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牡丹亭_的悲剧意识_兼论汤显祖的戏曲美学思想

2011-07-10 5页 pdf 47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269

暂无简介

举报
_牡丹亭_的悲剧意识_兼论汤显祖的戏曲美学思想 ○ 韩   鑫 ︽牡 丹 亭 ︾ 的 悲 剧 意 识 ———兼 论 汤 显 祖 的 戏 曲 美 学 思 想   内容提要 : 《牡丹亭》在满园春色中诉 说少女青春的寂寞 , 在虚幻的梦境里反衬现 实的黑暗 , 成为中国古典戏剧中最悲惨动人 的爱情剧。剧作寄托着经历了宦海沉浮的汤 显祖对于人生、人性思想家式的体察和透 视 , 集中体现了他的戏剧美学思想 : 1、强 调作家的才情 , 创作不受形式、格律的约 束 ; 2、在封建社会里 , 个人的“情”与控 制整个社会的“理”处于对立冲突状态 , 而 文学创作受“情”的支配。...
_牡丹亭_的悲剧意识_兼论汤显祖的戏曲美学思想
○ 韩   鑫 ︽牡 丹 亭 ︾ 的 悲 剧 意 识 ———兼 论 汤 显 祖 的 戏 曲 美 学 思 想   内容提要 : 《牡丹亭》在满园春色中诉 说少女青春的寂寞 , 在虚幻的梦境里反衬现 实的黑暗 , 成为中国古典戏剧中最悲惨动人 的爱情剧。剧作寄托着经历了宦海沉浮的汤 显祖对于人生、人性思想家式的体察和透 视 , 集中体现了他的戏剧美学思想 : 1、强 调作家的才情 , 创作不受形式、格律的约 束 ; 2、在封建社会里 , 个人的“情”与控 制整个社会的“理”处于对立冲突状态 , 而 文学创作受“情”的支配。这一理论被后人 提升为“性灵说”, 影响了几代作家 ; 3、 “欲”是“情”的基础 , 人的自由生命欲望 包括性爱在内的人生欲求。 关键词 : 《牡丹亭》   悲剧意识    美学思想 作者单位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年 鉴》杂志社 从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末 , 是中国戏剧 史上丰收的一个世纪。在这 100 年中 , 传奇 艺术获得了极其充分的收展。《牡丹亭》、 《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四大杰作 的问世开启了明代戏剧繁荣的新时代。《牡 丹亭》作于 1598 年 , 这是一部爱情传奇。 剧作闪耀着“因情成梦 , 因梦成戏”的浪漫 的期盼、对自由生命的憧憬。在我看来 , 《牡丹亭》之所以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以最苛 刻的选定的几部第一流的佳作之一 , 是 因为它是中国古典戏剧中最悲惨动人的爱情 剧。 《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是一个在晚明 思想界、文学界有着生命独异色彩的作家。 作为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下的知识 分子 , 与施耐庵、曹雪芹等人一样 , 他人生 的第一要著是汲汲于功名 , 他也确实在政治 领域里有着自己的超常抱负、卓绝见解并付 诸实施。但他最终被官场放逐了。大概凡有 大才之人都逃不脱这个结局吧 ? 汤显祖是在 人生道路上即将步入半百年龄的时候 , 带着 宦海沉浮的斑斑伤痕来到戏剧领域的 , 发为 歌吟 , 于是成就了戏剧的一代奇才。《牡丹 亭》无疑寄托着他对人生、人性的哲理思 考 , 从这部剧作中 , 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伟人 在戏曲创作上独树一帜的美学思想。 一 —03— 艺  术  百  家                        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汤显祖曾说 : “一生四梦 , 得意处惟在 牡丹。”毫无疑问 ,《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 戏剧的最高成就。 这是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 , 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 里。汤显祖以他的大手笔将姹紫嫣红的后花 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 , 让主人公杜 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 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 《诗经》的讲议 , 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 这不愧是剧作家高层建瓴的选择。