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2017-09-20 50页 doc 107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品味幽默的讽刺语言,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懂得敷衍塞责、马虎从 事的危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现实意义。 难点:品味幽默、调侃的讽刺语言。 教学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语言上,作为九年级的学生 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因为...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品味幽默的讽刺语言,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懂得敷衍塞责、马虎从 事的危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现实意义。 难点:品味幽默、调侃的讽刺语言。 教学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语言上,作为九的学生 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因为作者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在探究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的时候学生很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 程中,教师有必要穿插讲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的学生在 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将理解局限于“差不多先生”的这一种现象。而胡适先生要告诉我 们的是: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病态的中国。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 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我不行先生传》来达到巩 固三维目标和深化文章现实意义的目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胡适,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了解作家胡适的由寻人启示的样式来幻灯片显示《寻人。生于清德宗光绪十七年相关简介 引出课文,激发学生人启事》板书课(公元一八九一年),卒于民国了解传记的相关学习兴趣。 题、作者。这篇五十一年,年七十二。曾任北基础定义与分类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文章的作者是现京大学教授及校长、驻美大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代作家、学者、使、中央研究院院长。毕生提的铺垫。 思想家胡适先倡白话文学,阐扬科学文明, 生。(指名学生寻鼓吹民主自由,对我国近代学 人提供线索) 术思想影响很大。 (看样子,还是 很难找,那我们背景:本文写于1924年。 一起来看看发生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 在这个人身上的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 具体趣事吧!) 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 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 传”。「传」,史书的一种体裁, 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自从司 马迁史记以「本纪」来记载帝 王,以「世家」来记载诸侯, 以「列传」来记载一般人物后, 「传」便成为史家记载人物的 体裁。 诵读课文 1、请同学们高声、自由朗读1、 学生初步感1.养成良好的阅读学 初步感知 课文。思考:文章中写了差不知课文,整体把习习惯;熟读是理解多先生的哪几件事?每件事握课文 感悟的基础。 情的后果是什么?用简洁的2、 请学生2.采用诵读的方式,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的补白事有目的性地进行学 板书:事件(买糖——不件,并了解归纳习,让学生初步感知分色彩、读书——不分东西、差不多先生的性课文内容。 记帐——不分数目大小、乘火格特征。 车——不分时间、请人医病— —最终丧命) 2、(发生在差不多先生 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 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 一件事。 教师引导 有人这样评价胡适:“胡适一了解当时的旧中听教师以注释1为基 介绍背景 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是一个病态的础的扩充性解释,让教育、科学有极为可观的成中国 学生正确把握课文的就,至今无人企及。”由此可鲁迅也曾经说思想内容。 见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其实过:「中国四万万 他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的民众害着一种 寻人,而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毛病。病源就是 那个马马虎虎, 就是那随它怎么 都行的不认真态 度。 析读:探究作者1、指明学生介绍探究作者写1、学生自主探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 的写作意图 作意图的一般方法? 究,教师巡回指交流,进行思维的启 2、教师明确 导(引导学生找发、碰撞,锻炼学生 ?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出重点句“他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训 ?抓议论句。 名誉越传越远,练判断、分析、概括、 ?抓开头或结尾 越久越大。无数表达等语文能力,掌 无数的人都学他握探究作者写作意图 的榜样。于是人的一般方法。 人都成了一个差 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从此就 成为一个懒人国 了。”) 2、学生交流展 示,教师点评, 明确:唤醒国人, 革除陋习。 寻读:赏析语言 (这篇文章唤醒了当时很大1、本文的语言特读——品——悟,感 一部分人,让他们觉醒,那这点——幽默、有悟本文的深层内涵, 篇文章的魅力是无穷的,下来讽刺意味 揭示本诗的写作特 我们就语言来稍加欣赏一2、句子最典型的色,掌握品析句子的 下。) 是倒数第二段一般方法。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称赞”“有德 点?(幽默、有讽刺意味) 行”“圆通大师”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3、小组合作鉴赏 找出你认为幽默或具有讽刺 性的句子。 3、那么大家从这些句子 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通 过自主、合作进行品析。 (提示:品析句子的一般 方法:朗读体会情感;分析语 言的结构特征。) 我们从胡适先生灰色幽默的举出事例,说出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 语言中,读出了一股辛酸!读结果或危害 际,把书本内容和自 出了一种愤懑!深刻体会到作己的实际对照结合, 品在当时的深远意义。80多有所感悟,在文本教 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学中渗透德育。 不多先生”的这种现象在我们 生活中绝迹了吗? 现在大家对照课文,看看 我们自己或周围有没有“差不 多先生”这种现象? 作业布置 参照课文的格式与笔法,以鼓励学生观察生巩固所学,学以致用 《我不行先生传》为题写一篇活,学习课文的 文章。 写作手法。 要求:1、抓住人物性格特征 和典型事件。 2、尝试运用夸张、反语来增 加语言的讽刺效果。 3、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 劳山道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其著作。 掌握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 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 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就。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2、难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聊斋志异》或看过电视剧《聊斋》吗?(学生举手回答)有谁愿意给大 家讲述其中的一个故事?(指名学生回答) “鬼狐成性格,笑骂成文章”。《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像一幕幕诗剧,一幅幅水彩画,经常让 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感到惊奇。它不仅是咱们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 影响的作品,与《红楼梦》共同造就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劳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篇杰 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受它神奇梦幻的文学魅力。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走近蒲松龄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 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出身于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 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得一“候选儒学训导”的虚衔。