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7-春温

7-春温

2012-07-17 50页 ppt 640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7224

暂无简介

举报
7-春温nullnull春 温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理 诊断 辨证论治一、概述一、概述 (一)春温的涵义 春温是由冬令感受寒邪,郁伏化热,发于春季的一种伏邪温病。 病因——温热病邪 初起表现——里热证 季节——多春季气分里热:高热,烦渴,舌红苔黄 营分里热:身热夜甚,心烦,舌红绛null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重症流行性感冒等可参照春温辨证论治。null(二)春温的特点 l、起病急,病情较重,变化较多,...
7-春温
nullnull春 温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理 诊断 辨证论治一、概述一、概述 (一)春温的涵义 春温是由冬令感受寒邪,郁伏化热,发于春季的一种伏邪温病。 病因——温热病邪 初起现——里热证 季节——多春季气分里热:高热,烦渴,舌红苔黄 营分里热:身热夜甚,心烦,舌红绛null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重症流行性感冒等可参照春温辨证论治。null(二)春温的特点 l、起病急,病情较重,变化较多,病程长。 神昏、痉厥、斑疹、出血等。少数可有痴呆、抽搐等后遗症。 2、初发即以里热外发及阴津耗伤为主要表现。若有新感引动,初发则可兼有表证。 3、发病季节多在春季。 (三)源流(三)源流《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谁首先提出春温病名?——宋代郭雍的《伤寒补亡论》:“然春温之病,古无专治之法,温疫之法兼之也。”null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提出春温的发病是“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其治法“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若属新感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 晚清柳宝诒《温热逢源》系统论述春温,(病因、病机、证候、辨证、治疗等),形成了春温辨证施治理论体系。null二、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外因——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2、内因——阴精亏虚 阴精亏虚是冬月感寒化热形成温热病邪的内在条件。寒邪内伏化热,是春温发病的外因寒邪内伏化热,是春温发病的外因张锡纯:“是以寒气之中人也,其重者,即时成病,即冬令之伤寒也。其轻者,微受寒侵,不能即病,由皮肤内侵,潜伏于三焦脂膜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流通,即能暗生内热,迨至内热积而益深,又兼春回阳生触发其热,或更薄受外感以激发其热,是以其热自内暴发而成温病,即后世方书所谓伏气成温也。”阴精亏虚,是春温发病的内因阴精亏虚,是春温发病的内因邵仙根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阴亏是温病之原。” 柳宝诒《温热逢源》:“‘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分而言之,则一言其邪之实,一言其正之虚。合而言之,则惟其冬不藏精而肾气先虚,就一般而论,当以阴精亏损为主,而肾阳之亏损者,也不能完全排除。”“寒邪潜伏少阴,寒必伤阳;肾阳既弱,则不能蒸化而鼓动之。”null(二)病理 l、邪气内伏,里热外发 邪气潜伏外发里热证气分里热 营分里热肌肤 肌骨 募原 少阴肾伏邪自发 新感(再感)引发 饮食不慎 劳倦(房劳) 情志不遂诱因其他引发null 2、里热外发有气分、营分之别: 因为人体感邪有轻重,正虚程度不同: (1)热邪郁发气分:多从少阳胆腑发出。尚多见热盛阴伤,肠腑热结等。亦可深入营血分。 (2)热邪郁发营分:病情较重。既可外达气分,又可内陷心包,引动肝风,或深入血分,迫血妄行等。 (3)春温后期,邪热久羁,深入下焦,灼伤肝肾之阴,呈现肝肾阴伤的病理。null郁热伤阴阴伤热炽null三、诊断要点 (一)发病季节——春季 (二)临床特点 1、起病急,初起为气分或营分的里热证。部分患者因新感引动里热,初起可兼见表证。 2、病情重、病程长、变化多。病程中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 3、后期易致肾阴耗损,虚风内动。null(三)与风温鉴别: 都可发生于春季。四、辨证论治四、辨证论治(一)证候分析挈要 1、首先应辨析伏热外发的部位 2、若系新感引发,应辨析新感外邪的属性 3、注重辨析邪正之间的关系 4、注意病情反复:伏邪不尽是出现反复的基础。