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殖健康

2012-02-26 50页 ppt 173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1824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殖健康null第十二章 生殖健康 第十二章 生殖健康 第一节 性传播性疾病 性传播性疾病(sex transmitted disease,STD)是指通过不洁性交或性接触为主要传染方式的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凡是与性行为有关的传染性疾病都可称之为性传播性疾病。 一、淋病 一、淋病 淋病(Gonorrhea)是性传播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由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交传播,可感染泌尿生殖系统,也可感染眼、咽、宫颈及直肠,可通过...
生殖健康
null第十二章 生殖健康 第十二章 生殖健康 第一节 性传播性疾病 性传播性疾病(sex transmitted disease,STD)是指通过不洁性交或性接触为主要传染方式的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凡是与性行为有关的传染性疾病都可称之为性传播性疾病。 一、淋病 一、淋病 淋病(Gonorrhea)是性传播性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由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交传播,可感染泌尿生殖系统,也可感染眼、咽、宫颈及直肠,可通过血行播散,引起淋菌菌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等。 [病原学] [病原学] 淋病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属奈瑟菌属。可在感染部位的分泌物中找到,呈卵圆形或圆形,常成对排列,大小为0.6µm×0.8µm,淋球菌的抵抗力较弱,最适宜在潮湿、温度为35°C ~36°C、含2.5%~5%二氧化碳以及pH7.4的条件下生长。不耐干热和寒冷,干燥环境下1h~2h死亡。在内裤和被褥中能生存18h~24h,在患者分泌物所沾污的潮湿物体可生存数天。一般的消毒剂就容易将淋球菌杀灭。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人是淋球菌的惟一天然宿主,淋病患者是淋病的主要传染源,淋病在世界各地流行。近年来淋病在我国重新流行,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性传播疾病中占首位,患者多为中青年人,男性为主,男性和患有淋病性伴侣接触一次的感染可能性为17%,未行包皮环切的患者感染可能性更大,其中以流动性大、社交频繁的职业患者多见。淋球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流行是造成淋病蔓延和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症状携带者占40%~60%. [传染途径] [传染途径] 1.性接触传染 2.间接接触传染 3.产道传染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潜伏期一般为3d~10d,平均3d~5d,短的可为12h,长的达3m。 2.慢性淋菌性尿道炎:急性期后,因治疗不彻底或未经治疗,淋球菌可潜伏于尿道隐窝或尿道旁腺,症状持续2m以上,可以转为慢性 3.其他部位淋病 (1)淋菌性结模炎 (2)淋菌性咽炎 (3)淋菌性肛门直肠炎 4.淋病并发症 (1)男性淋病并发症 ( 2) 女性淋病并发症 5.播散性淋病 [预防] [预防] 使用避孕套或性接触后使用抗菌素,阴道内使用消毒剂或抗生素可预防淋病感染.令人担心的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导致淋球菌耐药菌株出现,目前正研究使用免疫接种方法来预防淋病. [诊断] [诊断] 1.不洁性接触史 有可疑的性病接触史及其他直接或间接接触性病患者分泌物史. 2.临床表现 淋病的主要症状有尿痛、尿频、尿急、尿道流脓,也可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有淋病并发症或播散性淋病等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涂片检查 (2)培养检查 尿道分泌物革兰染色阴性或可疑者,均应常规作生殖器分泌物培养以发现淋球菌。 (3)氧化酶试验 4.基因检查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非淋菌性尿道炎 2.前列腺炎 3.包皮龟头炎 4.细菌性阴道炎 [治疗] [治疗]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足量和规则用药。 1.针对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疗法,对性伙伴进行随访治疗,注意有无合并衣原体、支原体和其他感染, 2.一般治疗:明确诊断后,禁止性生活,对内裤,毛巾及其他衣物应消毒,浴具分开使用并消毒. 3.治疗: (1)淋菌性尿道炎和宫颈炎、直肠炎、咽炎: (2)淋菌性眼炎: (3)婴儿和儿童淋球菌感染: (4)淋菌性附睾炎、盆腔炎: (5)播散性淋菌感染: 治愈:治疗后1w~2w复查,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尿液清,宫颈分泌物及前列腺液涂片加培养阴性。 