他 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蒲松龄一生热衷于科举,孜孜以求出将入相,光宗耀祖,但现实却是屡试不第,备尝酸辛, 一直被摈斥于仕官门外,“潦倒于荒山僻隘之乡”。但他的知名度却大得惊人,数百年来,不 用说读书人中皆知他的伟名,就是目不识丁的野老村妇以及引车卖浆者流,哪个不知聊斋故 事?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世代耕读之家,蒲姓虽然在当地是一个望族,但蒲松龄的祖上几代都没有 做过官。毕竟是出生于书香门第,蒲松龄自幼就跟着科举失意弃儒经商的父亲读书,他在兄 弟四个当中最受父亲钟爱。蒲松龄性颖慧,文冠一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应童子试, 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踌躇满志的蒲松龄对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人生理 想充满了信心,然而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却屡试不第。 蒲松龄30岁的时候,应他的朋友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孙蕙的邀请,南下江苏,做了一 年的幕宾。因蒲松龄与孙蕙有同乡、同学之谊,二人相处融洽,彼此也没有什么顾忌,孙蕙 出外视察灾情、河工,或者到府城所在的扬州,蒲松龄时常相随,使他亲眼目睹了宝应一带 严重的水灾和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及达官贵人不顾人民死活,依旧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窥见 了县府官吏怒如虎狼的凶残面目和贪赃受贿的丑恶嘴脸。这更增加了他对清统治者的不满和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故而他只在此待了一年就懑懑返乡,此后的蒲松龄便在家搜集整理 自己写的小说。1678年,39岁的蒲松龄再赴济南去应乡试,又一次落榜后,他怀着郁郁的 心情用一年时间把自己写的400多篇小说整理完毕,定名为《聊斋志异》。 为了生计,40岁的蒲松龄应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儿子毕际有(清顺治二年拔贡,曾任江南扬 州府通州知府)之邀,开始设馆于王村东一里的西铺毕家教书,这一住就是30年。在这里,蒲松龄结识了清初诗坛盟主、新城显宦王士祯,得到了王士祯的赏识鼓励和支持,两人成为 了文学上的知己。在毕家,蒲松龄不仅在此阅读了大量过去难以读到的书,而且在“小说难 登大雅之堂”的世俗偏见面前,毕际有不歧视写狐鬼花妖小说的蒲松龄,而且还给予极大的 支持和赞赏。毕家的绰然堂、石隐园,为蒲松龄提供了驰聘幻想,与友人谈论奇闻异事和结 撰狐鬼花妖故事的良好场所。蒲松龄撤帐归家时,正值古稀之年。这时的蒲松龄家道已臻小 康之境,加之四个儿子的劝归,蒲松龄以年老体弱为由,谢绝了毕家的挽留,归卧蓬窗,安 度晚年。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 世,终年76岁。在一首诗中,蒲松龄这样写道: 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 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梦亦羞 这可谓他对自己一生经历与心境的一个概括吧。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 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 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 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A、重点字的读音 行(hang) 笈(ji ) 观(guan) 稽(qi) 重(chong) 樵(qiao) 赉(lai) 给(ji) 盎(ang) 挹(yi) 箸(zhu) 霓裳(ni chang) 饯(jian)杳(yao) 谙(an) 汝(ru) 诩(xu) 逡巡(qun xun) 踣(bo) B、重点词语的理解 ?叩而语(叩:恭敬的问) ?阴有归志(阴:私下里,暗地里) ?乃尔寂饮(乃:却)(尔:如此) ?其声清越(清越:清澈高扬) ?烈如萧管(烈:响亮) ?其饯我于月宫可乎(其:表希望) ?今阅两三月(阅:经历,经过) ?示谙此苦(谙:熟悉) ?我固谓不能作苦(固:本来) ?归家洁特(特:遵守戒律) ?俄顷,月明辉(顷:很快) ?乃于案上取壶酒(于:从) ?且嘱尽醉(且:并且) ?壶酒何能遍给(何:怎么) ?已而歌曰(已:过了一会儿) ?何术之求(何:什么) ?须眉毕见(见:通“现”,显现) ?门人然独来(然:通“燃”,点燃) ?请师之(师:拜„„为师) 3、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学生听准字音并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点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王生的人到劳山拜师学道,由于不愿吃苦,最终学无所成, 到处碰壁的故事。主人公是王生。 (2)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之间互相订正读音及朗读节奏。 4、梳理结构 这个故事生动神奇,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复述这个故事,好吗? 【学生活动】学生复述课文并相互补充、评价。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理清文章的线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每个段落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可以分为几部分?主要线索是 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点拨】本文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线索如下: 三部分 主要内容 文章线索 故事的开端(1) 慕道上劳山 求师学法 (2) 过月余思归 故事的发展(3) 看奇法念息 看师演法 (4) 不堪苦辞行 师父教法 故事的结局(5) 抵家法失灵 演法失灵 (2)这个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试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展现情节曲折离奇的句段,并简述理由。 【点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情节的曲折离奇首先表现——奇思妙想的法术。在“剪纸化月”、“酒饮不尽“、“箸化嫦 娥”、“移席月中”“穿墙之术”的奇思妙想上,这些超现实情节的大量运用,不仅使情节更 趋复杂,而且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跌宕起伏的写法。不仅王生学道的整个过程几经曲折,跌宕 起伏,而且局部的单个情节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 中,使情节变得扑朔迷离。 (3)文章最后一段写王生演法失灵,极为精彩。这样的结果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全班交流。 【点拨】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那些不劳而获、不学无术的人,其结果必然空无喜一场、自取 其辱。 ?具有一种隐喻意义。做任何事都应不畏艰辛,一步一个脚印,梦想不付出艰辛,不劳而获, 一步登天,最终只能处处碰壁,头破血流。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内讨论交流,并将讨论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点拨】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某种成就;梦想不劳而获,一味投机取巧,最终只 能是竹篮打水,到处碰壁。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 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 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 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聊斋志异》是一个作家的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到了康熙54年,正月 二十二日酉时,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穷秀才——蒲松龄 出将入相、飞黄腾达的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聊斋志异》光 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希望同学们课余用心去赏读这部神奇梦幻的小说! 教学反思:本单元都是选取中外、名作,单元主题是“世间百态”,教学本单元课文,还是 要从现代文阅读的整体阅读着手,增强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内容,把握故 事的情节发展,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主旨的把握不仅在于了解故事, 而在于透过世间百态的描述,了解社会万象,学生对这一单元的课文教感兴趣,对于引导学 生加强课外阅读比较有利。 晋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 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 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要求 1. 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 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 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因为临时换初三的班级,考虑他们文体知识已陌生,故修改导语,不从文体入 手。)很高兴认识咱们班的同学,有个小问题调查一下,咱班有旅游爱好者吗?(有,则问: 游过哪些地方或为什么不去?没有,则从我的旅游心情谈起。主要是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入 手。)