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关于“四大美人”的历史思考

2017-05-31 4页 pdf 344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1155

暂无简介

举报
_关于“四大美人”的历史思考第26卷第4期2000年12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6,No.4J.ofXuzhouNormalUni.(PhilosophyandoSeialcSieneesEdition2000关于“四大美人”的历史思考马雪芹(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江苏徐州221009)关键词〕“四大美人”;历史思考;审美观念;价值取向[摘要〕“四大美人”史有其人,而非纯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后世文人以“四大美人”为题材所塑造的种种艺术形象,...
_关于“四大美人”的历史思考
第26卷第4期2000年12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6,No.4J.ofXuzhouNormalUni.(PhilosophyandoSeialcSieneesEdition2000关于“四大美人”的历史思考马雪芹(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江苏徐州221009)关键词〕“四大美人”;历史思考;审美观念;价值取向[摘要〕“四大美人”史有其人,而非纯粹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后世文人以“四大美人”为题材所塑造的种种艺术形象,是“四大美人”从历史走向民间并受到百性喜爱的重要原因.“四大美人”的艺术形象、民间传说和史籍记载均有一定出入,反映了中国老百性对“四大美人”的关爱。同时也可看出,尽管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封建伦理道德,而老百性却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即美人之美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贡蔽,美人之美能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她们的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中圈分类号]K82o〔文献标识码〕Af文童编号11007一6425(2000)04一0077一04“四大美人”即春秋时期的西施、汉代的王昭君、三国时期的貂蝉和唐代的杨贵妃。千百年来,她们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事迹素为人们津津乐道。但这中间又有许多囿于传说的成分,而要用历史的眼光,真正地走近她们,了解她们、研究她们,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记载,考察后世人们的传说,弄清楚“四大美人”的来龙去脉,力求历史的真实。一、史籍中关于“四大美人”的记载先说西施,在我国最早记载西施的是东汉的袁康,他在记载文种向越王勾践所献的“灭吴九术”的第四术中有“遗之好美,以劳其志”,也就是利用吴王夫差好色的特点,赠送美女,以虚其身、衰其志,达到灭吴的目的。灭昊九术之下又有“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l[〕的记载,该书卷8((美人宫》条下又云:“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里丘土城,勾践所教习美女西施、郑旦宫台也。女出于竺萝山,欲献于吴,自谓东垂僻陋,恐女朴鄙,故近大道居,去县五里。”司马迁亦记载了文种的“灭吴九术”,但未载所献美女为谁2j[。东汉人赵哗记吴、越两国史事,有“灭吴九术”种种,有美女郑旦之名,而未提及西施川。晋代王嘉亦云:“越谋灭吴,蓄天下奇宝、美人、异味进于吴。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西施别名),一名休明(郑旦别名),以贡于吴,吴王妖惑乱政。,,4[〕南朝任舫著书记载:“吴王夫差筑姑苏台,三年乃成,周环洁屈,横亘五里,祟饰土木,殆费人力。宫伎千人,又别立春宵馆,为长夜欢;造千石酒盅。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陈伎乐,日与西施为水戏。,心〕唐代陆广微记载吴地山水的文字中有“胃屏亭东有馆娃宫,吴人呼西施作娃’,夫差置,今灵岩山是也。”其下注释云:“今灵岩山遗址,尚可见馆娃宫遗迹,砚池、洗花池、玩月池、吴王井、梳妆台、琴台、采香径等。’,6[〕该书“石城”条下又云:“昊王离宫,越王献西施于此城。”“香山”条云:“吴王遗美人采香于此山,以为名,故有采香径。,,u吴王种香于此,遣美人采之,故名。下有采香径,通灵岩山,今名箭径山。”如果将这些零星记载综合起来,就可勾勒出西施的大致形象。王昭君的事迹在正史中虽有记载,但也非常零散,散见于《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之中。《汉书》在叙述了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人汉[收稿日期jZo0O01一26〔作者简介马雪芹(1950一).女,陕西长安人,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士。DOI:10.16095j.cnki.cn321833c.2000.04.018朝朝见后,元帝乃“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墙为阔氏。”该条后注应助语日:“王墙,王氏女,字昭君。”