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带扣略论_王仁湘

带扣略论_王仁湘

2017-01-13 11页 pdf 791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7541

暂无简介

举报
带扣略论_王仁湘带扣略论王仁湘带扣出土数量很多,以往研究却作得不够。专门的研究文字只见一篇,就是冯汉骥先生所作的《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我近年因为进行带钩的综合研究,自然涉及到了带扣的一些问题,因此草成此篇,冀识者指教。带扣是一种通称,从构造上看,它主要有环孔和舌针两部分,功用是装于带头,便于解结。带扣可以用不同材料制成,珍贵的有金、银,尤以铜、铁质的为多,考古还发现过骨质带扣。我国古代带扣最早出现约当春秋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一直延续使用到当今,成为我们几乎是人人必不可少的一件用具。对古代带扣进行分类研究...
带扣略论_王仁湘
带扣略论王仁湘带扣出土数量很多,以往研究却作得不够。专门的研究文字只见一篇,就是冯汉骥先生所作的《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我近年因为进行带钩的综合研究,自然涉及到了带扣的一些问,因此草成此篇,冀识者指教。带扣是一种通称,从构造上看,它主要有环孔和舌针两部分,功用是装于带头,便于解结。带扣可以用不同材料制成,珍贵的有金、银,尤以铜、铁质的为多,考古还发现过骨质带扣。我国古代带扣最早出现约当春秋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一直延续使用到当今,成为我们几乎是人人必不可少的一件用具。对古代带扣进行分类研究,寻找它的演进脉络,这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此外,关于带扣的实用以及它同带钩的关系也准备进行初步探讨,对于带扣的起源、传播和名称等问题也将进行粗略的讨论。一、带扣的分类与分布考古发现的带扣从构造特征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要区别在扣舌上。不论带扣环孔的形状如何,扣舌都分死舌和活舌两种,死舌固定在扣环一侧,活舌则可以转动自如。考虑到扣舌所在位置的不同,以及扣环形状的差别,可以将带扣划分为六型,具体表述如下:I型死舌,扣舌固定在扣环外侧,舌尖向外。扣环有圆形、方形和牌形几种,分四式。A式扣环扁圆形。在陕西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的车坑内出有十一件⑧,其中一件为金质(图一,1),其时代早到春秋中晚期。B式扣环为方框形,扣舌较长。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出自安徽寿县蔡侯墓⑧,规格为.73X6厘米(图一,2)。这种带扣在战国时期比较流行,赵国墓中也有出土(图一,10)④。最晚的时代为西汉中期,河北满城汉墓中就有发现(图一,3)④。在战国楚墓中还出土有双舌带柄扣⑥,这种带柄扣在安徽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就有发现⑦,可能在南方较为流行(图一,匀。河北滦平县相当于战国早期的山戎墓中也见到带柄扣⑧,显然不是当地所作。这些山戎墓带有明显的燕文化色彩,受到中原文化较深的影响。C式扣环为圆形,扣舌短而小,与扣舌相对的另一侧一般铸有带孔纽。有的地点还发现了柱状纽带扣@,纽的特点与带钩相同(图一,7)。这种圆形死舌扣为北方匈奴人所特有,时代从春秋晚期开始一直延用到整个战国时期(图一,4、6)L。D式扣孔较小,呈扁长形,扣身为牌形,扣面一般铸有复杂的纹饰。宁夏固原战国时期的匈奴墓出土一件。,扣面铸成猛虎噬驴的图案,制作极精(图一,11)。在陕西长安客省庄也曾出土一件牌形带扣,扣面饰双马和枝叶纹,两马之间还有一对光臂摔跤的武士(图一,12)。同墓中还出有一些带有古代北方民族风格的铜器,’人们认定墓主为匈奴人,这种带扣显然为匈奴人所制,时代推定在西汉早期O。过去的研究者一般都将此类带扣归人透雕牌饰之列,乌思伺志曾指出这类牌饰“不仅具有装饰意义,而且具有同带第1期蔑蔑蔑黑黑如翻.