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辩手心得

2011-06-25 9页 doc 57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9444

暂无简介

举报
辩手心得袁丁辩论心语 不知道人是不是真的有前生后世,六道轮回;也不知道人的五官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感知。想来我妈妈的确是认为有的。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打小我妈训斥我最常用的一句话便是:“你前世一定是个哑巴,要不怎么这么多话?”而最令我感动的一句问候却是:“你的嘴巴跟着你累不累?”——老师就没有这么客气了,于是小学时几乎每学期的操行评语在“学习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之后总挂着一条“希今后遵守课堂纪律,不要随意讲话”的尾巴。好在我那时已经半明白半糊涂地读过了《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知道千百年前,咱这华夏大地上也曾出现过以三寸不烂...
辩手心得
袁丁辩论心语 不知道人是不是真的有前生后世,六道轮回;也不知道人的五官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感知。想来我妈妈的确是认为有的。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打小我妈训斥我最常用的一句话便是:“你前世一定是个哑巴,要不怎么这么多话?”而最令我感动的一句问候却是:“你的嘴巴跟着你累不累?”——老师就没有这么客气了,于是小学时几乎每学期的操行评语在“学习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之后总挂着一条“希今后遵守课堂纪律,不要随意讲话”的尾巴。好在我那时已经半明白半糊涂地读过了《东周列国志》和《三国演义》,知道千百年前,咱这华夏大地上也曾出现过以三寸不烂之舌挂相印、拒强敌、纵横捭阖、安邦定国的苏秦、张仪、诸葛孔明一号的人物,因而也不会因为被人批评患了“口舌多动症”就觉得还不懂伤害的心灵受伤;还未“开光”的颜面无光。甚至恰恰相反,倒催着我生出了几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灰飞烟灭”的非分之想 话虽如此,刚上中学时被问及爱好专长,我心中仍不免忐忑:球技精湛,琴声悠扬,舞姿曼妙都可称一技之长,至于说话,却谁人不会呢?不曾想公元一九九三年,狮城辩论名声鹊起,复旦四才子以能言善道饮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令无数少年学子尽折腰。想不到说话也能说出这般造化,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感天人、通古今。于是如久旱逢甘霖一般,我挺直腰板,扬眉吐气,大声宣告:“本人爱好(现在时)专长(将来时)是辩论!” 爱辩论当然要看辩论,看辩论当然是为了懂辩论。几年辩论看下来,我也自觉摸出了些门道。 辩论是什么?辩论当然是语言美的展示。从“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再到“如何永葆和平,让那口衔橄榄枝的白鸽自由飞翔,我们尚无良策;如何更好的保护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还知之不足;如何从根本上抑制人性的贪婪和自私,让真善美的甘露遍洒心田,我们仍在探求”,这些诗一般的话语怎不让我等观众热血沸腾、击节叫好? 辩论是什么?辩论当然是知识的较量。君不见辩手们在场上开口孔孟,闭口康德;唐诗宋词,挥洒自如,四书五经,信手拈来;《人口论》、《财富论》、《资本论》,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更是如数家珍——何止是胸中自有百万兵,简直是个个大脑里有一部不列颠百科全书,这又怎不叫我等门外汉五体投地,钦佩莫名? 辩论是什么?辩论当然是探讨真理的舞台。瞧瞧这些辩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不破不立还是不立不破”,多么严肃理性,事关人类之运命,社会之演进。瞧瞧这些评委:人人都顶着知名教授,资深学者的头衔,莫不是饱学鸿儒,人中龙凤。再瞧瞧这些辩手:正襟危坐于辩台之后,发言时慷慨激昂,沉默时若有所思;维护己方观点斩钉截铁,反驳对方立场痛心疾首——一位知名辩手不是有如是评价吗?叫做“以学心听,以公心辩”。这派头、这架势,无不在昭示人们,这可不是菜场小贩的讨价还价,而是崇高、庄重的真理之辩呀! 正当我津津乐道于辩论,孜孜以求于舌战之时,实在没想到与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竟会来得这么恰到好处。