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开启的世界

2011-11-16 39页 doc 144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04224

暂无简介

举报
开启的世界Efonger打包出品 《开启的世界:幸福从未远离你》作者:阿勋 引子 木桶的故事 从前,大山深处,有位白胡子长长的老禅师修行了不知道多少年,听到了许多不知名的老故事。可是深山中的禅堂,很少有香客前来,这些智慧的故事讲给谁听呢? 从前,山中小镇,有一个不知名的铁匠,捡到路边一块丑丑的黑色铁块,试着打镰刀、饭勺、刀剑,都打不成,就把这块不成器的废铁融化后,打了一个小香炉,给了老禅师。 老禅师点化了这个香炉,让它开口说了话。老禅师就常对着圆圆乖乖的小香炉讲故事。由于小香炉总是烟雾缭绕、混混噩噩,老禅师就给小香炉起了一个...
开启的世界
Efonger打包出品 《开启的世界:幸福从未远离你》作者:阿勋 引子 木桶的故事 从前,大山深处,有位白胡子长长的老禅师修行了不知道多少年,听到了许多不知名的老故事。可是深山中的禅堂,很少有香客前来,这些智慧的故事讲给谁听呢? 从前,山中小镇,有一个不知名的铁匠,捡到路边一块丑丑的黑色铁块,试着打镰刀、饭勺、刀剑,都打不成,就把这块不成器的废铁融化后,打了一个小香炉,给了老禅师。 老禅师点化了这个香炉,让它开口说了话。老禅师就常对着圆圆乖乖的小香炉讲故事。由于小香炉总是烟雾缭绕、混混噩噩,老禅师就给小香炉起了一个名字:阿薰。 这天清晨,有风,小香炉阿薰被老禅师的打水声弄醒了,老禅师把水坐到火上,开始煮茶,木桶卧在门旁,挡着门,不让调皮的风儿玩门。 “今天讲讲这桶吧。”老禅师在蒲团上盘腿打坐,开口了。小香炉心中奇怪,一只傻张着大嘴的桶,有什么好讲的? “千年以来,修禅的人一直有一个比喻,把烦恼、没有开启证悟的心,叫做黑漆桶?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香炉记起以前听老禅师说过:“因为黑漆桶是紧紧密密的,心是很难很难打开的。’” 老禅师一笑,指着门口敞开的木桶问阿薰:“如果是一个从来没有盖过盖子的桶,是否能打得开呢?” 小香炉不明白,皱眉纳闷,“嗯?一只从来没有盖过盖子的桶,是否打得开呢?” “是不是“没有可能打得开”的呢?”老禅师一笑。 “可干吗要打开一只开着的桶呢?”浑浑噩噩的小香炉不明白,问老禅师。 老禅师反过来问它:“干吗要让你这只小香炉开口说话呢?”阿薰彻底晕了。“这哪儿跟哪儿啊?”小香炉突然想起了什么,急忙抢话:“不对不对,你说的黑漆桶和门口那个敞开的桶不一样,黑漆桶一定是密闭得严严实实的。” 老禅师又是微微一笑,捋着白胡子:“是吗?不管心在内还在外,如果黑漆桶密不可破,心怎么会知道有桶呢?” 小香炉想了想……很久才想明白。 是啊,既然密闭无缝,如果在桶外面,还不是以为是一个大木头桩子,哪里知道里面是空心?如果在桶里面,还不是如同在无缝的密室,哪里知道外面是什么? 老禅师一笑:“既然都已经知道是桶,心自是在内也在外的对吗?既然在内也在外,真的有过这只桶吗?” 老禅师笑着站起身,飘然而去,留下一句话:“省省吧,不折腾。” 都以为自己有个桶,把自己和世界隔绝起来, 里面的想挣扎出去,借助着名声、权力、财富、学识。于是,产生了贪婪; 里面的觉得自己正确,外面是错的,固守着自己去指责别人。于是,产生了嗔怒; 里面的想出去,还不愿意放弃桶里已经有的,执着于自己。于是,产生了愚痴。 不让心解脱的,到底是谁呢? 心生内外,自然烦恼。 到底是谁,此刻不让你体验百分之百的幸福呢? 不过, 就算是有桶,真的能打开一个从来没盖上过的桶吗? 万一,桶只是想出来的,压根没有这个桶呢? 万一,自己一直是在瞎折腾呢? 自序 幸福从未远离你(1) 自序 幸福从未远离你(2) 节目中采访的很多官员,位高权重,前呼后拥,但是观察本人,却很少有彻底的轻松和泰然自若。 显然,我们追求的权力中没有最终的答案。 是的,还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也会因为一些原因走上绝路,国际上一些石油大亨,在毒品中找寻快乐――虽然家中富可敌国。金融危机,很多商业巨头竟然也自杀身亡,给亲人留下无尽的痛苦。实际上,他们走的时候比过去创业的时候要富有得多。 显然,我们追求的财富中也没有最终的答案。 我也认识一些演艺界的明星,在镁光灯下万人瞩目。但是,我发现很多明星都有一种难言的对“名声”的依赖。很难有明星在尘埃落定之后保持悠闲和淡定,那么在镁光灯下的明星是快乐的吗?是的,但是快乐是一个易耗品。私下采访的时候,我观察到很多明星身上的纠结――即便是世界男高音帕瓦罗蒂,也没有现出一种平常心、幸福自在的状态。 显然,我们追求的名声中更没有最终的答案。 没有见到这些大人物之前,原以为他们应该很幸福,他们应该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怎么看上去却并不幸福呢?那么从这些人身上已经证明:拥有以上这些,不一定会带来幸福。那么,追寻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呢? 是的,我们走了太远,却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我们在辛勤并且绞尽脑汁到处寻找,却不知道自己丢了什么。 我们开最好的车,住最好的房,吃最奢华的酒宴,去最令人羡慕的盛会,但是当曲终人散,繁华落尽,内心依然空虚落寞,怅然若失。 2009年6月,我生命的恩典时刻到来了――是的,如果以前我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存在方式,我愿意拿过去30年所有的成绩和所谓的荣誉,来换开启之后这些日子中任何一天的美丽心境。 那个时刻如此不同寻常,我仿佛“大死”了一次,并且“活”了过来:在数位同伴的紧紧拥抱中,经过类似“拙火”的战栗、“诀别”的恸哭和彻美的“永恒感”体验,以及持续的无意识状态之后,我重新看到了“婴儿”眼中的世界,体验到了万物与我合一的至大美好,感受到了一切事物,以及人类与我之间的深深联结。我“不必”去知道任何问的答案,却可以体验到生命本态的静美安宁。 几个月之后,这种深深的静合悦美的体验渐渐沉淀平复,成了一种从不离开的背景音乐,时刻在我内心回响。就这样,30年的探索和寻找,3年的思考和迟疑,100小时的深度挖掘,一个彻底放下的决定,生命给了我一个极为珍贵的礼物。 后来有人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不可复制的,这是对的,但又不对,为什么?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如我一样的“拙火”状态,但那种彻底活在当下的美好,却可以出现在每个人心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 是的,人人都可以开启。 每个人皆可以到达生命中的至善至美,原因很简单――本来,你就在幸福里,只不过不自知。幸福从未离开过你。 幸福的确永远“找不到”――不找,就到了。 入口,就是当下的人自己。 在活着的时候让我们暂时把自我放下,进入内心,就一定能体验到真正美好的生命。