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

2019-06-16 6页 doc 18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5706

暂无简介

举报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隐藏的人格读后感 好多人都希望通过模仿荣格,而走上自性化之路。 好像还有好多人,以为自性化之途,大约是要抛开面具,活出真我的风采的。 但是似乎人们忘了两点: 01 第一,荣格自己,人格面具曾经发展到了顶峰。 他在《红书》开篇有言,自己40岁时已经名利双收。大概比linkin park主唱Chester Bennington 40岁时在摇滚圈的地位还要高些。 他当时已经是国际顶级精神病学家,也是学院心理学重要领军人物,顶尖大学教授。 就在此时,他人生大反转,自毁前途,混迹江湖于精神分析圈,那时候弗洛伊德这邪魔外...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
隐藏的人格读后感 好多人都希望通过模仿荣格,而走上自性化之路。 好像还有好多人,以为自性化之途,大约是要抛开面具,活出真我的风采的。 但是似乎人们忘了两点: 01 第一,荣格自己,人格面具曾经发展到了顶峰。 他在《红书》开篇有言,自己40岁时已经名利双收。大概比linkin park主唱Chester Bennington 40岁时在摇滚圈的地位还要高些。 他当时已经是国际顶级精神病学家,也是学院心理学重要领军人物,顶尖大学教授。 就在此时,他人生大反转,自毁前途,混迹江湖于精神分析圈,那时候弗洛伊德这邪魔外道在学院派诸长老眼中的地位,远不如今天乐嘉、武志红在张海音、钱铭怡心中的地位。偏巧荣格如同令狐冲上了黑木崖,一不小心当了明教教主,弗洛伊德建立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搞民主选举,选主席,即便在弗洛伊德及其朋友对抗下,荣格仍然高票获胜连任。 眼看他可以踢走弗洛伊德,自立为王。白道、黑道上的人格面具都发展到顶峰。 然而,他却再次远离人群喧嚣,红尘名利,回归田园,一边做泥瓦匠手工建房,一边做治疗写书自我分析。 不曾经历外圣之风光,何敢妄言内王之超越? 02 第二,人们大概也忘记了,彻底抛弃人格面具,并不是那么愉快美妙如同和心爱之人漫步于碧海椰林白沙滩。 这件事让荣格吃尽苦头,一方面幻觉频发,接近精神分裂,另外一方面违背伦常之事不断发生,与多位女性关系暧昧,名誉扫地。 直到晚年,他终于领悟到炼金妙道,在于允持厥中,hold the tension of opposites , 这才恢复精神系统的平衡性,最终写作出其自传。 那时候,他已经70多岁了。 中年自性化要义之一,是要成为你自己,成为完整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如此努力地成为他自己呢? 显然此人,之前用力过猛,拼命要成为别人称许的人,为了成为别人称许之人,不惜分裂自己。 换言之,此人名利双收,却丢了自己。 荣格便是此种典型。 对于人格面具,荣格认为它是一种假自我,是一种我们对自身的理念的集合,是我们和周遭环境互动中形成的妥协。 在心理动力学历史上,在荣格提出了“人格面具”这一概念后,荣格学派却很少有人再继续研究,除了Jacobi在1967 年出版了《灵魂的面具》一书,算是有分量的作品。 个中原因,在我看来有两点:其一,“人格面具”这个术语遇到了竞争对手;其二,“人格面具”在早期荣格派的分析中相对不重要。 01 “人格面具”遇到了竞争对手,是指后来在精神分析历史中,有几个术语内涵和“人格面具”颇为类似的,一个是“防御机制”,一个是“自我身份认同”,一个是“假自体”。 人格面具说到底,是一套防御丛,在应对自我与环境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在青春期它得以固化,形成一个人的人格成分,所谓自我身份认同。 这些方面,基本上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派,有了非常精细的研究,如近年来风行的Blackman的《心灵的面具:101防御机制》,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定义、发展、临床操作,自我心理学派都有非常精细化的阐述。 Winnicott的假自体一说,也和荣格所言的人格面具诸多重合之处,据说,Fordham就曾经写信提醒Winnicott这一点。