二 、尖锐湿疣 二 、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又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引起。 [病原体] [病原体] 尖锐湿疣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引起,HPV是一种DNA病毒,核心为DNA双链,目前已知有近100个基因型 ,其中HPV6和HPV11与尖锐湿疣呈强相关。HPV主要感染上皮细胞,人是 HPV唯一宿主,适于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生存 [传染途径] [传染途径] 1.直接性接触传染 尖锐湿疣主要是通过性交的方式传染,与患尖锐湿疣的人发生性接触后,约2/3的人被传染。 2.间接接触传染 3.产道传染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尖锐湿疣在全世界范围流行。 近年来我国尖锐湿疣的发病率呈不断增加趋势。据统计资料表明,尖锐湿疣在我国发病仅次于淋病,位居性病第二位,好发于性活跃人群,男女均可发病。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m~8m,平均3m。 2.发生部位 男性最常发生部位为冠状沟和包皮系带,也可见于龟头、包皮内板、尿道口、阴茎体、尿道内、肛门等处;女性好发部位依次为大小阴唇、后联合、阴道口、阴道壁、阴蒂、会阴、子宫颈、尿道口、肛门等。生殖器外尖锐湿疣可见于脚趾缝间、口腔舌边缘、舌系带、腋窝、乳房等处。 3.典型损害 初发损害为淡红色柔软的小丘疹,逐渐增大、数量增多,可形成乳头样、菜花样或鸡冠样赘生物。表面凹凸不平、粗糙,部分融合,成大块状,可有糜烂,溃疡,合并感染时有恶臭。在妊娠期间或有慢性分泌物时,湿疣生长迅速并可出现播散。 4.自觉症状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偶有瘙痒感、压迫感、潮湿感、灼痛感,或性交时疼痛、出血。 经久不愈的尖锐湿疣或巨大性尖锐湿疣,有可能发生癌变。大量研究表明,HPV16或HPV18感染与生殖器癌,尤其是女性宫颈癌有明确关系。 [诊断] [诊断] 1.病史 有不洁性接触史,与尖锐湿疣患者或者污染物有密切接触史。 2.体征 生殖器或肛门部位出现单个或多个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潮湿赘生物,表面粗糙,一般可作出临床诊断。 3.实验室检查 (1)组织病理学检查 (2)细胞学检查 (3)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4)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查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1.鳞状细胞癌 多见于成年男性,病变组织有明显浸润,易发生溃疡,伴有恶臭,必要时可进行活检确诊。 2.阴茎珍珠样丘疹:发生在冠状沟,为皮色小丘疹,光滑,无需治疗,醋酸白试验阴性。 [治疗] [治疗] 尖锐湿疣的治疗目的是去除外表疣组织及改善症状和体征,而不是根除乳头状病毒,治疗后常复发,具有感染性,同房时需用避孕套。其治疗方法可分3类,即化学治疗、手术治疗及免疫治疗。三、非淋菌性尿道炎 三、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是由淋球菌以外的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一种性接触传播性疾病。NGU目前已超过淋病发病率,其并发症也超过淋病,因患有NGU性伴侣得不到检查和治疗,所以NGU不断上升,同性恋者尿道炎一般是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病原体] [病原体]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指通过性交传染的一种尿道炎,病原体主要为沙眼衣原体,少数为支原体、阴道毛滴虫、白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阴道嗜血杆菌及包皮杆菌等引起。 1.衣原体 2.支原体 [传染途径] [传染途径] 1.性接触传染 2.产道传染 3.间接传染 4.自体传染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在我国,近年来非淋菌性尿道炎亦呈逐年上升趋势,居性病发病率的第三位,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NGU 的发病遍及全球并有明显增加趋势,可见已成为欧美最流行的性病之一。 目前研究表明NGU最重要和最危险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30%~50%NGU由沙眼衣原体引起,临床上有约2%~30%急性尿道炎原因不能查到,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可能和这些病例有关,饮酒和喝咖啡和NGU无关,抽烟可能是发生NGU的危险因素,包皮环切有可能增加NGU感染机会,口交可明显增加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机会。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男性非淋菌性泌尿生殖系感染 (1)非淋菌性尿道炎 潜伏期1w~3w,有时更长,平均10d~12d,好发于性活跃的中青年 . (2)NGU如治疗不及时可合并附睾炎、前列腺炎。 2.女性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尿道分泌物涂片镜检 2.衣原体培养 3.衣原体免疫检查 4.支原体培养 5.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链接酶链反应(LCR)检测 [诊断]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 1.