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3.5太阴阳明论

3.5太阴阳明论

2011-12-11 12页 ppt 95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4766

暂无简介

举报
3.5太阴阳明论nullnull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null 本篇讨论了阴经和阳经的功能和病变特点,因以足太阴、足阳明为代表,故名“太阴阳明论”。 马莳曰:“太阴者,足太阴脾也;阳明者,足阳明胃也。详论脾胃病之所以异名异状等义,故名篇。” [篇 解]null1.理解太阴与阳明的生理、病理特点,掌握“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 2.掌握“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和“脾病而四肢不用”的病理。 3.理解“脾不主时”的理论。 [学习要求]null 一、太阴阳明的生理特点及发病趋向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
3.5太阴阳明论
nullnull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null 本篇讨论了阴经和阳经的功能和病变特点,因以足太阴、足阳明为代表,故名“太阴阳明论”。 马莳曰:“太阴者,足太阴脾也;阳明者,足阳明胃也。详论脾胃病之所以异名异状等义,故名篇。” [篇 解]null1.理解太阴与阳明的生理、病理特点,掌握“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 2.掌握“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和“脾病而四肢不用”的病理。 3.理解“脾不主时”的理论。 [学习要求]null 一、太阴阳明的生理特点及发病趋向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1],更虚更实[2],更逆更从[3],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4]。故犯贼风虚邪[5]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6],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7]。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1.阴阳异位:脾胃及脾胃脉在人体的部位有异。 2.更虛更实:张介宾注:“阳虚则阴实,阴虚则阳实,是更虚更实也。” 3.更逆更从:指太阴、阳明经气往来方向不同。 4.阳道实,阴道虚:《素问集注》:“阳刚阴柔,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5.贼风虚邪:四时不正之气,可伤人致病。 6.不时卧:《甲乙经》作“不得卧”,可从。 7.肠澼:古病名,症见大便滞下,里急后重,大便中有泡沫及脓血。澼,在水中漂洗丝棉。 阳道实,阴道虚 阳道实,阴道虚[理论阐释] 道,规律,此指性质和特点。阳道实、阴道虚指阳刚阴柔,属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在生理上,五脏主藏精,故多不足;六腑主传化,故多有余。在病理上,外感之邪首先侵犯阳经、阳腑,多见邪气有余的实证;内伤之因首先侵犯阴经、阴脏,多见正气不足的虚证。因此临床上治疗五脏病多用补法,治疗六腑病多用泻法。 邪气伤人,同气相求邪气伤人,同气相求 不同性质的邪气,对人体不同部位的伤犯有一种易感趋向。这种趋向性表现为以类相从、同气相求。 属阳的邪气,多侵犯属阳的部位,而属阴的邪气,则多侵犯属阴的部位。风为阳,湿为阴。人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如:风邪伤人,多发脑风、目风、首风、风水等病;湿邪伤人,多发濡泻、足胫肿、下肢痿软无力等病。null 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与脾病四肢不用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1]于胃,而不得至经[2],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3],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4]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5],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6]。 1.禀气:禀受水谷精气,即得到水谷精气的充养。 2.至经:《太素》作“径至”,可据改。 3.津液:此处泛指水谷精气。《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可证。4.三阴: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 5.嗌:即咽,此指食道上端。 6.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故不用焉:《素问绍识》认为此二十八字与上文语义重复,是为衍文。可参。脾为胃行其津液的道理脾为胃行其津液的道理 足太阴脉“贯胃属脾络嗌”,这是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物质结构基础。在脾气的协同作用下,阳明胃腑将其受纳的水谷加以腐熟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不能“径至”其他脏腑,须在脾气的转输作用下,才能从胃腑输布到三阴三阳经及五脏六腑,由于“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云脾“为胃行其津液”。脾病四肢不用的道理脾病四肢不用的道理 四肢之所以能正常运动,是由于其不断得到胃中水谷精气充养的缘故。然而胃中水谷精气“不得径至”四肢,“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若“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会影响胃中水谷精气向四肢的输送,造成“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致使四肢之气日益衰少,四肢之脉渐为不利,四肢的筋骨肌肉失养而难以正常运动。 这一论点是从脾胃为水谷精气生化之源的角度提出的,反映了“后天之本”的重要性,是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痿病的重要理论基础。null 三、脾不主时1.治中央:治,主、旺之意。张介宾注:“五脏所主,如肝木主春而旺于东,心火主夏而旺于南,肺金主秋而旺于西,肾水主冬而旺于北,唯脾属土而蓄养万物,故位应中央。” 2.各十八寄治:寄,暂居的意思。土之正位在中央,而于四季之末,土旺主事各十八日,故曰“寄治”。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1],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2],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3]。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4],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3.常著胃土之精也:著,昭著。常著胃土之精,即常使胃中水谷精气布达昭著于全身之意。姚止庵注:“胃主受,脾主运,胃受水谷而脾为之运化,使之著见于一身,是胃土之精实由脾著也。” 4.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土,代脾。此言人身之脾取法于天地之土,土能长养万物,故脾能长养其他四脏乃至全身。 关于脾主时的讨论2.脾不独主时 脾不单独主某一时令而寄旺于四季之末,这一观点在《内经》中亦非仅见,如:《素问·刺要论》:“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素问·阴阳类论》:“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灵枢·五禁 》:“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皆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这种说法突出了脾治中央养四脏的重要作用。后汉张机发挥为“四季脾旺不受邪”,更赋予其发病学和治疗学上的意义。1.脾主长夏 这是《内经》多数篇章的说法,谓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体现了五脏与自然界相通相应的五脏五行观。 脾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之土,得长夏湿气而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 《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脾主长夏”和“脾不主时”两种学术观点,正是《内经》乃多种学术流派医学论文汇编的一个明证。时至今日,这两种观点在医疗实践中仍是各具指导意义,恰可互为补充。练 习 练 习 题1.试述“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及太阴阳明的发病趋向。 2.结合篇中,简述风、湿之邪易袭人体部位及机理。 3.阐述“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 4.简述“脾不主时”的含义。
/
本文档为【3.5太阴阳明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