首先应辨析伏热外发的部位首先应辨析伏热外发的部位发于气分者:高热、不恶寒、烦渴、尿赤、苔黄; 发于营分者: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发于血分者:斑疹显露、多部位多窍道急性出血、舌质深绛; 气营(血)两燔:辨析新感外邪的属性辨析新感外邪的属性柳宝诒:“其为时邪引动而发者,须辨其所夹何邪,或风温(风热),或暴寒。” 若为风寒引发:兼见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 若为风热引发:兼见微恶风、咳嗽、口渴、咽痛。辨析邪正之间的关系辨析邪正之间的关系春温伏热内发,最易损伤正气而险象环生,故应注重辨析邪正之间的关系。 若热势虽烈,而正气损伤较轻,一般预后尚可; 若正气亏虚(尤其是真阴真阳亏损)较甚,则可迅速出现内闭外脱、虚风内动、正衰邪陷等,甚至阴阳离决导致死亡。(二)治疗要点及注意事项(二)治疗要点及注意事项无论邪热内伏何处,总以直清里热为基本治疗原则。同时注重透邪外出。 若系新感引动,表证尚存,原则上应先解表,而后清里。或根据病情,表里双解。若里热特炽,也可清里而表自解。 春温发病,本于肾精亏虚,治疗当步步顾护阴液,滋养阴津。null春温初起治则: "清"、"养"、"透" (1)清——直清里热 发于气分的:苦寒直清里热 发于营分的:重在凉解营热 (2)养——滋养阴液 如柳宝诒说,“用药宜助阴气,以托邪外达,勿任留恋”。 (3)透——透伏热外达 柳宝诒说,“初起治法,即以清泄里热,导邪外达为主”。(三)分型论治(三)分型论治1、初起证治 (1)郁发于气分 热郁胆腑 热郁胸膈 (2)郁发于营分 热灼营阴null(1)郁发于气分 [1]热郁胆腑: [证候] 身热,口苦而渴,胸胁满闷,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 胆腑热郁 + 热郁津伤 [病机] 胆腑热郁,津液耗伤。 [治疗及方药]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方解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方解热郁胆腑胆腑热伤—苦寒泻火—黄芩——清热郁津伤—养阴托邪—玄参、白芍、生甘草——养 (酸甘化阴)气分伏邪—透邪外达,兼以除烦—淡豆豉——透 张畹香《温暑医旨》:“黄芩汤坚阴托邪,为提少阳邪出。”关于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关于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叶天士:“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 ” 邵新甫:“烦劳多欲之人,阴精久耗,入春则里热大泄,木火内燃,强阳无制,燔燎之势,直从里发,始见必壮热烦躁,口干舌燥之候矣,故主治以存津液为第一,黄芩汤坚阴却邪,即此义也。”null但黄芩汤虽能直清里热,却无透邪之力。虽能苦以坚阴,但养阴之品嫌不足。 故柳宝诒说:“愚意不若用黄芩汤加豆豉、玄参,为至当不易之法。盖黄芩汤为清泄里热专剂,加以淡豆豉为黑豆所造,本入肾经,又蒸罨而成,与伏邪之蒸郁而发相同,且性味平和,无逼汗耗阴之弊,故淡豆豉为宣发少阴伏邪的对之药。再加玄参以补肾阴,一面泄热,一面透邪。”null[2] 热郁胸膈 [证侯] 身热不甚,心烦懊恼,起卧不安,胸闷,欲呕不得呕,舌红苔微黄,脉数。 [辨证要点] 胸膈热郁,气失宣展: 热郁不甚,伤津不显: [病机] 热郁胸膈,气失宣展。 [治法及方药]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方解栀子豉汤方解热郁胸膈—凉泄邪热—栀子—使邪从气分而化 气失宣展—宣气达表—豆豉—宣邪从卫分而解此外,本证还可参考运用其他方药: ①王孟英:栀、芩、蒌、苇——展气化以清轻 ②吴坤安:柴、葛、芩、翘——轻清泄热透表 ③刘河间:桔梗散 ④何廉臣:加味栀子豉汤《重订广温热论》null③刘河间:桔梗散 栀、芩、翘、竹叶——凉泄邪热 桔梗、薄荷——宣气达表 ④加味栀子豉汤《重订广温热论》 栀、豉 桔梗、枳壳、薄荷、葱白、生甘草王孟英:“气贵流通,而邪气扰之,则周行气滞,失去 轻虚灵动之机,反觉实矣,惟以轻清,则正气宣布,邪 气潜消,而窒滞自通。”null( 2)郁发于营分 热灼营阴 [证侯] 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时有谵语,夜寐不安,口干反不甚渴,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营热蒸腾: 营阴耗伤: 扰及心神: 窜扰血络: [病机] 热郁营分,营热阴伤。null[治疗及方药] 清营泄热,透热转气 清营汤(《温病条辨》) 营热凉营解毒凉营——犀角、丹参 解毒——黄连透热外达——银花、连翘、竹叶心阴伤——滋养营阴——玄参、生地、麦冬——清——透——养2、中期证治2、中期证治(1)热灼胸膈 (2) 阳明热盛 (3) 热结肠腑 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阳明热结,气阴两虚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4)热燔气营 (血) 气营(血)两燔 热盛迫血 热与血结 (5)热盛动风null (1)热灼胸膈 [证侯] 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 胸膈邪热炽盛: 上焦气热灼津: [病机] 热灼胸膈,气热灼津。 [治疗及方药] 清泄膈热 凉膈散(《和剂局方》)凉膈散方解凉膈散方解凉膈散与刘氏桔梗散的不同在于无桔梗, 而有大黄、芒硝,因热灼胸膈,不能宣气达表, 故去宣泄气机的桔梗,只宜导热下行,故加大黄、芒硝。null[注意事项] 与热郁胸膈证比较:null(2) 阳明热盛(见风温) (3) 热结肠腑 [1] 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证候] 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 阳明腑实 + 阴液亏损 [病机] 热入阳明,腑实阴伤。 [治疗及方药] 滋阴攻下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null吴鞠通说,“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其偏于阳热炽盛,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null[2] 阳明热结,气阴两虚 [证候]身热,腹满胀痛,便秘,口咽干燥,倦怠乏力,撮空肢颤,目不了了,舌苔焦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涩。 [辨证要点] 阳明腑实 +气虚 + 津伤 [病机] 阳明腑实,气液俱虚。 [治疗及方药] 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新加黄龙汤方解新加黄龙汤方解阳明热结泄热通腑——生大黄、芒硝、生甘草 (调胃承气汤)宣通胃气——姜汁(代枳、朴)气虚——益气——人参 阴虚——补益阴血——海参、当归 玄参、生地、麦冬气液俱虚null[3]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证侯] 身热,便秘,小便涓滴不畅,尿时疼痛,尿色红赤,心烦口渴,脉沉实。 [辨证要点] 热结肠腑: 小肠热盛,下注膀胱: [病机] 热结肠腑,小肠热盛。 [治疗及方药] 攻下腑实,通泄火腑 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导赤承气汤方解导赤承气汤方解热结肠腑——通腑泄热——生大黄、芒硝小肠热盛——通泄火腑清心泄热 下移火腑 清小肠热——黄柏、赤芍黄连、生地null[1] 气营(血)两燔 气分邪热未解,营(血)热毒又炽。 [证候] 高热烦渴,目赤头痛,呕吐,烦躁,夜寐不安,斑疹隐隐,或狂躁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外现,苔焦黄起刺,舌红绛或紫绛。 [病机] 气营(血)两燔。 [辨证要点] 气分阳明热炽 + 营(血)分证null[治疗及方药] 气营(血)两清。 一般用加减玉女煎(《温病条辨》); 斑疹显露而色深红者用化斑汤(《温病条辨》); 气血两燔而病情严重者用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加减玉女煎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黄、玄参方)加减玉女煎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黄、玄参方)气营两燔热燔气分——辛寒清气——生石膏、知母热燔营分——凉营养阴——玄参、细生地、麦冬玉女煎《景岳全书》:熟地、知母、石膏、麦冬、牛膝 用于少阴不足,阳明有余。 加减玉女煎的适应症:气营同病,热毒尚不炽盛。 若疹多可加银花、连翘,泄热透疹。化 斑 汤化 斑 汤气营两燔热燔气分—阳明热炽—辛寒清气—生石膏、知母 白粳米、生甘草热燔营/血分—热闭营血 肌肤发斑凉营/血解毒—犀角、玄参化斑汤——白虎汤加犀角,玄参。 [适应症] 气营血同病,斑疹明显。 (斑属胃,胃主肌肉,阳明热毒,内郁营血,外发肌肤, 可加丹皮、赤芍、大青叶、蝉衣)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饮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乌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中剂三钱至四钱,小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清瘟败毒饮方解清瘟败毒饮方解热 毒 充 斥气分—大清气分热—融清气三法轻清宣气—鲜竹叶、桔梗、连翘(凉膈散意) 辛寒清气—生石膏、知母(白虎汤意) 清热泻火—芩、连、栀(黄连解毒汤意)血分—凉血解毒犀角、生地、丹皮、赤芍、甘草 (犀角地黄汤意) 玄参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 犀角玄翘知芍桔,温邪泻毒亦滋阴。 记忆歌诀:null《疫疹一得》:“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清瘟败毒饮的应用 清瘟败毒饮的应用 乙型脑炎 钩端螺旋体病 皮肤科:银屑病、氨苄青霉素皮炎等。 null [2] 热盛迫血 [证候] 身体灼热,心烦躁扰,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斑色紫黑,舌质深绛,脉数。 [辨证要点] 热盛迫血 + 脉络瘀滞 + 血热扰心 [病机] 血热瘀阻,耗血动血。