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来源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来源

2012-02-16 10页 pdf 197KB 1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7502

暂无简介

举报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来源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来源 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呆胞、番鬼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 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体字 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是 繁体字的无知。 大家算一算,那些攻击简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你真以为他们 那么有历史使命感,要来保护连他们也不大了然的中华文化(比如那些宣扬"繁 体字比简化字符合造字规则"的人,我敢说他们其实对字源一窍不通)?我看其实 是一种"吃亏了"的心理在作怪,却拼命要给自己...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来源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来源 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呆胞、番鬼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 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体字 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是 繁体字的无知。 大家算一算,那些攻击简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你真以为他们 那么有历史使命感,要来保护连他们也不大了然的中华文化(比如那些宣扬"繁 体字比简化字符合造字规则"的人,我敢说他们其实对字源一窍不通)?我看其实 是一种"吃亏了"的心理在作怪,却拼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堂皇的理由。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实际上,汉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当 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 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民党出于"凡共产党支 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对、攻击、毁谤简体 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甚至于多年前《世界日报》还长篇登载《简化字就 是红卫兵》这种贻笑大方的文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共产党对汉字简化的主 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运动转化为国家政策, 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大陆上推出简体字大概是在 1956 年之后的一段时间。从劳动量上分析,写 起信作起文来,写简字的速度确实是比写繁体要快得多。所以简体字在大陆的推 而广之,并没有什么人抱怨和抵制。但台湾方面的"正统派"却常常斥简体字为不 伦不类,有违祖宗之法而不能接受。对于这一点,我是不以为然的。简体字的始 作俑者,正是当年退居东南,后负隅顽抗的国民政府。可惜该自我矮化的政府早 已把此事和当年亲自出卖外蒙的事一样,忘得个一干二净。 论起字来,从无"正宗"之说。人人皆知是仓颉造字,那么只有他造的字才能 称为正宗。中国文字的创造衍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年代。比如甲骨文, 史书上从未有过记载。直到 100 年前才有人偶然从中药铺的所谓"龙骨"上发现。 先有王国维后有郭沫若等一大帮人研究考证,这才有今日之甲骨文学问。至于先 秦的金石钟鼎和秦代的篆书,如今真正能识的人也不会有太多。大概到汉隶魏碑 之后,那字才渐渐能辩。但我读昭和法帖中收有的东汉末年张飞的字,仍是不识 的为多。那历史上的张飞,还是个大书法家,字写得比诸葛亮要好得多。那罗贯 中聊三国把张飞聊成个燕颌虎须的鲁莽汉子,实在是罪过,对不住张家后代。当 然到了晋朝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吃中药时写的鸭头丸帖和拉肚子时写的忽肚 痛帖,这几本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的字帖,那字体与今日的字形无异了。所以我 想今日所说的繁体字的根基,应源于汉晋之交的年代。距今约 1500 年左右。 但简体字并不是就迟出生了1500年!有 80%的简体字是从历代的草书中挑选 而出。简体字的主要参考来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年龄也在 1500 年左右。 也有部分从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天地玄皇,宇宙洪荒"中衍出。虽晚了近 500 年,但于今日来说,也是古董文物得可以。所以实在来说,简体字并非是共产革 命的产物,而是我们祖宗的宝贝遗产。我曾有幸与几位来自台湾,国学根底很深 的老先生聊过简体字的问。对于简体字主要源于草书这一点,他们是知道得很 清楚。他们认写绝大部分的简体字,也非难事,因为那本身就是正草的写法。但 他们疑问的是,是否有必要把正草这样一种很高的艺术来教给工友农夫等大众, 替代他们的日常写读之用。如此普及,恐怕也太滥。老先生们的心是好的,但我 这个人毕竟受过共党多年的赤化教育。所以记得当时与他们一席聊,我嘴上唯唯 诺诺,但肚里就早已大唱起"什么花结什么果,什么立场说什么话"的革命歌曲来 了。 但老先生们的话也使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为什么简体字不能为台湾方面接受 的原因。俗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来知之者珍为"阳春白雪"但愿 和者越寡越好;而不知之者鄙为"下里巴人"、"共产邪物",不愿与之同歌,怕降 了自己的身份。也有可能是因为中央政府(匪)抢先推出了简化字,中央政府 (岛)不屑与之为伍,就把开发多年,本来形制上已相差无几的一套简化字方案彻 底抛弃,如同其在拼音问题上的做法一样。 所以怪来怪去,还是要怪蒋老总统当年搬家搬得太匆忙,少带了几部好帖去 台湾。那年民国政府偏安乔迁,最要紧需要搬走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北京故宫中 的文物宝贝,二是上海人手中的黄金。北京故宫里的东西好办,装箱运船即是。 但上海人手中的黄金,是散在各家各户,要占为己有装入箱子运走却是也不易。 好在当时的太子真是聪明绝顶,他深知上海人崇洋也恐洋,贪钱更惜命的心理。 于是手书一则告示,大意说:"私藏黄金乃扰乱金融之罪,必须限时限刻去中央银 行兑换成法币,愈期不兑,一经用美国最新发明的测金器探出,格杀不论。"几 天后,果有报纸大幅登出某街某弄某号某家某人被那测金器查出私藏金条,拖出 去枪毙的消息和照片。上海人想,美国人原子弹也造的出,发明那测金器也不是 什么难事。所以纷纷争先恐后去银行兑换纸币,怕去晚了遭杀头。换了纸币后, 大家又一窝蜂赶去十六铺(黄浦江码头一带,有许多宁波人开的店专卖咸鱼干货) 买干粮食品以备打仗。据说当时十两一根的 4s 黄鱼(大金条),换成法币后,仅 够买一条咸黄鱼而已。所以上海人手中的黄金,自那时起早已被刮走。。到了十 几年后红卫兵再掘地三尺,也仅剩一些女人的耳环戒指而已,大小黄鱼早已游去 了台湾。好在文革时的红卫兵信奉中国的土,抄出东西来,给事主戴一顶纸 糊的高帽子游游街,出出洋相而已,并没有死罪。不象当年的太子政策,抄出黄 金的事主,分分钟可被拉出去放枪打靶。所以今后如有人来比较这二段抄黄金的 历史,一定会感到,土红卫兵哪里比得上当年的后备共产党员蒋经锅,革命造反 的劲头和策略差个十万八千里远! 至于那故宫中的宝物,其实真正运去台湾的也不算多。好多精品早已被那败 家的溥仪带到天津,后流入东北。这本正草十七帖真迹,没有被带去台湾,现在 还存在沈阳的博物馆里。而其仅存的几本摹本也都流落在大陆各地,解放后才收 集起来。其间有人印刷流传,亦有好事者作为蓝本去发明什么简体字。要是这几 部好帖当年被带去台湾,也展览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的话,那今天台湾的大众 也不至于大惊小怪,视简字如天书蝌蚪文。所以这也怪不得他们。正如陶渊明笔 下有为避秦乱而入桃花源的人,陶先生与他们讲有魏晋之朝,如鸡同鸭讲似地讲 不通是同样的道理啊。 年前两岸会谈的对手中,焦先生的国学功底,似乎也不甚清楚。那位辜老先 生,从"日据时代"起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文章极其漂亮,还是京戏的绝对热 心票友,唱得一口好戏文。想来他读几个草书简字,不会有问题。那李前总统, 只知他在康奈尔拿得农学 PhD,所以英文料无问题;又知他自称 1945 年台湾光复 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日本人,至于中文尤其是国学古文功底就无从考了。但好在日 本那 50 个假名的写法,不少也是从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中盗版剽窃而去,所以 想来李次郎认那简字是会认的,只是发出音来,可能就是"啊衣呜唉喔,卡 key 裤开哭"了。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 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1977年, 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至 今台湾、海外一些攻击简化字的文章,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这个方案的,他们以 为它还在大陆通行,其对简化字之无知,由此可见。最可笑的,莫过于咸片导演 李翰祥曾在《世界日报》上登文说,汉字简化后,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不 由让他汗涔涔下。"翰"何时又曾简化为"汗"来着?李导大概把某位大陆人写的错 别字也当成简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议简化字的反对者都先去学学简体字,再 来发表高论。否则,支持简体字的人大体都懂繁体字,而反对的人却对简体字一 窍不通,这架还怎么打?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 简体字容易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 道一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 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 头是道,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 初认字时有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 记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甲 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释。可 是繁体字的"众(眾)"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际 上也是三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就是 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意。"我 琢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网孔。