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补脾大法

补脾大法

2012-01-11 5页 pdf 396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7769

暂无简介

举报
补脾大法 补脾大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补脾土为治疗大法,用之得当,收效卓著。古人有诸 病不愈,寻到脾即愈之说,足见治脾之法在祖国医学的作用不可小觑。 1.助运 脾居中州,运化水谷。脾气充盛健运有权,自可随食随化,无积滞之患。如江笔花所说: “诸积皆属于脾,脾土果旺,则何物不化?”假如脾气弱,消磨无力,势必出现消化呆滞, 纳减腹胀,肠鸣泄泻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状。久则头晕眼花,面色淡黄,倦怠乏力诸恙相继而 至,治疗应先健脾助运,使纳运正常。代表方为五味异功散、健脾丸、参苓白术丸。 2.建中、益气 脾胃主...
补脾大法
补脾大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补脾土为治疗大法,用之得当,收效卓著。古人有诸 病不愈,寻到脾即愈之说,足见治脾之法在祖国医学的作用不可小觑。 1.助运 脾居中州,运化水谷。脾气充盛健运有权,自可随食随化,无积滞之患。如江笔花所说: “诸积皆属于脾,脾土果旺,则何物不化?”假如脾气弱,消磨无力,势必出现消化呆滞, 纳减腹胀,肠鸣泄泻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状。久则头晕眼花,面色淡黄,倦怠乏力诸恙相继而 至,治疗应先健脾助运,使纳运正常。代表方为五味异功散、健脾丸、参苓白术丸。 2.建中、益气 脾胃主中气,荣养全身。古有上损下损过中皆在不治之说。凡虚损虚劳病久,治疗棘手 时,苟能遵《内经》“上下交损,当取其中”之旨,抓住建立中气一法,使中气一振以荣养 全身各脏功能,其复杂病情即可向顺利方向转化。显效方为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附子理 中等。再则脾输布水谷精微。惟脾功强健,水谷精气始可“灌溉四旁”布达周身,使诸脏受 益。补脾则可益气,此是治疗气虚不足的重要途径。显效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3.补血 血源于脾,系脾营肾精化合而成。若脾运失健,纳谷渐少,化源亏乏,则营血生成日减, 诸症接踵而来。当此脾功衰惫之际,虽见血亏亦不可直接补血,亟宜补脾培土,以裕生化之 源,则收效较易。显效方为大剂四君子汤加首乌或黄精、小剂量归脾汤等。 4.生津 脾阴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脾阴亏损,则津血津液无由化生,而见唇燥口干,舌光红少 津等证。立法施治当补脾育阴而生精。显效方为二冬膏、玉竹膏、珠玉二尘粥、资生汤、无 比山药丸、石斛夜光丸等。 5.止血 脾气主升,脾健运,统摄有权,则血行常道。如脾气虚,升摄裹撷之力衰退,血运失其 正轨,溢出脉道,势必酿成种种出血病证。补脾既能统血以裹撷血液营运于经脉之中,更从 根本上控制出血。显效方为归脾汤。 6.摄液 津液的环流代谢,有赖于脾的转输调节。脾虚统摄无权,则水液脱陷下行,不能内濡脏 腑,上润口舌,复见狂饮不已,尿崩溲频,肌肤枯燥等象。补脾则可升津液,调整水液运行。 显效方为滋辟饮、无比山药丸等。 7.举陷 正常升降运动的枢纽在脾胃。假似中气虚陷,谷气下流,气机升降不利,临床上突出表 现出脏器功能衰退迟堕,如现代医学诊断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应用补脾法升提 中气,堕脱每随清阳升腾而复位。 8.行水 脾对水液具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脾功受损,水湿聚而不运,流溢于肌肤,则见 浮肿面黄,腹满脘痞,口淡不渴,纳减便溏,小溲短少,脉象沉缓,舌淡苔白滑等候。用药 应培土健脾,令脾气复振,运化有权,小溲通畅,则邪水下泄,肿满自消。显效方为五苓散、 五皮饮、实脾饮等。 9.除痰 脾为生痰之源。脾气不振,运化失职,水谷精气不能生化如常,则可聚而成饮成痰,故 选健运中州,培土运湿之品,以鼓舞脾气,乃痰浊水饮的治疗。显效方为六君子汤、苓 桂术甘汤。 10.退热 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营卫之气的主要来源,故脾功自强,生化有源,维持着营在 脉中卫行脉外的和谐协调状态,卫阳之气才能发挥其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及御邪外袭等生 理效应。否则营卫之气匮乏失调,则症见身热畏风,遇劳即发,热势或高或低,身倦自汗, 声低懒言,大便稀溏,脉象虚弱,舌淡而润等。对此既不能投解表发散之品耗气伤津,亦不 可施滋阴清热之剂凉降消伐,须遵甘温除大热之旨,着重扶益脾气,和调中州,使营卫复充, 则身热诸恙随之消失。显方为补中益气汤。 11.熄风 脾功强健,水谷精微生化如常,始可“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维持肢体关节运动自如 的生理状态。所以热病、久病之后伤及脾土,气血颓败,致筋脉失养,手足蠕动,等虚风内 动之候。固然搐搦抽掣为厥阴所主,但其发生的原因,却由中土衰惫所致,治疗时尤须审慎, 切忌凉润镇潜之品复伤脾气,当发补虚安中,培土宁风为要务。显效方为理中汤加天麻、钩 藤。 12.生肌 脾主肌肉。倘使脾虚可致精气失布,不长肌肉,而见疮疡溃烂,久不愈合。临床上表现 为形体消瘦,脓水清稀,疮形软陷,溃后难敛等,设能补脾旺其中气,则肌肉易丰满,疮疡 易愈合。显方为黄芪建中汤、归芍六君子汤等。 13.荣窍 脾居中土,灌溉四旁,联络四脏,与诸窍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假若脾气虚弱,则精气 匮乏,引起九窍失养;再则清阳不升,复致阴火上乘,“邪害孔窍”。从而出现青盲、内障、 视物模糊,鼻窍不利,耳鸣,耳聋,口糜流涎,齿龈萎缩,咽喉肿痛等。基于中宫虚惫,精 气不引起九窍不利的病源所在,临证时务须开阔思路,善于应用气血相关理论,在九窍病证 中辨识与脾虚有关的症候、体征,有的放矢地选投益气补脾之品。显效方为补中益气汤、升 阳益胃汤、益气聪明汤等。 14.束带 若脾气虚损运化失职,水谷精气凝而反聚为湿,流注下焦,伤及任脉,则可形成带下之 患。症见白带清稀,量多如注,绵绵不已,面色萎黄等。对此治法,武之望曾明确指示:当 以“壮脾胃升阳气”为要务。一旦脾功健旺,清阳升腾,邪湿下泄,则带下随止。显效方为 完带汤等。 15.固胎 胎元固否责在脾胃肾。若先天不足,伤及肾气,复因孕后脾气受损,化源匮乏,致气虚 失摄,血亏乏养,胎元不固,往往酿成滑胎之疾。治当脾肾兼补,着重培益中气,摄养胎元, 显效方为所以载丸、泰山磐石散等。 16.催产 催产是针对滞产而言。造成滞产的原因固非一端,然由脾乏健运,中气大虚,致形神交 瘁,产力内乏者为多见。临床表现为宫缩时间短,间歇时间长,产程进展缓慢,阵痛微弱, 神疲身倦,语音低怯,心中空荡不宁等象。