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能代体温

2011-09-29 50页 ppt 1M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2212

暂无简介

举报
能代体温null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㈠ 体温 ㈡ 体热平衡 ㈢ 体温调节一、能量代谢 二、体温及其调节 思考复习题 ㈠ 定义 ㈡ 衡量指标——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 ㈢ 测量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总能量(E总)=产热量(Q热)+外功(W外) ㈣ 测量方法 ㈤ 影响因素 ㈥ 基础代谢㈠ 能量代谢: 生物体物质代谢,伴有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㈠ 能量代谢: 生物体物质代谢,伴有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㈣ 能量代谢率的测量方法 ㈣ 能量代...
能代体温
null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㈠ 体温 ㈡ 体热平衡 ㈢ 体温调节一、能量代谢 二、体温及其调节 思考复习题 ㈠ 定义 ㈡ 衡量指标——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 ㈢ 测量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总能量(E总)=产热量(Q热)+外功(W外) ㈣ 测量方法 ㈤ 影响因素 ㈥ 基础代谢㈠ 能量代谢: 生物体物质代谢,伴有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㈠ 能量代谢: 生物体物质代谢,伴有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㈣ 能量代谢率的测量方法 ㈣ 能量代谢率的测量方法 1.直接测热法   原理:机体不对外作功(W外=0)则E总=Q热,   仪器设备:呼吸热量计,直接测量Q热,   应用:肥胖、内分泌障碍等辅助诊断。 2.间接测热法 1)原理:三大营养素氧化过程中,反应物与产物之间有定比关系 糖:C6H12O6+6O2==6CO2+6H2O+△H; 脂肪:C57H104O6+80O2==57CO2+52H2O+△H 2)指标: ⑴ 热价; ⑵ 氧热价; ⑶ 呼吸商; ⑷ 非蛋白呼吸商 3)间接测热法计算产热量 4)简化算法: 产热量=氧热价(20.20kJ)×耗氧量 5)耗氧量与CO2产量的测量nullnull⑴ 热价:1g食物氧化后释放的热量。单位:[ k J / g ] ⑴ 热价:1g食物氧化后释放的热量。单位:[ k J / g ] 在热价方面:脂肪>蛋白质>糖; 在蛋白质方面:物理热价>生物热价>营养学热价 ⑵ 氧热价:某物质氧化时,消化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kJ / L] 在氧热价方面比较:糖>脂肪>蛋白质 ⑶ 呼吸商:呼吸商(RQ)=CO2产生量÷耗O2量 在呼吸商方面比较:糖>蛋白质>脂肪 影响因素:当肺通气不足、碱中毒时,RQ↓    肺通气过度,酸中毒,肌肉剧烈活动时,CO2产生量↑,RQ↑ ⑷ 非蛋白呼吸商: 糖和脂肪(非蛋白代谢)的CO2产量和耗氧量的比值。 间接测热法计算产热量 p202例题间接测热法计算产热量 p202例题⑴ 蛋白代谢: 蛋白氧化量=6.25×尿氮排出量(g) 蛋白产热量=18 kJ/g(生物热价)×蛋白氧化量 蛋白耗氧量=0.95 L/g×蛋白氧化量 蛋白CO2产量=0.76 L/g×蛋白氧化量 ⑵ 非蛋白代谢: 非蛋白耗氧量=总耗氧量—蛋白耗氧量 非蛋白CO2产量=总CO2产量—蛋白CO2产量 NPRQ(非蛋白呼吸商)=非蛋白耗氧量÷非蛋白CO2产量 ⑶ 非蛋白产热量=非蛋白耗氧量×非蛋白氧热价 (由NPRQ查7-2)  ⑷ 总产热量=蛋白产热量+非蛋白产热量null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耗氧量与CO2产量的测量耗氧量与CO2产量的测量㈤ 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㈤ 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1.