老师现在教初二,正在教说明文,同学们也学过。有人说,说明文学起来很枯燥,你 们当时感觉如何呢?(只请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却觉得在说明文里可以游历很多地方呢,如 《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让老师重温旧地,乐不可支啊!今天老师也很高兴,因为 有缘和咱们同学一起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了。顺带我们也温习一下说明文文体知识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 1. 读准下列字音。 wâng shâ cūn yìn yǎn yù mî 悬瓮山 拾级 皴裂 荫护 偃卧 老妪 脉脉 xuān xiâ rǎn rán fāng yíng 亭台轩榭 冉冉不绝 鳞甲须髯 牌坊 瀛胜楼 2. 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 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 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6~11) 师板书: 晋 历史文物——悠久 美 (2~5) 浑然一体 祠 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总)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 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 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 (第二节;山、树、水) 2. 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 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 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 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 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 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 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 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 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 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 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 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 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 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 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 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 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 第4组概括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 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 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 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 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 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 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 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 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1. 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 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 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 把握行文思路。 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 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本文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 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 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 六、小尝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 例: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 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 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 咱们的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 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 莫扎特的单簧管,巴赫的双簧管 1.结合文本阅读,积累部分常用词语、优美语句,加深对部分常见修辞格作用的理 解。 2.体验散文阅读鉴赏、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阅读现代散文的方法,掌握基本赏 析方法。 3.认识莫扎特、巴赫及其音乐艺术的美妙之处,揣摩作者在其间的 “心灵状态”, 学习利用音乐艺术陶冶情操,热爱生活。 说明: 肖复兴的作品往往文笔细腻,意味隽永,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感情,本文便是如此.本文选自肖复兴的 <<音乐笔记>>,教师在教学前可对这部作品作大致了解,作者本人是这样评说的: “„„我写音乐即是写自己„„我将这些文字分为三辑,第一辑大多是听音乐会或听 唱片的感受和感想;第二辑为有关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方面的理解和断想;第三辑写有关古 典音乐的印象和感悟。„„在这些篇章里,有我十年深深浅浅的脚印和圣桑所说的那种任何 词语都不能表达的’心灵状态’所谱就的情感谱线。” 本课文即<<音乐笔记>>中第一辑中的一篇。文中作者对大音乐家莫扎特和巴赫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在融合了比喻、通感等修 辞手法后十分真切、细腻而形象地向我们展现了那原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意境,同时字里行间又细细流淌着作者那一阶段“美好、忧郁、沉稳、平和”的心灵线谱.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写法,需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细加品味和体会。本文内容不是很深奥,作者 的情感表露也十分明了,不需要教师做太多讲解,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探究、体验。让学 生充分体验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过程的快乐。 1.重点: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会基本的赏析方法。 2.难点: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并试着仿写。 说明: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即使教师讲得再精彩,读得再流畅,写得再生动,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 的学习,学生的能力还得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朗读是把握文 本、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 有感情的朗读,来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通过模仿和创造性地运 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规范的语言,进而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布置学生课前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朗读课文:1.利用工具书查找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学习 1.给每自然段标上序号。 自己不熟悉的词语,搞清楚音、号,可以方便以下环 2.利用工具书查找自己不熟悉的词形、义。 节的学习,同时让学 语,掌握音、形、义。 2.上网或利用图书室查找资料,生养成好的学习习 3.上网或利用图书室查找资料,了了解作者肖复兴及莫扎特、巴惯。 解作者肖复兴及莫扎特、巴赫、斯塔赫、斯塔德勒、巴洛克、协奏曲语文学习中字词教学 德勒、巴洛克、协奏曲等音乐方面知等音乐方面知识. 不能忽视,因为掌握 识. 字词是解读课文的基 础;查找作者及音乐 家的资料,可以扩大 学生的视野,同时有 助于更好的解读文 本。 导入新课 1.播放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学生欣赏旋律,交流感受,自由在学习这篇课文之激发兴趣 巴赫的F大调协奏曲,然后让学生交流发言。 前,恐怕学生对于古 一下听这两段旋律的感受。 