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有效教学:高中数学新授课“有效教学”刍议

2012-03-11 3页 pdf 260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0616

暂无简介

举报
有效教学:高中数学新授课“有效教学”刍议 ·教育教学研究· 数学通讯 一 2010年第4期 (下半月) 1 高中数学新授课“有效教学"刍议 王克亮 (江苏省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224300)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提倡的教学模式为 “情境创设——问题探究——知识建构——数学应 用——归纳拓展”,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五个教学环节 来谈一谈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有效性问题. 1 关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一 节课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开头.作为教学的第一 个环节,问题情境通常有引人课题、提出问题、生成 新知、揭示...
有效教学:高中数学新授课“有效教学”刍议
·教育教学研究· 数学通讯 一 2010年第4期 (下半月) 1 高中数学新授课“有效教学"刍议 王克亮 (江苏省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224300)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提倡的教学模式为 “情境创设——问题探究——知识建构——数学应 用——归纳拓展”,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五个教学环节 来谈一谈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有效性问题. 1 关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一 节课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开头.作为教学的第一 个环节,问题情境通常有引人课题、提出问题、生成 新知、揭示数学本质、激发学生兴趣等功能,因而情 境创设对一节课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创设和运用问题 情境呢? 1.1 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 数学丰富的内容,无限的包容,广泛的应用,现 实的背景,悠悠的历史 ,巧妙的方法,和谐的美感, ⋯ ⋯ ,这些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 了得天独厚的 条件. (1)就地取材,创设亲近型情境.从学生实际出 发,运用学生身边的素材来创设情境.如校容校史、 班级特色、熟人熟事、家庭状况等.这种情境最能引 起学生的共鸣. (2)提供实例,创设载体型情境.给出具体或特 殊的实例,让学生亲眼目睹生动的形象、鲜活的事实 或真实的变化过程,从中获得感悟.如在《平均变化 率》这节课中,我们可创设气温陡增、青蛙实验、股指 跳水、房价暴涨、GDP猛增、火车提速、投资收益、汽 车性能等一些实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后续探究提 供素材. (3)对比联系,创设引导型情境.给出想当然的 错误结论,为正确的知识留下对比的素材;或提供可 类比的情境,便于知识的迁移;或提供有矛盾的情 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 中,我们可先给出log.(M ·N)=(1og M)·(1og N)、 l。g。(M +N)=log +1og 等一些想当然的较 “美观”的公式让学生来判断.这种情境能激发起学 生的探求欲望. (4)活动演示,创设体验型情境.结合教学内容 创设游戏、竞赛或演示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或观察 中体验与感悟新知识.如在《三视图》的教学中,可创 设让一位学生对着模型描述三个视图的形状,其他 同学闭着眼睛想象原图的游戏情境.这种情境能引 领学生积极参与. 1.2 问题情境的有效使用 如何有效地使用相关的问题情境?对此,笔者 有以下几点认识: (1)服从实际需要.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都在课 的开头,同时一节课中也可能不止一处需要创设情 境,如课题引入时需要创设,给出概念时需要创设, 揭示原理时也可能需要创设. (2)控制展示时间.每个情境展示的时间不宜 过长,通常在 5分钟之内比较适宜,否则有冲淡主题 之感. (3)尽量重复使用.为了提高使用率,应尽可能 地在不同阶段使用同一个问题情境,必要时可将相 关情境适当改造一下,这样显得既经济,又有前后呼 应之感 . (4)利于教学实效.创设情境的最终 目的是为 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于教学的开展.如果使用某一问 题情境有牵强附会之感,或者因为该情境的给出可 能会削弱探究活动的思维价值,那么这个情境就不 如不用. 2 关于问题探究的有效性 2.1 有效问题的特征 新课程提倡探究活动,而有效问题的设置是探 究活动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好的问题就谈不上有意 义的探究活动.笔者认为,有效问题应具有以下一些 特征: (1)可及性.问题的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 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内,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 2 数学通讯 一 2010年第4期 (下半月) -教育教学研究· 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 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2)俯瞰性.作为一节课的主问题,通常要有统 领全局的功能,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来把握本节 课的主要内容并引领学生探究. (3)生成性.作为子问题,通常可以问题串的形 式给出,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要能让学生自我建 构出相关的数学概念或原理. (4)挑战性.