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郑伯克段于鄢

2011-12-21 10页 doc 60KB 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6008

暂无简介

举报
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 一、题解   《左传》是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传》的作者及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并被儒家学派认为是解释《春秋》的。   《左传》记事基本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丰富,包括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语言简要,事丰且博,作者敢于直言不讳,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反映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其文学意味比较浓厚。有着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书对战争的描写生动而有章法。应对辞令也写得脍...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一、题解   《左传》是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传》的作者及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并被儒家学派认为是解释《春秋》的。   《左传》记事基本以《春秋》所载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丰富,包括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语言简要,事丰且博,作者敢于直言不讳,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反映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其文学意味比较浓厚。有着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书对战争的描写生动而有章法。应对辞令也写得脍炙人口。   现存的注本主要有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刘文祺《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等。《左传》对后世的史学、文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叙述的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克:战胜)其弟共叔段的一段历史。文章通过郑庄公与其弟争权夺利、骨肉相残的记叙,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与虚伪,在叙述的层次和人物的刻画上都很有特色。 二、课文 初[1],郑武公娶于申[2],曰武姜[3],生庄公及共叔段[4]。庄公寤生[5],惊姜氏,故名寤生,遂恶之[6]。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7],公弗许。 [1].初:当初。这是古书上追源,事之由来的词语。   [2].郑武公娶于申: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郑: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新郑一带。郑武公:名掘突,“武”是死后谥号,公元前770年~前774年在位。文中的公指武公子郑庄公。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国名,姜姓,是侯爵级的诸侯国。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3].武姜:郑武公妻姜氏。“武”丈夫的谥号,“姜”是母家的姓。   [4].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共(gong)叔段:庄公的弟弟名段。共:国名,在今河南辉县。庄公弟后来曾逃亡到这里,故称共叔。一说,共为谥号。叔:排行,字。   [5].寤(wu4)生:逆生胎儿出生时脚先出来,即难产。 [6].遂恶(wu4)之:于是就厌恶他。遂:于是,就。恶:厌恶。 [7].亟(qi4)请于武公:多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8]。公曰:“制,岩邑[9]也,虢叔[10]死焉,他邑唯命[11]。”请京[12],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3]。祭仲曰[14]:“都城过百雉[15],国之害[16]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17];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18],非制也,君将不堪[19]。”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20]?”对曰:“姜氏何厌之有[21]?