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体外非同步电除颤 2010

体外非同步电除颤 2010

2011-09-17 13页 pdf 277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9366

暂无简介

举报
体外非同步电除颤 2010 1 体外非同步 电除颤 2010 概述  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有三种形式:心室纤颤、 心室停搏和电机械分离,其中室颤约占全部心 脏骤停的三分之二,尤其在心脏骤停的前4 分钟内,约90%为室颤,所以早期除颤是患者 能否存活的关键。  室颤,是心室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的结果, 致使心脏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心电图表现为: 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 匀齐(形状、宽度、频率均不规则)的或大 (粗)或小(细)的低小波,频率200---500 次/分。 2 除颤机制  室颤发生后,部分心室肌已经复极...
体外非同步电除颤 2010
1 体外非同步 电除颤 2010 概述  心脏骤停的心电图现有三种形式:心室纤颤、 心室停搏和电机械分离,其中室颤约占全部心 脏骤停的三分之二,尤其在心脏骤停的前4 分钟内,约90%为室颤,所以早期除颤是患者 能否存活的关键。  室颤,是心室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的结果, 致使心脏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心电图表现为: 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 匀齐(形状、宽度、频率均不规则)的或大 (粗)或小(细)的低小波,频率200---500 次/分。 2 除颤机制  室颤发生后,部分心室肌已经复极,另一部分心室肌 仍处于不应期,心室肌所处的激动位相是不平衡、不 协调的,因此,任何时候(时间)高压强电流通过心 脏,都足以使全部心肌纤维同时除极。异位心律暂时 消失,中断折返,环行、反复等机制,有利于自律性 最高的窦房结恢复其主导地位,这称为非同步电除 颤,尤其适用于事先未诊断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急性 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的室颤。  对于正常心肌,交流电电压在65伏特以上即有危 险,50----60赫兹的交流电,极易落于心动周期中 相对不应期的积激期,诱发心室纤颤,直流电电压 低于380伏特以下时很少有损伤,所以目前多用直流 电除颤。 直流电除颤  除颤器分为蓄电、放电部分、能量显示器、心电 监护仪这四个部分组成。它的直流电压为15V,由 220V交流电经过整流滤波后获得,也能用反复充 电的电池供电,经高压转换器将电位升高至 7000V,最后通过高压继电器向电容充电。放电 时,在3.5秒内达到最大放电300~450J。  电极板为一对板状电极,可在除颤时向人体 放电,体外电极板多为圆形或方形,成人用电极板 的直径为90mm,儿童所用则为70mm。 3  同步电复律,是指对于除室颤(包括室扑)以外 的快速心律失常采用患者自身的心电信号(R波) 触发电脉冲发放,使其落在R波的下降支而非心 肌易损期避免引发室颤。而非同步电复律是指室 颤(室扑)时,整个心肌已无时相上的实质性区 别,任何时相均能通以高能电脉冲,并且此时已 无明确的R波可被利用来触发放电。 4  打开“同步”开关时除颤器将由R波触发而放电,这 时按下放电按钮除颤器不会迅速放电,放电时间 将延迟到病人心动周期的绝对不应期内(相当于R 波的降支),以免引起心室颤动。但对于心室颤动 或扑动的病人,不能启用这一功能,因为心电图 上不能显示R波,除颤器不能放电。仪器处于非同 步状态时,放电由人工击发,按压放电开关将即 刻放电。  直流电除颤器释放的能量,通常以焦耳衡量。  焦耳=电压(伏特)电流(安培)时间(秒)  电压(伏特)电流(安培)=功率(瓦)  因此,习惯上又称为焦耳为瓦.秒。  1焦耳就是一瓦电一秒所提供的能量。  直流除颤器贮存的能量多少可由显示屏上读出,可根 据需要快速充电,选择焦耳数,脉冲宽度通常为2.5- --3毫秒,是由于电路确定的,操作时不需选择,且 不可变。  