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100重审布鲁克斯的_反讽_批评

2012-03-14 9页 pdf 310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4316

暂无简介

举报
100重审布鲁克斯的_反讽_批评 理论研究 重审布鲁克斯的 “反讽 ”批评 李 嘉 娜 内容提要  反讽是新批评派一个具有诗学结构意义的重要概念 , 布鲁克斯是诗歌反讽批评 的实践者。本文重审布鲁克斯对反讽修辞的认识和批评实践 , 指出其反讽批评用得乖谬 , 究其 反讽的本质是挖掘字词表层结构 , 是事实与事实的比对 , 此外 , 布鲁克斯还把反讽与悖论混用 , 对此众多批评家和反讽修辞学家亦多有微词。赵毅衡在这方面的介绍有一点小失误 , 新批评派 的精神领袖艾略特在 《安德鲁 ·马韦尔 》一文中赞赏的诗歌技巧其实是理趣而不是反讽。 关键词  布鲁克...
100重审布鲁克斯的_反讽_批评
理论研究 重审布鲁克斯的 “反讽 ”批评 李 嘉 娜 内容提要  反讽是新批评派一个具有诗学结构意义的重要概念 , 布鲁克斯是诗歌反讽批评 的实践者。本文重审布鲁克斯对反讽修辞的认识和批评实践 , 指出其反讽批评用得乖谬 , 究其 反讽的本质是挖掘字词层结构 , 是事实与事实的比对 , 此外 , 布鲁克斯还把反讽与悖论混用 , 对此众多批评家和反讽修辞学家亦多有微词。赵毅衡在这方面的介绍有一点小失误 , 新批评派 的精神领袖艾略特在 《安德鲁 ·马韦尔 》一文中赞赏的诗歌技巧其实是理趣而不是反讽。 关键词  布鲁克斯 反讽 对比 悖论 混用   反讽 ( Irony) 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希 腊文 eiron一词。在现代批评里 , 反讽大多 指一种语言的 “伪装和遮蔽 , 然而目的不 是去欺骗 , 而是为要达到种种修辞和艺术的 效果。”①根据当代英国反讽修辞学家米克 (D. C. Muecke) 的观点 , 反讽可以有多种 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效果的区别 , 但 其基本意义都是指话里话外不相一致。②这 样的反讽陈述往往表面上表示一种态度和看 法 , 但在整个陈述中隐含了极为不同的、常 常是对立的态度和看法。不管反讽的形式如 何 , 其基本意义都是指事实与表象之间的不 符所形成的差异。19世纪的克尔凯郭尔不 仅认为反讽是指 “嘴所说的和意所指的正 好相反 ”③ , 而且将反讽提升为一种认识事 物、看待存在的方式。”④这种以说出来的和 未说出来的二者对立意义作为其内核和结构 的美学和语言艺术技巧 , 在任何文本中 都有极为普遍的运用。 布鲁克斯的反讽用得乖谬 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布鲁克斯 ( Cleanth B rooks, 1906 - 1994 ) 对反讽情有独钟 , 甚至把反讽看成是诗歌语 言最基本的原则 , 认为它 “存在于任何时 期的诗中 , 甚至在简单的抒情诗里。”⑤布鲁 克斯在 《反讽 ———一种结构原则 》 ( Irony as a P rinciple of S tructure, 1949) 一文里把反讽 定义为 : “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扭 曲 , 我们称之为反讽 ”。他认为 , “诗篇中 从来不包含抽象的陈述语。那就是说 , 诗篇 ·0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中的任何 ‘陈述语 ’都得承担语境的压力 , 它的意义都得受语境的修饰。换句话说 , 所 作的陈述语 ———包括那些看来像哲学概念似 的陈述语 ———必须作为一出戏中的台词来 念。它们的关联 , 它们的合适性 , 它们的修 辞力量 , 甚至它们的意义都离不开它们所植 基的语境 ”。⑥这里布鲁克斯等于申明任何诗 歌里都有反讽 , 反讽是在 “语境的压力 ” 下词义发生了逆向改变的结果。那么 , 在批 评实践中布鲁克斯又是怎样支撑他的这一反 讽认识呢 ? 首先来看看布鲁克斯在华兹华斯 《露西 》 (“Lucy”) 一诗中如何找到反讽的。 诗人在该诗写道 : “青苔石畔的一朵紫罗 兰 , / 在眼前半遮半掩 , / 一颗星一样的 美 , 孤单单 /闪耀在远处天边。 / /⋯⋯ 啊 , /我感到有多么不同。”⑦布鲁克斯认为 , 诗中紫罗兰和星的比喻得到了全诗结构的支 撑 : 前者表明她不被人注意 , 在人们眼里她 半遮半掩 ; 而后者意指她在情人眼里是独一 无二的 , 是一颗孤星。布鲁克斯的理解无疑 是正确的 , 然而他把紫罗兰和星星之间的关 系说成是反讽 , ⑧就值得商榷了。诗中紫罗 兰和星星各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 , 但二者都 是华兹华斯心目中露西的象征。