病史 有不洁性接触史。潜伏期为1w~3w. 2.有NGU的症状和体征 3.实验室检查 尿道分泌物涂片经革兰染色未见细胞内外革兰阴性双球菌. [鉴别诊断] 1.淋菌性尿道炎 2.非特异性尿道炎 [治疗] [治疗] 1 .多西环素 100mg,口服,每日2次,连续7d。 2. 美满霉素 100mg,口服,每日2次,连续10d。 3.氧氟沙星 300mg, 口服, 每日2次,连续7d。 4. 合并妊娠 红霉素 250 mg, 口服, 每日4次,共14d。红霉素不耐受时,可选用阿莫西林500mg,口服,每日三次,共7d~10d 治疗后复发: 复发原因可能为: (1)再次感染最初的病原体(常常再次和未经治疗的同一性伴侣有性接触)。 (2)病原体对抗生素有耐药性。再次感染可同时治疗性伴侣,可达治愈目的,沙眼衣原体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几乎没有耐药性,而解脲支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有耐药性,因此解脲支原体可能是尿道炎症持续存在的原因。 [并发症] [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男性患者非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尿道炎并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但目前尚不清楚男性非沙眼衣原体尿道炎是否有传染性和导致女性伴侣并发症 。盆腔炎是女性STD最严重并发症之一 ,大约占20%。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者可发生盆腔炎。盆腔炎可导致不孕,单次发生盆腔炎可导致12%患者不育,发生二次盆腔炎,35%患者不孕。发生三次盆腔炎,可致75%患者不孕。主要原因为输卵管不通。盆腔炎症是导致输卵管阻塞并引起异位妊娠的最常见原因。慢性腹痛是盆腔炎的症状之一。 四、梅毒 四、梅毒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染性疾病,几乎可侵犯任何年龄的人和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多器官损害。其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危害性极大。 [病原学] [病原学] 梅毒的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因为其苍白透明,不易被染色,又称为苍白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是一种细小的螺旋状厌氧微生物 . 梅毒螺旋体对人体的皮肤和粘膜有很强的亲和性,通过阴茎或阴道粘膜轻度破损之处,它可非常容易地进入体内。梅毒螺旋体一旦离开人体则难以生存。在温暖、潮湿、缺氧的环境下可保持活性,但其抵抗力弱,煮沸、干燥、阳光、肥皂水等很容易将其杀死,在100°C立即死亡,在41.5°C可存活1h,41°C可存活2 h,在40°C失去传染力,在39°C可存活4 h。梅毒的耐寒性极强,0°C可存活1d~2d,在-78°C以下可生存数年仍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染 占95%,是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2.胎盘传染 患有梅毒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将梅毒传染给胎儿。一般发生在妊娠4m后。 3.间接接触传染 4.血源性传染 [病程与分期] [病程与分期] 根据传染途径,可将梅毒分为获得性梅毒(后天梅毒)和胎传梅毒(失天梅毒);根据病情发展,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一般认为梅毒感染后1y内,包括梅毒潜伏、一期梅毒、二期梅毒统称为早期梅毒。 没有彻底治愈的早期梅毒在感染2y以上后,可发生晚期活动性梅毒,包括皮肤粘膜梅毒、骨梅毒、内脏梅毒、心脏梅毒及神经梅毒等,即三期梅毒。部分患者可不出现晚期梅毒的症状,只是梅毒血清反应持续阳性,称为晚期潜伏梅毒。 感染了梅毒螺旋体的胎儿出生后在2岁内发生症状者,称为早发性胎传梅毒,又称早期先天梅毒。2岁以后才发病的梅毒称为迟发性胎传梅毒,又称晚期先天梅毒。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一期梅毒 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硬下疳,潜伏期为3w。 硬下疳如不治疗,3w~6w后可自然消退。硬下疳3w左右,梅毒血清反应开始呈阳性。一期梅毒传染性很强。 2.二期梅毒 一般发生在感染后7w~10w或一期梅毒出现后6w~8w。 (1)皮肤粘膜损害 (2)骨与关节损害 (3)眼梅毒 (4)神经梅毒 (5)全身性淋巴结肿大 3.三期梅毒 晚期梅毒,一般在梅毒螺旋体感染2y以后发生。 (1)三期皮肤粘膜梅毒 结节性梅毒疹,树胶肿,近关节结节 . (2)骨梅毒 (3)眼梅毒 (4)心血管梅毒 (5)神经梅毒 4.先天梅毒 指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流透过胎盘,侵入胎儿而发生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组织及体液中梅毒螺旋体检查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2)免疫荧光染色 (3)银染色 2.