然后我们会发现,自我也在更大的内心那里――因为内心本来如同天地般辽阔。 如果说写这本书有什么希望的话,我只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你――我确定你不需要亲历我见到的那些冰冷的事实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你真的不用。前几天,一位经历开启的企业家说“几十年的等待就为了这一天”,并且含泪给了我一个拥抱。虽然我们只认识了一个小时,却已如同亲人一般温暖,因为我们原来在一起。 我们可以选择――是在我们生命剩下的两万天里苦苦追寻那些原本你并不需要的东西?还是像我经历的一样,找到真正的自己? 因为,幸福从未离开你――这是真的。 祝福你,祝福我们自己。 在一起 阿勋 2009年9月22日 前言 一把从未锁上的锁,何必费心去开? 第一部分 引言 我们能不能放开双手,不去晃动,让烦恼静静地沉淀? 我们能不能放慢脚步,不再焦虑,让幸福从容跟上? 甚至我们在寻求灵性成长,追求“完全”接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搅拌呢?接纳自己的不完全是不是才是真的放下呢? 如何才能让一杯混浊的水变清?答案是,停止搅拌,让它慢慢沉淀。问题的解决不在问题之外,而是在我们自己那里。何不放开双手,让烦恼翩翩落下?何不放慢脚步,让幸福从容跟上? 解脱是相对于问题而言的,我们总是地不断在解决问题――却发现问题总是接二连三地出现: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就像一杯水,好不容易快要清澈了,又一阵晃动。烦恼让我们再次混浊――这样的人生的确很无奈。 但是,问一下,究竟是什么人――总来晃这杯总也不清澈的水呢? 会不会是我们自己? 我们能不能放开双手,不去晃动,让烦恼静静地沉淀? 我们能不能放慢脚步,不再焦虑,让幸福从容跟上? 甚至我们在寻求灵性成长,追求“完全”接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搅拌呢?接纳自己的不完全是不是才是真的放下呢? 问题的解决是否在问题之外? 所有问题被解决之后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真自由,大自在”――这个自由是回归原先自由的结构。人们刚出生的时候是完全自在的状态,婴儿的眼睛是清澈的。但是随之不断被告知有问题,比如说,要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好好挣钱。当这些思想产生的问题不断出现的时候,自由就不可能存在了。所谓的自由是一种无边无际的状态,而所有的思想由于其来源都是“有限的”――不管是语言还是语言表达的思想,以及思想背后的知识,或者是规律,都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所有这些有限的思想是不可能有真自由的。自由是回归到原有的结构――其实是没有结构。当前思想当中的结构是不可能有真自由的,那么,这个结构该怎样回归呢? 你只需扒开炉火上的灰烬,寻找内在的生命之火――这是种比喻,只有把所有看到的,思考到的东西都放下,才能够拥有真正的自由。放下不是不去做,而是不抗拒,不渴望自由,不渴望我们回归如如本相,我们才能有机会真正成为如如本相。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还会说,我渴望自由吗?如同一个真理可能会说,我渴望自己是真理吗? 因为问题会接连出现,所以对付问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彻底放下。当这些问题被彻底放下的时候,其实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不过,不是思想内所认为的解决,而是觉知后意识到的“解决”――我们是用“问题不必被解决的方式,解决了这些问题”――注意,这里说的解决不是“无为”而是“无为处有所为”,清楚去做该做的事情而已。我们会问,有可能这么自由吗?没错,是可以这么自由的,不是摆脱某一个问题的束缚,而是摆脱所有问题的束缚,彻底的空寂。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人都面对着这样一种挑战:人有烦恼,烦恼其实是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在有烦恼的情况下,人有没有可能解开一切烦恼?很难。 但是,所有问题有没有同时被解决的方法?答案是有的,不只是亚历山大大帝所说的“这一切都会过去”。这仅仅是减轻了烦恼,仅限于思考当中,其实这一切从来不必过去,这一切永远都与我们同在,拥有一颗自由的心,才能产生爱的行动,这种行动就是爱,就是在一起。 我们不会想去伤害什么,因为所有我们伤害的都是我们自己,我们也自然不会抱怨什么,因为抱怨的也是我们自己――这才是爱,彻底的爱。“爱人如己”,“天下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从此而来。我们明确了产生烦恼的原因是把自我与他者区别对待的“分别心”―― 分别心产生问题,问题一定有其本质的意义,问题就是我们已知一部分条件但不能直接达到一种结果,这中间因为有鸿沟,有断裂感,所以产生了问题。其实所有的问题都产生于“需要”未知的答案,或者是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个需要,既带来了时间,也带来了界分,而这种分别心是所有烦恼的根源。 所有的烦恼最终的解决方法,是放下。烦恼不解决又能如何?包括开启本身,我不开启又能如何?然后我们带着这种“不解决又能如何”的心态,才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水至清,才能看得到水下的顽石,水是浑的,怎么看得到?但是,带着要找顽石的心,不断搅拌,水会越来越浑的。我们想想,自己纠结的时候是不是这样?找到顽石其实不是目的,我们如何去做,远远比我们做的具体是什么重要,因为开启之后,我们只关心在当下是不是完全体验到了那种至善至美,静合悦美的生命,如果我们体验到了彻底开启的美好,我们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了,或者根本不是问题了。 我们该吃饭时便吃饭,该睡觉时便睡觉,行好事,做好梦。没有失眠,没有忧虑,没有纠结,没有抑郁,清澈透明,我们不需要刻意做什么。 禅宗有一句形容开悟之后常用的话:“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茫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醒悟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其实该解决什么问题还去解决什么问题,饿了吃,困了睡,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我们心里坦荡多了,所以自然会行好事,做好梦。 