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跨国污染转移

2012-03-04 5页 doc 69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7492

暂无简介

举报
跨国污染转移合肥一中模拟联合国协会 2009年合肥一中模拟联合国大会背景文件 污染的跨国转移 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环境污染也日趋普遍,日趋严重。近几十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生活消费方式的升级多样,加上资本主义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逐利性和贪婪性,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上又遇到了一个新难题、新挑战——污染转移。全世界都到了“谈污(染)色变”的地步。不管是国际会议,还是各国政府、专家学者、平民百姓,都在疾声高呼“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课题”。 含义: 污...
跨国污染转移
合肥一中模拟联合国协会 2009年合肥一中模拟联合国大会背景文件 污染的跨国转移 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环境污染也日趋普遍,日趋严重。近几十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生活消费方式的升级多样,加上资本主义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逐利性和贪婪性,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上又遇到了一个新难题、新挑战——污染转移。全世界都到了“谈污(染)色变”的地步。不管是国际会议,还是各国政府、专家学者、平民百姓,都在疾声高呼“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课题”。 含义: 污染转移是指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将污染转移给其他落后国家或地区的行为和情况。污染在国家之间的转移又叫公害输出。污染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通常是由经济 发达地区转移到经济落后地区,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其转移方式一般是将在城市已淘汰的污染严重的设备、设施转移到无污染防治能力的地区或单位使用,或者将在城市难以处理的废 弃物转移到落后地区或农村处置。污染转移的结果,使污染发生的范围扩大,也使污染更难 治理和控制。这种转移过来的污染,不仅在转移过程中可能扩大污染面,增加转移成本,而且可能大大增加污源的复杂性,大大提高污染危害的程度和预防、治理的难度。 大体上,我们可以将污染的跨国转移分为自然途径转移和非自然途径转移。 所谓自然途径转移即:污染物通过大气、洋流等自然条件下非人工方式参与的转移,如:酸雨,石油泄漏经海上扩散,烟尘扩散等。非自然途径转移指:污染物或污染源因人类行为经非自然渠道发生转移,如发达国家将重污染企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将污染物运送至他国排放。 实例: 自然途径转移: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748.htm" \t "_blank" 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认为直到当时有56人丧生—47名核电站工人及9名儿童患上甲状腺癌——并估计大约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绿色和平组织及其他人都对研究结果作出争论。      由原子炉熔毁而漏出的辐射尘飘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飘过欧洲的部份地区,例如:土耳其、希腊、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立陶宛、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瑞士、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法国(包含科西嘉)和英国。在最早发生意外的时候,有人认为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是来自瑞典而不是俄国, 1986年4月27日,瑞典Forsmark核电厂工作人员发现异常的辐射粒子粘在他们的衣服上,该电厂距离切尔诺贝利大约1100公里。根据瑞典的研究,内容发现该辐射物并不是来自本地的核能电厂,他们怀疑是俄国核电厂出了的问题。当时瑞典曾透过外交管道向苏联询问,但未获证实。另外,法国政府宣称辐射尘只飘到德国及意大利的边界。因为辐射尘的关系,意大利部分农作物禁止人们食用,例如蘑菇。法国政府为了避免引发民众的恐惧,所以没有做出类似的测量。   切尔诺贝利灾难不只污染了周围的乡镇,它还借由气流的帮助,因此能够没有规律地往外面散开。根据俄国及西方科学家的报告指出:掉落在俄国的辐射尘有60%在白俄罗斯。而由TORCH 2006的报告指出有一半的易挥发粒子掉落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以外的地方。在俄罗斯联邦布良斯克(Bryansk)的南方极大的区域和乌克兰北方的部份地区,都被辐射物质污染。   意外发生后,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31人死亡,当中更有28人死于过量的辐射。死亡的人大部份是消防队员和救护员,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意外中含有辐射的危险。为了控制核电辐射尘的扩散,当局立刻派人将135,000人撤离家园,其中约有50,000人是居住在切尔诺贝利附近的普里皮亚特镇居民。卫生单位预测在未来的70年间,受到5–12艾贝克辐射而导致癌症的人,比例将会上升2%。