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

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

2011-09-01 47页 doc 198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3953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的辨证论治 目录 TOC \o "1-3" \h \z \u 中医的辨证论治 1 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 3 一.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3 二.脏腑辨证: 4 三.气、血、津液辨证: 4 四.六经辨证: 4 五.卫、气、营、血、辨证: 5 六.中医在“论治”方面: 5 心血虚与心阴虚辨证 6 心阳虚, 心阴虚辨证 7 慢性肾衰正虚诸证如何辨证论治 7 中医辨证论治癔症 9 中医辨证治疗阴阳两虚型结核病 11 談虛勞的中醫辨證論治 12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皮肤过敏 15 胰腺癌的中医辨证论...
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
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的辨证论治 目录 TOC \o "1-3" \h \z \u 中医的辨证论治 1 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 3 一.八纲辨证:阴、阳、、里、虚、实、寒、热。 3 二.脏腑辨证: 4 三.气、血、津液辨证: 4 四.六经辨证: 4 五.卫、气、营、血、辨证: 5 六.中医在“论治”方面: 5 心血虚与心阴虚辨证 6 心阳虚, 心阴虚辨证 7 慢性肾衰正虚诸证如何辨证论治 7 中医辨证论治癔症 9 中医辨证治疗阴阳两虚型结核病 11 談虛勞的中醫辨證論治 12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皮肤过敏 15 胰腺癌的中医辨证论治 16 1、  湿浊阻遏 17 2、  气血瘀滞 17 3、  肝胃郁热 18 4、  气血两亏 18 5、  阴虚内热 18 中医辨证糖尿病 19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20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23 (一)肾虚内寒型 23 (二)肾虚标热型 23 (三)肝肾两虚型 23 冯兴华老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 23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4 2 辨证论治 24 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26 内毒是类风湿关节炎缠绵难愈因素 27 解毒以辨证为前提 相辅相成 27 三名医 治疗风湿各有妙方 28 一、沈济苍方 28 二、叶怡庭方 29 三、刘春堂方 30 中医痛的辩证 30 一、  疼痛的部位 31 二、  疼痛的性质 33 中医汗症辩证 34 一、  表证辩汗 35 二、  自汗 35 三、  盗汗 35 四、  大汗 35 五、  战汗 36 六、  头汗 36 七、  半身汗 36 八、  手足心出汗 36 梦与疾病 36 望舌 37 口渴与口味 39 一、  口渴 39 二、  口味 39 舌苔之辩 40 一、什么叫舌苔? 40 二、如何分辨舌苔? 40 厚薄舌苔 41 润燥舌苔 41 腐腻舌苔 41 剥落舌苔 42 全偏舌苔 42 真假舌苔 42 三、如何辨苔识症? 43 (1)白苔 43 (2)黄苔 43 (3)灰苔 43 (4)黑苔 43 (5)剥苔 44 (6)草莓舌 44 (7)花剥舌苔 44 四、观察舌苔变化可查胃病 44 五、自己调养的异常舌象 46 提示:舌苔厚别急着败火 47 怎样才能正确从舌苔上判断是否上火呢? 47 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之一,其临床辨证方法很多(是由不同历史时代所形成),主要是因门派繁多,各执己见而形成。现在我们总结起来,统一认知。如: 一.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表证、热证、实证均属阳证。里证、虚证、寒证均属阴证。《内经》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的相对平衡(功能平衡)失调,就会产生疾病。如阳偏盛,则产生热证(阳证);阴偏盛,则产生寒证(阴证)。此外,还有阴虚阳亢,阳虚阴盛或阴阳两虚证。 1.阴虚与阳虚 阴虚——阴液不足,虚则有热象。阳虚——阳气不足,虚则有寒象。 2.亡阴与亡阳 亡阴——汗热,口渴喜冷,怕热气粗,舌红而干,脉虚(严重脱水引起功能衰减)。 亡阳——汗冷,四肢厥冷,口干喜热,脉细弱或微欲绝(大出血、休克等供血不足引起功能衰减)。 二.表里:表示病变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病变在皮肉、经络为表证。在脏腑为里证。病轻为表、病重为里。它不是从病变的解剖部位来划分,而是从证候(功能盛衰、能量状况)的特点来区分。 三.虚实 《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正气虚。生理功能减退,能量代谢低于正常范畴。可分表虚、里虚证。 实——邪气盛。生理功能亢进,能量代谢高于正常范畴。可分表实、里实证。 四.寒热 《内经》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寒证用温热药,热证用寒凉药。也都是从功能盛衰、能量代谢状况强弱,病情的表象症候而分的。 阳证的病理生理变化——人体器官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增高、热量过盛的一种反应状态。 阴证——人体器官功能减退、能量代谢降低、热量不足的一种反应状态。 二.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证候(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心火上炎。小肠虚寒;小肠气痛。) 肝与胆病症候(肝阴虚;肝气郁结;肝经实火;肝风;肝胆湿热;寒滞肝经。) 脾与胃病症候(脾胃气虚;脾不统血;脾胃虚寒;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热炽盛;胃阴不足;食滞胃脘。) 肺与大肠病症候 (肺气虚;肺阴虚;风寒咳喘;肺热咳喘;肺燥咳嗽;痰浊阻肺。大肠湿热;大肠液亏。) 肾与膀胱病症候(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命门火衰;膀胱湿热;膀胱虚寒。) 脏腑并病(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肝脾不和;脾肾阳虚;肺脾两虚;肺肾阴虚;肺肾心同病。) 三.气、血、津液辨证: 气 (气虚、气滞) 血(血虚、血瘀、出血) 津液(津液不足、津液结聚) 四.六经辨证: 出自《伤寒论》,以“阴阳”两纲,把外感病的症候分为六个证型: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统称三阳证,以六腑为主。太阴证、厥阴证、少阴证称三阴证,以五脏为主。实为脏腑十二经的辨证。 太阳证(太阳经证;太阳腑证) 少阳证(病在胸胁、半里半表、属少阳胆证) 阳明证(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实则阳明) 太阴证(伤寒之邪内传三阴,虚则太阴) 厥阴证(寒热错杂,正邪相争,病情复杂) 少阴证(少阴虚寒证;少阴假寒证) 五.