典音乐是较为陌生 2.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圣桑有句的。通过欣赏莫扎特 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而这句话及巴赫的音乐,可以 后面,还有着这样的话:“音乐能说让学生对他们的乐曲 出非语言所能表达出的东西,它使我有直接的感受,让学 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生更快地走进文本, 它能传达出任何词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 象和‘心灵状态’”.这种“心灵状态”,界。 我想是情感--心灵--音乐,这样三位 一体呈现出来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领略这样的奇迹吧。 通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朗读中检测预 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 并找出关键句进行概括:莫扎特习情况,了解学生对 1、读准字音,感知课文内容 单簧管充满更多灵性,让“我”重点字词掌握程度。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认为莫扎感到美好和美好之后产生的忧同时语文阅读教学强 特单簧管协奏曲与巴赫的双簧管协奏郁而与巴赫的双簧管充满更多调感悟与体验,而引 曲带给他的感受是怎样的? 的温情和人性让“我”感到沉稳导学生感悟体验最重 (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也可以指读) 和平和。 要的就是首先让学生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快速筛选关键信息为 进一步理解、探究、 赏析创造基本条件。 再读课文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1.学生自主深入阅读课文,圈筛选重要信息,抓住圈划品读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这篇散文在点勾画重点句子,结合具体句子关键句子理解内容, 写法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 思考、体会比喻、通感等手法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阅读 巧妙作用 能力之一,在平时的 1.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作者却2.将自己的感悟在全班交流。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把它演化为一幅幅画面,一个个人物,在交流中共同感受作者是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 一种种心情来表达他的感受,你认同将无法用任何词语表达的心灵力。同时让学生在自 这种欣赏方法吗?请找出相关句子读状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的。具主探究中掌握基本的 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体详细地品读第三、四、七、八赏析方法。 2. 请同学交流自己所欣赏的语段及等自然段。 说说欣赏的理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 语句来体会作者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设计让学生“体会作 辞手法来融合情感--心灵--音乐这样者将这三者融合在一 三位一体的写法妙处。 起写法的好处”这一 环节,目的在于给学 生提供一个散文写作 的方法—将无形化有 形,学生以后写文章 会有所借鉴。 请同学们在听了同学发言后再读课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对关键“书读百遍,其义自 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的句段进行勾画、赏读。 见。”通过反复赏读赏读课文 大声诵读,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自2.先在同学面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更深入积累语言 己的阅读感受。再和同学交流。 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将自己的体会文章内容,体会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赏析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再作者思想感情。学生 一次共同感受文章极富表现力在诵读品味中将会进 的优美语言和人物的精神品质入到美的意境之中。 美。好的语段或句子争取背诵下进一步领略到语言文 来。 字的魅力,提高对语 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同时积累丰富的语言 材料,进而培养学生 热爱语文的感情。 拓展阅读 下发乔治?桑《贝多芬田园交响乐》读《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比较设计此环节一方面可比较鉴赏 一文,让学生阅读后简单谈一下两篇两篇文章写法上的相同处。两文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文章的相同处。(文本见“备课资料”同为写欣赏音乐的独特感受,写一方面提高学生比较 部分) 法方面主要是想象、联想、通感鉴赏的能力。同时还 等。 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 的热爱。 课后作业 1.根据课内所学习的赏析方法,选取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第一个作业既考察学学习反馈 乔治?桑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中生课内学习效果,又 一处你最喜欢的语段或句子进行赏有能力迁移的培养。 析。 第二个作业是学生体 2.乔治?桑的《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会语言、积累语言的 和课文中都多处运用通感的手法将无好途径。 形的音乐化作有形的画面,请选取两 个地方细细体会,并仿照作者的手法 描写一段你所喜爱的音乐。 本文原题目是《单簧管,双簧管》,教师可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思考此题目是否好,读完文章 后有没更好的建议?因为原题直接写的只是两种乐器名,虽与文章内容相关,但初读此题或 许会误以为介绍乐器的文章或是音乐知识方面的介绍。而此文谈及的是听两位音乐大师演奏 这两种乐器后的感受,所以可以让学生认真研读此文后真切感受作者的独特感悟与艺术表现 手法,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创意性地对题目进行改写。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将对 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化为能力进行表述。 1、中国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将无形情感化为有形画面的名句,试举几例。 2、作者对莫扎特与巴赫的音乐感受你是否认同,结合一些相关音乐资料谈谈你对这两位音 乐家作品的感受。 教学反思: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长廊”,选的课文都和艺术相关,学习本单元,要注 意阅读文章和欣赏艺术作品相结合,在品味语言时领会作者如何抓住艺术作品的特点来运用 文字再现视觉、听觉艺术形象,并且学习课文的写法,学习写一些鉴赏艺术作品的短文。在 学习完本单元之后,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 岳阳楼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 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二、难点、重点分析 《岳阳楼记》难句解析: ?越明年,|?政通||?人和,|4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 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 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 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 “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 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 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 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 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 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 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 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 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 坐乎?”(《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 “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 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 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 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 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 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 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 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 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 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 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 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 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分析:(1)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的本字是“厅, 《说文》:“浮行水上也。”