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影响的研究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影响的研究

2011-07-26 3页 pdf 165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44189

暂无简介

举报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影响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 2010 年 2 月 第 29 卷 第 2 期 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ebruary,2010. Vol. 29,No.2 证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潜载着疾病发生 发展的本质。 证候要素是证候的最小单位[1],通过组 合可以表现出多维多阶的证候类型。 以往的研究多 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型与早期疗效之间进行探 讨[2],但从证候要素的角度尚无系统研究。 本文探讨 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及其两两组合与早期 疗效的关系,并发现了一...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影响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 2010 年 2 月 第 29 卷 第 2 期 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ebruary,2010. Vol. 29,No.2 证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潜载着疾病发生 发展的本质。 证候要素是证候的最小单位[1],通过组 合可以现出多维多阶的证候类型。 以往的研究多 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型与早期疗效之间进行探 讨[2],但从证候要素的角度尚无系统研究。 本文探讨 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及其两两组合与早期 疗效的关系,并发现了一定的相关性。 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 420 例均为 2005 年 3 月—2007 年 3 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 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 男女比例为 2.33∶1,年 龄 35~85 岁,平均 64.70 岁。 1.2 诊断 脑梗塞诊断参照 1995 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 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 要点》[3]。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经 CT或MRI确诊者。 (2)年龄为 35~85岁之间。 (3)发病时间为 72 h之内。 1.4 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因血液病、肿瘤等原因所致的缺血性中风,合并有肝 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者,伴 有精神障碍或严重痴呆, 有明显的中风后遗症不易 评价者。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纳入 病例采集人员由课题组进行统一的研前, 并通过国际 NIHSS评分资质认证。 首先采集患者的 一般情况,包括患者人口学资料、起病形式、既往史、 个人史、家族史、中风次数及后遗症等,并详细记录 于“缺血性中风病临床信息采集病例调查表”中。 2.2 证候要素及 NIHSS量表评定 证候要素的种类是在国家科委攻关项目 852919202201 专题组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 症科研组共同起草、于 1994 年开始试行的《中风病 辨证诊断标准》所提出的六大证候要素的基础上 [4], 结合专家临床经验汇总出 10 种中风病常见的证候 要素,即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 阴虚及阳亢。 从患者发病第 3天至发病 2周时, 每天均由高 年资专科医师对其进行证候要素的判断并于发病当 日、 发病第 3 天及 2 周时各评定 1 次 NIHSS 量表, 用发病第 3 天和 2 周时测评结果差值计算 NIHSS 改善率(即发病第 3 天 NIHSS-发病 2 周时 NIHSS)/ 发病第 3天 NIHSS),根据发病第 3 天患者具有的不 同证候要素类型 (单一证候要素或证候要素两两组 合)与发病 2周时 NIHSS改善率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根据缺血性中风一般于发病第 3 天时病情渐达高 ·临床研究·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影响的研究 * 彭 茂 1 高 利 1 魏翠柏 1 高 颖 2 马 斌 2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对发病 72 h 内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 420 例,分别采集 10 个证候要素(包括内风、内火、内湿、痰、瘀、气虚、气滞、阳虚、阴虚、阳亢),并于发病第 3 天以及 2 周时分别 测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根据发病第 3 天和发病 2 周时 NIHSS 测评结果差值计算改善率,并用 Spearman 等级相关的统计方法检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单一证候要 素以及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早期疗效的关系。 