口日日l,IA式2、3、5、10.卜陕西风翔(春秋)2.安徽寿县(春秋)图一式I型带扣4、6、7.IC3.河北满城(汉)(春秋)6.内蒙杭锦旗(战国)吕、Q.内蒙陈巴尔虎旗(汉)12.陕西西安(汉)扣一样的实用功能”L,此说十分精到。式8、9、11、12.ID式4、7.内蒙准格尔旗(战国),.安徽舒城10.河北邯郸(战国)11.宁夏固原(战国)此外,在内蒙陈巴尔虎旗完工鲜卑墓地也出土过牌形带扣,纹饰比较简单(图一,8、9),时代属东汉。。汉末以后,这种带扣就不再使用了。n型死舌,扣舌固定在扣环一侧,舌尖横跨扣孔至扣环另一侧(图二,1)。这种带扣在山西侯马春秋中晚期墓中有出土@,其它地方还不曾发现。虽然如此,我们后面将提到,这种带扣的类同物还有发现。111型扣身较长,活舌。扣舌根部有一个附加的极短转轴,这种转轴一般都不与扣身处于同一平面上。此类带扣最早见于河北满城汉墓(图三,·1、2)L,北方鲜卑族墓中也导墙图二11型带扣1.山西侯马(春秋)2.河北邯郸(战国)3.陕西临谨(秦)有出土0,不过一般都是用兽骨作成(图三,3)。此类带扣仅限在两汉时期使用,汉代以后未见出土。’I型以双孔为主要特征,除了穿带的考一古{{{{{{{{{{{{{{{{{、、nnnnnnnnnnnnnn巧巧=矛矛矛矛矛矛矛矛矛介介及}}}沙沙口iii哥哥哥哥哥爪爪爪爪图三111、I、型带扣1一3.llx型4、5.IB式6、丁、9、11.IVA式8、10、13、14.A式12、16、17一B式15、18.式19.VD式l、2,河北满城(汉)3.内蒙呼伦贝尔(汉)4、5、13、14.吉林集安(高句丽)6.北京大葆台(金)7.吉林大安(汉)8·江苏东海(汉).9河南温县(汉)10.内蒙东胜(汉)11·陕西乾县(唐)12·内蒙巴林左旗(唐)巧.吉林和龙(渤海)l·内蒙陈巴尔虎旗(汉)1.7内蒙科左后旗〔唐)1色陕西西安(唐)19.内蒙巴林右旗(辽)扣孔,后面还有固定带头的略小的带孔。活型扣孔较大,扣环形状变化较多,扣舌,扣舌较长,扣身一般没有纹饰,根据扣舌舌较长,以扣环后侧代轴。使用相当广泛,出的区别,可分二式。土数量很多。以扣环形状不同为准,分为四A式中轴固定,舌在轴上活动。这种带式。扣最早出现在东汉初期(图三,9),在河南温A式扣环略为方形。在北方见于匈奴、县招贤发掘的这个时期的烘范窑中,出有这鲜卑和高句丽墓中(图三,10、13、14)@,中原种带扣的套范。一套范有十四箱,可铸带扣及南方地区仅在东汉时期的墓葬中有少量发五十六件L。在中原,这种带扣一直延用到现(图三,s)⑧,可见其本来可能主要为北方唐代(图三,11)L。在北方,在相当于汉末的民族所用。遗址里见到了这种带扣(图三,7)。,一直到B式扣环为扁圆形。多为北方出土,从金代遗址里也都有发现(图三,6),使用时间东汉(鲜卑)时代起,一直到辽金时期都有发较长@。现(图三,12、16、17)⑥。B式扣舌与转轴一体,呈丁字形,轴两C式扣环为花瓣形,有的在扣环上还端插人扣环两侧。仅见于东北地区,流行于饰有几何形纹饰。中原自唐代起直到宋元时公元四—六世纪的高句丽时期,以吉林集期都较为流行这种带扣(图三,18)@,北方在安地区出土最多(图三,4、匀,具有强烈的地渤海和辽金时期也有使用(图三,l习@。方色彩⑧。D式扣环为方形,仅见于内蒙巴林右第1期·67、旗友爱大队的一座辽代晚期的窖藏(图三,19),一次出土两件@。Vl型活舌,扣身如牌形,有的接近ID式,有的扣身铸有动物与几何形纹饰。根据扣环大小和扣舌长短,分为二式。A式扣孔窄小,扣舌较短。从汉代起直到明代以后一直都在使用,流行于中原地区,南方也有发现(图四,1、2、4)@。在云南晋宁石寨山M7出土一件错金镶嵌银带扣,规格为10.1X6.l厘米,扣孔为窄弧条形,铸有翼飞虎纹。发掘者认为这种带扣可能是由希腊传来的,纹饰与“亚述式”翼兽相似。。这恐怕也不尽然,因为这件带扣的纹饰及造型与晋代所见的同类器十分接近,也可能是中国本土所产。B式扣孔较为宽大,呈扁圆形和略方形两种。河南安阳孝民屯晋墓出土的这类带扣年代较早。,扣环略为方形,扣舌较长,扣身有钉孔而无纹饰(图四,7)。在以后,唐代墓葬里也时有发现。,扣身也没有什么纹饰(图四,3、,)。在北方,这类带扣较早见于北燕时期(图四,s)。。辽宁朝阳前窗户村辽墓出土的此类铜带扣为扁圆环,扣身签金,饰流畅的卷云纹,制作相当精美(图四,6)。。