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孙曼苹报告

2011-11-19 6页 pdf 188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5889

暂无简介

举报
孙曼苹报告 2007/5/29 1 參與式社區參與式社區參與式社區參與式社區傳播傳播傳播傳播的的的的崛起崛起崛起崛起 新聞系 孫曼蘋報告 「老人研究群」 2007 05 26 本研究是從媒介近用權和社區傳播充權兩個理論為討論基礎,以台灣中部 《員林鄉親報》個案為例,來探討台灣近幾年興起的參與式社區媒介的營運經驗 及其社會意義。 一、研究動機 921 地震給台灣帶來了空前的震撼和破壞,卻也意外引發出了在地居民極欲 發出地方心聲的能量,社區報刊工作者無意間建立了一種另類(alternative)的 媒體與社區互動模式...
孙曼苹报告
2007/5/29 1 參與式社區參與式社區參與式社區參與式社區傳播傳播傳播傳播的的的的崛起崛起崛起崛起 新聞系 孫曼蘋報告 「老人研究群」 2007 05 26 本研究是從媒介近用權和社區傳播充權兩個理論為討論基礎,以台灣中部 《員林鄉親報》個案為例,來探討台灣近幾年興起的參與式社區媒介的營運經驗 及其社會意義。 一、研究動機 921 地震給台灣帶來了空前的震撼和破壞,卻也意外引發出了在地居民極欲 發出地方心聲的能量,社區報刊工作者無意間建立了一種另類(alternative)的 媒體與社區互動模式,也展開了一場社區傳播新形式運作的實驗。 新形式社區媒介的第一個特色是「由在地人做在地報」、「從在地發聲」。 社區報刊工作者都是長期志工,絕大多數人都沒有任何媒體經驗,是在地居民主 動參與社區公共生活的具體示。 第二個特色是,社區報不但是公民近用媒介、建立社區公共領域的實踐,還 發展出以行動改造社區的另類社區傳播模式。地震重建初期,社區報不但是民眾 重建家園的重要資訊來源、表達各自需求或意見的管道,也是為社區爭取/整合 內、外資源的重要中介;此外,社區報工作者不只是社區重建的推動者、甚至還 是鼓吹者,對於社區重大事件,有些積極行動者還會帶領民眾直接向政府陳情、 交涉甚至抗爭1。 這種參與行動歷經幾年實踐,似已成為一些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在重建 結束、社區早已步上常軌後,原以社區報為核心的一群社區居民,依舊繼續是社 區事務的積極串連者、領導者,這種參與過程改變了社區報工作者個人、人際與 社區關係,也改變了他們原來的社會。 本報告以彰化縣員林鎮的《員林鄉親報》個案為對象,來探究其社區媒體的 運作經驗及其社會意義。 本研究企圖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一、《員林鄉親報》參與者如何展現市民的 媒介近用權?這群非專業者如何經營運作一份社區報?二、該報參與者意識化其 參與行動及過程,如何改變其個人和社區?這些改變代表的社會意義為何?三、 在承平時期,這種參與式社區媒介是否還有其價值?或是其如何應變、進而形塑 其特有的社區文化? 1 如在重建初期,《希望 埔里》社區報即率眾反對南投縣政府所提的埔里鎮行政中心大樓重建 地點。後來,新選出的南投縣長推翻原議,決定在原地重建。 2007/5/29 2 二、文獻探討 本章節是從媒介近用權(media access)和社區傳播充權(empowerment)兩個理 論為討論基礎。 (一)基本概念 1. 社區的概念 在中文詞彙裡,通常我們大都是以有限的「地理區域」(geographical region) 來界定社區,如鄰里、村莊、鄉鎮甚或城市等,以與有共同利益的「社群」 (communities of interest)相區隔。本研究中指涉的台灣「社區報」中的社區一詞, 是指以地理疆界劃定範圍所形成的人口集結區域,討論到社區報相關議題,社區 也有組織、有行動的體系概念。 2. 社區媒介的概念 社區媒介指的是範圍廣泛的中介的傳播形式,此一詞彙除了有地域的概念 外,還有是指與主流媒體明顯不同的媒介(Forde, 1997, 1998)。 3. 社區媒介的另類特性 � 社區媒介是公共傳播的形式之一 � 社區媒介表現形式多樣。這些媒介共同特色是,規模、風格、內容 均不同於大眾媒介的大量、正式和行政化。 � 社區媒介議題貼近資訊接收者與傳送者 � 社區媒介不只是工具性角色 � 財務、組織管理無解:這類民住化傳播有三個特徵:去專業化 (deprofessionalization)、去機構化(deinstituionalization)、去資 本化(decapitalization)。另類媒介雖被稱為「另類貧民窟」,卻也 總是前仆後繼,好似一場很有默契的接力賽。 4. 歐美社區媒介發展簡史 (二)媒介近用權概念的演變可分別從公民、閱聽人面向來探討。 (三)充權理論與社區傳播 充權概念的發展;60 年代始自教育、90 年擴及各領域。 1. 充權是一個過程。充權是指增強個人、人際、或集體的政治力量,使個 人、團體或社區有能力採取行動、改進現況的過程。充權同時蘊含了權力和能力 在內,且更強調充權是動力過程的特性。充權的目的,在完成一個政治過程。 2007/5/29 3 2. 充權多層次結構 充權是多層次結構,分成在個人層次上,組織層次上,在社區層次上,每一 層次又相互影響。 充權目的是在協助那些曾經喪失能量的受壓抑團體更能了解現況,在面對那 些長久存在的個人或社會問題時,還能有所作為。被充權的對象都是相對的弱勢被充權的對象都是相對的弱勢被充權的對象都是相對的弱勢被充權的對象都是相對的弱勢 族群或團體族群或團體族群或團體族群或團體,充權雖有借助外力,如社會工作者,但充權本身是個人、團體、社 區一個全權自主的過程一個全權自主的過程一個全權自主的過程一個全權自主的過程。 3. 充權就是傳播 傳播文獻出現充權這個名詞,約是 1980 年代晚期, 90 年中期起,許多學 者也將之引用來討論一般西方社會裡弱勢族群的社區、社群傳播議題,以及社區 網路在第三世界國家產生充權的研究。 Hamelink 強調,傳播是促進充權、改造社會的重要工具,「人們需要做決 策的知識及資訊,表達意見、對話、分享經驗」。Hamelink 進一步提出了自我 充權(self-empowerment)的概念,讓無權者為自己說話(people speak for themselves)。 4. 傳播充權應主動爭取 Hamelink 提出三個自我充權的途徑:其一,擁有平民媒體(people’s media), 其二、建立平民網絡(people’s network),其三、形成一個全球性的市民社會。 Nossek(2003)就認為,公民雖應知道人類有表達與自由之權,但不該期待 由國家或媒體來代為維護,人們應主動奮鬥爭取獨立,並主動近用媒介。 參與式社區傳播可歸納出以下重點:一、民眾近用媒介是行使其公民權,而 且應該主動積極爭取;二、社區傳播具有平民化、民主化特徵;三、社區傳播是 一獨立、自主、自覺、改變社會的充權過程,民眾參與過程重於市場反應。四、 從個案中亦顯示,社區媒介產生各有其歷史脈絡、社會情境,形成其各自的 社區傳播文化。 不過,文獻中關於社區傳播與社區發展互動的時空背景,較少觸及像 921 地 震這樣重大災難下的社區傳播經驗。因此,本研究偏重探討重建期間社區報在家 園重建,以及在重建結束後、承平時期的社區報與社區互動的經驗記錄及反思。 5.重建造就了新型態社區傳播 重建區社區報隨著重建進度而有不同階段性任務及應變。重建初期,對民眾 2007/5/29 4 傳遞即時政令資訊、對外傳播社區重建進度及需求為其第一要務,一年多過後, 社區報更深入社區田野,經由充權過程、努力凝聚社區意識及認同、激發社區自 主。非營利、去專業化、去行政化、去資本化,這一波社區報改變了 30 年前崛 起的社區報運作型態,也改變了各自社區的形貌。 整體言之,新聞局輔導的 20 家社區報,加上早先停刊的《中寮鄉親報》、 埔里鎮《希望‧埔里》、對整個大災區發行的《921 民報》等,可大致拼出一張 重建區社區報地圖,出刊在一年以上的草根刊物,大致上就是這些家了。 社區報機動停刊、復刊的另一面亦顯示,社區報這類小眾媒體「游擊隊」特 性,社區報參與者不見得有媒體近用的概念,但是都有「以社區報為中介來改變 我們的社區」這類使社區充權的企圖心,雖然維持運作備極辛苦,卻也前仆後繼, 展現各自特質,豐富了社區文化。新世紀的社區報與社區互動,為台灣傳播形塑 了一番新樣貌。下一節即是個案分析。 三、《員林鄉親報》個案分析 (一)員林鎮—工商文化兼具的「大」鎮 (二)員林鎮的社區傳播體系:員林鎮公所發行「林仔街雜誌」雙月刊三年 多,後繼鎮長發行報紙形式的季刊《員林人》2,編輯方針不連貫、出刊不定期。 民營的雙周刊「員林時報」只維持了幾個月,可見社區媒介經營不論是官、是民, 都不易維持長久。 