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

2012-01-31 16页 doc 94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9647

暂无简介

举报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 碧蚂1号 1来源:本品种系西北农学院于1942年用地方品种蚂蚱麦作母本,碧玉麦作父本杂交育成。 2 特征特性:弱冬性,成熟期偏早。穗纺缍形,长芒,椭圆形,穗长7-9厘米。子粒白色,呈卵圆形,半硬质,千粒重一般32克左右。较稳产、丰产,在水旱地种植均比较适应。分蘖力中等,在中等肥水条件下种植不易倒伏。耐旱性中等,耐寒性较好。但易落粒,成熟时遇连阴雨,易发生穗发芽。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于我省中、北部地区中肥地种植。播种期较一般农家品种晚5-7天。每亩播量10-...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 碧蚂1号 1来源:本品种系西北农学院于1942年用地方品种蚂蚱麦作母本,碧玉麦作父本杂交育成。 2 特征特性:弱冬性,成熟期偏早。穗纺缍形,长芒,椭圆形,穗长7-9厘米。子粒白色,呈卵圆形,半硬质,千粒重一般32克左右。较稳产、丰产,在水旱地种植均比较适应。分蘖力中等,在中等肥水条件下种植不易倒伏。耐旱性中等,耐寒性较好。但易落粒,成熟时遇连阴雨,易发生穗发芽。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于我省中、北部地区中肥地种植。播种期较一般农家品种晚5-7天。每亩播量10-14斤。口松,易落粒,后熟期短,应注意及时收割脱粒。 碧蚂4号 1 来源:本品种系西北农学院于1942年用蚂蚱麦和碧玉麦杂交育成。 2 特征特性:冬性。生育期适中,较碧蚂1号稍微晚熟。穗形长方,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32克左右,穗长7-8厘米,株高100厘米。耐寒性及耐晚霜能力较碧蚂1号强。对秆锈病、散黑穗病、白粉病均有一定抗病能力,但易感染叶锈病和秆黑粉病。茎秆较粗壮,比较耐肥,较抗倒伏。口紧,不易落粒。但遇阴雨易在穗上发芽。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主要分布在本省北部,西部肥水条件较好地区以新乡地区种植最多。亩产300斤左右。栽培特点和碧蚂1号大体相同,但在瘠薄旱地现不好,在秆黑粉病和叶锈病严重地区不宜种植。 西农6028 1 来源:本品种系西北农学院1942-1947年用泾阳60作母本,中农2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2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株高110-120厘米。穗纺缍形,长芒,穗长约8-9厘米。子粒白色,千粒重26克左右,软质。分蘖力中等,抗倒伏能力中等。口松紧适中,耐寒,耐旱,抗晚霜能力较弱。抗条锈能力较强,易感染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和秆黑粉病。抗吸浆虫能力特别强。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宜在中水肥地种植。播种期,河南北半部一般以10月上旬为宜,南部以10月中旬较好。播种量每亩10-12斤。 白玉皮 1 来源:本品种原产于美国,原名Quality。 2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芽鞘绿色,幼苗直立,淡绿色。株高110厘米左右。穗纺缍形,穗长7-8厘米。子粒白色,长卵形,粒硬质,品质很好,千粒重35-40克,粗蛋白质含量12.19%,赖氨酸含量0.42%。分蘖力中等偏弱。茎秆粗硬,弹性大,耐肥,抗倒伏力强。对土壤肥力反应较敏感,在肥地增产显著,在瘠薄地则生长不良。口紧,不易落粒。成熟时遇阴雨时间较长,易在穗上发芽。耐寒力弱,耐旱,耐春霜能力较强。感染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赤霉病、黑胚病。高抗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秆黑粉病。特别是抗腥黑穗病性能突出,不抗吸浆虫 南大2419 1 来源:本品种原产意大利,原名Mentana。 2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芽鞘淡绿色。幼苗直立,株高110厘米左右。穗纺缍形,长芒,有锐利锯齿,穗长7-8厘米。子粒白色,长圆形,两端较尖,腹沟较深。品质中等,质软,千粒重35克。分蘖力较弱,抗寒能力较差。茎秆强度中等,一般肥力下不易倒伏。口紧不易落粒,对吸浆虫有高度抵抗力。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于在河南省南部地区种植,应注意适当晚播,一般应比半冬性或冬性品种晚播10-15天。在信阳、南阳地区一般以10月下旬为播种适期。播种量16斤左右。应注意及时收获。 阿夫 1 来源:原产意大利,原名Funo。 2 特征特性:偏春性,中晚熟。芽鞘淡绿色,幼苗近直立,苗叶青绿色。株高100厘米左右。穗长方形,长芒,穗长8-9厘米。子粒红色,椭圆形,大小中等,软质,腹沟较深。千粒重32-34克,胚较大。粗蛋白含量11.9%。抗寒力和分蘖力中等,但成穗率较高。秆硬,抗倒伏。抗干热风。高抗条锈病,轻感秆锈病和白粉病,抗散黑穗病。易感细菌性黄叶枯病,耐旱性较差,口松紧适中。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合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中高肥水地种植。适宜播期,在河南省中部以10月中旬为宜,北部稍早,南部稍迟。播种量每亩15-20斤。可根据播期早晚和肥力水平适当调整。田间管理应注意及时追肥灌水。在旱地和沙碱薄地,高寒山区不宜推广。 阿勃 1 来源:原产意大利,原名Abbondanza。 2 特征特性:春性,晚熟。芽鞘淡紫色,幼苗近直立,苗叶深绿。株高100-105厘米。茎色黄紫。穗纺缍形,穗长9-10厘米。子粒红色,软质,千粒重37克左右。粗蛋白含量11.0%、赖氨酸含量0.36%。抗寒力较差,分蘖力较弱,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度中等。耐水肥,较抗倒伏。易感叶锈、轻感秆锈,感染条中19、22、24、25号生理小中。高抗散黑穗病。口较松,成熟时易落粒。耐渍性、抗旱性较崐差。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合上中等水肥地种植,不宜在稻田和旱薄地种植。在河南省中部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播种量以每亩15-20斤较好。 