“泳”,《说文》:“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 “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餟脯„„”(白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 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 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 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 跃的黄金,静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壁”,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l)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 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 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第6 0页)。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 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 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 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 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 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 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 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 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 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 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微斯人,|?吾谁与归?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 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通常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 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 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 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 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的产生介词的用法至少是在西汉, 《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 《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 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岳阳楼记》(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 书)。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 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 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 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 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 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先知径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 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 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 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 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谪(zhã) 属(同“嘱”zhǔ) 霪(yín) 霏(fēi) 樯(qiāng) 楫(jí) 冥 (míng) 谗(chán) 偕(xiã) (三)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 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 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当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阎左逾(同“谪”) 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 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 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 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 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 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 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fú(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 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 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 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 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 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 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 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 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洁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l)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 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 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 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 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 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 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 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 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 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 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 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 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 盼,文理绵密。 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读第3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解释: “若夫„„猿啼”句。霪雨:即淫雨。淫,过多,过甚的意思。霪雨解作连绵的雨。阴 风:阴冷的风。怒号(háo):大声的号叫。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声音。岳:高大的山。山岳,泛指洞庭湖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啸:野兽拖长声音的叫,它与“啼”是同义词。老虎 叫用“啸”;猴子叫用“啼”,也可以用鸣;鸡叫可以用“啼”,也可以用“鸣”;狗叫可以用 “叫”,也可以用“吠”。注意这组同义词,可以逐步培养用词准确的能力。 “登斯楼也„„悲者矣”句。斯:此,这。去:离开。