原诗没有暗 示 : 只有当上别人眼里的紫罗兰才有资格当 “我 ”心中的星。诗人在此只是展现了一个 在世人眼里默默无闻、路边野花似的女孩在 “我 ”心中的重要地位 , 以此说明 “我 ”对 别人眼里视而不见的大自然的珍爱 , 二者应 是并列平行关系。把一事物的两面或两种现 象并置 , 即使二者之间形成了对比 , 它们的 地位依然是平等的 , 它们的关系并不构成虚 实、主从关系 , 而布鲁克斯却用反讽把二者 关联起来。他在阐述紫罗兰和星星之间的反 讽关系后 , 似乎也感觉到有其它情景存在的 理由 , 便又说道 : “华兹华斯有理由使用简 单的并比方法 , 而不强调反讽的对比。”⑨由 此说明布鲁克斯的反讽批评显然有悖于习见 的反讽。 布鲁克斯的反讽关注的是被他强行挖掘 出来的字词的表面结构 , 这种反讽本质上是 一种事实与事实的比对 , 决然不是事实与表 象的关系。因此 , 布鲁克斯的反讽有一方面 显得过于表面和肤浅 , 另一方面又自恃深 奥 , 并导致反讽的扩大和滥用。例如他在分 析了 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的 《墓畔挽歌 》 ( “Elegy W 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2yard”) 一诗后认为 , 野岭荒山中的墓地唤起诗人想 到另一处豪华门第的墓宅 , 那里有 “铭刻 生平故事的瓮 ”和 “栩栩如生的半身 像 ”, ⑩诗中 “荣誉 ”与 “华丽 ”联系在一 起 , 不管它是指涉塑像、墓碑还是墓冢 , 都 与那些简陋、凄森冷寂的乡村墓地形成了反 讽关系。λϖ 布鲁克斯认为类似的反讽还有 : “‘雄心 ’不要嘲讽他们平凡的操劳 , /家常 的欢乐 , 默默无闻的命运 ; / ‘豪华 ’也不 要蔑视和冷笑 / 穷人简短的生平。”λω布鲁 克斯认为 “雄心 ”作为拟人与 “家常的欢 乐 ” (含有单调乏味 ) 形成反讽。λξ同理 , “豪华 ”与 “简短的生平 ”也视作一对反 讽 , “栩栩如生 ” (半身像 ) 这个词与 “难 道能恢复断气 , 促尸还家 ?”也形成了 “绝 妙的反讽 ”。λψ布鲁克斯固然可以把这些诗行 界定为反讽 , 如此 , 他也就把富人与穷人、 生与死这些事实和现象的对立当作反讽关 系。我们前面看到 , 反讽的核心思想是表象 与事实、虚与实的对立 , 可是在这些诗句里 并不是这样的关系 , 因此这些内容并不构成 反讽 , 而只能算是反差对比。 再来看看布鲁克斯在莎士比亚的诗里寻 找到的反讽 : “她圣洁、美丽又聪慧 , /老 天爷给了她这许多优美。 /好叫人人夸她 美。 / /她脸儿又美 , 心又好 , /美貌和好心 总是住一道。 /爱情直往她两眼跑 , /帮爱神 把盲目病治疗好 ⋯⋯”λζ布鲁克斯分析说 : “她的优美既系上天所赐 , 我认为我们不能 ·12· 重审布鲁克斯的 “反讽 ”批评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把神学隐含的意义置之不顾 , 莎士比亚时代 的听众更不会这样做了。无论如何 , 注意想 到这些隐含意义所引起的变化是有趣的事 情。我们获得令人喜悦的丰富意义 , 我们也 获得十分接近反讽的东西。”λ{在布鲁克斯看 来 , 如果保存了 “神学的隐含意义 ”, 也就 接近了反讽。“老天爷给了她这许多优美 ” 与她心灵究竟美还是不美另当别论 , 它们之 间形成了反讽 , 因此他认为这里提出了一种 让人思考的反讽 , 在第 2节 , 布鲁克斯继续 分析道 , “爱情直往她两眼跑 ”的爱是异教 爱神 , 而 “美貌和好心总是住一道 ”中的 好心是仁慈 , 基督教的仁慈 , 两者放在一 起 , 生成了一种 “异教神话与基督教神话 的混合 ”, 因此 , 它产生了一种 “戏弄的反 讽 ”。λ| 不难看到 , 布鲁克斯的反讽是在努力寻 找字词可能延伸的对立意义并把矛盾的两面 重置 , 努力挖掘出它们之间的反差意义 , 他 的这种反讽用得相当乖谬。对此布鲁克斯在 得出自己的反讽结论后 , 似乎对自己也感到 自信心不足 , 随即补充道 : “我会准备好人 们会否认上面这个例子。因为莎士比亚 , 不 管他具有多大的普遍性 , 和玄学派人是同时 代人 , 可能在吸收他们反讽的复杂性时 , 超 过了必须或正常的程度。”λ}布鲁克斯这句话 本身倒是个反讽 : 莎士比亚的反讽用得太离 谱了 , 以至无法让人接受 , 而不是他布鲁克 斯自己的反讽分析有点过头了。 再看一个例子 , 叶芝的诗歌 《驶向拜 占廷 》 ( “Sailing to Byzantium”) 中 , 诗行 “请把我召进 /永恒的艺术技艺中 ”, 在布鲁 克斯看来也是反讽。λ∼布鲁克斯认为叶芝的 请求是谦恭的 , 诗人没有要求把他带进永 恒 , 而是带进 “永恒的艺术技艺 ”。布鲁克 斯说道 : “这并不是对祈求的反讽 , 但也非 常重要 : 它限制和说明了诗人对之呼唤的先 圣的权力。”µυ按照布鲁克斯的理解 , 叶芝不 敢祈求 , 而老天也不可能把他带入永恒 , 只 能把他变为一个艺术品 , 仅此而已。