内乡5号 1 来源:本品种系我省内乡县农民育种家龚文生1953年用南大2419作母本,白火麦、白玉麦、白芒麦混合花粉作父本进行杂交,经5年定向选育而成。 2 特征特性:偏春性,中早熟。芽鞘绿色,幼苗直立,叶片宽大稍挺、绿色。株高120-130厘米。穗长方形,长10-12厘米。子粒白色,粒大,千粒重50克左右。半硬质,常有黑胚现象。粗蛋白含量13.6%,赖氨酸含量0.39%。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适应性较广,如果肥水过高,易引起倒伏。结实性较好,口较松,成熟时遇阴雨易发芽。较耐旱,抗寒性弱,较抗干热风。高度至中度抗条锈病,中抗叶秆锈病、白粉病较轻。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本品种适宜种植在中等水肥地和旱地。单产450斤以上有倒伏的危险。播种不宜过早,在我省中部以10月20日前后播种为宜,每亩播量18-20斤。信阳、南阳地区可延迟到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播种。应注意及时收获脱粒、贮藏。 内乡36号 1 来源:本品种系河南省内乡县农民育种家龚文生1955年在当地百火麦中选出的变异单株,经过几年选育,1958年育成,原编号为36号。 2 特征特性:偏春性,早熟。芽鞘绿色,幼苗半直立,绿色。株高100-110厘米。穗纺锤形,穗长8-9厘米。子粒白色,卵圆形,腹沟深,半硬质,千粒重30-35克。分蘖力稍弱,成穗率较高。抗倒伏能力较好。口松、易落粒。收获期遇阴雨易在穗上发芽。冬季抗寒能力较好,但春季抗寒能力较差。中抗条锈病,感染白粉病,轻感叶锈病,秆锈病及散黑穗病。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宜于中等肥地种植,在豫南适宜播期10月15-20日,豫北为10月上旬。每亩播种量15斤左右。应注意及时收获。 北京8号 1 来源:本品种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和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合作,用碧码4号作母本,早洋麦作父本杂交育成。 2 特征特性: 冬性,中早熟。芽鞘淡绿色,幼苗近匍匐,苗叶绿色。株高110-115厘米,生长健壮,成熟时落黄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品质良好,子粒较大,千粒重36-38克。苗期生长较快,分蘖力中等,耐涝性较差,不易落粒。抗倒能力中等。抗干热风。高抗条中1号小种,中感叶锈病,不抗秆锈和秆黑粉病。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适应性较广,一般亩产300-500斤的水旱地均可种植。在秆黑粉病严重的地区不宜推广。在中、北部地区适宜播期在9月底至10月初,不宜过晚。播种量以每亩12-15斤为宜。拔节前后应控制肥水,防止倒伏。 7023 1 来源:本品种系国营博爱农场良种站1967年从阿夫中选出的优异单穗,经三年系统选育,1970年育成,原称B-7023。 2 特征特性:偏春性,中熟。芽鞘淡绿色,幼苗近直立,苗叶深绿。株高100-110厘米,生长健壮。穗长方形,一般长8-9厘米,长芒。子粒红色,卵圆形,软质,千粒重40克左右。粗蛋白含量12.4%,赖氨酸含量0.37%。春季返青起身较早,分蘖力较弱,但抽穗整齐,成穗率较高。抗寒力中等,较耐干旱,较抗倒伏,抗干热风,落黄好,后期耐低温,较抗白粉病,感染叶锈病、叶枯病、高感土传花叶病,成熟时上部茎秆易折,易落粒。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适宜于中上等水肥地种植,在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或丘陵肥力种植时,如能注意保墒,施足底肥,加强田间管理,也可获得高产。播种期在我省中部以10月中旬为宜,南部可稍迟。播种量以每亩18斤左右为宜。前期和早春的田间管理要及时跟上。成熟时要及时收获。在稻麦轮作地区尽量少种,已种的要做好综合防治工作,以防治土传花叶病。 郑引1号 1 来源:原产意大利,引进名为st1472/506。 2 特征特性:偏春性,中熟。芽鞘淡绿色,幼苗直立,叶色正绿,株高90-100厘米。叶片宽大。穗较大,长方形,长8-9厘米,长芒。子粒红色,椭圆形,软质,千粒重35-38克左右。粗蛋白含量10.95%,赖氨酸含量0.36%。春季返青较早,分蘖力及成穗率中等。抗寒力较差,高抗倒伏,但不抗干旱和干热风,对条锈抗性有所下降,轻感秆锈病,严重感染叶锈病、白粉病和土传花叶病。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宜在亩产600-900斤的高水肥地种植,不宜早播,在我省中部地区以10月中旬播种为宜,北部稍早,南部可稍迟。播种量每亩16-18斤为宜。应注意在开花至成熟阶段浇好灌浆水和麦黄水,或在开花灌浆期根外喷磷钾肥。 郑州761 1 来源:本品种系河南农科院1970年用西北农学院一个高代品系65(41)1 作母本,st.2422/464×郑州17杂种第三代的一个株系6729-0-3作父本进行杂交育成。系编号为7036-8-6-1-3。 2 特征特性:弱冬性,成熟期中晚。芽鞘绿色,幼苗半匍匐,苗色深绿,拔节后叶片短宽上举,株型紧凑。株高80厘米左右,穗长方形,7-8厘米,长芒。子粒白色,短圆形,腹沟浅,千粒重38-40克,半硬质。粗蛋白含量12.7%,赖氨酸含量为0.40%。分蘖力强,抽穗整齐,在豫北地区耐寒性尚好,茎叶落黄比较正常,不易落粒。抗条锈病,感染叶锈病、高感白粉病,特别是在氮肥较多的情况下感病更重。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在我省许昌到新乡、洛阳到开封的中部地区,在亩产800斤以上肥力水平,播种期以10月上旬为宜,可适当提早播种。10月5日前后播种,基本苗以每亩8-9万比较适宜。在800斤肥力以下,以及播种偏晚时,基本苗可增加到12万。一般播种量每亩8-10斤。底肥要求施足,追肥重点在冬前,土壤肥沃,肥力达到要求时,返青期一定要控制追肥。最高分蘖一般以不超过100万为宜。应合理控制群体和施肥,提早深锄等措施来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百泉41 1 来源:本品种系河南新乡地区农科所从西北农学院65(41)1品系中,经单株选择育成。 2 特征特性:冬性,偏晚熟。芽鞘绿色,幼苗半匍匐,中部叶片较窄而直立,旗叶较短上举,叶片无茸毛,后期有生理病斑。株高76-85厘米,穗呈长方形,长8-9厘米,勾曲芒。子粒黄白色,椭圆形,粒硬质,千粒重35-38克,粗蛋白含量12.9%,赖氨酸含量为0.41%。秆较矮,有韧性,耐肥水、高抗倒伏。在肥水不足或群体过大时,穗部不实,小穗增多。分蘖力强,成穗数较多,口紧,脱粒较难,耐寒性强。轻感叶锈病和秆锈病,感染白粉病,对赤霉病与黄矮病表现感染较重。