我就读的中学为了参加当地电视台的一次节目,居然也要举行辩论赛了!我兴冲冲地报了名,兴冲冲地参加了比赛,甚至还兴冲冲的作为学校的代去电视台录了节目。现在回想起来,那次比赛就像一场闹剧,我们抽到的辩题立场是“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一个绝对的谬论,而且最后主持人竟宣布双方平手,不分胜负!不过当时我倒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准备了一番。只是越准备就越觉得泄气——为什么这辩论和我想的大不一样呢?分明是一句没有道理的话,还要强词夺理,卖力支持。结果在辩场上我只有硬着头皮,不理睬对方任何问题,只自顾自的用从电视上偷学来的三脚猫的功夫,满嘴名人名言,成语俗话,比喻笑话一个一个往外扔。不料效果还不错,对手被砸得昏头昏脑不说,观众也有不少被唬得呼啦啦鼓掌,甚至还有人赞我口才出众。但我却是彻底糊涂了。辩论究竟是什么呢?难道言不由衷,胡搅蛮缠,巧言令色也是辩论的应有之意?“也许是这种比赛水平太低吧?”我对自己解释说,不过也只能这么解释了。好在不久以后我就面临每个中国中学生的生死关头——高考了,正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扎进题海里。心下一横,便把这剪不断,理还乱的辩论疑问扔到了爪哇国。然而辩论却更像一只没断线的风筝,你以为已经飞到了九重天外,心弦一动,它便又晃晃悠悠回到了眼前。九七年盛夏,正顶着火炉城武汉赫赫有名的毒日头参加大学新生军训的我,从校园广播里听到了一则新闻:本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辩题是“真理是否越辩越明”,马来亚大学胜出。说句实话,让我吃惊的并非是首都师范大学的落败,而是马大的立场是反方!辩来辩去,真理居然不会越辩越明!?我一时间真怀疑是不是天气太热烧坏了我的脑子。对真理之辩的执著使我一直认定辩论中只有真正掌握了真理的一方才会最终取胜。那么真理不会越辩越明就应该是由这场辩论辩出来的真理——可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眼瞅着面前的问号越来越大,也许是年轻人常有的好胜与执拗使然,我对辩论的热情,竟也如突然打开了气筏的煤气灶,“轰”的一声再次燃烧了起来。一俟军训结束,我便诚惶诚恐的寻到几位大学里的辩坛前辈求教。前辈果然是前辈,一席话说的黄毛小子茅塞顿开:辩论谁说是辩真理,辩论就是比试语言技巧。至于辩赛中的知识储备嘛,倒是货真价实,不过都是快餐式的,只求场上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原来如此! 再回家翻出录像带细细咂摸,还真又有不少新发现。原来国际大赛的冠军也对对手的问题充耳不闻,何尝“以学心听”?原来偶像们在赛场上也无中生有,李代桃僵,何来“以公心辩”?原来他们看似急中生智,口若悬河的佳句警语也都明摆着是有备而来;原来他们高声吟哦陈辞时语调的微微颤抖并非全是为真理高歌时的不能自已,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紧张与焦躁以及面对镜头时的胆怯。而当马大的二辩在辩论中开诚布公地宣称:“我方四位辩手从不认为IQ比EQ价更高,我方四位辩手也不认为先天遗传比后天环境更重要”(“IQ比EQ价更高”,“先天遗传比后天环境更重要”是马大初赛和半决赛的辩题立场A)时,谁又能否认他们说的才是每位辩手心中想说而一直没能说出口的话呢?所谓真理之辩其实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原来辩论语言之美只是一种浓妆艳抹的雕饰;;原来真理之辩只是为争个输赢胜负而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原来辩论与宇宙人生并无多大干系;原来辩论只是一场即时表演,只是一场“电视语言秀”,只要在30分钟里能引得评委几句廉价的赞扬,能逗得观众一些不明就里的热闹掌声,便可以大功告成,辩史留名;原来辩论就像是口香糖,初入口时一片芬芳,嚼来嚼去时间长了不但味道丢了,一不留神儿牙倒疼了——原来我这才明白辩论是什么;原来想不到中学时那次自己颇多不解的辩论实践却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歪打正着。真是“知难行易”呀! 既然“行易”,当然应当大行特行一番了!正巧一则院辩论队招募队员的海报从天而降。只记得当时颇有些技痒难耐、兴奋莫名的我瞪着那张墨迹未干的海报,脑海里一直回旋着这样两句话,一句是中国的:“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是外国的:“芝麻,开门吧!”——只是没想到门是开了,却是“一入侯门深似海”,从院赛到校赛,从地区比赛到全国比赛,直到国际大赛,我楞是在这辩海里扑腾了整四年! 但是四年时光,留给我的,除了三四座奖杯,五六张照片之外,难道真的就只剩一团嚼烂了的口香糖吗? 