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

2011-12-25 45页 doc 469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40534

暂无简介

举报
社会调查第一章 社会调查概述 一、社会调查现有的认识水平 · 名称 · 国内: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 国外:调查方法、调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 · 定义 · 较抽象:一种认识社会的实践活动 · 较具体:一种资料收集方法 · 较宽泛:到社会中了解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统称 · 狭义:以自填问卷和结构式访问方法抽样调查的工作过程。 · 有的人认为全部任务只是收集资料,有的人认为社会调查既包括资料的收集工作也包括资料分析工作。 · 知识体系 · 国内:将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
社会调查
第一章 社会调查概述 一、社会调查现有的认识水平 · 名称 · 国内: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 国外:调查方法、调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 · 定义 · 较抽象:一种认识社会的实践活动 · 较具体:一种资料收集方法 · 较宽泛:到社会中了解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统称 · 狭义:以自填问卷和结构式访问方法抽样调查的工作过程。 · 有的人认为全部任务只是收集资料,有的人认为社会调查既包括资料的收集工作也包括资料分析工作。 · 知识体系 · 国内:将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试验法,文献法等并列作为社会调查中资料收集方法;将社会调查分为普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四种。 · 国外:资料收集方法只包括问卷法和访问法,社会调查仅仅指抽样调查。 · 概念与社会调查方法之间的联系上: · 社会调查方法与社会研究方法是一样的,名称不一; · 二者不同,社会研究方法中包含社会调查方法。 二、什么是社会调查? · 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总体地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地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地社会研究方式。 · 自填问卷法:指的是调查者将问卷表发送给(或邮寄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填答,然后再由调查者收回的资料收集方法。(现代社会调查中最常用) · 结构式访问法:指调查者依据问卷,采取口头询问的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 三、对社会调查的认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 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和法学等)与自然科学相比,主要特点是: · 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 · 社会科学研究更多的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不仅指研究者观察失误,还包括研究者的阶级地位、政治倾向、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 · 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社会科学研究无法完全仿效自然科学研究,试图发现永恒的社会规律。 对社会调查的认识 · 社会调查是一种了解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活动 · 是直接收集社会资料或数据,进而对资料或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和推理以求确定社会现象的性质和规律的过程,是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和手段。 四、社会调查的类型 · 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 · 普遍调查 · 抽样调查 · 根据收集资料的方法 · 问卷调查(自填问卷调查和邮寄问卷调查) · 访问调查(当面访问和电话访问) · 调查的目的和作用 · 描述性调查 · 解释性调查 · 预测性调查 社会调查的类型(应用领域) · 市场调查:为拓展商品的销路,以便更好的为企业的生产和利润服务,而围绕某类产品或某种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购买情况、商标的宣传效果等所进行的调查。例如:空调市场调查,某种饮料的口味测试等。 · 民意调查(舆论调查):对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例如:关于申奥的民意调查,美国总统选举的民意测验等 · 研究性调查:具体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社会科学学科领域中的社会调查。主要用于对某类社会现象所具有的一般规律或普遍法则进行探索和研究。例如:费孝通教授的《蒙汉通婚研究》、《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等。 五、社会调查的作用 · 描述状况——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 观、准确的描述。“是什么?”例如: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问题调查 · 解释原因——解释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安混乱,法制不够健全….. 预测趋势——对未来的社会现象或者发展趋势作出一 定的预测。对犯罪现象的特征,现状以及各种原因有一定认识后,从而根据社会中的因素和条件发展变化预测其发展趋势。 