以上对各类带扣流行的时代和地域已经有了初步说明,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带扣的种类虽然比较多,它们起讫的时代却并不相同,各个时代的带扣都有其特定的样式。如在汉代和汉代以前,主要有I、11、II[三型,以后比较常见的I、、l三型部分式样的带扣在汉代也开始见到Q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带扣的分布也很有规律,在中原和南方所见的IA、B[、11、A等型式的带扣不见于北方,而北方流行的I、ID、一B、B、n等型式一般也不见于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有时发现个别北方样式的带扣,原本带有特定的背景,不能认为中原也使用这种带扣,这一点必须区别清楚。中原和北方也有共见的相同样式的带扣,如m、xA、A、、IB等型式,说明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区别,也同样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表一)。二、带扣发展演变分析在六型带扣中,最早见到的是I型和11型。它们的扣舌都固定在扣孔边上,不能活动,可同视为带扣的原始型。原始型带扣的“舌位”有内外之别,外侧舌(即】型)具有更卯缈澎鬓鬓蘸蘸{{{鹰酬纂纂纂蓦{{{{{图四l型带扣l、2、4.VIA式3、5一8.VIB式1.江苏宜兴(晋)2.广东广州(晋)3.陕西西安(唐)书.安徽安庆(元),.山西平鲁(唐)6.辽宁朝阳(辽)7.河南安阳(晋)8.辽宁北票(北燕)考古各式带扣流行时代和地城分布中原及南方春秋战国西汉l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卜一l知峥IAIBlClDII111JVAIVBV人VB—一〕,—一一—,l.一一书卜!DIABIVVVV北方匈奴卑高句丽原始的特征,内侧舌(即fl型)的“舌位”与活舌扣相同,可以看作是死舌向活舌过渡的中间形态。当然这种过渡形态的带扣发现太少,目前对这种过渡过程是否是事实,还难以逮下结论。虽然如此,在战国中期的河北邯郸赵王陵。和陕西临渔秦始皇陵铜车马坑都发现了一种刺状摘衔O,其两端均作死舌带扣形,与n型带扣相同,这说明11型带扣的运用还是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图二,2、3)。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11型与I型带扣目前的始见年代基本接近,都在春秋中晚期。可以推想,I型带扣的始出年代一定还会更早一些,或可提到春秋早期之时。在中原,【型(BI式)带扣一直使用到西汉中期,继之而起的是111型带扣,在满城汉墓中BI与111两种同出。II[型为附加轴带扣,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在使用上也不一定很坚固,所以它流行的时间不可能太长,现在仅在西汐中期的墓中有少数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II[型是活舌带扣的初型,也是一种具有过渡特征的中间形态产品。在北方,I型带扣一直使用到东汉(鲜卑)时期。继之而起的也是m型带扣,m型也只见于这个时期。除此而外,还出现了VA、VB式,这个时期带扣的种类较多,表现出一种交替过程。这个交替过程的完成较之中原要晚得多,大约有一百年上下。I型带扣是一种型带扣,可以说是一种定型产品,使用起来方便得多了。l型带扣在中原最早见于西汉与东汉之交,从此以后便较为流行。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型带扣,完全淘汰了原始型l(、11型)带扣,连nl型在内的初型活舌扣也一并被淘汰。在北方,i型带扣较为晚出,而且仅见VBI式,属辽金时期。至于IVB式带扣,由于它仅为高句丽所用,因此在整个带扣演化史上没有什么决定意义。l型带扣有一个牌形扣身,扣身往往饰有各种纹饰。从工艺上说,它是带扣中最为华贵的一种,恐怕不会太普及,一般可能为社会上层人士所用。VtA式和V型也属标准型,为普及型产品,制作更为简便,可能为社会下层通用。