唯有心静如水,才能看清水底 想看清楚是什么让水变浑?首先要停止搅拌,让水静下来变清。 怎样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看清楚问题。 有时间跨度含义的词汇会带来思考,带来问题,带来情绪,很多词汇都可以说有时间跨度,比如说――知道――那是需要由不知道变成知道的,告诉别人已知的状态,包括开启、认识、觉察、觉知,这些词汇都在开启当中要被放下,彻底放下,连“放下”这个词都有时间跨度,这些词都是虚妄的。 比如说,“我想知道我自己是谁,我必须认识自己的存在是谁。”那么,这句话就包括了这样的真实内容:“什么是那个在说我必须认识自己的存在的呢?”问题就变得很复杂了,除了他自己以外他还能认识什么,观察者就是所观之物,比如做梦的那个人,他的梦其实就是他自己,他用他自己的梦去觉察他自己在做梦,这是很荒谬的。这也会让我们陷入一个自我循环,这一类词汇包括“经验”、“分析”、“认知”,所以当我们开启的时候我们知道放下这些词是有问题的,因为发生之前是不知道,发生之后是觉察,其实这些觉察都让我们远离了生命原先如来的本性。 我们希望一杯水变清,看清楚是什么让水变浑――那就不要去搅拌,然后才能辨认沉淀物是什么。所以,“寻找”本身就是问题,找的过程会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不找不代表不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之前先要看清楚问题,这恰恰需要我们放下问题,就是这样。 放开双手,让烦恼落下 清晨,我在树下的长椅上看书,两个岁数相差无几的小孩在旁边快活地玩跷跷板。他们面对面坐着,其中一个孩子很聪明,他一只手把身体向后撑着,重心靠后,另外一个小男孩自然就被悬在了空中。尽管他们体重相差无几,但是由于高处的小男孩双手紧紧抓着跷跷板内侧的扶手,所以身体的重心没有像他所希望的那样靠后,高处的他一直悬在空中,但他不甘心,另一端,在低处的小孩很得意。 高处的小孩喊我:“叔叔,叔叔,我该怎么办啊?” 我说:“你相信我吗?” “嗯。”他点点头。 我说。“把手放开,往后倒,就能下来了。” 他摇了摇头,他不敢,或许他知道往后去是对的,但是他不敢放手,于是他试着尽量地往后移了移,但是由于手没有放开,没有多大效果,仍悬在空中。 他又看了看我,我一直在微笑,又朝他点了下头,他迟疑了一下,慢慢地,放开了手,我说,“看,没什么问题是吗?好,坐直,往后倒。” 果然,随着他放开手,向后坐直,他很快就安全回到了地面――他安全地把手张开,打开,放开,当他回到地面的时候,脸上流露出来的笑容很灿烂,如那晨起的朝阳。 手放开一点都不难,不要害怕,在思维纠结的地方――放开吧。 放开并不是舍弃,而是真正拥有。 放慢脚步,让幸福跟上 如果不能放下,就放慢。 戒掉一个坏习惯:人们总是想,我有一个缺点,或者坏习惯,我要去抗拒它,戒掉它。要怎么办呢? 比方说戒烟,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于是产生了戒烟的念头,这样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现在知道抽烟不好,然后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我要戒烟,戒除先前我们不想有的习惯。而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会带来新的问题,那么这个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先是我们想戒,随后惯性告诉我们如果实在戒不了,能不能不戒?另一个声音又说我们必须要戒。这种矛盾的结果实际上增强了我们抽烟的惯性,很多人在戒烟的过程当中,发现吸烟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不是吗? 其实,“反对”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实际上是对已有习性的一种增强。烟是“戒”不掉的,真正的戒掉是我们把烟和吸烟这件事情在意识中淡化。怎么讲?任何一个抗拒都将会带来新的习惯,而这种新的习惯其实和我们旧有的习惯是一模一样的,它都是一种助长。个人戒烟如此,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反恐怖主义,反战,反对浪费,反对危害环境,这些都会产生一种对抗性。不信吗?我们没有发现这些应该反对的东西被“反对”本身增强了吗?谈到这里――已经涉及创造体验的部分了,其实体验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而反对一种东西,得到的结果是反而使其牢牢抓住我们。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试着反对一个孩子迷恋网游,反对一个青少年的叛逆,反对一个心上人对自己的不在意,反对老板总不重视我们,反对周围的人不尊重我们。我们会发现,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反对的事情有所减少还是增加? 不信吗?试着去体会,我们“不要”想眼前这页书背后“贴着一张巴掌大小的黄色正方形的纸”,我们“不要”体验面前的桌子上有一个红色的小橡胶圆球――在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体会到了?是不是意识到了我所说的“纸片和球”?即便是已经强调“不要”。 因为这种反抗的存在,是依赖于吸烟存在而存在的,还有浪费存在,有战争存在,有恐怖分子存在,所以当一方面越强大,它也映衬了对方更强大,这是一个相依相生的关系,所以“反对”是另外一种意识的“增强”,而且效率非常高――尽管我们本心并不想这样。有的人明明知道用手抓脸上的痤疮不好,但是手就是不自觉地去抠脸,有的人已经看见地上很干净但还要反复地擦,有的人知道门已经锁了但还是不放心,一遍又一遍去尝试――实际上,所有我们力图想戒掉的东西都会越来越抓牢我们,包括抑郁症和所谓的精神疾病,其实很多心理疾病无足轻重――如果患者这么看就已经不治而愈了。 那么回到戒瘾――应该怎么办? 如果能停,就停下来,如果不能停,就慢下来,不管怎么样,都没关系――当你已经记住了“没关系”,或者有时刻意去强化那个瘾――就是在瘾已经让自己满足的情况下继续强化去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反而慢慢就会好了――我们会发现还有更有价值的事情需要去做。 不妨试一试,从我所提示到的人来看,这种逆行的方法反而效果很好。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更容易被理解的事情是:放慢。 一旦我们观察到自己要进行某个活动,保持觉知,不要去在意它,静静地放慢,比如抽烟,我们可以慢慢地细细觉察我们抽烟的每个动作,去觉察它,不是要去戒,我们只是在那里“用心”抽烟,让我们自己放慢速度。当这个阶段发展到手中有烟可以尝试不用点的时候,做同样缓慢的动作,最后试着手中没有烟,做类似的动作。 慢慢就放下了。 