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婚姻与家人关系

婚姻与家人关系

2012-06-26 12页 pdf 257KB 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8031

暂无简介

举报
婚姻与家人关系 1 婚姻與家人關係婚姻與家人關係婚姻與家人關係婚姻與家人關係 1111(9(9(9(96666....11110.10.10.10.13333)))) 班別:BP7301 第一章、婚姻與家庭概觀 所有社會制度中,婚姻與家庭是最基本、最普遍、最早、最持續、最親密、人數最少、 影響最深遠、最有足夠的軔性和適應性的社會團體。 第一節、婚姻與家庭的起源(P5) 婚姻與家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出現的社會形式,其發展過程,經 過群婚階段(交輩群婚、等輩群婚、族外群婚)、對偶婚階...
婚姻与家人关系
1 婚姻與家人關係婚姻與家人關係婚姻與家人關係婚姻與家人關係 1111(9(9(9(96666....11110.10.10.10.13333)))) 班別:BP7301 第一章、婚姻與家庭概觀 所有社會中,婚姻與家庭是最基本、最普遍、最早、最持續、最親密、人數最少、 影響最深遠、最有足夠的軔性和適應性的社會團體。 第一節、婚姻與家庭的起源(P5) 婚姻與家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出現的社會形式,其發展過程,經 過群婚階段(交輩群婚、等輩群婚、族外群婚)、對偶婚階段,之後才發展到一夫 一妻制度(張樹棟、李秀領,1996)。 一、群婚階段 --交輩群婚:每一個男都屬於每一個女性,每一個女性也屬於每一個男性,過 著無限制、雜亂的性關係生活。 --等輩群婚:具有血親關係的同輩人互相通婚,即排除與祖輩、少輩、雙親與 子女間互為夫妻的形式。 --血緣群婚家庭:所有同輩的男女皆互為夫妻。 --亞血緣群婚家庭:若一群姐妹是他們共同丈夫們的共同妻子(但排除兄妹 和姐弟) --族外群婚:只能在集團外尋找性伴侶和婚姻配偶,嚴格禁止同一集團內的婚 配,產生亂倫禁忌,對近親婚配的種種限制。 二、對偶婚:一對男女、或長或短的時間內比較固定的偶,可輕易離婚的婚姻情況 (一 個男性與一個女性發生較固定的關係)。 三三三三、、、、一夫一妻制:針對女性,只能過一夫生活,而遵守夫婦忠誠,男性不必。(經歷 女子教育與參政、文化運動,才逐漸演變為嚴格的一夫一妻制)。 第二節、婚姻與家庭的意義(P7) 一、婚姻的意義:綜合許多學者的見解,大致包括幾個要素: (一)要有兩個人,且大多的社會只允許兩個不同性別的人結婚; (二)是社會或法律認可的儀式; (三)是要共同生活的; (四)是滿足情感的。 因此婚姻可以定義為「兩個人,為滿足情感需求,經由社會或法律認可的 儀式,以營共同生活」。 二、家庭的定義:綜合定義發現(P8-9): (一)國內學者教傾向於將家庭定義為「親屬團體、共同生活、且是永久性的」, 30 年間未有太大改變。 (二)外國學者則對定義略見分歧,部份學者與國內學者定義雷同,但部份則強 調具有「歸屬、患難與共、互許承諾且分享親密、資源、決策及價值」特質的 ���� 2 人生活在一起即稱為家庭。 (三)至於這些組成家庭的人是不是兩個不同性別、有沒有婚姻誓約似乎不很重 要,依據此定義,所謂多元文化下的非傳統家庭,如同性戀、同居形式也都稱 為家庭了。 ※中外對家庭定義共同處:(1)要有兩人或兩人以上;(2)要共同生活;(3)要分 享生活。 第三節、婚姻與家庭的變遷(P10) 一、由人口學(demography)觀點看家婚姻與家庭變遷: (一)人口成長趨緩,家庭人口高齡化。 (二)國人平均壽命增長,且女性壽命較男性為長,家庭中失偶老人多為女性。(三) 初婚年齡提高,適婚年齡者漸趨晚婚。 (四)離婚率與再婚率升高,造成單親、繼親家庭漸多。 (五)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部份子女照顧由機構取代。 (六)育齡婦女生育率下降,家庭人口數變小。 二、由功能觀點看婚姻與家庭變遷:家庭之所以成為一個社會中最普遍的制度,必 定存在某些重要的功能(彭懷真,1996)。可以綜合歸納出家庭的功能不外乎 「保護及照顧的功能、教育與社會化的功能、生理的功能(包括性與生育)、 經濟的功能、娛樂的功能、宗教的功能、情感的功能」,這些家庭功能,隨著 社會的變遷,有些顯得比以往更為重要、有些被保留與維持,然而,有些卻被 取代了。 三、由家庭特質看婚姻與家庭變遷 (一)國傳統的家庭特質有以下的特質:複式家庭、男系父權制度、重男輕女的 習俗、絕對服從的教養態度、婚姻不自主、財產共有、具有綜合功能。 (二)近年來家庭特質的重大變遷:趨於核心家庭增多、平權家庭、職業婦女增 多、家庭功能趨於特殊化、孝道淡薄、傳宗接代觀念減輕、夫妻趨於感情 基礎、親職受到重視、家人相聚時間少、自由戀愛、貞操觀念趨淡、男女 平權、老人問題日趨嚴重等。 (三)台灣地區的社會變遷及其對家庭特質的影響:生活水準提昇;家庭日趨富 裕;家庭往都市集中,遷徙頻繁;家庭結構改變,老人問題興;生育率下 降,離婚率提高;婦女就業人口增加;家庭有整體性、全面性與結構性的 改變。 第四節、婚姻與家庭中的家人關係(P19) 一、家人關係: (一)夫妻關係:婚姻中最親密一種關係。 (二)血親關係: --直系血親--親子關係、祖孫關係 --旁係血親--手足關係、親屬關係 (三)姻親關係:血親配偶、配偶血親及配偶血親的配偶 3 二、親等計算 (一)血親親等計算 (二)姻親親等之計算 三、親等與婚姻與家庭的關係 (一)結婚(P118-119):人們透過結婚建立較為持續性的資源交換活動,以及愛 與情感的歸屬(高淑貴,1991;蔡文輝,1987)。其功能: 1.保障特定男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 2.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 3.使所生子女具有合法地位 4.與配偶之間親屬相聯結或建立親屬關係 (二)扶養 1.互負扶養義務者,民法 1114 條規定 直系血親相互間、夫妻之一方,與他方父母同居者相互間、兄弟姐妹相 互間、家長家屬相互間。 2.扶養義務人之順予,民法 1115 條規定 直系血親卑親屬、直系血親尊親屬、家長、兄弟姐妹、家屬、子媳與女 農 農 佑 佑 媽 媽 舅 舅 祖 ( 外 ) 父 母 農 農 媽 媽 祖 ( 外 ) 父 母 舅 舅 舅 媽 4 婿、夫妻之父母。 (三)遺產繼承人,順序依據民法 1138 條規定 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 第二章、家庭理論與應用(P26) 學者們發展一些可以解釋家庭現象或事件的理論,稱為「家庭理論」,如下敘述: 第一節、家庭發展理論(P29) Duvall 與 Hill 在 1948 年於美國白宮所舉行的國際家庭生活會議中(National Conference on Family Life),提出「家庭生命週期」(family life cycle)的概念, 說明一個家庭從建立、蓬勃發展、到終止發展的改變。在此次會議之後慢慢的便形成家 庭發展理論(family development theory)。