另外,已经有10人因为此次意外而受到辐射,并死于癌症。 俄国科学家报告指出,切尔诺贝利4号机反应炉总共有180至190吨的二氧化铀以及核反应产生的核废料。他们也估计这些物质大约有5%-30%流到外面。但根据曾经到过石棺反应炉做后续处理的清理人说反应炉内只剩大约5%-10%的物质。反应炉的照片里显示了反应炉完全是空的。因为大火引发的高温,让许多辐射物质冲向大气层高空,并向外四面八方扩散。 松花江污染事件 2006年11月13日下午,位于中国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01厂)的苯胺车间发生剧烈爆炸,爆炸的产生的苯类污染物总量在100吨左右,对流经吉林市的松花江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一个多月之后,所造成的污染带流经松花江汇入俄罗斯境内的阿穆尔河,抵达了俄罗斯远东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为了清洁水源,该市已经投入了3400万卢布(约合970万元人民币),并且现在已经正式提出1.5亿卢布(约合4200万元人民币)政府拨款的,用于减轻“松花江污染物”对当地造成的影响。据悉,中俄双方已就索赔的相关事宜展开谈判。 非自然途径转移: 尼日利亚有害废物投弃事件: 1988年6月初,尼日利亚媒体报道:意大利一家公司分5条船将大约3800吨的有害废物运进了尼日利亚本德尔州的科科港,并以每月100美金的租金堆放在附近一家农民的土地上。这些有害废物散发出恶臭,并渗出脏水,经检验,发现其中含有一种致癌性极高的化学物——聚氯丁烯苯基(C4H7ClC6H5-)。这些有害废物造成很多码头工人及其家属瘫痪或被灼伤,有19人因食用被污染了的米而中毒死亡。经过调查核实后,尼日利亚政府采取了果断的措施。疏散了被污染地的居民,逮捕了10余名与此案有关的搬运人员,并将此事上升为外交问题,从意大利撤回了大使。经过交涉,意大利政府将所投弃的有害废物和被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将其运回意大利。但由于意大利的各个港口拒绝其进港,欧洲各国也拒绝其入境,只好长期停留在法国外公海上。 参考资料: 蒙特利尔公约 蒙特利尔公约又称作蒙特利尔议定书,全名为“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是联合国为了避免工业产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对地球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zh-cn/%E8%87%AD%E6%B0%A7%E5%B1%A4" \o "臭氧层" 臭氧层继续造成恶化及损害,承续1985年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zh-cn/%E4%BF%9D%E6%8A%A4%E8%87%AD%E6%B0%A7%E5%B1%82%E7%BB%B4%E4%B9%9F%E7%BA%B3%E5%85%AC%E7%BA%A6" \o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的大原则,于1987年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zh-cn/9%E6%9C%8816%E6%97%A5" \o "9月16日" 9月16日邀请所属26个会员国在加拿大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zh-cn/%E8%92%99%E7%89%B9%E5%A9%81" \o "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所签署的环境保护公约。该公约自1989年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zh-cn/1%E6%9C%881%E6%97%A5" \o "1月1日" 1月1日起生效。 内容纲要 蒙特利尔公约中对CFC-11、CFC-12、CFC-113、CFC-114、CFC-115等五项氟氯碳化物及三项海龙的生产做了严格的管制规定,并规定各国有共同努力保护臭氧层的义务,凡是对臭氧层有不良影响的活动,各国均应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影响的层面涉及电子光学清洗剂、冷气机、发泡剂、喷雾剂、灭火器……等等。此外,公约中亦决定成立多边信托基金,援助发 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移。 议定书中虽然规定将氟氯碳化物的生产冻结在1986年的规模,并要求发达国家在1988年减少50%的制造,同时自1994年起禁止海龙的生产。但是1988年的春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了“全球臭氧趋势报告”,报告中指出全球遭破坏的臭氧层并不仅止于南极与北极的上空,也间接证实了蒙特利尔公约对于氟氯碳化物的管制仍嫌不足。 联合国有鉴于此,便于1990年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zh-cn/6%E6%9C%88" \o "6月" 6月在英国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80%AB%E6%95%A6" \o "伦敦" 伦敦召开蒙特利尔公约缔约国第二次会议,并对公约内容作了大幅之修正,其中最为重要者即为扩大列管物质,除原有列管项目之外,另增加CFC-13等10种物质、四氯化碳以及三氯乙烷,共计12种化学物质,并加速提前于2000年完全禁用上述物质。 之后联合国又陆续修订管制范围,包括1992年的哥本哈根修正案、1997年的蒙特利尔修正案、以及1999年的北京修正案。其中最重要者为哥本哈根修正案,决议将发达国家的氟氯碳化物禁产时程提前至1996年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zh-cn/1%E6%9C%88" \o "1月" 1月实施,而非必要之消费量均严格禁止。 