试试看,看看戒烟效果会不会更好,只需要缓慢地继续抽烟,然后我们内心会得出一个自然而然的解决方法。 那么,是不是说,我要戒掉一个坏习惯,就是我什么都不去做,任由它发生呢? 需要注意两点:彻底对自己放心,并且,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 因为觉知的我们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自己放心――学会对自己放心,所有的精神类症状都会一扫而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时间,时间会治愈一切。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获得觉知的智慧,学会去观察自己要做的任何事情,包括我们称之为的坏习惯,在过程中去觉知它们,我们就会有一个觉醒的智慧产生,而这个智慧一旦产生之后,所有的这些习惯、缺点、优点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自然就被“克服”了,因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克服”它――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瘾”,除非我们在“克服”它。 相反,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智慧,我们就会发现,先是有一种东西存在,然后去克服它,这逐渐成为我们的习惯。这种习惯来源于一种成就感,有的人习惯于解决问题,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他先创造一种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由此获得成就感。自我实现或者说“超越自己”的说法都是来源于此,注意,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对――前提是既然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就不该感到烦恼。如果感到烦恼,是否不对了呢? 注意,快乐感也好,成就感也好,具有边际效益递减的性质,我们今天吃这样一盘佳肴很快乐,明天、后天连续吃一个星期之后,就会厌恶它;今年我们在公司拥有这样一个位置,明年发现需要有更高的位置,因为现在这个位置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欲望,于是我们就会不断地去要求。最终只有一个结果,无论是快乐还是成就,最终都是失落,我们不会获得持久的幸福感,而只有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放下,不管它是什么样的习惯,还是我们所谓的成就感,快乐感,都暂且放下――腾出空间来,我们就会收获持久的幸福和美满的当下。然后会发生什么?你以为是离开工作?不,只是放下,仍然拥有。所有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变成了一种形式,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成就没有离开我们,但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主宰我们,而是被我们所主宰,这是值得一试的。不是吗? 所以,如果不能放开,那就放慢,让幸福跟上。 第二部分 引言 我们总说,祝你“永远幸福”,这个“永远”包含“现在”吗? 不包括?那“永远幸福”和现在的你何干? 包括?那么,如果永远“包含”现在,是否还有现在之外的“永远”存在呢? 请你告诉我,不在现在的“永远”在哪里?体验不到,对吗?永远只在现在,此时此刻。 让我们换种方式吧,“祝你现在幸福。” 我们常说的“当下”,经常被描述为“现在”,“此地这时”,可以有很多含义――这样的概念容易让正在觉悟的人,或正在追求当下的人混淆,他们可能反问“我怎么不在现在了?”“我怎么不是全心全意在当下这里呢?”――那么当下到底是什么呢?――“此地此时我所是”,如果你的整体意识不存在于此时此刻,自然就不在当下。 “我所是”是什么意思?和儿子在一起,就好好做一个父亲当做的事情;和母亲在一起,就好好做儿子当做的事;吃饭的时候,用心吃饭;睡觉的时候,全身心睡好觉。如果在体验开启,就做一个开启者应体验的事。 这一点,对于没有经过彻悟的人更适用,当全然在当下的时候,即便没有开启,也不要紧,也能让生命焕发前所未有的幸福光芒和灵动轻松的光彩。但是有人说:“没关系,我就这样混日子,什么当下不当下啊!”――不在当下也没关系,只不过,不在当下,生命就是虚空,你的意识和“日子”没有任何关系――会不会在将来离前才后悔“自己从来没有投入活过”? 那么如何判断在当下呢?这里给出了一些简单的判断方法,而且也给出了简单的操作方法,通过一些真实的经历,让我们明白: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从来不是直播,所有我们感知的都是过去,只有当下自己的全部意识时是全然真实的现在。 不悟之觉 有人问我,既然你说有“不得之爱”,那有没有“不悟之觉”?――换句话说,“彻悟我仍然觉得太难了,需要一点勇气,我有点怕怕的,那么,可不可以带着觉悟的状态――在没有彻底开启的生活中获取幸福呢?”当然,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力会受限,但是感知的美好一样可以存在。我们随时带着“我所见的都与爱我有关”的心去处理任何事。仅此就够了,足以消解掉很多烦恼,保持清澈透明的心态去处理任何事情。 什么叫“爱我”――开启教练遵循一条原则:“任何经历都有正面的意义。”发现所有经历中正面的价值,就会发现生活的“爱”和美好。比如我们都觉得感冒是坏事,其实“得病”的正面价值是提醒你的抵抗力在下降,需要自己放松、休息一下。对自己好一些,不要太辛苦了。 倾听自己的生命之音 我家里有一个花兔拉拉铃,其实是一个需要上足发条的音乐盒,上足发条之后松开,就会听到优美安静的音乐缓缓奏来,如同叮咚作响的泉水流淌在心间。 但是,如果不上发条,这样的一个玩具和其他不能唱歌的玩具,看上去没有任何不同,它就只能呆呆地挂在那里,落满灰尘。 每个人其实就像一个八音盒――关键是我们自己愿意不愿意给自己上满发条?生命的音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只不过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制小玩具,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在这个世界上被生产出来,不知道将来又被扔回到哪里去。 其实,我们有无限美丽的生命,可以发出世界上最动听的天籁之音,我们只需拧动钥匙,上满发条,生命的音乐就会从身体里自然流淌而出。 36岁的保罗・珀特斯,是英国一家手机店的销售员,因为长相丑陋,从小就被人欺负。