A式及IA式与iA式的始作年代大体接近,都是在西汉晚期或略早,它们都一直延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其中A式消失稍早,大约在唐代以后便不见流行了,逐渐代之而起的是B式,而后又有c式等。宋辽以后,比较多见到的带扣主要只有第1期VB、VC、VIA、VIB几种了。归纳上面的分析,可知带扣的发展演变基本上是沿着I型11型,1n型”1型这样一条线索进行的,它所表现出的正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进步这样一条规律(图五)。三、带扣“北来说”质疑一过去不仅有带钩北来之说,也有带扣北来说。在否定了带钩由北方传人的传统认识以后@,我曾经以为由北方来的是带扣而不是带钩,正因为这样,带扣逐渐取代了带钩。带扣北来说至迟清代时便已出现,阮元所说“师比之制创自赵武灵王”就是这个意思。。近人陈仁涛也说“带扣之用同于带钩而尤为便利,其始亦为胡人之服制,而创作较带钩稍晚,唯汉魏以降,用者渐多,遂寝取带钩之地位而代之”@。这无异也是说带扣是北方传播过来的。通过对带扣形制及时代的全面考察,可以看出带扣北来说并没有什么坚实的证据,那种传播过程可能并没有发生过。带扣在中原和北方的始出年代基本接近,这是根据现有材料得出的结论,孰早孰晚,现在还不好判明。从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原地区带扣的演进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序列,即IA一I[一InVIA、A。当然在北方地区也约模可以看出IC?111VIA、这样一个演进序列,尽管现在还没有见到IC和II[型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注意到,在这两套相似的演进序列中,一些对应的演进环节在时间上几乎都以中原地区为早,特别是相同的具有中间过渡形态的n【型带扣在中原见于西汉中期,而北方则是在西汉晚到东汉初才见到的。我们隐约可以看出,北方带扣的发展实际上受到中原的制约。可以认为,中原带扣的发展占有主导地位,北方受到中原一定的影响。当然北方也有自己明显的地方特色,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地都还存在着不少明显的区别。从隋唐时代起,中原和北方带扣的形制基本划一,一般很难加以区别。说到传播,当然就要涉及到起源及起源地的问题。由于中原和北方的原始型带扣(lA、Ic)结构相同,它们的渊源很可能是同一个。又由于它们的造型并不全同,也不排除各有源头的可能性,所以关于带扣的最初起源地现在还不好完全确定。早期带扣在北方是并不用于马具的,中原地区正相反,带扣的使用恰恰是从马具开始的。服马至迟起于商代,饰马亦然。从这个意义上看,带扣极可能起源于中原地区,起源于驾车马以及座骑的装备改革,这至晚是发生在春秋时期,是那一画一司,吩、、孟,产尸一、.rl勺、,、一一曰1沪广一七、、órL一6、几人口11““’》一一一争?、黯令9下A瀚4Ip匡图一10丽人滑一噜一珊—图五带扣演变示意图l,陕西风翔(春秋)2.河南洛阳(春秋)3.内蒙准格尔(战国)4.内蒙陈巴尔虎旗(汉)(春秋)6.河北满城(汉)7.内蒙呼伦贝尔(汉)(普)11.内蒙科左后旗(唐)8.陕西乾县(唐)9.辽宁朝阳(唐)12.陕西西安(唐)13.辽宁朝阳(江)5。山西侯马10.江苏宜兴漪古种频繁的兼并战争带来的一个小小的、也是一个重要的结果。总之,北来说根据不足。问题的最后解决,还有待关键性的资料。四、带扣的实用范围及其与带钩的关系在中原地区,带扣在起初几乎全都是用于马具,无论在墓葬中和车马坑中,带扣一般都与马具共存。如山西侯马上马村春秋中晚期的M13,一件n式带扣与马衔等马具同出⑧;洛阳中州路一座战国车马坑,带扣出在马骨颈部,为系髻所用。;秦始皇陵铜车马所见骆马朽l绳等,也都是用带扣系结的@。当然也有个别迹象表明带扣在东周时期似乎已经用于人体束带,洛阳中州路M264有一件BI式带扣出在人骨胸部,MZ737棺内也发现了带扣O,发掘者认为这样的带扣“可能是带钩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是,MZ64同时还出土一枚钩纽合体的真正带钩,这似乎可以排除带扣作人体束带之带钩的可能性。洛阳中州路这两座墓人骨上及附近见到带扣也许是偶然现象,还不好拿来作为带扣在那个时候已经用于人身的证据。