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地球大气

2011-12-30 29页 ppt 2M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4019

暂无简介

举报
地球大气nullnull第二章 地球大气本 章 内 容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铅直结构 大气的物理性质null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 干洁大气(即干空气) 水汽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一、干洁大气 地球大气由三个部分组成: 干洁大气的定义及其成分变化: 定义: 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null 成分变化: 0~90km,主要成分和含量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90km以上,氮稍有减少,氧稍有增多,氩和二氧化碳 明显减少,其中氧分子和氮分子开始离解 。 各种成...
地球大气
nullnull第二章 地球大气本 章 内 容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铅直结构 大气的物理性质null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 干洁大气(即干空气) 水汽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一、干洁大气 地球大气由三个部分组成: 干洁大气的定义及其成分变化: 定义: 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null 成分变化: 0~90km,主要成分和含量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90km以上,氮稍有减少,氧稍有增多,氩和二氧化碳 明显减少,其中氧分子和氮分子开始离解 。 各种成分介绍: 各成分总体状况:2-1 干洁大气的成分(高度25km以下)null 氮气(N2): 存在方式: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作用:是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合成氮肥的基本原料。 自然条件下,氮气只能通过闪电雷暴作成形成,通过降水过程被植物和土壤吸收利用。 氧气(O2): 作用: 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 积极参与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 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null 臭氧(O3): 时空变化: 时间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空间变化:水平:由赤道向两极增加。垂直: 55~60km,含量极少。 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12~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 从10km向上,逐渐增加; 近地面,含量很少; null 这幅地图显示的是臭氧空洞。1986年,南极的臭氧量仅是30年前的一半。   1988年,探测发现北半球上空臭氧层已比20年前要薄百分之三。这种变化足以使皮肤癌的病例大幅增加。null 作用: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温作用。 二氧化碳(CO2): 来源: 生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有机物质的燃烧和分解、火山喷发作用等。 时空变化: 时间变化: a) 白天、晴天、夏季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 黑夜、阴天、冬季。 b) 工业革命前小于工业革命后。null 空间变化:水平:城市大于农村;垂直: 0~20km,含量最高; 20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少。 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 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生“温室效应”。null温室效应模式图null二、水汽 来源: 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null 时间: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一般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 时空变化: 作用: 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 出长波辐射,对大气起着“温室效应”。null 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二、大气中的杂质 气溶胶粒子: 定义: 分类:液体质粒、固体质粒 固体质粒的来源: 有机质数量较少,大多为植物花粉、微生物和细菌等; 大气中沉降速率极小、尺度在10-4μm到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null 无机质数量较多,主要来源于:尘粒、烟粒、海洋中浪 花飞溅的盐粒,流星飞逝后留下的灰烬,火山尘埃等。 作用: 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 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 失去的热量; 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 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形成有重要意义。 null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 定义: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 分布: 空间上垂直:主要集中在3km以下的低层大气中;水平:城市多,农村少;陆地多,海洋少。 时间上:冬季多,夏季少;清晨和夜间多,午后少。 null 火山爆发、风吹扬沙和沙尘暴、雷击森林失火等。 来源: 自然过程形成。 人为过程造成。 工业和交通上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农业上化肥、农药的喷施,生活上制冷采暖的排放与泄漏等。null 二次污染物: 分类: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出来的物质。 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互相作用或与大气正常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null 大气污染的 危 害 null第二节 大气的铅直结构一、大气的铅直分层null 对流层: 厚度变化空间: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低纬地区:平均厚度为17~18km; 中纬地区:平均为10~12km; 高纬地区:平均为8~9km;时间:夏季大于冬季。 特点: 主要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高度每升高100m, 气温下降0.65℃。) 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null 分层:下层、中层、上层、对流层顶。 下层(摩擦层或行星边界层):0-2km 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 在接近地面约30~50m高度以下的气层称为近地气 层,常有雾形成。 中层:2-6km 空气运动以对流为主; 有中云和直展云出现,由云滴增大成雨滴的过程 多在此层进行,因而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气层。null 上层:6km至对流层顶 受地面影响更小,气温常在0℃以下,水汽含量少, 各种云均由冰晶或过冷却水滴组成。飞机飞行在此 气层常出现结冰现象。 在中、低纬度地带,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m·s-1 的强风带,即所谓高空急流。 对流层顶: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1-2km的过渡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甚至成为等温状态。 由低层上升而至的水汽和尘埃等多聚集在这里,使 能见度恶化。null 平流层:对流层顶~55km 25km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显著升高。 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 比较平稳,适宜于飞机航行。null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顶部气温可降至-83℃以下。 空气有强烈的垂直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 热成层(热层、暖层、电离层):中间层顶~800km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空气质点在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产生 电离现象。null 散逸层: 这一层中的大气物质具有向星际空间散逸的特性,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null二、大气上界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大气上界的高度为1,000~1,200km。 另一种是以大气密度接近星际气体密度的高度作为,大气上界约在2,000~3,000km高度处。 null第三节 大气的物理性质一、大气的质量 假定大气是均质的,以气温0℃时、45°N(或45°S)处、海平面上的大气密度ρ0为标准( ρ0 =1.293kg.m-3),则此时大气厚度(Z0)经理论计算约为8,000m。于是单位截面积的大气柱中空气的质量为:m0=ρ0·Zo=1.293×8000=10344kg.m-2 假定条件下的大气质量:据此推算,地球表面大气的总质量大约有5×1015t。 nullρz为Z高度处的大气密度; ρ0为标准状态下的大气密度; Z0为均质大气的高度,Z为对应于要计算ρz的高度。 大气密度的计算公式:null二、气象要素 定义:表示大气状态和特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 内容: 日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 天气现象: 在大气中或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学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null 大风、飑 常见天气现象: 雨、阵雨、毛毛雨 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霰、米雪、冰粒、 冰雹、冰针 雾、轻雾、露、霜、雨淞、雾淞 吹雪、雪暴、龙卷、积雪、结冰 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霾、尘卷风 雷暴、闪电、极光
/
本文档为【地球大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