null[治疗及方药] 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犀角地黄汤(《温病条辨》) 血热炽盛—血热不除,血不归经—凉血解毒—犀角迫血妄行—离经之血便是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生 散血——生白芍、丹皮耗损阴血——阴津不复,新血不生—养阴生新—干地黄热盛迫血[注意事项] 本证出血系血热所致,重用凉血之品 (热清阴复,瘀消络和,出血自止),忌用炭类止血药, 防涩滞留瘀,热闭血热更重。(所谓“闭门留寇”)《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以清热。 地黄去积聚而补阴。 白芍去恶血生新血。 丹皮泻血中伏火。null [证候] 身热,神识如狂,或清或乱,或胸腹硬满,手不可近,或两胁下硬满作痛,或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大便色黑,小便自利,口干而漱水不欲咽,舌紫绛而暗或有瘀斑,脉沉实或涩。 [辨证要点] 下焦蓄血 + 瘀热扰心 [病机] 热与血结,瘀蓄下焦。 [治疗及方药] 攻下泄热,活血逐瘀, 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3] 热与血结桃仁承气汤桃仁承气汤瘀—活血逐瘀—当归、芍药、丹皮、桃仁 热—攻下泄热—大黄、芒硝热与血 下焦瘀热两分 攻下邪解null[证候] 壮热,口渴,眩晕,头胀痛,目直,抽搐,颈强,角弓反张,舌质红,苔黄而干,或舌质绛,脉弦数。 [辨证要点] 热陷手足厥阴木火相扇+热盛 [病机] 热陷手足厥阴,热盛动风。 [治疗及方药] 凉肝息风,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5)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方解羚角钩藤汤方解足厥阴肝—清肝热,熄肝风—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 手厥阴心包——化痰通络宁神——茯神、川贝、淡竹茹热盛动风,血热阴伤—凉血滋阴—生地、白芍、生甘草热陷 厥阴酸甘化阴3、后期证治3、后期证治(1)热灼真阴 阴虚火炽 肾阴耗损 虚风内动 (2)邪留阴分null (1)热灼真阴 [1] 阴虚火炽 [证候] 身热,肌肤枯燥,心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要点] 肾阴亏损 + 邪热犹炽 [病机] 真阴亏损,壮火犹炽。 [治疗及方药] 育阴清热 黄连阿胶汤(《温病条辨》)。可伴动风火炽 阴虚邪热久羁阴竭阳脱死亡肾阴耗损心火亢于上 肾阴亏于下 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 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心中烦,阳邪挟心阳独亢于上,心体之阴,无容留之地,故烦杂无奈。不得卧,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虽欲卧得乎。此证阴阳各自为道,不相交互,去死不远: 故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以芍药从阿胶内护真阴,而外扞亢阳。名黄连阿胶汤者,取一刚以御外侮,一柔以护内主之义也。黄连阿胶汤方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钱〕、黄芩〔一钱〕、阿胶〔三钱〕、白芍〔一钱〕、鸡子黄〔二枚〕。  水八杯,先煮三物,取三杯,去滓,纳胶烊尽,再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日三服。黄连阿胶汤方解黄连阿胶汤方解真阴亏损—育阴—阿胶、白芍、鸡子黄外攘抗阳 内护真阴状火犹炽—清热—黄连、黄芩内坚真阴 外泻壮火阴 虚 火 炽攻补兼施,水足火平,水火既济。null[2] 肾阴耗损: [证候] 身热不甚,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舌质干绛,甚则紫晦,或神倦耳聋,脉虚软,或结代。 [辨证要点] 肾阴精亏损,形质失养: 阴虚内热: [病机] 邪热久羁,深入下焦,耗损肾阴。null[治疗及方药] 滋阴养液 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补中以生津——炙甘草 填补真阴—— 生地、麦冬、白芍、 阿胶、麻仁滋养肾阴阴虚内热——存阴退热肾 精 耗 损 “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加减复脉汤方〕甘润存津法〔加减复脉汤方〕甘润存津法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五钱〕 、麦冬〔五钱不去心〕、阿胶〔三钱〕、麻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null [3] 虚风内动 [证候] 身微热或无热,形体消瘦,神情倦怠,目视无光,肉瞤筋惕,手足蠕动或瘛瘲,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齿黑唇裂,舌干绛或光绛无苔,脉虚。 [辨证要点] 肾阴精亏虚: 虚风内动: [病机] 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治法及方药] 滋阴熄风 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或大定风珠(《温病条辨》)null 1)手足蠕动或瘛瘲,肉瞤筋惕,身微热或无热,形体消瘦,神情倦怠,目视无光,心中憺憺大动,齿黑唇裂,舌干绛或光绛无苔,脉虚。宜三甲复脉汤。 2)神倦瘛瘲,神迷耳聋,头汗眩晕,时时欲脱,纯虚无邪,舌绛干枯而萎,脉虚大。宜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关于“一甲复脉汤”关于“一甲复脉汤”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 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然救阴之药多滑润,但见大便溏,不必待日三四行,即以一甲复脉法,复阴之中,预防泄阴之弊。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牡蛎一两。 以牡蛎一味单用则力大,既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三用之。关于“二甲复脉汤”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此示入痉厥之渐也。温病七八日以后,热深不解,口中津液干涸,但觉手指掣动,即当防其痉厥,不必俟其已厥而后治也。故以复脉育阴,加入介属潜阳,使阴阳交纽,庶厥可不作也。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关于“二甲复脉汤”关于“三甲复脉汤”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前二甲复脉,防痉厥之渐,即痉厥已作,亦可以二甲复脉止厥,兹又加龟板,名三甲者,以心中大动,甚则痛而然也。 即于二甲复脉汤内,加生龟板一两。关于“三甲复脉汤”null心中动者,火以水为体,肝风鸱张,立刻有吸尽西江之势,肾水本虚,不能济肝,而后发痉,既痉而水难猝补,心之本体欲失,故憺憺然而大动也。甚则痛者,阴维为病主心痛。此证热久伤阴,八脉丽于肝肾,肝肾虚而累及阴维,故心痛。非如寒气客于心胸之心痛,可用温通,故以镇肾气补任脉,通阴维之龟板止心痛,合入肝搜邪之二甲,相济成功也。三甲复脉汤方解三甲复脉汤方解筋脉失养,肝风内动—潜镇风阳—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 滋养阴血——加减复脉汤 心失所养,水火失济 滋阴养心,水火既济肾精亏损三甲复脉汤——加减复脉汤 + 牡蛎、龟板、鳖甲 潜阳滋阴,养心安神 null大定风珠——用于时时欲脱时(虚风重证) ,三甲复脉汤加鸡子黄有情之品以滋阴、五味子酸敛防脱。 null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瘲,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此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之治也。观脉虚苔少可知,故以大队浓浊填阴塞隙,介属潜阳镇定,以鸡子黄一味,从足太阴下安足三阴,上济手三阴,使上下交合,阴得安其位,斯阳可立根基,俾阴阳有眷属一家之义,庶可不致绝脱欤。null(2)邪留阴分 [证候]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略数。 [辨证要点] 邪陷阴分: 阴津亏损: [病机] 阴液亏损,邪伏阴分。 [治疗及方药] 滋阴透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热退无汗,邪不出表,而仍归阴分,更可知矣。故曰: 热自阴分而来,非上中焦之阳热也。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null“故以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细生地清阴络之热。丹皮泻血中之伏火。知母者知病之母也,佐鳖甲、青蒿而成搜剔之功焉。再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null〔青蒿鳖甲汤方〕辛凉合甘寒法。  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null《温病条辨》:《温病条辨》: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 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 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 null本章总结思考:思考题:什么是气营(血)两燔? 阴虚火炽证的病机应如何理解?其治法是什么? 春温初起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春温与风温有何区别?
/
本文档为【7-春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