在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带扣一开始便用于人身束带。在内蒙凉城县毛庆沟发掘钓春秋晚期匈奴墓。,可以看到cI式带扣十分端正地放置在腰间,M43、60不仅出土了带扣,而且还有成组的带饰(图六)。在杭+锦旗桃红巴拉战国时期的匈奴墓中⑧,这种带扣也都出在人骨腰部。内蒙东胜县汉代匈奴墓所见的VA式带扣,也是出在人骨腰部0。后来,北方地区的带扣也同时被用作马具,吉林集安公元四世纪的高句丽积石墓中带扣就与马具同出@,这大概是北方将带扣用于马具的最早的证据。大约从西汉中晚期开始,带扣在中原及南方地区开始用于人体束带。在西汉中期带扣用于人身的似乎还只限于佩带刀剑,如河北满城汉墓所见的m型金带扣便出在刀鞘上@。唐代也有类似的例子,西安就发现有用带扣佩带武器的石刻造像(图七).。从两晋时代开始,带扣的使用逐渐形成为一套完整的,不同规格和不同质料的带扣分别为不同阶层的人士所用。《新唐书·典服志》记载唐代带扣分几等,三品以上服用金玉,以下分金、银、愉石、铜铁几类,铜铁带扣为流外官员和庶人所用。在南北朝时期,带扣不仅用于腰中束带,还常常用于武士披甲挂恺。。这些武士肩部左右各有一带,用扣提扎(图八,左)。后经隋唐@,此习一直相沿不改,到公元十世纪以后仍然盛极(图八,中、右)。关于带扣的用法,可以找到不少直观的例子。IA和BI式带扣的用法是,将带头一端固定在扣环有舌的一侧,另一端打孔若千,用时将带头从扣孔下边往上穿人,扣舌人于任任任口口口图六带扣实用举例之一(内蒙凉坡县毛庆沟M60、M433春秋)图七带扣实用举例之二(陕西西安,唐)第l期六六六六州匕幼牛牛(((((((((((((((((((((((((((屑屑屑屑屑屑屑屑屑屑屑【【【【【【【生生(((((((((((((((((((((((lllllllll氮弓二二二二二俘俘俘俘俘攀攀图八带扣实用举例之三(左.河南洛阳,北魏;中、右.湖北武昌,隋)带孔即可(图九,下)。cI式则有所不同,使用时带头一端不是固定在扣舌一侧,而是相反,固定在扣舌相对的那一侧,那一侧有专做的用于固定带头的孔、纽以及铆孔等。带头另一端也打孔若干,使用时从扣舌一侧由下穿进扣孔,再往拉套人扣舌(图九,上)。内蒙陈巴尔虎旗完工鲜卑墓出土的DI式带扣上还留有革带的残段,可以作为它如此使用的一个证明@。这样看来,BI和cI、ID式带扣的力作用是不同的,一顺一逆,这是它们的明显区别之一。其它普通型活舌带扣的使用与死舌带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舌带扣使用时,带头一端也是固定在扣舌同侧,另一端从扣舌下面穿人,套人扣舌。由于扣舌是活的,拉力将舌尖拉到扣环另一侧阻住,使用起来较之死舌要方便多了。古代束腰用的革带在穿人扣环的一端还装有不同质料做的带尾,通称为“钝尾”,或为“鱼尾”、“獭尾”等。考古发现的铭尾在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甲较早见于渤梅(唐)时期@,实际上北方地区东晋墓就有出土,见于辽宁朝阳袁台子壁画墓O。在中原和南方地区,铭尾始见于西晋时期,江苏宜兴周处墓就有出土@。有趣的是,在不少古代墓葬一内发掘出土的成套带具,其沈尾往往大于带扣环径,穿不进去。如著名的四川成都五代王建墓⑧,还有安徽安庆0和江苏苏州的元墓等@,所见锐尾都不能从配套的扣环中穿过。这样的带具可能是专为埋葬死者制作的,不是实用品。这里还要简单谈谈带扣和带钩的关系间题。带钩和带扣具有同样古老的历史,其时OOOOO一一一111图九l型带扣用法盆原考4古代双双都早到了春秋时期。从功用上讲,它们是一致的,都是用于束带。带扣用于人体束带,北方比中原有更久远的历史,中原传统是用带钩。从汉代开始到魏晋时代,中原大量采用带扣束带,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带钩。这时正好是在带扣的标准构造定型以后。这种替换过程的发生极其自然,也许是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令人不解的是,这种影响早在春秋时代便已存在,为何在汉代才表现出来?看来这种影响即便有,那也是次要的,关键还是带扣成为定型产品,其优势超过带钩,所以带钩才让位于带扣。