六、传统与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区别 · 来源:传统主要是以毛泽东农村社会调查和国内老一辈社会学家所作的社会调查;后者主要是以抽样调查为主; · 调查方式:传统的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为主,现代调查以抽样调查为主; · 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前者选取少数几个个案或典型作为调查对象,并且这种选取所依据的也研究这得主观分析和判断;而后者往往采取从总体中随机抽样的方法,且抽取也是依据某种客观的规则或程序; · 从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上看,前者主要采取无结构的自由访问、座谈会等方式;后者主要采取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自填式问卷或者结构式访问的方式; · 从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上看,前者主要是定性分析方法即主观、思辨、领悟、归纳的方法,后者主要依靠定量分析的方法即客观、实证、统计、演绎的方法。 七、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 选题阶段:选择调查课题、调查问题明确化、论证调查课题 · 准备阶段:设计调查、开展探索性调查、课题的操作化与指标设计、问卷设计、抽样设计、资料收集方案设计 · 调查阶段:进入调查现场、采用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 · 分析阶段: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录入、进行统计分析、开展理论研究 · 总结阶段: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调查报告、评估调查结果 第二章 社会调查研究理论 第1节、 社会理论的构造 1、 理论的基本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假设 1、 概念 (1) 定义:是对现象的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2) 分类: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 (3) 抽象性:抽象层次越高的概念往往包含多个抽象层次低的概念,并且是难以直接观察和描述的。抽象层次越高,其涵盖面就越大,特征越模糊。例:物质财富-生活用品-家具-椅子 (4) 组成:名词:是对同一类现象的概况;抽象定义:界定出这些现象的范围和主要特征;经验内涵:是由名词所指示的那部分现象,在经验层次上与名词和抽象定义相对应。例如: 名词 含义 抽象定义 社会改革 含义 社会体制与人为改革 意 内 意 内 指 涵 指 涵 经验现象或事物 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变革 2、 变量 (1) 定义:许多概念往往包括若干个范畴、值或亚概念,如“性别”“职业”等,使得概念具有多值特性。就是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说包括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反之成为常量。 (2) 类型: 自变量:(x)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 因变量:(y)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 x y. 中间变量:介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自变量 中间变量 因变量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现状) (3) 变量之间的关系: A、 相关关系: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或取不同值时),另外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或取值也不同),反之也一样。 例如:声望随着权利的变化而变化。 发现人们的年龄不同时,对生育的态度也不相同,二者存在相关关系。 方向:正相关:当两个变量的取值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的相关关系。 负相关:当两个变量的取值变化具有相反方向变化相关关系。 B、 因果关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会引起或导致另外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反过来,当后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却不会引起前一个变量的变化。(是特殊的相关关系) 判断两变量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具备三个条件: a、 存在相关关系 b、 x的变化先于y的变化,原因在结果之前。 c、 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即二者不是表面关系而是根本关系 C、 虚无关系:不存在共变关系,通常是对虚无假设进行检验。 3、 命题 (1)定义: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的关系的陈述。用来表面现象之间的关系,在逻辑学上被称为判断。 例如: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降低 (2)类型: a、 公理:处于理论的最高层次,是高度抽象的陈述。“人都是自私的”“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 b、 定理:由公理推导出来,可被经验事实来检验。由公理和定理还可以推导出其他更具体的命题。公理式的理论是以演绎三段论为基本形式的。例如:由公理1: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公理2:理性行为都是受到社会环境制约的。可推论出定理1:人的政治行为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的。 c、 经验概况:通过大量事实的观察而归纳出来的,经验色彩比较浓厚。 d、 假设:在研究之前提出的待检验的命题。 4、 假设 (1) 定义: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做的推测或设想,是对问题的尝试性解答。 (2) 特殊性:a、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是相对具体的变量;b、假设中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可通过经验观察进行检验,所以实际中更多研究者会使用假设。 例如:人的犯罪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 (3) 陈述形式: a、 函数式陈述:基本形式:y=f(x) b、 条件式陈述:如果x….,则y….。x是先决条件,y是后果。 c、 差异式陈述:A组与B组在变量x上有(无) 差异。0假设、虚无假设。 (4) 假设的作用 A、 指导研究:一般都以假设为起点,指导研究者如何入手,选择何种研究方式和调查方法,收集哪些资料?何时结束调查?科学的基本程序: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注意:一旦假设建立后,就只能搜集与假设有关的资料,忽视甚至摈弃证明假设错误的资料。 B、 逻辑推导:由理论直接演绎而来的假设一般比较抽象,研究工作假设:通过抽象理论假设推导出来的具体特殊的经验假设。反之也可以由一些具体的经验假设上升为抽象的理论假设,用它说明更广泛、更普遍的现象。 例如:“对外开放可导致犯罪率增高”推论出“沿海地区比内地犯罪率高” “通过工业化社会中人们的读写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观察”,可以推论出,“随着社会发展人的智能也无限发展”的假设。 C、 发展理论:经过证实或者证伪,可以促进理论的应用,从而发展理论。 理论建设经由:假设 假说 定律 2、 两种推理方法 1、 归纳法 (1) 一般原理:如果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观察大量的S类对象,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S都毫无例外的具有某种性质P,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所有的S类对象都具有性质P。 (2) 特征:从经验现象出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概况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从个别、特殊到一般、普遍的方法。 (3) 例:调查1000名青年(男女各500名),了解他们选择配偶的标准。调查结果绝大部分青年都考虑对方的年龄、身高、学历、职业、家庭状况、收入、相貌、性格、品位等9方面。可归纳出一般认识:中国青年择偶的主要标准是个人自然特征(年龄、身高、相貌);个人心里特征(性格、品位);个人社会特征(职业、家庭情况、学历、收入) (4) 归纳法的局限性: a、 由一些个别事例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并非是可靠的,它有可能被其它未观察到的事例所推翻。卡尔波普的有关白天鹅的引证。 b、 由归纳不可能逻辑地推论出一般原理,因为由归纳得到地结论只是对一些具体地个别地经验现象地概况,只适合于一定时间、地点、场合、范围,它仍然停留在经验层次。 2、 演绎法 (1) 原理:从一般地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地事件或现象,可以说是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经验,与归纳相反。 (2) 基本形式: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推导出结论地方法。例如以上面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地研究结论为出发点,做演绎分析:大前提:凡是(符合调查对象特征的)中国青年都按此标准择偶;小前提:某地区(或某单位、某个人)青年是中国青年;结论:所以某地区(或某单位、某个人)的青年按此标准择偶。这样“中国青年择偶标准”的研究结论就脱离了某个具体的调查,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 (3) 局限性:由于演绎的大前提,即一般原理或公理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由它推演出的命题也可能是错误的,故不能很有效的解释具体现象。此外单纯靠演绎也不可能发现理论的错误。 3、 假设检验逻辑 (1) 基本原理:波普提出,由归纳法和演绎法构成,目的克服两者的局限性。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做出修正或者推翻原有的理论,发展新理论。 (2) 例:要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 制改革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出发, “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这一理论命题,由它还可以“” “人们的收入水平决定人们的政治参与水平”,用变量语言表述:人们收入水平越高,政治参与程度越高。把它称为研究假设,有了假设就可以进行观察或调查来检验假设,收集一些地区或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政治参与程度的资料,然后将观察结果与假设进行比较,最后决定是否接受假设。 第二节 社会理论的建构 3、 两种推理方法 1、 归纳法 (1) 一般原理:如果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观察大量的S类对象,所有这些被观察到的S都毫无例外的具有某种性质P,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所有的S类对象都具有性质P。 (2) 特征:从经验现象出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结论。从个别、特殊到一般、普遍的方法。 (3) 例:调查1000名青年(男女各500名),了解他们选择配偶的标准。调查结果绝大部分青年都考虑对方的年龄、身高、学历、职业、家庭状况、收入、相貌、性格、品位等9方面。可归纳出一般认识:中国青年择偶的主要标准是个人自然特征(年龄、身高、相貌);个人心理特征(性格、品位);个人社会特征(职业、家庭情况、学历、收入) (4) 归纳法的局限性: a、 由一些个别事例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并非是可靠的,它有可能被其它未观察到的事例所推翻。卡尔波普的有关白天鹅的引证。 b、 由归纳不可能逻辑地推论出一般原理,因为由归纳得到地结论只是对一些具体地个别地经验现象地概况,只适合于一定时间、地点、场合、范围,它仍然停留在经验层次。 2、 演绎法 (1) 原理:从一般地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地事件或现象,可以说是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经验,与归纳相反。 (2) 基本形式: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推导出结论地方法。例如以上面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地研究结论为出发点,做演绎分析:大前提:凡是(符合调查对象特征的)中国青年都按此标准择偶;小前提:某地区(或某单位、某个人)青年是中国青年;结论:所以某地区(或某单位、某个人)的青年按此标准择偶。