一般放电后约7秒内能再充电,再行电击。  直流除颤器内有一内负电荷电阻,关闭电源后,电 容器内的电荷在数秒内可自动消散,为一安全装置。 5 室颤技术操作 除颤电极不分正负,放置在心脏长轴两端,目的: 使通过心脏的电流最大。 电极放置位置:  胸骨右侧锁骨下方—— 左腋前线、心尖下方 (前侧位,常用)  左心前区——背部左肩胛下区(择期复律患者最 佳方式,此种部位通过心脏的电流较多,电能量 需要减少约1/2 )  胸骨上切迹处——左腋前线  开胸条件下(体内除颤):电极直接放在心肌上。  两个电极的距离至少要在l0cm以上,否则放电时 大部分电流将通过皮肤短路而不经过心脏,作用 于心脏的能量将不足以产生作用。如病人佩有起 搏器,除颤电极不能放置在起搏器上。目前起搏 器安放的位置多位于左侧或右侧的锁骨下窝处。 一般来说心底部除颤电极距离起搏器的位置至少 要在8cm以上。无论如何也不要将电极放在胸骨 上,以免明显减弱除颤时放电时的能量。此时最 理想的方法是采用前后位电极安放方式。 非同步电除颤的适应证 电除颤有同步与非同步两种模式,非 同步电除颤的适应证除室颤和室扑外, 也包括无脉性室速。 6 具体步骤  1.在无心电监护的情况下,首先连接好除颤仪 的模拟导联,打开除颤仪电源开关,选择模式 (同步与非同步),设置能量值。  2. 电极表面均匀涂以导电糊,以12kg将电极 压于胸壁上(具体部位见图)。  3. 除颤器充电。  4.按下开关,电击 >10cm  胸内电击除颤:步骤与上述相同,电击铲置于心脏 前后壁,除颤能量应从5J开始,最大不超过70J。 7 电量选择  成人( ≥ 8岁):  单向波:一直使用360J  直线双向波:120J(首次)  方形双向波: 150~200J(首次)  儿童(1~8岁):  第一次:2J/Kg  第二次及以后:4J/Kg 除颤的要求  一次电击后立即行CPR,2min/ 30:2×5次后检查心律,如有必 要可再次电击。  每次电击前后均需做CPR。 除颤流程 电击1 电击2 CPR:2min或30:2×5次 检查心律 直至不需电击 CPR:2min或30:2×5次 检查心律 检查动脉搏动 8 注意事项  1. 电击极与皮肤的接触应紧密,否则电阻大,可 灼伤皮肤或电击无效。  2. 两电极间距应>10cm,电极之间的皮肤必须 擦干,否则电流将通过皮肤而不流经心脏,两电 极间不应有导电糊相连,否则会致电流短路,不 通过心脏。  3. 电击时仅能握电击柄,切不可接触病人或病 床,同时应暂时断开提携式电池启动的起搏器。 但直流电击一般不损坏埋藏的起搏器。  4.用后仔细擦净电极 电除颤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心室纤颤一旦出现,自行转复者极 少,除颤是决定性的治疗。除颤有两种方 法:电击除颤;药物除颤。一般来说,药 物除颤疗效差,效果不确切,首选电除颤。  除颤对室颤最有效  随时间推移,除颤成功的机会逐渐下降, 每过1min约下降7%-8%  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博,则复苏 希望很小 9  1.除颤进行越早,效果越好,室颤发生后一分钟 内除颤,疗效最好,两分钟以上再除颤,只有三 分之一的病人能复苏。由于心搏骤停的直接原因 最多见的是室颤(80—90%),为了不延误抢救 时机,目前主张心脏骤停时,即使无法确认是否 系室颤所致,均应迅速"盲目除颤"。因为,心脏骤 停不外乎室颤、心搏停止、心肌无效电活动3种类 型,其中室颤占80%以上,即使心脏骤停由后二 者引起,电除颤也未发现给机体造成显著危害, 若为了确认心脏骤停系何者所为而延误除颤时 机,将致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 2.如果室颤为细颤,应立即静注肾上腺素1mg,使之 变为粗颤,然后电击,以提高除颤的成功率。 先按压 先除颤? EMS人员在未有目击者的心跳骤停患者抢救除颤前 应先做大于5个周期的CPR(2分钟),特别当从呼叫到 EMS人员到发生地是4—5分钟时。(如心搏停止>4—5 分钟,在电击前先做CPR)。 按压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除颤,争取1秒钟。 在电击后不应立即检查心律或脉搏,而应即刻 CPR——心外按压。在5个周期CPR后,检查心律。 10 先按压 先除颤?  对正在进行监护的病人出现明确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 颤,如能及时除颤,则不要等待人工呼吸和心脏按 压,因为电击是治疗这类心律失常的确切方法,没有 任何理由推迟应用。  对于一些反复室颤和复苏时间长达几小时的患 者,应继续予以除颤,直到出现不可逆的心脏停 跳。 