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带扣的造型与它的用途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定样式的带扣有它特定的用途,当然也有一部分带扣的使用并没有固定的范围。一般来说,IA、BI、n三种带扣大概是专门用于马具的,IC、ID、c、1A四种则是专用于人体束带的,其它各式带扣或作马具、或束腰、或佩器,区分不是太明显。五、关于带扣的名称“带扣”一名,始于当代,究竟是谁定下的这个名称,一时还不易查考。带扣在古代另有名称,如“师比”、“带橘”、“钩蝶”等,随着时代的不同常有更迭。1.师比这是现在所知带扣最早的名称,见于《战国策·赵策丫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一语。延笃云:“师比,胡革带钩也”,意即带扣。与师比相近的还有“犀比”一名,如《楚辞·招魂》的“晋制犀比”和班固《与窦宪践》的“复赐固犀比金头带”。师比在《史记·匈奴列传》记作“青纸”,在《汉书·匈奴传》写成“犀毗”,在《楚辞·大招》别作“鲜卑”。唐人以为这几个名字所指均为一物,即为“胡带之钩”,这是非常正确的。后人把师比认作中原流行的带钩,实在是一个误会。汉代在中原带钩径称带钩,师比应是北方对带扣的称呼。与此有关的还有高诱注《淮南子》第1期所说的“私锹头”、王逸注《楚辞》所说的“绳带头”,实际指的也都是带扣。2.带橘《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缓,以采组为绳带,各如其缓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铺,饰以白珠”,并云“紫缓以上,缝缓之间,得施玉环橘”。《注》引《通俗文》说“缺环日橘”,这显然指的是块,《御览》也直书为“块a这里说的是绳带之首,应当就是带扣,非为块。《隋书·礼仪志》记肖梁时的带制亦与此同:“革带带剑,绳带以组为之,如缓色,黄金辟邪,首为带橘飞查《说文》说“橘,艘或从金香”,而旗为“环之有舌者”,其为带扣无疑。从东汉到南朝,带扣称作带橘,这是中原王朝对带扣所取的第一个正规名称。这里还要重提汉高诱注《淮南子》,他说“私锹头”为“郭落带系桃铺”,前人多以为此语不通,我以为镐为橘之误,高诱的意思即是说师比就是带橘,只是异地不同名而已。带橘的名称应是源于马具,腿为系髻之环,通作肤,音义均与橘相同。3.钩燮《晋书·舆服志》记皇太子“革带,玉钩燮,’;《隋书·礼仪志》记陈制为“皇太子素革带,玉钩燮”,所说钩燮就是带扣。此名与带橘虽同时存在,不过使用的时间可能不长,大约止于南朝以后不久。斗.钩麒由《隋书·礼仪志》看,从北齐开始才有此名,所谓“钩蝶为具”。这个名称历经隋唐—元明,一直不变。陈祥道《礼书》·说,“革带有钩以拘之,后世谓之钩棘”,这种拘带的钩就是带扣。由上所述,带扣从师比、带铭(钩燮)到钩膘,名称上经历了几个大的变化。由它的名称我们也可看到中原束腰带扣原本是取自马具,王国维在《胡服考》中说,“带具之名皆取诸马鞍具”,事实正是如此。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必要恢复带扣的古称,但对它的名称问题也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通常在考古中把死舌的扣称作.方策”或“策”,也有将一部分活舌的扣称作“策”的,或唤作“铰具”、“带头”、“带卡”等,更有将带扣称作“铐”的。《胡服考》说汉末“其带之饰则于革带上列置金玉,名曰校具,亦谓之粘,亦谓之环”,·并云“校者即《朝野金载》之铰具”,“唐中叶以后,不谓之环而谓之铸”。这里所说的校具、鞍、环、镑实质都是一个东西,就是指革带上的装饰,并非指带扣,将带扣称作铃和铰具都是不恰当的。“铰”为装饰之意,《广韵》释铰为“装铰”,李善注颜延之《褚白马赋》之“宝铰星缠”的铰亦为“装饰”。“铰具”就是施饰之器,《续齐谐记》载“汉宣帝以皂盖车一乘赐霍光,悉以金铰具”一事,所谓“以金铰具”就是以金为饰之意,“铰具”并非具体指什么物件。排除以往对带扣的种种误名和别名是必要的,象“策”、“带卡”等虽然也都可取,但复名过多就显得繁琐。当然也不必起用古名,可以通称为带扣便了。至于束腰、挂甲的带扣和马具是否分别称呼,还可以从长计议。前后达二千五百年之久,带扣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成熟的漫长过程,它份的作用也由单一的马带具扩展到人身束带及t带佩等。