这样“中国青年择偶标准”的研究结论就脱离了某个具体的调查,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 (3) 局限性:由于演绎的大前提,即一般原理或公理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由它推演出的命题也可能是错误的,故不能很有效的解释具体现象。此外单纯靠演绎也不可能发现理论的错误。 3、 假设检验逻辑 (1) 基本原理:波普提出,由归纳法和演绎法构成,目的克服两者的局限性。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做出修正或者推翻原有的理论,发展新理论。 (2) 例:要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 制改革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出发, “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这一理论命题,由它还可以“” “人们的收入水平决定人们的政治参与水平”,用变量语言表述:人们收入水平越高,政治参与程度越高。把它称为研究假设,有了假设就可以进行观察或调查来检验假设,收集一些地区或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政治参与程度的资料,然后将观察结果与假设进行比较,最后决定是否接受假设。 4、 理论建构 理论的最终来源是:实践和感性经验。从经验观察出发来建立理论,这一过程称为理论建构。 观察 经验概括 理论 (1) 从观察到经验概括 1、 经验资料分类 a、案例资料:对几个或几十个调查案例的记录。 b、统计资料:大量样本的统计。 2、案例资料的归纳方式: (1) 列举法:通过简单枚举建立经验概括。一般是得出一种普遍现象的概括,而不涉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严景耀的“中国犯罪问题研究”的结论包含大量由列举归纳法得到的经验概括: a、 犯罪者多为经济地位低下的人; b、 青少年犯罪往往只与家庭有关,但成年犯罪包含许多社会问题; c、 在美国,多数成年犯罪是惯犯,在中国,成年犯中大多数是偶犯; d、 性犯罪及暴力犯罪在夏天比较多,在冬天比较少; (2) 排除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在许多命题中,排除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命题,保留未被事实所反驳的命题以建立经验概括。试图概括出某一现象的普遍原因。 例:观察许多人的死亡,然后排除“人都是由于疾病而死亡”,“人都是由于事故而死亡”,“人都是由于战争而死亡”等命题,保留“除意外或偶然因素”,找出许多个别案例中的共性或必然的因果关系。 注意:以上两种方法得到的概括是否具有普遍性,还要取决于案例的数量及他们的代表性或典型性。 3、 统计概括 — 由统计资料归纳出的命题。也是一种经验概括,主要依据概率原则,用观察到的样本资料推论总体特征。 例如:杜尔凯姆的“自杀论”依据统计资料得出大量的经验概括:(统计规律) a、 天主教徒比新教徒的自杀率高;(宗教信仰) b、 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的自杀率高;(居住地) c、 富人比穷人的自杀率高;(社会阶层) d、 男人比女人的自杀率高。(性别) 4、 经验概括的作用: a、 能为新的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b、 能够检验原有理论中的错误; c、 研究者从中得到启发,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论。 (二) 从观察到经验概括 ——是运用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的抽象。包括四个步骤: 1、 建立解释项的概念,这一抽象概念包含经验概括中的各种变量的共同属性或特征。 例:杜尔凯姆通过统计资料得出大量的经验概括:(统计规律) e、 天主教徒比新教徒的自杀率高;(宗教信仰) f、 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的自杀率高;(居住地) g、 富人比穷人的自杀率高;(社会阶层) h、 男人比女人的自杀率高。(性别) 解释变量:宗教信仰、居住地、社会阶层、性别 解释变量的共同特征:不同类别中的低值与高值比较:呈现出:前者内部比较团结,个人联系比较紧密,人际关系比较融洽。 抽象解释项概念:社会整合(社会一体化) 2、 建立被解释项的抽象概念。 (1)被解释变量:自杀现象 (2)抽象:(概括出此类现象的共同特征)不正常的、反常规的、反社会的或偏离社会的现象。与犯罪、反叛、抗议等属于同类现象。 (3)得出自杀现象的抽象概念:越轨行为 3、 建立理论命题—将解释项和被解释项联系起来。 “社会整合影响越轨行为” 4、 建立命题体系。 (1) 社会整合程度是社会关系的层次(群体层次)上描述社会凝聚力的大小,它的测量纬度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1. 但人的行为是直接受到人的动机、态度影响的,即:对自杀行为有影响的因素还包括心理层析(个人层次)中的心理整合,它的测量纬度是:心理(精神)反常-心理(精神)正常。 2. 心理整合程度与社会整合程度有关但又与后者不完全相同。通过上述理论和精确定,就可以得到更多理论命题,是关于含动知关系的命题: b、 轨行为的比率与个人主义程度成正比; c、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集体主义程度成反比; d、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心理反常程度成正比; e、 越轨行为的比率与心理正常程度成反比; 将这些抽象命题按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理论: 5、 理论的检验过程 1、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 由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称为扎根理论。其建构程序: (1) 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 (2) 从观察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 (3) 由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 (4) 扎根理论得到了可靠经验证据的支持,但主要特点不在于它的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抽象出新概念和新思想。 理论层次 X Y 抽 象 宗教信仰x1 y 自杀率 居住地x2 社会阶层x3 经验层次 性别x4 2、 扎根理论的缺陷 扎根理论是一种“事后解释”,收集到事实所做的主观解释,尽管与观察到的事实相一致,但并是不唯一的,从同一个事实或同一个经验概括中可以“跳跃”出不同的理论解释。 (1) 因此扎根理论无法从多种可能的理论解释中判断或检验哪种更可信。 