16岁那年他开始爱上美声演唱,为了学习歌剧,他花去了两万英镑,并负债累累;后来由于盲肠破裂,他住院进行手术治疗;医生发现他肾上腺长了一个10公分的肿瘤,再次进行手术;就快康复的时候,他又骑摩托车遭遇意外,锁骨骨折。所有女孩子远离他的同时,倒霉事儿也接踵而至。但是,这些都没能阻挡他的寻梦之路。 看其外表,所以人都觉得他不具备唱歌的才华和天赋。登台演出前,他是如此地羞涩如此地紧张在上声前的采访中他说:“白天我卖手机,但我这辈子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歌唱家。”因为那是他命中注定的事情,他非常确知这一点。所以什么都阻挡不了他,直到他走上台,站在评委和观众的面前。 随着背景音乐响起,三个评委和观众一样,对站在台上的这个豁着牙、矮矮的胖子不抱有任何期待。 可是,那个属于他的时刻来临了,属于他的世界出现了―― 音乐声扬起,一切变得不一样了,保罗眼中流淌出神圣的宁静,一种“不需要自信”的开启状态来临了――歌剧《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眠》。第一句开始,全场千名观众中讥讽的表情已经顿然消失,评委们也雅雀无声;第二句开始,已经有评委和观众落泪了;第三句――所有观众站起来鼓掌喝彩,而他依旧在那里歌唱,用生命歌唱,那是他生命的旋律――他就像一个上足了发条的八音盒,发出了生命的天籁之音,那歌声来自他的灵魂,他的精灵,他的生命,来自那个永恒的存在。 一个人找到了“一我”的时候,是带着爱并且拥有无限能量的。 其实,所有的人都可以用他的才华震撼世界――有的人用图画,有的人用音乐,有的人用作曲,有的人用文章,有的人用诗,有的人用电影,有的人用烹饪――评委西蒙说:保罗让我们看到了拥有才华却不自知的普通人。正在这里读这本书的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呢? 其实,我们也可以像他那样才华横溢,不管我们信与不信,接受与不接受,我们真的可以决定自己的才华横溢或者无声无息。请注意:无论我们怎样决定,我们终究都会梦想成真――因为我们是创造者。 但是,我们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就像保罗专辑的名字《机遇》(One Chance)那样,你愿意在离开世界之前,给自己的生命一次机会吗? 不错,如果混日子,你会和很多人一样――在将来的某一天,在你昏昏沉沉的睡梦中死去――如同从来没有活过,少数的朋友和家人会为你惋惜,叹息之后,一切如昨,仿佛你从来没有来过――更重要的是,你从来没有让自己彻底长久地幸福过――你愿意过这样的人生吗? 你年少时的梦想呢? 因为你的怯懦,你与幸福擦肩而过了吗? 你在做你所钟爱的事情吗?你和你所钟爱的人在一起吗? 你,是否正在错过一件事情?――你自己最美好的生命。 全然在当下:即便不开启 在彻底觉知之前,我们要知道当下是什么,这是为我们开启作准备的,同时,即便是不开启,时时在当下也可以减去大量的烦恼和焦虑,能够清澈智慧地处理眼下的事情。 当下并不是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概念,即此时此地“here and now”,这样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我此时此地不是就在这里吗?我怎么不在当下了?”当下――是一种体验,是“此时此地之我在”,不是其他――是我们百分之百体验在here and now. 如果打一个比方,就是把我们生命的钉子牢牢钉在正在做的事情上。――这只是一个比方。如果是吃饭,吃饭就是我们的真生命,如果和别人谈话,别人就是我们的真生命;如果静坐,静坐就是我们的真生命;如果冥想,冥想就是真生命。或者说,把我们的生命完全融化进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中,进入我们的体验里。 此刻,和你对话,就是我的生命。 为什么要在当下? 为什么非要在当下?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问:为什么我们要幸福的生命? 因为不在当下,体验的无非是不可确知的未来和不可改变的历史。而且,太多的人为了将来而错过了现在。 如果一条很长的绳子只有一小截,或者末稍有一个点是白色的,而其余绝大部分是黑色――我们能说它是白色绳子吗?是的,我们在追求幸福,但是我们能这样坦然宣称:我们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吗?――我度过了很多不幸福的时间,在最后时刻追求到幸福的目标了吗? 人生是一段旅程,不是一个目标。 人们在欢度节日、结婚、过生日,或者其他团聚的时刻,送上的祝福多种多样:幸福永恒,快乐永远,这的确是至高的追求。幸福永远――这是我们恒久的人性,我所知道的最早记载“永远幸福”的史料是在中国周代时期,一位妻子给丈夫做的酒壶上刻了“永远”字样的铭文,那是一个出土文物――侯母作侯父旅壶,壶口铭刻:“侯母作,侯父戎登,用征行,用求福无疆。”千年前这位妻子用一个旅壶祝征战的丈夫永远幸福。 几千年了,人性都是一样的,不过有一点,我请问: “我们总说的‘永远幸福’中包含现在吗?” 不包括?那永远幸福和现在的你何干? 你回答,永远是包含现在的。嗷,是吗?――永远中包含现在,是不是还有现在之外的永远存在呢?那么请你给我指一下不在现在的永远,在哪里?我们体验得到吗? 不在现在的永远幸福――如果我们体验不到,而我们又总在互相祝福,我们在互相哄着玩吗? 当下,我只想深深祝福正在看本书的你:“祝你现在幸福。” 我知道,你会的。 生命不在别处 不进入当下状态怎么样? 下面的话,要说重一点: 不进入当下意味着:此刻生命是空的。 为什么这么说? 当下是全部的生命,如果不在当下,或者活在未来,或者活在过去――意识活在另一个时空维度当中,而此刻的生命是缺失的。生命不可能在别处――如果不在此处的话。如果你的意识非要去思前想后:第一,效率低下,看不清楚问题,徒生烦恼;第二,你已经让你此刻的生命之花在静静凋谢。 生命只有在当下才有意义,如果不在当下,意味着生命是空的――身体和思想都是活灵活现的,开着车、吃着饭,或是干其他什么事,但思想在焦虑――在思想过去或者未来当中焦虑。 不在当下――生命是没有质量的。 没有质量的生命――会产生更大的烦恼。 当下:在你全然所在 我们也知道全然进入当下好像不是很容易,如果容易,尼采也不会说“幸福的人没有历史”――尼采明白所有的道理,但是从记载推断:尼采过得并不幸福,尤其是晚年――明白道理和体验的确不一样。(另外还有种可能,尼采本身很幸福,只不过别人记载有误,鞋合不合脚,的确只有脚知道。) 不过,进入当下并不难,难的是“不进入当下”。 是的,你没有听错――进入当下,就在于不去找“当下”在哪里。 当下只有一个地方可在:“你自己全然所在之处。” “当下不是找到的。” 找――是因为我们还不在,是因为我们还缺乏意识,这个意识会直接让我们去体验,并且马上给我们反馈。我们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特别想找一样东西时,我们会怎么也找不到?当我们放下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哦,原来就在那里――觉和悟,当下也是这样的状态。 