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拔火罐汇总

2018-05-16 40页 ppt 2MB 1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徐姐2018

技术学院会计学毕业后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技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多年的财务工作经验,现认多家小企的财务会计!

举报
拔火罐汇总概念:拔罐法又名吸筒、吸杯,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罐作为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一、罐的种类优点:取材容易,制作简单,且不易损坏,适于药煮,临床多有采用。(一)竹罐(二)陶罐特点:吸力大,但质地较重,容易摔坏。(三)玻璃罐优点: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临床应用较广泛。(四)抽气罐拔罐的适应症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
拔火罐汇总
概念:拔罐法又名吸筒、吸杯,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罐作为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一、罐的种类优点:取材容易,制作简单,且不易损坏,适于药煮,临床多有采用。(一)竹罐(二)陶罐特点:吸力大,但质地较重,容易摔坏。(三)玻璃罐优点: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时间。临床应用较广泛。(四)抽气罐拔罐的适应症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二)适应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发热、咳嗽、支气管哮喘及其他肺部疾患;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皮肤病:丹毒、痤疮、疮疡初起未溃等;风湿痹痛、落枕、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分类: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二、拔罐的方法(一)火罐法概念: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在皮肤上。操作: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叩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优点: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最常用的方法注意:点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1、闪火法2、投火法操作:用乙醇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优点:这种方法吸附力强注意: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很容易烫伤皮肤,故宜在侧面横拔。3、贴棉法操作:用棉花一小方块,略浸酒精,压平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用火柴点燃后,将罐迅速扣在选定的部位上,即可拔住。注意:棉花浸酒精不宜过多,否则燃烧的酒精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5、滴酒法操作:在火罐内滴入95%的酒精1~3滴,翻倒之使其均匀地布于罐壁,然后点火燃着,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4、架火法操作:用一不易燃烧和传热的物体,如小瓶盖等,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火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二)煮罐法一般适于用竹罐。操作: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迭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三)抽气法操作:将抽气罐紧扣在穴位上,用抽气筒将罐中的空气抽出,使其产生负压,即能吸住。优点: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的拔罐。注意:以上各种方法,一般留罐10~15min,待施术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吸拔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三、拔罐法的应用操作:又称坐罐法,即拔罐后将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min,然后将罐取下。优点:此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一般疾病均可运用。(一)留罐法(二)走罐法操作:又称推罐法,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罐口要求平滑厚实,先在罐口涂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润滑油,将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上下往返推移,至所拔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适用: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三)闪罐法操作: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上,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度。适用: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患者也适用此。(四)留针拔罐法操作:此法是将针刺和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先针刺,待得气后留针,将罐拔上,留置10~15min,然后起罐、出针。适用:多用于风湿病。(五)刺血拔罐法操作:又称刺络拔罐。即将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10~15min适用: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症、丹毒、哮喘、坐骨神经痛等。(六)药罐操作:先在抽气罐内盛一定的药液,常为罐子的1/2左右,常用的如生姜汁、辣椒液、两面针酊、风湿酒等,或根据需要配制,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1).起罐方法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在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强行上提或旋转提拔,以轻缓为宜。2).注意事项   ①.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或骨骼凸凹不平、手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②.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徐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热气的人不能拔。通过看舌象,舌红绛苔黄者不能拔罐。(二)拔罐的注意事项1、拔罐应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拔罐。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操作时动作必须做到稳、准、轻、快。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如因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应及时处理。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及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拔罐。