网孔密密 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众意",未免重复累赘, 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古老写 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從)"可就不太好解释了, 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们对照 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成为一个 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两半,可 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塵)"、"礼(禮)"、"云(雲)"、" 电(電)"、"胡"、"须(須)"、"处(處)"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有反对汉字简化的台湾人声称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写出来的,比如"国" 字。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 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的"戈" 是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写法颠倒过 来,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字了。这一横是什 么意思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 认为这一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 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 的"国"〔國〕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斯制造小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非 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表 "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 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 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 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造字, 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思,不吉, 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的 一种写法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间通行了,是 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难怪大陆会把它 当成标准字。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 条总原则:"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创。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 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 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括 民党(不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 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 的(参见后续文章)。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 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 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 "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 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 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 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 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 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龜)"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 一笔一画在画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 繁体字书籍的尚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 "忧郁"的"郁(鬱)",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 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 代替,仅八笔。"吁(籲)"繁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 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釁)"的繁 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 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 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 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 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 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 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体却什么体也不是, 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 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 -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 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 寿"、"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 "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和王仁 [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 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 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 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 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 "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 "义"、"乱"、"台"、"党"、"归"、"办"、"辞"、 "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 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 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 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 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 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 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 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 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 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 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 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 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 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 "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 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 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 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 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 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 案〔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 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 审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 正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 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 推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 《简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 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 1754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 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 简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 收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 的,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 个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简 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 标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 体字,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 简体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 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
本文档为【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来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