也许是吧,再看看自己的比赛,总会有极多极多的纰漏、极多极多的缺憾呈现在眼前,实在是惨不忍睹,还是关上电视睡觉去吧!然而也许又不是,否则心里为什么还是迟迟抹不去辩台上的指点江山,训练时的联席夜话;抹不去教练的谆谆训导和对手的咄咄逼人? 难道我对辩论的认识又错了吗? 不,没错,只是,也没有全对——有点像辩论的话了吧?没办法,辩论综合症的体现! 原来辩论语言之美的确是一种浓妆艳抹的雕饰。然而这并不能说明辩论就是丑的。谁又能说浓妆艳抹不是一种美呢?我们看见朴素淡雅的农家院落会有美的感受,而雕梁画栋的帝王宫殿又何尝不能给我们美的震撼。这个世界需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简单,却也不能缺少“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的繁复。更何况辩论是语言的表演,以听觉刺激受众,当然要求多用铺排、修辞以增铿锵、以张气势,如汉赋恣肆汪洋,如宋词错落有致。而当这一切又都是出自辩手在台下的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时,我们就更无理由将它们目之为庸俗与浮华了。美与丑,本来差别只在一个“情”字:辩中有情,虽刻意雕饰也能出华彩篇章;辩中无情,则明白简短恐怕也只能成为粗疏鄙陋原来辩论学识的较量的确有生吞活剥的背诵。然而这也不能说明辩论就是假的。哪一门学问的累积不是由生吞活剥的背诵开始的呢?且不论古人幼年启蒙,靠的是背《百家姓》、《千字文》;且不论当代学子求知,往往也要背圆周率、周期表,单单就辩场上的种种辩题而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到个人婚姻,大到社会变迁,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辩手又非前知五千年,后晓一万载的神仙,要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将辩题涉及的领域一扫而光,还要融会贯通,只能是“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实不能也”。于是只有先蜻蜓点水,死记硬背一番。但是人不是机器,无论是生吞活剥还是细嚼慢咽,吃下去的东西都不免要消化。而只要消化了,别人的东西也就成了自己的。这也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道理。也许辩手在比赛时的话语(尤其是专业性知识)大多都不是自己的独立见解,然而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前人的发现也不可不谓是一种成功,因为辩论毕竟不是做。至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这些似乎已有让人生厌之势的辩论必备之物,其实只要不是为了炫耀和卖弄,真能仔细体会涵泳,诵读诵读对于自己的见识修养也是善莫大焉的。其实真与假,恐怕差别也只在一个“心”字:用心去论,则背诵也能由生吞活剥而入游刃有余,背出真才实学来;反之,就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再振振有词的宏篇大论也不过是狐假虎威,装腔作势。 原来辩论也只是为争个输赢胜负而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我们也不能说辩论技巧就是恶的。既然辩论是一种竞赛模式,那么争强好胜乃天经地义,在规则允许内无所不用其极又有何不妥?论辩双方立场都具有片面性,辩手在场上作的就是要在指出对方荒谬的同时掩护自己的弱点。于是攻击时危言耸听,防守时文过饰非自然在所难免;于是双方在论辩交锋时“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刻意回避对手一些直击要害的问题也就成了战术必要;于是双方在破题立论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有意在文字上云遮雾绕,偷换命题也就成了战略安排。总有人用“唇枪舌剑”这等弥漫着兵戈之气的词语来形容辩论赛。如果真的辩场如战场,那么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 辩论斗智使诈,实在无可厚非。如果真有人在辩场上老老实实的接纳对手观点的合理之处,坦承己方的片面极端,那无疑是把辩论当作了讨论,就好像扛着仁义大旗上阵的宋襄公,人是好人,只可惜表错了情,入错了行。而这般温良恭俭让的辩论赛想来也不会有多高收视率。辩论中的善与恶的区别,其实只在于是否有“节”,这“节”就是辩论赛的种种规则。只要小心别把赛场上的辩驳当作了谩骂,把赛场下的亲善做成了“猫腻”,耍小聪明没了“节”,出了格;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之下辩手们是尽可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不是说辩论是智慧的较量吗? 