拔火罐留下的印子以及颜色的意义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走罐结合留罐法治疗落枕 落枕多数是由于颈部扭伤或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或局部感受风寒,导致局部经脉不调,气血闭阻不通,筋脉拘急,肌肉痉挛引起的。通过走罐结合留罐法具有疏通经络,引气活血,祛除瘀滞的作用,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先在患侧肩背部涂上一层医用凡士林,用闪火法或抽气法将罐吸拔在皮肤上,用单手握住罐体,循着足少阳胆经,手少阳经肩背部段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式来回移动,动作柔和,以皮肤出现潮红色或紫红色为度;然后把罐吸拔在阿是穴(肩背部压痛明显处),肩井、肩中俞、天宗穴上留罐15分钟。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感冒是外感风寒之邪,轻者仅有鼻咽部症状,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咽痒、痰清稀色白;重症有全身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节酸痛、头痛为表现的一种病症。走罐治疗风寒型感冒方法:起病当日接受走罐治疗,充分暴露背部,局部涂上红花油,先用闪火发将罐吸在背上,然后沿着膀胱经背部第一和第二侧线的循行上下推动火罐,火罐吸附的强度和走罐的速度以病人耐受为度,左右交替进行刺激,致使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皮肤潮红、充血为度。然后,沿着膀胱经分布从上往下拔罐,约拔8—10个罐,留罐10分钟,起罐后用卷纸清洁患者背部。共治疗1次。走罐法辅助治疗肩周炎肩周炎是肩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形成肩关节内外粘连,阻碍肩关节的活动,病变以肩关节进行性疼痛和功能受限为特点,多发于50岁左右,故也称为“五十肩”。方法:让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患肩及肩胛部,取适量的红花油或润滑油均匀涂在上面,然后用口径约为8cm的玻璃火罐,用点火法,让罐吸附在患部。顺着肌肉的走行来回推动火罐,当皮肤出现紫红色或紫黑色痧点时,让火罐停留在最痛点,并用点火法吸附3-5个火罐在患处。留罐5min后取下火罐,用卫生纸将患者背部擦拭干净。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急性腰扭伤与此方法相似周围性而瘫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是由于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以患侧眼睑闭合不全,门角下垂,鼻唇沟平坦,额纹变浅,面肌不能随意为主要症状。闪罐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本法主要是在患侧额部及面颊部,重点在阳白、攒竹、太阳、颧髎、地仓、牵正、翳风等穴处,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玻璃罐,用闪火法迅速将火罐叩在应拔部位上后,再迅速取下;然后再迅速叩上,迅速取下,如此反复多次,以自上而下的顺序,先额部后面颊部,并重点在上述穴‘位上多反复n次。如此为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三棱针概念:三棱针古称“锋针”,是一种常用的放血工具,用来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今有人称之为“放血疗法”。适应范围 三棱针刺络放血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目前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疾、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操作方法    针具和针刺部位消毒后,可按疾病的需要,选用下列不同的刺法。   ①.点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而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挟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放血,如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等穴。   ②.散刺法又叫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针10一20针,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的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③.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在其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④.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挟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一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入5m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此法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 注意事项   ①.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其思想上的顾虑。   ②.操作时手法宜轻、宜稳、宜准、宜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更不可伤及动脉。   ③.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④.对体弱、贫血、低血压、妇女怀孕和产后等,均要慎重使用。凡有出血倾向和血管瘤的患者,不宜使用本法。   ⑤.三棱针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谨防晕针。   ⑥.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l疗程,出血量多者,每周1—2次。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ml为宜。大椎放血治疗痤疮患者端坐,头颈部稍向前倾,颈部大椎穴充分暴露。用2%碘酒将患者大椎处消毒,然后再用75%酒精脱碘消毒。取经过消毒后的三棱针快速点刺大椎穴,一般点刺3~5下,点刺深度中等,再在大椎处快速拔上火罐放血,放血量约3~5ml。大椎三棱针放血治疗高热退热作用治疗方法:选用十宣穴(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穴),针刺前,医者先用手指由患者指根向指尖推按,使血液积聚于指尖针刺部位,继而用左手拇食指夹紧患者手指,右手持针,对准穴位,刺入约0.2~0.5cm,随即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每日治疗1次,左、右手穴位交替使用。在针刺放血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在患儿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即四缝穴处常规消毒后用.用三棱针快速进针,深度达2~3mm,然后即用手指挤出少量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用棉球揩干。四穴均按上述方法依次施针。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1次见效,1~2个疗程治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即时降压作用治疗方法:患者坐位,操作者立其一侧。耳尖部先加以轻微按摩,促使局部充血,然后对局部皮肤和操作者双手进行常规消毒。放血时,操作者左手提捏耳尖部皮肤,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耳尖穴快速刺入耳尖2mm左右,随即挤压出血,一般以1-2滴为宜,用酒精棉球拭净,再用干棉球按压止血。谢谢!
/
本文档为【拔火罐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