所设置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认知 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 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2.2 问题的有效探究 对于设计好的问题,如何才能达到有效的探究 效果?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 (1)迟现课题.课题的过早出现有时对学生有 提示作用,会削弱问题的探究价值.所以在课堂上, 等相关概念与原理生成之后才将课题逐步示 出.若制作课件,开头也尽量不要出现课题,而代以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服务生活”、“你的快乐学习 我的努力追求”、“美好的45分钟即将开始”等一些 新课程理念. (2)不要预习.课前预习了,不仅学生不动脑筋 就能知道一些问题的结果,而且还会出现在时机未 成熟之前就有学生说出新的概念或原理的现象,破 坏了知识的自然生成. (3)明确问题.要达到探究的效果,首先要引起 学生的充分注意,老师可以说“下面请大家思考这样 的一个问题”或“请看问题X”;其次,问题的给出要 清楚醒目,达要干脆,尽量不重复,有条件的可用 投影显示出来. (4)充分思考.问题给出后必须留有足够的时 间让学生思考,一般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思考时 间应不少于20秒钟;学生思考时,老师尽量不作任 何提示,以免干扰和束缚学生的思维;若采用合作学 习的方式,则应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作互相 交流. (5)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及时作 出评点.除了要明确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外,通常还 要深层次地评价学生的思维状况,如其想法是否合 理、哪些具有可行性等.更多的,我们要从鼓励的角 度来肯定学生的见解. 3 关于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3.1 知识建构的有效模式 知识建构是一节课的核心所在,通常有“讲授 法”与“发现法”等建构模式.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应当如何合理选用有关模式?对此,笔者有以 下几个观点: (1)不提倡“填鸭式”的建构模式.这种模式强 调了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注重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 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即听讲——记忆——练习 — — 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模式只是教给学生 知识,对学生的后继发展起不了多少作用,应该 摒弃. (2)提倡“问题十探究”的建构模式.对于关键 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原理的教学,我们提倡“问题十探 究”的建构模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 课前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一个个适合学生独立探 究的、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的、能体现知识形成 过程的问题,课堂上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让学生 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3)提倡“启发+讲授”的建构模式.由于受教 与学的习惯、知识体系、教学进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 约,每个知识都采用“问题 十探究”的模式来建构是 不现实的,所以就目前的实际教学而言,我们也提倡 “启发+讲授”的建构模式.这种模式虽仍以讲授为 主,但不周于“灌输”,它注重了老师的“启发”. 3.2 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 (1)依托旧知,在研究讨论中生成新知.新知识 的学习离不开已掌握的知识,所以结合问题情境,通 过对已学知识的再度研究与讨论来生成新知识是最 常用的一种新知建构方法.如可在回顾“数的表示 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函数 P=厂(x)不同表示形 式的研究来建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这一概念. (2)合情推理,在归纳类 比中生成新知.根据 已学知识,利用归纳与类比等合情推理手段来得到 新的命题也能自然地建构起新的知识,这种生成新 知的方法在立几、数列、解几等知识块中经常使用. 如可在“线线垂直的定义”的基础上类比建构出“面 面垂直的定义”. (3)展示实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通过 多个实例的展示,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有关结 论,这种新知生成方法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如 可从“门在随意转动的过程中,门所在的平面总与地 面垂直;将课本打开后直立在桌面上,每页纸所在的 平面都与桌面垂直;建筑工人砌墙时,常用一根铅锤 线来判断墙面是否与地面垂直”这几个实例中抽象 ·教育教学研究· 数学通讯 一 2010年第4期 (下半月) 3 出“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4)翻译意会,在语言转换中生成新知.有时, 只要把学生易于叙述的文字语言或比较直观的图形 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就能生成新的知识.如将图形 语言“图象在区间 A 上呈逐渐上升趋势”转换成文 字语言“在区间 A上,函数值 Y随着 自变量z的增 大而增大”,再转译成数学语言“对任意的 z ,z2∈ A,当 l
/
本文档为【有效教学:高中数学新授课“有效教学”刍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