員林鎮也有社區廣播、社區有線電視,但內容多半是縣府級資訊,有限的鎮 級社區活動資訊,少有公共議題討論或分析,或是細緻到全鎮 41 個里都有定期 報導。草根民眾很難發聲。 921 地震發生,彰化縣災情最重的是員林鎮及附近地區,因土壤液化嚴重、 曾有傳聞要遷鎮,員林受災戶深刻感受到,他們是被嚴重忽略的一群。《土地之 夢》因此誕生,進而促成員林地區唯一的一份社區報刊《員林鄉親報》出刊。 (三)、《員林鄉親報》簡介 定位:引介教師從校園走入社區 2 鎮刊因民選鎮長更迭時起時落。「林仔街雜誌」雙月刊於 88 年 1 月創刊(八開大小、黑白印 刷),發行三年多,除了政令宣導,還有在地文史追溯,可說是開了「發現在地」的先河,不過, 學術味重、不夠大眾化,該刊於民國 90 年底停刊。94 年 1 月,鎮公所再發行《員林人》季刊, 採報紙形式,一大張、全頁、彩色,內容多為公所的官員活動照片、文宣味過重,同年底停刊。 95 年鎮長換人,至今尚未見何鎮刊。 2007/5/29 5 《員林鄉親報》於 90 年 4 月初刊,到 94 年 11 月停刊為止,總共出刊了 50 期。《員》報編採主力初期是一群當地的中小學教師,以後廣及各個行業,人力 是該刊最珍貴的資產。 所有內容均由編輯群共同討論、分工執行,以在地的大小人物、文史、自然 生態、產業報導為主,地方公共議題探討有限。 一一一一、、、、 《《《《員林鄉親報員林鄉親報員林鄉親報員林鄉親報》》》》結構面結構面結構面結構面 (一)編輯定位及理念 《員林鄉親報》最初宗旨在提升員林人的社區意識,同時也定位這並不是一 份報紙,只是服務社區的一種作為而已。 但是實際運作四年多來,志工群透過社區報參與災後重建、支援災民需求、 搶救地方文化、紀錄重建過程、擴增及整合社區人力資源、監督地方社團及公益 團體運作等,《員》報儼然成為一個促進市民關懷、參與社區公共生活、使社區 增權的重要平台,這是與傳統社區報與社區互動(只著重報導、紀錄,少有社區 參與)等最大不同處,是新興社區報的創舉。 (二)組織—編採群人力多元、多層 1. 編採核心:《員》報編採群以三人為編輯核心,有約 10 個固定撰稿者, 後一些受訪者也應邀供稿、有些讀者主動提供線索、提供放報點、贊助經費,成 為社區事務的積極行動者,這些人應可都算是《員》報大家族的成員。 2. 供稿群:《員》報在最巔峰期間,即使每期兩大張,還嫌版面不夠,編 採人員偶有爭搶版面的小風波。從常態 2、30 個到高峰 5、60 個撰稿及攝影志工, 使得該刊內容多樣且深入,充分展現了在地人的書寫活力,及主動詮釋在地文史 及當代常民生活的企圖心。 3. 外圍推力-綿密的人際網絡: 鄉親報初時以發行人江錦田的教育界人脈為核心,逐漸擴大志工網絡、進而 牽起每個參與者背後的兩、三串人脈,編輯團隊不論是由議題來找人撰稿、代約 採訪、找人做系統性田野資料蒐集、辦大型活動動員各方社區資源等都無往不利。 (三)經營運作 社區報採非營利方式經營。財源幾乎全部來自官方,只有印製費開銷(每期 平均兩萬元),發行則靠社區居民的人際網絡及校園體系,有酌量如郵寄等支出。 一分刊物最耗資的人事開銷幾乎全免,撰稿者甚至貼錢採訪、拍照。編採志工積 極行動,「用我們的閒工夫把錢放大來用。」《員》報也提專案得到全國教師會、 文建會、地方政府(如彰化縣政府)的補助,將重建活動、文宣與鄉親報資源交 互運用,不過這些補助均不固定,待政府重建資源逐漸收尾時,包括士氣在內的 組織運作即因財務困頓大受影響。財務問題始終是小型媒介揮之不去的夢魘。 2007/5/29 6 二二二二、、、、《《《《員林鄉親報員林鄉親報員林鄉親報員林鄉親報》》》》內容面內容面內容面內容面 (一)以教育為主軸:文史、生態 (二)貼近常民生活:e.g. 「詩想起」專欄,就現代社區人物請「興賢吟社」 詩人創作古詩;讓小人物得到禮讚、讓詩人在現代生活中也有發揮,這就是社區 連結的一種。 (三)以市民為本的社區服務,e.g. 促銷農產(楊桃排骨湯、休閒農場報導) 三三三三、、、、社區報充權社區報充權社區報充權社區報充權 (一)自我充權:電腦等科技能力強化、寫作能力、媒體互動能力 (二)人際充權:住的博覽會、社大互動、選舉重要勢力 (三)社區充權:環境保育的動員,村史寫作,觀光導覽、社區史製作,爭 取文化詮釋 四、問題討論 (一)公共議題不足、論壇功能不彰 (二)社區報的獨立性?整合行銷、置入行銷?進階媒介素養? (三)財務無解
/
本文档为【孙曼苹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