当下绝不是可以找到的,当我们不找,就到了,当我们彻底放下,就到了。 旁观思想也是在当下 绝大多数人在冥想、参悟或者修心中,被告知要持“空念”――其实禅宗的“空念”中的“空”并不是动词,因为“色即是空”,这里的“空”是名词,但是经常被人们误解为停下念头。真停下念头当然很好,但对于初寻道者,停在无思想的那一刻可能相当难――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可以进入当下。 曾经有一次和大家一起冥想时,一位女士说出了她自己的状态,她说在冥想的过程中,自己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是没有思想的,总觉得思想就像天上的风,飘来飘去,而她被思想牵着走。另一位男士在冥想时说,他想到很多东西,工作、读书、宗教信仰,现实社会是怎么样的,思想就这样跟着越走越远。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其实在每一个念头里都有一个放下的机会,就如同我们讲过的,有的人是在灾难、伤痛、愤怒等一些状态后进行了开启,开始接纳,或是找到。 那么,在冥想中思想会左右摇摆,非要待在那里,放不下怎么办? 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做一个旁观者,把自己抽离出来,去观察思想,把思想的风当做云朵静静观察――观察思想是如何把我们带走的,甚至这种思想或者感受是如何让我们痛苦的,如何让我们难受的――当我们能够观察到思想的那一刻,也就是我们觉察到了我们自己,当我们观察到我们的思想是如何跑到了其他的事情上,而不在当下时――当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对待我们的思想,静静地接纳这种变化时,我们已经开始在当下了。 而那些痛苦和愤怒、难受,都会很快平复下来。 开始可能有点不习惯,但是当你习惯之后,痛苦和愤怒就会慢慢逝去。它们最终会把你忘记。 生命在当下的发丝上起舞 禅宗有句话,在当下的“刀锋边缘”上,注意,这里说的刀锋边缘不是指修炼或者苦行,是因为刀的边缘是当时的禅宗大师所能找到最细的地方(中国古代也称为“无厚”),所以他们称为细刃如发丝。我们用一种更形象的比喻就是,“在当下的发丝当中,去全然关注生命”。如果有烦恼或者痛苦,在进入当下的发丝的时候,这些都会消失,都会解决――因为体验所有的焦虑和烦恼都需要时间,我们抑郁是因为我们无法抛开过去,我们焦虑是因为我们担心未来,但当我们进入当下这个发丝的时候,我们的全部生命专注于当下,专注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上,用全部的生命去感悟当下,去体验当下,痛苦、抑郁、焦虑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挂靠。 在一个几乎为零的点上,抑郁、烦恼和焦虑没有办法存在,那一刻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我们被填充了许多宁静和爱,我们有一种深深的和宇宙缔结的感觉,那一刻就是彻悟。 在无厚零点之处:炉灰散尽,火焰升腾,明镜无台,微尘不染。 几乎为零点是多小?《庄子》中惠子讲到“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至今我们没有办法去向惠子核实,“无厚”是否就是当时的一种习惯用语。――在古代指刀具的末梢也会用“无厚”,想来类似“至小”“无极”,估计这一点多有可能是指空间上的“小一”,所以无厚,即无限小也就是无限大,本质上是一样的。 佛学中说的“一个生灭”极小极小:佛经上有多解,只是用比喻来说明此当下有多小,“一弹指为二十瞬,一瞬为二十念,一念为二十息,一息为六十刹那,一刹那为九百生灭”。 关于当下的时间,各种教义有多重解释:伟大的苏菲教派诗人鲁米说:“过去和未来挡着我们,使我们见不到神。”13世纪的心灵导师艾克哈特这样描述:“时间遮挡了光,它是我们和神之间最大的障碍。” 有人问:“进入多小的时间叫当下呢?” 我只好说:“当我们体验不到时间的时候,就足够小了。” 但是我可以准确地告诉你是什么时候:只要你还有疑问,就一定不在全然的当下。 即便这样,也无所谓。 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 那天早上发生了日食,我看到了现场直播,也看到了铺天盖地的网页报道和其他媒体的宣传。五百年一遇,很多人都说真是太幸运了,太震撼了,有的甚至说,太值了――尤其是重见天日那一刻,感觉看到了极大的奇迹。 我开始提问。 我问朋友:日食是什么? 很多种答案,有一位媒体界的好朋友回答,是影子,是月亮的影子。 我再问:一个影子――人们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 答:是感觉到了一种永恒,震撼,重见天日的欣喜。 我又问:月亮的影子和你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那么,此刻问我们自己:看到我们自己影子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感到震撼或欣喜呢? 想想看,如果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像听着至大美丽的背景音乐一样生活和工作,享受那种喜悦――不好吗? 时时如重见天日之欣喜和永恒,静合悦美――如何呢?有的时候是因为人们忽略了奇迹,认为一些很不寻常的事情才是奇迹,其实每时每刻都有和日食一样的所谓的奇迹发生,而每一缕新阳光照到的都应该是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说到阳光,我想起了第一次下矿井,那是印象非常深刻的经历,在极为寂静的井下500米处,头上的矿灯照射出隐约灯光,周围异常安静,只有近处岩层渗出的地下水发出的“叮咚,叮咚……”的声音,掺杂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掘煤的爆破声。 那个矿井和后来我去过的其他矿井不同,煤层质量虽然很好,但是非常薄,是斜带形分布,最窄的地方只有70厘米高,上下都是岩层,进去之后必须趴下来手脚并用地爬行。我们爬进了矿工俗称的“掌子面”――也就是工作区――一线矿工在这里把小型爆炸后崩落的煤块向外搬运。我第一次体验了矿工是怎么工作的,也趴在地上比划了两下,发现这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而这里就是全世界无数矿工的“办公室”。 知道吗?就在你看书的这一刻,也就在每一次当我们感到烦恼的时候,他们可能在井下互相开着玩笑,喝着全世界最纯净的“矿泉水”。他们的“办公室”隔壁是岩石,隔壁的隔壁仍是岩石,他们像是地层深处的蚯蚓。 后来我不止一次下过矿井,去看那些一线的工人,调查矿难的详情――但是我对第一次下矿井始终难忘,每天都看到的阳光,那时变得非同寻常。 