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血分证候、 其中以八纲辨证为基础,它们之间即各自有其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内伤杂病以脏腑辨证为主,外感热病则以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为主。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贯穿于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之中,但都不能截然分开。 六.中医在“论治”方面: 在中医临床复杂辨证的基础上,其治则主要有:扶正与祛邪;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和治未病等原则。 扶正去邪:“正气”乃人之生命“正常生理”的能量代谢状况——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抵抗力、自然修复能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邪气”乃是使“正常生理”形成“病理状态”的各种致病因素。任何疾病过程,都是“正与邪”的两种基本概念,因此,其治疗原则,也就离不开“扶正”与“祛邪”两种方法。 扶正,就是使用补益正气的药物及营养、锻炼等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增强“正常生理”的能量代谢状况,从而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在临床中常用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补法。 祛邪,在临床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常用发汗、攻下、清解、消导等驱邪外出的方法。 《素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在临床方法具体运用时,强调扶助正气(生理功能),在原则上灵活掌握: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兼顾正气、攻补兼施、随机应变,掌握机宜。 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和治未病等原则。 一句话:以上这些论治方法,都是“生理功能”与“病理状态”在功能(能量代谢)方面的调整。 其临床论治的调整方法,不外乎: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也都是对人体生命整体“生理功能”与“病理状态”在功能(能量代谢)方面的调整。 心血虚与心阴虚辨证  心血虚与心阴虚是指由于心血不足与心阴不足,不能儒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     常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血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是心血虚与心阴虚共有的症状。心血虚兼有眩晕,健忘,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弱等;心阴虚兼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病机分析:心阴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怔忡;血虚少、阴不足皆能使心神失养故失眠多梦;     血虚不能儒养脑髓,故眩晕健忘;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阴虚阳亢,虚热内生,故见五心烦热,潮热,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外流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阴不上承则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同心气虚、心阳虚一样,有了心的定位症状,如心悸怔仲,便可以认定心脏功能异常,可与其他脏腑区别开来,不同脏腑均有各自的定位症状。     心血虚、心阴虚证的定位症状多见以下几种: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这组症状在心的阴血虚方面比较多见。如果舌红、升火、脉细数,或有盗汗测可辨为心阴虚。缺少红、赤、热、汗的症状,或见有脉细、舌淡、面色不华,则可辨为心血虚。     辨证注意点:有心的定位症状,再加上阴虚或血虚症状,单纯的心阴虚,心血虚辨证不难作出。心的定位症状除去心悸、怔仲,还有神:失眠、多梦、神志异常;心所在部位:胸闷、胸痛;汗:盗汗,大汗;舌:舌体运动及色泽变化等。但是常见的,比较肯定的,是前面几项。胸、汗、舌的变化,也可由其他脏腑所引起。     此外,当心血虚兼见心烦、烦热、盗汗等症,可辨作心阴血两虚。 心阳虚, 心阴虚辨证 心阴虚:即“心阴不足”。主要症状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脉细弱等。多见于神经功能症、贫血和结核病等。 心阳虚:即“心阳不振”。是心气虚的重症。除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症状。 心气虚:即“心气不足”。主要症状有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或结、代。多见于某些虚弱病人,以及贫血、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等。 慢性肾衰正虚诸证如何辨证论治    正虚是指气血阴阳亏损和脏腑功能障碍,尤以脾肾两虚为主,可分为脾肾气(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四型分别论治。     (1)脾肾气(阳)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纳少腹胀,腰酸,腿软,口淡不渴,大便不实,夜尿清长,甚则畏寒肢冷,腰部发冷,脉象沉弱,舌淡,有齿痕。治法:益气健脾补肾。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二仙汤加减:木香10g,砂仁10g,党参15g,茯苓20g,白术12g,炙甘草6g,制半夏12g,陈皮10g,仙茅10g,仙灵脾10g ,巴戟天10g,黄芪15g,山药15g。若见形寒肢冷,面色惨白,腰膝酸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体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脾肾阳虚较甚者,可改用实脾饮或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脾肾。此型多见于CRF早期,水气、瘀血之症未露,浊邪滞留之症不甚,以虚为主者。用药但求平和,补气不可壅中滞邪,温肾不可伤阴化燥,更不可妄投寒凉攻下之品,否则易变生他证,加重病情。     (2)脾肾气阴两虚: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皮肤干燥,饮水不多,或有手足心热,或有手足不温,大便稀或干,尿少色黄,夜尿清长,脉象沉细,舌淡齿痕。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味:人参10g( 另煎),黄芪30g,熟地黄15g,茯苓15g,山药20g,丹皮10g,山萸肉10g,太子参20g,麦冬 30g,枸杞15g,当归12g,陈皮10g,砂仁10g。若脾气虚较明显而面色少华,纳呆腹胀,便溏者,可配合香砂养胃汤以健脾益气;若以肾气虚为主而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可配合金匮肾气丸以温补肾气;若气阴不足,心慌气短者,可合用生脉散益心气、养心阴。益气养阴之品有滞中碍胃之虞,尤其对CRF者,本有脾胃虚衰,湿浊潴留,用之不当,易加重病情,造成浊毒滞留为患,故应用中,应佐以宽中行气之药,以防扶正留邪。     (3)肝肾阴虚:头晕头痛,口舌干燥,渴喜冷饮,五心烦热,全身乏力,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无苔,脉沉细或弦细。治法:滋补肝肾。方药: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味:枸杞 15g,菊花15g,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0g,茯苓15g,丹皮10g,泽泻10g,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首乌18g,炒杜仲12g。若肝风内动、风阳上扰而见头痛眩晕,肉心烦者,可用羚角钩藤汤、天麻钩藤饮加减以镇肝熄风。此型患者临床多伴高血压 target=_blank>高血压和瘀血症状,治疗时必须注意控制高血压的发展,改善瘀血症状,减轻高血压和瘀血对肾脏的损伤。     (4)阴阳两虚:极度乏力,畏寒肢冷,手足心热,口干欲饮,腰腿酸软,大便稀溏,小便黄赤,脉象沉细,舌淡白胖有齿痕。治法:阴阳双补。方药:全鹿丸加减(《景岳全书》):鹿角胶(片)10g,巴戟天10g,紫河车粉5g(冲服),冬虫夏草3g,仙灵脾10g,肉苁蓉15g,绵黄芪 15g,炒熟地20g,山萸肉10g,枸杞子15g,云茯苓15g,怀山药10g,怀牛膝20g,车前子15g (布包),当归15g,陈皮10g。本型患者由于阴阳两伤,病情较重,变化多端,治疗时宜谨慎。用药过于峻猛,则耗气伤液,正虚更甚;过于苦寒,则伤中败胃,浊邪由生;过于辛燥,则竭阴亡阳,阴阳离绝,生命危矣。 中医辨证论治癔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辨证论治   临床上一般将癔症分为六型进行辨证论治,即气阴两虚、痰气交阻、痰热互结、肝气郁结、寒气上逆、痰淤阻窍等。   (1)气阴两虚型   主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喜笑无常,昼日时时欠伸,入夜兴奋不寐,或手舞足蹈,或肢体震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辨证分析:本证多由情志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积怒难发或忧思抑郁不解,暗耗心之气阴致。对见于女性。心气虚,心阴不足,心失所养,故精神恍惚,心神不宁,苦笑无常。入夜心阴当足不足,阴虚火旺,扰乱心神,故兴奋失眠。阴血不足,虚风内生,则手舞足蹈。肢体震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息细数无力均为心气心阴两虚之象。以精神恍惚,苦笑无常,时时欠伸,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为辨证要点。   (2)痰气交阻   主证:精神萎靡,情志抑郁,表情淡漠,胸闷纳呆,太息频作,嗳气呕恶,咽中梗阻,如偶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分析:本证是由于长期情志不好,肝气郁结,柑郁犯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气交阻所致。包括癔病性痴呆及癔病球。主要病机为肝郁犯脾,表情淡漠。痰气交阻,上蒙心神。心神被梦则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痰气交阻于咽喉之间,故见咽中梗阻,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胸阳受阻则胸闷喜太息。脾虚不运,胃失和降,故纳呆,嗳气呕恶。苔白腻,脉弦滑均为肝郁脾虚,痰气交阻之象。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3)痰热互结   主证:急躁易怒,咳痰黄稠,渴不欲饮,尿赤便秘,头痛面赤,自觉少腹有一股气上冲胸咽,烦闷欲死,昏仆倒地,肢体拘紧痉挛,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本证因惊恐忧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生热,肝郁横逆脾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热互结,气机逆乱所致。肝郁化火则急躁易怒,口苦,头痛,面赤,尿赤便秘。肝气上逆,随冲脉及厥阴肝脉上冲,则自觉从少腹有一股气上冲胸咽,发闷欲死,昏仆倒地。火热生风,则肢体拘紧痉挛。咳痰黄稠,渴不欲饮,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互结之象,本证以自觉气从少腹冲上咽,肢体拘紧痉挛,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4)寒气上逆   主证:形寒胶冷,精神萎靡,少气无力,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发作欲死,舌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本证因于素体阳虚,或久病致心肾阳虚,再加上长期,过度惊恐,引动下焦水寒之气上冲心胸所致。属癔病球范畴。心阳不足,下焦水寒,复因惊恐引动下焦水寒之气随上冲心胸,故见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少气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心阳不足之证。以形寒胶冷,精神萎靡,气从少腹上冲心,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5)肝气郁结   主证;精神抑郁,多疑善滤,胸闷协痛,喜太息,脘腹胀闷,纳呆食少,或突然倒地,四肢逆冷,肢体呈痉挛性拘急僵直,双目紧闭,移时恢复。妇女多伴乳房胀痛,月经不调或痛经,舌淡苔白,脉弦。   辨证分析:本证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逆乱所致。多见于女子,包括癔病性昏厥,暴瘫等。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故精神抑郁,多疑善滤。肝气郁结,气机不舒,经脉痹阻,故胸闷胁痛,喜太息,脘胀腹痛,乳房胀痛。肝气郁久,上逆冲心,则突然昏厥,气机内阻,阳气不达四末,则四肢逆冷。肝郁犯脾, 运化失职,则的纳呆食少,气滞导致血淤,经脉不通,故月经不调或痛经。舌淡苔白,脉弦均为肝气郁结之象。以精神抑郁,多疑善滤,胸闷太息,暴厥暴瘫为辨证要点。   (6)痰淤阻窍   主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或突然失明,痰淤阻窍所致,或失音不语、或突然耳聋,或突然肢体瘫痪,舌质紫暗或有淤斑,淤点,脉弦涩。   辨证分析:本证因情志不舒,气滞痰凝,阻歇血脉,痰淤阻窍所致。包括癔病性失明、失音、失听、暴瘫等。主要病机为痰淤互结,蒙蔽心窍,神明失灵所导致。痰湿闭阻清窍,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上注于清窍,失其司职,故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突然失明、或失音、或失聪。痰淤闭阻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肢体静脉失养,则突然瘫痪,舌紫暗或有淤斑,淤点,脉弦涩均为淤血内阻之象。以精神恍惚,暴盲,暴哑,暴聋,暴瘫,舌质紫暗,脉弦涩为辨证要点。 中医辨证治疗阴阳两虚型结核病       症状:少气无力,消瘦面黄,声喑音哑,潮热盗汗,骨蒸痨热,泄溏便急,痰白沫状或血痰,心悸气短,寡言少欲,纳呆,自汗,滑精,闭经,苔黄燥,脉微细或虚大无力。   证候分析: 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肺痨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母,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虚更重,互为因果,终致肺脾同病,见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 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子盗母气,致使肺气更为耗竭,而不能滋养于肾,终致肺肾两虚,肾阴亏虚,相火偏亢,扰动精室,则见梦遗,女子则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   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胁肋掣疼等症。