又云:“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7[〕相比之下,《后汉书》的记载就详细得多。其云:“墙,字昭君,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人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救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人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辣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呼韩邪死,其前阔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救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阔氏焉。’,8[〕司马光《资治通鉴》载:“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川。上述文字虽然不多,但也把王昭君的情况基本上交代得比较清楚了。和以上两人相比,貂蝉的事迹在史籍中显得特别稀少。《三国志》载:“(董)卓尝使(吕)布守中阁,布与卓侍脾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l[。〕《后汉书》云吕布“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顾谢。卓意亦解。布由此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蟀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时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因以告布,使为内应。”《后汉书》云王允谋诛董卓时“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人贺,吕布因刺杀之’,l[,〕。从以上记载中可知貂蝉之原型乃为董卓之侍脾,“七分为事实,三分为演义”的《三国演义》对其形象的塑造也是事出有因的。杨贵妃的资料在“四大美人”中当推第一。除两《唐书.后妃传》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外,《资治通鉴》中也有大量关于贵妃的文字。此外,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唐.郑萦《开天传信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宋.乐史《杨太真外传》等稗史小说中,都有关于杨贵妃的记载,其中乐史《外传》则专为贵妃而作。这些资料使得杨贵妃的形象完整而又丰满。综上可知,“四大美人”在我国历史上不仅确有其人或原型,而且都有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当代和后代史家的重视,成为人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二、后世人们的传说和文学家的艺术加工除史籍记载外,“四大美人”的事迹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后来文学家对“四大美人”的事迹也非常关注,纷纷采用文学手段经过艺术加工将“四大美人”作为艺术形象奉献于人们面前。明代梁辰鱼以戏曲的形式系统而完整地现了西施和范蚕定情、定计、人吴、灭吴、泛舟五湖的整个过程,是较早反映西施的戏剧作品l[’〕。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施的故事》、陈民中《中国古代美人的传说》等介绍了西施一生中的几个片断。关于西施的最后归宿,说法不尽相同。一说西施在吴亡之后,被勾践夫人装人牛皮袋子,沉江而死以绝后患;一说西施于吴亡之后,和范务泛舟三江五湖,悠然而去。持前一种说法的以墨子的“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1[3〕之语为主要依据。今日苏州城之带(袋)沉桥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西施而命名的。唐·李商隐《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弯弯欲效肇”等诗句都是对袋沉而死之说的肯定。持后一种说法的以《越绝书》中“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兹,同泛五湖而去”之语为主要依据。唐·杜牧《杜秋娘诗》、明·梁辰鱼《洗纱记》、杨懊《升庵集》等都持这种看法。宋代大文豪苏轼对这种说法尤为赞同,其《范兹》诗中“谁遣姑苏有糜鹿,更怜夫子得西施”、《西施》诗中“他年一炯鸥夷去,应记奴家旧姓西”等语,明确不过地表达了对西施下落的见解。在西施随范摇泛舟五湖的说法中,也还存在着两种认识。一种认为,范蚕与西施本有旧情,功成之后,载之以去,是一种美好的结局。另一种说法是范兹因西施惑乱吴王,致吴亡国,怕以后西施又惑乱越王,使之蹈吴覆辙,故载之远去,以绝越国之患,给美好的结局蒙上一层阴影。这种说法,以梁辰鱼《烷纱记》和罗大经《鹤林玉露》为代表。昭君出塞和亲的史实,史籍中记载不多,但东汉以后,却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关于昭君的文学作品问世,仅诗歌就有600多首,戏剧20多种。现代戏剧大家曹禺和史学兼文学大家郭沫若也以戏剧的形式塑造了昭君的形象。在上述作品中,昭君的形象千姿百态,各有风采。其中最大的不同在对待出塞的态度上,一种是被迫出塞,无可奈何;悲悲戚戚,凄凄惨惨,.甚至走到界河上投水自杀。持此说者以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为典型代表。