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本品种适宜高肥水地种植,部分中肥水地也可种植,在高肥水地种植时,每亩基本苗10万左右。在我省中、北部播种期以10月上旬为宜,并注意控制群体,冬前分蘖以60-80万为宜。管理上注意促控结合,以每亩有效穗40万左右为宜。在中等肥水地种植,要适当增加播量,适当早播。 小偃4号 1 来源:本品种系西北植物研究所1967年以丰产1号作母本,小偃759作父本,杂交后经过系统选择培育而成。父本小偃759是从长穗偃麦草与西农6028、中农28、阿尔巴尼亚丰收等小麦复合杂交后代中选出的一个异附加系。 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幼苗粗壮,较平匍。株高约90厘米,株型紧凑。穗纺缍形,长芒。白壳、白粒、品质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37-40克。粗蛋白含量11.03%,赖氨酸含崐量0.36%,分蘖力较弱,丰产性能好。易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有一定抗倒伏能崐力,耐旱性较好,但抗干热风能力较差。光照不足年份,可能出现穗部顶部小穗不育现崐象。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于在500斤左右产量水平种植,应注意增施有机肥料和磷肥,不要过多施用氮肥。追肥要早施,一般在拔节前施完,后期不要追施氮肥。播种期以10月上旬为宜,不宜过早。播种量水肥地每亩10斤左右,坡旱地或10月中旬播种的水浇地每亩约15斤。每亩成穗数可控制在35万左右。该品种适合间作套种。应注意浇好麦黄水和喷撒磷酸二氢钾,以防干热风危害。 百农3217 1 来源:本品种系百泉农专1968年用阿夫/内乡5号F1//咸农39F2/3/西农64(4)43选系2/偃大24F1复合杂交,1975年育成,原系谱号7132-1-7-2-4。 2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早熟。芽鞘绿色,幼苗半匍匐。叶色淡绿,抽穗后旗叶纵卷直立。株高75-85厘米,在高肥水地株高可达90厘米左右,穗长方形,长8.5-9.5厘米,长芒。子粒白色,长圆形,大小不匀,腹沟较深,品质较差,千粒重30-40克,粗蛋白含量10.8%,赖氨酸含量0.36%。分蘖力较强,穗层较整齐,成穗率较高。秆粗中等,一般亩产800斤左右的肥水地不易发生倒伏,若群体过大和后期肥水措施不当,也可造成倒伏,成熟时不易落粒,遇阴雨天气,种子易在穗上发芽。对条锈病表现中抗至感染。中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现,后期抗干热风力强,落黄不好。 3 适应性与栽培要点:宜在高肥和中肥水地种植,应适期早播,豫北地区以10月上旬播种,增产显著,豫南可适当延迟。在高肥水地每亩播种量8-10斤,中等肥力地每亩12斤左右,有效穗控制在38-40万。高水肥地宜适当放宽行距,以利通风透光,壮苗壮株。在田间管理上要多施底肥,少施追肥。返青、拔节期间要深中耕,控制过多分蘖,蹲实茎节,以防倒伏,并要提早浇灌浆水,提高抗干热风能力,防止青干,促使子粒饱满。 偃师4号 1 来源:本品种系偃师县农科所,1972年从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引进(st.2422/464)/郑州17//6609F2材料中,经四年系统选育而成。 2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芽鞘浅绿色,幼苗直立,苗叶浅绿色。株高80厘米左右,叶片成熟时色泽略显粉红,落黄欠佳。穗为大穗型,长方形,长9-10厘米,长芒。白壳,无茸毛。子粒长圆形,白色,半硬质,千粒重40-45克,高的可达50克,粗蛋白含量为13.3%,赖氨酸含量为0.43%。在中部表现耐寒力中等,分蘖力较弱,抽穗整齐,成穗率较高。一般为45-50%。抗逆性较强,较抗条锈病、赤霉病和白粉病。耐旱力较弱,成熟时穗轴易折断,口松易落粒。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宜高水肥地区和稻麦轮作地区及晚茬种植,表现高产稳产,适宜基本苗10-13万。冬前分蘖每亩不超过60万,春季分蘖70-80万,有效穗35-40万。在我省北、中部10月15日左右播种为好。应注意:春季管理要提前进行,后期要特别重视浇好灌浆水和麦黄水,促使子粒饱满。 宛7107 1 来源:系南阳地区农科所1966年从阿夫变异穗中选出。 2 特征特性:偏春性,早熟。芽鞘黄绿色,幼苗直立,苗叶黄绿色,株高80厘米左右,叶片宽大,旗叶下垂,成熟期落黄较好,属短穗型,穗呈棍棒形,长5厘米左右,长芒,红壳,无茸毛。子粒短椭圆形,红色,软质,千粒重33-35克,粗蛋白含量13.0%,赖氨酸含量0.40%。耐寒力较差,返青起身早,分蘖力较弱,成穗率高,约50以上。抗逆性较强,抗倒伏,避干旱风,高抗条锈病,轻感叶锈病及白粉病,高感土传花叶病。较易脱粒,种子休眠期较长,收获应在成熟后期,以保证品质。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本品种对肥力、土质选择不严格,适应性较广泛,高、中肥地力皆增产,即可单作又可间作套种及晚茬利用,播量不宜过大,高中肥地每亩播量7-8斤,一般地每亩播10-13斤,播期以10月20日至10月25日较好,可晚播乃至11月上旬。 豫原1号 1 来源:本品种系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南阳地区农科所、新乡县七里营公社李台原种场协作育成。其组合为st.2422/464作母本,内乡5号作父本的杂交二代用钴60两种射线处理种子,在麦苗单棱期用0.3%二乙基磺酸盐处理植株,经多年连续选育而成。 2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芽鞘绿色,幼苗直立,叶窄小直立上举,株高80厘米左右,穗长方形,长7厘米左右。长芒,白壳,无茸毛。口松紧适中,子粒白色,长椭圆形,半硬质,腹沟稍深,千粒重40克左右。拔节快,分蘖中等。单株分蘖2-3.5个,成穗率高,单株成穗1.6-2.7个。对倒伏、干热风、干旱、盐碱有较强的抗御能力,开花早,灌浆期长。轻感条锈、白粉、叶锈病。 3 适应性和栽培要点:适宜麦棉套作或麦棉连作,稻麦两熟晚茬利用,秆矮、耐肥水,可在亩产700-800斤水平种植。在豫北、豫中地区,一般年份适宜播种期10月20日左右。播种量每亩20斤左右,晚播应适当增加播量。 温麦6号 1 品种来源:河南省温县祥云镇小麦原种公司1992年在温2540优系姊妹系8820中选出的变异单株,经优选而成。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高产新品系,株高80厘米左右,苗期长势壮,耐寒性能好,株型紧凑,分层采光,光能利用率高,光合性能强,根系发达,分蘖能力强,大分蘖多,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穗纺缍中穗型,长芒、白壳、白粒,产量三要素协调稳定,丰产性能好;茎秆紧韧有弹性,高抗倒伏,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干热风,落黄好。