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差异的现状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差异的现状分析

2012-03-13 3页 pdf 241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9546

暂无简介

举报
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差异的现状分析 2O11—1O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文 1"6 研 究 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对中国古典文学 接受差异的现状分析 李国新 (西南林业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摘 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方式对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调查,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云 南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现状,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现状上的差异,最后对这 种差异进行 了的一种思考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汉族;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现状 中图分类号...
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差异的现状分析
2O11—1O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文 1"6 研 究 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对中国古典文学 接受差异的现状分析 李国新 (西南林业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摘 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的方式对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调查,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云 南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现状,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现状上的差异,最后对这 种差异进行 了的一种思考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汉族;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现状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 1)29—0195一O2 本次调查选择了云南二十多个市县,涉及问卷 187份,包 括了汉族与九个少数民族 :彝族、回族、哈尼族、藏族、白族 、苗 族、傣族、壮族、苦聪族、普米族等。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取了 深入当地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调查的效果来看 , 大部分当地人对这类调查较重视,但也有一些问卷上有很多 的选择题被空留着。 一 、云南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现状 通过我们对云南九个少数民族的调查发现,云南少数民 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少数民族人民对“小说”与“词”两种文学体裁存在 偏好现象。 (二)通过电影、电视等形式向少数民族人民传播的四大 名著受到较大欢迎 对于我们提出希望我们提供何种帮助时, 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民认为可以通过电影与电视等方式来进 行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另外 ,少数民族人民所了解的中国古 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两种媒介了解 的。 (三)大部分少数民族人民不是非常了解本民族文化。少 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原因之一。经济环境决定了 民族的文学艺术发展的程度。在统计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 现,少数民族人民在遇到“你对自己民族的文学、文学了解的 程度”问题时,大部分人选择了放弃此题 目的回答。从回答的 情况来看 ,也不容乐观,非常熟悉的少数民族人民还未占到三 十分之一 ,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极大瓶颈。 (四)对中国古典文学表现出不太积极的学习态度。主要 表现为:少数民族人民一般不会阅读也不会购买中国古典文 学的著作 ;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近一半的人民可能会去了解 , 只有 30%左右的一定会去了解;他们对于学习中国古典文学 似乎不太需要我们的帮助;等等。 (五)语言文字障碍是少数民族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难题 之一 。 总的来说,云南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还是取 得了一些进步,他们已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 ,并且对非常著 名的作品和非常出名的人物形象有较深的印象,同时他们已 认识到必须加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才能保证本民族文化 素质的提高 ,这不仅是一个吸收营养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宣传 自己文化的过程,对构建民族大团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现状 上的差异 汉族人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存在先天的优势,主要 是语言及环境等方面。但在具体调查和统计后,我们发现,云 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上还是有很多差异 的,下述其要 : (一)少数民族偏好词 ,而汉族人民偏好史。就中国古 典文学的传播来说,大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都偏好小说,这是 由小说本身的体裁特点所决定的。有近30%的少数民族人民 和汉族人民分别认为经常选择读词和读史,这两种体裁也是 他们各自选择喜欢阅读的体裁中所占比重第二高的。小说与 词两种体裁应该说是俗文学的代表。特别是词从产生始就被 认为是艳丽富贵,而云南少数民族地处南疆 ,本身就具有南国 的各种性格特点,如细腻、温婉 、富于色彩等。徐渭曾说:“听北 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析,是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 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知觉。其南方 之媚柔也。”云南少数民族人民恰是柔和,婉丽的性格,这与词 本身的婉转、亮丽亦不谋而合。同时俗文学相对雅文学来说, 俗文学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二 )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方式上 ,少数民族人民主要通 过电影与电视 ,而汉族人民主要通过书籍与电视。少数民族人 民由于语言文字等因素,对于电影与电视更易于接受;而汉语 人民虽然也可以通过电影与电视,但大部分都是较早通过书 籍来接受中国古典文学。如汉族小孩较早就开始读连环画等 一 些普及中国古典文学的读本。 (三)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考虑的因素方面,少数民族 主要考虑作品所传递的精神 、作品内容与作品的知名度等方 面,而汉族主要考虑作品的内容、作品所传递的精神与作品人 物等方面。 (四)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难度方面,汉族主要在于兴 趣不大,而少数民族主要在于语言障碍等因素。大部分被调查 的汉族人民认为兴趣决定了他们接受 中国古典文学的态度 , 他们在汉语的基础,但不一定选择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而少数 民族则不同,他们大部分连语言文字都没有过关,就谈不上兴 趣了。 