这种舞台 设置已不再是辅助性的道具 , 它本身就参与 了戏剧的演出 , 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不妨说 ,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开头以他的 心笔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 , 放进一丝新鲜 的气流 , 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 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 她竟然吃 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 的诗句 ,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 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 ! 这两 个发现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那样平常 , 但对 生活在浓郁的理学气氛中 , 深陷在封建礼教 黯黑的泥渊里的杜丽娘来说 , 简直是惊心动 魄。她惊恐万状 :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 她要 让自己的身心到真实的自然景色中去作一次 哪怕是短促的旅行。这一步迈得实在非同寻 常。一切能够享受正常的青春和感情的少女 是难以理解杜丽娘这番心声力度的 , 一切能 够自由地观赏大自然景色领受天地造物主恩 赐的青年更是不会面对春光产生杜丽娘这样 强烈的生命冲动的。 有感于封建社会对人们的精神统治 , 有 感于礼教文化对于妇女身心的压抑和摧残 , 汤显祖艺术地将人的天性还原、放大 , 赋予 其合理的存在。这是他创作《牡丹亭》的真 正动因。剧作体现了他文学思想中最基本的 论点 ———“主情”论。这是一种在晚明时代 具有代表性并且影响了后代作家的文学主 张 , 它是一种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作家、艺术家遥相呼应的创作命题 , 正如汤 显祖自己所说的“世总为情” (《伯麻姑游诗 序》) 。这个“情”不仅仅指象《西厢记》、 《红楼梦》里的男女恋情 , 它是人类发自天 性、涌动在人的内心深处 , 对于生命、对于 自然、对于异性的情欲追求。杜丽娘面对后 花园发出“不到园林 , 怎知春光如许”的惊 叹之后大胆地往前走、不再回头的“游园”, 是汤显祖创造一个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怡然 溶和的绝妙的艺术片断 , 在整个中国文化艺 术史上都熠熠生辉。人和自然在一片勃勃生 机中互相感应着 , 大自然的花草莺燕诱发杜 丽娘心中的春情 , 摧动她对生命的热切向 往 , 对青春的焦灼渴求。换句话说 ,“游园” 在使她发现了春光无限好的同时 , 引发了她 另一个重要的发现 : 对自己的重要认识和发 现。 汤显祖的伟大之处是在灿烂的春色中叙 写的少女的寂寞 , 在明媚的春光下诉说青春 的枯萎。通过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 , 展示封 建社会女性爱情的悲哀。 二 《牡丹亭》产生的时代正值 16 世纪末欧 洲文艺复兴时期 , 在中国的晚明文学界 , 汤 显祖高举着“为情作使”的旗帜拔地而起 , 倾全部才思于戏剧创作。在创作思想上 , 他 崇尚“真情”, 追求个性独立 , 肯定张扬自 我 , 这与西方人文主义、浪漫主义作家极其 相似。他尤其强调在戏曲创作中要发扬作家 的天才和灵感 , 才能使生命的灵性表现为独 特的创造。“天下文章有生气者 , 全在奇士 , —13— 艺  术  百  家                        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士奇则心灵 , 心灵则能动 , 能动则下上天 地 , 可以屈伸长短 , 生灭如意 , 如意则可以 无所不知” (《玉茗堂文集》卷五“序”, 丘 毛伯稿) , 这种思想派生出来 , 形成了汤显 祖戏曲创作理论的两大原则。一是强调作家 的才情 , 主张率意而行 , 不受形式格律的拘 束 , 直抒胸臆 , 追求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 二是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 即文学由情感产生 , 情感由思想支配 , 作家 的思想感情要统一完整地贯彻到作品中去 , “世总为情 , 情生诗歌 , 而行于神” (《伯麻 姑游诗序》) 。汤氏的这一理论后来被王思任 等同时代戏曲理论家继承并发扬 , 被后代的 戏剧家袁中郎提升归纳为“性灵说”, 整整 影响了几代作家。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与沈 王景为代表的吴江派戏曲理论的两大对峙 , 打开了戏曲理论界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蓬 勃局面。 《牡丹亭》的创作 , 是汤显祖这一戏曲 思想的伟大实践。临川四梦 , 感泣鬼神。创 造梦境 , 则成为他戏剧创作时技术环节上的 契入点。当杜丽娘在游园中唤起青春的觉醒 后 , 她自然全身充溢着赶紧追取享受生命活 力的紧迫感。她再也耐不住寂寞了。汤显祖 不能不以深厚的同情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交给 杜丽娘一个美丽的梦境。一场春梦中 , 杜丽 娘与柳梦梅恣一时之欢 , 育生死之情。梦总 是虚幻的 , 然而它是杜丽娘生命的全部寄托 所在。梦醒以后怎么办 ? 