我们实在待不下去的时候,准备上来,钻入上下有铁板、周围一圈铁栅栏的吊笼――就是电梯了,除了没有楼层显示以外――电梯速度很均匀,嘎吱作响,500米,相当于上长升一百多层楼宇的封闭电梯,手抓着吊笼上冰上冷的螺纹钢,我们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当吊笼从地面升起的刹那,第一缕阳光跳进吊笼――刺眼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一个面目黧黑的脸上,我们全眯起眼睛,眼泪流下来,走出吊笼,我在台阶上静默良久――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感动,应该和看到日食没有什么不同,更和觉醒之后看到每一缕灿烂的阳光没有什么不同,再重复一次:每一缕阳光都该照到新的生命,因为那是新的当下。 不要因为太容易得到而忽略了珍惜。 如果我们还有解不开的烦恼,去体验吧:如果你觉得自己郁闷得要自杀,带点好吃的去一次儿童医院的白血病病房;如果你觉得自己病得比较重,带点玩具去看看脑瘫的孩子;如果你痛失了亲人,去看看地震灾区人们的生活;如果你觉得学业或者工作不堪繁重,下一次矿井……说多少劝解的话都没有意义,真的,请体验一次:请暂时把你认为不可解决的烦恼扔开,去一趟,我保证你会把烦恼彻底抛开,拍拍灰尘嘲笑自己。 因为,这是我曾经的体验。 第三部分 当下的入口 ***当下,是进入至善至美“一我”的入口,进了“入”口,会发现“人”的生命真相。“万物众生与自我为一我”,这个“一我”当然包括所有的事物、景致、从一粒沙到一滴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其实,每一件你正在做的事都是当下的入口。放下所有的忧虑,进入当下,就能体验真正美好的生命。当下是“此地这时的你所是”,同时,我们已经知道,“万物众生与自我为一”,这个“一”当然包括所有的事物、景致,从一棵沙砾到一滴水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其实也就是每一件你正在做的事情里面都有当下。 出于便捷,以及初学者的习惯考虑,我们还是把最简单的“开启呼吸法”告诉给大家,因为在五脏中,唯一能被意识主动控制的是“肺”的动作。而且随着吐故纳新,我们身体内部的能量开始流动,这对我们的身体将会有很好的功效。 “人”是“入”口 当下的“入”口?“人”。 自己就是入口。这个入口在一开始彻悟的时候很重要,然后随着觉知开始,到处都可以是入口。 其实不光是中文里的“人”和“入”很有意思,像英语里也有这样类似的具有很深含义的一些简单词汇,我们平常使用,但是浑然不觉其中真正的意义。 比如说,“当下”的英文单词是“present”,为什么它还有“礼物”的意思呢? 原来,当下是最大、最好的礼物,礼物来自谁呢?来自集体超意识的造物者,所以造物者能给我们的最大礼物就是当下。 当我们觉悟的时候,我们会在我们所在的地方――马上、立刻、现在就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处于永恒之中,在乌有(无忧)之乡。 无忧之乡的“no where”――换一种断词方式:“no where=now here”,意为现在这里就是无忧之乡。 这一刻当我们明白的时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一刻我们的心门开启了一下,其实每时每刻都可以活在这种状态当中。 我们会问,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是入口呢?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来自这个宇宙,只要我们那一刻想着,哦,我们原来在宇宙里。我们平时都知道这一点吗? 我既在这里也在那里,既在瞬间也在永恒,那就行了。 还有,人们可以试着用呼吸来感受内在的心与“一我”,宇宙心的连接。一个长期的悟道者可以在任何瞬间进入,在视力所及,双手触及,嗅觉所闻之花香,所饮之甘露当中让自己进入,因为这些形都不是我们的灵,我们的灵需要在形中体会到。 触及生命 就在写这个段落的瞬间,我收到了一条短信,这是一条新闻:“一名51岁的奥地利男子,在过去的8年当中,不断地在世界各地寻找合适的地点并进行高空走钢丝的挑战,他走过了很多悬崖峭壁,高山峡谷和摩天大楼,在数千英尺的高空,除了一根钢丝,他与地面之间再无他物,显然他很享受这种乐趣……”短信中还包含了一幅他在云端走钢丝的照片。 看到这个新闻我笑了,因为我知道他在干什么,他在享受触及生命的快乐感觉。 ――一个人什么时候才能够体验到永恒? 就是“完全”全神贯注地体会当下的时刻。 很多人爱冒险,登山、跳伞、挑战极限运动,包括这位走钢丝的人,他乐于在高空享受这一刻――冒险对于他不是冒险而是享受。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运动员,那么多的极限挑战者热衷于此事呢? 因为在极限运动的过程当中,他们不自觉地、必须地――要专注于每一秒的当下,否则就有可能没命,而进入当下,生命就体验到存在――并且那个极为丰盈的永恒感就又出现了。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刻,即使他们不参加极限运动,也可以在每时每刻体验生命的存在,哪怕此刻他们在家里看一本书――而且,如果都体验到了,他们会知道体验到的那一刻叫做永恒。 是的,专注当下就在永恒,享受永恒只在当下。 这样可以解释那么多极限运动员所享受的这个过程了――是的,这不是用任何金钱或是其他*可以描述或者替代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位冒险者会在那么高的地方,没有任何支撑物的情况下来走这条钢丝。 注意――他根本没有拿着平衡杆――因此,他比那些拿着横杆的人更危险,但其实不然,如果他已经明白了在当下就是永恒的道理,他反而是最勇敢、最安全的――事实上他掌握了一种状态、一种技能。 人们在无限的生命遇到挑战的时候,往往会享受当下是永恒的感觉,但何必呢?没有经过生死岂不更好吗? 在这一刻,让我们的心沉下去,沉到永恒里,感受到周围所有发生的一切,没有忧虑,只有当下。 高空钢丝、滑雪、登山、高空跳伞,甚至游乐场里的刺激娱乐――极限运动的魅力就是为了让人体验到那种贴近生命的感觉。 有一位世界走钢丝大师说:“生命就是钢丝,其他的都是等待。” 呼吸:进入当下的便捷途径 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当下,方法也多种多样,但是最初练习的时候,我们最好还是用自己拥有的、也是最方便的――身体。 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吐出,呼到尽头――然后停下来,不要吸气,憋气3秒至5秒钟,好了,时间到了――再次深深吸气,这一刻的释放和我们的感觉,其实就是当下的一个入口。在你的眼前,找一个固定的点,平静地直视它,然后把这个点想象成一个逐渐扩大的,可以扩大到无限大的气泡。你的视野随之也向各个方向扩大。但你意识到你的视线并没有移动过,但是你的注意力渐渐地扩大到你的周围,甚至可以“看”到你的背后,用意识来“看你”周围的一切,不加判断,只是和周围安宁地在一起。 