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扬之水+玛丽玛莎文田野调查报告

扬之水+玛丽玛莎文田野调查报告

2012-04-24 5页 doc 7M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4088

暂无简介

举报
扬之水+玛丽玛莎文田野调查报告玛丽玛萨文田野调查报告 扬之水 [摘要]玛丽玛萨文是一种使用人数极少,使用时间不长的文字,在五六十年代民族大调查时偶然发现,至今关于其使用情况仍不十分清楚。2009年我们对玛丽玛萨文字进行了田野调查,了解到了这种文字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玛丽玛萨文;民族文字;文字使用 [中图分类号]H0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1)xx-xxxx-xx [收稿日期] 2011-07-05 [作者简介]扬之水(1977-),男,四川开江人,西南大学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扬之水+玛丽玛莎文田野调查报告
玛丽玛萨文田野调查报告 扬之水 [摘要]玛丽玛萨文是一种使用人数极少,使用时间不长的文字,在五六十年代民族大调查时偶然发现,至今关于其使用情况仍不十分清楚。2009年我们对玛丽玛萨文字进行了田野调查,了解到了这种文字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玛丽玛萨文;民族文字;文字使用 [中图分类号]H0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1)xx-xxxx-xx [收稿日期] 2011-07-05 [作者简介]扬之水(1977-),男,四川开江人,西南大学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社规划项目“纳西东巴文与水族水文比较研究”(07JA7400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纳西族哥巴文调查研究”(SWU0909679);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原始文字发展史”(0709342)。 玛丽玛萨人居住在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川达行政村、海尼行政村、柯那行政村,沿金沙江一级支流腊普河分布。以前塔城镇将沿腊普河分布的辖下村子从上游到下游编为五个村,川达为一村,海尼为二村,柯那为三村,现在村民还经常用一村、二村、三村相称呼。 柯那行政村的汝柯村是玛丽玛萨人在腊普河最早的居所,其他村子有些老人还能讲述他们是哪一代从汝柯村搬离,故其他玛丽玛萨村子与汝柯村多有亲戚联系。川达村玛丽玛萨人分布十分零星,分布较为集中并且使用玛丽玛萨文的是海尼村,即过去的二村。 海尼村目前共有19个自然村,其中13个有玛丽玛萨人居住,纯粹的玛丽玛萨村有9个,分别是色里布统(分作上、下村)、高古、拉科、海尼、万年拉、史他科、阁拉统、阿古马-陈家洛。现在属柯那行政村的官里洛、新村、柯功、格化过去也属于海尼,1968年3月从海尼划到柯那。 玛丽玛萨人解放前后曾经使用过一种特殊的文字,学界称为“玛丽玛萨文”,这种文字是在五六十年代民族大调查的时候意外发现的,但关于这种特殊文字的使用情况仍有很多未解之谜。我们趁着2009年7月在云南昆明参加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第十六届大会的机会,会后赴维西进行田野调查,重点了解这种文字的使用情况。 本次田野调查时间是2009年8月2日到15日,向导是海尼村退休教师HYL(以下简称和老师)。 和老师对本民族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对本民族文化也相当熟悉,上世纪九十年代编纂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中收录的第二份字表就是由他收集。 一、过去调查资料记载的玛丽玛萨文的使用情况 和即仁先生1956年在维西进行语言调查,后来写成《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及其方言调查》报告,除了列出99个字符外,还谈到玛丽玛萨文的来源及功用:“据了解:维西县自称玛丽玛萨的纳西族,他们刚从四川省的盐源县迁来时,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他们的先辈觉察到没有文字的痛苦,于是向当地的东巴经师学会了象形文字。