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的最主要因素。 2.精神活动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1)定义:进食引起额外产热的现象。 2)产生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顺序: 蛋白质>混合食物>糖或脂肪 3)机制:肝脏脱氨基作用。 4.环境温度: 能量代谢率最稳定的环境温度是20~30℃。 null表7-3 运动或劳动时的能量代谢率表7-3 运动或劳动时的能量代谢率㈥ 基础代谢㈥ 基础代谢1.定义: 基础状态或基础条件: 清晨,空腹(禁食12-14h),平卧,放松(肌肉和精神),清醒,安静,室温20-25℃ 基础代谢是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MR)是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2.BMR衡量: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产热量。即 kJ/m2·h 体表面积=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3.BMR%的计算 4.生理变动 5.病理变动: 1)BMR% > ±20%; 2)临床上主要对甲状腺疾病的辅助诊断; 3)BMR%方面:突眼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正常人>粘液水肿; 4)BMR↑情况:发热、甲亢、肾上腺皮亢、糖尿病、白血病、RBC增多症 5)BMR↓情况:甲低(阿狄森病)、肾上腺皮低、肾病综合症、垂体性肥胖、病理性饥饿。null3.BMR%的计算3.BMR%的计算1)产热量=氧热价(20.20)×耗氧量 [kJ/h ] 2)BMR=产热量/体表面积 [kJ/m2·h ]        实测BMR — 同年令同性别正常值 3)BMR%= ————————————————×100 %   同年令同性别正常值 4)举例: 男,20岁,基础条件下,耗氧量=15 L/h,非蛋白呼吸商 =0.82,氧热价=20.20 产热量=20.20 kJ/L×15 L/h =303 kJ/h BMR=303 Kj/h÷1.5 m2 =201.8 kJ/m2·h BMR%=[( 201.8 —157.8 ) ÷157.8 ]×100 %=27.8 %4.生理变动4.生理变动表7-5 我国人正常的基础代谢率平均值(kJ/m2·h)1)BMR%=±10%~15% 2)随年龄↑,BMR↓,幼年>成年 3)男性>女性null㈠、体温(body temperature)㈠、体温(body temperature)1.定义: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称为体温。 2.正常值:   直肠温(36.9~37.9℃)>口腔温(36.7~37.7℃)>腋温(36.0~37.4℃)   食管温代表深部温度的指标;鼓膜温代表脑组织温度指标   安静时,温度最高器官是肝脏;运动时,温度最高的器官是骨骼肌 3.生理变动   1)体温具有日周期(昼夜节律):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影响因素: ⑴ 随年龄↑,体温↓; ⑵ 女性>男性;   在女性: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日体温最低, 排卵后体温升高(与孕激素作用有关); ⑶ 其他:   麻醉药、肌肉活动、情绪激动、      精神紧张、进食等因素皆影响体温。 nullnullnull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nullnullnull年龄↑ 体温↓ 年龄↑ 体温↓ 女性基础体温图表女性基础体温图表女性基础体温图表(正常)女性基础体温图表(正常)体温双相变化: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后体温升高null怀孕时基础体温图表 (高温持续21天无月经) 怀孕时基础体温图表 (高温持续21天无月经) 长期低温-排卵延迟-非妊娠时-基础体温图表 长期低温-排卵延迟-非妊娠时-基础体温图表 无双相-无排卵-基础体温图表 (低温期与高温期无区别) 无双相-无排卵-基础体温图表 (低温期与高温期无区别) ㈡、体热平衡: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㈡、体热平衡: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1.