如肺虚心火乘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骨蒸痨热等症。 久延而病重者,可演变发展至肺脾肾三脏同病。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纳气,或因脾虚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急、心悸、唇绀、肢冷、浮肿等症,即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此证见于肺脾肾三脏俱虚的患者,为气阴耗损发展而成,见于重症肺结核晚期。   综上所述,肺痨以阴虚为先,继可导致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以脏腑辨证而言,病之初起,为肺阴亏损,继之肺脾同病,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并见心肝脏腑功能损害的严重证候。   治法:滋阴补阳,固本杀虫。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紫河车15克,当归15克,鹿角10克,龟板12克,白芍12克,白芨30克,功劳叶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談虛勞的中醫辨證論治 虛勞又稱虛損.是由多種原因所致的.以臟腑虧捐,氣血不足為主要病機的多種慢性衰弱症候的總稱。書云:精氣奪則虛”“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因此虛證有陰虛‵陽虛之別。又有五損的症狀及轉歸,如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寒溫,損其肝者,授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為治損之要旨也。 治法上客看重溫補,但還應用扶正怯邪活血化瘀等法、對五勞 [肺勞、肝勞、心勞、脾勞、腎勞],六極 [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七傷 [大飽傷脾,大怒傷肝,強力舉重。久坐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怒思慮傷心.風寒雨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歷代醫家都不同治法。如李東垣“脾胃論”重脾胃.善于甘溫補中。朱丹溪“丹溪心法”重視肝腎,善用滋陰降火。張景岳“景岳全書”對陰陽互根有深的闡述,在治療腎陰虛,腎陽虛的理論有新發展。 治虛有三本.即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脾、腎為治虛之道畢矣。虛勞涉及的內容很廣,凡稟賦不足,后天失養,病久體虛,積勞內傷,久虛不復等所致的多種以臟腑氣血,陰陽虧損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均屬本證範圍。 病因: 1. 稟賦薄弱,體質不強:先天不足,后天失調,與父母遺傳即現代醫學中所述,DNA基因缺損,胎中失養,孕育不足,生后喂養失當,營養不良是造成免疫功能低弱,即現代醫學中胸腺低下,如T3T4下降,致成抵抗力薄弱產生了家族史基因缺損.所產生的一系列病症,這也就是細胞分子學中抗衡的問題。因虛勞致病,因病致虛,日久不復而成虛勞。 2. 煩勞過度,損及五臟:書云“不知自量,而務從勉強,則一應妄作妄為,皆能致損”“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腎,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五勞既“曲運神機則勞心,盡心謀慮則勞肝,意外過思則勞脾,預事而憂則勞肺,色欲過度則勞腎。”在各種損傷之中,尤以憂郁思慮,煩勞過度,損傷心脾及早婚多育,房勞傷腎為害也。 3.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暴飲暴食.嗜欲偏食.飲酒過度等原因,都會損傷脾胃.使其消磨水谷,化生精微,長養氣血的功能受損,若牌胃長期受損,必致氣血來源不足,內不能和調于五臟六腑,外不能灑陳于營衛經脈,而漸致虛癆。 4. 大病久病失干調理:大病后,邪氣過盛.臟氣損傷或熱病日久,耗血傷陰, 或寒病日久.傷氣損傷,或瘀血內結,新血不生,或因寒邪久留, 耗傷正氣, 或因病后失于條理,正氣虧損難復都會使精氣耗傷, 由虛致損,逐漸發展或虛勞。 虛勞證候雖多,但總不離乎五臟,而五臟之傷又不外乎陰陽氣血,應以它為綱,五臟虛候為目。書云“雖分五臟,而五臟所藏非精氣”。其所以致損有四:氣虛、血虛、陽虛、陰虛、氣血陰陽各有專之,認得真確方可施治。由于氣血同源,陰陽五根,五臟相關,所以各種原因所致的虛損互有影響,由一虛而致多虛,由一臟而累及他臟,使病情趨于復雜和嚴重。書云:“虛則補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可分別采取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藥是要密切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用,方藥以增強治療的針對性。此外由于脾為后天之本,是水谷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寓元陰元陽,是生命的本元.所以補益脾腎在虛治療中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氣虛: 1. 肺氣虛:短氣自汗,聲音低怯,時寒時熱,平素醫于感冒、面白、舌質淡,脈弱。治法:補益肺氣。方藥:補肺湯。 2. 脾氣虛:飲食減少,胃院不舒,倦怠,便溏,色萎、舌淡,脈弱。治法:健脾益氣。方藥:四君子湯。 在氣血陰陽的虧虛中,氣血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類,其中尤以肺脾氣虛為多見,而心、腎氣虛亦屬不少。心氣虧虛而見心悸,氣短,自汗,面恍,神疲,脈微等症,可用六君子湯加味,益氣固腎之治。 血虛: 1. 心血虛:心悸、怔仲、健忘、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或結代。治法:養血安神。方藥:養心湯。 2. 肝血虛:頭暈、目眩、肋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急或驚惕內潤,婦女月經不調,甚則經閉,面色不華,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治法:補血養肝。方藥:四物湯加減。 血虛中以心、脾、肝的血虛較為多見。脾血虛常與心血虛同時並見,故臨床上常稱心脾血虛,由于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由于血為氣母,血虛均拌有不同程度的氣虛症狀,而且在中醫治法上,補血不宜單用血藥,而應適當配伍氣藥,以達到益氣生血目的, 所以應結合健脾生血之法, 歸脾湯是代表方之首。 陰虛: 1. 肺陰虛:干咳,咽燥,咳血、失音、潮熱、盜汗、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養陰潤肺。方藥:沙參麥冬飲加減。 2. 心陰虛:心悸、失眠、煩躁‵潮熱、盜汗或口舌生瘡,面色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滋陰養心。方藥:天王補心丹加減。 3. 脾胃陰虛:運化失常。故不思飲食,津虧不能上承,故口干,苔少或無苔,一脈細數。治法:養陰和胃。方藥:益胃湯加減。 4. 肝陰虛:頭痛、眩暈、耳鳴、目光畏光,視物不明,急燥易怒或肢體麻木,筋惕內潤,陰虛火旺,肝火上炎,則面潮紅,舌紅少津,脈弦細數,為陰虛肝旺。治法:滋養肝陰。