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师资格考试

2012-03-18 45页 doc 177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8468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强化系列习题及答案(1) 一、单选题   1.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C)。   A.柏拉图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   2.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主张体现了(D)。   A.个人本位论思想   B.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社会本位论思想   凯兴斯泰纳主张个人应服从国家,教育应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其国民教育思想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论思想。   3.人们...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考试()强化系列习题及答案(1) 一、单选题   1.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C)。   A.柏拉图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   2.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主张体现了(D)。   A.个人本位论思想   B.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社会本位论思想   凯兴斯泰纳主张个人应服从国家,教育应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其国民教育思想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论思想。   3.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C)。   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也指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4.个别教师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C)。   A.公平评价权   B.人格尊严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专家点评:个人信件、日记等属于学生的隐私,教师随意拆开、毁弃学生的私人信件或日记,是侵犯学生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5.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课程的任务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D)。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C.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D.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根据任务进行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   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A)。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7.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A)。   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8.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B)。   A.个体生存功能   B.个体享用功能   C.个体发展功能   D.个体益智功能   专家点评:德育个体性功能包括个体生存功能、个体享用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益智功能。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个体享用功能。   9.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A)。   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由教育学理论可知,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集体。   10.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A)。   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   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技术小组。   11.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C)。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2.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动机和(B)。   A.追求利益的动机   B.避免失败的动机   C.避免困难的动机   D.追求刺激的动机   个体成就动机包含着两种成分,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13.陆钦斯的量杯实验证明的是(B)现象。   A.变势   B.定势   C.迁移   D.原型启发   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4.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D)。   A.同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假定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为已知的关系,现在要学习需求与价格的关系都是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15.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等属于(A)技能。   A.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认知技能   D.智力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16.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B)。   A.自我指导   B.自我控制   C.自我学习   D.自我认识   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17.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级目标是(D)。   A.运用   B.   C.综合   D.评价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故认知的最高目标是评价。   18.(A)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气氛   D.人际关系   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上群体的凝聚力。   19.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位置来作出判断和评价结果的评价是(B)。   A.标准参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正式评价   专家点评: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位置来做出判断和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是常模参照评价。   20.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属于(D)。   A.认识能力   B.创造能力   C.一般能力   D.特殊能力   专家点评: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属于特殊能力。   二、多选题   1.教育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哪几方面?(ACDE)   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B.教育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   C.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D.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E.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专家点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2.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ABC)。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环境   E.教育形式   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3.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AD)。   A.社会性   B.生产性   C.实践性   D.意识性   E.科学性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   4.教育目的的确定要符合(BDE)的需要。   A.社会舆论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C.个人意志   D.社会政治经济   E.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受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人们的教育理想等的制约。   5.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ACDE)。   A.政治素质,思想素质   B.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D.个性素质   E.科学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个性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6.义务教育中,以下哪几方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ABCD)   A.儿童   B.国家   C.家庭   D.社会   E.企业   专家点评:义务教育中,儿童自己、家长、学校、社会和国家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7.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表现出(ABCDE)等普遍特点。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E.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表现为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等特点。   8.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ABCD)。   A.教育的自身状况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   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并不能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9.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BCE)。   A.情感支持   B.民主平等   C.尊师爱生   D.严格要求   E.教学相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征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教学相长。   10.我国法律规定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主要有(ABCD)。  .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安全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E.平等娱乐的权利   专家点评:我国法律规定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和受尊重的权利。   11.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BD)。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组织中小学教师进修一般以业余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短期为主。   12.教师资格的条件包括(ABCE)。   A.必须是中国公民   B.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C.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D.必须具有丰富经验   E.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专家点评:教师资格的条件包括必须是中国公民、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13.课程计划主要由以下(ABCDE)几部分组成。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E.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由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组成。   14.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最基本标准包括(BCE)。   A.宏观组织与微观组织   B.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   C.逻辑顺序组织与心理顺序组织   D.直观组织与抽象组织   E.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   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最基本标准包括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逻辑顺序组织与心理顺序组织、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   15.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C)上。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课程结构上。   16.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BCDE)。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此题可采取排除法,显然A中,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不可能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   17.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体现为(ABCD)。   A.教书   B.育人   C.指导学生课外活动   D.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E.与家长交流   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体现为教书育人、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18.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有(ABDE)。   A.组织上的自愿性   B.内容上的广泛性   C.管理上的计划性   D.活动上的自主性   E.形式上的多样性   小学课外活动具有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等特点。   19.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DE)。   A.群众性活动   B.竞赛活动   C.游戏活动   D.小组活动   E.个人活动   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来分,小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三、填空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3.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   4.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5.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6.班主任是联系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桥梁),是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   7.