布鲁克 斯固然可以有他的理解。叶芝曾在 《法律 文献 》 (“The Tables of the Law”) 一文中提 到 , “‘永恒的艺术技艺 ’是指把我们从生 活中赢回来进入永恒的艺术巅峰 , 就像鸽子 回巢。”µϖ叶芝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始终都 把拜占廷艺术当作人类艺术的巅峰 , 他有关 拜占廷的诗歌几乎都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这一 历史时期艺术的敬仰之情。原诗的主题思想 是诗人对拜占廷艺术的神往 , 叶芝笔下的 “永恒技艺 ”、“艺术 ”、“拜占廷 ”等指的 都是一回事 , 如果以布鲁克斯的理解 , “请 把我召进 /永恒的艺术技艺中 ”这两行诗可 以形成反讽的话 , 叶芝心中的艺术殿堂就值 得怀疑 , 它根本不值得诗人魂牵梦绕般地追 求。 从以上四例可以看出 , 布鲁克斯的反讽 批评用得相当离奇 , 居然把事实与事实的对 比视作反讽 , 或努力挖掘出每一个字词可能 具有的反面意义 , 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样的反 讽存在于任何诗篇中。英国学者米克曾撰写 过几部专著研究反讽 , 他认为反讽的基本特 征有两点 : “第一、反讽要求表象与事实相 对立或相龃龉 ; 第二、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 况下 , 对照越强烈 , 反讽越鲜明。如说相貌 平常的姑娘很漂亮 , 就不如说相貌丑陋的姑 娘很漂亮更具反讽性。”µω相比之下 , 布鲁克 斯的反讽批评多少有牵强乖谬之感。 布鲁克斯混用反讽与悖论 在布鲁克斯的一些诗歌批评中 , 不仅反 讽运用得让人惊讶 , 而且还把反讽与悖论相 混 , 即把反讽当作悖论 , 或把悖论当作反 讽。试以叶芝的诗 《驶向拜占廷 》为例 : 一旦脱离自然 , 我将不再 /从自然 ·22· 外国文学评论  No. 1, 200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物质赋予我肉身 ⋯⋯或者栖息在金树枝 上唱吟 /唱给拜占廷的贵族仕女听 /过 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µξ 布鲁克斯发现该诗中存在反讽 : µψ即只有当 这只金鸟从人世间隐没后才唱响人世间的 歌 , 而这点是耽于生活和人世间的栗子树所 不知的 , 完美的生活是一种本能的感觉。布 鲁克斯另外又引用叶芝的诗句 : “智慧是死 人的特性 , /它与生者无关 ”µζ和 《在学童 中间 》的最后一节来为自己作证。µ{布鲁克 斯从其它地方搬来援兵 , 来作为自己从上首 诗读出反讽的佐证 , 严格地说 , 他这样做已 经越出了新批评的既定轨道 , 而堕入被新批 评派所不耻的 “意图谬误说 ”。布鲁克斯由 此推论说 , 理解这首诗歌中的鸟儿唱歌 , 就 是要把 “舞蹈与舞蹈人 ”分开 , 把人与生 活分开。但如此理解叶芝 , 那他是否又曲解 了叶芝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 ? 这里究竟是悖 论还是反讽将导致决然不同的阐释。笔者以 为 , 如果把金鸟从人世间隐没后才唱响关于 人世间的歌当作悖论显然更为恰当 : 这就意 味着在诗人眼中只有肉身远离这个世界成为 精神上永恒的艺术家时才能唱响世界的歌 , 也即超越了人世间才能发出美妙的乐音 , 他 的这一思想是与他对永恒艺术的信念紧密关 联的 ; 而若是反讽 , 读义便成了 : 关于世界 的歌要在金鸟离开后才能唱响 , 实际上也就 根本没有唱响的时候了。看来 , 布鲁克斯蹊 跷的反讽分析以及反讽与悖论的混用使他背 离了初衷。 下面的情况也一样 , 布鲁克斯又混淆了 悖论与反讽的区别 , 把华兹华斯的 《颂童 年记忆永生之暗示 》 (“Ode on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2 hood”) 的成功归功于反讽的运用。他认为 诗人的思想通过反讽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 而 缺憾则在于没有完全拓展这种反讽 , 他把诗 中童年时代拥有而后丧失的童真视界与成年 视界作反讽观照 , 见诗歌第一节 : 从前有一段时光草地 , 灌木 , 和溪 流 /大地 , 日常一切景象 , / 在我看起 来完全 /被披上了韶光 , /如梦中的光 彩和新鲜 /昔日的一切和今天的格格不 入 /不管是夜晚和白天 /我所见到的东 西已一去不复返。µ| 布鲁克斯从诗中找出了两种现象的并置 : 披 上韶光的大地和发出光芒的日月。是童年被 披上韶光还是童年给周围披上韶光 ? 布鲁克 斯认为是后者。