另一种是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动请行,使得汉、胡和睦,亲如一家,此说以唐·张仲素、宋·王安石的《王昭君》诗和元·吴师道的《昭君出塞图》诗为代表,均认为由于昭君的出塞和亲,才使得汉、胡人民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呈现出“剑戟归田里,牛羊绕塞多”的美丽画卷。曹禺的《王昭君》戏剧和董必武的《王昭君》诗最后给这种说法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董必武诗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撼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对昭君的功过是非下了最后的结语。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问世,更由于这部名著被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使得貂蝉之名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迄今为止在民间传说中貂蝉的结局也有两种:一种是吕布死后,貂蝉落人曹操手中,曹操又送与关羽,关羽怕为貂蝉所惑,硬着心肠,闭了眼睛将她杀死;另一种结局是关羽对貂蝉的所作所为深为敬佩,设法保全了貂蝉的性命,送人尼庵修行,使貂蝉在尼庵中得以善终。杨贵妃的事迹史籍记载颇多,基本出人不大。但文学作品中在贵妃的问题上也形成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以贵妃为“红颜祸水”的典型代表,以戒后人切勿贪色;一种则认为贵妃本身也是一个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对象。可见美艳绝伦的杨贵妃在后人的眼里也还不是一个能取得共识的人物。三、对“四大美人”结局及有关史实之管见关于西施的结局,仔细考察后来的各种说法,以沉江而死者为是。因墨子生当春秋战国之交,所处时代距离吴亡不远,其说当为可信。而西施与范兹初为恋人,后载之以去的说法缺乏可靠证据,仅凭《越绝书》的记载不足以使人信服。因《越绝书》为东汉袁康所撰,所处时代距吴亡已有500年左右,吴越时的很多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已模糊不清,故采集传闻异说颇多。其中关于范兹与西施泛舟五湖之说,很有可能是采集当时民间传说而来。至于范蚕怕西施惑乱越王,载之远去之说,更难令人相信。范兹出走,是因为看透了勾践的真实面目所采取的避祸全身之策,而并非惧西施为祸。至于昭君的出塞到底是被迫还是自愿,已经不关紧要,重要的是看出塞后的效果。昭君出塞和亲以后的五六十年间,汉朝和匈奴友好相处,边境上“边城晚闭,牛羊布满”,万里边疆烽烟不起,长城内外禾苗茂盛。汉、匈人民互市互婚,来往不绝,促进了匈奴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胡、汉两族人民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后世人们对昭君的怀念,正基于她对汉、胡和好所做出的贡献,而不是其他。貂蝉的结局从民间传说的两种情况看,后一种要好得多。但实际上无论那一种结局,都不适合于她。因为貂蝉之所以置生死于度外,深人虎穴,周旋于董卓、吕布之间,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除国家倾覆之患,报王允养育之恩。吕布死后,让她继续留在人间,似有不妥。而且据《三国演义》记载,董卓死后,其部将李j盎、郭祀攻人长安,为董卓复仇。在作战中,吕布失了城池,“左冲右突,拦挡不住”,只好引数百骑来到青琐门外,招呼王允一起逃走,遭到婉言谢绝后,随即“弃却妻小,引百余骑飞走出关,投奔袁术去了”。《三国志·吕布传》也记载李喀、郭祀攻人长安后“与吕布战城中,布败走”。《后汉书》亦记李、郭攻人长安,“布与堆战,败。乃将数百骑,以卓头系马鞍,走出武关,奔南阳”。先投袁术,后又奔至洛阳等等1[〕。如确实那样,吕布在长安战场上失败,落荒而走,身无立足之地,先后投靠数人而不得安身,而当其“以卓头系马鞍,走出武关,奔南阳”之时,根本不可能带貂蝉一起出逃。所以貂蝉即使不死,此时也应在被“弃却”的妻小之中,而不可能在吕布身边。吕布逃走后,王允死于李、郭之手,家小全部遇害,貂蝉当不能幸免。或许以貂蝉之美,李、郭二人对她有非分之念,又顾忌吕布以后寻仇,有可能免其不死。这才又有了貂蝉和关羽的传说。但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只能把它看作是一种传说。至于杨贵妃到底是“祸水”还是受害者,其实已经用不着过多的讨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当军士杀了杨国忠,进而要求玄宗处死贵妃时,玄宗自己心中明肩,说道:“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玄宗的心腹宦官高力士也知道“贵妃诚无罪’,1[51,但为了安军士之心,保证唐玄宗自己人身安全,也就顾不了贵妃到底有没有罪了。当事人心中清楚,后人看得也清楚,所以尽管有人说贵妃是导致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祸水”,但老百姓对她还是充满同情的。这就是为什么白居易《长恨歌》一出,立即受到人们普遍喜爱的原因。大唐王朝的盛极而衰,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对具体情况进行客观具体的,却将责任归咎于一个女人身上,也确实是不公正的。