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

2012-06-02 14页 pdf 4M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6358

暂无简介

举报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 1.地震云 (1)地震云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 现在日本和中国民 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 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现今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所有涉及地震云的问题一律进行了片面性否认或牵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解释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地震云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地震云将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2)热量学说: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 地表面...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 1.地震云 (1)地震云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 现在日本和中国民 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 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现今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所有涉及地震云的问一律进行了片面性否认或牵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解释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地震云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地震云将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2)热量学说: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 地表面溢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3)电磁学说法: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 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 自由的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 (4)核辐射说:我们知道,早期核物理学家使用云室探测核辐射,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 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 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 情况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这就是所谓的“地震云” 这个假说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说”。 (5)地震云普遍特点 云体高程:6000 米 云体颜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 共有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界线,多出现波状。 出现时间:早晨和傍晚 (6)地震云形态 单条震云:为横条状的云,一般都是单条出现,条带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端为震中。这 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 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 2周以后有地震。 多条震云:成平行或者放射状的云,对于平行的多条云,又称“排骨云”,现观测多为本地地震;而现有观点认为放射状云的震中 是其成弧指向的圆心。这两种云一般预示着 2~6 天以后的地震。 卷震云:垂直的向龙卷风一样,或者像无风时垂直向上的烟柱一样的云。现在没有关于其震中判断的说法,预示着三天以后地震; 鱼鳞震云:由大块云团在几小时内形成的松散成鱼鳞状的云团,多与“多条震云”同时出现,云团深浅分明,现有观点认为浅的一 端为震中,预示着 2~6 天以后的地震 团块震云:是地震时震中出现的固体形状的大块的或者团状的云。现有观察记录很少且认为定义为地震云较为牵强 天裂云 一 天裂云特征:一条长长的裂缝把整片云分割成两大块 其裂缝的形成:有一股突然出现的能量作用于云,把整片云一分为二,这股突然出现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天裂云所对应的未来震 中 力度强的天裂云对应较大或大级别地震,它是一种可信度高的地震云 二 “天裂”在古籍中早有记载: 现存的古代抄本《天元玉历祥异赋》及《天元玉历祥异赋图解》两中,也记载了“天裂”与“土裂”的相关性。——摘自吕大炯《震兆 云霞》13 页 “天裂”有可能指好像把天空分裂成两半似长条带状地震云,“土裂”(一书为“土地分裂”)可能指地震时产生的地裂缝 如果这样,那么古人早就把天裂与土裂联系在一起了。——摘自吕大炯《震兆云霞》14 页 三 天裂云力度强弱的识别 1 力度最强的天裂云特征:裂缝明显,裂缝两旁的云结构厚实。这种云多数出现在临震或震后很短时间。