丽娘要去“寻梦”, 爱情的悲惨就在这里 , 连梦也要寻 , 连梦也 值得寻。汤显祖由此写出了梦境与现实的严 重分裂。他用梦境反衬现实的黑暗。他又用 现实反衬了梦境的可贵。正是在这一意义 上 , 汤显祖被誉为一代浪漫主义剧作家 , 《牡丹亭》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 杰作”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 。 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 , 300 年过去了。生活在封建礼教重重门槛里的妇 女处境比崔莺莺更悲惨。千百万象杜丽娘一 样的少女无法接触到一个青年男子 , 只能靠 梦来填补精神世界的孤寂。“梦中之情 , 何 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 (《牡丹亭 记题词》) 汤显祖清醒地认识到 , 戏本来就 是一种“白日梦”, 生活中得不到的便转移 到梦中 , 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便搬到舞台。 “梦”与“戏”同是被压抑的真情最深挚、 也是最残酷的表达与再现。人类的意识活动 从来不是单纯被动地记录各种现象 , 简单消 极地反映外界事物 ,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幻 想、会编造、会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一个非 现实的、神话的、宗教的、戏剧的世界 , 甚 至把它当成一个真的世界 , 文学也属于这样 一种梦。汤显祖解释创作《牡丹亭》是“因 情成梦、因梦成戏” (《答孙俟居》) , 不过是 更清楚地揭示了文学的这种被后人称为浪漫 主义的特色。 明代中叶以后 , 这种文学的浪漫性有两 种表现形态 : 一是《西游记》式的借用神话 和宗教传说曲折地反映现实世界 , 表达人们 心底潜藏的愿望。二是《牡丹亭》式的写真 实的人物和故事 , 加进非现实的情节和因 素。由真入幻 , 由实入虚 , 虚虚实实全在情 理之中 , 显示更多的是作家的创造性和独特 个性。 梦幻由真情而来。汤显祖自诩为天下 “有情”的使者 , 他让笔下的杜丽娘在梦中 与青年男子柳梦梅“千般爱惜、万种温存”、 “一灵咬住”而始终不放。这种荒唐之举 , 在现代人看来几近心理变态 , 但在杜丽娘身 上却完全符合她的心理逻辑 , 反映了当时的 特定环境。艺术的真实首先来自于生活的真 实。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最大悲哀 , 是她们 的相思恋爱 ,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没有对象的 恋爱。多少闺怨春愁的诗词便倾吐了这种悲 —23— 艺  术  百  家                        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哀。她们只能梦想着云中锦书、白马王子。 将《牡丹亭》与同是爱情名著的《西厢记》、 《红楼梦》相比 , 可以看出杜丽娘最不幸的 地方 : 《西厢记》里莺莺与张生倾心相爱足 以催毁她原先的婚约 , 带有“现代的性爱” 性质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那是实实在在的幸 福 ;《红楼梦》里黛玉虽然未能与宝玉最终 结合 , 但她无论如何是被一个真正理解自己 的人深爱着的 , 爱得朝朝暮暮缠缠绵绵 , 这 就够了。而杜丽娘周围出现的男人只有一个 严厉的父亲和一个腐朽的塾师 , 在这种可怕 的环境中 , 她没有运气象莺莺、黛玉一样寻 求到一个鲜活真切的知音 , 她只能从老学究 的书桌前逃脱出来 , 奔向梦境 , 抓住梦中虚 幻的情人 , 为他出生入死 , 终不自悔。 三 《牡丹亭》产生于汤显祖退官归乡后的 临川深宅里 ,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学现 象 , 中国不少古典名著的诞生似乎都有相似 的背景。这是一代代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 家共同的悲哀。 汤显祖年少时积极投身举业 , 21 岁中 举 , 然而他个性孤傲从不肯依附于人。《明 史》本传称他因拒绝权相张居正的延揽而屡 次应会试而不第 , 直至张居正去世后才于 33 岁那年中进士。他生命中慷慨、豪迈、 磊落的原气 , 促成他确立远大政治抱负终生 为之奋斗 , 他自认为有治理天下之术。37 岁在南京做官时曾充满豪气地作诗曰 : “历 落在世事 , 慷慨趋王术。神州虽大局 , 数着 亦可毕。” (《三十七》) 40 岁上下仍津津自 勉 : “不似世儒重文法 , 只堪簪笔事明君。” (《送刘玄子使归》) 最后因了那篇《论辅臣 科臣疏》抨击权贵 , 直指皇上而被贬官边鄙 之地 , 深感时事不可为 , 终在 49 岁那年辞 官还乡。汤显祖的遭遇代表了封建时代一大 批文人在仕途上共同的悲哀 , 这些具有自由 生命意识、超常思想闪光又喜欢独辟蹊径的 人往往在社会人格上存在着政治领域里无法 容忍的个性特点 : 太脱世太纯粹 , 太孤傲太 高洁。明代极为稳固的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 构是绝对容纳不下汤显祖这样的“异端分 子”的反叛精神的 , 它轻而易举就能把这类 “异端分子”的先锋思想清除掉。