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曹操入葬事迹杂考 已发表于《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

2017-10-25 11页 doc 26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曹操入葬事迹杂考 已发表于《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曹操入葬事迹杂考 已发表于《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 曹操入葬事迹杂考 已发表于《石河子 大学学报》2010 曹操入葬事迹杂考 马昕 (北京大学中文系) 【内容提要】河南安阳曹魏高陵的发现震动学术界。其墓主是否为曹操,引发了广泛的争论。通观既有的讨论,多集中于考古学领域,而本文则将依据若干文献材料,对否认墓主人为曹操的几个主要论点分别加以反驳,并进一步认定此墓墓主当为曹操。本文将得出以下四点看法:1、"魏武王"石牌、石枕绝非伪造,确为证明墓主身份之铁证;2、哀策、王印不在墓中有其特殊原因,不能据此质疑考古结论;3、曹...
曹操入葬事迹杂考 已发表于《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
曹操入葬杂考 已发表于《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 曹操入葬事迹杂考 已发表于《石河子 大学学报》2010 曹操入葬事迹杂考 马昕 (北京大学中文系) 【内容提要】河南安阳曹魏高陵的发现震动学术界。其墓主是否为曹操,引发了广泛的争论。通观既有的讨论,多集中于考古学领域,而本文则将依据若干文献材料,对否认墓主人为曹操的几个主要论点分别加以反驳,并进一步认定此墓墓主当为曹操。本文将得出以下四点看法:1、"魏武王"石牌、石枕绝非伪造,确为证明墓主身份之铁证;2、哀策、王印不在墓中有其特殊原因,不能据此质疑考古结论;3、曹操入葬时未曾建造疑冢,故不应将此墓视作疑冢;4、曹操墓不可能位于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葬群。 【关键词】曹操墓安阳曹魏高陵魏武王石牌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 河南安阳西高穴村曹魏高陵的发现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也瞬间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一大文化热点。考古工作者为确认其墓主身份,做了很多研究,从墓葬形制、墓葬地点、出土文物等方面提出了六大证据[1],以证明其墓主就是魏武帝曹操。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又综合这些成果,发布了九大证据[2],皆旨在将此墓墓主认定为曹操。 笔者对这一学术事件也甚为关注,并愿从传世文献中找寻些许线索,结合已有的考古成果,为曹操入葬的相关问求得解答。目前,质疑此墓墓主身份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1、"魏武王"石牌、石枕这一考古学家所认定的铁证有作伪的可能性。2、墓中没有发现能够判断墓主身份的墓志铭、哀策或王印。3、历代盛传"七十二疑冢"之说,此墓可能只是众多疑冢之一。4、位于安徽亳州的曹氏宗族墓葬群也有疑似的曹操墓。笔者将结合传世文献中的记载,对这些质疑逐一加以解答,愿能为考古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魏武王"石牌和石枕的真伪 此墓共出土文物二百余件,而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就是刻有"魏武王"字样的八块圭形石牌。其性质可能与遣册、赗方近似,为随葬物品标记名称,如"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长矛"等。另有石枕一个,上刻"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魏武王"即曹操,这些文物当为确定墓主身份之铁证。然终有学者因此墓历史上屡遭盗掘,又有数块石牌属追缴而来的赃物,遂怀疑其为伪造,乃好事者故意放入墓中。 