梅毒血清试验 (1)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1)性病实验室玻片试验(VDRL) 2)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环状卡试验(RPR) 3)血清不加热的反应素玻片试验(USR) (2)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 1)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 test) 2)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 3.脑脊液检查 4.PCR检测梅毒螺旋体 [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及诊断依据] 1.一期梅毒诊断依据 (1)病史 有不洁性交史,潜伏期2w~3w。 (2)典型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见有梅毒螺旋体。 2)梅毒血清试验阳性 如感染期不足2w~3w,非梅毒螺旋体抗原可以是阴性,应于4w后重复检查。 以上两项检查中有一项阳性即可。 2.二期梅毒诊断依据 (1)病史 有不洁性交史,有硬下疳史,病期在两年以内。 (2)典型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2)梅毒血清实验 3.三期梅毒诊断依据 (1)病史 有不洁性交或早期梅毒病史。 (2)典型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梅毒血清试验 2)脑脊液检查 4.先天性梅毒诊断依据 (1)家族史 生母为梅毒患者 (2)临床表现 有典型早期或晚期先天性梅毒损害或标记。 (3)实验室检查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2)梅毒血清试验阳性。 [治疗] [治疗] 治疗原则:诊断必须明确,越早期治疗效果越好。治疗剂量必须足够,疗程必须规则,力争达到临床和血清学都治愈的目的。治疗后要经过足够时间追踪观察。传染源及其性伴侣须接受检查或治疗。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禁止性交。一期梅毒患者如获正规治疗,约97%患者可治愈,早期(一期和二期)梅毒治愈率为90%,及时治疗血清中未出现阳性的硬下疳期,可100%达临床和血清学治愈。 null1.治疗目的 1)      一期、二期梅毒:应迅速使病损失去传染性,以免传染他人,并达到临床治愈,血清反应转阴。 2)      三期(晚期)梅毒:防止发生新的梅毒损害。对已发生的梅毒损害,经治疗后梅毒性炎症在组织内可消退,但已损坏的组织被瘢痕代替,可残留部分后遗症。部分晚期患者虽经足量规则治疗,非螺旋体抗原试验血清反应也不能转阴,但不需继续抗梅毒治疗。 2.治疗方案 2.治疗方案 1)      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病期在2年以内的潜伏梅毒) ①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d,肌注,连续10d~15d,总量800万~1200万u。 ②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2~3次。 ③对青霉素过敏者:盐酸四环素(或红霉素)500mg,4次/d,口服(2g/d),连服15d(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或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4次/d,连服15d。 2)晚期梅毒(包括三期皮肤、粘膜、骨骼梅毒,晚期潜伏或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及二期复发梅毒。 ①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d,肌注,连续20d ②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w,肌注,共3次 ③对青霉素过敏者,盐酸四环素(或红霉素)500mg,4次/d,口服(2g/d),连服30d;或强力霉素100mg,2次/d,连服30d。 3) 血管梅毒 不用苄星青霉素,如有心力衰竭(心衰),首先治疗心衰,待心功能代偿时,从小剂量开始注射青霉素,以免因吉海反应造成病情加剧或死亡。水剂青霉素,第1日10万u,1次肌注;第2日10万u,2次/d,肌注;第3日20万u,2次/d,肌注;自第4日起按如下方案治疗: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注,连续15d为一疗程,剂量1200万u,共两个疗程,疗程间休药2周。对青霉素过敏者,盐酸四环素(或红霉素)500mg,4次/d,口服(2g/d),连服30d。 4)    神经梅毒 ①水剂青霉素1800万u~2400万u,静脉滴注(300万~400万u,每4h 1次),连续10d~14d。继以苄星青霉素每周240万u,肌注,共3次。 ②普鲁卡因青霉素,240万u/d,1次肌注,同时口服丙磺舒每次0.5g,共10~14d。必要时继以苄星青霉素,每周240万u,肌注,共3次。 ③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500mg,口服,每日4次,连服30d。 心血管梅毒和神经梅毒治疗时为避免吉海反应应加用泼尼松(强的松)。在注射青霉素前1天开始口服泼尼松,每次5mg,每日4次,连服3d。 5)妊娠期梅毒 ①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d,肌注,连服10d。妊娠初3m内,注射一疗程。 ②对青霉素过敏者,用红霉素治疗(禁用四环素)。服法及剂量与非妊娠期患者相同,但其所生婴儿应该用青霉素补治。 ③有明确记载过去曾接受充分治疗,现无复发,无再染证据者,可不治疗。 6)先天梅毒 ①早期先天梅毒(2岁以内) a.脑脊液异常者:水剂青霉素每日5万u/kg,分2次静滴,连续10~14d;或普鲁卡因青霉素5万u/kg,肌注,连续10~14d。 b.脑脊液正常者:苄星青霉素每日5万u/kg,1次肌注(分两侧肌注)。