µ}也就是说 , 因为童年能够 看到的美好世界在成年后却消失了 , 所以童 年的视野与成人的视野不同 , 它们之间形成 了反讽关系 , 诗行如 : 我听 , 我听 , 我兴奋地听着 ! / ———但只有一棵树有声响 , 一种声 音 , /一块我以前看见的田地 , /它们诉 说着消逝的过去 /脚下的紫罗兰 /这些 都在诉说 : 想象的光芒飞向了何方 ? / 光彩和梦乡 , 它在哪里 ? ⋯⋯我们的出 生不过是入睡和遗忘 ; /与我们同在的 灵性 , 我们生命的星光 , /已然离开去 了它方 ⋯⋯ µ∼ 布鲁克斯认为 , “孩子越是长时间地看 世界 , 被它的美丽所吸引 , 那种韶光也就越 快地自行消失 , 它们之间形成反讽关系。”νυ 但是 , 布鲁克斯把朝相反两个方向逃离的对 比当作反讽缺乏说服力 , 上述被他当作反讽 的地方更像是悖论 : 悖论是在某种语境下貌 似悖理但却是正确的推论。华兹华斯诗歌中 多处出现悖论的用法 , 艾布拉姆斯也注意到 了这一现象 , 他说道 : “贯穿在华兹华斯 《毁坏的村舍 》 ( “The Ruined Cottage”) 和 ·32· 重审布鲁克斯的 “反讽 ”批评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序曲 》 ( “The Prelude”) 等主要作品中的 矛盾修辞法之根源确是来源于支撑 《圣经 》 尤其是 《新约 》中的一个悖论 : ‘最后者将 成为最前者 ’ ( the last shall be first) , 以及 上帝以一个卑微的木匠之子现身 , 他收渔夫 为门徒 , 且与乞丐、客栈老板和堕落的妇人 卑贱者为伍 , 最后还非常不体面地与窃贼一 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艾布拉姆斯认为 , “恰恰是 《圣经 》的这种将高贵与低贱、神 圣与卑鄙融合起来的辩论命题使其与追求理 性、高雅、明晰和整饰有序的异教的古典主 义趣味相去甚远。”νϖ 就像布鲁克斯在 《颂童年记忆永生之 暗示 》里找到未被诗人拓展的空间那样 : 童年看见的景象成年后就看不见了。华兹华 斯在诗中关于人生的尴尬描述正是这样一种 悖论 , 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刻骨铭心的童年记 忆。然而 , 被当作悖论的诗行在布鲁克斯那 里却有被扭转成反讽的可能。布鲁克斯在具 体分析了华兹华斯的 《西敏寺桥上作 》 ( “Composed Upon W estm inster”) 这首英国 文学史上的名篇后 ,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 华 兹华斯的这首十四行诗里 , 没有逼真的描 写 , 细节杂乱地堆砌在一起 , 全篇都是平淡 无奇的语词和一些早已为人们用得烂熟的比 喻 , 可是为什么这样一篇作品会被人们视为 佳作 , 具有无穷的魅力呢 ? 布鲁克斯把原因 归结为是诗人运用悖论得体所致 , νω诗中描 绘出的悖论情景 ———伦敦城应是动荡不安而 又肮脏不堪的面目 , 但是诗人却在晨光中看 到了它的沉睡、庄严、美丽和宁静 , 正是这 种悖论式情景 , 造成了本来是平常事物的不 平常和奇异 , 因此 , 也才使平庸的事物充满 了诗意。今天 , 认真读一读 《西敏寺桥上 作 》这首诗歌 , 我们不难发现 , 整首诗通 过曲言 “静观 ”, 实则在衬托 “动态 ”, 也 即从反衬的角度描写 , 所以这应是反讽手法 的绝妙运用 , 它通过语境描写让人感觉到的 是伦敦那强大的世界心脏的律动 , 不是让人 产生 “似非而是” (悖论 ) 的宁静 , 更应是 “似是而非” (反讽 ) 带来的惊叹 , 正是反讽 的绝妙运用使这首诗的意义如此意味深长。 布鲁克斯曾经说道 : “悖论具有反讽性 质 , 因为悖论是指字面上的不合调与隐含事 实之间的反差 ( there is a discrepancy be2 tween the literal nonsense spoken and the actu2 al truth that it conveys) , 如 ‘最后一个成了 第一个 ’。”νξ然而仔细分析 , 这个例句并不 倚向任何一方 , 二者陈述的都是事实 , 它更 像悖论 , 因为最后一个变成了第一个。但布 鲁克斯的解释又似乎是反讽 , 强调 “字面 上的不合调与隐含事实之间的反差 , ”而传 统意义上 , 悖论的基本定义是与所 “期待 的相反 ”, 也即 “似非而是 ”, 对反讽来说 , 悖论没有 “讽 ”的内涵 , 悖论陈述的是事 实。而反讽的本质是所言非所是 , 形成反 差 , 是 “似是而非 ”, 反讽可以带也可不带 “讽 ”, 但它的语意结构中势必有一方是虚 设 (表象 ) 的 , 人为的 , 以此与事实形成 反差和反讽 ; 而悖论尽管在语意结构上也形 成反差 , 但双方都是事实 , 也即 “似非而 是 ”的事实 , 即乍看与习见观点相反 , 但 在一定的逻辑推理下有它的道理。因此它们 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布鲁克斯混用 二者的现象 , 艾布拉姆斯发表了自己的看 法 : “悖论是许多新批评派主要关注的地 方。