就连科胡特,也在1975年的《科学上的原创性和重复性》一文中提到,假自体、真自体这样类似的概念,在荣格、阿德勒那里已经有所阐述。 02 至于第二点,“人格面具”在早期荣格派的分析实践中相对不重要,大概是因为,荣格自己和他的大部分病人,问题就在于人格面具过于强大和膨胀。不存在要继续发展这方面能力的需要。 他们的治疗原则在于放下那过厚的人格面具,故而早期荣格派的分析技术,大多有些对人格面具急追猛打的嫌疑。 故而时至今日,即便从业多年国外的荣格派分析师,都还有人把“人格面具”当做“虚伪”的同义词使用。更不用说国内我等荣格拥趸。 那么 当前中国人是否也是人格面具过度膨胀了 人格面具是不是只是一个无用的累赘 一个需要马上卸下的负担呢 ?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通过临床研究来回答。 《隐藏的人格》,就是这么一个研究,在此书中,作者黄国胜医师,在正确地理解了人格面具的社会适应功能基础上,对人格面具的分类,人格面具的形成和转化做出了可喜的尝试,并且配合了众多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对有的人来说,需要放下僵化 的、厚重的人格面具,展现真我的童真、允许灵魂的黑暗浮现; 对有的人则要强化薄弱的人格面具,不能继续赤裸奔走; 有的人格面具太破碎、需要得到整合,有的人格面具太强化,需要不断分化。 除了黄国胜外,我国还有不少人进行了人格面具的研究。 如国际认证分析师山西师大的范红霞教授及其学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如《母亲意象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心理分析及实证研究》(范红霞,申荷永,2008)《父亲意象人格面具的结构的实证分析与心理分析》(贾晓娜、范红霞,2011)等等,也有其他一些作者对人格面具理论进行了研究,如马向真写的《人格面具与道德认同危机》,郭品希写的《荣格人格面具思想探究》等(马向真,2007;郭品希,2011)。 总体上来说,国内的研究比起国际上虽然有一定距离,但是相差也并非遥不可及。 我想,下一步对于人格面具的研究大概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界定“人格面具”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尤其是它与以下两个概念的区分:身份认同,假自体。 其次,发展临床上有关人格面具的信、效度较高的测量工具。用于诊断和疗效评估。 第三,结合单一个案研究这种方法。深入探索针对人格面具工作的技术。尤其是各种技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第四,以上各种技术在具体的各种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如何与治疗师的个性匹配,如何影响治疗师的人格发展,这是治疗过程变化动力学的重要内容。 我们知道,所谓“治疗师的职业自我”,其实也是一种人格面具,这种人格面具什么阶段应该强化,什么阶段应该放下,是非常值得探索的。迄今为止,作者只看到在荣格学派的移情炼金术和精神分析关系学派中有相关阐述。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人格面具如何建构和消解。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格面具有何影响。 比如我们知道,儒家是提倡人格面具的修养的,所谓“化性其伪”,“存善去恶”,《荀子·性恶》甚至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而《周易·文言》中甚至体会到这种过程是一种美学修养,“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这和荣格所提的自性化炼金中,人格面具与阴影的激烈交战迥乎不同。 那么,这是由于中国古人太过虚伪,人格面具过度膨胀,以至于完全体会不到阴影的存在吗? 还是中国古人另辟蹊径,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让他们不至于陷入荣格所描述的各种自性化陷阱中? 诗人有言,“涂脂抹粉匀,转眼四时春。莫笑三分假,方为座上宾。” 人生如戏,人生如梦,梦中演戏,自不免要带上面具,关键是,这个面具的分寸感可以掌握到三分之假的恰当吗? 作者李孟潮
/
本文档为【隐藏的人格读后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