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 从爱情小说看五四浪漫一代的困惑——以《沉沦》、《伤逝》为例

2017-08-31 8页 doc 24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40534

暂无简介

举报
(doc) 从爱情小说看五四浪漫一代的困惑——以《沉沦》、《伤逝》为例(doc) 从爱情小说看五四浪漫一代的困惑——以《沉沦》、《伤逝》为例 从爱情小说看五四浪漫一代的困惑——以 《沉沦》、《伤逝》为例 2011—12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文学新论 从爱情小说看五四浪漫一代的困惑 —— 以《沉沦》,《伤逝》为例 孙万娜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考察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作品,能发现许多与当时社会主潮不同的意味.本 文通过对以《沉沦》,《伤 逝》为代表的五四时期爱情小说的剖析,具体说明了爱情在当时社会中并未能够 占据重要的地位,还未解放 的...
(doc) 从爱情小说看五四浪漫一代的困惑——以《沉沦》、《伤逝》为例
(doc) 从爱情小说看五四浪漫一代的困惑——以《沉沦》、《伤逝》为例 从爱情小说看五四浪漫一代的困惑——以 《沉沦》、《伤逝》为例 2011—12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文学新论 从爱情小说看五四浪漫一代的困惑 —— 以《沉沦》,《伤逝》为例 孙万娜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考察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作品,能发现许多与当时社会主潮不同的意味.本 文通过对以《沉沦》,《伤 逝》为代表的五四时期爱情小说的剖析,具体说明了爱情在当时社会中并未能够 占据重要的地位,还未解放 的时代使那时的作家们充满了苦闷与清醒交织的意识,浪漫的一代其实远不如 表面那么浪漫. 关键词:五四时期;爱情小说;《沉沦》;《伤逝》 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005—02 时至今El,五四仍是一个让人想起就心潮澎湃的时代. 单从文学的角度看,中国文学好像短时期内就跳过了西方艰 难的现代化历程,现代文学开始了它懵懂而短命的青春年代, 为人生成为文学主流,被压抑许久的普泛人道主义充斥着那 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然而,考察五四时期的爱情小说作品,却 能发现许多与当时社会主潮不同的意味,尤其是郁达夫的《沉 沦》和鲁迅的《伤逝》更是体现出五四时期爱情书写的困惑. 一 ,总论:爱情书写并未复活 爱情,自古以来便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古代 文学便有许多爱情作品以真挚的情感与圆熟的技巧引人喜 欢,《红楼梦》更是以爱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将中国古代小说的 爱情书写推向巅峰.而对于西方文学来说,爱情书写更是从神 话时代便已经出现了,经过中世纪的凋敝,等到18世纪启蒙 之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更是引起了一股狂飙突进的潮 流,甚至可以说是爱情推进了西方文学的现代进程. 然而,奇怪的是,中国五四时期纯粹的爱情小说却比较 少,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五四时代尽管是一个思 想转折时期,大批新思想纷纷由西方传人中国,但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惯性依然在普通人民心里留存,忠孝思想导致的”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依旧,一种封建传统的家庭观念不 是可以立竿见影地消除的,激进有如鲁迅者不也是娶了朱安 做妻子吗?五四时期着名的女作家凌叔华依旧以细致的笔触 描写大家闺秀的单调生活,尽管《绣枕》等作品中已经微微露 出些许的对现状的消极反抗,但格调还是旧的.因此,爱情的 现代神话还远远没到建构的时候. 其次,五四是一个青春飞扬的时期,大批的知识分子包括 作家走上前台,思想的锋芒不断碰撞,观念不断进行着冲击与 整合,”为人生”的作家们更关注的好像是社会领域,于是我们 可以看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于鲁迅,教育之于叶圣陶,亲情之 于冰心……却几乎没有看到有专门写爱情的五四作家(庐隐 也许是个例外,然而她的作品也是以爱为载体呼吁个性解 放).