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论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程序教学)的方法。   8.当儿童根据行为的有形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及严重程度时,说明他处于(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9.现有的心理评估手段的两种基础参考架构分别是(健康模式)和(疾病模式)。   10.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11.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非测验)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等。   12.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   四、简答题   1.什么是义务教育?它与普及教育有什么不同?   答: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又称这种教育为“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也有的国家把义务教育称为公民教育。   2.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主要有: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3)学生年龄特征。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他们的知识准备程度和个性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有些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有些方法对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这些因素也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3.如何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答:可以利用感知的基本规律,采用如下途径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要好。   (2)加强强词与形象的配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在形象直观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言语的指导,明确观察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语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语与形象的结合方式。有时:先言语后直观,前者起指导作用;有时先直观后言语,后者起总结和概括作用;有时也可边言语边直观。采用何种方式应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而定。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4.简述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答: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答:(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①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②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①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②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的著名论断,他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2.试分析小学生性别、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答:小学生性别、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第一,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学习成绩由于受生理因素、传统观念、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这要求教育工作者针对各阶段的教育,切合学生实际,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握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智力差异。小学生由于在先天素质的前提下,受环境与教育影响而在智力方面有所差异。教育者对智力超常的学生进行教育要注意早期发现、早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人特长,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对智力发展缓慢及弱智儿童的教育应该特别重视,适当降低要求,耐心施教。   第三,非智力因素差异。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这对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3.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的原则有: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建立在完备地传授文化知识的体系上,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的原则。   (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设置学科;另一方面要将知识、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要符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程应突出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儿童身心发展要求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师的水平等客观条件。   (4)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性。小学课程设置要密切结合小学的地位和功能,保持同幼儿园和初中衔接的递进性、紧密性和科学性。   (5)要保持课程的适时性。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儿童本身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即在不同阶段的同一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也大不相同。因此,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要有灵活性。   4.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一小学某班,有一伙“小捣蛋”爱玩足球。为了玩球和看球赛,常影响学习,有时还迟到、旷课,甚至几次为了抢球和争夺场地,与别班同学发生冲突。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组织这些“小捣蛋”成立了一个球队,选了队长,并制定了队规。此后,每天组织练球,在活动中练出了纪律、团结、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请用德育原则分析这一案例。   答:(1)该案例中的班主任遵循了德育原则中的疏导原则,取得了好的教育效果。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小学生活泼爱动,兴趣广泛,喜欢参加自己爱好的活动。德育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逐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6.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答: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学生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只有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或感兴趣的内容才会主动去记忆。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知识巩固的自觉性,让学生认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去记忆所学的知识,明确记忆的具体要求,增强记忆的信心。   (2)深度加工材料。指通过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   (3)教会学生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4)教会学生进行组块化编码。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就若干较小单位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   (5)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一般掌握l50%的原则。   (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一是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二是分散复习。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三是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强化系列习题及答案(7) 一、单选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章句集注》   D.《孟子》   该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2.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D)。   A.义务教育   B.初等教育   C.平民教育   D.普及教育   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区别于义务教育。   3.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C)。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4.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主张(B)。   A.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B.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C.学生处于中心地位   D.教师处于顾问地位   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5.“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一观点反映的课程理论是(B)。   A.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B.经验主义课程论   C.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D.存在主义课程论   这一论点正是来自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杜威。   6.“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专家点评:“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   7.《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些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C)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不陵节而施”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8.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个人”反映了德育的(D)原则。   A.疏导   B.因材施教   C.导向性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9.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A)。   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由教育学理论可知,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集体。   10.(A)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   A.社会活动   B.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C.体育活动   D.学科活动   专家点评:社会活动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   1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核心是(A)。   A.无关刺激   B.中性刺激   C.无条件刺激   D.强化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关刺激最为重要,关系着整个实验的成功与否。无关刺激是指在条件反射之前就能引发预期的反应。   12.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D)。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专家点评: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13.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B)。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专家点评: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而划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上层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下层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二者的方向和角度不同,所以做题时要注意。   14.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D)。   A.压抑   B.线索提取受阻   C.痕迹消退   D.信息相互干扰   信息相互干扰是被认为是遗忘的主要原因,主要受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D)。   A.挫折现象   B.抑制现象   C.低谷现象   D.高原现象   专家点评:常见的练习曲线(学习电码的练习曲线),虽然不同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16.在认知活动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的策略是(B)。   A.组织策略   B.监视策略   C.复述策略   D.调节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17.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D)。   A.发现性教学   B.情境性教学   C.顿悟性教学   D.发展性教学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18.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A)。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所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19.关注被试答题的正确性,要求受测者认真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这种智力测验称为(C)。   A.文字测验   B.个别测验   C.难度测验   D.速度测验   测验可分为文字测验、个别测验、难度测验和速度测验。其中,关注被试答题的正确性,要求受测者认真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这种智力测验被称为难度测验。   20.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D)。   A.相关学科知识   B.教育学知识   C.心理学知识   D.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知识结构的核心。   二、多选题   1.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BCD)。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三艺”是指文法、修辞、辩证法。   2.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ABC)。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环境   E.教育形式   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3.教育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哪几方面?(ACDE)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B.