家庭發展理論主要是將家庭的發展分為數 個階段,以探討家庭在某一固定階段時間內,家庭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家庭、家人 與外在環境互動與影響。所謂某一固定階段時間內就是「家庭生命週期」。 一、家庭生命週期階段分法的依據--(Duvall & Hill, 1948;Duvall, 1977;Hill, 1986) (一)依家庭大小的改變(family size):分為五個階段(穩定--擴大--穩定--收縮-- 穩定等階段)。 (二)依最大子女的年齡:分為四階段(小孩學前—小孩學齡—小孩少年--小孩青少年 等階段)。 (三)依家中生計負擔者的工作狀態:分為二階段(中年歲月、退休階段) 二、家庭生命活週期階段:Duvall 與 Hill(1948)將家庭生活發展分為八階段: 家庭發展 發展階段 發展情況 發展任務 建立期 第 1 階段(建立) 新婚無子女 1.婚姻關係的適應與協調 2.家庭規則的建立,如家務分工 3.雙方親屬的認識與熟悉 4.為人父母的準備 第 2 階段(初為父母) 新生兒~未滿 3 歲 第 3 階段(子女學前) 子女 3~未滿 6 歲 第 4 階段(子女學齡) 子女 6~未滿 12 歲 擴展期 第 5階段(子女青少年) 子女 12~未滿 20歲 1.初為父母的準備與適應 2.夫妻關係的調整與適應 3.親子關係的學習 4.子女間手足關係的適應與協調 5.家庭與學校的聯繫與溝通 第 6 階段(子女送出) 子女陸續遷出家中 第 7 階段(中年父母) 子女遷出,空巢期 收縮期 第 8 階段(退休) 生計負擔者退休至 二老去世 1.中老年夫妻的調整與適應 2.退休生活的安排 3.為人祖父母的準備 4.父母與成年子女代間關係的調整與 適應 5.成年子女手足關係的調整與適應 第二、三節、家庭系統理論、生態系統理論(P33-38) 理論 源起 基本概念 重 點 家 庭 系 統理論 1.源自一般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首為德國生 1.系統 (1)由互動組合的一個整體。 (2)家庭視為一個有生命的生物體,這生物體 5 理論 源起 基本概念 重 點 由許多互相依賴的成員所組成,關係密切 並相互影響,成員間不停的互動,形成一 個系統。 2.整體性 (1)一個系統的全體性。 (2)整體系統包括家庭成員總和++++成員與成員 間的互動。 (3)(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夫人互動 +親子互動+手足互動)=系統整體性 3.次系統 (1)家庭中比家庭小的系統,稱之。 (2)家庭中最持久次系統為夫妻、親子與手足。 (3)家庭中次系統彼此關連、互動,且影響該 次系統,亦可能影響未介入互動的次系統。 4.關係 家庭中任何系統與次系統都是由聯結家人之 間的關係所構成,每個家庭成員間都有某關係 存在。 5.家庭規則 (1)家庭是一個規則管理的系統。 (2)規則有些是公開或隱藏。 6.界域 (1)意義:界定家庭次系統(訂定界域與規則) /界定物理界限(如私人房間)/界定家庭 成員(是否成員) (2)維護家庭系統完整性及凝聚力的一種象徵 性的保護膜,使家庭系統免於外在環境或壓 力的侵擾,也能調節系統內外平衡功能。 (3)Olson(1979,1983)以家庭系統理論為基 礎,發展出婚姻與家庭系統環形模式,以解 釋家庭是否健康(曲線假設,包含要素為凝 聚力【糾結/連結/分開/疏離】/應變彈性【混 亂/彈性/結構/僵化】)。 正向回饋 (型態創原 的回饋) 開放的家庭系統,使系統改變,遠 離系統原來狀態,打破家庭系統中 固著現象。 (family systems theory) 物學家 Ludwing von Bertalanffy 所提 出。