方藥:補肝湯加減‧一貫煎。 5. 腎陰虛:腰酸、遺精、兩足痿弱.眩暈,耳嗚甚則耳聾,口干,咽痛,觀紅,少津,脈沉細。治法:滋補腎陰。方藥:左歸丸加減。 五臟的陰虛在臨床上都比較常見病情較重者,可見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 陽虛: 1. 心陽虛:心悸、自汗、神倦、嗜臥、心胸憋悶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或紫暗,脈細弱或沉遲、均屬心陽虧虛,運血無力之象。治法:益氣溫陽。方藥:拯陽理勞湯。 2. 脾陽虛:面色痿黃、食少、形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大便溏泄,腸鳴腹痛,每因受寒或飲食不慎加劇,舌質淡,苔白,脈弱。治法:溫中健脾。方藥:附子理中丸加減。 3. 腎陽虛:腰背酸痛,遺精陽萎,多尿或不禁,面色蒼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舌質淡拌有齒痕,苔白,脈沉遲。治法:溫補腎陽兼養精血,方藥:右歸丸加減。 陽虛多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陽虛則生寒,症狀比氣虛為重,並出現里寒的症象為特征,在陽虛之中心、脾、腎的陽虛為多見,由于腎陽為人身之元陽,所以心脾之陽虛日久,常多累及腎,而出現心腎陽虛咸脾腎陽虛的病變。 虛勞是多種慢性衰弱性證候的總稱。有先天內因(基因)后天、外因(外邪)導致虛勞產生,臟腑虧損,氣血陰陽不足,為虛勞的基本病機辨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侯為目,治療的基本原因是補益(修補入體基因)的缺損, 分別采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藥, 並應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方用藥。此外由于五臟相關氣血同源,陰陽互根,所以應注意氣血, 陰陽相兼為病及五臟之間轉化.分清主次兼顧治療,劇辯證論治方法來修補人類基因缺損, 是古為今用,中為洋用的新途經.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皮肤过敏 核心提示:荨麻疹、湿疹、异位性皮肤炎,是属于过敏性的皮肤疾病,患者大多具有气喘、过敏性鼻炎的病史。除一般抗过敏药物的使用外,寻求中医的治疗,亦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过敏性体质的人,在中医的观点上,主要是肺、脾、肾三脏腑功能失调而造成的。肺主呼吸,肺不耐寒热,易受外感风寒病邪侵袭而造成皮肤的不适。脾主运化,营养失... 荨麻疹、湿疹、异位性皮肤炎,是属于过敏性的皮肤疾病,患者大多具有气喘、过敏性鼻炎的病史。除一般抗过敏药物的使用外,寻求中医的治疗,亦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过敏性体质的人,在中医的观点上,主要是肺、脾、肾三脏腑功能失调而造成的。肺主呼吸,肺不耐寒热,易受外感风寒病邪侵袭而造成皮肤的不适。脾主运化,营养失调亦损伤脾胃,进而因运化代谢的不良,造成水湿水邪聚合而成痰湿病气,引起对食物的过敏。肾主气纳,调节水分代谢。若肾阳不足,气纳功能不良,水分蒸化亦失调,进而造成皮肤的干燥、大便的干硬秘结。 基于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依据征候属性,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湿热内蕴型:患者疹斑上常有水,水抓破后,皮肤会呈现鲜红糜烂,造成组织液渗出,液干后会结黄色的厚痂,并同时可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治疗方式以利湿清热、去除肠胃湿热、利肠通便为主,可开予消风散加减方。 · 脾虚湿甚:此类型患者在水?;抓破后,皮肤会呈现浅红或同肤色的糜烂,且渗出液不易干收,会有黄色薄痂。症状还有面色暗黄、精神不振,胃口不佳,舌质淡红。治疗以健脾除湿、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增强肾气为主。处方为参苓白朮散 · 阴虚血燥:此类患者的皮肤在疹斑边界会呈浅红或暗红斑,皮肤表面粗糙干燥且覆有鳞屑。虽然口干现象但不喜欢喝水,舌质红或暗红。治疗以滋阴养血润燥、滋养肺阴、强化脾胃水分营养的吸收功能,以期能除去皮肤的干燥搔痒。治疗药方为当归饮子加减方。 在此要特别提醒,有过敏体质的朋友在体质调理前后,虾、蟹、贝类及冰冷饮料、食品须尽量避免,以免症状复发,影响治疗的效果,并且须注意避免过敏原的刺激,平时多加运动,放松身心以增强免疫力,过敏体质必定会有显著的改善。 胰腺癌的中医辨证论治 1、  湿浊阻遏 证候:腹部隐痛,身目俱黄,黄色晦暗,胸脘痞闷,头身困重,口干不欲饮,恶心欲呕,纳呆,大便溏烂。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健脾利湿,化浊解毒。 主方:茵陈五苓散加减 药物:茵陈、石见穿、山慈菇各30g,菝葜20g,泽泻15g,猪苓、茯苓各12g,白术、桂枝、陈皮、法半夏各10g,甘草6g。方中泽泻、猪苓、茯苓淡渗利湿;白术、陈皮、法半夏健脾燥湿,化浊止呕;桂枝温化水湿;菝葜、茵陈、石见穿、山慈菇利湿,解毒退黄,散结,抗肿瘤;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健脾化湿解毒散结之效。若脾阳不振,寒湿甚者,加制附片、干姜;湿邪郁久化热者,加藿香、木通、黄芩、薏苡仁。 2、  气血瘀滞 证候:上腹疼痛,痛无休止,痛处固定,拒按,腹中痞块,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或呃逆,纳差,面色晦暗,形体消瘦。舌质青紫,边有瘀斑,苔薄,脉弦细或涩。 治法:理气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延胡索、紫丹参、菝葜、藤梨根各30g,赤芍、浙贝母各15g,制香附12g,红花、桃仁、枳壳、八月札、炮山甲(先煎)、五灵脂(布包)各10g,乌药9g,甘草6g。方中五灵脂、制香附活血理气止痛;八月札、菝葜、藤梨根清热抗癌;紫丹参、赤芍活血止痛;炮山甲、浙贝母;软坚散结;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延胡索化瘀止痛;枳壳、乌药理气消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软坚散结之效。若病程迁延,乏力甚者,去五灵脂,加白术、茯苓、党参、陈皮;瘀血内结较甚者,加川楝子、三棱、莪术;腹胀明显者,加沉香、大腹皮、隔山消;若呕吐甚者,加姜竹茹、姜半夏;若有黄疸者,加茵陈、田基黄。 3、  肝胃郁热 证候:腹痛拒按,脘胁胀满,身目发黄,纲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心烦易怒,发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腻或燥,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清热解毒。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白芍、白花蛇舌草、两面针、土茯苓、白毛藤、垂盆草、虎杖、菝葜各30g,制香附15g,柴胡、枳壳各10g,川芎、甘草各6g。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壳、制香附理气解郁;白花蛇舌草、两面针、土茯苓清热解毒;白芍、川芎化瘀止痛;白毛藤、菝葜解毒抗癌;垂盆草利湿退黄;虎杖解毒利湿,抗癌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和胃降逆之效。若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黄疸明显,疼痛牵引肩背,或恶寒发热,大便淡灰白者,加茵陈、金钱草、郁金、栀子;食后腹胀者,加莱菔子、鸡内金。 4、  气血两亏 证候:腹痛隐隐,扪及包块,腹胀,纳差,消瘦,面色苍白,倦怠乏力,爪甲色淡。舌质淡,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散结。 