四、从人们对“四大美人”的关爱,分析历史上人们的审美观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社会各阶层人们在身份、地位、年龄等各个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但在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上却是共同的。古往今来,劳动人们在开天辟地、创造社会的活动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美的追求,因而美应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是人类共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纵观中国历史,有闭花羞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者何音千百。为什么人们偏偏选中了上述四位女性作为中国古代美人的杰出代表,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四大美人”的偏爱,同时也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对美人之“美”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只有美人之美为国家、社会、民族做出贡献,或者是和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有密切的联系,其美才会受到社会的重视。试想,西施如果不是在越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而是平平安安的生活在竺萝山下,像平常女子一样嫁夫生子,其美将失去价值;昭君假如不是以其美为胡汉和好、边境和平安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只是一个生活在长江岸边的普通女子,即便被选人宫,不遭埋没,充其量是一个后宫的妃殡,说不定还会因宠招祸,落得个戚夫人一样的可悲下场,哪来的青史有名、流芳百世?貂蝉如果不是在国运衰厄时深人虎穴,巧使离间,使国贼伏诛,而是按其原型只是董卓的侍蟀,或者是董卓或吕布的妻小,再或者是王允的女儿,不是同样名不见经传,早已湮没无闻了吗?而绝代佳丽杨贵妃如果不是和大唐王朝的盛衰迭变密切相关,而是和后宫其他女子一样,安享荣华,死而后已,那也只能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其美也就和后宫其他女子一样,毫无特殊之处了。唯有将她的美和大唐王朝的兴衰、和亲手创建大唐盛世又将它推向深渊的大唐皇帝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才使其美得到社会的承认。所以离开社会历史真实这个广阔的舞台,离开重大历史事件这惊心动魄的情节,美人之美将无由展现,美人的社会价值也就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按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标准,女子要三从四德,要从一而终,而“四大美人”却没有一个能达到这种要求,和古往今来的贞节烈女相比,她们无疑是逊色的,但她们却偏偏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也说明尽管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道德标准,而中国的老百姓也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这也是“四大美人”为之不朽的原因。[1〕袁康.越绝书:卷12[M〕.【2〕司马迁.史记:卷41〔M.〔3〕赵哗.吴越春秋【M.【4〕王嘉.拾遗记[M.〔5〕任肪.述异记[M〕.【6〕陆广徽.吴地记[M〕.[7班固.汉书:卷9、卷94[M〕.[8〕范哗.后汉书:卷59〔M.〔参考文献〕【幻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9〔M〕.【10陈寿.三国志:卷7【M〕.[11〕范哗.后汉书:卷75、卷66[M〕.【12〕梁辰鱼.院澳纱〔MI[13]墨子·亲士〔M.[14]班固.后汉书:卷75[M〕.[15〕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8[M].SomeHistoriealThoughtson“TheFourBeautiesllMAXue一qin(月台心价夕及扣,,州亡”£,X.习公脚刀以U”初翻立夕,X“hzou221009,hC俪)KeyWords:TheFourBeauties;historiealthoughts,aesthetieview;ehoieeofvalueAsbtract:Thisartielemainlypresentsthewirter’5followingopinionson”theFoureBauties”:aeeordingtothehistoriealreeords,the“FoureBauties即wererealpersons,notlegendaryeharaeters;itwastheartistieOPlishingofthewritesrformgenerationtogenerationthathadmadethefourbeautiesIovedbyeommonpeopleandeomingfromhistorytothefolksworld;thedicsrepaneybetweenthehistoriealreeordsandtheartistieeerationoffolkloresshowspeople5lvoeofthefourbeauties;fromthisloveweeanseethePeoPle,5aesthetieviewandtheirehoieeofvalue.〔资任编辑:刘一兵〕
/
本文档为【_关于“四大美人”的历史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