虽然带扣在古代中国以外的地区也广为流行,但中国作为带扣的发明地区之一则是可以肯定的。古代中国的带扣和其它地区尤其是北亚地区的关系问题,是还需要深人探索的课题之一,这只有留待来日了。@@母附注:摘成送交编样部后不久,见到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墓发掘资料,报道随葬器物坑出土二十五件活舌带扣(原定为I式)。其扣环同本文1B式,但又为活舌,是迄今所见的一种新类型的带扣。现在承然还不便将它归入到本文划定的哪一式带扣,但它本是由IB式演进而成的线索是显而易见的(见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2期,图二五,4)。⑧幻注释冯汉骥:《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考古,i,59年s期。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年2期。安徽省文管会等:《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图版二一,7,科学出版社,19弓6年。河北省文管处等:《河北邯郸赵王陵》,图一二,《考古》1982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图一三八,17,文物出版社,1950年。湖北省鄂城县博物馆:《鄂城楚墓》,图版二五,4,《考古学报》1983年2期。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图一一,6,《考古学报》1夕82年2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滦平县虎什哈炮台山山戎墓地的发现》,图五,7,《文物资料丛刊》(7)。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的匈奴墓》,图二,4,《考古》1977年2期。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等:《西沟畔匈奴墓》,图七,《文物》1980年7期;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图六,图版二,《考古学报》1976年l期。钟侃:《宁夏固原县出土文物》,图一,《文物》297吕年12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洋西发掘报告》,图九三,i,文物出版社,1962年。乌恩:《中国北方青铜透雕带饰》,《考古学报》1983年i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完工古墓清理简报》,图八,3、6,《考古》1965年6期。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图版四,21,《考古》1963年,期。同⑥,图八一,7,二二四,o2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扎赛诺尔古墓群发掘简报》,图版六,呼、,,《考古》1961年12期。Q@考古何南省博物馆等:《河南省温县汉代烘范窑发掘简报》,图一二、二二,《文物》1976年9期。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图三O,《文物》1964年1期。吉林省博物馆文物队等:《吉林大安渔场古代墓地》,图六,i斗,《考古》i夕夕,年6期。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大葆台金代遗址发掘简报》,图四,7,《考古》1980年5期。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县两座高句丽积石墓的清理》,图入,7、1,、18,《考古》197,年1期;吉林省博物馆辑安考古队:《吉林辑安麻线沟一号壁画墓》,图七,,、12,《考古》i夕4年10期。