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九章 1871-1914年的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012-03-08 47页 ppt 16MB 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2057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九章 1871-1914年的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nullnull世 界 历 史 The World History第 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 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世 界 近 代 史null冲锋的法国士兵 在凡尔登法国与德国展开了拉锯战,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双方都付出了同样的代价:法军伤亡了35万人,德军也差不多。照片上冲在最前的法军士兵永远地停止在这一刻——永远地告别了战场。中弹士兵朝后仰的身体与一群正向前冲锋的战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1916.法国)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为什么爆发呢? 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规...
第九章 1871-1914年的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nullnull世 界 历 史 The World History第 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 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世 界 近 代 史null冲锋的法国士兵 在凡尔登法国与德国展开了拉锯战,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双方都付出了同样的代价:法军伤亡了35万人,德军也差不多。照片上冲在最前的法军士兵永远地停止在这一刻——永远地告别了战场。中弹士兵朝后仰的身体与一群正向前冲锋的战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1916.法国)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为什么爆发呢? 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必然导致重新分割世界,由此引起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导致战争的爆发。 为什么会形成大规模的战争呢?因为,各国为了击败对手,都按照各自的需要争取伙伴,缔结同盟关系,于是,十九世纪末十二世纪初,在欧洲逐渐形成了对立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双方对立的结果,便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在缺乏协调机制的欧洲竞争性民族国家体系内部,由于不平衡发展的铁的规律、资本主义内在的扩张性、民族主义被沙文主义和帝国主义所浸染而滋生侵略性,和平所赖以维系的均势一再被打破,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多年来史学家一直在辩论谁应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但我们举不出任何单一国家导致如此疯狂地迈向毁灭。欧洲所有国家都有其短视与不负责任之处,而且想法很天真。……欧洲国家把均势扭转为武器竞赛,却未能体认到现代科技与大规模征兵,已使爆发全面战争成为国家安全以及整个欧洲文明最大的威胁。 ——基辛格《大外交》德国的因素德国的因素 多年来一直是欧洲主战场的惨痛记忆,在德国人民心中种下了极度的不安全感。俾斯麦所建立的帝国现在虽是欧陆第一强国,德国领袖们始终有一种模糊的被威胁感,这表现在整军经武和好战言论上。且军方参谋人员总是以全部的邻国同时进攻作为战备的依据。为准备应付最坏的假想状况,他们反而弄假成真。因为德国若有实力足以同时击败所有邻国的攻势,则压倒个别的国家必然易如反掌。这些邻国眼见德国重兵压境,自然会结合在一起互求保护,于是德国原本求安全的做法反造成不安全。 ——基辛格《大外交》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只知昂首阔步,装腔作势,将手中之剑耍得嘎嘎作响。他只想有拿破伦的威风,不想象拿破伦一样上战场。他绝对是输人不输阵。假设是个火山口,至少也要冒出烟来。他正是如此,白昼远观是一团云雾,晚上是一团火光;久而久之旁观者必定心生恐惧,而亟思团结以求自保。而在种种矫揉造作、虚张声势之后,却是个及其平庸、虚有其表但大体而言没有恶意,又想成为腓特烈大帝第二的人。 ——丘吉尔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人的观点: 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经济上的竞争: 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 殖民地的争夺: 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 联盟体系: 这些联盟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 民族主义愿望: 最后一个背景原因是欧洲诸从属少数民族的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民族自决与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结合使欧洲陷入大决战之中。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二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 从三皇同盟到三国同盟及法俄协定强大的统一的德国的出现,打破了维也纳会议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破坏了国际力量的平衡,使欧洲的形势日益紧张。 德国富于扩张性,其对外政策分为两个时期: 俾斯麦时期(1871-1890),重点在欧洲大陆。当时普法战争使两国结成无法和解的矛盾,法国政府也一再鼓吹要进行“复仇战争”,俾不得不将力量放在如何对付法国上。他认为,要对付法国,必须再进行一次战争,并认为有把握做到。困难的是欧洲其它大国不会袖手旁观,因此,俾在外交上力图孤立法国,使之无一盟国。 于是德国外交精力放在”孤立法国“这一问题上,1873年10,德、俄、奥三国建立“三皇同盟”,欧洲一旦战争,三皇须一致协商共同行动。 表面上,似乎完成了孤立法国的外交部署,可以对法战争了,但俾的希望却落空了--因为所谓的“三皇同盟”并没有同盟的基础,俄国从一开始便貌合神离,它反对德国进一步削弱法国,不希望它的身边出现一个过于强大的德国,又同奥匈在巴尔干地区存在着尖锐的矛盾,。1875年俾要对法宣战时,俄国公开反对,德只好收住了阵脚。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二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 从三皇同盟到三国同盟及法俄协定俾斯麦认识到俄国是自己的主要障碍,而德国只有一个可靠的盟友--奥匈。因此在1879年10月,签订了德奥秘密军事同盟条约,规定“缔约的一方受到俄国的攻击时,另一方应以全部兵力给予援助,如果受到其它国家(指法国)攻击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 1882年,此后不久,德国又利用法意之间为争夺突尼斯而出现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20日,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法国进行侵略,德意将互相援助,如果三个盟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以援助。