学者对此也做了一些反驳,如孙新民称这些石牌多为地下出土所得,而少 赵超先生则从数缴获来的赃物也能与出土石牌相对应,因此并非人为伪造。[3]"魏"字的字形判定其符合汉魏特点,非一般人所能伪造。[4]社科院所公布的九大证据中则指出"魏武王"这一称谓符合曹操下葬史实,也难以伪造。今笔者愿再献卮言,从"常所用"这三个字中找寻线索。 有学者认为"常所用"的"常"是平常、日常之义,指曹操日常所用。[5]但笔者以为,此训失其本旨,正解应为:"常"通"尝",乃曾经之义。如《吕氏春秋?贵直论》:"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事类赋》卷一三则引作"常所用"。又《宋?萧思话传》:"初在青州,常所用铜斗,覆在药厨下,得二死雀。"《册府元龟》卷九五〇则引作"尝所用"。故知"常所用"这一结构中,常、尝可通。 实际上,常、尝相通,这在汉魏时期是很常见的用字习惯。《史记》中很多用"常"的地方在《汉书》中就改作"尝",如《史记?留侯世家》:"项伯常杀人,从良匿。"《汉书?张良传》即作"尝"。此外,《庄子?人间世》:"予尝语诸梁也。"《经典释文》作"常"。《列子?周穆王》:"尝甘以为苦。"《经典释文》又作"常"。《经典释文》保留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古本情况,可见南北朝时这种通假现象仍很正常。看来,这一通假习惯自汉代一直沿用至六朝。 石牌和石枕上所写的"魏武王常所用"就是说这些物件是曹操曾经所用过的。为什么不能把"常"解释成平常、日常呢?若"常所用"这几个字是用来标记日常生活用品的,解为日常倒也通顺。但这些石牌所标记的物品是"格虎大戟"、"格虎大刀"一类的兵器,"格虎"这样的事亦非日常所能为,想来曹操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经常要和猛虎搏斗的。将"常"读如本字,解为日常,就显得很不近情理了。 因此,这里的"常"一定是通假。若有好事者造伪,实难顾及通假问题。因此,这些明确标记着"魏武王"三字的石牌绝非伪造,而正是判定墓主身份的确凿证据。东汉末年,曹操独揽大权,谁人敢在自己的墓里擅自陪葬曹操使用过的东 所以,此墓墓主只可能是曹操本人。 西呢? 二、哀策和王印是否入葬 对曹操墓真实性的质疑,主要还不在于这些石牌和石枕,而是墓中没有找到可以判断墓主身份的墓志铭、哀策或王印。[6]墓志铭流行的时间晚于东汉末年,且多用于等级较低的社会群体,汉代末年的墓志铭不会用在曹操这样的王侯身上。关于这一点,学者们已有充分回应,本文兹不赘述。[7]但是,哀策和王印却是考古学者尚难廓清的问题。 哀策,又称哀册,是封建时代颂扬帝王、后妃、太子或诸侯王生前功德的文章。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于陵中。《后汉书?礼仪志》:"登遐,皇后诏三公典丧事…太史令自车南北面读哀策…司徒、太史令奉谥、哀策。"此处保留了东汉时对皇帝行哀策的一些细节。据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记载,这种文体始于东汉人李尤为汉和帝所作的哀策。除皇帝本人之外,后妃、太子亦可享哀策之制。如《三国志?后妃传》裴松之注所引《魏书》尚载《郭太后哀策文》,此为后妃之例;《艺文类聚》卷一六收南朝齐王融所作之《皇太子哀策文》,此为太子之例。 一些考古学者在回应相关质疑时,认为哀策是皇帝、后妃所专用,曹操只是诸侯王,因此本不该有哀策,不见于墓中也就顺理成章了。《左传?庄公元年》疏中就说过:"魏晋以来,唯天子崩,乃有哀策。将葬,于是遣奠读之,陈大行功德,叙臣子哀情…人臣之丧不作哀策。良臣既卒,或赠之以官,襃德叙哀,载之于策。将葬,赐其家,以告柩。如今哀策盖此谓也。"孔疏说魏晋以来只有天子才有哀策,由上述可知,后妃、东宫亦可享哀策。孔疏又说,臣子本不当有哀策,是到唐代才窜乱其制的。那么,果真如此吗? 笔者认为,曹操作为一个具有诸侯王身份的臣子,也完全有资格享有哀策这一特权。晋袁宏《后汉纪》卷一二尚载东汉初东平王刘苍哀策全文,此即汉代诸侯王享用哀策之例。刘苍并无挟天子之能,尚可享有哀策,更何况曹操去 世时已是权倾朝野,又有孝子曹丕承绪其业,如果非要给曹操进哀策,也并非全无可能。因此,不应从这一角度来反驳相关质疑。 其实,曹操的哀策已见于传世文献。《艺文类聚》卷一三收曹丕所作《武帝策文》: 痛神曜之幽潜,哀鼎俎之虚置。舒皇德而咏思,遂腷臆以莅事。矧乃小子,夙遭不造,茕茕在疚。呜呼皇考,产我曷晚,弃我曷早?群臣子辅,夺我哀愿,猥抑奔墓,俯就权变。卜葬既从,大隧既通。漫漫长夜,窈窈玄宫。有晦无明,曷有所穷。