原来辩论真的与宇宙人生并无多大关系——至少从结果来看是这样。当辩论曲终人散,地球不会停止转动,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人们还是在按部就班的生活。善男信女不会因为“人性本恶”就灰心丧气,邪奸大恶也不会因为“人性本善”就放下屠刀;哲人不会因为“知难行易”就在享受生命的同时放弃对生命本质的追寻,探险家也不会因为“知易行难”就躲在阁楼里翻地图而不再扬帆远航;黄金分割率不会因为“美是主观感受”就被美学扫地出门,“情人眼里出西施”也不会因为“美是客观存在”就成为痴人说梦;辩论不会因为“真理越辩越明”就被世人奉为无尚威权,辩手也大可不必因为“真理不会越辩越明”就要回家买红薯。然而就如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人类还是要思考一样,宇宙人生也许不会因辩论而改变,但我们对它们的辩论还将继续下去。“男人女人谁更需要关怀”的论辩使我们理解两性的和谐对社会多么重要;“城市交通问题主要是设施问题还是管理问题”的论辩使我们看到解决都市繁华背后愈演愈烈的路车矛盾的紧迫,“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并行”的论辩使我们认识人类在自身和自然间的痛苦抉择,“应不应以成败论英雄”的论辩使我们质疑当今这个物质化的世界中“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贞还是顽固。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因为它不是真理,辩论的过程才重要,因为它能使我们接近真理——虽然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真理。而尤其当辩论逼着我这样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去了解,去学习,去思考平常想都不会去想半秒钟的环保问题、世贸问题乃至克隆问题的时候,辩论才更显出它的效用:至少一个辩手不会因学理工而不知道汤因比,不会因学文史而没听过凯恩斯。辩论使人抛弃惰性,开放头脑,接受信息,重构新知。辩论也许不会更改宇宙人生,但能使你眼中的宇宙人生更大,更广阔!原来辩论的确是一场即时表演,只是要在30分钟里能引得评委几句即便是廉价的赞扬,能逗得观众一些纵然是不明就里的热闹掌声,却也决非易事。要动情才能有美的语言感染观众,要用心才会有真的学识说服评委,要有节才具有善的风度展现于荧屏之上。要达到这些目标,虽谈不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扎扎实实几个月训练的功夫恐怕还是不得不花的。这一点诸位辩坛前辈多有专著,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原来辩论也的确是一种“电视语言秀”,然而它又是充满了文化意味,别具一格的一种“秀”。假如辩论丧失了对宇宙人生,对社会大众的关切,它就什么都不是了。不信您随便找几位侃爷,在大街上围个圈,就“明儿早吃炸酱面还是吃油条稀饭”搓搓牙花子、套套词儿,秀的起来吗?——就算能秀,大概也只能算是情景喜剧而不是辩论会了。其实观众们看辩论节目,为辩论鼓掌,替辩论捧场,为的也不是来瞧瞧大学生掐架,听听大学生讲笑话,多半也是为了从中长些见识,开些眼界——这也是观众对辩论基本的要求吧! 原来辩论的确是口香糖,嚼来嚼去糖也就没什么味道了,自然要吐掉;然而香味却是已经印在了味蕾里,叫人常常思念,不忍割舍——否则大家为何吃完了以后还要吃呢?吸引人的不是糖本身,而是它那诱人的芬芳。辩论也是一样。这香味就来自于辩论的真、善、美;来自于辩论对世界,对大众的关注;来自于辩论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启人心智的文化功用。 辩论究竟是什么?辩论其实就是一种有规则的比赛,正如足球一样。不要将它拔高,也不要将它压低:别把辩论看作是发现、检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途径,那就象是把足球当作国富民强的支柱一样荒谬;也别把辩论看作没有任何意义的空耍嘴皮子,那就象是把足球说成是二十二个大小伙子争着把一充足了气的皮囊踹进一张挂在方框上的破渔网里一样可笑;别要求辩论全是灵机一动的急智,作为带表演性质的比赛,辩手有备而来在所难免,就像足球高手在球场上的神来之笔,又有多少不是早已在场下反复练习的结果?也别要求辩论得堂堂正正,大开大阖,既然要分个高下胜负,难免会利用规则来几个阴谋诡计,正如足球场上禁区内的假摔,领先时的倒脚,甚至马拉多纳那著名的“上帝之手”,这种种小动作不也为比赛增添了趣味和吸引力吗?辩论就是“game”,就是游戏,就像足球游戏一样:辩论比试、展现的,是语言的优美和智慧的灵光,正如足球场上较量的是脚法的娴熟和头脑的清晰。人们出于对速度和力量的崇拜而爱足球,同样人们出于对口才和智慧的追求而爱辩论;只要速度和力量还能折射出真、善、美,足球和足球文化就不会消亡,同样只要口才和智慧还能体现出真、善、美,辩论和辩论文化就不会消失! 