例如:许多国家进行的调查研究都发现:“妇女比男人的宗教信仰程度都要高” 五中不同的理论解释: (2) 缺乏必然的可信性,因为他所依据的经验证据是由不完全归纳提供的。 3、 理论检验的步骤 波普根据扎根理论(乃至所有理论)的这种无法克服的缺陷来反对归纳逻辑,他认为研究的目的不是从经验观察中建立或证实理论,而是通过观察,寻找反例来反驳和推翻原有的理论,以此来促进理论的发展。 (1) 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理论解释,明确表述所要检验的理论。 (2) 运用逻辑推演从理论推导出一组理论命题(称为理论假设)。 (3) 运用经验推演将理论假设转述为具体的研究假设(工作假设)。是操作化过程,是理论检验研究的关键环节。 (4) 收集有关资料。(案例资料、统计资料) (5) 整理与分析资料。 (6) 检验与评判理论。 第3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 1、 研究的一般程序 确定研究课题阶段-制定研究方案阶段-收集资料阶段-资料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 在初步探索或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第三章 课题的选择与论证 1、 社会调查课题 (一)、区分概念 1、 社会问题或现象: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 2、 研究问题(调查课题):指社会研究中回答或解决的具体问题。常常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但更具体、更集中,也更明确。 3、 研究主题:(调查任务)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现象领域或者问题领域。可包含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 (二)、调查课题分类 1、 自选课题:研究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教学或实际工作的需要,或者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研究兴趣,并结合社会的某种需要,自己选定的课题。 2、 委派课题:由有关的机构、部门、单位或个人根据他们的某种需要所确定并委托或指派给研究者进行调查的课题。 3、 某些机构所提供的课题,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介于二者之间,既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规定性,也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 选题的重要性 1、 决定调查的方向 2、 体现调查的水平 3、 制约调查的过程 4、 影响调查的质量 3、 调查课题的标准 1、重要性—有意义、有价值(最基本的标准) A、 理论价值:体现在调查课题对一门学科的发展、某种理论的形成或检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等所能做出的贡献。 a) 重新验证已经被证明的理论的正确性而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b) 对某一理论做出补充论证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c) 证明某一理论的适用范围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d) 对原有理论产生怀疑,为了否定或部分否定这个理论而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e) 对社会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回答。 B、 实践价值:体现在调查课题对现实生活所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是否能进行科学的回答,是否能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上。 a) 为了制定政策而进行研究; b) 为了了解事物的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而进行研究; c) 为了制定规划和计划进行研究 d) 为了对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进行研究。 例如:费孝通教授主持研究的《江村经济》马林斯诺预言:“将被认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描述中国乡村社区全部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2、创新性—独特、与众不同 填补空白 在研究思路、角度、依据理论、调查对象、采用方 法、调查的内容等方面,与前人有所不同。 3、可行性—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决定性标准) A、主观限制:研究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包括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甚至还包括研究者的性别、年龄、语言、体力等等纯粹生理因素方面的制约因素。 B、客观限制:所受到得外在环境或条件得限制。包括调查时间、调查经费、调查对象、单位是否合作、是否合法、是否符合被调查者得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 4、合适性—最适合研究者个人特点。 A、 选择的课题是否是有兴趣完成的课题; B、 研究者对该问题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熟悉程度; C、 研究者与所研究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程度,以及研究者所具有的各种资源、条件与该问题的要求相符合的程度等。 4、 课题的选择与论证 1、 研究主题的选择与分析 特点:相对宽泛、笼统,也更具一般性 选择分析:一般来说: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若干个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对研究主题的分析,将其变为较为集中且切实可行。 选择研究主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婚姻问题研究” 分析研究主题: 从婚姻层面上可分为: 从年龄层面上可分为: 从区域上可以划分为: 2、 研究问题(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 研究问题的确定需要对研究问题明确化,即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缩小研究问题的内容范围,对研究问题给予明确陈述,从而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课题。 