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者,可按脑脊液异常者治疗。 ②晚期先天梅毒(2岁以上) 普鲁卡因青霉素5万u/kg,肌注,连续10d为一疗程(对较大儿童的青霉素用量,不应超过成人同期患者的治疗用量)。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 ③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治疗,每日7.5~12.5mg/kg,分4次口服,连服30d。 7)吉海反应(Jarish-Herxinheimer reaction)的防治 又称梅毒治疗后增剧反应,即梅毒患者在首次使用驱梅药物时所出现的急性不良反应,常发生于用首剂抗梅毒药物治疗后4h内发作,8h达高峰,24h内消退。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骨骼痛、恶心及心悸等。次反应常见于早期梅毒中,反应时硬下疳可发生肿胀,二期梅毒疹可加重或第1次出现二期梅毒损害。在晚期梅毒中发生率虽不高,但反应比较严重,如麻痹性痴呆、梅毒性主动脉炎等可发生生命危险。避免该反应发生要预防为主,在治疗前1天给泼尼松(强的松)20mg,分2次口服,持续3d。一旦发生时,对症处理,必要时住院治疗。 五、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五、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ymphogranuloma venereum, LGV)又称腹股沟肉芽肿,是沙眼衣原体L1、L2、L3三种血清型其中的一型感染所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主要发生于热带国家,我国较少见。 [病原体][病原体]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林L1、L2、L3血清型,其中主要为L2型 抵抗力较低,体外存活2d~3d在56°C~60°C时,仅能存活5min~10min 人是该病原体唯一宿主 [传染途径][传染途径] 通过性交、口交和肛交传染,以性交为主 病原体主要侵犯淋巴结,还可见于个别患者的血液及脑脊液中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达国家少见 发病年龄多20岁~30岁左右的青壮年,男性多见,女性较少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潜伏期:5d~21d,平均10d 1.早期生殖器初疮 主要位于生殖器部位 ,开始为小的丘疹、疱疹或小水疱,很快形成非硬结性疱疹样溃疡,称为“初疮”。无痛、触之不硬,数天后可自行愈合而不留瘢痕。 null2.腹股沟综合症 初疮出现1w~4w,单侧腹股沟淋巴结开始发生肿大,坚硬并有触痛。腹股沟韧带将其上下方肿大的淋巴结分开,形成沟槽状,称“沟槽症” 。 3. 晚期生殖器橡皮肿和直肠狭窄 发病后1y~20y出现 ,男性阴茎和阴囊反复溃疡、结瘢。由于瘢痕收缩可引起直肠狭窄 ,由于慢性淋巴管炎可导致会阴部皮肤发生橡皮肿。[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最好最特异性诊断方法是沙眼衣原体培养 1. 衣原体培养 2.血清学检查 3.微量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4.PCR [诊断] [诊断] 根据性病接触史、临床表现、微量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或分离到衣原体L1、L2、L3血清型,即可作出诊断 [治疗] [治疗] 1.药物治疗 强力霉素100mg Bid ×21d 红霉素800mg Bid×21d 阿奇霉素、美满霉素200mg Bid×21d SMZCO 2片 Tid PO ×21d 2.手术治疗 六、软下疳 六、软下疳 软下疳(chancroid)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mophilus ducreyi)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表现为生殖器发生一个或者多个疼痛性溃疡,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化脓和破溃 。[病原体][病原体] 软下疳的病原体为杜克雷嗜血杆菌,为革兰阴性链状短杆菌,大多存在于细胞外,呈链状排列,无芽孢、无鞭毛 在37°C可存活6d~8d,在65°C时很快死亡 [传染途径] [传染途径] 主要通过性交传染,直接接触病灶分泌物或脓液也可传染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主要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下层社会 在我国,该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 2d~5d,很少超过10d。无前驱症状 易发部位 初发症状 :为炎症性小丘疹,周围小红斑,在24h到48h内迅速形成脓疱样疹,3d~5d后脓疱壁破而形成溃疡 溃疡形成是软下疳的一个重要特征。溃疡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不规则,呈内陷潜行状,周围皮肤轻度充血潮红,溃疡较表浅,可见颗粒状肉芽组织,可出血 软下疳溃疡出现1w~2w,急性腹股沟淋巴结炎,多为单侧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一群淋巴结很快融合成团,常沿腹股沟分布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涂片检查 2.培养检查 3.PCR检测 [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及诊断依据] 1.