主方:十全大补汤加减 药物:鸡血藤、蚤休各30g,黄芪、党参、全当归、熟地、茯苓、白芍、赤芍、川芎、延胡索各15g,炒白术、枸杞子各12g,炮山甲、炙鳖甲各9g(均先煎),甘草6g。方中黄芪、全当归益气养血;党参、茯苓、炒白术益气健脾;熟地、枸杞子、鸡血藤养血补肝;赤芍、白芍、延胡索活血缓急止痛;川芎化瘀活血;蚤休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炮山甲、炙鳖甲软坚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补益气血,化瘀散结之效。若兼脾虚困者,加薏苡仁、砂仁、陈皮、法半夏;积块日久,阴伤甚而见舌红无苔,脉细数者,加生地、沙参、石斛;呕血或便血者,加槐花、地榆炭、大黄、茜草、仙鹤草。 5、  阴虚内热 证候:上腹胀满,或隐痛不适,低热不退,口干不欲饮,神疲乏力,纳差,大便干结,小便黄。舌乏津,舌光苔少,脉虚细而数。 治法:养阴,生津,泻火。 主方:一贯煎合清凉甘露饮加减。 药物:生地、地骨皮、白花蛇舌草、焦神曲各30g,枸杞子、知母各15g,沙参、麦冬、花粉、甘草、土茯苓各10g,大黄6g。方中生地滋阴养血;地骨皮、知母清热泻火;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清热解毒抗癌;大黄清热泻火;沙参、麦冬、花粉、枸杞子益阴柔肝,养血生津;焦神曲消食健胃;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滋养肝肾,养阴生津,清热泻火之效。若腹胀明显者,加大腹皮、香附、隔山消;若黄疸明显者,加茵陈、虎杖、金钱草、垂盆草;兼有血虚者,加白芍、当归。 中医辨证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由于胰岛β细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因而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的降低,而引起糖、蛋白、脂肪和水、电解质代谢率乱,使肝糖原和肌糖原不能合成。临床表现为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及糖糖耐量降你,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少;久之,相断伴有一系列并发症出现。         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中国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依据不同的病机、主证分别谓之“消渴”、“消瘅”、“肺消”、“鬲消”、“消中”等。古医书《说文解字病疏下》解释:“消,欲饮也。”《古代疾病候疏义》解释:“……津液消渴,故欲得水也。”名之为消渴病,多尿为其特征:“其人一日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汉代张仲景《金匮》载有:“渴欲饮水不止,”“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又说:“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李杲《兰室秘藏》说消渴:“口干舌燥,小便频数,大便闭涩,干燥硬结。”又说“能食而瘦”。这些记载与糖尿病的症状相似。故历代医家一直把糖尿病称为消渴病。         中医将糖尿病(消渴病)的“三多”谓“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其病机与虚(气虚、阴虚)、燥(燥热)、血(瘀血)有关,一般认为阴虚燥热为主,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胃、肾之损伤是消渴病的病位基础,水液代谢紊乱是消渴病的理基础。         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随着病程延长,容易并发全身神经、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并可导致心、脑、肾、神经及眼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诸多并发症日趋增多,程度加重,是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将风湿性关节炎归入“痹症” ,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 ,辨证分型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   一、风胜行痹 :关节酸痛 ,游走不定 ,屈伸不利 ,或有恶风寒发热 ,苔薄 ,脉浮。治宜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 处方 :防风 9克 ,当归 9克 ,赤芍 12克 ,秦艽 9克 ,葛根 9克 ,羌活 9克 ,桂枝 9克 ,甘草 3克。   二、寒胜痛痹 :关节疼痛较剧 ,痛有定处 ,关节屈伸不利 ,痛处皮肤不红、不热 ,得热则舒 ,遇寒加剧 ,舌苔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处方 :桂枝 9克 ,当归 9克 ,白芍 12克 ,白术 9克 ,羌活 9克 ,独活 9克 ,威灵仙 9克 ,防己 9克 ,甘草 5克。   三、湿胜着痹 :肌肤麻木 ,肢体疼痛沉重 ,痛处固定不移 ,活动不便 ,舌苔白腻 ,脉濡缓。治宜利湿活络 ,祛风散寒。 处方 :薏苡仁 15克 ,川芎 9克 ,当归 12克 ,麻黄 6克 ,桂枝 9克 ,苍术 9克 ,生姜 3片 ,甘草 3克。   四、风湿热痹 :关节红肿疼痛 ,得冷稍舒 ,痛不可触 ,或发热恶风 ,口渴 ,烦闷不安 ,苔黄 ,脉数。治宜清热利湿 ,活血祛风。   处方 :生石膏 30克 (先煎 ),知母 9克 ,甘草 3克 ,粳米 15克 ,桑枝 15克 ,桂枝 9克 ,忍冬藤 30克 ,连翘 15克 ,威灵仙 15克 ,赤芍 10克。   以上各方均为每日 1剂 ,水煎服。由于各人的差异和疾病症状的多样性 ,所以上述各方还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来加减使用。此外对于痹症日久正气亏虚者 ,还应采用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扶正祛邪的方法标本兼顾。 (1)风寒湿邪侵及经络     主证: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得温或活动后症状减轻。风偏胜者关节多窜痛;寒偏胜者疼痛较剧,遇寒冷加重;湿偏胜者肿胀明显,酸楚重着。舌体正常或胖大,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弦滑或弦紧。     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6g 姜黄9g 当归9g 黄芪15g 赤芍9g 防风6g 秦艽12g 茯苓9g 桑寄生15g 细辛3g 牛膝15g 甘草6g。     方解:方中羌活、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止痹痛,更加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且能止痛;黄芪、当归、赤芍、姜黄补益气血,活血通络,并助桑寄生、牛膝补益肝肾、祛风湿。诸药合用,使风寒湿得祛、气血得充、经络得活、筋脉得养则诸证自除。见寒邪较重,疼痛较甚者,可加川乌、草乌以温经散寒;风邪较重,以关节窜痛为主者,可加羌活、荆芥以祛风;见湿邪较重,以关节肿胀,肢体重着为主者,可加薏苡仁、苍白术以除湿。     (2)湿热阻经,毒邪炽盛     主证:关节肿胀微热或红肿灼热,疼痛较甚,触之加剧,活动不利,筋脉拘急,得热痛剧,得冷痛减,身热,体重乏力,纳呆欲呕,舌红、苔白干或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沉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凉血。     