国:国都,这里指朝廷。萧然: 萧条,冷落的样子。感极:感慨到极点。有„„者:有„„的心清。者:代“览物之情”的 情。“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是“有”的宾语。 2.学生齐读第3段。 3.指名同学读第4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至若„„郁郁青青”句。春 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色彩鲜明、华 丽,好看的意思。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这种以部分代替全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 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诗)中的以“帆” 代船。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岸芒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兰花。青 青:“即“青青”,草很茂盛的样子。 “而或„„喜洋洋者矣”句。而或:或者,有时。皓(hào)月:洁白的月光。心旷神恰:心胸开朗,精神愉快。洋洋:快乐的样子。 4.学生齐读第4段。 5讲析第3、4段。 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 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 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 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 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 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 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 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 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芒,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 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 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 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6分别指名朗读第2、3、4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和作用。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 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 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 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 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 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 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 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 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 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 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 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 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 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 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 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 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 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教学要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 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 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 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 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 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 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 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 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 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 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 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 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 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 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 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 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 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 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 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 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 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 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 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 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词语小结。 (幻灯展示。) (1)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2)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jj-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 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 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 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 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 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 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 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 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 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 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 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 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 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 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 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 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 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 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 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 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布置作业 整理文言字词在笔记本上 背诵课文,默写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 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 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教学反思:本单元是古代文言文,所以自然文言字词是需要落实到位的。