病史 有不洁性交史。 2.体征 潜伏期2d~5d,发生软而疼痛的丘疹、脓疱和溃疡,近卫淋巴结肿大、触痛、破溃和溃疡。 3.细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和培养,可检出杜克雷嗜血杆菌 [治疗] [治疗] 1.药物治疗: 阿奇霉素:1.0g ,一次口服 头孢三嗪:2g,ivp 红霉素:0.5g,qid ×7d 环丙氟哌酸:0.5g Bid×3d 红霉素500mg qid po×7d 2. 局部治疗:七、HIV∕AIDS 七、HIV∕AIDS null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后导致机体进行性免疫抑制从而引起的各种严重的机会感染、肿瘤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功能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感染的形成] [感染的形成] HIV-1进入宿主后,病毒颗粒吸附到靶细胞表面,这个过程由病毒包膜的gp120分子介导,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细胞)表面的CD4蛋白结合。然后病毒颗粒进入细胞并把遗传物质释放到宿主细胞的胞质中,病毒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被反转录成宿主细胞胞质中的双股线性病毒DNA,病毒DNA再进入胞核并整合到宿主的遗传物质上,从而使宿主细胞被持续性的感染。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HIV-1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而HIV-2则主要在西非,但在中非部分地区、欧洲、北美和巴西已有报道。AIDS于1984年传入我国。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1 . 性传播 2 .血液携带传播 3 . 垂直传播[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主要症状 :null1. 条件性感染 1)原虫感染 2)细菌感染 3)真菌感染 4)病毒感染 2. 肿瘤疾病 主要为卡波西肉瘤、原发性淋巴瘤、原发性脑部淋巴瘤等 null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分期: 1.急性感染期 2.无症状HIV感染 3.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4.完全型艾滋病(艾滋病期) 机会性感染 恶性肿瘤 痴呆和消耗综合征 [分类] [分类] 艾滋病应作如下分类: Ⅰ组:急性HIV感染,表现为一过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血清中HIV抗体阳性。 Ⅱ组:无症状性HIV感染,血清中HIV抗体阳性。 Ⅲ组: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主要是指非腹股沟部位淋巴结,数目为3个以上,直径大于1cm,持续3个月不消退,且原因不明。 Ⅳ组:有其他临床症状。本组又可以分为五种类型:nullA亚型: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B亚型:神经系统症状 C亚型:二重感染,又可分成以下两类: C1:常见感染如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慢性隐孢子虫病、弓形体病、类圆线虫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 C2:、常见感染如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带状疱疹、复发性沙门菌血症、奴卡菌症、结核及口腔念珠菌病等。 D亚型:继发性肿瘤 E亚型:其他并发症[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病毒的分离和培养 2.抗体检测 3.抗原检测 4.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免疫缺陷检测] [免疫缺陷检测] 1.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其减少可作为HIV病情进展的指标之一,并分为>2000/mm3、1000/mm3~2000/mm3和<1000/mm3三组。 null2. CD4细胞计数 是衡量机体免疫功能,判定HIV感染及感染程度的重要标准,美国已将CD4<200mm3作为诊断艾滋病的一项指标,并根据CD4细胞计数将HIV感染分为:CD4≥500/mm3、CD4 200~499/mm3和CD4<200/mm3三组。 1)CD4/CD8(TH/TS)比值<1。 2)NK细胞活性下降。 3)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诊断标准][诊断标准]1.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初筛试验阳性,确证试验如蛋白印迹法阳性 2.确诊病例 2.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 ①近期内(3m~6m)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C 1m以上 ②近期内(3m~6m)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m以上 ③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 ④Kaposi肉瘤 ⑤明显的真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null2)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 ①CD4/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②全身淋巴结肿大 ③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治疗] [治疗] 1. 