195 万方数据 文 化 研 究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2011—1O 三、对这种差异的一种思考和建议 对于加强民族融合 ,现已存很多观点 ,也不乏创见,此不 赘述。笔者抛开当代现有的少数民族政策和相关观点 ,以实际 调查为基础,以少数民族的现实需求为指导,针对少数 民族与 汉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差异,提出几点有益于提高少数 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建议,以期对当代少数民族工作 提供一些帮助和理论支持。 (一)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是有利于中国古典文 学在少数民族群体间传播的重要途径。认字水平是文化素质 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少数民族人民不会认、写、读普通话,那 么就无所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 了。当然少数民族的汉语 学习不宜提早进行,这是为避免少数民族语言的丢失。何为文 化素质?它当然包括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两 者也是少数民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素质。 (二 )加强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的注解 ,使这些著作 以一种 简单明了的方式被少数民族人民所接受。可以尝试用当地民 族语言来翻译中国古典文学著作,这部分工作似乎已悄悄开 始发展,但还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原因在于还只有少数的古 典文学研究者投入其中,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仍是杯 水车薪,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增加的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求知欲 望。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同化等因素,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者正 逐年减少,高质量的翻译作品也难以产出,也不可能有大批量 的翻译工作者来从事此项工作。鉴于此,当代教育机构应加强 (上接第192页)我们可以推测,《龙龛手镜》所收的同符叠体 字“盘”和“斑”即《说文》中的“盎”字讹写字形。 (四)劫、明、儡、窈 《龙龛手镜·力部》:“幼,古文从字。”又《龙龛手镜·刀 部》:“劢,音从。”“从”不仅是音 ,也是指明“从”即“羽”、“劫”之 正字。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指出:“凡隶书从力从刀之字 ,往 往讹溷。”这一规律在《龙龛手镜》中很明显。《龙龛手镜·刀部》 和《龙龛手镜·力部》往往会收同一个字的不同异体。如:《龙龛 手镜·刀部》:“ ,音叶 ,同力也。”《龙龛手镜 ·力部》:“窈,音 叶,同力也。”《汉语大字典》:“邪,同从。”引《集韵·钟韵》:“从, 占作明。”在《说文》中,“从”与“从”是两个不同的字,《说文·从 部》:“从,相听也。从二人。”又:“从 ,随行也。从是、从 ,从亦 声。”所以,《龙龛手镜》中:“舫 ,古文从字。”写作“劫,古文从 字”更好,这样更加容易看出“劫”和“从”之间的字形关系。 (五)豹、 《龙龛手镜 ·杂部》:“猫,音若。与弱同。”在鹚的基础上进 一 步楷化为酾,猫和葡均为“弱”的俗字。《唐钞文选集注汇存》 第一册潘正叔《赠河阳一首》:“猫冠步鼎铉,既立宰三河。”“猫 冠”即“弱冠”。精作为“弱”的俗字,也可以从佛经中得到证明。 如: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危脆 ,下诠岁反。《广雅》:‘脆,确 也 ”’ (六)雪、 《龙龛手镜 · 部》:“要,音多。”《龙龛手镜 ·杂部》:“墨 , 音多。”《字学指南》:“墨,同多。”据此可以断定,《龙龛手镜》所 收的同符叠体字“量”和“要”即为“多”字的俗写形式。张涌泉 考证:汉代前后“刍”旁隶变有作“吾”形的,如汉《孔庙碑》 l96 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继承,使我们已濒临消失的语言得以 在少数民族间广泛流传,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势头进而影响当 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让他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简单化的 专门人才,这于少数民族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大有裨益。 (三)运用电影 、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来加强对中国古典 文学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宣传。这些新型媒介在少数民族中已 呈现出普遍性 ,但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相关内容还很少。我们 利用这些新的媒介能直观地展示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电视与电影具有非常强的直截性,它们以声音和画面的形式 直接传递给少数民族人民。我们电影行业和电视制作企业及 网络企业应举起大旗,做好相关产品的开发,以推动少数民族 人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 (四)少数民族知识群体,特别是其中的高知群体 ,需要真 正提高中国古典文学素质。正如贺希格陶克陶在《中国少数民 族文学研究》一文中提出,少数民族文学事业需要一批专家教 授 、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同时也需要一批专门研究中国古 典文学的专家、教授,他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 的桥梁,融通两者,这不仅有利于接受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先进 元素,亦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文学本身的地位。 ★该论文是西南林业大学 2007年面上基金项 目 (编号: 200603M)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1959,240—245 “邹”左部、《韩敕碑》“驺”字右部皆作此形。清顾蔼吉《隶辨》于 《孑L庙碑》例下注云:“诸碑从刍之字或省作吾”。六朝前后进而 又有省变作“刍”形的,如《魏敬史君碑》《齐高颧修寺碑》“邹” 字左部皆或作“墨”。所以,“量”还是“刍”的俗体。“刍”的简化 字为“刍”,宋王观国《学林》卷九“趣趋”条下云:“俗书趋为趋 , 盖惮点画之多,而变刍而刍。又如变邹为邹、变鹅为鹪,如此类 无意义,不可循袭。”综合来看,大概可以推测:“量”是“多”的 俗体,同时也是“刍”的省写体,进一步符号化为“刍”。 三、结语 以上分析大致可以看出《龙龛手镜》所收同符叠体字的来 源主要是讹变,也有类化的影响。白甲骨文到现行汉字,同符 叠体字大量存在,且多来源于俗体或讹变字形,我们选择《龙 龛手镜》作为研究的材料 ,是因为《龙龛手镜》中保留了许多近 千年来已失传的佛学经典中唐 、宋以前的俗字和异体字。唐、 宋以前 ,文字流变中特别是佛学字书的流传中,“俗字”广泛流 行,《龙龛手镜》针对当时正、俗字体斑杂的现状,将俗字和异 体方言,依次编入偏旁部首 ,为我们解读唐 、宋以前“俗”字与 正体字区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比《龙龛手镜》和《说 文》,考察《说文》时代没有出现的同符叠体字,将同符叠体字 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字发展演变 的轨迹 。 参考文献 : [1]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 [2]郑贤章.(龙龛手镜)俗字丛考fJ].古汉语研究,2oo4(1). 万方数据 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差异的现状分析 作者: 李国新 作者单位: 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刊名: 文艺生活:中旬刊 英文刊名: 年,卷(期): 2011(1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sh201110143.aspx
/
本文档为【云南少数民族与汉族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差异的现状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