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弃此宫庭,陟彼山阿。 "武帝策文"一题乃《艺文类聚》所拟,从"皇德"、"皇考"、"群臣子辅"、"宫庭"等处可知此时曹丕已经登基,贵为天子。诚然,"群臣"可能是魏王的群臣, 皇德"、"皇考"这样的词却是专属于天子,即便"宫庭"可能是魏邦的宫廷,但" 是王侯也不得擅用。此外,策文前半部分大抵叙己之哀情,后半部分则描述下葬时的情景,也可看出策文当作于曹操下葬之后。我们据此推断,当是曹操下葬之时并未及进哀册,曹丕登基之后乃得补作。而先王既已入土,以一区区哀策之故,重启墓室,惊扰故人,实无此必要,因此这篇哀策没有出现在墓中也是其源有自。我们今天看不到哀策,也就实属当然了。 再说王印的问题。汉魏时贵族入葬都有印玺陪葬的习惯。曹操贵为魏王,而墓中却没有找到王印,实在是一件很可惜的事。若以此墓屡遭盗掘为由强为推脱,亦未免难服人心。其实,曹操入葬时王印并未随葬,这在古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艺文类聚》卷一三保留了曹植所写的《武帝诔》: 于惟我王,乘运之衰。神武震发,群雄殄夷。拯民于下,登帝太微。德美旦奭,功越彭韦。九德光备,万国作师。寝疾不兴,圣体长归。华夏饮泪,黎庶含悲。神翳功显,身沉名飞。敢扬圣德,表之素旗。乃作诔曰:于穆我王,胄稷胤周。贤圣是绍,元懿允休。先侯佐汉,实惟平阳。功成绩著,德昭二皇。民以宁一,兴咏有章。我王承统,天姿时生。年在志学,谋过老成。奋臂旧邦,翻身上京。表与我王,兵交若神。张陈背誓,傲帝虐民。拥徒百万,虎视朔滨。我王赫怒,戎车列阵。武卒虓阚,如雷如震。搀抢北扫,举不浃辰,绍遂奔北,河朔是宾。振旅京室,帝嘉厥庸。乃位丞相,总摄三公。光受上爵,临君魏邦。九锡昭备,大路火龙。玄监灵察,探幽洞微。下无伪情,奸不容非。敦俭尚古, 不玩珠玉。以身先下,民以纯朴。圣性严毅,平修清一。惟善是嘉,靡疏靡昵。怒过雷霆,喜逾春日。万国肃虔,望风震栗。既总庶政,兼览儒林。躬著雅颂,被之瑟琴。茫茫四海,我王康之。微微汉嗣,我王匡之。群杰扇动,我王服之。喁喁黎庶,我王育之。光有天下,万国作君。虔奉本朝,德美周文。以宽克众,每征必举。四夷宾服,功夷圣武。翼帝王世,神武鹰扬,左钺右旄,威凌伊吕。年逾耳顺,体愉志肃,乾乾庶事,气过方叔。宜并南岳,君国无穷。如何不吊,祸钟圣躬。弃离臣子,背世长终。兆民号啕,仰诉上穹。既以约终,令节不衰。既即梓宫,躬御缀衣。玺不存身,唯绋是荷。明器无饰,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闺启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窕玄宇,三光不晰。幽闼一扃,尊灵永蛰。圣上临穴,哀号靡及。群臣陪临,伫立以泣。去此昭昭,于彼冥冥。永弃兆民,下君百灵。千代万乘,曷时复形。 文中有一句话值得注意:"玺不存身,唯绋是荷。"说的便是曹操王印未随入葬,而是拿王印上的丝带做替代品。以这段文字来看,墓葬中没有找到王印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以上两段文献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作为墓主身份重要标志的哀策和王印没有出现在墓中,实在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虽不无遗憾,却也无可非议了。 三、曹操墓是否存在疑冢 小说《三国演义》中说曹操下葬时为防人盗掘,便建造了七十二座疑冢。这一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七十二疑冢"之说是直到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宋以前的传世文献以及出土的《鲁潜墓志》中均对曹操墓的位置有着明确记载。魏晋文人多有诗作提及曹操墓,却未见有关于疑冢的只言片语,反而都对曹操墓的位置有着清晰的认识。可见,"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恐怕是后代人的虚构,这可能与俗文学中对曹操的丑化有关。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可以参见刘心长的《曹操墓研究》[8]。 其实,从上文所引的两段材料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一点。 曹丕的《武帝策文》中说:"卤簿既整,三官骈罗。