当我们看见力度强的天裂 云时,要特别注意之前是否刚发生过大地震,如果此前刚发生过大震,即使是力度强的天裂云,也极有可能是震后云 2 力度最弱的天裂云是震后云,其特征:裂缝不明显,裂缝两旁的云结构松散,整体有形无实,如同“纸老虎”。结构蓬松的低空地 震云大多数是震后云 3 中等强度的天裂云多数出现在短临期间,其特征:云的结构较厚实,但裂缝不明显。这种云会发生变化:裂缝逐渐变得明显,转 变成力度最强的临震云 四 天裂云对应的未来震中 根据现有的震例和几例带指向性的天裂云。临震天裂云未来震中方位大致是裂口指向地面的方位,震中距通常在 1 千公里以上,结 合版块关联,以往震例,前震数据等指标可推断震中的大概范围 (7)形态简易分析 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 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深,则所对应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如果是灰色,地震很重 (8)较新观测记录 1976 年 07 月 27 日,日本真锅异彩极长条地震云;07 月 28 日唐山 7.8 级地震(未考) 2008 年 05 月 09 日,合肥大范围放射条带地震云;05 月 12 日汶川 8.0 级地震(实测) 2008 年 05 月 09 日,甘肃天水异彩地震云;05 月 12 日汶川 8.0 级地震(未考) 2008 年 05 月 09 日,山东临沂不知形状地震云; 05 月 12 日汶川 8.0 级地震(证实) 2008 年 05 月 31 日,合肥大范围鱼鳞地震云;06 月 01 日巴士海峡 6.3 级地震(实测) 2010 年 1 月 24 日,江苏、安徽、浙江、陕西、山西等地均出现地震云,或成群赤练蛇、鸡飞狗跳、猪跳圈、蚂蚁搬家、老鼠大搬 迁等等动物异常现象。发生 1.2 级地震。 2010 年 3 月 4 日早上 08:18:50,中国台湾发生 6.7 级地震,震源深度为 6 千米。地点在高雄县和屏东县交界处。泉州、厦门在 3 月 1 日,出现了鱼鳞状云。 2010 年 3 月 5 日 17 时,河北石家庄槐安路城角街附近和世纪公园朝西望电视塔附近出现多条平行地震云,2010 年 3 月 6 日 11时 5 分,唐山发生 4.2 级地震。 2010 年 4 月 4 日 6 时 29 分,安徽省黄山市有人用视频(详见百度地震吧)录下了类似地震云的云朵.同日 21:46:43 山西省大同发生 4.5 级地震 ...... (9)地震云的区别 由于各种地震云在形态上与气象学中多种常见云体相似度很大,因而很难区分 中国的一些著名气象学家在地震云未定论时候运用经典气象学对现已知地震云做出了下列解释: 单条震云为喷气飞机痕迹、多条平行震云、鱼鳞震云为透光高积云、为絮状高积云、卷震云和多条放射状震云为卷积云、团块震云 为浓积云 既然这些形态的云并不是全部可以牵强使用气象学解释的,那么应该怎么区别呢? 下面就是一些根据统计学和概率学得出的非完全性结论: 1、地震云出现时多为多天连续形态转变,而非一种震云形态的固定出现。 2、出现地震云几天后天空常出现完全万里无云的景象 3、地震云的形态多与当地正常水气环流不符,如“卷震云出现时气压高,空气湿度低”、“鱼鳞震云、平行震云出现后下雨”等 4、地震云出现多为 6000 米左右,而非多种高程 5、地震如伴有较强余震,地震云出现时也会同时出现多种形态同时出现的情况 (10)民间观测报告 2008 年 8 月 30 日下午 2 时,宜宾李豆腐冬泳队一行 16 人,从宜宾春畅坝下水向历史名镇李庄游去。队伍游到盐坪坝附近,大概 是:北京时间 2008 年 8 月 30 日 15 时左右,游在队伍后面的老莫通过观天及网上关于地震云的知识,向身边翠屏区审计局的李斌 和宜宾市工行的唐国强说:发现了天上的地震云。审计局的李斌当即表示了强烈的疑问。老莫回家后得知:北京时间 2008 年 8 月 30 日 16 时 30 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北纬 26.2 度,东经 101.9 度)发生 6.1 级地震, 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 50 公里。震源深度 10 公里。 2010 年 11 月 9 日早上 8 点,开封市韩玉轩早晨 8:00 在龙亭游玩时,发现天空西北走向有 3 条地震云,并告诉朋友说可能未来有 地震发生。北京时间 11 月 19 日 14 时 42 分,阳江市平岗镇发生 4.9 级地震一次,晨零时 00 分 3.88 秒、16 时 28 分 12.96 秒,深 圳分别发生 ML2.0 级(经度 114.5 纬度 22.6)和 ML1.8 级(经度 114.5 纬度 22.6)两次轻微地震 2.地光 (1)地光也叫地震光,是强地震前后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地光闪耀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轰隆隆的地声。地光在文献中有不少记载。 1965~1967 年,日本松代地震群期间,就留下难得的地光照片。中国 1975 年辽宁海城地震和 1976 年河北唐山地震,震前的地光 现象非常突出 (2)形状特征 地光形形色色的形态,归结起来可分为闪电状、朦胧弥漫状(片状)、条带状、柱状、探照灯状、散射状和火球状等等。就光的颜色 来说,有红、橙、黄、绿、蓝等,但以蓝色和红色较多,黄色次之 一般地说,片状光、带状光,以蓝色居多;而火球、火团、火焰、火柱多为红色、红黄色和白色 不过,这不是绝对的,有时地光的颜色还随时间变化 (3)成因之谜 人们早就发现,地震前后有时会从地缝中射出一种奇特的光,将天空照得通亮,并伴有隆隆的巨响,这就是地震光 后来科学家将这一壮观景象拍摄下来进行研究,然而,没有人能够解释这光从何而来 人们知道,要发出能看到的“片状闪电”,需要较强的电压和大量的电荷,那么地震时出现的电荷是怎样产生的呢? (4)科学解释 前不久,美国地质学家解开了这个谜 原来,当地面发生裂缝时,有一股巨大的剪切力,迅速地将地层岩石以上下方向切开 不难理解,剪切中的岩石温度非常高,运动摩擦便产生了电荷 与此同时,地震发出的热量把地球表层中的水变成蒸气,也就是由液体变为气体,而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于是电荷便将氢气点燃, 发出光亮,所以,人们看到这闪电般的光好象是从地缝中发出的 不过,这种地震光只有强烈地震时才能出现 (5)产生原因原因众多 地光的产生原因说法不一,尚无定论 一般认为,震前低空大气的发光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 有的认为岩石中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能产生强电场; 有的认为地下水流动能产生高电压有人认为,火球式的地光是地下逸出的天然气在近地表处的爆发式点燃主流解释 地震光至今没有一种大家都接受的科学解释, 主要的解释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家弗里德曼·弗罗因德的想法:在地震前形成的巨大压力导致火成岩暂时成为“P形”半导体, 它们包含能传导电荷的“空穴”,由于挤压过程导致岩石中“过氧族”物质的电离,一些电荷将会达到岩石表面,是这些电荷的聚 集,产生了奇怪的发光现象。 