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心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

2012-02-28 50页 ppt 153KB 38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554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心静脉置管null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基础与临床进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谭 冠 先 2004年10月 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基础与临床进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谭 冠 先 2004年10月 前 言 前 言 1 . 自1952年Aubaniac首次介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以来,经皮中心静置管术(PCVP)应用于临床已经有50多年历史。 穿刺置管进路和方法不断改进,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在重症病人和围术期监测;输血输液和容量治疗;长期全肠道外营养;心血管介入治疗;恶性肿...
中心静脉置管
null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基础与临床进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谭 冠 先 2004年10月 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基础与临床进展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谭 冠 先 2004年10月 前 言 前 言 1 . 自1952年Aubaniac首次介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以来,经皮中心静置管术(PCVP)应用于临床已经有50多年历史。 穿刺置管进路和不断改进,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在重症病人和围术期监测;输血输液和容量治疗;长期全肠道外营养;心血管介入治疗;恶性肿瘤化疗;血液透析和造血干细胞治疗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null 2 . 但PCVC仍有一定的意外和并发症、如误穿动脉、出血、血肿、气胸、血胸、液胸等。严重者可导致心跳骤停和死亡。因此,提高一次试穿成功率、预防意外及并发症发生,提高安全性仍是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的问。 null3 . 对PCVC的相关研究和技术改进从不间断。如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体位的研究,对外周静脉置管术(PICC)的注视和技术改进等。 我院近15年来,对PCVC各种进路进行了实践,总数达150,000例以上,无气胸、血胸、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并对高位颈动脉旁PCVP和小儿锁骨上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进行了研究,取得成果。 一、PCVC的途径 一、PCVC的途径 二、解剖学基础二、解剖学基础1.贵要静脉应用解剖1.贵要静脉应用解剖 起自手背静脉网尺侧 主干在前臂后内侧上行 肘正中静脉 肱静脉 腋静脉。 贵要静脉远端(前臂)4-8个瓣膜。 近端(上臂)有3-7个瓣膜。 上臂部穿深筋膜肱动脉内侧大园肌下缘2.头静脉应用解剖2.头静脉应用解剖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 主干在前臂外侧上行 经 肱二头肌外侧缘,胸大肌、三角肌间沟 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全长有11个瓣膜(多为双叶瓣) 锁骨中点外3.腋静脉应用解剖3.腋静脉应用解剖贵要静脉 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 长度 男:8.35±0.26cm, 女:7.89 ±0.27cm; 口径(男)第一段19.5 ±0.5mm(男) ; 17.2 ±0.4mm(女) 第二段 19.4 ±0.5mm(男) ; 15.8 ±0.4mm(女) 第三段13.9 ±0.4mm(男) ; 12.1 ±0.4mm(女) 大园肌下缘第一肋外缘4.颈 外 静 脉4.颈 外 静 脉头部浅静脉 颈外静脉 锁骨下静脉、 静脉角或颈内静脉。 口径 上段4.11 ±0.12mm 中段5.25 ±0.15mm 下段6.29 ±0.17mm 在汇入锁骨下静脉上方2.5 ~ 5cm有两对静脉瓣。下颌角处下 行锁骨中点上方下行5.颈内静脉应用解剖5.颈内静脉应用解剖颈内静脉走向及特点 乙状窦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体投影:耳垂 胸锁关节外侧端连线. 颈内静脉下端膨大 颈静脉球下球,其上方或静脉角附近有静脉瓣. 口径 男:12.8±0.4mm 女:12.3 ±0.4mm 胸锁关节后方颈静脉孔颈内静脉周围解剖关系颈内静脉周围解剖关系颈动脉鞘内:颈内静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迷走神经。 上段:颈内静脉位于颈内动脉的后外侧。 下段:位于颈总动脉前外侧。 