不如早为之所[22],无使滋蔓。蔓,难图[23]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24]。”   [8].为之请制:(姜氏)为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为领地。之:指共叔段。制:地名,又名虎牢。今河南汜水西,原为东虢(guo)属地,公元前767年东虢为郑所灭。   [9].岩邑:险要的城邑。   [10].虢叔:东虢国国君,恃势骄侈,卒为郑武公所灭。焉:于是,于此。   [11].唯命:唯命是从。   [12].京:地名,今河南荥阳东南。   [13].大叔:太叔,对段的尊称。大:同“太”。一说,大指叔段于庄公谱中居首,故称太叔;庄公称叔段为京城太叔。叔段多才,勇猛善射。   [14].祭(zhai4)仲:郑国大夫,字足。   [15].都城过百雉(zhi4):都城不得超过百雉。都:这里泛指一般城邑。城:指城墙。雉:古代计算城墙长度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百雉指一面城墙的长度。   [16].国之害:国家的祸患。国:指国家。   [17].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郑为伯爵,都城一面长度为三百雉,九百丈。   [18].今京不度:现在的京邑(指它的城墙)不合,超过了规定。度:法度,规定。这里,“度”,名词作动词用,意为不合制度。   [19].不堪:受不了。这里是控制不住的意思。   [20].焉辟害:怎么能够避免这个祸害呢?焉:怎能,疑问代词。辟:通“避”。   [21].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厌:满足。之:代词复指,提宾。   [22].早为之所:早一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所:处所。为:安排。之:共叔段。   [23].难图:难以对付。图:图谋,谋划。   [24].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自己要跌脚,您姑且等着这个结果吧。毙:跌倒。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姑:姑且,暂且。 既而[25]大叔命西鄙[26]、北鄙贰于己[27]。公子吕[28]曰:“国不堪贰[29],君将若之何[30]?欲与大叔,臣请事之[31]。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32]。”公曰:“无庸[33],将自及[34]。”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35]。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36]。”公曰:“不义不昵[37],厚将崩[38]。”   [25].既而:不久。   [26].鄙:边邑。   [27].贰于己:一方面属庄公,一方面属自己。贰:两属,属二。   [28].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   [29].国不堪二: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君主的统治。   [30].若之何:对它怎么办?   [31].臣请事之:我请求去做段的臣子侍奉他(指共叔段)。   [32].无生民心:不要使郑国百姓生二心。   [33].庸:同用。   [34].将自及:将会自取灭亡。及:及祸殃,遭殃。   35[.廪(lin3)延:郑地名,今河南延津北。   [36].厚将得众:土地扩大势力雄厚将会得到更多的民众。厚:土地扩大。得众:得民众。   [37].昵:亲近。亲近兄长。义:行动的道德准则。不义,犹言不守规矩。不昵,犹言不亲敬兄长。 [38].崩:山塌。崩溃,垮台的意思。 大叔完聚[39],缮甲兵[40],具卒乘[41],将袭郑。夫人将启之[42]。公闻其期[43],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44]以伐京。京叛[45]大叔段,段入于鄢[46]。公伐诸[47]鄢。五月辛丑[48],大叔出奔共[49]。   [39].完聚:修茸、积聚。这里指修治城郭,聚集民众,集结兵力。   [40].缮甲兵:修整盔甲武器。缮:修理,整治。   [41].具卒乘(sheng4):准备好步兵及战车。乘:车乘,指战车。   [42].启之:开城门,作内应。之:指叔段。“启”与“之”之间是为动关系,与“早为之所”的“为之”关系相同。启之,意思是为共叔段开城门。   [43].其期:共叔段袭郑的日期。   [44].帅车二百乘:帅通“率”。二百乘:春秋时战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有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多人。以:连词,可不译。   [45].京叛:京地的百姓背叛(共叔段)。   [46].入于鄢:逃到鄢地。鄢:郑地名,今河南鄢陵北。   [47].诸:“之于”的合音。   [48].五月辛丑:即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五月二十三日,古代以天干地支纪日。 [49].出奔共:逃奔到共国(避难)。 遂置姜氏于城颍[50],而誓之[51]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52]。”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53],闻之,有献[54]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55]。