尽管这一假说成为当今的主流说法,但是,地面的岩石是不会受到他所说的那么大压力的,这种“压 电效应”不会在地表产生,地表的空气怎么会被电离呢? 要知道,一些强震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千万吨级当量的核弹爆炸时释放的能量,自然界只有雷电才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怎么可以 用地层断裂来引人入“谜”呢? 可以说,关于构造地震的假说都是不完美的,很多问题根本不能用地层的机械运动来说明 其他说法 1.带石英岩石所产生的压电效应引致火花和气体离子化 2.摩擦热 3.外激电子发射 4.声致发光 5.摩擦发光 6.蕴藏的天然气产生并燃烧易燃气体 7.电流体动力学作用引致气体离子化或其他电力效果 8.岩石的电洞分离使其在短时间内变成 P 型半导体 9.HAARP 美国阿拉斯加加科纳的高频主动式极光研究项目激发部分的电离层 10.空气强烈震荡 (6)地光种类地光颜色多样 有白里发蓝的、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也有的是黄色和绿色的,其中以白里发蓝的为多,有点象电焊火光那种样子 地光在空中持续的时间一般为几秒到数分钟之间 在夜间,即使离地光出现地点较远的地方,也是能够看得清楚的 地光在地表上空的高度一般为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其表现形式因地震类型和地点不同,在空中的几何形状也不尽相同,有的以条带 状在空中出现,有的以圆弧状出现,也有的以火柱状出现,还有的以一连串火球状出现,形似信号弹升向天空 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只有那些比较大的地震才可引起地光现象 由于一次大地震影响范围很大,因此,当有地光发生时,即使人们离地光发生处较远,也是可以看得到它的 例如唐山地震时,居住北京地区的人就曾看到过唐山地震引起的地光 (7)地光表现形式各异 一,是低空大气发光 二,在一定地形结构条件下的电晕发光 三,是与地下溢出物质流有关的发光----其中以第一类发光最为常见。地光还有颜色和形态上的不同,但却不是绝对的,而且有时 地光还会随时变换颜色 (8)国内实例 1975 年 2 月 4 日中国海城、营口地震 1975 年 2 月 4 日中国海城、营口发生了 7.3 级地震,东自岫岩,西到绵县,北起辽中,南到新金,当时震区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看 到了地光,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到红、黄、蓝、白、紫的闪光。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内直接射出的兰白 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粉红色火球,光球像信号弹一样升起十几公尺到几十公尺后消失。 1976 年 7 月 28 日河北的唐山、 丰南大震 1976 年 7 月 28 日 3 点 42 分河北的唐山、丰南一带发生 7.8 级大震,从北京开往大连的 129 次直达快车,满载着 1400 多名旅客于 3 点 41 分正经过地震中心唐山市附近的古冶车站,这时司机发现前方夜空像雷电似的闪现出三道耀眼的光束,他果断沉着地使用 了非常制动闸,进行了紧急刹车,紧接着大地震发生了,列车却稳稳地停驶下来,避免了脱轨和翻车的危险,保证了列车和广大旅 客的安全 3海啸 (1)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 浪,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自然力 海啸的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不受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可能远达 500 到 650 公里,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 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极具危害性的“水墙” 海底 50 千米以下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 6.5 级的条件下,最易引发破坏性海啸 (2)起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 50 千米以内、里氏震级 6.5 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水下地震、火山 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 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 6.5 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 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两三百公里到 1000 多公里 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 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 20 至 30 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海啸来袭之前,海潮为什么先是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 