这样,爱情这种需要沉潜思索才能写的作品,自然无法适 应社会的要求,爱情小说的难产也就可以理解了.另外,对爱 情感觉更敏锐的女性作家却无法像男作家一样获得平等的写 作机会,这也会造成爱情小说的缺失. 第三,不得不承认,爱情在当时尚属于鸳蝴派作家的领 地.他们大都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善于揣摩市民的欣赏兴 趣,他们的爱情小说在艺术上十分纯熟.李欧梵所论述的浪漫 一 代的先驱林纾与苏曼殊便属此类.然而,新文学正是在对鸳 蝴派的批判中走上历史舞台的,自然无法认同鸳蝴派那种对 创造社的 爱情小说,因此初期新文学作家便很少写爱情小说. 张资平本是新文学阵营的一员,由于其作品过于迎合大众口 味而最终被逐出新文学阵营. 综观五四时代的爱情小说,爱情大多数没有获得独立的 地位.从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得来的现代爱情出走观念在百 年前的中国也没有找到出路.爱情诗或许是爱情书写最得心 应手的领域,但湖畔诗人的青春热血毕竟不会持续很久,而徐 志摩更是因为他的爱情诗招致不少批评.小说领域,庐隐的小 说是比较注意爱情的,可是她的书写的却也是一群苦闷找不 到出路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社会意义大于艺术意义.许地山 的小说以哲思取胜,他的《命命鸟》至纯至清,却又在《缀网劳 蛛》中将爱引导入宗教,反而让人觉得有些虚假. 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当时青年的心境,他们受西方影响 而初步萌发了浪漫的意识,爱情再也不是不能言说的对象了. 然而,正如一个人在其青春时代是不懂爱情一样,早期的中国 现代小说尽管有着对爱情书写的无限期待,却似乎没有找到 正途.肉欲的书写是一条不归的道路,而说教式的描写又何尝 不是对文学浪漫胜的压抑.幸好,还有郁达夫,还有鲁迅,不同 于其他作家或直白浅近或迎合大众,他们两人真正地将自我 融人作品之中,进人作品最终又超然于作品,五四时代的深沉 浪漫就在此表现出来了. 二,《沉沦》:何处沉沦 《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郁达夫以这篇小说确立了一 种自叙传的写作方式.他的的一生很具有传奇色彩,早年留学 日本,深受日本新感觉作家的影响.《沉沦》即是作家结合自己 的经历所进行的一次尝试.从《沉沦》中,早期郁达夫的爱情观 表现得很清晰. 首先,《沉沦》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它大胆的性心理描写.五 四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但在婚姻爱情上却依然是新旧并立.因 此,郁达夫这样直露声音的发出,自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然而,郁达夫的性心理的渲染,使我们无法将《沉沦》看作普通 的爱情小说,《沉沦》中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女性形象,但是他 5 文学新论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2011-12 却对女性身体和外貌进行精细描写.郁达夫用充满感情的笔 调抒写的都是”他”一个人的酸甜苦辣,尤其是性的迷狂.当 然,我们从《沉沦》中很明显地就看出了郁达夫内心对于性的 矛盾,一方面他表现出了对爱欲的渴求,另一方面却又对这一 心理表示强烈的自责.这也应该是五四时期很独特的现象:即 传统士大夫伦理情结遭遇西方现代性解放观念所造就的郁达 夫小说的内在矛盾性. 其次,《沉沦》中的主观抒情与自我表现也是它的特色.这 是书写爱情最适宜的方式.郭沫若曾评价说:”他的清新的笔 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 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大胆的自我表现暴露,对深藏在千年 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 击……”应该说这段话完整地表现了郁达夫的个人性特点,他 的《沉沦》,确实具有这样的特征.爱情是他感情的一种流露方 式,在外流落漂泊的郁达夫自然会经常感觉苦闷,以此付诸于 文字,就是_篇满怀悲愤忧郁的《沉沦》了.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沉沦》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弱国子民 的心态时时刻刻萦绕在身处东瀛的郁达夫身上,《沉沦》中那 伙日本人对”他”的嘲笑,或许也是郁达夫自己的亲身经历.这 种心态再加上青春期特有的性觉醒意识,便导致了文中”他” 的心态失衡.