该品种虽然旗叶干尖,穗颈较短,但仍是一个很有增产潜力的小麦高产新品系。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黄淮麦区中高水肥地种植。底肥注意氮、磷、钾配比,播期10月3~13日,播量每亩5~7Kg,适宜基本苗应根据产量状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每亩350~400公斤产量水平的地块,基本苗为13万左右。500~600公斤的高产地块,适宜基本苗为10万左右,越冬期每亩头数在70万左右。春季最高分蘖控制在85万左右。在小麦生长中后期根据苗情每亩适当追施复合肥6公斤左右。后期注意早浇落黄水,搞好“一喷三防”,并注意穗蚜防治。适当喷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专用肥微肥等,以利养根护叶,防止早衰,提高千粒重。 豫麦54号(百农64) 1 品种来源: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小麦育种中心对复交后代采用均数平衡选择法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新品种。其组合是百农8717×[(偃大72-629-52×石82-5594)F1×百农84-4046-1]F2,系谱号为88(90)-1-A-40。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种,幼苗丛生,分蘖多,叶色浓绿抗冻,春季生长迅速,起秆多而整齐。每亩抽穗时株型紧凑,旗叶直立,长相清秀。株高80~85厘米,基部节间短粗,壁厚,抗倒伏能力极强。对条锈免疫,高抗叶锈,高抗白粉病,根系活力强,生长中后期耐湿、耐旱、耐高温。穗层整齐,熟色黄色,子粒灌浆充分。穗子长方形,长芒,成熟后穗头直立不弯,不炸芒,不落粒,抗穗发芽,适于机械收获。子粒白色圆胖,半角质,千粒重稳定在38克以上,通常为40~42克,容重810~820克/升,容易碾磨,面粉洁白,食味好。该品种对水肥要求不严,适于早播,在黄淮区域10月上、中旬播种,6月1~2日成熟,较豫麦2号早熟1~2天。 百农64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高产稳产,一般每亩成穗40~43万,穗粒数32~33粒(稀植群体每穗60~66粒),千粒重40~42克,每亩产量可达500~550公斤,最高可达600公斤。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百农64在河南北至安阳,南至信阳、南阳的广大区域及江苏、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区、山东省的西南部地区均可种植,高肥、中肥皆宜。高产栽培要施足基肥,精细整地,中上等肥力地每亩施硝酸磷30公斤+尿素7.5公斤,或二铵25公斤+碳酸氢铵50公斤。足墒下种,适期早播。在河南北中部及山东西南部宜在10月1~20日播种,河南南部、江苏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区以10月10~25日播种为宜。每亩基本苗15~18万,加强年前管理,培育壮苗;年后早促,提高分蘖成穗率;后期注意防治蚜虫。 豫麦2号 1 来源:豫麦2号是宝丰县农科所1972年以65(14)3作母本,抗辉红作父本进行杂交,于1978年育成,原名“宝丰7228”。1983年省品审会第五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分蘖力强,成穗数多,耐寒性较好。冬前长势较弱,起身拔节后长势转强。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叶片宽短、挺直。株高80-90厘米,较抗倒伏。正常秋播时,6月初成熟,比百农3217晚2-3天。落黄较好,子粒较饱满。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35克左右。穗下部不孕小穗较多。中感条锈,但发病较晚;轻感叶锈、白粉、散黑穗病和赤霉病,在豫南对产量有一定影响。种子后熟期短,成熟时遇阴雨穗易发芽。蛋白质(干基)10.5-12.3%。产量三要素(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比较协调,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适宜在中部和北部高肥地区推广种植。在中部适宜播期为10月5-10日,豫北可稍早,豫南可稍晚。播量高水肥地每亩5-6公斤,中肥水地每亩8公斤左右。 该品种增产潜力较大,应重施底肥,氮磷配合,保证冬前壮苗。因其冬前幼苗长势较弱,可于11月中、下旬进行一次肥水管理。在散黑穗病区种植时,应进行药剂拌种。成熟时要及时收获,以防遇雨穗发芽。 豫麦4号 1 来源:豫麦4号是1976年从洛阳市郊角大队科研组用阿夫变异株经然60辐射育成的新品系70-4-92中选择株高为84厘米的单株,后经连续单株穗选培育而成的,原名洛7602。1985年省品审会第六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偏春性大穗型早熟品种。苗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抗寒性较差。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较差,抗倒性一般。穗长方形,较大,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35克左右,品质较好,蛋白质(干基)含量10.1-14.2%。正常秋播时,5月底成熟,全生育期227天左右,落黄好。中抗条锈,轻感叶锈,中度感染白粉病。豫南发现感染土传花叶病。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适宜中北就地区推广,在中等偏高肥水地种植。适宜播期在10月10-15日,晚播可推迟到11月底。在亩产300-400公斤的肥力水平,亩播量7.5-8.5公斤,300公斤以下亩播量7-10公斤。晚播时间在10月20-30日,播量10公斤左右,在11月份播种,播量在11-13公斤,正常群体结构最高分蘖60-80万,最后成穗35-40万。在高产条件下栽培要防止倒伏。 郑州7279 1 来源: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72年以7019(毛阿夫×郑州6号等四父)的第二代选株为母本,6609-0-32-5(丰产3号×郑州5号)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而成,原系谱号为7279-3-3-(2),原名郑州7279。