昭示"美国梦"的堕落和腐败.原先意欲通过 辛勤劳动,奋取拼搏来实现个人价值的美好梦想已扭曲为不择 手段去获取财富和提高身份地位的物欲理想.《嘉莉妹妹》大大 抨击了当时资本主义的糜烂.谴责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参考文献: 『1]方成.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化建构与价值传承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o7. [2]德莱塞着.潘庆舱译.嘉莉妹妹[M].北京:中国书籍出 版社.2005. [3]谢满兰.独立还是依附——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 现代美国女性意识的觉醒[J].唐山师范学院,2004,f6). [4]李彤.美国梦——驶向不归路的欲望之车——解读《嘉 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J].广西工学院,2007,f18). [5]伍柳.《嘉莉妹妹》,时代生活的画卷[J].柳州职业技术 学院,2001,(3). [6]王蓉.德莱塞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嘉莉妹妹的个性 分析[J].中北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1 ?一 个流派五十年代初产生于法国,代表人物有尤内斯库,贝 克特,阿达莫尔,热内等最初这些戏剧被称为"反戏剧派"或 "先锋派戏剧","荒诞派戏剧"这一名称直到1961年才由英国 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提出.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荒诞观念.所 谓"荒诞".指的是人与其生活环境的脱节:人既非世界的主 人.又不是社会的牺牲品,他对周围世界既无法理解,又无能 为力.只是个"局外人"因此,人生的尴尬难堪就成了荒诞派 戏剧经常表现的主题.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荒诞戏剧家任 意破坏,肢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要素,如动 作,语言,人物等统统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 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荒 诞性的一种象征.在剧中,没有戏剧性事件,没有剧情转折,起 伏跌宕,没有结局.剧中人物往往没有固定的姓名,而是用教 授,女生,房客,女仆甚至字母做标志.他们完全不顾戏剧冲 突,舞台规范,悲喜的界限等传统程式,故意采用支离破碎的 舞台形象和夸张,怪诞,违反逻辑,梦幻等荒谬悖理的表现手 法,使荒诞的内容与荒诞的形式达到统一.剧中的台词往往是 所答非所问的对白,没有内容的独白,语无伦次的胡扯,乃至 没有语法结构的单词"语言",用以表现人生的荒诞状态,以及 人与人之问的不沟通.他们调动一切舞台手段,把人类的惶惑 不安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了揭示人生的不合理性,舞台上机械 可笑的动作,幻想的显现,灯光和音响都发挥到最大限度.尤 其突出的是大量被夸大了物体地位的物体占领了舞台空间. 暗喻反理性世界压迫人的理性世界.反映了物质文明高度发 达与人的精神空虚的矛盾. 二,贝克特:戏剧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l906—1989),爱尔兰小 说家,戏剧家,创作风格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影响, 小说如《莫洛伊》三部曲等,以诙谐和幽默表现人生的荒诞,无 意义和难以捉摸.是二十世纪的文学杰作.他的戏剧成就尤为 突出,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特征,强调简洁,注重细节. 贝克特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所遭遇的劫t难使他忧 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战争的可怕阴影始终在心 头难以忘却.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 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他笔下 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罪 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 折磨下走向死亡. 贝克特生性淡泊,不愿成为公众人物.他在巴黎郊外的一 所与世隔绝的小房子里写作,谢绝一切采访.避免在任何报刊 杂志和电视媒体上露面.1969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 受了奖金.