之后,又在象形文字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九十九个文字符号组成了今日的玛丽玛萨文(文字符号请看附表)。因此,我们认为玛丽玛萨文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成的。但玛丽玛萨文的用法跟象形文不尽相同,玛丽玛萨文的特点是一个符号表示一个音节,象哥巴文;而象形文字则一个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个音节,有时还可以表示几个音节,甚至一个句子。这种文字不仅用在书信、契约和记账上,甚至开会听报告时也用这种文字记;然而这种文字只通行在自称玛丽玛萨的一百多户纳西族居民中。同时这种文字既然是借用九十九个象形文字符号组成的,这种文字同样严重地存在着象形文字本身带来的一切缺点,使用范围也极其狭窄,看来没有什么价值和发展前途可言。”此报告1988年正式发表于《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三)》,[ ]据此报告的作者附记可知,此报告由和即仁、和志武执笔写成,于1957年3月昆明召开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时,这个报告曾以《关于纳西语言文字问题的汇报》为题,作为该次会议文件,油印过两百多份。 2009年7月29日我们在昆明访问了和即仁先生,和先生回忆说调查当时是住在维西县城,调了一个叫和德本(记音)的村干部来记音,村干部步行数天到达县城,共工作约一周时间。其间得知他们还有文字使用的情况,让其将所记得的文字符号写于笔记本上,大约就是当时99字的字表。 和发源先生亦对玛丽玛萨人进行过调查,但关于文字并无单独的调查报告,1963年出版的《云南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纳西族调查之一)》收录了一篇《纳西族封建领主经济残余调查材料摘要》,其中有一节是《维西五区二村解放前社会经济调查资料(摘要)》可能是当时调查报告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后来又收在《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 ](P25-26)这篇文章记述的是维西五区二村(今维西县塔城镇海尼村)的经济情况,并无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可能与整篇文章主题只讲经济情况有关,故只是当时调查报告的一部分。但和发源先生调查的字表被人不断提到,如1982年和志武先生在《纳西族古文字概论》说:“我们曾对东巴文和玛丽玛萨文作过初步的分析和比较,1956年(和即仁同志收集)和1962年(和发源同志收集)所调查到的两份材料,总共只有101个字。” [ ]1999年出版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1956年和1962年,纳西族学者和即仁、和发源分别进行调查收集,共收到105个字。” [ ]这些记载均记述和发源先生的调查是在1962年,我们于2009年7月27日在昆明访问了和发源先生,他很肯定的说他们是在1958年对维西进行的调查,当时深入到维西县塔城镇的村子里,进行社会调查中无意间发现玛丽玛萨文,请当地会写玛丽玛萨文的人写出单字。《云南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纳西族调查材料之一)亦有一则说明:“1958年,云南民族调查组到纳西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参加这次调查的,有中央民族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昆明师范学院等院校部份师生。”[2]当时和发源先生是中央民族学院教师,说明他的调查确实在1958年。 后来的很多介绍基本上本于这两次调查,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记载:“据传,玛利马沙人刚迁入县境时,没有文字,后来有人向当地东巴经师学会了东巴文,从中选出事物形象突出、容易描摹的部分文字符号来记录自己的方言,在日常生活中作简单的记事、记帐和通信,逐渐形成100多个文字符号在本民族中流传使用。” [5](p866-871) 以前的调查虽然已经发现此种文字使用范围极其狭窄,大致介绍了该种文字,但这种文字使用的详细情况仍然并不清楚。 二、玛丽玛萨文的使用情况调查 我们调查了海尼行政村的高古村、海尼村、官里洛村、阿古马-陈家洛村、万年拉村和柯那行政村的汝柯村,这些村曾经有人使用过玛丽玛莎文或曾经有东巴。 1.高古村 高古自然村在腊普河上游,离海尼行政村村委会不远,我们向村里年近80岁的HJR了解了他父亲当时使用玛丽玛萨文的情况。