事实是 , 与汤显祖有过密切交往的达观和尚终于被捕 死于狱中 , 对汤显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勇敢 的思想家李贽也遭到与达观和尚相同的下 场 , 那些东林党友人的遭遇更是人所共知。 汤显祖本人可以在任职期间让在押囚犯在除 夕回家过年 , 元宵节外出观灯 , 但这一点颇 有人道主义气息的举措即使在他的职权范围 内也没有产生多大实际的影响 , 最终他自己 的官职也难以保全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来 走着吞没和排除新思想的路途。 当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 , 他对于 社会 , 对于人生、人性有了思想家式的体 察、透视和把握。他在仕途上耽误、痛苦了 一生 , 全在一个“情”字 ; 他在戏剧史上成 为一个耀眼的星座 , 也在这一个“情”字。 这个“情”在汤显祖的观念里是封建社会的 “理”的对立面 ,“情在而理亡” (《沈氏弋说 序》) , 两者任何时候都存在矛盾。汤显祖的 伟大正在于他通过杜丽娘写出觉醒的个人 “情”与控制整个社会的“理”的对立和冲 突。当他在《牡丹亭》里第一次把淹没在封 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生命欲望作为一种合 理的存在提升到足于令人正视和反思的高度 的时候 , 他不会看不到 , 这种人的“至情” 尽管具有超越生死的力量 , 但却挣不脱其所 生存的那个社会罗网的约束 ; 尽管他在戏剧 领域高声呐喊“情有者理必无”, 但当时控 制了社会各个角落的是“存天理 , 灭人欲” 的理学观念 , 殉身于礼教束缚的妇女数字大 得惊人 , 创造了空前的记录。杜丽娘要实现 —33— 艺  术  百  家                        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正常的感情理想几乎没有现实的可能 , 她要 对付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汤显祖要把整个 由封建礼教网络着的黑暗现实作为杜丽娘要 反叛的对象。因为在那个时代杜丽娘把仇恨 倾泄在一个人或一种人身上是远远不够的 , 她要对付的是象大山一样沉重的整个封建势 力。她就是在这一张看不见的罗网中苦苦挣 扎。所以《牡丹亭》中汤显祖没有为杜丽娘 设置一个针锋相对的冲突对手。从表面看 , 杜丽娘的梦中之爱乃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 合 , 都不曾遇到父母亲的反对与干涉 , 然而 我们分明看到了构成戏剧冲突的个人与社会 之间的力量对比多么残酷。杜丽娘 , 一个大 家闺秀的娇女、小姐 , 是如何也冲撞不过这 道巨大的阻碍的。她所作的只是徒然的抗 争 , 她现实的结局只能是含恨而死。 在分析《牡丹亭》时 , 我们绝对不能忽 视汤显祖渗透其间的令人敬畏的道德勇气。 是他第一个肯定了人的自由生命欲望包括性 爱在内的人生欲求。在现代一般的社会观念 上 , 人们对男女相爱以“情爱”为先导已经 完全接受 , 而在明代严格的封建礼教社会中 要正视“情”之后更深一层的性爱 , 特别放 到女性心理天平上一个重要的位置 , 汤显祖 够伟大。把《牡丹亭》与《西厢记》、《红楼 梦》再作比较 , 可以看到 : 莺莺爱上张生 , 黛玉爱上宝玉 , 是先有“情”再有“欲”, 而杜丽娘爱上柳梦梅是先有“欲”再有 “情”, 她没有莺莺与张生一见钟情的幸运机 遇 , 更没有黛玉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情感历 程 , 她首先是难耐青春的寂寞心中自然涌起 少女对异性的渴求才与梦中的情人幽会 , 从 而缔结了生死爱情。《牡丹亭》在中国戏剧 史上第一次向世人昭示 : “欲”是“情”的 基础 , 是每一个生理健全的人应该得到合理 满足的生命冲动 , 它是美好而动人的。汤显 祖在《牡丹亭》题词里所说的杜丽娘“情不 知所起”, 指的正是被封建社会扭曲、挤压 的人的原始生命之欲的喷发状态 , 杜丽娘不 过是汤显祖笔下这种普遍人性欲望的承担 者。写到这里 , 人们都会想起《牡丹亭》在 当时社会上引起轰动的几个悲天悯人的故 事 : 娄江女子俞二娘日日捧读《牡丹亭》, 伤心成疾 , 年仅十七断肠而死 ; 杭州艺人商 小玲扮演杜丽娘 , 想到自身遭遇 , 哀不自 制 , 猝死舞台 ; 扬州少女冯小青在写下“冷 雨幽窗不可听 , 挑灯闲读《牡丹亭》, 世间 亦有痴于我 , 不独伤心是小青”的诗句后抑 郁而亡 , 足以说明该剧揭示的是一个时代的 悲剧。 人不能总是生活在梦幻的世界里 , 更何 况汤显祖在写临川四梦时早已过了做梦的年 龄 , 他是带着仕途的坎坷经历创作《牡丹 亭》的。当汤显祖将杜丽娘的故事拉回到俗 世 , 他实在是无法找到现实的方式来完成这 位少女的人生理想 , 不得不推出借用皇帝下 旨完婚的俗套。 《牡丹亭》的悲剧意识流露了汤显祖对 自由、生命的深层悲哀。 —43— 艺  术  百  家                        一九九八年第三期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_牡丹亭_的悲剧意识_兼论汤显祖的戏曲美学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