方药:四妙散和犀角汤加减。     犀角(可用水牛角15~30g代替),栀子9g 黄芪9g 黄柏9g 苍术9g 薏苡仁15g 大黄6 g 海桐皮15g 威灵仙15g     忍冬藤15~30g。     方解:方中黄芪、黄柏、苍术、薏苡仁清热利湿;犀角、栀子、大黄清热解毒凉血;海桐皮、灵仙、忍冬藤祛风除湿,解毒通络。全方协力共具清热利湿,解毒凉血之功。若见壮热烦渴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止渴;见大便秘结者加大大黄用量,并加芒硝以泻火解毒、通便;热盛伤津者加玄参、生地、沙参以养阴生津;偏上肢者加桑枝、姜黄,偏下肢者加川牛膝以引药直达病所。     (3)痰瘀凝滞,筋脉痹阻     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僵硬变形,不得屈伸,关节周围皮色黯滞,疼痛较剧,停著不移,或肢体重着,麻木不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或沉弦。     治则:化痰祛瘀,舒筋通络。     方药:二陈汤合活络效应丹加减。     半夏9g 陈皮9g 茯苓12g 胆南量9g 当归9g 丹参15g 制乳香6g 制没药6g 五灵脂6g  全蝎6g 白僵蚕9g 大蜈蚣3条。     方解:方中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燥湿化痰;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灵脂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再配全蝎、白僵蚕、蜈蚣等搜风化痰之虫类药物,以增强通络之力。全方共奏化痰逐瘀、搜风通络之功。若见气虚者加生黄芪、党参以益气;见关节肿胀僵硬、风痰明显者加天麻、牙皂、白附子祛风以化顽痰。     (4)肝肾亏虚,邪气留恋     主证:痹证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肢体活动不便,筋脉拘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持续低热,或畏冷喜暖,遇劳遇冷加重。舌质淡或淡红,苔薄或薄白而干,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     治则:补益肝肾,祛风除湿。     方药:虎潜丸加减。     虎骨(可用狗骨15g代替) 牛膝15g 熟地9g 当归9g 白芍9g 锁阳9g 鸡血藤30g 伸筋草30g 姜黄12g 威灵仙12g 秦艽9g 桃仁6g 红花6g 杜仲15g。     方解:方中虎骨、熟地、当归、白芍、鸡血藤、锁阳、杜仲补益肝肾以壮筋骨;姜黄、灵仙、秦艽以祛风除湿;桃仁、红花、姜黄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全方共奏补肝益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之功。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或持续低热者加龟板、鳖甲以滋阴潜阳;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者加补骨脂、淫羊藿、骨碎补以温肾壮阳;见上肢痛甚者加羌活、桑枝,下肢痛甚加重牛膝用量,并加川木瓜以引药直达病所。疼痛较剧属寒湿过盛者加川、草乌以温经散寒止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一)肾虚内寒型 肩、肘、腕、手、膝、踝、足等关节晨僵,疼痛,肿胀,变形,功能障碍,昼轻夜重;形寒怕冷,或有大便稀溏,小便频数;女可见月经不调,男可见阳痿;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二)肾虚标热型 关节疼痛,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皮肤微红,昼轻夜重,欲凉而不耐凉。舌质淡红或红,脉细数或虚数。 (三)肝肾两虚型 关节疼痛不能活动,腰痛不能转侧,严重者关节肿大,四肢畸形,功能丧失。常伴头晕,耳鸣,视物昏花,毛发稀疏等症状。舌质淡有齿痕,脉沉弱或弦细。 冯兴华老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 作者:钱之华 张宏宇 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性;中药疗法;辨证分型;@冯兴华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冯兴华主任医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冯老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经验简介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历代医家对此病论述颇多。冯老师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不外内外二因。内因主要有禀赋不足,卫气不足,或劳累过度,正气损伤。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自身免疫功能降低。外因主要有风、湿、热等外邪侵袭机体,搏于气血,不得宣通,日久流注关节。特别是四末,阳气难达,造成小关节肿痛变形,这是本病的发病机理,也是辨证的关键。 2 辨证论治 2.1 湿热痹阻型,首宜辨清湿热偏重 症见关节红肿热痛,疼痛较剧,或热不可触,皮下多有风湿结节,或呈红斑,伴有发热,口干,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冯老师认为本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占大多数,诊断时应仔细察看舌苔,辨清湿、热偏重。如热重于湿,治宜清热燥湿,方用白虎加苍术汤,酌加金银花、连翘、黄柏、赤芍、牡丹皮、忍冬藤、重楼等;若湿重于热者,治宜燥湿泄热,方用四妙散加茯苓、泽泻、木瓜、当归、茵陈、防己、蚕砂、穿山龙等。冯老师还指出,治疗本病,祛湿是关键,湿不除则热难退;单纯利湿,效果亦差,在用淡渗利湿药的同时,要配伍益气活血药,使脾气健旺,血气畅行,则湿邪易去,疾病后期酌加全蝎、蜈蚣之类虫药,增强祛风通络镇痛的作用,疗效更加显著。 例1:刘某,女,58岁,1995年6月4日初诊。关节疼痛2个月,加重半月。患者双手近端指间关节红肿疼痛,触之略热,颞颌关节疼痛,张口困难,咀嚼时疼痛加剧,晨僵约2小时,午后潮热,身体困倦,大便溏,每天1~2次,小便清长,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ESR 65 mm/1h,RF(+)。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湿热痹阻型,湿重于热。治宜燥湿泄热,通络止痛。方用四妙散加味。处方:苍术、黄柏、连翘、蚕砂(包煎)、茵陈、生地黄、木瓜、丝瓜络各10 g,薏苡仁30 g,牛膝、茯苓各15 g,穿山龙20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药后关节红肿疼痛已减,晨僵约1小时。随症加减忍冬藤、黄芪、当归、全蝎等,连服45剂,诸症均除,查:ESR 20 mm/1h,RF(-)。 2.2 寒湿痹阻型,治宜温经散寒 症见发病较缓,关节肿痛变形,多不红热,晨僵时间较长,常伴怕冷恶风,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治宜温经散寒,除湿通络。常用乌头汤、当归四逆汤、附子白术汤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并加片姜黄、防己、老鹳草、威灵仙等。因乌头毒性大,为了避免其毒副作用,故常用制附子代之,如需久用时,应配伍生地黄防其燥热之性。 例2:陈某,男,67岁,1995年6月8日初诊。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10年,经多方求治,疗效不佳。