文章最后,”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作品有了一个超越个人与爱情的却略显突兀的结局,最终归 于民族富强的旋律.在五四时期,其实并不多见,当时从西方 学来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还是主流,但却预示着不久之 后革命文学的书写方式. 《沉沦》最终归于何处呢?这是郁达夫没有搞明白的问题. 爱情可以跟性幻想划等号吗?青春期的苦闷真的有那么致命 吗?爱情最后会归于何处呢?难道必须要进人民族振兴的领域 吗?郁达夫的苦闷同样也是五四激情之后的苦闷,连沉沦似乎 都找不到最终深陷的地点. 三,《伤逝》:为谁伤逝 《伤逝》被视为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男女恋爱为写作对象 的小说,自然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子君与涓生的故事也令许 多人从伤感中惊醒.可以说,鲁迅的《伤逝》是五四爱情小说的 一 个高峰.作为一个思想独特,一生都在标举启蒙的思想者, 鲁迅其实在爱情方面的思索也已超越了五四或喧嚣或感伤的 ,他一方面必须做着大家庭的孝子,对母亲 单一主旋律.因为 和家人照顾有加,一方面却又时时从启蒙与西方视角不断批 判着传统孝道与封建婚姻,多年不得已的独身生活实际 也反映出他两难的选择:抛弃旧式妻子所受到的良心愧疚与 真爱之间的对抗,这种心态最终凝结成了《伤逝》. 从纯粹的爱情视角来看,《伤逝》是鲁迅对娜拉出走之后 如何的思索.鲁迅对这个问题其实早有悲观的论断:不是回 来,就是堕落.然而,《伤逝》中的鲁迅却给出了更加残酷的结 局——死亡.这不是人们想看到的结局,却是当时最可能的结 局.五四的爱情曾如花般绽放,却随着五四之梦的觉醒,爱情 也到了结束的时候.冲破层层阻力而在一起的青年男女并无 法适应这种转换不定的生活,社会仿佛一夜之间便失却了自 由与激情,梦醒了却终究无路可走,涓生的懦弱,子君的好强, 6 便已经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然而,只从爱情的角度解读,就太小看鲁迅了.与郁达夫 的《沉沦》专注男性主义的自我倾诉不同,鲁迅的《伤逝》通篇 即是以涓生的忏悔来组成,副标题即是”涓生的手记”,仿佛一 直是男性对于女性的忏悔.其实鲁迅对弱者,尤其是女性与孩 子是充满同情的,但是,鲁迅的笔触又不仅仅在此,他并没有 过分谴责涓生的意思,因为他知道,即使故事重新来一次,结 局也只能是这样.子君需要的仅仅是家庭与爱隋的温暖,而涓 生更看重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这真正的隔膜才是造成爱情悲 剧的源泉.鲁迅在惊异于女性爱情伟大的同时,也看到了传统 因素对女性的制约.而生于传统,长于传统的涓生子君,也必 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束缚.这才是《伤逝》的悲哀. 当然,《伤逝》中保留着鲁迅一贯的深沉思索,不像一般爱 情小说只拘泥于个人感情的喜怒成败.对社会,鲁迅是长久的 批判态度,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自然少不了社会的因素,生 活并未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爱情无法在没有物质保障的 基础下存在.然而,鲁迅甚至没有在社会批判上过多停留,就 转入了更深刻的启蒙呼唤,爱情之所以无法生根发芽,归根到 底还是在中国传统的封建性对西方启蒙的抗拒,西方的先进 爱情观念无法进入中国社会.或许,在鲁迅看来.在启蒙的思 潮尚未完全占领中国土地之前,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爱情诞 生. 那么,就可以考虑为谁伤逝的问题了.绝不仅仅是涓生与 子君.鲁迅其实是为整个社会的爱情,整个社会,所有启蒙的 中国人伤逝.五四的启蒙唤醒了一批人,可这些人的力量太弱 小,小到连爱情都无法好好维护的地步,先行者终于孤独地走 入了死胡同.鲁迅的困惑与绝望,无人能解.而鲁迅的选择,却 足够所有人尊重.五四时代虚假的浪漫,也终于在此时,走向 了终结. 总之,作为五四时代的伟大作家,鲁迅与郁达夫都无比敏 锐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召唤与要求,一个真诚,一个深沉,以 决然不同于其他作者的感情深刻表现出时代的特征与注定的 悲剧性.《沉沦》与《伤逝》的主题也是多面性的.他们以对爱情 清醒的认识,表现了觉醒的新青年在反抗传统与走向现代过 程中的艰难选择与不可避免的犹疑与悲剧.是的,五四时代的 爱情充满困惑,但是,从鲁迅郁达夫那里,我们却看到了无限 的可能性.而这,或许才是五四浪漫的一代人留给我们最宝贵 的财富.
/
本文档为【(doc) 从爱情小说看五四浪漫一代的困惑——以《沉沦》、《伤逝》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