后方:膈神经、甲状颈干、椎静脉、锁骨下动脉、胸导管(左侧) 内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与锁骨上缘交叉点至胸锁关节内侧缘距离(cm)颈内静脉与锁骨上缘交叉点至胸锁关节内侧缘距离(cm)杜湘柯等,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7):480-1null肺尖与锁骨上缘距离(cm)杜湘柯等,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7):480-16.锁骨下静脉应用解剖6.锁骨下静脉应用解剖锁骨下静脉走向及特点 腋静脉 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汇合→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中点至中内1/3段锁骨的后下方;在锁骨中、内1/3交点处至胸锁关节,锁骨下静脉呈弓形向上突起于锁骨之上方。 长度 男:3.86cm ; 女:3.63cm 口径 男:1.22cm ; 女:1.08cm 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角: 39.99 ±1.0°第一肋外缘周围解剖关系周围解剖关系前方:锁骨 后方:前斜角肌、膈神经、锁骨下动脉、臂丛、胸膜顶、胸导管(左侧) 锁骨下静脉内段位于锁骨、第一肋和前斜角肌之间。 7.股静脉应用解剖7.股静脉应用解剖股静脉走向 下肢静脉 股静脉 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 口径:腹股沟韧带下方:13.6±2.62mm 大收肌裂孔处: 8.8±2.1mm 腹 股 沟韧带深面收肌裂孔周围解剖关系周围解剖关系外侧:股动脉、股神经 腹股沟韧带上方:腹膜腔、髂动脉 三 . 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方 法的进展三 . 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方 法的进展null导引钢丝外置管法(Seldinger) 细针穿刺:损伤小,减少误穿动脉引起的出血,血肿。 置入 J 型导引钢丝:插至胫静脉右房口前。 外套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鞘内置管法经外鞘内置管法导引钢丝—外鞘置管法 可撕开外鞘置管法(PICC) null多普勒超声图像指导下穿刺置管 总穿刺及一次试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方法。 适用于穿刺置管困难和盲探穿刺失败者。 可能造成严重并发症病人。 实用性仍有争议。null四 . 经上肢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发展1 . 概况1 . 概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临床推广应用,置管成功率较低(44%~75%)。后期改用软导管和近端静脉置管成功率提高(90%~98%)。 因置管成功率较低,器材价格高,80年代后应用较少。 最近,由于器材改进,安全性大,长期留置方便病人活动而推荐使用。 新生儿推荐使用,安全性大。2 . 经臂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2 . 经臂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3. 操作技能改进3. 操作技能改进软导管应用:硅胶管、聚乙烯导管。 可撕裂外鞘套管针应用 J 型导引钢丝引导法置管(Seldinger 法) 止血带法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臂丛阻滞下穿刺置管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推荐用右侧近端贵要静脉 置管时头偏向穿刺侧(右侧) null腋路臂丛阻滞用于早产婴儿PICC 试验组:置管失败率9% 对照组:置管失败率27% (Pignott:Acta Biomed Ateneo Parmeuse, 2000; 71(1):641-5)五 .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进展五 . 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进展1.穿刺置管路的发展 1.穿刺置管路的发展 锁骨上进路 Yoffa(1967):锁骨与胸锁乳突肌外缘夹角处. James (1973):锁骨与胸锁乳突后缘夹角等分线。 Haapaniemi (1974):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锁骨上处 黄纪坚等(1993):右锁骨上缘中、内1/3交点 谭冠先等:改进锁上进路锁骨中点外侧0.5 ~ 2cm上缘 谭冠先等: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锁骨上0.5 ~ 1cm处锁骨下进路锁骨下进路 Aubaniac(1952),wilson(1962):锁骨中点下缘。 Morgil (1967) : 锁骨中、内1/3交点处下缘。 Tofield (1969) : 改进锁骨下进路锁骨中点外侧下缘。 张海波,等(2002):等第2前肋与锁骨中线交点。 方机,等(2002)锁骨中点外侧0.5~1cm,锁骨下1 ~2cm。 null2.锁骨下静脉置管相关研究进展肩部不同位置对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位置关系的影响(尸体解剖研究) ▲肩部正常位 : 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中1/3段前后重叠 ▲轻度放低肩部:增加锁骨下静脉与锁骨重叠范围 ▲抬高肩部:减少锁骨下静脉与锁骨重叠区 Tan BK: J Trauma 2000, 48(1):82-6儿童不同体位对锁骨下静脉横截面影响儿童不同体位对锁骨下静脉横截面影响3 . 