心脏停搏要不要除颤?  心脏停跳是心律失常中预后最差的一种,但它极少是由 于反复电转复所致。虽然有个别报道心脏停跳病例进行电转 复获得成功,这主要是这种病人室颤与心脏停跳合并存在的 原因,所以对单纯心脏停跳的病人不进行电转复。  如在心电监视器上出现心脏停搏,应开大监护器的增 益,调整监护导联,以证实是否是真的心脏停搏,这主要是 由于有些特殊情况下某些导联的QRS波均处于等电位线,所 以不是真正的心脏停搏,而是室颤。 有除颤心律表现者应首选除颤。因为不适当的 CPR可能会拖延时间,导致除颤机会丧失,降低 CPR成功率。 对于没有除颤心律表现者,在除颤前推荐做 CPR1.5-3分钟。 对于院外表现为室颤或无脉室速者,在急救人员 到达之前,做CPR可能有益 11 单相波和双相波 单相波除颤: 单相波除颤仪向心脏释放单向的电脉冲。 根据除颤仪释放的电脉冲波型,单相波除颤又分为单相 衰减正弦波型(monophasic damped sine wave-form, MDS)和单相切角指 数波型(monophasic truncated exponential wave-form, MTE)。MDS电除颤在电 流强度达到峰值之后,逐渐衰减至基线水平,电脉冲的波 型曲线宛如单相正弦波; MTE的波型曲线上端有一个切 角,然后电流强度便是急剧下降的。目前仍然在临床和 院前急救中使用的单相波除颤仪,绝大多数采用的是MDS 技术。 “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科学推荐 治疗共识会议” 建议,无论是首次还是后续电击 一律采用360 J 单相波的缺点 单相波除颤技术具有某些不足: (1)需要选择的能 量较大,而且电脉冲的电流峰值较高,因此对心肌 功能的损伤较重;(2)单相波除颤仪对人体经胸阻 抗的变化没有自动调节功能,尤其是对高经胸阻 抗者除颤效果不佳。为此,近年生产的除颤仪几 乎都采用双相波除颤技术。 双相波除颤 双相波除颤 双相波除颤仪先后向心脏释放两个 方向相反的电脉冲。根据电脉冲的波型,双相波 除颤技术又分为双相切角指数波型(biphasic truncated expo-nential waveform, BTE)和双相方波型rectilinear biphasic waveform, RBW)。前者于1996年由Philips公司引入, 即所谓的“SMATR双相波”技术,号称具有“低能量” 与“阻抗补偿”的特点;后者是1999年Zoll公司开发 的一项专利,其特点为通过“数码电阻桥”技术使 除颤电流强度“恒定”,并呈现特有的锯齿状波型。 12 双相波除颤优点  双相波除颤仪具有以下优势: (1)随经胸阻 抗而变化,首次电击成功率较高; (2)选择的能量 较小,电流峰值较低或相对“恒定”,对心肌功能的 损伤轻微。由于具有上述优势,双相波取代单相 波是除颤仪与电除颤技术的发展趋势。 “2005国 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科学推荐治疗共识会议” 建议, BTE除颤仪首次电击能量成人为150~200 J,RBW为120 J;后续电击选择相同或递增的能量水平 除颤仪释放的电脉冲波型  A= monophasic (damped sinusoidal [Edmark]) 单相 阻尼正弦波  B= biphasic (quasisinusoidal [Gurvich]) 双相衰减正弦波  C= biphasic (truncated exponential) 双相截顶指数波 不过有院外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于那些需要多次 BTE除颤方能终止的室颤来说,递增能量(200- 300-360 J)的效果好于固定能量(150-150-150 J (Stiell IG, WalkerRG, Chapman FW, et a.l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fixed lower versus escalating higher energy levels for defibrillation in out- 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J]. Circulation, 2007, 115 (12): 1511-1517.) 如果急救人员对双相波除颤仪不熟悉,或者根本无 法确定有效的能量,那么选择200J也是允许的。 13  谢谢
/
本文档为【体外非同步电除颤 201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