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5第四章腹壁针刀

5第四章腹壁针刀

2011-11-07 40页 ppt 13M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9048

暂无简介

举报
5第四章腹壁针刀nullnull第四章 腹 部聂绪发制作null 上界:即胸部下界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 耻骨嵴 耻骨结节 腹股沟韧带 髂前上棘 髂嵴 第5腰椎棘突 (一)境界第一节 概 述 腹部位于胸部与盆部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其脏器。 腹壁以两侧的腋后线为界分为分为腹前外侧壁和...
5第四章腹壁针刀
nullnull第四章 腹 部聂绪发制作null 上界:即胸部下界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 耻骨嵴 耻骨结节 腹股沟韧带 髂前上棘 髂嵴 第5腰椎棘突 (一)境界第一节 概 述 腹部位于胸部与盆部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其脏器。 腹壁以两侧的腋后线为界分为分为腹前外侧壁和腹后壁。一、境界与分区null (二)分区 1.九分法 2.四分法 null一、体标志 1.骨性标志 上方有: 剑突和肋弓等 下方有: 髂前上棘 髂嵴 耻骨联合上缘 耻骨嵴 耻骨结节 二、表面解剖null 2.软组织标志 (腹)白线 脐:一般平对第 3、4腰椎之间 神阙穴:可灸也可针刺 腹直肌:腱划 半月线:又称腹直肌线 腹股沟及腹股沟韧带 null (二)腹腔脏器的 体表投影 (见表4-1,略)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一般分6层:皮肤 浅筋膜 肌层 腹横筋膜 腹膜下筋膜 壁腹膜 腹前外侧壁的穴位腹前外侧壁的穴位 任脉(中线):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 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 肾经(旁开0.5寸):幽门、腹通谷、阴都、石关、商曲、 肓兪、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 胃经(旁开2寸):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 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脾经(旁开4寸):腹哀、大横、腹结、府舍 一、浅层结构 一、浅层结构 (一)皮肤 较薄(2~4mm)、富于弹性、移动性和伸展性较大, 有利于生理性和病理性的腹部膨胀;也有利于整形手术 。 null(二)浅筋膜 1. 结构特点 脐平面以下分两层: 浅层:称Camper筋膜 又称脂肪 深层:称Scarpa筋膜 又称膜性层, 与会阴的浅筋膜 Colles筋膜相延续 null2.浅动脉 肋间后动脉分支 肋下动脉分支 腰动脉分支 腹壁上、下动脉分支 股动脉分支: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null 3.浅静脉 脐上 :胸腹壁静脉 胸外侧静脉 腋静脉 脐下:腹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 大隐静脉null4.皮神经: 来自第7~11对肋间神经 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 节段性分布如下: 第7肋间N分布于剑突平面 第10肋间N分布于脐平面 第12肋间神经分布于髂前 上棘平面, 第1腰神经分布于腹股沟 韧带上方。 null 二、深层结构 (一)肌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null1.腹直肌: 位于白线的两侧, 呈上宽下窄带状, 起于耻骨连合, 止于剑突附近, 有3~4条腱划, 外侧缘为半月线。null 2.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管浅环 (又称皮下环) 腹股沟韧带null3.腹内斜肌 4.腹横肌 联合腱 (腹股沟镰) 提睾肌5. 腹直肌鞘5. 腹直肌鞘 腹直肌鞘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腱膜前层 腹直肌鞘后壁=腹内斜肌腱膜后层+腹横肌腱膜null弓状线(半环线)(二)血管及神经(二)血管及神经 1.血管(动脉) (1)腹壁上动脉 (2)腹壁下动脉 (3)第7~11肋间后动 脉和对肋下动脉 (4) 腰动脉:共4对 (5)旋髂深动脉null 2.神经 (1)第7~12胸神经前支 (2)髂腹下神经 (3)髂腹股沟神经 (4)生殖股神经 生殖支 股 支 null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肋下神经 (三)腹横筋膜 (三)腹横筋膜 位于腹横肌的内面,属于腹内筋膜的一部分。 该筋膜与腹横肌结合疏松,但与腹直肌鞘后层则紧密相连。 (四)腹膜外组织:又称腹膜外筋膜 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使得壁腹膜容易与腹横筋膜剥离,临床上可进行腹膜外手术。 null (五)壁腹膜:位于最内层,脐下有: 脐正中襞(脐尿管索、脐正中韧带) 5条皱襞 脐内侧襞(脐动脉索、脐内侧韧带) 脐外侧襞(腹壁下动、静脉) null 膀胱上窝:位于脐正中襞与脐内侧襞之间 3对凹窝 腹股沟内侧窝(对腹股沟管浅环,直疝) 腹股沟外侧窝(对腹股沟管深环,斜疝) 三、腹股沟区 三、腹股沟区 内侧界:腹直肌外侧缘 (一)境界 下界:腹股沟韧带 上界: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 特点:该区较为薄弱,是腹壁疝的好发部位null (二)腹股沟管 位置: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长4~5cm :有精索(子宫圆韧带)和髂腹股沟神经通过 null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有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内侧1/3有联合腱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形成的凹槽 四壁 null 内口:即深环,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 外口:即浅环,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 两口null临床意义: 腹股沟斜疝通过 (三)腹股沟三角(三)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Hesselbach)三角 内侧界: 腹直肌外侧缘 境界 外侧界:腹壁下动脉 下 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 null特点:是腹壁的又 一个薄弱区 临床意义: 腹股沟直疝经腹壁 下动脉内侧由此突 出,不经过腹股沟 管内口,通常也不 进入阴囊借此与腹 股沟管斜疝相区别。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P145)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P145)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后壁,脊柱腰部的两侧 胚胎3个月:下降至髂窝内 胚胎7个月:接近腹股沟管深环,此时壁腹膜形成鞘突 出生前1个月:进入腹股沟管,腹膜鞘突伸入阴囊 出生前:睾丸下降至阴囊,腹膜鞘突上部逐渐闭锁, 形成鞘韧带;下部包绕睾丸形成睾丸鞘膜(腔) null鞘韧带睾丸鞘膜腔 壁腹膜 null临床意义: 1.若出生后1~2年内睾丸没有降入阴囊,则称隐睾症 2.若腹膜鞘突不闭,则形成交通性鞘膜腔积液或先天 性的腹股沟斜疝。由于右侧睾丸下降较晚,腹膜鞘 突闭锁也较晚,故斜疝多发生在右侧。 null常用腹部手术切口层次(P143) 正中切口(腹白线切口): 皮肤→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 旁正中切口 (腹直肌切口): 皮肤 → 浅筋膜 → 腹直肌鞘前层 → 腹直肌 → 腹直肌 鞘后层(弓状线以上)→腹横筋膜 →腹膜外筋膜→壁腹膜 null 麦氏切口( 阑尾切口): 皮肤 →浅筋膜 →腹外斜肌或腱膜 →腹内斜肌 → 腹横肌→ 腹横筋膜 → 腹膜外筋膜 → 壁腹膜 null 复习思考题 1.腹前外侧壁浅筋膜的特点,皮神经的节段性分布。 2.腹直肌鞘和腹白线的构成。 3.腹股沟管的位置、通过的内容、构成及临床意义。 4.腹股沟三角的境界及其意义,如何鉴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 5.经腹白线、腹直肌和阑尾切口各经过哪些层次?null再见
/
本文档为【5第四章腹壁针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