1985年经省品审会第六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适宜我省新灌区、旱肥地、旱原地、岗坡地和烟区种植,以亩产200-300公斤地块最为适宜。其适宜播期:豫北在寒露后,豫中在10月中旬,豫南在霜降前后播种为宜。因子粒大,分蘖力弱,亩播量沙土地7.5-8.5公斤,粘土地9-10公斤,晚播条件下12.5公斤为宜。 本品种具有发育早、灌浆期长、成熟较晚的特点,需要施足底肥,增施磷肥(土杂肥3方左右,碳铵、过磷酸钙各25公斤)。在底肥不足情况下,可在冬前或返青时早施少量追肥(尿素5-10公斤),拔节后不宜追肥,以防延迟成熟。可浇拔节、抽穗水,不浇麦黄水。 豫花1号 1 来源:洛阳市农科所于1975年用洛阳9号×泰山2号杂交组合F1代(代号7409)的花药(花粉发育时期为单核中、晚期)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的方法,1980年选育出农艺性状优良的旱薄地新品种,原名“豫花一号”。1985年1月经省品审会第六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株高95厘米左右,抽穗整齐,茎秆细而弹性好。叶片小而上冲,叶深绿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小穗排列紧密,口松紧适中不落粒,成熟时落黄好。穗棍棒形,长5.9厘米,每穗粒数平均27.3粒,穗重1.05克,长芒、白粒角质,千粒重35-38克,抗病性一般。抗寒、抗旱、抗干热风,适应旱薄地,耐瘠薄,耐盐碱,突出优点是耐干乾旱,品质较好,穗下节细长,韧性好,适宜草编。但植株较高不抗倒伏。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适于在丘陵旱薄地及沙碱地种植。适宜播期10月5-10日,每亩播量7公斤左右。要求每亩基本苗15万,越冬群体不超过60万,春季应控制在80万以下,每亩有效穗不低于25万。底肥要施足有机肥,每亩3-5万,春节前后应注意追施氮肥,每亩施碳酸氢铵25公斤。 偃师9号 1 来源:偃师县农科所1976年用山前麦作母本,偃师四号作父本,于1984年经系统选育而成,原名偃师九号,系谱号76(64)-0-2-3-199。1985年10月经省品审会第七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洛旱1号 1 来源:洛阳地区农科所于1973-1982年用矮丰三号作母本,6850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名洛旱一号,系谱号7314-81-1-1-3-A。1985年10月经省品审会第七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多穗型、半冬性早熟品种。株高90厘米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叶片窄短上举,茎秆较细,株型紧凑,成穗率高,亩成穗性较强。穗圆锥形,长芒,白颖,白粒,小穗密集,多花多实,千粒重34克左右,落黄好,较丰产三号早熟2-3天。子粒饱满,耐旱、耐瘠、抗寒、高抗干热风,中抗条锈、叶锈病。缺点是,亩产量325公斤以上成熟前易发生点片倒伏,但对子粒饱满度影响很小。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适于北中部亩产325公斤以下的水、旱地种植。播种量同一般半冬性品种(如丰产三号),在洛阳地区为9月25日至10月5日,基本苗每亩15-20万。在旱地种植时,应注意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积温多分蘖,后期及时防治红蜘蛛,在水地种植时,注意控制亩成穗数在40万左右。要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量,严防倒伏。 80B2 1 来源: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1977年从昆明市农科所引进高加索/69(8)1F2单穗,经连续四年南繁北育,于1980年选育而成。原名80B2,系谱号为[高加索/69(8)1]-1-16-1-4-2-7。1986年9月经省品审会第九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春性,适于晚播品种。幼苗直立,叶姿稍披,透光性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穗方棍形,长芒,白壳,平均每穗45左右;子粒白色,品质半硬,千粒重40克左右。蛋白质含量14.5%(干基),赖氨酸含量0.3%左右,蒸烤品质好。熟期中等偏早,株高75厘米左右,耐肥耐水,抗倒力强。抗条锈,轻感叶锈,抗黄矮,感白粉病,赤霉病轻。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适于中南部地区高肥地种植,在北就可作晚茬品种利用。沿黄稻区晚茬种植增产显著。产量水平为300-450公斤。播种要求:第一,在黄河以南淮河两岸等地可作为中、早茬麦种植。播期10月中下旬为好,播量9-10公斤为宜。应底肥施足,适量追施返青、拔节肥,后期一般不要追肥。第二,在黄河以北作为晚茬麦10月25日至11月中旬播种,过早播易遭冻害,播量每亩13公斤左右。第三,沿黄水稻晚茬麦田每亩播量15公斤。该品种耐旱性好,但耐瘠性能稍差,肥力条件差的麦地不宜推广,经济条件好,可多施氮肥,增施磷肥,更能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 豫麦10号 1 来源: 豫麦10号是豫西农专1976年以中引4号为母本,偃师四号为父本杂交,经系谱选择,1983年育成,原名豫西832。1988年9月经省品审会审定通过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春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偏弱,成穗率中等。前期长势较弱,拔节后生长旺盛,抽穗后有明显蜡质。株高85-90厘米,茎秆粗脆,叶片宽大,株型较松散。穗子粗大,呈长方形或棍棒形,长芒,白壳。穗长9-12厘米,结实小穗18-22个,不实小穗1-2个,中部小穗结实4-5粒,平均穗结实45粒左右,多花多实,结实性好。子粒白色,卵圆形,腹沟较深,子粒大,千粒重43克左右,饱满角质,抗条锈、赤霉和叶枯病,轻感叶锈和白粉病,高抗干热风。后期茎叶功能期长,熟相正常,落黄好。成熟期比豫麦7号晚3-4天。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由于它适宜在我省北、中部地区,亩产300-400公斤,中等地力条件下种植。栽培上应抓好以几点:一是施足底肥,精细整地,足墒播种,打好高产基础。