这也是很多冥想、瑜伽和禅修非常注重呼吸的道理,因为呼吸是生命的一种直接的表征,我们控制了呼吸,感受了呼吸,就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这一刻――与我们把手放在脉搏上感受心脏跳动是一样的道理,但唯有呼吸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黄帝内经》上讲,五行分为金、木、水、火、土,对应心、肝、脾、肺、肾,只有肺可以由我们的主动意志来控制――尽管只是少量的控制――深深体会我们的呼吸,没有杂念――那么,这一刻,呼吸就成了连接我们无形的一个根,一个“回头是岸”的原地,一个入口。 瑜伽是如此,禅修也是如此,在冥想当中,甚至在教会里的唱诗班――唱歌时的呼吸也是很重要的,呼吸是我们进入当下的一个最容易发觉的入口,当我们找到了这个入口――我们就没有必要经历那生死的边缘,就能体会生命的不息之火焰和大美之觉知了。 最近我们常用的一套呼吸方法叫开启引导术,要保持“两有两无”即可:“慢有流,圆有润,行无碍,思无邪。” 这里强调一下和禅修、瑜伽相类似的开启引导术的理念:内观的核心词只有一个,“合”: 即“形神合一,内外合一,身心合一,有无合一。”这四个阶段都是一个标准,就是“合”――“静合悦美”。 无论怎样,合一是彻底觉知的一个标准,没有分别心。 享受当下,在呼吸当中享受当下吧。 第四部分 引言 在询问中,不断问自己“我是什么”――然后“再追问”所得的答案:“假如我不是这个的话,我还在吗?”还有――这个答案是不是仅仅囊括了我所是?还是内含他人?最后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深入的思考,我原来不是“自我”。那么“自我”如何而来,我们会发现,“自我”原来不是和我们一起诞生的,而是在我们诞生之后出现的――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尼采、老子会有共同的思想:“赤子”――婴儿,我们会发现,原来婴儿才是我们最好的灵性导师,而一切烦恼就在于我们的“自我”,这个后天思考的构架――但是我们还要珍爱这个“虚妄”的自我,因为身体、思想和生命是相互依存的。不过,我们却在人生中常常“入戏太深”――以为思想就是生命――而忘记了自己其实是生命中的“演员”,我们通过对心理疾病包括自杀心理的理解,通过一个类似对动物的观察来思考“自我”这一命题。 自我的诞生在出生之后 关于“我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解答其实要从“自我”的形成开始,即从我们的婴儿时期开始。 你仔细观察过婴儿的眼睛吗?想想我们看到过的婴儿,想想我们小时候的自己,刚出生的那几个月,我们用清澈的眼睛看这个世界,这时候我们能够深深地感觉到那种安静、喜悦、美好、平和。想想看:当我们被换了尿布,舒舒服服地躺在摇篮里,是不是总想去触摸所有够得着的东西,那个时候的“我”假如作为一种体验来说,是什么呢? 如果“我”是一种体验――婴儿更有可能体验到“非我”还是“我”? 我们现在能否透过一个婴儿般的眼睛看世界呢? 用那样的一双眼睛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感觉到与这个世界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呢?这种天然的联系会不会给我们带来特别美好的感觉呢?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婴儿的眼睛里看到那种极具 “宇宙感”的眼神,澄清的、永恒的、喜悦的、好奇的。尽管婴儿不会说话,但他能分辨出美好,有很多婴儿,只要我们对他笑,他就会对我们笑,他能理解我们的笑是发自内心的时候,小孩子都会抑制不住地对我们笑,因为那是一种美好的状态,那是一种觉知的状态。当然,看到婴儿的笑容,我们会不自觉地微笑,为什么呢? 下面说的事实很关键:“自我”是在我们诞生一段时间之后――在我们的意识中渐渐诞生的。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不觉知了呢?实际上就是当慢慢学会说话的时候,他“被告知”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妈妈,然后他会发现事物是有区别的,渐渐明白有个移动的物体是爸爸,有个移动的物体是妈妈。他们还时时做些手势、动作,但是他未必知道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关系,所以经常我们会发现他们会叫“错”――这个错,当然是身为父母认为的,婴儿可不这么认为。 于是婴儿要被“纠正”,第一次被纠正的时候,他们都还不会说话,当然也不会争辩:“宝宝,这副眼镜不是你的,是爸爸的,那里才是你的玩具。”于是,妈妈怕宝宝弄伤自己,把宝宝手中的眼镜拿走,他们能怎么办?只有哭,其实他们也未必是要眼镜,只是想看看而已,看完放下,他们不会执著地把所有的玩具都收在篮子里,他们会把玩具到处乱放,因为他们不认为那里不是他的地盘――不是吗? 当我们“被告知”有些东西不是我们的,我们才意识到了爸爸不是自己,妈妈也不是自己,通过这些我们或许才想知道――第一次思考“我”是什么? 什么是“他们说”的“我”自己:我在哪里,什么叫“我”呢? 爸爸和妈妈会随意给我们起自己一个通用的名字叫宝宝,于是我们渐渐知道了指着自己的身体叫宝宝――于是我们在获得一种“身份”认知的时候丢掉了“我”以外的全世界。我们知道自己是一个被爸爸、妈妈宠的宝宝,大人给我们买玩具,喂奶,摇篮是宝宝的,好玩的眼镜原来不是宝宝的。 终于,如大人所愿:我们深刻地明白并可以区分所有的一切:有哪些东西是宝宝的,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哪些是爷爷的,哪些是奶奶的。 其实,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小孩子都会有种动作,要伸手去拿去抓――注意我没有说他想要――他不会想要一个他以为自己有的东西,他只是拿起来看看而已,完了都会放下――任何玩具他都不会太执著:因为他想这都是自己的,直到第一次有人告诉他“那不是你的”。不舒服诞生了:因为这些原先他认为就是他的,突然间被分割开来之后,宝宝会哭闹,为什么会哭呢?他发现原先属于自己的这一切,都渐渐地被莫名其妙地剥夺了,这的确是 “无法言语”――如果开启回归而哭的时候是“妙,不可言”,那个时候我们多半“惨,不能言”,哭哭罢了。 于是哭就成了那个时期常有的事情。慢慢长大,他们继续被告知这是我们的玩具,那是其他小家伙的,如果被人抢了我们的玩具,我们会哭,因为玩具被认为是“我”的一部分:我们把“我”的一部分剥夺了,这个概念里面的“我”就缺少了一块,如同从“我”的心头剜肉一样,小孩子经常会因为一个不起眼的东西不在了而痛哭流涕,那是真实的难受――不是吗?我们都经历过的:小孩子这种哭会被大人耻笑,慢慢地长大了,我们知道这是“我”的考卷,这是“我”的书包,这是“我”的老师,越来越多的分别,这个意识造就的“我”成长起来――而且这个“我”极有魔力,因为这个“我”纯属于意识,意识就要求体验:“我”到底怎样才好?才安全?才幸福? 我们内心曾经巨大
/
本文档为【开启的世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