三国同盟的主角是德国, 三国同盟的矛头针对着法、俄,促使它们迅速接近。法俄同盟势在必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行后向俄国提供了几笔巨额贷款;两国海军互访,双方关系日益密切。 1892年双方终于签订了军事协定:两国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国的单独攻击或德国与意大利或奥匈帝国的联合攻击时,将互相提供军事援助。null2 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十九世纪末,新的国际关系的特点是:英德矛盾的上升。 当时,后起的德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军事强国,但殖民地得到很少,德国希望重新瓜分世界,从而使英德矛盾上升起来 俾斯麦下台以后,德国皇帝抛弃了他的大陆政策,制订了“世界政策”,以英国为主要对手,把海军建设作为重点,以夺取世界霸权为主要目标。德国主动对英摆出挑战的姿态 A 德提出“向东方推进”的口号,严重威胁着英在东方的殖民地 B德国的资本、商品输出兴盛,广泛渗透到世界各地与英竞争 C 英国一直是海上霸主,1889年,公开提出要实行双强--英国的海军力量要超过其它两个国家海军力量的总和,1898年起,德国进行大规模海军建设,其意要夺取英国的制海权,构成了对英国的挑战。 所以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转向结盟的政策。1902年1月,英日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二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3 协约国集团的形成1904年4月8日,英国首先与法国签订了英法协约,对付德国。协约并没有规定军事义务,只是调整了双方的矛盾。规定: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权,法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殊利益,两国还划定在泰国的“势力范围”,调整了英法在非洲殖民地上的矛盾。 1907年8月23日,在法国斡旋下,英俄签订协定,内容:在伊朗划分了势力范围;俄承认英在阿富汗的势力范围,英承认俄在阿富汗有自由贸易的权力,还规定了双方互不干涉西藏的事务。 三国调整矛盾,彼此妥协,逐渐走向一致了。形成了以英为首的军事集团--协约国集团。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二 战争危机的增长 1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 2 波斯尼亚危机 (1908-1909) 3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 4 意土战争(1911年和1912) 5 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和1913) 6 扩军备战与和平骗局 弗兰茨·斐迪南公爵弗兰茨·斐迪南公爵 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 大战的爆发 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北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刺杀。一个月后,各国相继宣战。 2 战争的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虽然塞尔维亚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它从属地位,不能改变其帝国主义性质。普林斯波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四 大战的过程 欧洲一直是大战的主要战场,共有三条主要战线:西线是英、法对德战场;东线是俄国对德、奥战场;南线是奥匈对俄国与塞尔维亚战场。 德国的作战是,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实行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速决战。 但是,比利时的坚决抵抗、英法在马恩河战役击退德军和俄军的迅速动员,使德国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施蒂芬四 大战的过程四 大战的过程1914年双方进入阵地对峙状态, 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同年,意大利对奥宣战后。 1916年是大战的关键性一年。发生了凡尔登战役及索姆河战役,双方再次转入阵地战。 1916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工业化时代的总体战工业化时代的总体战一个真正的新时代开始了,这个时代就是吸收全国所有资源投入斗争的民族战争的时代。民族战争的目的不在于王朝的利益,不在于征服和占有一个省,而首先在于捍卫和传播哲学思想,然后在于捍卫和传播有关独立、统一,以及各种非物质利益的原则。民族战争必然会激发起每个士兵的兴趣和才能,利用那些以前从未被认为是力量要素的情感和激情……。一方面,拼命使用被强烈的情感所激起的人民群众,吸纳社会的每一种活动,使体系的物质部分,诸如设防、给养、地形使用、武器和设营等等符合民族战争的需要。 ——福煦元帅1917年在法国军事学院的演讲如果不考虑西方文化的全面机械化——战争机械化不过是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那么对现代战争机械化激起军事和政治意义的便是不全面的。因为如果没有那种全面机械化,现代国家便不能把庞大的军队投入战场并补充给养和武器。总体战以全面机械化为先决条件,战争总体化的程度取决于进行战争的国家的机械化达到什么程度。 ——汉斯·摩根索新武器新武器新武器新武器一战的飞机一战的飞机停泊在基尔港的第一和第二战列舰队停泊在基尔港的第一和第二战列舰队德国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德国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德国拿骚级战列舰 (共四艘)德国拿骚级战列舰 (共四艘)赫尔戈兰级战列舰 (共四艘,安装口径为305毫米(12英寸)的主炮)赫尔戈兰级战列舰 (共四艘,安装口径为305毫米(12英寸)的主炮)凯撒级战列舰 最大的主力舰,五艘凯撒级在一战期间成为德国海军战斗力量的核心。 主炮:10门305mm倍径炮凯撒级战列舰 最大的主力舰,五艘凯撒级在一战期间成为德国海军战斗力量的核心。 主炮:10门305mm倍径炮国王级战列舰 主炮:10门305mm炮国王级战列舰 主炮:10门305mm炮巴伐利亚级战列舰(1916年开始生产) 32,200吨,主炮:8门380mm/45倍径炮巴伐利亚级战列舰(1916年开始生产) 32,200吨,主炮:8门380mm/45倍径炮德国大炮德国大炮美国的参战美国的参战1917年2月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目的是对英国实行封锁。美国获得了参战的现实政治的和道义的理由:保证自由贸易和自由航行权利、反对专制和军国主义、确保欧洲大陆的均势以保证美国安全。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五 革命条件的成熟 1917年3月俄国起义,尼古拉二世退位,被监禁起来,罗曼诺夫王朝从此覆灭。这就是二月革命。建立了临时政府及工兵代表苏维埃。 苏维埃中的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一样没有清晰的战略和有力的行动,而且它们之间的分歧也不大。当时普遍主张是建立西欧式民主。