他们把这一术语从原先有限的运用扩大 到一种比喻语言的类型 , 使之包含与一般理 解或习见观点令人吃惊的衍生或说法。只是 在这一大大被延伸了的用法上 , 布鲁克斯似 乎才不无道理地宣称 : ‘诗歌的语言是悖论 的语言 ’。”νψ 反讽修辞学家质疑布鲁克斯的反讽 布鲁克斯可能也感到了他所罗列的反讽 ·42· 外国文学评论  No. 1, 200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与传统意义上的反讽有所出入 , 所以在 《精铸的瓮 ———诗歌结构研究 》 ( The W ell W rough t U rn———S tud ies in the S tructure of Po2 etry) (1947) 一书的末尾处特别阐述了他对 反讽的认识 : “如果说诗歌的结构是被描述 的次序的结构 , 这个事实也许能说明 (若 不能合理说明 ) 我在上面章节中频繁诉诸 ‘反讽 ’和 ‘悖论 ’的原因。当然 , 使用反 讽会使诗歌看起来诡谲和不自然 , 由于对大 多数受众来说 , 反讽同讽刺、社会韵文以及 其它 ‘知性 ’诗歌有关。然而 , 有必要为 这个术语作出澄清 : 反讽分析会在一定的语 境里 , 各种成分由语境决定其性质的最一般 化的术语。我们已经看到 , 这种性质在任何 诗歌中都至关重要。况且 , 反讽是阐明承认 不协调的最一般术语 , 这种不协调充斥在所 有诗歌中 , 其覆盖面已越出了传统批评愿意 接纳的地步。”νζ这一段话提供了三个信息 : 一、他认为反讽是诗歌语境的一般化术语 ; 二、他的反讽分析会使诗歌落入 “看起来 诡谲和不自然 ”的境地 ; 三、反讽在他笔 下已脱离了约定俗成的语义意义。 布鲁克斯的这段告白清楚表明了反讽在 新批评派尤其是在他手里已经把玩得有点变 味了 , 他的这种反讽游戏几乎波及到他所有 的诗歌批评。反讽修辞的寓意在于一端的存 在对立于另一端的差异 , 而这时该修辞词格 在文学语境下其语义功能将超越单纯的结构 功能 , 如果仅仅抓住后者而忽视了前者 , 那 就误解甚至曲解了反讽。布鲁克斯正是这 样 , 抓住的是反讽的表层结构意义 , 无视和 丢弃了反讽内在深层次的语义关系 , 因此当 我们从新批评派手里再次仔细端详它时 , 就 会发现已少了文学语境下语义层面的弹性 感 , 而多了一层孤立的对比和不协调等反差 角色的字词结构张力。布鲁克斯的反讽实际 上是将悖论、夸张、抑制、设问、对比、拟 人、排比等诸多修辞手法统统置入他的 “反讽 ”锦囊袋中 , 由此造成了新批评反讽 阐释游戏尺度的变形、扭曲 , 有时甚至显得 荒唐。 对此 , 米克对布鲁克斯有专门的评论 : “有一种倾向认为 , 较弱的对照 , 甚至根本 没有对照的现象 , 也是反讽微妙表现之所 在 , 结果任何多义的事物 ( ambiguity) 都成 了反讽。而且 , 由于所有文学作品里都含有 言外之意 (即使仅仅含有特殊事物中的一 般性 ) , 它们也就被统统称作反讽作品。布 鲁克斯应当为这种倾向负部分责任。”ν{布鲁 克斯为何对反讽如此情有独钟呢 ? 米克解释 道 : “因为他需要一个术语 , 用来说明孤立 看待的或加以意释的诗歌因素所具有的意 义 , 跟它在语境里所具有的确切意义和全部 意义有所不同 , 于是他略表忧郁地选中了 ‘反讽 ’一词 : ‘要说明语境里种种因素从 语境里获得的这种修辞 , 反讽就是最普通的 一个术语。’ (原著 ———布鲁克斯 《精雕的 瓮 》伦敦 , 1949 年 , 第 191 页 ) 这样做 , 等于把所有的话语均视为反讽 , 因为在任何 话语里语境无不对其因素加以反讽。”ν| 布鲁克斯反复强调反讽是由 “语境压 力 ”产生 , 所谓的语境压力指语言的陈述 逃离了事实 , 与事实不符 , 变成了非事实语 言陈述。我们知道 , 一般意义上与事实相符 合的陈述语言 , 也即事实语言的范围非常有 限 , 这样的陈述被认为是没有受到语境压 力 , 而其他的陈述几乎都多多少少与事实有 出入 , 它们都可以被囊括在布鲁克斯的 “语境压力 ”下。因为世界上的语言只有两 种 , 事实陈述和非事实陈述 , 按照布鲁克斯 的理解 , 反讽是在语境压力下被挤压出来 的 , 也即语言变形了。如果按语言变形与否 来看有没有反讽 , 这个定义也太宽泛了 , 因 为文学语言都是变形语言 , 多少都得承受语 境压力 , 然而并不是所有承受语境压力的语 言就都成了反讽。 ·52· 重审布鲁克斯的 “反讽 ”批评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学语言在本质上都经历了变形。自从 20世纪 “语言转向 ”———试图从本体论上 纠正传统语言观在人们头脑里的认识和作用 ———以来 , 语言长期被当作意义的表现和表 达手段的局面得以扭转。当代以德 ·曼为代 表的西方修辞学阅读理论更以肯定尼采视修 辞性为语言的最真实和本真的特征为指向。 尼采认为文学性文本比哲学性文本具有更多 的修辞性 , 正是这种文学文本的修辞性使语 言的意义晦涩、难以确定 , 并认为任何文学 文本中都存在着两种以上相互排斥的阅读。 