在教学中,我 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与背诵,从中把握文 中描写景物的特点,作者在写景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把握什么叫意境——情景交融的艺 术境界。这个单元确实花了不少课时引导学生理解与记忆,让学生把文言的基础打的更扎实。 教学目标 1. 从小说故事中认识1930年代中下层百姓生存的艰难。 2. 体会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妙处,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味有表现力的语句、语段等方法,逐层、渐 进地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2. 难点:认识文本中主人公难逃厄运的必然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渲染气氛 1.解释“年关”:旧例在农历年先由学生说,后教以标题入手,激发学生导入新课 底结账,欠租、负债的人觉得过师明确“年关”含的阅读兴趣;初步感受 年像过关一样难,所以称为年义。 课文的基调。 关;家境窘迫,过年如过关。 自读全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初步感1.(1)学生自读课初读不一定要求学生初步感知 知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年文,并借助工具书读懂很多,但一定要基 关。读文的要求:(1)借助工具扫清字词障碍:打本了解所读的主要内 呃â,饷xiǎng薪金。 书,扫除字词障碍,无法解决的容。积累字词、概括文. 在书上做好标记以求大家共同(2)初步了解课文本内容是初中阶段学解决。(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内容并作概括——生必须要养成的习惯章内容。 旧历年底,林先生和具备的能力;而交流2.请同学用一个词或一简洁语在重重困窘折磨下初读后的理解有助于句概括自己对课文中描写的“年的苦苦挣扎。 更深入地把握课文。 关”的理解。 2.交流读后的理 解。如:这是一个 “冷落凄凉的年 关”;这是一个“十 家有九家没法过的 年关”;这是一个逼 林先生走上绝路的 年关„„ 研读课文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1-3.学生在深入阅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 深入品味 文内容: 读课文的过程中,在阅读中捕捉重要信1.第2段中林先生对眼前“家通过抓重要信息解息,概括阅读内容,洞道困难”的“划算”是这样的:决问题。 察文字背后的含义,体“这年头,谁能顾到将来呢?眼4.同学之间互相交悟作者与作品中人物前得过且过。”林先生能“得过流自己的看法,不的思想感情等是训练且过”吗?请同学回答并说说理断完善阅读理解。 的重点,而在训练中,由(在文中找答案)。 又必须引导学生去老2.在林先生感到走投无路时,老实实地研读文本,品寿生安慰他说“天塌压大家,商味文本。 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商会 真能拿出办法救林先生吗?以 文中的话为依据说说自己的看 法。 3.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 适当补充作品的写作背景及前 几章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入理 解课文。 4.林先生头天晚上“还不曾绝 望,还想挣扎,至少是还想掩饰 他的两下里碰不到头”,而第二 天却“感到这一次他准是毁了! ——不毁才是作怪”,这个变化 的过程是怎样的?找出人物描 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困窘 无奈(圏划、朗读有机结合;强 调要多关注人物细节描写)。 课堂练习 1.选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细节决定成败”同样 提高能力 性格的细节描写,写一段欣赏文解完成练习。 作用于作家的人物塑 字。 造,读者的人物欣赏, 2.交流所写短文。 因此,在琢磨“细节” 上用足功夫能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而“写” 既强化了对人物的更 深理解,又锻炼了学生 的动笔能力。 课后练习 1.课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说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在 巩固拓展 一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业。 延伸课堂内容,巩固课 2.完成课后“学习建议”中“表堂内容。 达”的练习。 3.自选题:(1)学习文中的细 节描写,选你生活中的事写一片 断。(2)阅读《林家铺子》全文。 作业布置: 1.请你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故事情节。根据这些情节你肯定能推断出故事的结局, 试试看。 2.环境要素是理解小说的一把钥匙,明确了故事展开的典型环境你就拿到了这把钥匙,快 把这钥匙找到。 3.请续写课文的结尾。写完后再看看原著的结尾,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味文中准确、生动、精妙传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抓住特征,有层次的描写景色 2、深入人物的心理层面,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感悟作者对祥子悲惨命运的同 情和对旧社会黑暗的控诉。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 用。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祥子在这一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2.正音、正字、解词。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祥子的 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老 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现在出 几个思考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 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 二、根据教师的提示,阅读课文,重点考虑思考题?。 提问:本文写了样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 讲解: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 ?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 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 ?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嗦不停。 三、分析本文结构。 提问: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讲解:?1—6段,写这天上午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况。 ?7—15段,写这天中午一点后样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情况。 ?最后一段,写祥子回到家后的情况。 四、正音、正字、解词。 干燥(zào) 焦躁(zào) 腥臊(sāo) 洗澡(biē) 憋气(biē,气不通) 漂亮的小伙子(这里的“漂亮”,作出色,身体壮实讲,不指长相好看) 好歹(dǎi) 腻烦(nì) 空膛(táng)慢腾腾(tēng)粘汗(nián)粘在一块(zh ān)阳光更厉害(与“利害”不同)攥(zuàn)一步一步地往前拽(zhuài,拖) 五、布置作业 作课后思考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文章对“烈日下”的祥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教学过程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6段,看看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描写祥子的,这些描写表 明了什么。 第l段 提问:这段对样子作了什么描写?写这些表明什么? 讲解:这段写祥子的行动,写他在这天的清晨走出院门到街上拉车。“祥子在院子里看 了看那灰红的天”,表明他要看看今天的天气适不适合上街拉车。“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表明虽然一大早天气就是个酷热的大晴天,但为了生计,他顾不得,也有点不在乎天气酷热, 他自恃年青力壮,身体结实,能顶得住酷热煎熬之苦。从这句也可看出,祥子一点东西没吃, 空着肚子就去拉车了。 提问:这段在写祥子前,为什么要先写“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一点风也没 有”这段话? 讲解:先写这些,是为了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交代并突出强调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故 事发生在“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个拟人句表明天气之热非同平常,是异 常的酷热,有如一发狂之人,失去了控制,肆意逞其狂劲,这天天气的热度简直是在狂升疯 长,无有止境。“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空中的灰气低浮,“使人觉得憋气。 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就是在这天的朝阳已然似火,暑气窒人难熬的清早出门拉车的。 第2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有没有写祥子? 讲解:这段描写烈日毒照下街上的种种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都打着卷,“狗” 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晒化,等等。