在 1979 年, Broderick 和 Smith 提出一般系統理論中 所主張的概念可以用 來解釋家庭中的各種 行為與現象。 2.家庭系統理論在解釋 家庭現象時,主要是 以個人與家庭成員間 的互動來討論家庭動 態、組織、及過程。 7.回饋圈 負向回饋 (型態靜止 的回饋) 封閉的家庭系統,是使系統固著、 不改變。 小系統 個人直接面對面接觸或參與的人或事物,與個 人接觸為直接、最頻繁、影響最大、最深遠, 如家庭、學校、同儕團體、工作場所。 中間系統 個人直接參與 2 個或以上小系統的互動連 結,即家庭與學校、學校與街坊鄰居……等。 外系統 個體並未直接參與的系統,卻會影響個人直接 參與的小系統,因而會間接影響個人成長及價 值觀等。 大系統 社會、文化、次文化、或價值觀等較高層次的 系統,此系統同時影響外系統、中間系統及小 系統。 生 態 系 統理論 (ecolog ical systems theory) 1.Bronfenbrenner 於 1979 年提出生態系統 理論以解釋個人與環 境的互動的過程,以 及環境對個人成長的 影響。 2.認為個人的發展自出 生起便受到四個系統 的影響,這四個系統 為而個人的發展就是 受到這四個系統直接 作用級這四個系統交 互作用的結果。 生態系統理論提供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典範,用以解釋個人 與環境互動的方式、及次影響。它將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 更為擴大,因為個人的成長不只是受到家庭系統或次系統 的影響而已,而是多層環境的互相影響。 6 第四節、家庭壓力理論(P40) 一、家庭除了受家庭內的家庭成員及成員間互動的影響外,也會無可避免的受到整個生 態系統(ecosystem)的影響,因為家庭是生態系統的一部份。換句話說,生態系統中 任何一部份的改變,往往給家庭帶來壓力,甚而產生衝擊與改變,如嬰兒的誕生、 家人失業、社會經濟變動。家庭要如何面對與處理這些壓力事件,不同的家庭處理 的結果又如何?家庭壓力理論(the ABC-X model,或 double ABC-X model)提供了 說明。 二、ABC-X 模式(ABC-X model):Hill(1958)提出: (一)A 指壓力事件,可分為可預期與不可預期兩種。 (二)B 指家庭擁有的資源或家庭強力,家庭資源又分:個人資源、家庭系統資源、 社會支持體系資源(情緒上的支持、自尊上的支持、其他支持網絡)三種。 (三)C 指家庭對壓力事件的界定。 (四)X 指壓力的高低程度或危機,Boss(1988)提出對危機的界定有三: 1.一個平衡狀態的嚴重脫序。 2.非常嚴重的壓力。 3.非常劇烈的改變,以致家庭系統面臨障礙、喪失機動性、且失去能力。 三、雙 ABC-X 模式(double ABC-X model): (一)McCubbin 與 Patterson(1982)將 Hill(1949)的 ABC-X 模式增加了「時間系列」, 即家庭面對壓力或危機後的因應,以解釋家庭危機處理之後調適情形,而 成為雙 ABC-X 模式。 (二)雙 ABC-X 模式(P.45,圖 2-6) 1.累積性壓力事件—aA 因素。 2.現存及新開發的資源—bB 因素。 3.對上次事件危機、累積性壓力事件、現存及新開發的資源的界定 (X+aA+bB)—cC 因素(包括個人對壓力的主觀認定及家庭體系面對困難時的凝 聚力)。 4.調適—xX 因素。 第五節、社會交換理論(P46) 一、1960 年後由社會學家 Homans、Blau、Thibaut、Kelley 等人共同建構而成(Sabatelli & Shehan, 1993)。 二、主要主張人類行為乃透過一連串的交換的結果。 