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血液

血液

2012-03-10 4页 doc 106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0410

暂无简介

举报
血液血 液 一、血量与血液的组成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有70~80ml。 一次失血不超过全血量10%对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血液成分:液体成分——血浆50%~60% 有形成分——血细胞40%~50%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男性:40-50%,女性:37-48%。 二、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将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
血液
血 液 一、血量与血液的组成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有70~80ml。 一次失血不超过全血量10%对生命活动无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血液成分:液体成分——血浆50%~60% 有形成分——血细胞40%~50%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男性:40-50%,女性:37-48%。 二、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将营养物质运至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至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血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血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用。 3.传递信息 4.防御和保护作用 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抗凝物质、血小板等在机体凝血、止血和抗凝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一种防御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征 1.颜色: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暗红色。 2.比重:血液比重1.050-1.060,与红细胞数量成正比;血浆比重1.025~1.030,与血浆蛋白浓度成正比。 3.粘滞性:血液4-5,与红细胞数量成正比;血浆粘滞性为1.6~2.4,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比。 ☆4.血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 (2)渗透压的形成和作用 注: ①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 ③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见第二章),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的转移;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决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 (3)注意点:①临床上常用的等渗等张溶液有: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②血浆蛋白含量变化会影响组织液的量,而不会影响细胞内液的量,细胞外液晶体物质浓度的变化则会影响细胞内液量。 5.血浆的酸碱度:pH值:7.35-7.45 四、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呈双凹碟形,直径约为7-8μm,无细胞核。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缓冲体内产生的酸碱物质。这两种功能均由血红蛋白完成,其中的铁离子必须处于亚铁状态(Fe2+)。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悬浮稳定性: 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悬浮稳定性,血沉越决,悬浮稳定性越差,二者呈反变关系。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红细胞叠连的形成。 影响红细胞叠连的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而在血浆,其中血浆白蛋白通过抑制叠连而使血沉减慢,而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等促进叠连的形成,从而加速血沉。 ②.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破裂的能力越低。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在0.45%~0.35%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而球状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在0.64% NaCl溶液中开始破裂。 ③.可塑变形性 ☆4.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骨髓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 ⑵造血原料: ①铁:Hb合成必须原料 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缺铁性贫血 ②蛋白质: ⑶成熟因子 ①叶酸:参与DNA合成。 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 ②VitB12:部分贮存于肝、部分参与DNA合成。 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3~4年才引起贫血) 体内贮存量:每天生成所需量=1000∶1 5.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五、生理止血 小血管损伤出血,几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止血。 ☆六、血小板的生理作用 1.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2.参与生理止血功能和血液凝固。 (1)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软止血栓,防止出血。 (2)血小板释放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ADP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5-羟色胺等使小动脉收缩,有助于止血。 (3)吸附凝血因子,同时血小板第三因子可以提供磷脂界面,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 ☆七、血液凝固 1.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凝血时间。 本质: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生化反应(有限水解反应)。 2.基本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Xa、Ca2+、V、PF3)。 (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 其中,因子X的激活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3.凝血因子的特点: (1)除因子Ⅳ(Ca2+)和血小板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 (2)血液中因子Ⅱ、Ⅶ、Ⅸ、Ⅹ、Ⅺ、Ⅻ等通常以无活性酶原存在。 (3)Ⅶ因子以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但必须Ⅲ因子存在才能起作用。 (4)部分凝血因子在肝脏内合成,且需VitK参与,所以肝脏病变成VitK缺乏常导致凝血异常。 (5)因子Ⅷ为抗血友病因子,缺乏时凝血缓慢。 4.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 始动因子 参与反应步骤 产生凝血速度 发生条件 内源性凝血 胶原纤维等激活因子Ⅻ 较多 较慢 血管损伤或试管内凝血 外源性凝血 组织损伤产生因子Ⅲ 较少 较快 组织损伤 5.机休组织损伤时的凝血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共同起作用,且相互促进。 八、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肝素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而发挥作用。 2.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促进作用  (-):抑制作用 3.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血流速度快,(2)血管内膜光滑,(3)血浆中存在天然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九、ABO血型系统 1.血型:血细胞膜外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血型。 2.ABO血型的种类: ABO血型系统中有两种抗原,分别称为A抗原和B抗原,均存在于红细胞膜的外表面,在血浆中存在两种相应的抗体即抗A抗体和抗B抗体。根据红细胞上所含抗原种类将人类血型分为如下血型: 血型 A B AB O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抗原) A B A和B H抗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抗体) 抗B 抗A 无 抗A和抗B 3.抗原本质:血型抗原是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糖脂。ABO抗原特异性是在H抗原基础上形成的。 4.抗体本质:ABO血型系统的抗体为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能通过胎盘。 5.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无同型血时,可按下列原则:(1)O型输给A、B、AB型;AB型可接受A、B、O型血,(2)必须少量(<300ml),缓慢输血。 6.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前者为交叉配血的次侧,后者为交互配血的主侧,因为主要应防止供者的红细胞上的抗原被受者血清抗体凝集。 ☆十、Rh血型  特点:(1)大多数人为Rh阳性血。 (2)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抗体需经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主要为IgG,可以通过胎盘。 (3)Rh阴性的母亲第二次妊娠时(第一胎为阳性时)可使Rh阳性胎儿发生严重溶血。 小结 练 习 · 1、名词解释:血细胞比容,血液凝固,血型 · 2、在红细胞的生成中,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是_铁离子____和_蛋白质___ ,而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是_叶酸____和_维生素B12____ 。 · 3、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是_FXII_____. · 4、判断: · ①由于血浆中胶体物质含量远大于晶体物质,所以胶体渗透压远大于晶体渗透压。 错 · ②体外条件下,血液中加入枸橼酸盐可以加快血液凝固。 对 · ③ 我国Rh血型系统的分布,汉族Rh阴性的人占大多数,而某些少数民族中Rh阳性的人较多。错 少数
/
本文档为【血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