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的施用应本着“高产田控氮增磷,中低产田增氮增磷”的原则,力争把氮磷比例调整为1:0.5左右。一般亩施粗肥4000-5000公斤,过磷酸钙和磷铵各50公斤,结合深耕施入。二是适时播种,控制播量,注意播种方式。根据弱春性特点,我省中部应在10月15日前后播种,豫北部在寒露后,豫南部霜降前后。播量每亩7-8公斤为宜。推广机播和宽窄行播种及20厘米耧靠播,保证苗全、苗匀。三是科学追肥、灌水和田间管理。应浇足越冬水,注意中耕除草,培育壮苗;控制返青水,浇好孕穗水、灌浆水,不浇麦黄水。底肥充足时,一般可不追肥。如果底肥不足,追肥应以冬肥为主。春季追肥时应控制氮量,注意防治病虫。四是应走“低群体,壮个体,争穗重”的道路。在基本苗15万左右的基础上,冬前头数45万上下,年后最高头数65万左右,成穗29-30万,穗粒数40-45粒,千粒重40-45克。五是蜡熟期及时收获。 许06 1 来源:1980年漯河市农科所从山西省运城棉花所引进的运79-4小麦品系中,进行系统选育,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原名许06。1988年9月经省品审会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幼苗匍匐,分蘖力强,苗期长势较弱,春后转壮,叶色青绿,叶片长披。株型松散,株高90厘米左右。抽穗后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护颖椭圆,方肩,颖背凸起有齿。粒白色,椭圆形、粉质到半硬质,千粒重38克左右,粗蛋白含量12.5%,赖氨酸0.285%。中抗条锈、叶锈,中感叶枯病、白粉病、感赤霉病。全生育期228天,比豫麦7号晚熟2-3天,落黄一般,较耐旱,不抗倒伏。 豫麦12号 1 来源:豫麦12号是林县姚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县农科所在1976年以7023小麦为材料,用C060-γ射线辐射的种子,经4年选育于1980年育成,原名辐白7023。1988年9月经省品审会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春性早熟品种。幼苗直立,分蘖中等,株型紧凑,株高79-90厘米,比7023低15厘米左右,茎秆粗壮,抗倒伏,全生育期236天,比7023早熟3天左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子粒饱满度中等,半角质,结实率高,千粒重38.6克左右,中抗条锈、叶锈、叶枯、白粉病,轻感赤霉病,耐寒性较差。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适宜于亩产250-350公斤中产中晚茬地种植。在豫北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播种适宜温度5日平均为14-13℃,过早易受冻害;因该品种分蘖力较弱,一般每亩播量12-13公斤;要重视春季管理,施好起身肥,提高分蘖成穗率。 豫麦13号 1 来源:豫麦13号为省农科院于1982年引进漯河市农科所百农3217× 9612-2的杂交一代种子,经连续选育而成,原名郑州891。1989年9月经省品审会第十五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多穗型早熟品种。幼苗半匍匐,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灌浆快。长芒、白壳、白粒,子粒饱,容重高(800-83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37%,赖氨酸0.43%。株高80-85厘米,较抗倒伏。生育期234天,比豫麦2号早熟3天。高抗条锈,感白粉和叶枯病。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适于中、北部地区大面积种植,是接替百农3217较为理想的品种。其栽培技术要点:一是重施底肥,酌情追肥。一般亩施农家肥3000-5000公斤,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左右。如地力或底肥不足,可在起身至拔节期间亩追尿素5-8公斤,或碳铵20公斤左右。二是适时早播、精播。播种期以10月上、中旬为宜。播种量在高水肥条件下每亩5-6公斤,在一般水地条件下每亩6-7.5公斤。三是及时防病、治虫。高产地区及白粉病重发区可在拔节至抽穗阶段用粉锈宁防治一次,灌浆期用乐果防治蚜虫1-2遍。 豫麦14号 1 来源: 豫麦14号系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育种教研室,1977年用(偃大72-629×7410)作母本,75(2)作父本三交选育而成,原名豫733。1989年9月经省品审会第十五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中熟偏晚品种,分蘖力中等。株高75-85厘米左右,芽鞘绿色,叶片短宽上举,株型紧凑,叶片浓绿,茎叶有蜡质,茎秆粗壮,繁茂性好,根系发达。穗长方形,长芒、白壳、小穗密度中等,子粒椭圆形,黄白色,硬质,千粒重40-50克,容重776克/升,种子休眠期长,抗穗发芽。成熟期偏晚,适应性强。突出优点是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干基)为15.6-16.6%,可制烤麸和面包。据1983-1984年度省区试结果,对条锈病和叶锈病高抗至轻感,白粉病轻至中感,抗旱、抗干热风强,适应性广。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该品种产量与对照种相当,蛋白质含量高,品质优良,宜在亩产300-350公斤的旱地适当规划种植,以提供优质面粉、烤麸和面包的原料。播期为10月5日至15日,播量每亩10-11公斤或基本苗20-22万。应施足底肥,适当控制氮肥,后期不宜浇水,防止贪青晚熟,有条件的可喷微肥,以促早熟。 豫麦15号 1 来源:豫麦15号是周口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80年以偃师四号作母本,以贵州抗病品种盘江三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名周8846。1989年9月经省品审会第十五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春性晚播早熟品种。幼苗偏直立,全生育期225天左右,成熟早,比百农3217早熟2-3天。叶片稍披,芽鞘绿色,分蘖力中等偏强,成穗率高,株型中紧,株高75厘米左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粒卵圆形,千粒重40-45克,容重800克/升左右,半角质,蛋白质干基含量在13.7%以上。种子活力和发芽势较强。中感叶锈和白粉病,轻感赤霉病。