独孤九辩心得 本文集合了我六年来开展辩论赛和辩论指导活动的心得感悟,力求将自己所喜好的辩论方式和所信仰的辩论理念通过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辩论爱好者。但一方面个人水准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一千个辩手心中对辩论有一千种认识,所以本文观点只可参考,不能生搬硬套,我的主旨也只是希望能给广大辩论爱好者起一个借鉴的作用,如果反而僵化了读者的思维,那我就罪孽深重了。 我们就先从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来了解一下辩论赛。 一、辩论赛是什么 有人说辩论赛是秀口才,有人说辩论赛是为真理而辩,我个人认为,辩论赛既没有前者那么浅显,也没有后者那么沉重。我的观点是,学生辩论赛是一场训练,不仅仅是表达的训练,而是从拿到一个问题,到搜集信息,到研究分析问题,到最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有效表达的一系列训练过程。整个辩论赛过程中,这个流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次次不断的循环往复。从赛前的准备,到比赛中与对方对辩过程中都会经历这样一个不断出现新问题,然后搜集信息,进而分析判断,再进行有效表达的过程。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事实上也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所以凡是经过正确的辩论赛训练的同学通常都会不仅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力,同时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和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 二、辩论赛比的是什么 从上一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出,辩论赛比的绝对不只是谁反应更快或口齿伶俐。一般认为辩论赛比的是看谁概念界定更准确,逻辑更严谨,表达更生动,价值更高等等,其实这些只是方法上的说法,从根本的目的来说,辩论赛比的其实就是“说服”,辩论赛的说服对象不是对方,而是台下的观众和评委。其实正是从长期的辩论实践中我们发现,准确的概念界定,严谨的逻辑,生动的表达,更高的价值往往能够更有效说服观众和评委,所以这些才成了我们追求的目标。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从根本上讲,通过逻辑说服和通过情感说服并没有谁优谁劣之分,只是根据不同辩手和不同队伍的风格特点,各自有各自的选择罢了。 通过以上两点的叙述,我的辩论核心理念就是,辩论赛应该是一项实用性很高的训练项目,所以我反对所有只能在辩论场上使用的技术,我希望辩手能够从辩论赛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比赛带来的甜酸苦辣,而是一笔能够获益终生的财富。 三、辩论的基本方法 了解了什么是辩论赛以后,我们就可以来讨论怎么玩辩论赛了,郭宇宽师兄把辩论的方法概括为四招,分别是下定义,追问逻辑,搜集论据,提升价值。这点应该也是广大辩论爱好者的共识,我们就来逐一介绍一下。 1、 下定义:讨论任何一个问题,先要搞清楚讨论的是什么,就好像我们讨论辩论的问题,一上来我们就先要了解辩论是怎么一回事,一般而言,对问题的定义是讨论的前提,如果讨论问题的双方连基本定义都不一样,那么之后的讨论就完全没有意义了,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学生辩论赛中,双方往往是在概念定义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辩论,或者是整场比赛都在进行概念定义的纠缠。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出题者的问题,很多辩题的概念出的比较空泛,给了双方比较大的想象空间,从而导致双方基本定义的不同。另一个问题就是有些队伍会对定义做过度的斟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抠定义”比如看过一个比赛题目是“大人不计小人过”一方定义说,过是小错,错是大错,今天辩题中的过是非原则性的小错误。这样的辩论就容易陷入诡辩的误区,是我所不提倡的。下定义的原则最基本的就是约定俗成,也就是我们讲的常识,一方下一个让我听着很别扭的定义,从我的感受来说,这往往不是严谨,而是显得抬杠,郭宇宽师兄举过一个例子,说他到饭店去跟服务员说“给我一杯水”结果那个服务员从厕所倒了一杯水来,这确实也是水,但语境很明确表示要的是一杯用来喝的水,这就不叫严谨,就是抬杠了。 