德 ·曼认为 , 正是语言的修辞性造成一切文 学阅读成为了 “阅读的寓言。”按照他这一 观点 , 任何阅读都充满了反讽、悖论、模 糊、多义等不确定因素。德里达走的也正是 这样一条 “欲望 ”语言的道路 , 他在语言 解构的大道上走下去 , 看到了一切文学语言 的文本都充满了玄机、具有可被撬开的缺口 和被翻修、拆解和需要打补丁的可能性 , 这 一切都可以说在语境的压力下语言产生了变 形 , 但是 , 并不是所有这些都可用反讽一言 以蔽之。 韦恩 ·布斯 (W ayne C. Booth) 在他的 《反讽修辞学 》 (A R hetoric of Irony) 一书中 也批评布鲁克斯道 : “布鲁克斯甚至认为这 样的诗行如 ‘泪水 , 徒劳的泪水 /我不明白 它的意指 ’也是反讽 ⋯⋯”ν} “以同样的标 准看 , 布鲁克斯当然能够认为济慈的 《希 腊古瓮颂 》 (“Ode to A Grecian U rn”) 和华 兹华斯的 《颂童年记忆永生之暗示 》都是 反讽 : 像所有好诗 , 这两首诗里的每个论 断、每一个词都从属于其它部分、其它词的 意义。”ν∼ “布鲁克斯先生徘徊在把一切诗 歌和一切好诗都称作反讽之中。不管对哪种 诗歌 , 他的反讽术语都用得太宽泛了 , 它覆 盖一切有机整体的每一个部分 , 所有美好结 构的每一个细节以及所有美妙旋律的每一音 符。即便我的这种延伸不对 , 但显然这个被 他拓宽了的定义使得我要界定的区分显得毫 无意义。”ου 艾略特的 “理趣 ”与赵毅衡的误读 这种贯穿新批评派始终、又最能代表新 批评把玩文本的阐释技艺 , 并不是布鲁克斯 的独创 , 它是新批评派从其精神领袖艾略特 那里阐发出来的。艾略特在论及 17世纪玄 学派诗人安德鲁 ·马韦尔的那篇文章 ( “Andrew Marvell”, 1921) 里 , 高度赞扬 了这位在文学史上不算很有名气、已作古两 百多年的诗人。艾略特认为 , 马韦尔的诗里 有一种 “理趣 ” (wit) , 并称它是 “在我们 这个时代无法寻找得到的珍贵酵母 ”。οϖ 艾略 特把它看作是 “文学的品质 ”、“文明的品 质 ”以及 “传统生活习惯的品质 ”, 而不是 诗人 “个人的品质 ”。艾略特甚至把马韦尔 的诗歌看作 “欧洲乃至拉丁文化的产物 ”, 说 17世纪诗歌中的这种理趣是 “表面上优 雅的抒情而骨子里不饶人的理争 ”。οω艾略特 还认为 , 玄学派诗人也很善于运用悖论 , 如 多恩的 “睡过一会儿 , 我们将永久醒来 /死 亡不再来 , 死神 , 你必死 ”; 还有他的 《圣 谥 》 (“The Canonization”) 把异性恋者当作 圣徒等都是这样的作品。艾略特把悖论看作 是诗歌理趣之精华 , 他视 “理趣 ”为 17世 纪诗人的独特品质 , 认为即使马韦尔前面的 莎士比亚和后面的德莱顿 ( John D ryden)、 蒲柏 (A lexander Pope) 等 , 以及整整一代 浪漫主义诗人 , 甚至现代诗人哈代 ( Thom2 as Hardy) 和叶芝 (艾略特曾评价叶芝是我 们时代以及英语语言里最伟大的诗人 ) 等 都不曾拥有这种品质。 艾略特举马韦尔的名诗 《致他娇羞的 女友》 (“To H is CoyM istress”) 为例 , 分析 马韦尔的理趣所在。诗人在头三节诗里就用 各种奇思妙想的讨好 , 把诗歌带入引人入胜 ·62· 外国文学评论  No. 1, 200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情境 ; 接着 , 马韦尔以飞快的速度 , 抛出 一连串递进的意象 , 每一个意象都把最初的 奇想放大 , 而当这个过程发展到了最后 , 诗 歌又刹那间让人震惊。艾略特说 , 这就是自 荷马诗歌以来一种最重要的诗歌效果 : “但 是自我的背后我总听到 /时间的战车插翅飞 奔 , 逼近了 ; /而在那前方 , 在我们的前面 , 却展现 /一片永恒的沙漠 , 辽阔、无限。” 艾略特评述说 , 若是一个现代诗人的诗绪被 带到这样的高度后 , 他很有可能来一番心灵 的沉思后打住 , 然而马韦尔却用多恩的语气 写出了类似三段论推理的后三节诗歌 : “⋯⋯蛆虫将要 /染指于你长期保存的贞操 ⋯⋯ /坟墓固然是很隐蔽的去处 , 也很 好 , /但是我看谁也没有在那儿拥抱。”因 此 :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 , 把所有 / 我们的甜蜜的爱情揉成一球 , /通过粗暴的 厮打把我们的欢乐 /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 扯过。”οξ 艾略特说道 : “不可否认 , 这首诗歌含 有理趣 , 但很难说清理趣是怎样形成了由低 到高的想象力力量的阶梯。理趣不仅与想象 力结合在一块 , 更是融合到想象之中。我们 很容易找到带有理趣奇想的一些意象 , 如 ‘我的植物般的爱情 ’, ‘直到犹太人皈依基 督正宗 ’, 然而这样的奇想并没有被自身糟 蹋。