诊见: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腕、膝及踝关节均肿痛,恶风怕冷,关节肿胀,皮肤不红,触之不热,喜热敷,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呈梭形改变,活动受限,晨僵约4小时,阴雨天时到下午才能缓解,乏力,纳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微腻,脉沉弦。辨证为寒湿痹阻型,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乌头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处方:制附子、防风、麻黄、桂枝、防己、生地黄、熟地黄各10 g,当归、威灵仙各20 g,白芍、片姜黄、老鹳草各15 g,细辛4 g。服药半月后,关节疼痛减轻,晨僵减为2~3小时,上方加虫类药物连服3个月,关节胀痛消失,活动度明显增加,但近端指间关节梭状畸形无改变。 2.3 瘀血痹阻型,善用身痛逐瘀汤 症见痹病日久,指、趾小关节变形,痛如锥刺,甚至腕、踝、肘、膝等关节均肿痛,面色晦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点,脉沉涩。治宜活血逐瘀,祛湿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冯老师认为本病日久,湿、寒、热等邪着于关节,血行受阻,瘀血与湿、热、寒之邪互相盘踞,一般方药很难取效,而身痛逐瘀汤中将大量活血逐瘀药与少量的祛风胜湿药巧妙组方,意在血行则可祛瘀,瘀血尽去,则寒、湿等邪亦随之而散,确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之良方。临证时,若有剧烈疼痛者,常用蜈蚣、全蝎、蜂房等药,增强祛风止痛的作用,但这类药物毒性较大,宜中病即止。 例3:叶某,女,53岁,1995年7月4日就诊。手足关节疼痛7年,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呈梭形改变,痛如锥刺,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双足跖趾间关节疼痛变形,晨僵约3小时,近3个月来痛及腰、背及周身关节,舌质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实验室检查:ESR 90 mm/1h,RF 1∶80。中医辨证为瘀血痹阻型,治宜活血逐瘀,除湿蠲痹,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处方: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 g,川芎15 g,当归20 g,威灵仙30 g,制没药、制香附各6 g。每天1剂,水煎服。服本方10余天后,腰背及周身关节疼痛缓解,继加蜈蚣2条,全蝎、蜂房各6 g,黄芪30 g,连服2个多月,周身关节疼痛及晨僵均愈,腕关节活动明显好转。复查ESR 25 mm/1h,RF(-)。 2.4 肝肾亏虚型,治宜补益肝肾 症见病程日久,多数关节疼痛变形,功能活动障碍,肢体痛,乏力膝软,自汗,畏寒恶风,舌质淡或暗、苔薄白,脉沉细弱。治宜补益肝肾,祛湿止痛。方用独活寄生汤。偏于肾阳虚者加附子、巴戟天、淫羊藿;偏于肾阴虚者加枸杞子、肉苁蓉、山茱萸、黄精;病久气血亏耗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等。黄芪常用30~40 g,气为血之帅,气行血亦行,痹痛可蠲,合防风有玉屏风散之意,起到益气固卫作用。 例4:狄某,男,71岁,1995年6月21日就诊。患者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痛15年,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明显疗效。近半年双腕、膝、踝关节均肿痛,晨僵约4小时,腰膝软,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自汗,耳鸣,舌质淡、苔少,脉沉细。辨证为肝肾亏虚,肾阳不足,治宜温补肝肾,益气活血。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当归20 g,桑寄生、巴戟天、淫羊藿、党参各15 g,独活、防风、川芎、赤芍、杜仲、补骨脂、桂枝、牛膝、熟地黄、肉苁蓉各10 g,制附子6 g,细辛4 g。每天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1周后关节疼痛减轻,晨僵亦减1小时,继加全蝎6 g,蜈蚣2条,黄芪45 g,白术10 g,连服70余剂,周身关节疼痛及晨僵消除。手指屈伸较灵活,但关节畸形未改变。 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属于痹证范畴,其临床治疗较高层次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之一。在类风湿关节炎辨证论治过程中,笔者认为毒邪是类风湿关节炎致病因素之一,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毒邪是一个病因概念,是一类致病因素的总称。毒邪的产生分为外毒和内毒,内毒也可称为伏毒。毒性属于火热之性,其致病性强,并具有致病特异性等特点。解毒的治疗原则是标本兼治,首先要尽可能地应用针对毒邪的药物直接治疗,再则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自身解毒能力。   内毒是类风湿关节炎缠绵难愈因素   内毒学说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过程有重要作用,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具有异质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缠绵难愈,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正虚可以是阴阳气血的任何一方面不足,风寒湿热痰瘀毒邪痹阻经络,导致气血不通。其中痰瘀毒邪胶结难分又是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缠绵难愈的主要病变因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因素主要与遗传、感染、免疫功能等因素相关,主要病理变化是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将其内在的致病因素作为内毒认识,内毒伏藏体内,伺机发病,而潜藏的时间长短、发病与不发病,与机体的体质状态和外感邪气相关,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具有清热解毒、扶助正气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解毒以辨证为前提 相辅相成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并非一方一药所能治愈,必须坚持系统的综合治疗,适时制定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总的治疗原则是标本兼治,根据病人的发病具体特点,以病因辨证为基础,强调毒邪的致病作用,结合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等方法,使证候的确定贴近疾病本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解毒原则如上所述,一是祛邪解毒,二是扶助正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应用雷公藤多甙片等药物,一组药物是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银花、连翘、苦参、黄柏、黄连、旱莲草、虎杖、蒲公英等为代表的具有解毒药物,另一组是以黄芪、人参、豨莶草、薏仁、白芍、当
/
本文档为【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