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汉语句法

2012-03-19 7页 doc 171KB 1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8729

暂无简介

举报
古汉语句法 · 古 汉 语 句 法 · 判断句 · 语序(即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式 ·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 古代汉语判断句尤其是先秦时期一般不用判断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以直接置于主语后充当谓语。 (一)几种常见的古汉语判断句式 1.“……者,……也”式 · 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停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 ·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       ...
古汉语句法
· 古 汉 语 句 法 · 判断句 · 语序(即宾语前置) 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式 ·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 古代汉语判断句尤其是先秦时期一般不用判断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以直接置于主语后充当谓语。 (一)几种常见的古汉语判断句式 1.“……者,……也”式 · 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停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 ·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 · 谓语后用语气词也表判断. ·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 孔子,贤人也。 《战国策·赵策三》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者,……”式 主语后用“……者,……”表停顿。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 ,……”式 · 者、也都不用。 ·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  韩,王天下之咽喉。  《战国策·秦策》 · 刘备,天下袅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以第一、二两种判断句式最为常用。 (二)古代汉语的否定判断句式 · 古代汉语中表示否定判断时,在判断句谓语前加否定副词“非” ·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 ·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三)判断句式的活用 1、以判断句式进行比喻或解释说明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论语·颜渊》) · 曹公,豹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2. 谓语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对主语进行解释或说明。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 ·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吕氏春秋·尽数》 ·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 · (四)判断词“是”的产生及判断句式的发展 先秦时期,是一般作指示代词。 ·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 《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战国后期和西汉初期“是”作判断词的用法开始萌芽。 ·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 一宅中毋故而室人皆疫,或死或病,是是棘鬼。 (《睡虎地秦简·日书》 · 南门是将军门,可聚粮、使客。(《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 东汉时期“是”作判断词走向成熟。 · 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 ·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 刘子政、子骏、伯玉三人,俱是通人。 (《新论·释通》) 《世说新语·简敖》:“谢中朗是王蓝田女婿。” 《南齐书·王敬则传》:“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 (五)关于虚词“也” (“也”是语气词) 1.用于句尾,可表示各种语气。 · 吾上恐负朝廷,下愧对吾师也。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战国策·齐策四》 2.用在句子中,表示顿宕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隐公元年》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xī)裸裎(chéng)于我侧,尔焉能浼(měi)我哉! 《孟子·公孙丑》 二、 语 序(即宾语前置) · 语序也叫词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组合的先后次序。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 ·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 ·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同样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二)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毋)”的句子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 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坏晋馆垣》) · 河杀我,不我杀?(乙,5406)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 ·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策·秦策》) (三)为了强调宾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宾语和复指宾语的代词均置于动词前。 ·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 “唯……是(之)……” ·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 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 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 ( 《左传•定公十三年》) (四)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要前置 ·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 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韩之战》) ·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五)介宾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许行》) ·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 ·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韩之战》) ·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 三、词类的活用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语法功能: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词可以做什么样的句子成分 名词: 1、很多名词可以受数量词修饰, 所有名词都不跟“不”结合; 2、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临时改变它们的句法功能,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吃荤”、“吃素”;“迎新”、“送旧” “铁了心”; “丰富词汇” 往年考研中有关词类活用的内容 翻译句子,并解释划线部分的特殊语法现象(南师) 人之将疾,必先不甘梁肉之味。 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 。 找出句子中活用的词,说明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其意思。(苏大2004 2002) 找出引文中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川大) 词类活用(北师,名解) 说明名词用状语的五种作用。(北师、山师) 举例说明使动和意动的区别。(北师) 谈谈你对词类活用的看法。(北师)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常见类型 如何判断词类活用: 1.从客观上来讲,要看某种活用有无显著的句法形式,如: ① 动词的使动用法,大多数属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② 名词活用为动词时,活用为一般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则很少见。 “在古汉语里,名词也偶然用如使动” 要鉴别一个词是不是已经活用为另一个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构成了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2.从意义上来讲: 还要仔细琢磨原文,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没有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同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也没有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意去判断。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 —→ 一般动词 方位名词 —→ 一般动词 《史记·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中山狼传》:“策蹇驴,囊图书。”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后汉书·华佗传》:“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 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 《史记·项羽本纪》:“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代词前面如果有名词,那么该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左传·隐公元年》:“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能”、“可”、“敢”、“欲”等词的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左传·隐公元年》:“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能”、“可”、“敢”、“欲”等词的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史记·项羽本纪》:“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盐铁论·相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用“而”作并列连词连接的,一般活用为动词 《史记·秦始皇本纪》:“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诊诣守尉杂烧之。 《韩非子·难四》:“寡君未知所过也。” 使吏人完客所馆 *名词放在“所”字结构中,活用为动词。 1、贾谊《治安策》:“擅爵人,赦死罪。” 2、《列子·汤问》:“面山而居。” 3、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4、《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5、《后汉书·张衡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7、《论贵粟疏》:“不足生于不农。” 8、《论语·雍也》:“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10、《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君其耳而未之目邪。” 11、《史记·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12、《战国策·赵策》:“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没有区别。只有根据上下文意来分辨。二者在语义表达上的根本不同在于:使动用法具有使令意义,是使宾语如何;意动用法是意念上的看法,表达的是认为、看作、当成的意思。 《孟子·公孙丑》:“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谷梁传·僖公八年》:“(国君)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客我。” 《史记·孙子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柳宗元《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史记·晋世家》:“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宾语具有活用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冯谖客孟尝君》:“今君有一窟,不可高枕而卧也。”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汉书·霍光传》:“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活用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书,以愚黔首。” 《韩非子·难三》:“夫差智太宰噽而愚子胥,故灭于越。” 《孟子·梁惠王上》:“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四)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论语·为政》:“大车无輗(ní ),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中山狼传》:“先生举手出狼。” 《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及物动词(只能从意义上去判断) 《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五)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可以做状语,古代汉语中除了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基本语法特点之一,也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1、表比喻,一般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象……那样”对译。 《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聊斋志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这种用法仍然遗留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中。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狼吞虎咽”。 2、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象对待……一样”。 《汉书·董仲书传》:“学士皆师尊之。”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表示处所 《史记·陆贾列传》:“君王宜郊迎。” 《史记·陆贾列传》:“乃病免家居。” 《史记·张释之列传》:“独奈何廷辱张尉,使跪结袜?” 4、表示工具 《汉书·霍光传》:“群盗有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战国策·秦策》:“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列子·汤问》:“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表示行为的依据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史记·留侯世家》:“四人者年老矣,……义为不汉臣。” 《墨子·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 (六)练习 说明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意义 1.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臣子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土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3.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史记·刺客列传》) 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6、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找出下述文字中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大同》 PAGE 1
/
本文档为【古汉语句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