伊盟文物工作站:《伊克昭盟补洞沟匈奴墓清理简报》,图七,2,《内蒙古文物考古》i夕81年l期;同⑧,图九,,;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高句丽墓葬发掘简报》,图九,2,《考古》1982年4期;《集安万宝汀墓区242号古墓清理简报》,图四,7,《考古与文物》1982年6期。南京博物院:《昌梨水库汉墓群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12期。同⑧,图九,;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的遗址和墓葬》,图四,《考古》i夕呼年1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图四一,11,科学出版社,1966年。郭文魁:《和龙渤海古墓出土的几件金饰》,图五,文物》19夕3年8期;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图八、九,《考古学报》1956年3期。巴右文等:《内蒙昭乌达盟巴林右旗发现辽代银器窖藏》,图一七,《文物》198。年,期。罗宗真:《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斗期;夏薰:《晋周处墓出土的金属带饰的重新鉴定》,图一,《考古》i夕72年4期二白冠西:《安庆市棋盘山发现的元墓介绍》,图一一,《文物参考资料》i夕57年5期。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图版六,3。文物出版社,1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孝民屯晋墓发掘报告》,图五,呼,“考古》期1983年6期。同@,图四一,6;陶正刚:《山西平鲁出土一批唐代金艇》,图八,《文物》i夕81年4期。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图一五,3,《文物》1973年3期。靳枫毅:《辽宁朝阳前窗户村辽墓》,图二二,4,《文物》1980年12期。同④,图一二,lz。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清理简报,,图一三,《文物》i夕53年7期。王仁湘:《古代带钩用途考实》,《文物》1夕82年10期。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十。陈仁涛:《金医论古初集》,89页。香港亚洲石印局,1952年。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心考古》1974年3期。同L,图一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i,59年。田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图三,《考古学报”1夕83年1期。同L,田广金文。同L,伊盟文物工作站文。同@,集安县文物保管所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郊隋唐墓》,图四七至四九。文物出版社,1,80年。洛阳博物馆:《洛阳北魏画像石棺》,图二,<<考古》1980年3期。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图”。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冲81年。同O,图八,6。·同O,郭文魁文,图四,2。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等:《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图三O,2,《文物》198呼年6期。同L,罗宗真文。同L,白冠西文。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冲1965年6期。@勿。@@甸母L@@@勿LL⑥L@O甸@砂@Lg
/
本文档为【带扣略论_王仁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