但是并没有去参加颁奖仪式,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公 开发表演说了.贝克特这种孤僻的个性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他只关注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某件东两在他看来是不重要的, 那么他就会当其不存在.他认为,人生的核心问题是:人对自 身的存在无能为力.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具体来 说.一个人是完全被动地被抛到这个世界来的.根本没有人 征求过他本人的意见.人生到底是什么,人生真正的意义又是 什么?当一个人说"我"的时候,指的是什么?这些就是贝克特 认为的人生的基本问题.因此人生中其他的事件.诸如争夺权 力,地位,金钱,性行为等,都可以被忽略掉.贝克特最着名的 戏剧《等待戈多》(1952)就是这种思想最好的写照. 三,《等待戈多》:戏剧史上的一朵奇葩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是一部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剧目,是贝克特的成名作,是荒诞派戏剧的经 典之作和奠基作之一,受到广泛好评.《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 巴黎演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j二 最叫座的一出戏.贝克特因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 云人物.1957年,美国的圣昆廷监狱的犯人编导并演出该剧, 1400名犯人大多潸然泪下这出戏点活了一个流派,并迎来了 二战以后戏剧的春天.贝克特也因此摘取了1969年诺贝尔文 学奖的桂冠. 《等待戈多》是一出仅有两幕的短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 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f又称戈戈1和弗托季米尔f又称 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f音译为吕克),还有一 个报信的小男孩.故事发生存荒郊野外. 第一幕.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他们 从何处来,不知道,惟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存等待巾,他们 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活可说,没话找话.他们嗅靴子,闻帽 子,想上吊,啃胡萝.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 "戈多"莅I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日瞪口呆的表演之 后.旋即退场.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 明晚准来. 第二幕.次日,在同一时『日J.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 等待戈多.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 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 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等不来戈多,义要等待, "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 子,谈胡萝,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戈戈做了一个恶 梦,但狄狄不让他说.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干嘛不能?等 待戈多.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波卓已 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场, 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 把戏后.决定离去.明天再来 剧情到此嘎然而止.戈多始终未见到来.戈多是什么?戈 多在这里无疑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戈多代表着希望和理想,是 支撑主人公在荒诞现实巾消磨时光的渺茫希"希望"的成 功率向来不高,现实生活也时常不如人意但现实义总是不时 地激起人的希望和理想.促使人去寻找这一渺茫的希望,等待 戈多早日到来.因此,尽管戈多总不露面,主人公苦闷得想要 上吊,但是他们还是不能去死,得继续不停地等待.