这段还 重点描写了街上“拉车的人们”的情景,遭遇:“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见井就 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而有的却是“因为中了暑,或 是发痒,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这种种情景,是样子走在街上一路所见到 的,祥子就在这环境中活动。 第3段 提问:这段头一句写“祥子有些胆怯了”,这么写是否突然?为什么? 讲解:写这句,不突然。祥子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上段写了他看见烈日下街上的 种种景象,特别是看到烈日下车夫们的煎熬与苦难,于是他“有些胆怯了。”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吃尽了苦头。:一跑,就喘不过气来”,无 力支撑;“不跑”,烈日当头暴晒,“手和脊背都要晒裂”;浑身上下汗水浸湿,“裤褂全裹在 了身上”。 提问:祥子拉完一趟车,跑进了茶馆。祥子在茶馆,本段写了什么? 讲解:主要写了两点:一是他赶紧喝下两壶热茶,“心里动安静了些”;一是“他不敢再 动了”,不敢再去拉车了。这些都是写他的心理。 第4段 这段写祥子在茶馆里坐了很久,感到腿上已无力,“身上非常软”,但是过了一会儿,他 还是走出茶馆拉车去了。 第5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这段对祥子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讲解:这段的内容是写祥子拉着空车在“更厉害”的阳光下艰难行进的情景。这时已将 正午,烈日当头,强光直射,“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街上空旷无人。 祥子走在街上,他的形态是“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已是心灰乏力,行进艰 难;他的心理状态是“不知怎么是好”,“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已经内心无 主,头脑蒙蒙;“身上挂着一层粘汗”,“脚心跟鞋袜粘在一起”,他只感到难受;他为了接触 凉气,“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喝完就“连连地打嗝,水要 往上漾”,他从清晨到现在喝下的水,已经胀满了肚子。 第6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写什么? 讲解:写祥子在这天正午时分的情况。他已经在烈日下挣扎了一个上午,又粒米未进, 腹内空空,浑身虚软,“他始终懒得张罗买卖”。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了,他也实在是该吃点东 西,但是,“一直到了正午,他还觉不出饿来。想去照例地吃点什么,可是看见食物就要恶 心”,还是没有进食,他吃不下去。这时他的身体不仅受到乏食的耗损,而且疾病的威胁正 向他袭来。 提问:这段为什么要写祥子“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 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讲解: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祥子助胃里装的全是水,腹中空空,肚内无食;一是喻示 祥子过着骡马般的非人生活。 布置作业 1.7-16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2.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作这些描写?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对“暴雨下”的样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2.景物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分析7-16段对祥子的描写。 第7段 提问:这段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 讲解:这段写祥子在“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中的“最热的时候”——午后一点,“又 拉上个买卖”,“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这叫他真有点喜出望外。街上的人得了点 凉气、,高兴异常,祈盼“老天爷。多赏点凉风吧!”似乎“老天爷”在恩赐祥子,赏凉风给 他,减轻一些他此时在烈日毒晒下拉车所受的苦楚。 第8段 提问:这段描写了样子的什么心理?他的心理有没有出现变化? 讲解:这段描写样子的心理很快起了变化。开始,烈日暴晒,加剧了他拉车的苦楚,由 于来了“凉风”,“心里可镇定多了”。然而,不一会,“风忽然大起来”,“天暗起来”,“北面 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祥子即刻停车上雨布,忙着对付那“说来就来,不容工夫”的 “夏天的雨”,此时他心里刚有的“镇定”也就即刻消逝,变成惊煌了。“老天爷”毕竟要他 遭殃。 第9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写什么?有没有写祥子? 讲解:这段写天空的变化,街上的景象。天空,墨云滚滚, “遮黑了半边天”;街上, “一切都惊煌失措”,“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 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这段没有直接写样子,而预示祥子即将 遭殃。 第10段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天空的变化,暴雨降下。狂风横扫,闪电大作,暴雨倾盆。 这段用一句话描写祥子遭暴雨袭击的情态:“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砸得他直。“哆嗦”。 第11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哪些描写? 讲解:这段的内容是集中描写祥子遭到暴雨袭击,在暴雨下挣扎的情景。暴雨中的祥子, “衣服”湿透,“全身”湿遍,水没脚面,湿裤裹腿,“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动弹不得,只听凭大雨浇淋;他只有 一个感觉,“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 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想放下车,却不知往哪儿放,想拉着车跑,“水裹住他的腿”, 跑不动,他只得“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艰难地挣扎前行。这段的 最后一句“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描写坐车人的冷漠 无情,揭露!旧社会的冷酷,这是造成祥子苦难遭遇的根源,作者在此笔抒胸中之愤。 第12—15段 提问:这几段文章通过什么描写坐车人?表现坐车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讲解:通过坐车人的答话和行为描写坐车人。祥子向他请求:“先生,避避再走吧!”他 却“跺着脚”叫喊:“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祥子咬着牙,?着水,挣命把 他拉到了地点,他“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这些描写表现坐车人极其自私,对劳动者的苦 难不幸冷若冰霜,冷酷无情,蛮横恶狠。 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坐车人? 讲解:描写坐车人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描写坐车人的所作所为,写出祥子的不幸遭遇; 一是揭露这种人的自私冷酷,强横可恶,提露旧社会的冷酷,环境的恶劣,揭示祥子苦难遭 遇的社会根源。 第16段 讲解:这个结束段写祥子这天回家后,抱着火烤却“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烈日毒 晒,暴雨狂浇,又碰上那么个冷酷蛮横的坐车人,一天下来,年轻力壮的祥子终于被击垮了, 等待他的是有如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一般的命运,这就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结局。 二、景物环境描写。 提问:本文多次描写景物环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有何特点? 讲解:本文的景物环境描写有多种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显现人物的遭遇,显示人物 心理变化的缘由推动故事发展,等等。如第二段描写烈日照晒下街上的种种情景,显现了祥 子拉车走在街上的遭遇,也显示出祥子清晨出门时对暑热并不在乎而现在是“有些胆怯了” 这一心理变化的原因,祥子带着这种心理拉着车在街上走,内心不断出现变化,故事继续往 下发展。第10段描写暴雨突然降!临的情景,风狂电掣,大雨倾盆,这时,在街上拉车的 祥子的遭遇是“衣服”湿透,“头发”全湿„„“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 步”。 本文描写景物环境,有许多特点,这里说两点:一、突出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状貌。第 二段写烈日暴晒下街上的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舌头; “柏油路”晒化了;等等。二、选取最具表现力的景物。文中多次写柳树以示天气情况:一 点风也没有,“柳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起一点风了,“柳枝”“微微地动了 两下”;风忽然大作,“柳枝随着风狂舞”;又一阵风, 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 教学反思:本单元是现当代小说选读单元,都是节选名家名篇。在教学中,我着重的还 是教学生阅读与鉴赏小说的方法,抓小说的三要素,帮助学生把握小说中塑造的典型人物的 性格命运,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关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 境的描写与作用,并且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
本文档为【差不多先生传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