锁骨下进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技术的改进3 . 锁骨下进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技术的改进 首选右侧穿刺置管 病人体位:平仰卧、肩后不垫枕,自然头位或头稍偏向置管一侧(传统:肩后垫枕、头偏向对侧、头后仰) 进针点: 正常或偏瘦型:锁骨中点,下1cm 肥胖型:锁骨中点外侧1 ~2cm , 下2cmnull进针方向: ▲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与锁骨夹角后方(作者) ▲ 指向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外缘与锁骨夹角上缘(方机、罗光辉、李忠华等) ▲ 传统方法:指向胸锁关节、胸骨角、胸骨上窝、喉结null穿刺技巧:左手拇指压于进针点,食指轻按于针尖拟刺进锁骨下静脉部位的体表投影处。 置管体位:头偏向穿刺一侧,使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夹角变小,减少导管误入颈向静脉。null置管深度: ▲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第3肋软骨与胸骨连结部的水平。 ▲穿刺点至胸锁关节距离 + 5~6 cm ▲王宏志等:13 ~ 15cm(右侧) ▲方机等:11 ~ 14cm ▲ Chalkiadis等:11.5 ~ 15cm4 . 锁骨下进路锁骨下静脉置管建议4 . 锁骨下进路锁骨下静脉置管建议高度肺气肿,呼吸困难病人慎用 选择进针点合理(不推荐锁骨中、内1/3交点) 穿刺针与冠状面夹角不宜>30° 穿刺针靠近(不是紧贴)锁骨后面进行 进针向上不超过锁骨上缘、向内不超过同侧胸锁关节 5 . 锁骨上进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解剖与优势5 . 锁骨上进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解剖与优势进针点接近锁骨下静脉内段膨大部,一次试穿成功率高(作者:86.6%,Haapaniemi:85.4%) 不存在狭窄的锁肋间隙影响,进针与置管均不受艰制 穿刺针可始终与冠状面成负向角度(10°~ 15 ° )针尖指向前方,有利于预防误穿锁骨下动脉和胸膜顶 在锁骨上突肌锁骨头后方,前斜角肌将锁骨下静脉(在前)与锁骨下动脉和胸膜顶在后分隔开,减了相关并发症null不同途径PCVC成功率及并发症比较 谭宪湖.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10(7):43-5 null不同途径PCVC完成时间比较(x±S) 谭宪湖.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10(7):43-5 6 .锁骨上进路锁骨下静脉置管建议6 .锁骨上进路锁骨下静脉置管建议根据病人体形选择进路(进针点) 根据穿刺进路预先设计将穿刺针进入锁骨下静脉的部位及其体表标志 穿刺针靠近锁骨后面并始终与冠状面成负向10°~ 15 °进针 穿刺向内、向下、向前推进,针尖不宜超过锁骨下缘和同侧胸锁关节 7 . 锁骨下静脉置管适应症7 . 锁骨下静脉置管适应症成人、小儿、婴幼儿。有报道用于新生儿 婴儿、新生儿采用锁骨上进路,比锁骨下进路更安全 严重出血倾向者慎用 高度肺气肿合并呼吸困难者慎用锁骨下进路六、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的进展六、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的进展经皮颈内静脉置管进路经皮颈内静脉置管进路近10年进路无创新 高位前路:成功率高,特别安全 高位后路 高位中央进路 低位后路 低位中央进路:有作者推荐婴幼儿首选颈内静脉穿刺定位标志及进针方向颈内静脉穿刺定位标志及进针方向null不同颈内静脉进路的优缺点不同颈内静脉进路的优缺点nullnull小儿颈动脉旁高位内静脉置管成功率 谭冠宪等,中华麻醉学杂志,1989颈内静脉置管适应症颈内静脉置管适应症成人、儿童、婴幼儿。亦有报道用于新生儿 短期或长期留管,但长期留管的优势不如锁骨下静脉 严重出血倾向者,低位颈内静脉进路慎用六、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六、股静脉穿刺置管术1.技术要点1.技术要点病人体位:仰卧,双下肢外展外旋45° 进针点: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偏内侧,股动脉外侧,腹股沟韧带下1 ~ 2cm,婴儿近韧带下方,股动脉旁进针 进针方向:向上、向后、指向内侧(脐部),针与冠状面成20 °~30 °(Dutty , 1949)或10 ° ~15 °(Hohn , 1966)null2 . 经皮骨静脉穿刺置管优缺点3 .适应症3 .适应症成人、儿童、婴幼儿、新生儿 推荐用于婴儿、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 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穿刺困难时替代途径七、PCVC的安全问题七、PCVC的安全问题1. 主要并发症 1. 主要并发症 穿刺并发症 留管并发症 误穿动脉 导管错位 血肿 心包填塞 气胸 血栓形成 血胸 导管相关感染 液胸 导管断裂 心律失常 空气栓塞 其它组织器官损伤 空气栓塞 2. 意外及并发症发生主要原因2. 意外及并发症发生主要原因解剖学固有因素:静脉与动脉部近等 病人因素:肥胖、躁动不合作,肺气肿等 医师因素: ▲缺乏或不熟悉解剖知识 ▲缺少专门训练 ▲ 临床实践经验不足 ▲ 静脉或进路选择不当 ▲不按操作 3. PCVC意外及并发症的预防3. PCVC意外及并发症的预防熟悉相关解剖学知识 掌握PCVC适应症 正确选择穿刺进路 使用先进器材 按规范操作 加强术后观察、护理
/
本文档为【中心静脉置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