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海面下落的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 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 同时,海啸冲击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 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个原因造成的:地震发生时,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抬升和下降 这时,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抬升和下降,然后就形成了海啸 (3)海啸预警系统 地震能引发海啸,因此海啸的预警信息要由地震监测系统提供 在全球地震多发地带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应该有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 4.地电 (1)地电是地球内部不稳定的自然电流,在地震发生前会有重大变化 这可以通过电阻率、自然电位和地电流的观测来研究 比如在地下相距几十米到百米远的地方,埋放两个铅板,再用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流表(毫安表)或电压表(毫伏表)的两端,就能 从表头上观察到指针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这种方法是不需外加任何人工电源 (2)在强地震发生前后会出现地电异常和地光现象,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地电异常和地光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都知道,地球经常吸收太阳射来的质子,质子带着正电,所以地球整体应带着正电,我们还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并且 是越向中心靠近温度越高,可是还有一个现象鲜为人知,地球内部带着正电,越靠近中心带电量越大,因为,如果我们在一绝缘金 属棒的一端加热。 地震是地下岩浆旋转上升引起的 实验表明,此时在金属棒的两端便会形成一个电位差,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解释为:金属棒中的自由电子好像气体一样,当温度 不均时会产生热扩散,自由电子将从高温端扩散到低温端,从而在导体内形成电常此时在金属棒内形成电位差,直至这种非静电力 的热扩散与导体内电场相平衡为止,从而使金属棒内高温端带正电,低温端带负电。这就是温差电现象 由于地球内部温度约 4000——5000 ℃ ,而地球表面温度较低,因此,地球存在一个温差电电常(参考文献 7) 由此说明,地球内部带着正电,越靠近中心带电量越大 由于地震是地下岩浆旋转上升引起的,那么在地震前地下的岩浆旋泉会把靠近中心的岩浆输送到上地幔,也就是说把带正电的岩浆 输送到了上地幔,由于正负电的相吸作用,负电会向岩浆涡流中心的上方流动,这就会引起地电异常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凡是由岩浆旋泉引起的地震都会出现地电异常 4.地应力 (1)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广义上也指地球体内的应力。 它包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 (2)简介:通常,地壳内各点的应力状态不尽相同,并且应力随(地表以下)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加。由于所处的构造部位和地 理位置不同,各处的应力增加的梯度也不相同。地壳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空间分布的总合,称为地应力场。与地质构造运动有关的 地应力场,称为构造应力场,通常指导致构造运动的地应力场 (3)特征:新构造期和在它之前的喜马拉雅构造期的最大不同,在于应力作用的主应力方向出现了全新的特征 在喜马拉雅构造期,中国岩石圈的主应力方向总体来说是南北向的,其中中国西部的主应力方向是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中国东部 则为北南走向至北北西-南南东走向 到新构造期,主应力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除青藏高原西部和新疆大部仍主要为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外,中国北方大部已经变为北 东东-南西西走向至东西走向,而中国南方大部则变为北西-南东走向,三者合起来呈现出放射状散布的特点,这种构造应力场是以 前的地史上不曾有过的,它说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造成的影响已经较喜马拉雅期为弱,而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影响又开始显现出来, 二者势均力敌的结果便是这种放射状应力场的形成 (4)影响作用:地应力活动会产生或影响地质构造 剧烈的地应力活动会引起地震 地应力活动还可影响地壳内岩石、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因此,也可以利用这种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来分析地应力的活动情况。 地应力是引起采矿、水利水电、土木建筑、铁道、公路、军事和其他各种地下或露天岩土开挖工程变形和破坏的根本作用力,是确 定工程岩土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岩土工程开挖和决策科学化的必要前提 地应力状态对地震预报、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田油井的稳定性、核废料的储存、岩爆、煤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以及地球动力学的 研究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关分析 1.