三、基本假定:對「人性」的假定、對「關係」的假定。 (一)對「人性」的假定 1.人都追求酬賞,避免懲罰。 2.互動過程中會尋求最大利益與最少成本。 3.會利用有限的訊息計算酬賞、成本、並考慮替代。 4.評估酬賞、成本的標準人人不同,也會隨時間改變。 7 5.個人認定他人行為的重要性因人而異,而且會隨時間改變。6 6.當酬賞遠高於個人的期望時,再次得到時,個人會對同樣的酬賞評價會較低。 (二)對「關係」的假定 1.社會交換的特質是相互依存的。 2.現存關係的經驗會引導繼起的交換。 3.社會交換受制於互惠規範。 4.社會交換受制於公平規範。 5.互動關係的變動或穩定,是依據關係中參與者的吸引與依賴的結果。 四、主要概念: (一)酬賞:包括物質的與精神的。 (二)成本:投資成本、直接成本、機會成本。 (三)利益:指酬賞大於成本 (四)交換結果=酬賞-成本(正、負) (五)參照水準:個人以過去的經驗及期望所建立的標準,用來評估交換結果滿意與否。 (六)互惠規範。 五、社會交換論學者主張,人都會傾向於以自己的參照水準,企圖用最少的成本以換取 最大的酬賞,也就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第六節、符號互動理論(P49) 一、符號互動理論或稱為象徵互動論,是在1920左右開始蓬勃發展,用以解釋個人如何 由他人、或團體分享的符號及理解系統中去學習和認知。將符號互動理論應用到家 庭領域,是Thomas與Znaiecki’s在1918-1920年間的研究主題「波蘭農夫在歐洲及 美國」,首先應用此理論到家庭的領域中(LaRossa & Reitzes, 1993)。 二、符號互動理論的重要概念: (一)符號:包括語言、文字、手勢、肢體動作、情、及各種符號等都是。因此, 在不同的文化下,同樣的符號可能代表不同的意義。例如,國內文化的問候語 「吃飽了沒?」,你可不能隨便用在問候你的美國朋友身上。 (二)自我:自我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與他人互動的結果。個人透過各種符號的 運用,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產生了自我概念。 (三)社會化:個人從完全無知無助的嬰兒起,就經由與他人的互動、交往而受到 別人行為的影響,使得個人逐漸學到符合社會的行為稱為社會化。 (四)角色:指某一地位有關之社會期待。透過生活中的符號而習得。 (五)情境定義:當人面臨問題情境時,通常會經一個自我檢討與考慮的階段,一 方面考慮本身背景因素,一方面檢視自己所楚的情境因素,此一項考慮交互影 響,以界定個人的行為。 (六)角色取替或角色設擬:憑個人的想像,以「設身處地」的方式去揣摩、扮演 別人的角色,個人若有這種能力,則能以他人的觀點想像他人所顯示符號的意 義,而將想像所得變成為自身行動的依據。 8 三、符號互動論強調社會化(socialization)及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因而重點在於人 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質、互動過程、互動時的社會符號及個人意義。因此,人與人的互動行為中, 個人總會先將別人所傳達出的符號和訊息加以吸收和解釋,然後再決定如何反應。 第七節、衝突理論(P51) 一、社會衝突理論(social conflict theory)的基本假設是任何人際,互動過程中衝突是自然且不可 避免的現象。首將社會衝突理論應用到家庭研究領域的為Sprey(1969)。 二、社會衝突理論的基本假設--馬克思衝突觀點的重要假設有下列六項: (一)在一個系統中,如果稀少資源的分配不公平,則此系統中統治與從屬部門之間 的利益衝突將愈大。 (二)愈多的從屬部門察覺到他們真正的集體利益,他們就愈可能去質疑稀少資源分 配不均的正當性。 (三)一個系統中察覺其集體利益的從屬部門愈多,他們就愈會質疑稀少資源分配的 正當性,而且愈可能去組織、發起對抗依系統的統治部門的外顯衝突。 (四)由一個意識型態所統合的從屬部門愈多,且其政治領導結構愈發達,則一個系 統中的統治部門與從屬不們就愈會形成兩極化。 (五)統治者與被支配者愈趨兩極化,則他們的衝突也就愈激烈。 (六)衝突愈激烈,系統的結構變遷及稀少資源的在分配便會愈強烈。(吳曲輝,1996) 三、基本概念: (一)人性:在物質、權力上、自尊上追求人人平等是人性,因此就會產生衝突。 (二)為有限的資源競爭:為求生存,人人必然會未有限資源競爭,因而產生衝突。 (三)階層:人為力爭上游必然產生衝突。 (四)權力:生存環境中充滿了全力與權分配,為了爭取權力在所難免。 第三章、兩性關係(P60) 生物性的性別—男女的生物性構造不同—賦予不同性別者不同的期望與規範—形成性別 差異: 第一節、兩性差異與性別刻板印象(P63) 檢視性別各項差異性, *兩性之間雖然存在差異性,但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即兩性之間其實具有更多共同性 的事實)。 *兩性之間生物性或心理性的差異有時是經由社會文化因素而強化的。 *除了性別差異外,人與人之間存在更多的個別差異。 一、兩性差異 兩性差異 項貝 男 性 女 性 9 兩性差異 項貝 男 性 女 性 生理結構/功能 青春期後,男性平均身高與 體重超過女性;骨盤較窄、 肩膀較寬、心臟血管較有動 力、肌肉較壯、脂肪較少。 (力氣大,運動較專精舉重 與投擲) 青春期比男性早兩年開 始,體重與身高超過男性; 骨盤較寬、肩膀較窄、肌肉 較少、脂肪較多。(善於漂 浮、柔軟較佳,較專精於體 操活動) 感覺 味覺、嗅覺、觸覺與聽覺較 遲鈍,距離感、空間感與視 覺較佳。 味覺、嗅覺、觸覺與聽覺較 敏銳,距離感、空間感與視 覺較弱。 生理結構與 生理功能 染色體 (內分泌學的研 究發現) XY,只有一個 X 染色體,基 因帶有任何一種特定的隱 性疾病,男性將會顯現出症 狀,因此男性對生理的變化 和傳染病也顯得較為敏感 而脆弱、死亡率與罹病率比 女性高。 XX,有兩個 X 染色體,第二 個染色體通常有保護作 用,可以平衡病態,因此較 不易發病。 語言 左半腦較晚(生物性),語文 類推較強,語彙與閱讀理解 能力。 左半腦較早(生物性),語言 技巧領先男性,善於運用語 言處理問題,語法拼音或文 法較男性優異 數的能力 (受到社會性因素) 數理能力較優,受到父母、 教師與同儕的鼓勵多(至高 中才顯露微差)。 數理能力較差,受到父母、 教師與同儕的鼓勵少,缺乏 興趣,較無信心。 認知能力 視覺/空間能力 較優(參與視覺空間能力與 活動較多,如玩具為工具或 建構模型,較多空間摡念與 空間能力)。 較差(參與視覺空間能力與 活動較少,如玩具為洋娃 娃)。 人格特質 性格 (弗洛伊德等心理 學家:因生理結構 差異+性心理的 動力=不同性格 特質) 1.優越感 2.個性較獨立,較常表現攻 擊性行為 1.較自卑 2.較依賴與被動,較常表現 順服與照顧幼小的行為。 二、性別刻板印象(sex stereotype) (一)定義:對於某特定性別抱持著簡單、固定而僵化的信念就是性別刻板印象。 1.不論是生物性的因素或是社會性的因素使然,我們通常會根據一個的性別(sex)而預期他 (或她)的性格特質與行為表現,反而忽略了那些屬於他(或她)個人的特質。 2.男女的刻板印象 項目 男人 女人 生理特質 高大強壯 嬌弱優雅 性格 剛毅、果決、勇敢 溫柔、體貼、優柔寡斷 社會角色 工作、對外 家庭、對內 整體刻板印 象 高大強壯、剛毅果決, 以工作為生活重心。 