结果 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P =0.039)较非内风患者具有 在发病 2 周时预后好的特点;急性期证候要素表现为瘀+内风的患者(P =0.028)较瘀不合并内风的患者具有在发病 2 周时预后 好的特点;而内风+内火(P =0.025)、内风+痰(P =0.021)、内湿+气虚(P =0.011)以及气滞+内火(P =0.005)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 合并痰火、内湿不合并气虚、气滞不合并内火者在发病 2 周时病情容易加重;而内火、内湿等其他类型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发病 2 周时预后无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以内风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情较易改善;而以内风+ 内火、内风+痰、内湿+气虚或气滞+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早期病情易出现加重趋势。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内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早期疗效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课题(2003CB517102) 作者单位:1.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2.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 通信作者:高利,Tel:(010)83198728, Email:xuanwugaoli@126.com 83· · 北京中医药 2010 年 2 月 第 29 卷 第 2 期 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ebruary,2010. Vol. 29,No.2 表 2 急性期证候要素单因素及两两组合患者 在发病 2 周时 NIHSS 改善率的中位数 观察组 发病 2周时 NIHSS 改善率的中位数 对照组 发病 2周时 NIHSS 改善率的中位数 内风 0.33 非内风 0.20 瘀+内风 0.36 瘀不合并内风 0.2 内风+内火 0.25 内风不合并内火 0.5 内风+痰 0.33 内风不合并痰 0.57 内湿+气虚 0 内湿不合并气虚 0.40 气滞+内火 0.06 气滞不合并内火 0.56 表 1 急性期表现为不同证候要素患者的 例数及频率 (n =420) 单一证候 要素 内风 内火 内湿 痰 瘀 气虚 气滞 阴虚 阳虚 阳亢 例数 141 253 81 247 351 148 21 68 12 20 频数(%) 33.6 60.2 19.3 58.8 83.6 35.2 5.0 16.2 2.9 4.8 峰,2 周时病情常进入平稳的阶段,故以发病第 3 天 的证候要素代表急性期证候要素类型; 以 2 周时 NIHSS改善率作为早期疗效的评价指标。 ) 2.3 治疗原则 所有患者基础用药参见《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 南》第 9 章 [5]。 治疗用药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辨证 选用:活血化瘀选用丹参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 醒脑开窍选用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 ,益 气养阴选用参麦注射液、 葛根素注射液或生脉注 射液, 清热解毒选用鱼腥草注射液或羚羊角注射 液,益气活血选用黄芪注射液,滋补肝肾选用刺五 加注射液等。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的录入、校对和统计均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包完成。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 或其两两组合与发病 2 周时 NIHSS 改善率之间的 相关性采用 Correlate 过程的 Spearman 等级相关系 数分析 [6]。 3 结果 3.1 一般特征 420 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于发病 2 周内死亡 9 例 (死亡率为 2.14 %),其余病例大多趋于稳定或有不 同程度好转。 3.1.1 急性期表现为单一证候要素的患者例数及证 候要素出现频率: 急性期最常出现单一证候要素类 型依次为:瘀、内火、痰、气虚以及内风,最少见的单 一证候要素为气滞、阳虚以及阳亢。 见表 1。 3.1.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两两组合患者例数 及频数:急性期最常出现的证候要素两两组合类型依 次为:痰+瘀(218例,占 51.9 %)、内火+瘀(202例,占 48.1 %)、内火+痰(164例,占 39.0 %)。 最少见的证候 要素两两组合类型(不足 10例者)为:内风合并阳亢、 阳虚或内湿;内湿合并气滞;痰合并阳虚;气虚合并气 滞、阳虚或阳亢;气滞合并阴虚或阳亢;阴虚+阳虚;阳 虚合并非瘀证;阳亢合并内风、气虚或气滞。 急性期与发病 2 周时 NIHSS 改善率有显著相 关的证候要素类型(单因素及两两组合),其对应的 NIHSS改善率的中位数,见表 2。 3.2 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期单一证候要素与发病 2 周时 NIHSS改善率的相关分析 发病第 3 天患者表现为内风者与发病 2 周时 NIHSS 改善率呈显著正相关(P <0.05);而表现为内 火等其它单一证候要素与发病 2 周时 NIHSS 改善 率无显著相关。 见表 3。 3.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表现为证候要素两两组合与 发病 2周时 NIHSS改善率的相关分析 发病第 3 天表现为瘀 +内风与发病 2 周时 NIHSS 的改善率呈显著的正相关(P <0.05);表现为 内风+内火(P <0.05)、内风+痰证(P <0.05)、内湿+气 虚(P <0.05)或气滞+内火(P <0.01)这 4 种证候要素 组合与发病 2 周时 NIHSS 的改善率呈显著的负相 关。表现为内风合并其他证候要素(除了内火及痰); 内火或痰合并其他证候要素;瘀、气虚或气滞合并其 他证候要素、 阴虚或阳亢合并其他证候要素等证候 要素组合类型均与发病 2 周时 NIHSS 的改善率无 显著相关性。 急性期表现为内风等单一证候要素兼杂其他证 素的组合类型与发病 2 周时 NIHSS 改善率之相关 分析的阳性结果,见表 4。 4 讨论 证候是多维的立体概念,证候要素是将证候分解 后的一维概念[1,4]。证候要素的有机组合可形成不同的 证候类型。 