抗逆转录病毒策略 2. 避免感染 3. 疫苗 4. 机会感染的治疗 5. 抗病毒治疗 6. 免疫调节治疗五、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五、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null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ymphogranuloma venereum, LGV)又称腹股沟肉芽肿,是沙眼衣原体L1、L2、L3三种血清型其中的一型感染所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主要发生于热带国家,我国较少见。 [病原体][病原体]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林L1、L2、L3血清型,其中主要为L2型 抵抗力较低,体外存活2d~3d在56°C~60°C时,仅能存活5min~10min 人是该病原体唯一宿主 [传染途径][传染途径] 通过性交、口交和肛交传染,以性交为主 病原体主要侵犯淋巴结,还可见于个别患者的血液及脑脊液中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 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达国家少见 发病年龄多20岁~30岁左右的青壮年,男性多见,女性较少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潜伏期:5d~21d,平均10d 1.早期生殖器初疮 主要位于生殖器部位 ,开始为小的丘疹、疱疹或小水疱,很快形成非硬结性疱疹样溃疡,称为“初疮”。无痛、触之不硬,数天后可自行愈合而不留瘢痕。 null2.腹股沟综合症 初疮出现1w~4w,单侧腹股沟淋巴结开始发生肿大,坚硬并有触痛。腹股沟韧带将其上下方肿大的淋巴结分开,形成沟槽状,称“沟槽症” 。 3. 晚期生殖器橡皮肿和直肠狭窄 发病后1y~20y出现 ,男性阴茎和阴囊反复溃疡、结瘢。由于瘢痕收缩可引起直肠狭窄 ,由于慢性淋巴管炎可导致会阴部皮肤发生橡皮肿。[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最好最特异性诊断方法是沙眼衣原体培养 1. 衣原体培养 2.血清学检查 3.微量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4.PCR [诊断] [诊断] 根据性病接触史、临床表现、微量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或分离到衣原体L1、L2、L3血清型,即可作出诊断 [治疗] [治疗] 1.药物治疗 强力霉素100mg Bid ×21d 红霉素800mg Bid×21d 阿奇霉素、美满霉素200mg Bid×21d SMZCO 2片 Tid PO ×21d 2.手术治疗 六、软下疳 六、软下疳 软下疳(chancroid)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mophilus ducreyi)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表现为生殖器发生一个或者多个疼痛性溃疡,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化脓和破溃 。[病原体][病原体] 软下疳的病原体为杜克雷嗜血杆菌,为革兰阴性链状短杆菌,大多存在于细胞外,呈链状排列,无芽孢、无鞭毛 在37°C可存活6d~8d,在65°C时很快死亡 [传染途径] [传染途径] 主要通过性交传染,直接接触病灶分泌物或脓液也可传染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主要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下层社会 在我国,该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 2d~5d,很少超过10d。无前驱症状 易发部位 初发症状 :为炎症性小丘疹,周围小红斑,在24h到48h内迅速形成脓疱样疹,3d~5d后脓疱壁破而形成溃疡 溃疡形成是软下疳的一个重要特征。溃疡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不规则,呈内陷潜行状,周围皮肤轻度充血潮红,溃疡较表浅,可见颗粒状肉芽组织,可出血 软下疳溃疡出现1w~2w,急性腹股沟淋巴结炎,多为单侧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一群淋巴结很快融合成团,常沿腹股沟分布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涂片检查 2.培养检查 3.PCR检测 [诊断及诊断依据] [诊断及诊断依据] 1.病史 有不洁性交史。 2.体征 潜伏期2d~5d,发生软而疼痛的丘疹、脓疱和溃疡,近卫淋巴结肿大、触痛、破溃和溃疡。 3.细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和培养,可检出杜克雷嗜血杆菌 [治疗] [治疗] 1.药物治疗: 阿奇霉素:1.0g ,一次口服 头孢三嗪:2g,ivp 红霉素:0.5g,qid ×7d 环丙氟哌酸:0.5g Bid×3d 红霉素500mg qid po×7d 2. 