HJR的父亲HLB1953、54年时曾经在维西县公安局工作,当时已经年过50,后来约1966年时曾在柯那新村当过第一任生产队长,5年后搬回高古村。HLB不认识汉字,开会时作笔记就采用玛丽玛萨文记一些要点。HLB的叔叔吾解是当时高古村非常出名的东巴,但HLB并没向他叔叔学过东巴。 在维西县编写县志时,HLB曾向和老师提供过一份玛丽玛萨文的字表,但这份字表后来不幸遗失。 2.海尼村 海尼自然村过去使用过玛丽玛萨文的有SDB和他的儿子SD,SDB与高古村HLB差不多同龄。 我们访问到了SDB的二儿子CN,CN已经85岁了,腿脚不方便,经常铺张羊皮躺在屋檐下晒太阳。据CN讲,他们家搬到海尼共有四代,第一代是一位木匠师傅,第二代叫做赤尼白出,第三代叫SDB,第四代就是SD和他。赤尼白出1952年去世,以前从没有用过文字。SDB民国时期在玛丽玛萨人中比较有威望,1955年去世。SD比CN大三岁,以前为躲抓壮丁,跑过马帮,到过两次拉萨,还做过保长,1981年去世。SDB和SD都曾用过玛丽玛萨文,但均没有向东巴学习过。他们主要记“过十五”(玛丽玛萨人在正月十五时过的一个节日,平时每月的十五也经常聚会,也叫过十五,但不如正月十五热闹)时各家各户所凑的粮、油、肉、钱等账目,或上面派款、派粮油时各家所凑的数字账目,另外有红白喜事时,也被请去记人情账。 3.官里洛村 官里洛自然村现在属于柯那行政村,是1968年3月从海尼村划到柯那村。官里洛村现在人家不多,因为有部分人家搬往新村,在1962、63年的时候人口很多,分为上、下两个队,所以人们习惯将该村两个东巴称为上东巴GB,下东巴UC。GB东巴的孙子BJ现在70多岁,曾跟他父亲学过一点东巴。他凭记忆写了几个东巴字,是一到十的数字和几个象形符号。 村里过去还有个保管员AW,当时用玛丽玛萨文记小队的账目。以前官里洛分为上队、下队的时候,他是上队的保管员,做了10来年。68或69年去世,曾留下两本书,一本是用绵纸写的,一本是用白纸写的,用线手工装订而成。但于2006年被他家人烧毁。该队还有一名会计叫HGY,做会计20多年,如今已经70多岁,但他过去完全用汉字记账。 4.阿古马-陈家洛村 阿古马-陈家洛过去是两个自然村,现在合成一个村,但人们习惯还是称阿古马村、陈家洛村。村子在高山上,远离腊普河谷和公路干道,能通拖拉机的基耕道现在已经修到陈家洛,而阿古马海拔更高,仍不通公路。 陈家洛村有一位83岁的老人阿六,40年前做过村里的会计,一直做到70年代末实行包交提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东巴做法事时他经常在一旁帮忙,曾用玛丽玛萨文记社员的工分、分粮分红等。我们让他回忆着写几个字,他只写出了他的名字阿六。 陈家洛村过去有一位东巴,叫做ZACN,生有8个儿女,4男4女,但无人再向父亲学习东巴。 阿古马村有一位71岁的老人CT,曾于上世纪60年代做过该村的会计,但他自学了汉文,一直用汉字记帐。 6.万年拉村 万年拉自然村在腊普河对岸,也是人口增多后从海尼村分出成立的。以前村里的老会计已经70多岁,他当会计时用汉字记账,但因为经常要与保管员配合核对账目,所以见过保管员记账。他当时把写好汉文名字的表格交给保管员,保管员会在名字后边注上玛丽玛萨文。 以前编写县志时,和老师就是向万年拉的保管员询问得到那60余个玛丽玛萨文字符的(字符表手稿见附录)。这个保管员在1997年80多岁的时候去世了。和老师(现在60多岁)仍能回忆起他小的时候保管员住在村里保管室的情景,当时保管室是木楞子房,木楞子上记有一些符号。另外保管员经常将一个笔记本揣在装旱烟的烟袋里,日积月累,笔记本因沾满了烟叶屑而变得异常厚重。 7.汝柯村 汝柯自然村是柯那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也是玛丽玛萨人最早居住的村子,腊普河上游的其他玛丽玛萨人均是从这里迁出去的,所以该村较为重视玛丽玛萨文化,专门成立了老年协会,将老年人聚在一起回忆民间传说,并汇编成册。村子里也在有的恢复传统文化活动,如将火把节的第二天定为玛丽玛萨节。老年协会几位老人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村子的东巴情况和他们记得的以前海尼村使用玛丽玛萨文的情况。 汝柯村过去有一个东巴叫昂吾,师从启别行政村家木柯村东巴。昂吾东巴技艺娴熟,尤其擅长画木牌画,经常与格化村的东巴合作主持法事,但他家1945年发生了火灾,东巴经都被烧掉了,每次都由格化东巴带经书来。村里人希望他的儿子能够继承父亲的东巴事业,但他儿子当了喇嘛。昂吾于1968年77岁时去世,村里也再没有了东巴。 汝柯村的人记得以前海尼村有人使用过玛丽玛萨文,说当时合作社收购猴骨,就画一个猴头和一块骨头表示。 三、调查结论 1.玛丽玛萨文确实存在过 玛丽玛萨文确实存在过,和即仁先生基于1956年调查的报告谈到玛丽玛萨文的功用时说:“这种文字不仅用在书信、契约和记账上,甚至开会听报告时也用这种文字记笔记;然而这种文字只通行在自称玛丽玛萨的一百多户纳西族居民中。”和即仁先生的调查较早,应该具有一定可靠性。 