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56],请以遗[57]之。”公曰:“尔有母遗, [58]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59]?”公语之故,且告之诲。对曰:“君何患焉?若阙[60]地及泉,隧[61]而相见,其谁曰不然[62]?”公从之。公入而赋[63]:“大隧[64]之中,其乐也融融[6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66]!”遂为母子如初。   [50].置姜氏于城颍:把姜氏幽禁在城颍。置:安置,幽禁,放逐。城颍:郑地名,今河南临颍西北。   [51].誓之:向她发誓。   [52].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到死后别相见。黄泉:古人以为天玄地黄,泉在地下,人死后葬入地下墓穴,因此称人死亡为赴黄泉。   [5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颍考叔是郑国管理疆界的官。颍谷:地名,今河南登丰西南。封人:管边疆的官。   [54].有献:有东西奉献。   [55].食舍肉: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   [56].皆尝小人之食:我吃的东西都尝过。古汉语皆指食的范围。现代汉语,必须把词序倒在都之前。羹:带汁的肉菜。   [57].遗(wei4):赠给。这里是留给的意思。   [58]. (yi1):语气助词。   [59].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指什么。敢:示谦敬的副词。何谓:即谓何,指什么。   [60].阙:同“掘”。   [61].隧:动词,挖成隧道。   [62].其谁曰不然:难道又有谁能说不是在黄泉下相见呢?其:句首加强反问语气可译难道。然:指示代词,这样,是的。这里指黄泉相见。   [63].赋:赋诗,这里指诵读诗句。   [64].大隧:大地道。   [65].融融:和睦快乐的样子。 [66].泄泄(yi4):舒畅的样子。 君子曰[67]:“颍考叔,纯孝[68]也,爱其母,施及庄公[69]。诗曰[70]:‘孝子不匮,永锡尔类[71]。’其是之谓乎[72]?”   [67].君子曰:这是作者直接表示意见时所假托的评论者   [68].纯孝:纯正的孝。纯:纯正,纯厚。   [69]施(yi):扩展。   [70].诗曰:《诗经》上说。   [71]孝子不匮(kui),永锡尔类:孝子的孝道是永无穷尽的,永久地把它赐给你同类的人。匮:竭尽。锡:同“赐”。类:同类的人。这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既醉》 [72].其是之谓乎:大概是指这事说的吧? 三、内容    本文以兄弟、母子之间的矛盾为主线,完整地记叙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全过程,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利斗争的残酷,通过人物的不同言行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本文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姜氏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并想立共叔段,埋下母子不和、兄弟相残的祸根。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共叔段被封于京,在姜氏的支持下,得寸进尺,扩大势力,企图篡夺王位,郑庄公则处心积虑、静待时机,清除此患。    第一层:共叔段由姜氏请封于京,气势器张,建城突破规格,祭仲为此提请庄公警惕,庄公则相信“多行不义必自毙”,静待事态发展。    第二层:共叔段扩张势力范围,公子吕(子封)请求庄公断然除掉他,庄公则相信“不义不昵,厚将崩”,静待时机成熟。    第三层:兄弟之争终于发展到白热化程度。共叔段和姜氏,准备外攻内应,篡位夺权,庄公则认为反击时机已到,一举打败共叔段。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庄公处置了姜氏,并发誓不再相见,但不久又后悔,后采纳颖考叔的建议,母子终于和好如初。    第一层:庄公处置姜氏,并发誓再不相见,但又后悔。    第二层:颖考叔巧妙献计,庄公立即采纳。    第三层:母子“隧而相见”,其乐融融。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作者借君子引发关于孝道的评论。    全篇通过记述郑庄公同共叔段、姜氏之间的兄弟之争和母子矛盾,反映了春秋时代封建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说明母子、兄弟的血缘关系和孝悌之道,都是从属于这种政治斗争的。    共叔段为夺取王位,竟准备和母亲里应外合,向哥哥庄公大动干戈。庄公为维护自己的王位,坚决打败了弟弟,处置了姜氏。达到了政治目的,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之后,庄公又讲起了孝道,使母子关系恢复如初。而且庄公这样做既能为自己赢得声誉,又有利于自己地位的巩固。    如果把问题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来看,首先不义的是共段叔。庄公只是没有及时劝阻和制止共叔段的不义行为,而静观其发展。不过,如果庄公及早劝阻弟弟的不义行为,那也会劝而不止的。因为后者有母亲姜氏的支持。