立法施治当投补脾健中之剂,使中气复振,推运 之力骤增,则胎儿自易娩出。显效方为大剂人参理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药物举例 粳米 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 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 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 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虚之人, 最宜食之。 糯米 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 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 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锅巴 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 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 "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愈"就是 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西国米 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 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 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 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 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薏苡仁 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 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饭豇豆 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 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 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 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 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 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牛肉 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 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故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 泻、脾虚浮肿之人,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这对脾胃虚弱 的恢复,大有裨益。 牛肚 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 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 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 亦宜。 鲫鱼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 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 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白鲞 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干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 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 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鲞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 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可见脾胃虚弱者食之颇宜。 鲈鱼 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本草经疏》说得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 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症自除。"脾胃虚弱者宜常食之。 大枣 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 2000 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 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对脾虚便溏、胃弱食少、 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服用大枣。 樱桃 性温,味甘,能补脾益气。《名医别录》中就说:"樱桃主调中,益脾气。"《滇南本草》 亦云:"樱桃治一切虚症,能大补元气,滋润皮肤。"凡脾气虚弱者宜食。 芡实 性平,味甘涩,入脾、肾经,有补脾益气、固肾涩精的作用。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 或脾虚妇人带下者,食之最宜。 菱角 熟者甘平,鲜者甘凉,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本草衍义》中曾说:"煮熟取仁 食之,代粮。"用老菱制取淀粉叫菱粉,也有补脾作用。《唐本草》云:"菱,作粉极白润宜人。 "《纲目拾遗》亦载:"菱粉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
/
本文档为【补脾大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