前驱建旗,方相执戈。"卤簿本来指为天子送葬的仪仗队伍,后来也可用于王公大臣。三官便是大司徒、 大司马和大司空。这几句写的就是曹操入葬时的仪仗阵容。若有七十二疑冢的话,则不应当显出各个疑冢之间的仪仗区别。想来三官跟到哪里,哪里就应当是真的曹操墓了。而且,既然要迷惑世人,最好是要偷偷摸摸地入葬,但这里明确地表明入葬时的场面极尽恢弘,一切都是大张旗鼓的。 另外,上文所引曹植《武帝诔》中还留有这样一些细节,比如,文中说曹操"登帝太微"、"圣体长归",这说明作此文时曹操已经追封为帝。后文接着说道,"奋臂旧邦"、"虔奉本朝",此处当分别指既逝的汉家和初创的魏朝。文中写到了群臣随行,可见其规模之大。这一情况与曹丕《武帝策文》相一致,可见曹操下葬时并无隐匿墓址的行为。 而且,还有一个人也在送葬的队伍中,这就是曹丕。文中说:"圣上临穴,哀号靡及。"刘心长在《曹操墓研究》中也提到了这条材料,他认为此"圣上"指曹操,这句话说的是曹操的灵柩到达墓穴[9]。但是,这样解释有两个问题。 其一,作《武帝诔》时曹操已逝,则当称为"先帝"或"先武皇帝","圣上"只能指当时在位的皇帝,即曹丕。《艺文类聚》卷二〇引《怀亲赋》:"覩先帝之旧营。"此赋作于魏文帝或明帝时,"先帝"确指曹操。[10]《艺文类聚》卷九三引曹植《献文帝马表》:"臣于先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马一匹。"此表作于魏文帝时,称曹操为"先武皇帝"。《文选?曹植求自试表》:"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兵。…臣昔从先武皇帝。"此表作于魏明帝时,亦称曹操为"先武皇帝"。 不过,曹植与曹丕有隙,却在《武帝诔》中尊称曹丕为"圣上",这是不是很可疑呢?其实,在《武帝诔》这样的官样文章里,曹植只能使用这样的称呼,不得越雷池一步。况且,曹丕登基时,曹植为他写过《庆文帝受禅章》和《庆文帝受禅上礼章》,见于《艺文类聚》卷一三。曹丕去世时,曹植还为他写过《文帝诔》,见于《三国志?文帝纪》注。诔策文章本来就是用于歌功颂德的,"圣上"、"陛下"这样的尊称并无可疑。而且,曹植《文帝诔》云:"申之嗣皇,圣上虔奉。"其中称嗣君明帝为"圣上"。依此类推,《武帝诔》中的"圣上"也当指在位皇帝,即曹丕。 其二,"临穴"一词乃《诗经?黄鸟》之典:"临其穴,惴惴其栗。"并非死者灵柩临于墓穴,而是生者面对死者的墓穴极尽哀悼之情。因此,这里的"圣上"应当是已经登基的曹丕。《秦风?黄鸟》一诗旨在刺秦穆公以三良为己殉葬, 是哀诔文章中常用的典故,如曹植《文帝诔》云"追慕三良,甘心同穴",亦用此典。《文选?曹植三良诗》云:"临穴仰天叹。…黄鸟为悲鸣。"此云"临穴"、"黄鸟",分明用《黄鸟》之典,可为佐证。与此类似,清陆心源《吴兴金石记》卷二收东汉石勋《费凤别碑诗》云:"悠悠歌《黍离》,思黄鸟集于楚,惴惴之临穴,送君于厚土。"《文选?王粲咏史诗》云:"秦穆杀三良。…临穴呼苍天。…黄鸟作悲诗。"不仅都用《黄鸟》之典,"临穴"的主语也都是生者。 既然《武帝诔》中的"圣上"是曹丕,那么,他在曹操下葬时的行踪自然会暴露曹操墓的真实所在,这是没法瞒过世人的。可见,曹操墓只有一个。关于其位置,当时人并不讳言,"疑冢"之说实乃子虚乌有。我们在安阳曹魏高陵中发现了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那墓主就一定是曹操本人。 从产生时间较晚这一角度来反驳"疑冢说",尚有置辩的余地。但若从《武帝策文》和《武帝诔》这两条一手材料来论证,"疑冢说"其实是不攻自破的了。 四、曹操墓是否位于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葬群 安阳曹操墓被发现之后,马上就有媒体报道,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葬群中也有疑似的曹操墓。这一墓葬群目前已挖掘十余座,还有二十多座没有进行挖掘,其中就有亳州人一致认为是曹操墓的观音山墓。[11]其实,不烦考古学者如此兴师动众,文献证据就已经可以排除曹操墓在亳州的可能性了。 我们都知道,《三国志?武帝纪》中保留了一篇曹操的遗嘱,其中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立的这份遗嘱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其墓葬当位于西门豹祠西原之上,在邺城以西,自然不当远在亳州。除了这条人所共知的材料之外,笔者另有一条证据可以将安徽亳州排除在曹操墓的讨论范围之外。 