在这个世 界上,人总是处于孤独无助,无能为力的狼狈境地,命运也不 可知晓,难以把握,惟有不停地"等待",企盼那一线的希望.作 品通过主人公荒诞的生存条件和人物的种种荒诞举动,强调 了这一"等待意识".正如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 派戏剧》中认为的:"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 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 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它也许是某个事迹,一件东西, 一 个人或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 体验着时光的流逝."[1但人类的存在注定是无法避免的悲 剧——死亡,而人存在的此在性正是它的过程,也就是等待. 一 次义一次地希望,一次义一次地失望,最后无奈地走向死 亡.过程和结果同样令人绝望,而且无处逃遁.这是人类必须 面对的共同的命运,贝克特用一个仅仅只有两幕的《等待戈 多》把人类这种无奈和必然的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幕结 束了.报信的小男孩儿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来.第二 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剧情的重复同样具有象征含义. 作者用第二幕重复第一幕,意在说明,如果再等待,第三幕,第 四幕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主人公等到最后,仍将是那个孩子来 宣布戈多的失约.他告诉人们,他们等待的这一天,并不是特 殊的一天,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第二幕中波卓和吕克由健 康人变成残疾者也有象征含义.它给人以事物正在萎缩,未米 毫无希望的印象.剧中动作的象征性也随处可见.如戈戈脱靴 子,象征着要摆脱痛苦:连接波卓与吕克之间的那根绳子.既 象征着富人对穷人的依赖,又象征着穷人无法摆脱富人的钳 制.对话的重复和无意义,语言的非逻辑性等.增加了作品的 荒诞感.人物反复地讲着"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不 能","嗯?咱们走不走","上帝","营养学","通大便的药"等台 词,相互没有联系,颠三倒四,语意不明,是作品中人物以荒诞 的语言对荒诞世界所发表的荒诞看法. 狄狄和戈戈之所以如此迫切地盼望戈多的到来,是因为 他们生活在悲惨世界里,热切地期待摆脱这种生存状态.剧中 的狄狄和戈戈都是衣着破烂,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白天四 处流浪,晚上睡在阴沟里.靠胡萝充饥.以向人乞讨肉骨头 为生,受人白眼,遭人打骂.他们等待戈多的举动,反映了处在 人生痛苦状态下的人们对自身苦难的厌倦,也是西方人在遭 遇两次大战灾难后希望摆脱困境的心理体现. 剧中的另外两个人物波卓和吕克的生存状况和心态是对 . l作品荒诞主题的补充.两人虽为一主-4t",波卓不断地羞辱吕 克,吕克一味地讨好他,但他们两人谁也离不开谁.失去了对 方,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义.这种奴役和被奴役而又相互 依存的生存状态,本身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荒诞关系.他们 种种不可捉摸的举止:被无形的东西驱使着急匆匆向前赶的 行动,狄狄和戈戈一样焦虑不安地等待戈多到来的心态等,都 增强了作品荒诞主题的效果. 《等待戈多》所展示的世界和人生画面给人的感受是那样 的强烈,集中,但又让人一时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这种主题思 想的多义性所产生的魅力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的.该剧之 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和具有重要社会意义,是它以创新的艺 术方法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四,《等待戈多》:充分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特色 《等待戈多》是最能体现贝克特戏剧创作艺术的一部作 品,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艺术形式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 高度的统一. 就整体艺术构思来讲,贝克特将舞台上出现的一切事物 都荒诞化,非理性化.在一条荒凉冷寂的大路中.先后出现了5 个人物,他们记忆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传话的 男孩在第二次出场时竞不知第一次传话的是不是他自己:吕 克在全剧只说过一次话,却是一篇神咒一般的奇文;波卓只一 夜功夫就变成一个瞎眼的残废,他让吕克背的布袋,里面装的 竟是沙土;两个流浪汉在苦苦等待,但又说不清为何要等待. 