自王永炎和郭蕾 [1]提出上述证候的“降维” 表 3 急性期证候要素与发病 2 周时 NIHSS 改善率的相关分析 与非内风组比较,*P <0.05 单一证候要素类型 内风 内火 内湿 痰 瘀 气虚 气滞 阴虚 阳虚 阳亢 Spearman 相关系数 0.101* 0.003 0.033 -0.025 0.059 -0.053 0.050 -0.022 0.040 -0.012 P 值(双侧检验) 0.039* 0.945 0.504 0.604 0.226 0.276 0.306 0.649 0.411 0.804 84· · 北京中医药 2010 年 2 月 第 29 卷 第 2 期 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ebruary,2010. Vol. 29,No.2 表 4 急性期证候要素两两组合类型与发病 2 周时 NIHSS 改善率相关分析的阳性结果 (n =420) 与 X 不合并 Y 组比较,*P <0.05,**P <0.01 证候要素两两 组合类型(x+y) X合并 Y组 例数(%) X不合并 Y 组例数(%) Spearman 相关系数 P 值(双侧 检验) 内风+内火 99(70.2)* 42(29.8) -0.188 0.025 内风+痰 120(85.1)* 21(14.9) -0.195 0.021 内湿+气虚 18(22.2)* 63(77.8) -0.283 0.011 瘀+内风 128(36.5)* 223(63.5) 0.118 0.028 气滞+内火 11(52.4)** 10(47.6) -0.584 0.005 思想后,证候要素的临床价值尤其是与疾病发生发展 的关系再次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 张华[7]发现风、火、 痰、瘀、气虚、阴虚阳亢等 6个证候要素的综合评分与 缺血性中风 2 周内不同时点的 NIHSS 呈正相关,说 明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可产生直接影响。 故此, 进一步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早期疗效 的关系,将会对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本研究观察了 10 个证候要素与发病 2 周时 NIHSS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证候要素以内风 或瘀+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较非内风或瘀不合并内 风者具有在发病 2周时预后好的特点,而急性期证候 要素以内风+内火、内风+痰证、内湿+气虚以及气滞+ 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分别较内风不合并内火、内风 不合并痰证、内湿不合并气虚以及气滞不合并内火者 在发病 2周时病情更易加重,急性期表现为非内风的 单一证候要素或表现为证候要素两两组合的其他类 型对发病 2周时预后的判断无显著意义。 中医学理论中“风”的内涵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 口舌或肢体麻木、震颤、头晕等临床表现形式,一是善 行数变的病情变化形式。口舌或肢体麻木、震颤、头晕 等临床表现亦非缺血性中风所特有, 但就中风而言, 可为脑梗塞所致亦可为脑缺血引起,若病灶不大或部 位不重要,常可随治疗而缓解,说明“风”本身无实质 性意义,除非合并有其它兼证,故缺血性中风急性期 以内风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常可在发病 2 周时随治疗 而好转。 瘀是缺血性中风最基本的条件,没有瘀就不 称其为中风,但瘀亦有轻与重之分,轻者可不发病,一 旦病情较重,则常伴有其它兼证,故单纯的瘀+内风患 者经针对性治疗大多在发病 2周时病情好转。 临床显示, 以内火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多有面红、 舌红、舌苔黄、口臭、大便干结等表现,血液实验室检 查多出现 C反应蛋白、 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升 高,提示病灶处炎性损伤严重,一旦出现风的特点,则 风火相煽有可能使病情加重。痰证是很多疾病都可出 现的临床现象,属于病理变化的中间环节,又可为致 病因素,其特点为黏而难治,可阻碍气机或加重瘀血, 亦可淤而化热;湿多由气虚水聚演化而成,有缠绵难 愈的特点;气有温煦推动作用,气虚越重则温煦推动 功能越差,水失温煦则聚湿成痰,推动无力则可加剧 血瘀,痰瘀互结使病情难治;气滞是气机紊乱的现象, 肺主气、脾生气、肝调气,且此三脏又与血密切相关, 若肺脾肝三脏出现气滞,不但能加剧血瘀且可致三焦 气机紊乱加重代谢产物及毒素的堆积, 若与内火并 存,则更易生风,二者相互作用易使内环境紊乱进而 促使病情进入恶性循环加重病情;故缺血性中风急性 期患者出现内风+内火、 内风+痰、 内湿+气虚以及气 滞+内火现象时, 病情常可不随针对性治疗而尽快缓 解,或出现病情不稳定或加重趋势,故在发病 2 周时 预后不理想。 上述发现亦印证了高利[8]在不同证型脑 梗死 2周时生存质量的研究中提出“急性期痰热组较 非痰热组在发病 2周时躯体健康水平更差”的结果。 综上所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出现内风或瘀+内 风常预示发病 2周时病情容易好转;但出现内风+内 火、内风+痰、内湿+气虚以及气滞+内火时常可预示 病情于 2周时可能加重, 故可作为预后判断的独立 指标。 而非内风的单一证候要素以及其他证候要素 两两组合类型对患者预后的判别意义不大。 参考文献 [1] 张志斌,王永炎.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5,28(1):1-3. [2] 黄培新,黄燕,杨志敏,等 .辨证治疗中风病 248 例临床 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1997,6(1):8-9.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 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张聪,高颖.从病机看中风病证候要素 [J].中华中医药学 刊,2007,25(3):469. [5]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7:61. [6] 周凤龙,高颖 .缺血性中风病常见症状与神经功能缺损 程度变化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学 位论文,2007,5,27. [7] 张华 . 缺血性中风证候演变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 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4):274-278. [8] 高利,王宁群,李宁,王平平,钟祥斌,不同证型脑梗死患 者 SF-36 生存质量的比较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0(4):268-230. 作者简介:彭茂,女,32 岁,硕士研究生毕业,主 治医师。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收稿日期:2010-09-07) 85· ·
/
本文档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对患者早期疗效影响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