十月革命十月革命  4月20日,《真理报》发表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四月提纲》),提出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实现革命由革命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实现苏维埃的单一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一举扭转乾坤。   1917年11月6、7日的彼德格勒武装起义以6个人死亡的代价终于使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21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它轰击冬宫的炮声,揭开了苏联伟大十月革命的序幕,从而使它成为十月革命的光辉象征。 从1948年11月起,它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物和中央军事博物馆分馆,永远停泊在列宁格勒市内的涅瓦河畔,供人们参观、瞻仰。沙皇家族沙皇家族null1918年3月,德国和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俄国放弃了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俄属波兰的控制权,承认芬兰和乌克兰的独立,并且付给德国15亿美元的赔款。德国战败后这个条约被废除了,但俄国失去的领土并未归还给它。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六 大战的结局   1918年8月8日联军总攻。9月30日保加利亚政府宣布投降。10月3日土耳其也宣布投降。11月3日奥匈宣布投降。   德军最高统帅部10月30日命令海军出海与协约国海军决战。但水兵抗命。11月3日基尔港水兵举行起义,开始了十一月革命。几天之内,革命席卷全国。9日,柏林爆发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并于第二天逃往荷兰。   1918年11月11日上午,在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联军司令福熙的行军列车上,德国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德国正式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协约国代表与德国代表在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六 大战的结局六 大战的结局1、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 2、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3、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 4、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5、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一、战争的损失一、战争的损失 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7340万人,直接参战部队2900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约2000万人,受战火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在空袭、大屠杀、饥荒和瘟疫中丧生的平民人数超过了死于战场的士兵。2、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2、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后果之一是四帝国崩溃、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同时,战败国对战胜国的怨恨与仇视及各战胜国之间因分脏不均而引起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孕育着新的争夺与战争。凡尔赛和约的副本在众人环视下被携入会场《凡尔赛和约》恢复1870~1871年普法战争以前的德法边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并法国。德国群众举行游行,反对以德语为母语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归并法国。《凡尔赛和约》恢复1870~1871年普法战争以前的德法边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并法国。德国群众举行游行,反对以德语为母语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归并法国。这幅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将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这幅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将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1919年6月,德国群众在柏林胜利塔下集会,反对《凡尔赛和约》。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提出“十四点”计划时,曾表示“和约中将不包括领土兼并、赔偿及惩罚”,但在巴黎和会上,他却举手赞成各项提案。示威者对他的欺骗行为深为愤慨。1919年6月,德国群众在柏林胜利塔下集会,反对《凡尔赛和约》。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提出“十四点”计划时,曾表示“和约中将不包括领土兼并、赔偿及惩罚”,但在巴黎和会上,他却举手赞成各项提案。示威者对他的欺骗行为深为愤慨。3、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3、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 诞生了一系列新的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芬兰、4、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4、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战争不仅削弱了帝国主义本身,而且也使一些国家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从而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奠定了经济基础及政治力量。5、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5、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由“欧洲霸权”到“全球政治时代 欧洲的全球地位是从16世纪以来逐渐确立起来的,到19世纪达到颠峰,一战后急剧衰落。 欧洲的衰落是19世纪工业化向西欧以外的地区扩散的一个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加速了这个衰落的过程 19世纪后期西欧以外的力量中心的崛起,特别是分别位于西欧两侧的美国、俄国和远东日本。其中美国和俄国都拥有超越欧洲的实力或者潜力。 尽管由于美国在一战后退回孤立主义,苏联也退出欧洲的大国秩序,使这种趋势在当时变得不那么明显了,造成一种欧洲均势仍然存在、欧洲仍然是世界的决定性因素的假象。但是,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决定性地位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已经在这一阶段历史发展当中被注定了。
/
本文档为【第九章 1871-1914年的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