理趣是严肃主题具有结构意义的妆饰 , 从这个层面上看它比弥尔顿的 《欢乐颂 》 (“L’A llegro”) 和 《沉思颂 》 (“ Il Pense2 ros”) 的奇想或济慈的次要诗歌要好得多。” 艾略特道 : “事实上轻率与严肃的结合 (严肃却得以强化 ) 就是我们要界定理趣的 一个特性。”οψ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 , 艾略特 确定无疑地说明了他所看到的具有理趣的诗 行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也就在这篇文章的 末尾里艾略特提到了反讽。οζ 艾略特偏爱理趣并视之为诗歌有机体的 思想和情感结构 , 而反讽在他看来只是起了 反对或避免浪漫主义愚蠢和多愁善感的作 用 , 比起理趣 , 反讽缺乏内在的平衡。艾略 特在这篇文章里仅仅提到反讽但并没有生发 出去讨论反讽。 在艾略特之后另一个也被新批评派尊为 精神领袖的瑞恰兹 ( I. A. R ichards) 三年 后在他的 《实用批评原理 》 ( P rinciples of L itera ry C riticism ) 一书中 , 在提到包容诗与 排它诗时再次提到了反讽 : 反讽在这个意义上指引起对立、互 补刺激的作用 ; 正是由于这个道理 , 受 到反讽的诗歌不是上乘之作 , 而反讽本 身却始终是上乘诗歌的一个特点。ο{ 同时 , 瑞恰兹在书里把马韦尔的诗歌 《爱 的定义 》 (“The Definition of Love”) 划归到 反讽类的诗歌。米克曾对此专门批评道 , “从瑞恰兹以后 , 马韦尔的诗评者常常都要 提到他的反讽 , 但却从没有人感到有必要去 界定和澄清这种使用法。”ο|米克还继续分析 道 , “未被瑞恰兹列为反讽的诗歌 , 如 《艾 勒玛玫瑰 》 (“Rose Aylmer”) , 在 1942年也 被沃伦 ( Penn W arren) 纳入了反讽类 , 并 把瑞恰兹的 ‘对立 ’提升为 ‘张力 ’。布鲁 克斯别有意味地继续提升瑞恰兹的反讽意 义 , 他说服自己所有诗歌都是反讽的 , 甚至 《泪水 , 无用的泪水 》也是反讽的。他认 为 , 一首诗歌的任何部分只要在语境压力下 变化和提升 , 就是反讽 , 换句话说 , 诗歌中 的语言 (相对数学的语言 ) 确保了所有诗 歌都是反讽的。布鲁克斯把持这样的观点 , 竭尽全力把反讽从实用处境制胜出局。”最 后米克感叹道 : “未加区分本质的 ‘反讽 ’ 现在也如同 ‘现实主义的 ’这个文学批评 术语一样语义空泛 , 濒临危险的境地。”ο} 值得注意的是 , 赵毅衡在 《新批评文 集 》里提到反讽时这样写到 : “早在 1921 ·72· 重审布鲁克斯的 “反讽 ”批评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年艾略特在论玄学派诗人马韦尔的中就 提出玄学诗的特征是 ‘理趣与反讽 ’ (wit and irony)。”ο∼事实上正如我们前面所论析 的 , 艾略特在该文中并没有把玄学派诗歌与 反讽联系起来 , 也没有在其它地方提到和抬 高反讽的作用。相反他认为 , 比起理趣 , 反 讽不是很有效的诗歌技巧。因此 , 这不能不 说是个失误 , 因为赵毅衡先生是介绍新批评 的知名学者 , 他在这方面的贡献确实很大 , 然而他在此处的一个小小的不慎和误读也不 可忽视 , piυ可能由于他的失误导致国内受众 对新批评反讽的了解有一定的偏差。 针对布鲁克斯将反讽批评无限地扩大并 使之成为新批评派诗歌欣赏和批评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术语和手段 , 美国结构主义学者卡 勒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虽然由布鲁 克斯和其他一些批评家发现了各种诗中都存 在 ‘张力 ’和悖论 , 但这种理论却未能说 明诗的本质 , 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找到 类似的张力。”piϖ ①νψ 参见艾布拉姆斯 (M. H. Abram s) 《文学术语词 典》第 7版 (A Glossary of L iterary Term s, 7 th edition) , Beijing: F L T & R Press, 2004, 第 134 - 136、202页。 ②µων{ ν|  参见米克 《论反讽》, 周发祥译 , 北京 : 昆仑 出版社 , 1992年 , 第 11、46、46、47页。 ③④ 参见克尔凯郭尔 《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 主线》 (Om B egrebef Ironi) , 汤晨溪译 , 北京 :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5年 , 第 212 - 213、220页。 ⑤⑥⑦⑧⑨λζ λ{ λ| λ} ο∼  参见赵毅衡选编 《新批评文集》, 天津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2001年 , 第 112、379 - 381、 386、385、386、383、384、384、384 - 385、111页。λυ λϖ λξ λψ λ∼ µυ µψ µζ µ{ µ} νυ νωνζ  Cleanth B rooks, The W ell W roughtU rn———S tudies in the S tructure of Poetry (《精铸 的瓮———诗歌结构研究》) , New York: Harcourt, B race & Company, 1947, p1110, p1110, p1111, pp1110 - 112, p1188, p1189, p1191, p1190, p1191, pp1125 - 128, pp1139 - 140, pp13 - 7, pp1209 - 210. λω 格雷 ( Thomas Gray) 《墓畔挽歌》 (“ElegyW 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2yard”) , 原诗引自 Francis T. Pal2 grave: The Golden Treasure ( 《英诗金库 》) , B 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9, p1146, 笔者译。µϖ  参见王佐良 《英国诗选 》 ( Selected English Poetry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93年 , 第 689页 , 注 λω。µξ 原诗引自同 µϖ , 第 686 - 687页 , 笔者译。µ| µ∼  原诗引自同 λω, p1309, p1310, 笔者译。νϖ  Northrop Frye: R om anticism Reconsidered, p165, 转引张 旭春 《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 》, 北京 : 人民 出版社 , 2004年 , 第 146页。νξ Cleanth B rooks & R. P1 W arren : U nderstanding Poetry ( 《理解诗歌 》) , Beijing, FLT & R Press, 2004 年 , p1115。ν} ν∼ ου  W ayne C. Booth, A R hetoric of Irony, (《反讽修辞 学》)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4, p117, pp1191 - 192, p117note1οϖ οωοψ οζ  T. S. Eliot,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Har2 court, B race & World, 1950, p1251, p1252, p1256, p1263.οξ 该诗译文参见杨周翰译文 , 引自胡家峦编 : 《英语诗 歌精品》 (An A nthology of B est English Poem s) , 北京 大学出版社 , 1995年 , 第 101 - 103页。ο{   I. A. R ichards, Principles of L iterary C riticism , New York: Harcourt, B race Jovanovich, 1925, p1250.ο| ο}  D. C. Muecke, The Com pass of Irony, New York: Methuen, 1980, p12, p113.piυ  笔者曾就这个问题用 email与赵毅衡先生联系 , 说明 艾略特原文中并没有出现他认为的 “理趣与反讽 ” (wit and irony) 并置字样 , 赵先生在查阅资料后 , 充 分肯定了笔者的意见。piϖ  乔纳森 ·卡勒 ( Jonathan Culler) , 《结构主义诗学 》 (S tructuralist Poetics) , 盛宁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 1991年 , 第 242页。 [作者简介 ]  李嘉娜 , 1958年生 , 硕士 , 福建师大外语学院教授。近期发表有 《〈诗 品 〉视野下的济慈诗歌创作 》、《论莱维托 夫 “有机形式 ”诗歌创作思想 》等论文。 责任编辑 : 冯季庆 ·82· 外国文学评论  No. 1, 200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100重审布鲁克斯的_反讽_批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