太阳黑子 (1)在太阳的光球层上,有一些旋涡状的气流,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看起来是黑色的,这些旋涡状气流就是太阳黑子 黑子本身并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为比起光球来,它的温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像是没 有什么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 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 4500K(热力学温标单位,就温差而言,1K 等于 1℃) 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光球层表面温度约为 6000 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常成群出现 太阳黑子虽然颜色较深,但是在观测情况下,与太阳耀斑同样清晰同样显眼 (2)活动周期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因温度相对较低而显得“黑”的局部区域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现黑子的国家,早在中国古代,当时的中国人就已发现了黑子的存在。 黑子一般成群出现在太阳表面,天文学家又将其称为“黑子群” 黑子的形成周期短,形成后几天到几个月就会消失,新的黑子又会产生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其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平均为 11.1 年黑子群对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会造成干扰,并 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引发极光 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构成的,本影就是特别黑的部分,半影不太黑,是由许多纤维状纹理组成的 当大黑子群数量增多时,就预示着太阳上将有剧烈的变化 人类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有几千年了 黑子的活动周期为 11.2 年 届时会对地球的磁场和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产生损害 在开始的 4 年左右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活动加剧,在黑子数达到极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 在随后的 7 年左右时间里,黑子活动逐渐减弱,黑子也越来越少,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国际上规定,从 1755 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然后顺序排列 1999 年开始为第 23 周 2.地磁 (1)地球所具有的磁性现象 罗盘指南和磁力探矿都是地磁的利用 又称“地球磁场”或“地磁场” 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地球磁场近似于一个位于地球中心的磁偶极子的磁场 它的磁南极(S)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N)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 地表各处地磁场的方向和强度都因地而异 赤道附近磁场最小(约为 0.3-0.4 奥斯特),两极最强(约为 0.7 奥斯特) 其磁力线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的方向是水平的,两极附近则与地表垂直 地球表面的磁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时间发生变化 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相反 (2)地球磁场的组成部分 通常把地球磁场分为两部分,即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基本磁场”和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变化磁场” 自从人类发现有地磁现象存在,就开始探索地磁起源的问题 人类最早、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地球是一块大磁体,北极是磁体的 N 极,南极是磁体的 S 极 这种想法不但中国古代有,在西方 1600 年以前吉尔伯特也提出过这样的论点 (2)地磁偏角 地磁偏角是指地球上任一处的磁北方向和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当地磁北向实际偏东时,地磁偏角为正,反之为负 (3)地磁偏角的变化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地磁偏角一般也不相同 在同一个地方,地磁偏角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变化 发生磁暴时和在磁力异常地区,如磁铁矿和高压线附近,地磁偏角将会产生急剧变化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地磁偏角在-10°~+2°之间。附:各地的磁偏角(于 1970 年 1 月 1 日测量计算的) 中国主要城市地磁偏角: 哈尔滨 -9°39' 长春- 8°53' 沈阳-7°44' 北京- 5°50' 天津- 5°30' 济南-5°01' 呼和浩特 -4°36' 上海 -4°26' 包头 -4°03' 南京-4°00' 合肥- 3°52' 郑州-3°50' 杭州 -3°50' 武汉- 2°54' 南昌-2°48' 台北- 2°32' 西安- 2°29' 长沙-2°14' 重庆- 1°34' 成都 -1°16' 广州-1°09' 昆明-1°00' 珠穆朗玛- 1°19' 四、全球大地震记录 1.