巴塞尔公约 《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Basel Convention on the Control of Transboundary Movements of Hazardous Wastes and Their Disposal)简称《巴塞尔公约》(Basel Convention),1989年3月22日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瑞士巴塞尔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会议上通过,1992年5月正式生效。1995年9月22日在日内瓦通过了《巴塞尔公约》的修正案。已有10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项公约。   危险废料指国际上普遍认为具有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态毒性和传染性等特性中一种或几种特性的生产性垃圾和生活性垃圾,前者包括废料、废渣、废水和废气等,后者包括废食、废纸、废瓶罐、废塑料和废旧日用品等,这些垃圾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巴塞尔公约》旨在遏止越境转移危险废料,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料。公约要求各国把危险废料数量减到最低限度,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尽可能就地储存和处理。公约明确规定:如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料,出口危险废料的国家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料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料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公约还呼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转让、交流情报和培训技术人员等多种途径在处理危险废料领域中加强国际合作。 1995年《巴塞尔公约》的修正案禁止发达国家以最终处置为目的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危险废料,并规定发达国家在1997年年底以前停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用于回收利用的危险废料。 碳交易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排减,以国际公法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排减量交易。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    碳交易的两种型态  根据以上的三种机制,碳交易被区分为两种型态:  配额型交易(Allowance-based transactions):指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排减单位的交易,如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的“欧盟排放配额”(European Union Allowances,EUAs)交易,主要是被《京都议定书》排减的国家之间超额排减量的交易,通常是现货交易。  项目型交易(Project-based transactions):指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如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排放减量权证”、联合履行机制下的“排放减量单位”,主要是透过国与国合作的排减计划产生的减排量交易,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     目前的碳市场  目前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个:  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ropean Un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  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UK Emissions Trading Group, ETG)  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CCX)  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ational Trust of Australia,NSW)  由于美国及澳大利亚均非《京都议定书》成员国,所以只有欧盟排放权交易制及英国排放权交易制是国际性的交易所,美澳的两个交易所只有象征性意义。截至第3季,欧盟排放权交易制2006年的交易金额达188亿美元。 值得思考的问题 归根结底,污染跨国转移的议题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利益与责任,环境与经济和交流与协作等方面的矛盾在污染物处理上的体现。往往,我们认为,污染转移总会局限在几个国家间,责任也应该由他们承担。的确,一些国家污染物的排放和转移给全球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经济的增长是世界各国所必须的,环境的污染换来的可以是大量的财富,现在很多国际事务中对国家的评判标准也仍然是经济状况。再者,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环境的保护是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国际成员的义务与责任。所以,各个国家的代表在这一议题上首先应明确自己的目标与责任,要把握好自己的立场,不能因为某种所谓的崇高做出不恰当的选择。 PAGE 5
/
本文档为【跨国污染转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