选择调查课题 婚姻问题 从婚姻层面上选择:再婚问题 从年龄层面上选择:老年人 从区域上可选择:城市 调查课题: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老年人再婚问题的调查 3、 课题的论证:按照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适合性的 原则与标准加以论证。 例:关于上述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老年人再婚问题的调查课题的论证: 5、 选题的来源 1、 从现有文献中寻找 · 学术著作、教科书、报纸杂志的文章和标题、学习笔记、谈话记录,尤其是社会科学的报纸杂志。 《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人口学研究》、《教育研究》、《青年研究》等 · 文献综述:也称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是指到目前为止、与某一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自己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 社会研究报告中,往往包括文献综述部分。 2、 现实生活中寻找 3、 从个人经历中寻找 6、 选择调查课题的方法——题目细胞法 · 试提炼出你感兴趣的调查课题: · 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探索 · 大学生择业倾向 · 独生子女意外伤害调查 · 国民艾滋病认知情况 · 青少年犯罪问题 如何看待口袋书? 社会调查设计 调查策划与调查设计 策划是宏观把握调查过程 设计是调查作业的操作技术 故:策划包括有对设计的考虑,但二者内容不同 策划案例: 笔记本销售人员:城市居民拥有量(精确要求相对误差<10%) 假设调查成本:50元/户 若:精确比例:5%:则需要调查7300户,成本>36万元; 精确比例:20%:则需要调查1800户,成本<36万元; 在策划阶段需要考虑信息: 哪些信息可通过其它渠道获得而不必通过昂贵的市场调查获取? 还有哪些信息可能无法通过市场调查获得? 调查设计 方式设计:根据研究不同要求和目的确定采用的方法; 抽样设计:抽样方法、抽取样本、精确度等; 问卷设计:一门科学与艺术; 模拟设计:对真实调查情况的模拟。 完成调查设计需要具备的理论 4、 调查的目的 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Surveys) 作用: 初步的考察、了解:本人对研究问题、现象不了解;研究问题鲜为人知,不涉及。 为更深入、更系统、更周密的研究提供指导线索。 此类:也称为“先导性研究”。方法:比较简单,不太严格、通常采取偶遇抽样或者判断抽样等非概率的抽样方法。样本规模较小。 适用对象:普适性调研方式。 适用时间:研究之初,问题不了解不确定时。 适用特点:用于在一种更正式的调研之前帮助调研者把问题定义的更准确,帮助确定行动路线;或取得相关资料。 适用重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重点。 研究方法: 查阅文献法— 提供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作用: 了解以往的研究成果,保证科学的连续性和继承性,避免盲目与重复研究; 了解与课题有关的各种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借鉴和批判现有观点,选择新角度、采取新手段、新思想。 了解研究的社会历史背景。 请教专家法— 曾研究过此问题的社会科学家、政府工作部门干部、研究人员、所调查地区部门主管等。利用第一手资料的知情人。 实地考察— 去观察、询问,增加感性知识,明确内容,确定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urveys):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回答“是什么?”如何发展的?特点和性质是什么? 应用范围:普适性调查研究。 市场调查研究:用于描述市场的范围、消费者的购买实力、销售渠道的可行性等。 市场占有率:明确某公司及其竞争对手的总销售量所占比例; 销售分析:地理区域、商品流通路线、利润种类及数量; 形象研究:明确消费者对公司及其产品的看法和认识; 价格研究:价格变动范围和频度等; 社会科学中:中国犯罪问题研究、江村研究 生活中:节目收视率情况调查 研究时间:当前现状或者历史发展(横剖研究或纵贯研究) 空间范围:几个地区或城市,或整个国家;整体描述或将整体划分为一些类型进行描述比较、 层次和角度:a、经验层次或抽象层次 b、宏观层次或微观层次 c、社会结构或社会行为或社会观念 具体化和操作化:概念具体化 例:描述中国社会阶层的状况和变化 “社会阶层”定义如何界定:何种标准(收入、职业、教育程度、生活模式、身份)? 进一步操作化:具体指标和分类原则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研究对象的选取: 普查:全面、准确、普遍性、缺乏深度 方式: A、统计报表:由上级普查部门(通常是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普查表,由下级有关部门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填报。 B、建立专门的普查机构,由专门的调查人员采用专门的调查表对每个调查对象进行直接的调查登记。 抽样调查:非全面调查,依据概率论原理,从调查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将其结论推及到总体的调查方式。 A、样本规模:大于探索性调查,三种中最大。 B、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封闭式问题为主自填、邮寄问卷法,结构式访问法。 C、资料整理:电子计算机、统计分析方法 准确性和概括性: 准确性:对社会现象的分布状况、特征做精确的描述和说明; 概括性:非个别、非片面的,反映总体的一般状况和普遍现象。 解释性研究:主要目的是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后果、探寻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解释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会变化…… 方法: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即:研究前建立理论框架(理论假设),提出明确假设,联系起来,构成因果模型。 