根据我们了解到情况:不仅海尼村使用过玛丽玛萨文的人还有健在者,而且亲见者也能回忆当时的情景。海尼村以外的汝柯村的人也对海尼村使用玛丽玛萨文有很深的印象。 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现状来看,也存在使用萨丽玛萨文的土壤,熟练使用汉字和东巴文的人当然可以用这两种文字进行记录,但过去识字率低,当不会使用这两种文字的人在有迫切的记录需求下,于是借用东巴文字符,再自造部分符号进行简单记录合情合理。 根据我们田野调查的情况,使用玛丽玛萨文的人都不识汉字,亦没有学过东巴,但与东巴东巴文有着或明或暗的学习关系,如高古村HLB的叔父是吾解东巴,吾解东巴也经常到海尼村做法事,故海尼村的SDB虽没向东巴具体学习过,但肯定也对东巴文有一些了解。阿古马-陈家洛村有一名东巴ZACN,据我们对陈家洛保管员阿六的现场访问,他以前经常在东巴做仪式时帮忙做事。他们均有接触东巴文的机会,故习得一些东巴字符,在有记录需求的时候,能够借用这些符号进行记录。 2. 玛丽玛萨文现在已经无人使用 玛丽玛萨文使用下限可能也就在保交提留(家庭联产承包)改革时,生产合作社解散,生产队不再设置保管员。虽然陈家洛村的阿六仍健在,但现在除了他自己的名字外,写不出另外的字符。 3.过去的一些记述不准确 如《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记载:“纳西族还有两种从象形文派生演变的文字变体:一是‘玛丽玛沙’文,在维西县拉普河一带2000多人纳西族群众中使用。玛丽玛沙文有100个字符,是从木里左所迁来的纳西族向当地东巴学会象形文后从中选出来的,用来记录他们自己的方言,作简单的记事、记帐和通信用。” [ ]玛丽玛沙文并不是通用文字,只有少数人使用过。 4.文献缺失的遗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调查没有发现文献,我们的田野调查亦没有发现文献。官里洛村的保管员AW以前用玛丽玛萨文记小队账目,曾经留下两本书,但在我们寻访的前一年被烧掉了。这一方面是当地人的风俗使然,人去世后要烧掉他的一些物件,但也是玛丽玛文调查、研究、整理和宣传不够使然。还有万年拉村的保管员,应该是使用玛丽玛萨文最近的人,但他也在我们寻访的前两年去世了,除了留下一个字符表以外,没有留下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Field survey report on Malimasha Script Yang Zhishui Abstract: Malimasha people live in Tacheng town, Weixi County in Yunnan Province, distributing along the Lapu River. Malimasha people once used a special script, which is called Malimasha script in academic circles. This kind of script was discovered unexpectedly in the nationality surveys during the 50’s- 60’s. We had a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Malimasha Script In 2009, learn about the use situation of this script. Key words: Malimasha script, field work, Use Situation � 调查报告中涉及到的人物均按人类学作业惯例以符号代替。 � 据西南大学文献所硕士生周寅、史晶英最近(2011年7月至8月)在维西的调查,在和老师处重新发现一份字表,可能就是这份原来以为被遗失的字表。这份字表的第一句记载该字表写于1984年,可以连读成句。 [�]云南省编辑组.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纳西族调查材料之一)[M].昆明: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963. [�]云南省编辑组.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 [�]和志武.纳西族古文字概论[J],云南社会科学,1982(5). [�]编委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云南省民语委.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1
/
本文档为【扬之水+玛丽玛莎文田野调查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