嬌弱、溫柔、被動、依 賴,以家庭為生活重心 (二)形成因素: 10 1.有人認為差異本來就存在,而反映的是被誇大的事實。 ※真實核心理論:強調兩性之間除了存在少許的差異性之外,其實具有更多 的相似性,但因為我們期待兩性之間有更明顯的區隔,因此刻意強調差異 的部份而忽視相似的部份。 2.社會角色理論,認為差異無關乎天生,而是社會對於男女兩性不同期待所造 成的 (三)影響: 1.性別刻板印象如同知覺過濾器一樣,不僅透過這個過濾器來看待他人,而且 比較認同那些和刻板印象一致的行為,進而強化刻板的看法。 2.會限制與窄化人們對事實真相的認識;可能會透過「印象整飾」而造成自我 表現上的限制。 *印象整飾:是指人人都希望被他人接納與讚許,因此會盡量以自己認為他 人所能接受的方式來表現自己。 第二節、性別角色的形成(P70) 一、概念與內涵 (一)概念:包含兩個層面 1.性別角色期待:只社會期待某一類性別的人從事的活動內容。 2.性別角色表現:兩性依循著社會期望從事活動,其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 (二)角色衝突:無論男性或女性都不會僅止擔任一種角色,而不同角色之間可能存在彼此衝突的 期望,使得角色表現不盡符合角色期望。(角色期望與角色表現之間產生落差就會帶來壓力)。 二、性別角色理論(P71) 層面 理論 重 點 功能學派 (生理構造影響 角色表現) 1.在家庭中,兩性的角色是互補的,基於生理上的差異,男性角色 定義為工具性的,負責家庭對外的聯繫與地位的維持;女性角色 被定義為情感性的,負責家庭內部的情感和諧與滿足成員的生活 需求。 2.男女依其「專長」,各司其職,是家庭制度得以發揮功能的基礎。 3.以生理基礎做為兩性在社會角色上的分工基礎是合理的,男女各 自發揮所長的結果,提高工作效率,還可發揮互補作用。 社會面 衝突學派 (經濟地位不平 等) 1.認為導致性別角色差異的真正原因是兩性經濟地位的 不平等。 2.不平等男女角色分工,是男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優勢地 位,為了強化支配女性的權力而創造出來的制度。 3.反對「性別角色是天生的或是合理的」說法。 個人面 社會學習論 (獎賞/處罰) 1.強調行為的後果會影響行為的表現,只要透過適當的獎 賞與處罰,被獎賞過的行為便會重覆的出現,而被處罰 的行為將會消失不見。 2.孩子藉由觀察與親身經驗而獲知男女角色的差別,例如 男孩以父親等同性別者為學習對象,模仿語言、手勢與 行為等,以父親等男性為參考或認同的對象。 11 層面 理論 重 點 認知發展論 (認知發展成熟 程度) 1.性別角色的發展與孩子認知發展成熟程度有關,是一個 階段接著一個階段發展而來的。(初階段—孩子由具體 特徵來分辨男女;漸漸認知性別是恒定、不變的;接著 孩子認知自己的性別,並區辨兩性的差異。) 2.一個人先發展出性別認同,然後自然地學習性別角色, 並不必透過獎賞的手段,男孩就會表現出社會期望的男 性而非女性的角色,女孩亦然。 第三節、性別角色與親密關係(P74) 一、兩性親密關係的特質 (一)從親密性來分成初級關係與次級關係 1.初級關係--具有持續性、互動頻繁、以直接接觸為主的特質,相互依賴程度 很高, ex:夫妻、家人、好友。 2.次級關係--具有正式的、非直接的、非個人的與容易中斷等特質,大都指一 個人因隸屬於一個較大的正式團體而產生關係,ex:黨員與所屬政黨。 ※初級關係比次級關係具有更高的親密性,關係會轉變。 (二)親密程度判斷標準: 1.寬度--指兩人共同活動的範圍;寬度愈廣則表示花越多時間參與共同活動, 親密程度愈高。 2.