教育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   C.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D.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E.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专家点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   4.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定?(ABCDE)A.教育目的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儿童的年龄特征   D.教师实际水平   E.学生的需求   教育目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实际水平等都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定。   5.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ABCDE)。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专家点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6.义务教育中,以下哪几方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ABCD)A.儿童   B.国家   C.家庭   D.社会   E.企业   专家点评:义务教育中,儿童自己、家长、学校、社会和国家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7.“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ABE)。   A.遗传的作用   B.教育的价值   C.家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   E.人的能动性   专家点评:“环境决定论”过分夸大了环境对人的作用,完全忽视了遗传和教育的作用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影响。   8.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ABCD)。   A.教育的自身状况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   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并不能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9.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BCE)。   A.情感支持   B.民主平等   C.尊师爱生   D.严格要求   E.教学相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征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教学相长。   10.要开展教师进修提高工作,其内容一般包括(ABCD)。   A.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   B.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   C.现代思想观念的学习   D.先进教育技术的学习   E.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教师进修提高工作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现代思想观念的学习和先进教育技术的学习。   11.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BD)。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组织中小学教师进修一般以业余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短期为主。   12.我国法律规定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主要有(ABCD)。.   A.生存的权利   B.受教育的权利   C.安全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E.平等娱乐的权利   专家点评:我国法律规定保护少年儿童的权利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和受尊重的权利。   13.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C)上。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课程结构上。   14.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BDE)。   A.活动课程   B.核心课程   C.潜在课程   D.融合课程   E.广域课程   专家点评: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生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及内在联系。因此,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属于综合课程。   15.课程的基本类型有(ACE)。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潜在课程   E.核心课程   专家点评:从课程设计理念的角度,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   16.课程计划主要由(ABCDE)几部分组成。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E.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编写教科书的系统化的活动,以上五个方面都包括在内。   17.作为班主任,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而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了解(ABC)。   A.学生思想   B.学生品德   C.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D.学生身体素质   E.学生的家庭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了解学生思想、学生品德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18.小学课外活动的特点有(ABDE)。   A.组织上的自愿性   B.内容上的广泛性   C.管理上的计划性   D.活动上的自主性   E.形式上的多样性   小学课外活动具有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等特点。   19.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类型是(AD)。   A.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B.以教师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C.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D.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   E.以家庭为主体的社区教育   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类型有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和以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   三、填空题   1..(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2.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3.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5.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是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机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和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7.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和()。   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9.心理测验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10.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目标的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11.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2.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评价)三个方面。   四、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答: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1)普及小学教育。从l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社队办学相结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2)学制改革试验。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3)教学改革试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   2.简述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制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它的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2)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它的优点是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3)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两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3.什么是变式?如何有效地利用变式?   答: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简而言之,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预防。一类常见的错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另一类常见的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   4.试述群体动力的表现。   答: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上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4)课堂上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上主要的人际关系。   五、论述题   1.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异常迅速,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并朝着以下趋势继续发展:(1)教育学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大。到了20世纪末,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等。(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等。(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就教育学研究的角度而言.有的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的介于两者之间;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而言,也出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开发研究等多种层次类型,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推动,构成教育学研究的完整体系。(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当代教育学研究者们所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与此同时,当代教育学实践的发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当今的世界是个不断走向开放的世界,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发展,教育学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开展、加强不同国家和地方教育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促进教育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专家点评:本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较灵活,可以不限于书本知识。答题时不仅要思路明晰,而且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讲清楚后,再联系实际作相应的陈述。   2.试分析小学生性别、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答:小学生性别、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第一,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学习成绩由于受生理因素、传统观念、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这要求教育工作者针对各阶段的教育,切合学生实际,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握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智力差异。小学生由于在先天素质的前提下,受环境与教育影响而在智力方面有所差异。教育者对智力超常的学生进行教育要注意早期发现、早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人特长,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对智力发展缓慢及弱智儿童的教育应该特别重视,适当降低要求,耐心施教。   第三,非智力因素差异。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这对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难度提升强化训练   3.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哪些原则?   答:我国小学课程设计应坚持的原则有:(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小学课程的设计以及教科书的编写,要建立在完备地传授文化知识的体系上,以通俗的、小学生能理解的形式,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的原则。(2)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一方面要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设置学科;另一方面要将知识、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注重儿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3)要符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程应突出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儿童身心发展要求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师的水平等客观条件。(4)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性。小学课程设置要密切结合小学的地位和功能,保持同幼儿园和初中衔接的递进性、紧密性和科学性。(5)要保持课程的适时性。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儿童本身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即在不同阶段的同一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也大不相同。因此,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要有灵活性。   4.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机会和条件。(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
/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考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