局部治疗:七、HIV∕AIDS 七、HIV∕AIDS null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后导致机体进行性免疫抑制从而引起的各种严重的机会感染、肿瘤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功能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感染的形成] [感染的形成] HIV-1进入宿主后,病毒颗粒吸附到靶细胞表面,这个过程由病毒包膜的gp120分子介导,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细胞)表面的CD4蛋白结合。然后病毒颗粒进入细胞并把遗传物质释放到宿主细胞的胞质中,病毒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被反转录成宿主细胞胞质中的双股线性病毒DNA,病毒DNA再进入胞核并整合到宿主的遗传物质上,从而使宿主细胞被持续性的感染。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HIV-1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而HIV-2则主要在西非,但在中非部分地区、欧洲、北美和巴西已有报道。AIDS于1984年传入我国。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1 . 性传播 2 .血液携带传播 3 . 垂直传播[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主要症状 :null1. 条件性感染 1)原虫感染 2)细菌感染 3)真菌感染 4)病毒感染 2. 肿瘤疾病 主要为卡波西肉瘤、原发性淋巴瘤、原发性脑部淋巴瘤等 null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分期: 1.急性感染期 2.无症状HIV感染 3.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4.完全型艾滋病(艾滋病期) 机会性感染 恶性肿瘤 痴呆和消耗综合征 [分类] [分类] 艾滋病应作如下分类: Ⅰ组:急性HIV感染,表现为一过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血清中HIV抗体阳性。 Ⅱ组:无症状性HIV感染,血清中HIV抗体阳性。 Ⅲ组: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主要是指非腹股沟部位淋巴结,数目为3个以上,直径大于1cm,持续3个月不消退,且原因不明。 Ⅳ组:有其他临床症状。本组又可以分为五种类型:nullA亚型: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 B亚型:神经系统症状 C亚型:二重感染,又可分成以下两类: C1:常见感染如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慢性隐孢子虫病、弓形体病、类圆线虫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 C2:、常见感染如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带状疱疹、复发性沙门菌血症、奴卡菌症、结核及口腔念珠菌病等。 D亚型:继发性肿瘤 E亚型:其他并发症[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病毒的分离和培养 2.抗体检测 3.抗原检测 4.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免疫缺陷检测] [免疫缺陷检测] 1.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其减少可作为HIV病情进展的指标之一,并分为>2000/mm3、1000/mm3~2000/mm3和<1000/mm3三组。 null2. CD4细胞计数 是衡量机体免疫功能,判定HIV感染及感染程度的重要标准,美国已将CD4<200mm3作为诊断艾滋病的一项指标,并根据CD4细胞计数将HIV感染分为:CD4≥500/mm3、CD4 200~499/mm3和CD4<200/mm3三组。 1)CD4/CD8(TH/TS)比值<1。 2)NK细胞活性下降。 3)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诊断标准][诊断标准]1.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初筛试验阳性,确证试验如蛋白印迹法阳性 2.确诊病例 2.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 ①近期内(3m~6m)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C 1m以上 ②近期内(3m~6m)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m以上 ③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 ④Kaposi肉瘤 ⑤明显的真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确诊艾滋病病人。 ①CD4/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②全身淋巴结肿大 ③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治疗] [治疗] 1. 抗逆转录病毒策略 2. 避免感染 3. 疫苗 4. 机会感染的治疗 5. 抗病毒治疗 6. 免疫调节治疗
/
本文档为【生殖健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