至于庄公最后使母子关系恢复如初,从历史的眼光来看,那也未尝不能作肯定的评价。从当时“京叛大叔段”的民心向背来判断,也是如此。 四、写作特点    1.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文字精炼。    本文记叙了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从发生、发展、激化到最后解决的全过程,但重点十分突出。重点不是写军事斗争,而是写政治斗争,不是写事,而是写人物性格。    材料的剪裁取舍和详略的处理安排都服从于写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要求,重点写矛盾的发生和发展。而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是矛盾激化的结果。至于母与子和好一段,虽然是矛盾解决后的余波,但有利于进一步展示人物性格和表达崇尚孝道的思想,所以又用了较大的篇幅。就是在这一段,也是有详有略,重点在颖考叔献计和母子“隧而相见”。而阙地及泉、开挖隧道的过程,略而不写。    本文不论是详写还是略写,文字都十分精炼,简直不能删改一字。如详写的部分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你问我答,十分简洁明快。略写的部分,如颖考叔献“隧而相见”之计后,只用“公从之”三字就略去了阙地及泉、开挖隧道的全过程。    2.对比烘托,人物性格鲜明。    本文善于在人物与人物特定关系中进行对比烘托,使人物性格鲜明。如共叔段的野心勃勃、有恃无恐,因急于篡位而不免浮躁;郑庄公的以守为攻、冷静沉着、坐待时机,有勇有谋。这两个人恰成鲜明对比。祭仲、公子吕和颖考叔,既各自性格鲜明,又对刻画庄公的性格起了烘托和对比的作用。如祭仲和公子吕都忠于君主,他们一个充分说理提醒,一个慷慨陈词激将,相比之下,庄公的回答就显得十分冷静自信。    3.寓褒贬于冷静的叙述之中。 本文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冷静、客观的叙述,作者的态度藏而不露,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在绝大部分的篇幅中,读者只有仔细分析、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揣摸到作者的倾向。作者对共叔段不义之举,对姜氏的褊狭、愚昧是贬抑讥讽的。如“京叛大叔段”,仅五个字就表现了民心的向背,说明共叔段的失败实乃必然。对庄公则基本上是褒。最后母子“隧而相见”,出入欢歌,富有喜剧色彩。这对庄公多少含有赞扬之意,对姜氏则是讽刺。 五、作品争鸣    1.郑庄公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有人认为郑庄公是一个“颇有权术、心狠手辣、阴险狡猾、虚伪至极的国君”。许多《大学语文》教材也持这种观点。    我们认为如果将问题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来看,在这场争夺统治权的矛盾之中,首先不义的是共叔段,姜氏支持共叔段,又使共叔段有恃无恐。如果郑庄公去劝说也不一定有效。他是静观其发展,等待时机成熟就一举除之。从作者所叙事实看“京叛乱大叔段”,也反映共叔段夺权有违民意。郑庄公并无不义之举。所以我们认为郑庄公是一个沉着冷静,以守为攻,有勇有谋的国君。   2.怎样看待文章中所体现的孝悌之道?    许多人认为本文通过“遂而相见”一段暴露了郑庄公孝道的虚伪性。    我们认为本文中的郑庄公既是一个国君,又是一个兄长或儿子。国君的身份决定了他在政治斗争中要有勇有谋,沉着冷静;而生活中兄长或儿子的身份决定了他要行孝悌之道。本文将母亲姜氏及弟弟共叔段作为与郑庄公争夺统治权的对手来写,写出了郑庄公以守为攻,坐待时机的谋略。当郑庄公一举粉碎了姜氏及其共叔段的夺权阴谋之后,郑庄公并没有将其母一杀了之,而是“寘姜氏于城颖”之后又“遂而相见”。在这场争夺统治权的政治斗争中,是姜氏与共叔段不义。粉碎夺权阴谋,反映了郑庄公作为政治家的谋略及胆识。在生活中郑庄公颇讲孝悌。“遂而相见”反映了郑庄公有人情味,讲孝道的一面。这正是作者刻画人物的用心所在。从历史的眼光看未尝不能作肯定的评价。  【思考与练习】   1.复述全文,以掌握文章的情节与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庄公的形象特点。   3.理解并翻译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4.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语句:   (1)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2) 姜氏何厌之有?   (3) 不如早为之所   (4) 多行不义,必自毙。   (5) 君将若之何?   (6) 公赐之食,食舍肉。   (7)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8) 其是之谓乎?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亟请于武公。   (2) 都城过百雉。   (3)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4) 无庸,将自及。   (5)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 公伐诸鄢。   (7) 请以遗之。   (8)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
本文档为【郑伯克段于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