在布景上,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树.灯光忽明忽暗. 使观众的注意力旁无所顾,始终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使荒诞 悲惨的人生画面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贝克特作为一名卓越的以喜剧形式写作悲剧的戏剧艺术 家,不仅表现在剧本的整体构思上,而且特别表现在戏剧对话 的写作上.《等待戈多》虽然剧情荒诞,人物古怪,但读剧本或 看演出却对人们很有吸引力,其重要原因是它有一种语言的 魅力.贝克特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他剧中的人物像现实生 活中的人物一样,讲流浪汉的废话,讲特权者的愚昧的昏话. 但他能使他们的对话有节奏感,有诗意,有幽默情趣,有哲理 的深意,请看下面这段对话: 弗:找句话说吧! 爱:咱们这会儿干什么? 弗:等待戈多. 爱:啊!' [沉默] 弗:真是可怕!……帮帮我! 爱:我在想哩. [沉默] 弗:在你寻找的时候,你就听得见. 爱:不错. 弗:这样你就不至于找到你所找的东西 爱:对啦. 弗:这样你就不至于思想. 爱:照样思想. 弗:不,不,这是不可能的. 爱:这倒是个主意,,1~4fl来彼此反驳吧. 弗:不可能. 爱:你这样想吗? 弗:请放心,,1~1'fl早就不能思想了. 爱:那么,fil"i'l还抱怨什么? 弗:最可怕的是有了思想. 爱:可是咱们有过这样的事吗?(施咸荣,2005:678-679) 这一长串对话表面看来是些东拉西扯的胡话,但这些急 促的对话短句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空虚,恐惧.既离不开现实又 害怕现实,既想忘掉自我又忘不掉自我的矛盾心态.而"最可 怕的是有了思想"一句,则能引起人们灵魂的悸动——人的处 境虽然十分可悲,但仍然"难得糊涂",这"真是极大的痛苦" 剧中的波卓命令吕克"思想",吕克竞发表了一篇天外来客一 般的讲演,无疑会使观众惊讶得目瞪VI呆,具有强烈的效果. 贝克特很善于把自己某些深刻的思想通过人物的胡言乱语表 达出来. 在表现手法上,《等待戈多》打破了传统的陈规.表现出 戏剧形式革新的创新意识.贝克特主张只有那些没有情节, 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在《等待戈多》中,作 者把情节和动作都减到最低限度.剧本只有两幕.表现手法 也十分简单.两个主人公除了名字以外,没有任何其他介绍 舞台一片空旷,上面只有一棵树.两个主人公在等一个叫做 戈多的人,但是他们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么人.他们又为什 么要等他.不过,他们想既然已经在等待了,就说明这件事情 一 定是有意义的,所以必须一直等下去,哪怕不确定戈多最 终会不会来.在这里,空旷的舞台象征着世界,盲目的等待象 征着人生,这种演员与舞台的分离意味着人与其生活环境的 脱节,而盲目地等待则真正构成了荒诞感——生存是毫无意 义的等待.贝克特将与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切背景和剧情.都 省略了.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 是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 地".《等待戈多》正是他这种主张的艺术实践.如果按照传统 的戏剧法则衡量它,几乎没有哪一点可以得出满意的结论.它 没有剧情发展,结尾是开端的重复;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乱无 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衄;人物没有正常的思维能力.也就很 难谈得上性格描绘;地点含含糊糊,时间脱离常规(一夜之间 枯树就长出了叶子1.但这正是作家为要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而精心构思出来的.舞台上出现的一切是那样的肮脏,丑陋. 是那样的荒凉,凄惨,黑暗,舞台被绝望的气氛所笼罩,令人窒 息.正是这种恶梦一般的境界,使西方观众将其同自己的现实 处境发生自然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人在现实世界中 处境的悲哀,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人的希望是那样 难以实现.贝克特看到了社会的混乱,荒谬,看到了人在西方 世界处境的可怕,看到人们在惶恐之中仍怀有一种模糊的希 "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施咸荣,2005:623). 望,而希望又 这就使作家构思出这个难以解说的戈多来. 五,贝克特的背叛 以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家继承和发展了表现主 义突出主观精神和手法荒诞的一面.