開放度--指兩人敞開心門,讓對方走進自己的內心深處,宣洩情感與交換想 法的程度;開放度愈大則表示關係愈親密。 3.深度--指除了兩人參與與分享外在活動與內心世界之外,彼此願意融入對方 世界與之結合的程度,如雙方互許承諾,深度愈大則表示兩者間關係愈親密)。 ※兩性間的親密關係是指男女雙方經常參與共同的活動、分享彼此心靈世界, 並逐漸邁入雙方結合的境界,兩人之間彼此關懷、承諾、信任與相互依賴。 二、兩性對於親密關係的不同期待 觀點 重 點 項目 男 性 女 性 角色訓練 自主/競爭/支配能力 生計負責人 依賴/順從/照顧能力 照顧者 人際關係 競爭/不鼓勵表達感情 或經營 表達情感/回應他人需 要/用心經營 親密關係 缺乏表達情感技巧/ 隱藏情緒 表露自我/宣洩感情 親密關係 壓力 1.需要熱情表達情感 2.必須隱藏情緒 1.地位依附男性提升 2.期盼一方流露情感 約會 主動(邀請/啟動) 被動(接受/拒絕) 對愛態度 為愛而愛 考量能力或經濟地位 角色分工 1.強調傳統性別 角色的結果會 阻礙兩性建立 親密關係。 2.親密關係中, 雙方表現有差 異。 3.兩性對愛抱持 態度不同。 戀愛觀 熱戀/遊戲愛 實用愛 權力結構 1.造成男女不平 權力 較多 較少 12 角色 支配者/決策者 依賴者/從屬者 親密關係壓 力 保持獨立自我 依附支配者提升自我 等的主因是權 力分配不平均。 2.平等、坦承與 互惠有助於發 展與維持親密 關係。 權力基礎 社會經濟地位、知識以 及身體力氣 美貌與性 三、親密關係中兩性不同的互動方式: 性別角色社會化與權力關係不平等交互影響的結果會使兩性間運用的溝通技巧 與影響策略有不同: 1.在影響策略方面: --男性較常使用直接而正式的方式來達成目的,例如命令; --女性強調「以柔克剛」,透過柔性的、非言語的情感表達方式傳達己意。 2.在溝通技巧方面: --男性:常使用單向溝通; --女性,女性偏好以非口語方式傳遞意見、感受或情緒,在傳達訊息的同時也必 須關照對方的反應,使用雙方溝通的技巧勝於男性。 ※不同的溝通方式及傳統對女性訊息的是似而非的看法都成為兩性親蜜關係發展上的障礙。 ※兩性社會化不同造成互動方式的差異,不僅使得兩性錯失雙方所傳遞的重要訊息, 有時還會誤解訊息。 第四節、變遷中的兩性角色(P78) 隨著社會變遷,強調自我實現的個人主義抬頭,家庭結構趨向核心化,加上女性接 受教育與就業比例不斷提高,過去「男工具化,女情感化」的兩性關係或「男主外,女 主內」的分工模式都面相當大的挑戰,台灣社會兩性角色的變化: 一、教育機會--近年來台灣高等教育中性別分化的現象已逐漸不明顯,性別階層化的現 象渴望透過教育機會均等化而獲得改善。 二、就業狀況--與男性相比女性仍遭受就業機會缺乏、升遷不公平以薪資不合理等待遇, 但與以前相比,女性擁有家庭以外的經濟與人際資源,將有助於平衡兩性的權力關係。 三、家務分工--女性仍是家務操持者,丈夫已微量加重其家務責任。 **兩性關係與兩性角色已逐漸邁向平等化與中性化,女性角色改變較男性大。 ------------------------------------------------------------------------------ 空大修「婚姻與家庭關係」第一次作業 (98.10.18) ※※請手寫,頁次不得超過 3張(6頁,以空大作業紙或 A4為準),並注意分數比重作答。 一、解釋名詞:(30%) 家庭、印象整飾、參照水準、角色取替或角色設擬、下嫁婚配 二、何謂性別刻板印象?並舉例說明你個人生活中有那些?(30%) 三、目前台灣離婚率逐漸攀升,請先說明結婚的意義與功能?並以你個人之見解析現在婚姻 關係出現那些問題而造成離婚數據升高?(40%)
/
本文档为【婚姻与家人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