建模方式: 列出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案例: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离婚率有明显增长 探寻其原因 经过初步探索研究,根据某些理论和实际经验找出各种可能影响因素 从中筛选主要原因 建立多因一果模型或者一因多果模型(探求现象的原因与结果) a. 多因一果 离婚率的增长 b、一因多果 注:Xi:自变量 Yi:因变量 详析两变量之间的关系 先不列出各种原因和结果,而是选择一个最主要的自变量建立研究假设,然后用各种资料检验假设,并深入详细的分析这两个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再建立因果模型。 案例:离婚率的增长与宗教信仰的减弱同时出现的,后者可能是一个主要因素:两变量的因果联系可作为主要研究假设,而其他因素(道德观、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结婚年龄等)可作为检验因素,待统计分析后再确定与它俩的关系。 深入分析变量间的作用与机制 社会现象错综复杂,相互联系,作用,现象之间存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的影响也是通过各种因素起作用,欲有效解释,必须考虑各种现象之间的作用机制。 案例:考察认识到:宗教信仰减弱会导致两个对离婚率增长有影响的后果:a、道德束缚减弱;b、更强调个人价值 这两因素作用不同,所以建立一个复杂的因果模型: 时间框架 横(剖)向调查 ——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调查资料,做横断面研究。 关于时间点:并不是指一天、一分、一秒,而是相对较短的一段(连续的)时间:可是一周、一个月、三个月 优点:调查面广、资料格式比较统一、来源于同一时间 缺点:资料深度、广度较差 纵向调查(纵贯调查) ——是在不同时点或较长的时期内研究社会现象,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包括三种类型: 趋势研究(Trends Studies): ——指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 目的: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状况比较,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 注意:为了有利于比较,不同时点上必须有相同的调查内容,同样的测量方法,每次问题必须一样。 同期群研究(Cohort Studies) ——指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进行研究。 注意:同期群研究注重的是某一类型,而不是某一个体的特征。 在不同时点可以调查不同的人,只要满足属于同一类型。 抽样是随机的,保证调查到的样本可代表这类人。 追踪(同组)研究(Panel Studies) ——指同一批(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 注重个体特征,因此在每次调查中都调查同一批对象。 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比较不同时期变化 缺点:调查范围较小,难以进行不同类型比较,时 间长,资金多 优点:描述事物变化的过程,不同现象相互的因果关系。 第四章 社会调查研究设计 1、 分析单位的含义 1、 分析单位(Units of Analysis):一项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对象(注意:并非调查对象,也不是研究内容或研究主题)是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特征汇集起来以描述它们组成的较大集合体或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2、 研究内容: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它们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具体项目或指标。 3、 调查对象(抽样单位):研究者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 一般来说:分析单位等同于抽样单位,例如:妇女离婚观、学生的思想状况等;但有时二者不一致,例如:分析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2、 几类分析单位 1、 个人 —— 最常用的分析单位,通过分析个人特征、群体特征来解释和说明各种社会现象。 (1) 常见:学生、农民、军人、个体经营者、 城市居民 、老人、女职工、少年犯等。 (2) 注意:分析的不是人类共有的特征,而是分析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不同社会制度或不同文化中的具体特征,即:分析各种社会角色特征,如家长与子女,学生与老师,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等。 (3) 是对个人进行描述,但并不停留在个人层次,将对这些个体的描述进行聚合和处理,从而能够描述和解释由个人所组成的各种群体,以及由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所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现象。 (4) 一项关于某城市就业问题的社会调查。 A、分析单位:该城市中的每一个合格的劳动力(18-60岁) B、研究内容: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描述每个人的就业特征,就业、失业、待业等情况。 C、高层次:聚合成就业率、失业率、待业率等,用来描述该城市整个劳动力总体就业状况,去分析和解释与这种就业状况相关的各种原因和结果。 2、 群体——主要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如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工人、农民、干部、富人、帮派、非正式团体、朋友、社交圈等。 (1) 研究和分析的层次:是群体而不是个人 (2) 群体为分析单位,但调查内容有可能是个人特征 (3) 有时群体特征不同于个人特征 (4) 经常利用群体成员的平均值描述群体特征 3、 组织——正式的社会组织,由具有共同目标和正式分工的一群人所组成的单位。如:企业、商店、学校、医院、机关单位、政党等。 (1) 社会研究一般分析某一组织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以及组织内部的结构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2) 组织特征:包括规模、类别、管理方式、行为规范、上下级关系、任用、晋升、解雇等方面。 (3) 可以通过组织成员来获得整个组织的特性。 (4) 对同一现象的研究,会依据调查的侧重点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分析单位。 