又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 影响.他们不依靠高度清晰,逻辑严谨的说理来表达他们所 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荒唐无稽.他们放弃了理性手段和推理 思维,而表现他们所意识到的人类处境的毫无意义,他们凭 本能和直觉而不凭自觉努力来解决矛盾.他们放弃了关于人 类处境荒诞性的争论,而以具体的舞台形象直接表现存在的 荒诞性.所以,在他们的戏剧舞台上常常出现光怪陆离,荒诞 不经的场面,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开场,高潮,结局,没有符 合现实的人物,也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剧中没有鲜明的,栩 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却充满了破碎的舞台形象,人们好像都 成了神经病,瘦弱的老头,肮脏的流浪汉.他们只是机械重复 动作和语言的"木偶".他们认为,在荒诞的世界里.似乎只有 内心深处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因此.这个流派的主要阐释者 萨洛特说:"主要人物是没有外形,难以确定,不可捉摸,无法 看见的存在,他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往往只是作者本人 的变相反映——他周围的人物都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意 义,只不过是这万能的'我'的幻觉,恶梦,幻想,反映,横态或 者附庸品而已." 以《等待戈多》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反映生活的毫无意义. 以及存在的荒谬思想.剧中人物大多生活在死亡和疯狂的阴 影里,他们受尽痛苦却得不到荣光,得不到智慧,他们都是典 型的在等待的人——他们满怀希望耐心地等待.越是虔诚越 是绝望,表明了希望本身的荒诞性,也是理性的荒诞性.传统 戏剧中的一切在这里都不见了.非理性的结构,非逻辑的语 言,直喻的舞台形象和扭曲了个性的人物,使同样经历了战争 灾难的观众从中窥视到了人生的痛苦与荒诞. 所以,贝克特背叛的不仅仅是形式. 当代英国戏剧学者沁费尔得指出:"就贝克特而言.他的 剧作对人生所作的阴暗描绘,我们尽可以不必接受.然而他对 于戏剧艺术所作的贡献却是足以赢得我们的感谢和尊敬.他 使我们重新想起:戏剧从根本上说不过是人在舞台上的表演. 33 ? 命运的悖论 —— 评悲剧《曼弗雷德》 隋忆越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受德国民间传说《浮士德》所启发,拜伦写成不 朽的哥特式悲剧《曼弗雷德》.本文解析了这部诗剧中蕴涵的 悲剧意义.主人公心理特征,以及此剧中表现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曼弗雷德》命运悖论 每个人总是在无形之巾被命运之手所操纵,上至王公贵 胄.下至贫民百姓,无论多么坚强的人,最终都敌不过这一力 量.然而,悲剧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更加引人瞩目.拜伦的诗剧 《曼弗雷德》正是描述了这样一种命运,表面上他胜利了,然而 还是逃不过劫数. 在欧洲宗教改革末期.中世纪德国民间的传说——一名 男子将灵魂出卖给魔鬼——渐渐与历史人物炼金术士,魔法 师约翰?浮士德(约1488—1541)连在一起.这个故事在1587年 首次出版,便立即从德文翻泽为英文,英文艺复兴时期作家 克里斯托弗-马洛采用这一故事写成戏剧《浮土德博士的悲 剧》(约1594,发表于1604).浮士德博士用魔法招来魔鬼墨菲 斯特菲勒斯,以身体与灵魂交换无尽的知识与力量.24年后, 朋友发现浮士德的身体散成碎片,灵魂被引向地狱在17世纪 又出现r两个版本在l8,19世纪,浮士德主题在欧洲文学,音 乐领域复兴.18世纪,一位无名荷兰剧作家(1731),莱辛 (1759)和保罗?魏德曼的戏剧(1775)均为理性时代的产物.最 终促进歌德伟大剧作的形成.拜伦也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悲剧 《曼弗雷德》,主人公是一位哥特式英雄. 诗中贵族魔法师用魔法招来地,海,夜,山,JxL,星,空气七 大精灵,寻求遗忘之术,但这远非它们能力所及.在被遗散之 前,第七名精灵幻化成女人的形状——很可能为曼弗雷德的 姐姐阿斯塔特,引起曼弗雷德心中唯一的对情感的留恋.他在 瀑布前遇到阿尔卑斯女巫.寻求帮助去见死者.然而女巫却要 求他从此屈尊服从,遭到他的拒绝.在阿尔卑斯山顶,他遇见 命运三女神,复仇女神与阿瑞马那斯,以他们的魔力招来阿斯 塔特的幻影,在他表明爱意与忏悔之后,幻影开口说话,却是 预言他于第二日死亡曼弗雷德回到城堡等死,僧侣劝其忏 悔.皈依宗教,但曼弗雷德拒绝:两名地狱精灵来索取他的灵 魂,也被他斥回:他的死仅仅是个人之死. 各国历代都有重述故事的能手,然而《曼弗雷德》仍独树 一 帜,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故事取材于浮士德,却与其截然 不同,没有出卖灵魂.没有享乐纵欲.