《艺文类聚》卷五二六收入了曹植的《求祭先王表》: 臣虽比拜表,自计违远已来,以踰旬日,垂竟夏节方到,臣悲感有念先王。公以夏至日终,是以家俗不以夏日祭。至于先王,自可以令辰告祠。臣虽卑鄙,实禀体于先王。自臣虽贫寠,蒙陛下厚赐,足供太牢之具。臣欲祭先王于北河之上,羊猪牛臣自能办。否者,臣县自有。先王喜鳆,臣前以表得徐州臧霸鳆 二百枚,足自供事,请水瓜五枚。计先王崩来,未能半岁。臣实欲告敬,且欲复尽哀。博士鹿优、韩盖等以为:礼,公子不得祢先君,公子之子不得祖诸侯,谓不得立其庙而祭之也。礼又曰:庶子不得祭宗。 文中说"夏节方到",又说"先王崩来,未能半岁",表明此文作于建安二十五年的七月以前,其时尚未入魏。作者说要在"北河之上"祭奠曹操,按唐以前的习惯,其中的"河"肯定是指黄河。 《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中说:"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将曹植封鄄城侯一事系于黄初二年。邓永康先生曾有考证,驳斥其说,认为曹植被封为鄄城侯,当在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登基之前[12]。据《三国志》本传,曹植于建安十九年被封为临淄侯,后常留守邺都。曹操去世后,先是被贬为安乡侯,后又封为鄄城侯。《求祭先王表》中,曹植说要祭祀曹操于黄河之上。可见,当时曹植并不在邺城(今河南安阳),也不在临淄(今山东淄博),更不会在安乡(今河北晋州)。而鄄城却正位于黄河岸边,作《求祭先王表》时,曹植只可能是鄄城侯,且已徙封地,未留王都。 那么,"北河之上"又是什么地方呢?这就要联系到鄄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了。三国时期,黄河下游在今河南濮阳分成两支,主干道向东北方向继续流淌,而另一支则向东分流,在今山东郓城北折,又在今山东东阿再次汇入黄河主干道,这条分流当时被称为"河子瓠",而鄄城就位于黄河主干道与河子瓠之间。作为侯王,曹植不能擅离封地,也就不可能跑到曹操墓那里去祭奠。于是他就只能请求在自己封地范围之内的"北河"遥寄哀思。这里的"北河"正是相对于南边河子瓠而言的黄河主干道。曹植要在这里祭奠,那就说明曹操墓只能在黄河主干道以北,而不可能在河子瓠以南几百里之外的安徽亳州。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又在《武帝诔》中声情并茂地描绘了曹操下葬的场景,没有理由不知道曹操墓的确切位置。这样,我们就能用最直接的文献证据排除安徽亳州疑似曹操墓的可能性了。 [1]《人民日报:曹操墓六大证据》,资料来源:中国时刻网:,最后访问于2010年1月5日。[2]《社科院确认"曹操墓",公布专家认定九大证据》,资料来源:中国网:,最后访问于2010年1月14日。[3]《安阳曹操高陵发掘 单位回应质疑:出土"魏武王"石牌绝无一般现代人伪造可能》,资料来源:新华网:,最后访问于2009年12月31日。[4]《铭刻研究"第一人":厕所见真章曹操墓石牌非伪造》,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最后访问于2010年1月 [5]《"魏武王"石牌绝无一般现代人伪造可能》,载《国际金融报》,14日。 2010年1月4日第8版。[6]倪方六:《谁拿走了曹操阴间"身份证"》,资料来源:,最后访问于2009年12月30日。[7]《曹操高陵考古发掘科学严谨》,载《河南日报》2009年12月30日第2版。[8]刘心长:《曹操墓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9]刘心长:《曹操墓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10]李征宇、宁春红:《曹植怀亲赋写作年代考辨》,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第1期,第108-110页。[11]《安徽亳州拟发掘当地疑似曹操墓》,载《三湘都市报》2010年1月3日A09版。 28[12]邓永康:《魏曹子建先生植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页。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
本文档为【曹操入葬事迹杂考 已发表于《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