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适于中北部地区中、晚茬亩产300-500公斤肥力水平种植。应着重发挥矮秆大穗、抗倒抗寒和晚播早熟等优势,供麦稻两熟和麦棉套作利用。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粒数和粒重。最适播期为10月中旬,每亩播量7-9公斤,晚播可10-13公斤。冬前达7叶龄和播量过大的偏旺麦田,要深锄和镇压1-2次,一般麦苗追施尿素5公斤,并浇水一次。由于该品种分蘖两极分化快,拔节、抽穗早,春季应早浇水、早追肥、早管理,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大穗发育。一般于起身至拔节期每亩追施尿素7-10公斤。后期要浇好灌浆水和叶面喷肥,并注意防治蚜虫、叶枯病和白粉病。 豫麦16号 1 来源:豫麦16号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1979年以郑州761为母本,贵州农学院选育的无芒7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名郑州79201。1989年9月经省品审会第十五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弱春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冬前长势强,分蘖多,叶色深绿,叶片较长,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达到壮苗越冬,拔节后叶片大小适中,旗叶功能期长。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小穗排列较紧密。口松紧适中,株高80厘米左右,茎基部节间坚韧,抗倒伏力强。成熟期适中,千粒重40克以上,容重807克/升。蛋白质含量13.31%、赖氨酸0.33%。抗条锈、赤霉病,轻感叶锈、白粉病、后期易感叶枯病。 3 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该品种适宜中、北部地区水肥地种植,亩产400公斤以上地力水平最能发挥增产潜力。播期10月8-15日,每亩12-16万苗为宜。因冬前长势强,分蘖多,切忌早播和大播量,以防冻害。要重施底肥,注意氮磷配合,浇好越冬水,返青期在壮苗基础上不浇水不追肥,起身到拔节酌追氮肥,确保高而稳定的千粒重和足够的穗数及穗粒数。切忌追肥偏晚和氮肥过重,氮磷比例失调,以减轻叶枯危害。后期要注意防治蚜虫。 豫麦17号 1 来源:豫麦17号系内乡县农业科学试验站1980年以偃大7406作母本,南阳75-6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系谱号为8082-8-14-4-3,原名内乡182。1990年9月经省品审会第三届二次会议审定并命名。 2 特征特性: 3适应地区与栽培要点:由于它适于我省高、中产区中、晚茬地广泛种植。栽培措施上应突出抓好四点:一是提高整地质量、施足底肥、打好基础、培育壮苗。要求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二是严格掌握精量匀播,每亩播量为8-12公斤,力争做到合理密植。三是播种期掌握在10月13-20日,晚播可到10月底。加强管理,特别要侧重于苗期和中后期管理。首先针对该品种冬季苗弱,生长缓慢,春发较早,长势过猛的特点,若前期干旱,部分底肥不足,应抓好查苗补苗、冬灌追肥。4-5月份若阴雨偏多,要狠抓喷(肥)防(病虫)措施。 豫麦18号 1 来源:河南省偃师市科委二里头科研站于1978年用郑州761与偃师4号杂交选育而成。 2 特征特性:属弱春性多穗型矮秆早熟品种,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子粒卵圆形,穗纺缍形,千粒重40克左右,容重800克/升上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强,抗倒伏,株型紧凑,上部叶片小而上举,光合效率高,灌浆速度快,后期落黄好;成熟期一般在5月30日前后。品种早熟、避灾、抗干热风,所以年际间粒重变幅不大。 3 适应地区及栽培要点:该品种适应于广大黄淮麦区中晚茬高肥水平下种植,稳产高产。属多穗型品种,以穗多取胜。适播期为10月中旬前后,高水肥地每亩播量6~7公斤,基本苗12~14万;一般水肥地每亩播量7~8公斤,基本苗14~15万。晚播麦播量增加到10公斤,基本苗20万以上。肥水管理上要求施底肥,底肥不足应尽早追肥,注意浇好拔节水,防治病虫害。 河南省优质高产专用小麦品种介绍 豫麦28(郑州8603) 1、品种来源:河南省农科院小表所从优质红粒舂小麦品种“中作8131-1”中选出的白粒早熟品种,1986年育成,原名为郑州8603,1992年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银奖,1993年审定并命名为豫麦28号。 2、特征特性:属春性早熟品神,生育期 2IO天,幼苗半直立,色淡,株型紧凑,株高90cm,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籽粒白色、角质,千粒重40g左右。分蘖较早,分蘖力中等,成穗率 40-60%。抗锈病、白粉病;轻感黑穗病和蚜虫。 3、品质状况:粗蛋白含量1O.7%,湿面筋含量35.1-40.5%,沉降值39.6ml,吸水率 61.4-65.9%,面团形成财时间5-10分,稳定时间3.2-12分,面色体积760-890cm3,评分82.5 分。 4、栽培要点:适宜我省中北部晚荏地种植,中部地区播种期10月19日以后,北部地区10月中、下旬均可,播量每亩6-8kg,要施足底肥,配合磷、钾肥,增施种肥,播前保证底墒,争取一播全苗,抽穗前后要及时防治病虫害。 豫麦34(郑农7号) 1.品种来源:1982年由郑州市农科所用矮丰3号//(孟县201x牛株特)/豫麦2号杂交选育而成。1994年审定命名为豫麦34(原名郑农7号),1995年3月农业部鉴评为面包用优质小表新品种;同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1998年定为国审小麦品种。 2.特征待性:豫麦34属弱春性大粒品种,分蘖力中等,千粒重45g白粒角质,株高80cm左右,抗倒伏力强,早熟,成熟期同豫麦克风8,高抗白粉病、条锈病,综合性状好。熟相欠佳,易感蚜虫。 3.品质状况:豫麦34品质优良,其容重802g/l,蛋白质 含量15.4%,湿面筋32.1%,沉降值55.5mL,吸水率62.6%,面团形成时间8.1分钟,稳定时间10.3分钟,面包体积732cm3,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面包小麦,与国外进口的加麦2号小麦相接近。 4 栽培要点:豫麦34是一个高产、优质、晚播早熟新品种,适宜我省中北部地区中晚茬种植。播期以10月IO日左右为宜。播量每宙7-8kg,晚播应适当增加播量;返青、齐 穗期注意用粉锈宁防治叶枯病,喷洒磷酸二氢钾及氧化乐果防治蚜虫。 