没有惊心动魄,只有不断 的折磨,对生活的厌倦,对自然,美无限的眷恋.曼弗雷德不向 任何势力妥协,摒弃宗教,谢绝人世的帮助,否定一切强加在 他身上的力量 悲剧通过让人面对困难的任务来唤醒人的价值感,给人 以充分发挥生命力的余力,而在平庸敷衍的现实世界里,人很 少有这样的机会.生命的紧张与命运的无奈很容易引起观众 的审美快感.曼弗雷德的所为非凡人所能及,仅是他提出的要 求——遗忘——就可以在戏剧开头吸引读者的眼球,后来他 加入诸神的队伍与幽魂交谈更是令人难以置信,最终他在死 前都能斥退鬼神,实在让人佩服.然而他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命 运之星. 《曼弗雷德》一剧运用多种手法来达到这一悖论. 首先.空间和时间的遥远性..在本剧中,曼弗雷德所处时 代为中世纪.地点为雄伟的阿尔卑斯Lh上.中世纪离拜伦所 处的十九世纪已有几百年了.在尘封的故事堆中挖m这么一 个人物,对当时的观众.抑或是当代的观众都遥不可及.瑞士 的阿尔卑斯虽然闻名遐迩,却也有人迹罕至之处,可以成为 曼弗雷德寂静的家园.可是,曼弗雷德骨子里流着的却是高 傲的浪漫主义诗人的血液,不是中世纪时期的贵族应有的叛 逆性格.在理性之树,求知欲已然消退的时代,拜伦要求的已 不是书本知识所能给的.而且.他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让曼弗 雷德在忘记自己的罪与痛苦的同时,忘记他拥有的一切知识 与法力.这对中世纪的人而言,甚至是当时的观众,都是绝对 不能理解的. 其次,人物与情节的非常性质.在本剧巾,主人公只有一 个,其他角色均为他而服务,剧中充满了他的独自,反思及其 它的感慨.他是尊贵的伯爵,统管这一片领域,住在高高的城 堡中.他的地位与能力在一般人之上,他身上有一股令神灵也 畏惧的力量.不向任何人低头.不论是山间精灵.还是地狱魔 王:拒绝来自宗教的诱惑.也拒绝融入现存的社会秩序.这样 的一个人物.天生孤独,拥有极大的意志和力量,然而却无法 忘记过去.而且这样的一个人连自杀也没能成功,先是莫名其 妙的力量制住了他.然后被他所轻视的凡人制止.他爱上了亲 人.却又造成她的死亡:他受着良心的折磨却义无能为力,不 能忘却过往:爱人最终也没有明确说是否已经原谅他或者 是否还爱他:他与她见了一面.她却宣布了他的死期.他不愿 向精灵屈服,可死后的身体还是沦为它们的所有物.他不愿听 他提醒了我们,华丽的布景,逼真的道具,完美的服装,波澜起 伏的情节,尽管有趣,但对于戏剧艺术却不是非有不可.…… 他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将戏剧引入了柳暗花明的 新村."…没有人能够否认,以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剧在二十 世纪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确实写下了重要的一章.所以"五十年 代的法兰西文实在在地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戏剧革命.这 场革命从内容到形式彻底地打破了统治欧洲几百年的传统模 式.使得法国当代戏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宫宝荣, 200l:262).贝克特也因此获得了l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 奖辞是:"I天l他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以新的戏剧形式使现代人从 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他所体现的是一种更深刻的人文主 义,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更细微更有力的关怀.我们也许无法 改变等待和死亡,但我们可以变被动的等待成为积极的行动, 使人生的过程变得富有价值.这或许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也是 贝克特对人类最终极的关怀. 所以,贝克特不仅仅是背叛,还有超越,更有拯救. 参考文献: [1]DictionaryofLiteraryBiography[Z].Detroit,Michigan: GaleResearchCompany. [2]高晓娜.背叛莎士比亚[J].唐都学刊,2004,20,(3): 130-132. f3]宫宝荣.法国戏剧百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2001. [4]JohnPilling.TheCambridgeCompanionToBeckett[w1. 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67. 『5]施戚荣.等待戈多A].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外 国戏剧百年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本文档为【【doc】贝克特,勇于超越的背叛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