例如:A、教授比例大的社会学系比教授比例小的社会学系更有可能多招生。分析单位:社会学系 B、各社会学系中,带有较多研究生的教授是否比那些带有较少研究生的教授发表的更多。分析单位:教授 C、如果研究那些教授比例比较大社会学系中的研究生是否比教授比例较小的社会学系中的研究生更有可能参与科研课题,则分析单位是:研究生 4、 社区—— 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如:小城镇、城市、街道、集镇等。 (1) 通常描述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交往活动、文化活动、行为规范及社区历史发展过程等。 (2) 可进一步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的研究-宏观层次 (3) 利用社区的人口规模、社区异质性程度、习俗特点、社区的空间范围等进行描述,或社区内、间的不同关系等。 5、 社会产物 - 各类型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产品等。如下述: (1) 历史和现代的各次战争,描述其特点和共同特征; (2) 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国家关系、区域关系、民族关系、婚姻关系、生育制度等。 (3) 社会行为:犯罪、离婚、自杀、革命、罢工、游行等。当作为分析单位时,不把行为主体作为研究对象,而侧重描述各个行为本身的特征。 (4) 社会产品:建筑物、交通工具、书籍、服装、报刊、电影、歌曲等。 6、 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了解的个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抽样的方案和调查方案的制定,所以应当注意: (1) 一项课题可根据研究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目的而采用多种分析单位; (2) 某一分析单位行不通,则考虑增加或改变分析单位。 3、 研究内容——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 1、 状态-分析单位的基本状况、基本情况 (1) 个人状态(背景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2) 企业状况:组织结构、人员规模、产量、产值、利润 (3) 社会产品:产品的形式、风格、质量、重量、色彩、价格等 (4) 一般地,状态变量作为自变量,它们对态度、行为及其它社会现象可能有重要影响。 2、 意志性-分析单位的内在属性,是一种主观变量 (1) 包括:态度、观念、价值观、信仰、个性、动机、偏好、倾向性等 (2) 不仅个人和群体具有意向性,组织、社区甚至社会产品也具有意向性: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社会规范和风俗;报刊和社论可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等。 (3) 特性:内隐性,很难直接测量。通常设计一组题目来描述态度、观念和行为倾向性的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 (4) 对意向性的分析要以分析单位的行为目的、动机、手段、策略等解释它地行为。 3、 行为-一种外显变量,直接观察到的各种行为或活动 (1) 社会行为各个方面地考察,如:选举、加入政党、考大学、就业、参军、结婚、迁移、变化职业等 (2) 一般地,社会行为是研究所要解释地因变量,受到状态性变量和意志性变量的影响。 (3) 对行为影响的因素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变量、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变量,属于较高层次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 4、 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层次谬误与简化论 是由于分析单位不明确,分析层次混乱或研究内容狭窄而导致的错误。 1、 层次谬误——(区群、体系谬误)指:在社会调查中,用较高层次(或集群的)的分析单位做调查,而用另一种较低层次(或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或者说:研究者在一个较高的分析单位上收集资料,而在一个比较低的分析单位上来下结论的现象。 例1、 以城市为分析单位调查犯罪现象时,发现:流动人口多的城市的犯罪率大大高于流动人口少的城市,知识分子比例高的城市的犯罪率大大低于知识分子比例少的城市,呈现出:流动人口越多,城市的犯罪率越高,知识分子比例高的城市比知识分子比例少的城市犯罪率低的趋势;以上是从人口统计资料和犯罪率调查中得到的客观真实的资料。 得出结论:“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的犯罪率高”,“知识分子的犯罪率比其他阶层的犯罪率低” 例2、 资料:研究者在两个规模相当的小城镇做调查,发现甲城镇高收入居民的比例超过50%,大大高于乙城镇的比例,同时还发现甲城镇中居民拥有摩托车的比例也大大高于乙城镇中的比例。 结论:收入高的居民更可能拥有摩托车,或者得出结论:居民家庭收入与拥有摩托车之间存在相关。 例3、 调查发现:越穷的村庄生育率越高,得出结论:越穷的农民生的孩子越多。 例4、 调查发现:黑人多的城市比黑人少的城市犯罪率高,得出结论:黑人的犯罪率比白人高的结论。 2、 简化论——(还原论、简约论)研究者只用十分特殊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例1、 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心理学家以领导人的个性来解释其原因;社会学家用社会制度、社会阶级为分析单位去分析社会结构的影响,然后各自得出结论。 原因:由于社会调查很容易获得有关个人、具体的具体资料,而宏观层次的单位的运行则往往比较抽象和模糊。 5、 研究方案设计 (一)、具体内容 1、 阐明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主要说明研究题目产生的过程及课题的重要意义,说明研究要解答哪些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调查目的和调查意义的说明可以进一步明确调查者选择课题的动机、意图、价值,同时可以进一步强化和突出调查研究的总体目标,加强这一目标对整个调查过程的指导作用。 例1:《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方案》、《蒙汉通婚研究》 2、 确定社会调查的研究类型 ——不同的调查类型所适合的调查途径、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因此在社会调查方案中,必须要通过分析明确社会调查的类型。
/
本文档为【社会调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