产热  1)产热总量=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肌肉活动  2)产热器官:安静时为肝脏;运动时为骨骼肌。  3)产热形式  4)产热调节反应(神经-体液调节) 2.散热  1)散热器官:    皮肤、呼吸道、泌尿道(尿)、消化道(粪便)等。  2)散热方式: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感蒸发和发汗)  3)散热调节方式体热平衡体热平衡3)产热形式3)产热形式⑴ 战栗产热:  骨骼肌的不随意收缩称为寒战。  寒战是寒冷时机体的主要产热方式。  特点:寒战时屈肌和伸肌皆收缩,     代谢率增4~5倍  产生机制:下丘脑→γ环路→寒战。 ⑵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  以褐色脂肪组织产热为主。  如:新生儿不能产生战栗。 4)产热调节反应4)产热调节反应↓ 交感神经兴奋 ↓ 儿茶酚胺↑ ↓ 代谢率↑↓ 腺垂体 ↓ TSH↑ ↓ 甲状腺激素↑ ↓ 代谢率↑ 寒冷 ↓ 中枢 ↓温和气候时人体散热方式及其所占百分比温和气候时人体散热方式及其所占百分比3)散热调节方式3)散热调节方式⑴ 发汗: 汗腺分泌汗液的反射性活动称为发汗。 ① 产生发汗的条件: 气温 > 皮肤温度 ② 发汗机制 A)精神性发汗: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大脑皮层运动区→手、足、前额发汗 B)温热性发汗: ⑵ 不感蒸发(不显汗): 人在低温环境中,皮肤和呼吸道水份渗出和蒸发。人体不感蒸发量1000ml/24h ⑶ 皮肤血流量调节散热 温热性发汗 温热性发汗 ↓ 皮温感受器 ↓ 下丘脑 ↓ ↓ ↓ (下丘脑前部)  (下丘脑后部)  发汗中枢   发汗抑制中枢 ↓ ↓ ↓ 交感神经 ↓ ACh ↓ 小汗腺M受体 ↓ 汗液↑炎热 劳动 运动null⑶ 皮肤血流量调节散热⑶ 皮肤血流量调节散热炎热 ↓ 交感神经紧张性↓ ↓ 皮肤小动脉舒张 ↓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 皮肤血流量↑ ↓ 皮温↑ ↓ 散热↑寒冷 ↓ 交感神经紧张性↑ ↓ 皮肤小动脉收缩 ↓ 动-静脉吻合支关闭 ↓ 皮肤血流量↓ ↓ 皮温↓ ↓ 散热↓null㈢ 体温调节㈢ 体温调节◇现象   ◇、温血动物与冷血动物的体温   ◇、冷热适应 1、体温调节方式 2、温度感受器 3、对体温调定点的影响 4、体温调定点学说 nullnull1、体温调节方式1、体温调节方式 体温调节 体温行为性调节 体温自主性调节 体温单胺调节学说 5-HT →体温↑ NA →体温↓ 体温调定点学说体温 稳定动态 平衡→2、温度感受器2、温度感受器nullnullnullnullA:冷敏神经元  B:热敏神经元3、对体温调定点的影响3、对体温调定点的影响调定点的再调定调定点的再调定4、体温调定点学说4、体温调定点学说 上移(致热源) 下移(解热药) 不移动(中暑)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PO/AH)调定点 (37℃)产热 散热深 部 温 度体 温温度感受器 (外周感受器、中枢感受器)传入途径 ① 皮肤温度 ② 血液温度 ③ 中枢感受器 传出途径 ① 自主神经→血管舒缩反应、汗腺反应 ② 躯体运动神经→骨骼肌→寒战 ③ 甲状腺、肾上腺髓质激素→代谢率null思考复习题 思考复习题 1.什么是能量代谢?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2.何谓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如何? 3.某女20岁,体表面积为1.5 m2,在基础状态下测得耗氧量18L/h。试问该受试者基础代谢率是否正常?提示可能有什么疾病? 4.何谓体温?正常值是多少?哪些因素引起体温的生理变动? 5.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有哪几种?根据散热原理,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 6.试述低温时人体体温调节途径或机制。 7.试述发汗的调节及其影响因素? 8.试以体温调定点学说解释体温调节机制。 9.体温相对恒定有何重要意义?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10.利用自动控制原理解释人体维持37℃左右体温的机制。
/
本文档为【能代体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