海原大地震时间:1920 年 12 月 16 日 20 时 05 分 53 秒 地点: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海原县 震级:8.5 死亡:27.34 万人 2.关东大地震时间:1923 年 9 月 1 日 11时 58 分 地点:日本神奈川县 震级:7.9 死亡:25 万人 3.墨脱大地震时间:1950 年 8 月 15 日晚上 10 时 9 分 地点:中国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同印度、缅甸毗邻的察隅、墨脱地区 震级:8.5 死亡:3300 多人 4.安克雷奇地震(又称耶稣受难日地震、阿拉斯加大地震)时间:1964 年 3 月 28 日早上 3 时 36 分 地点:美国阿拉斯加中南部威廉王子湾的海上 震级:8.6 死亡:131 人 5.通海大地震时间:1970 年 1 月 5 日凌晨 1 时 00 分 34 秒 地点: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高大乡、峨山县小街镇和建水县曲江镇之间(曲江断裂带) 震级:7.7 死亡:15621 人 6.墨西哥大地震时间:1985 年 9 月 19 日清晨 7 时 19 分 地点:墨西哥西南岸外太平洋底 震级:8.1 死亡:7000 多人 7.亚美尼亚地震时间:1988 年 12 月 7 日 11时 41 分 地点:前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列宁纳坎市和斯皮塔克市 震级:6.9 死亡:2.4 万人 8.亚美尼亚地震时间:1988 年 12 月 7 日 11时 41 分 地点:前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列宁纳坎市和斯皮塔克市 震级:6.9 死亡:2.4 万人 9.阪神大地震时间:1995 年 1 月 17 日 5 时 46 分 52 秒 地点:日本兵库县淡路岛以北的明石海峡海域 震级:7.3 死亡:50226 人 10.印度洋大地震时间:2004 年 12 月 26 日北京时间上午 9 时 地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印度洋海域 震级:8.5 死亡:29.2 万人 11.海地地震时间:2010 年 1 月 12 日 16 时 53 分(北京时间 13 日 5 时 53 分) 地点:加勒比岛国海地 震级:7.0 死亡:22.25 万人 12.印度尼科巴群岛地震时间:2010 年 6 月 13 日当地时间 1 时 26 分(北京时间 3 时 26 分) 地点:印度尼科巴群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 震级:7.7 死亡:20 多万 13.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地震时间:2011年 2 月 22 日中午 12 时 51 分 地点: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 震级:6.3 死亡:182 人 14.东日本大地震时间:2011年 3 月 11日 14 时 46 分(北京时间 2011年 3 月 11日 13 时 46 分 地点:日本东北部 震级:9.0 死亡:14063 人 15.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大地震时间:北京时间 2012 年 4 月 11日 16 时 38 分 地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震级:8.7 死亡:40 人 16.墨西哥南部格雷罗州地震时间:2012 年 3 月 20 日 12 时 02 分(北京时间 21 日 2 时 02 分) 地点:墨西哥南部格雷罗州 震级:7.4 死亡:2 人 昌马地震时间:1932 年 12 月 25 日 10 时 4 分 27 秒 地点:中国甘肃昌马堡 震级:7.6 遇难:70000 人 叠溪地震时间:1933 年 8 月 25 日 15 时 50 分 30 秒 地点: 四川盆地北部 震级:7.5 遇难:2万多人 云南大关地震 时间:1974 年 5 月 11 日 3 时 25 分 地点:云南大关 震级:7.1 遇难:1423 人 邢台地震时间:1966 年 3 月 8日 5时 29 分 14 秒 地点: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 震级:7.2 遇难:8064 人 唐山大地震时间:1976 年 7 月 28 日 3 点 42 分 53.8 秒 地点:唐山开平区越河乡 震级:7.8 遇难:24.2 万人 丽江地震时间:1996 年 2 月 3日 19 时 14 分 18 秒 地点:中国云南省丽江市 震级:7.0 遇难:309 人 台湾地震 时间:1999 年 9 月 21 日凌晨 1:47:12.6 地点:台湾南投县集集镇,车笼埔断层上面 震级:7.3 遇难:2321 人 昆仑山大地震 时间:2001 年 11 月 14 日 17 点 26 分 地点:中国青海省昆仑山口西 震级:8.1 无遇难 汶川大地震 时间: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04 秒 地点: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 震级:8.0 遇难:69227 人 玉树地震 时间:2010 年 4 月 14 日 5:39:57 地点: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拉秀乡日麻村 震级:7.1 遇难:2220 人 西藏尼玛地震 时间:2010 年 12 月 30 日 2 时 31 分 地点: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震级:5.0 无遇难 安徽安庆地震时间:2011 年 1 月 19 日 12 点 7 分 地点:安徽省安庆市市辖区、怀宁县交界 震级:4.8 无遇难 云南盈江地震 时间:2011 年 3 月 10 日 12 时 58 分 地点: 云南盈江 震级:5.8 遇难:16 人
/
本文档为【地震前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