豫麦35(内乡184) 1.品种来源:豫麦35是河南省内乡县农科所用(绵阳84-27×内乡82C6)F1×豫麦17杂交选育而成。1995年9月审定命名为豫麦35,属面包用优质小表。 2.特征特性:豫麦35属弱春性早熟品种,千粒重42g,白粒角质,株高 75cm,株型紧凑,秆粗抗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每亩成穗35万左右。全生育期2IO天。高抗条锈、土传花叶病,中抗白粉病、玟枯病、赤霉病、叶锈病。 3.品质状况:豫麦 35品质优良。据农业部品质化验结果:蛋白质含量16.36%,赖氨酸含量O.423%,湿面筋32.3%,沉降值38.5ml,吸水率53.6%,面团形成时间 7.2分,稳 定时间13分,面包体积788cm3。 4.栽培要鱼:豫表 35耐旱、耐寒、耐肥水,适合亩产300-500公斤水平的高肥水地或岗丘陵旱地种植,豫南、皖南、苏、鄂可作为中早茬利用,豫北、皖北、冀南、鲁南可作为中晚茬利用。播期1O月1O-30日,每亩播量5-8公斤。小麦齐穗至灌浆期,采用健株栽培技木,叶面喷施粉锈宁、多菌灵等,可有效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等。注意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豫麦47(丰优3号) 1.品种来源:豫麦47是河南省农科院小表研究所丰优室于1988年引进新乡市农科所的豫麦2号×百泉3199F1代种子,经多年连续单株选育而成。1993年获第二届全国农业 博览会铜奖;1997年1O月审定命名为豫麦47。 2.特征特性:豫麦47为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千粒重 40g左右,长芒、白壳、白粒、角质,株高 75cm左右,抹型紧凑,分蘖成穗率高,落黄好,熟期与豫麦18相近,耐穗发芽。中抗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中感叶枯病、白粉病。 3.品种状况:豫麦47的突出特点是品质优,其容重805g/L,蛋白质含量15.68-15.8%,赖氨酸0.44-0.495%,沉降值43.4ml,湿面筋37.8-42.8%,干面筋14.06%,吸水率62.4-63.5%,面团形成时间4.3-7.5分,稳定时间5.5-13分,评价值54-68,面包体积771cm3,达到农业部1993年通过的优质面包小表品质标准。 4.栽培要点:豫麦47属弱春性,适于黄淮麦区豫中北、苏、皖北中晚茬中上等肥力地种植,高产田更佳。河南省中部地区播期为10月中、下旬,最佳播期为1O月 1O日前后。每亩播量 6- 7公斤,晚播适当加大播量。追肥应掌握氮肥后移原则,灌浆期应注意防治蚜虫。 豫麦49(温麦6号)-986系 1、品种来源:由温县祥云镇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吕平安站长从温麦6号变株中异选择,经多年多点试验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在保持了温麦6号的中早熟、分蘖力强、成穗多、春季拔节快、两极分化利索,旗叶上举,株型紧凑,穗层整齐,半矮秆,抗倒能力突出,中抗条、叶锈,籽粒饱满;品质优的特点上,抗病能力迸一步提高,纹枯病和干尖现象明显减轻。丰产性更加明显,穗粒数增加2-5粒,千粒重提高2-3g,株叶型更加合理,茎秆粗壮;成穗数高于温麦6号,穗层更加整齐。 3、品质状:温麦6号986系籽粒角质,粒重稳,品质优,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评定为99年度主要农作物优质专用面包型新品种,并可用于加工优质挂面及饺子专用粉。据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拭中心(哈尔宾)检验结果,粗蛋白含量16.19%,湿面筋合量33.5%,沉降值45.5ml,吸水率54.8%,面团形成时间3分;稳定时间13分;评价值60,面包体积760cm3,面包评分83.5。「 4、栽培要点:温麦6号986系是一个难得的高产、优质、多抗品种,也是目前河南省亩产达到600公斤的首选品种,适合黄淮麦区500-600公斤产量水平中早茬种植。10月上、中旬播种,播量每亩5公斤左右,增施有机肥,拔节后追肥,N、P、K肥配合施用,搞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豫麦 50号(丰优5号) 1.品种来源:豫麦50是河南农科院小表所丰优室从中、美、澳等国内外20多个优资源组成的抗白粉病轮选群体中选择优良可育株,并经过多年系谱和混合选择选育而成。1998年9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麦50,并获农业部第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2.特征特性:豫麦50属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分蘖多,耐寒性好。茎秆粗,叶片较宽大,株高85厘米左右,亩成穗40万左右,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0-50g,落黄好;方穗;长芒、白粒、粉质。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纹枯病;轻感赤霉 病。 3.品质状况:豫麦50属于优质饼干、糕点软麦,籽粒蛋白质含量13.95%,湿面筋24.6%,沉降值13.5ml,吸水率59.2%,出粉率 57.5%,面团形成时间1.1分,稳定时间1.05分,烘焙评分88.29分,综合评份明显优于澳洲白麦和饼于粉,达到优质软表标准。 4 栽培要点:豫麦50适宜豫中、北部中晚茬种植,特别是在亩产400公斤左右产量水平地区、轻沙地及稻棉晚茬麦区,增产潜力较大。一般播种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下旬,最佳播种期10月中旬,亩播种量5-7公斤。在管理上,应少施氮肥,增施P、K肥,拔节前喷施10%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克,可降秆壮苗。中后期结合“一喷三防”防治病虫害。 豫麦56号(郑优 6号) 1、品种来源 :郑优6号是郑州市农业科所以(891× 8836)为母本,冀表541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9年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豫麦56号。 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大穗大粒、多抗早熟新品种,幼苗半直
/
本文档为【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