2、 追问逻辑:几乎所有的辩手都知道逻辑有多重要,但真正能把逻辑玩顺溜的却没有多少,也有朋友在训练队伍时要求辩手的陈词每个单句前后都要能用因为所以连接起来,我是没有做过这样的训练,想来应该也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对于逻辑的训练主要是两个目标,一是要能识别对方的逻辑错误,二是要避免自己犯逻辑错误。下面列举几种辩论新人常容易犯的错误。(1)缺失性比较:很多辩题的模式是:对于C而言,A与B哪个更重要。很多新人的比较方式是“如果没有A会如何如何,所以A比B更重要”事实上,这个类型的辩题A与B往往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对方也可以说“如果没有B会如何如何,所以B比A更重要”当然,这样的论证都是无效的,因为从这个层面来讲,A和B都是必要条件,无从比较出哪个更重要。(2)虚设前提:比如“网络虚拟出轨是不是不忠的表现”正方把网络虚拟出轨定义为出轨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出轨是不忠的表现,所以网络虚拟出轨也是不忠的表现。但这里网络虚拟出轨到底是不是属于出轨,本身是一个有待证明的问题,而正方把它作为论证的前提,就犯了虚设前提的错误。(3)变量不统一:有人说中国大跃进没有错,当时饿死人是因为没有推广使用化肥,而改革开放后也不是因为政策好,而是中国推广使用化肥所以不会饿死人。这里的论证就犯了变量不统一的错误,由于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差异不仅表现为是否使用化肥,同时还表现为政策的不同,所以不能论证出是化肥的使用解决了中国温饱问题。 3、 搜集论据:这是最枯燥最繁琐,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是否能找到权威的,与本方观点贴合度高的论据很多时候能决定一场比赛的胜负,但是大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论据本身不能证明观点,论据需要与逻辑论证组合起来才能进行有效证明,所以在搜集论据的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出现上述的三大逻辑错误。掌握较高的论据搜集能力,不仅对辩论,对以后任何的学习和研究工作都是极有帮助的。 4、 价值提升:之前就有讲过,辩论赛比的东西说到底就是说服,不同的说服方法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有些时候即便逻辑比较薄弱,但上佳的价值或动人的真情实感也能够打动观众和评委,让他们站在你这一边。对于价值提升,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就是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讲述这个观点的目的和意义,做价值最忌讳假大空,永远记住,想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一个好的价值提升能起到力挽狂澜的效果。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就是当年的马丁?路德金,跟阿拉巴马州州长的关于要不要保留种族隔离的这样一场辩论,这个阿拉巴马州州长的辩论训练也非常好,这个马丁?路德金的辩论 训练也非常好,两个人都是著名的辩手,阿拉巴马州的州长提出了一个非常雄辩的理论,说取消种族隔离制度会带来社会治安的恶化,我们阿拉巴马州他结合实证的调查,有数据说话,有论据说话,我们阿拉巴马州就是坚持种族隔离制度,所以我们阿拉巴马州的治安是我们美国最好的,这个在当时是事实。举出一个最直观的例子,他说,你们在纽约的街头,年轻的女孩子敢晚上11点以后上街吗?不敢!在阿拉巴马州,任何妇女晚上在街上走没有任何危险感,我们阿拉巴马州社会治安没有问题。你看他的这个话啊,定义很清楚,种族隔离制谁都知道啊,逻辑三段论非常完整,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要安定团结,我们阿拉巴马州因为坚持了种族隔离制度,所以我们阿拉巴马州治安特别好,特别安定团结,而且有事实数据支持,确实阿拉巴马州犯罪率很低。我们中国人一看这人太能辩了,马丁?路 德金认输算了,那马丁?路德金不认输,马丁?路德金的雄辩体现在,在这个问题上,我不站在这些数据和事实层面跟你辩论,我是在价值层面对你的观点进行挑战和让社会明白,马丁?路德金提出这个人人平等是宪法的承诺,所有的人are created equal。这个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不证自明的,self-evident,这是根本都不需要你用那些论据来论证的,它就是这样,因为我们相信它是这样,一旦在这个层面唤起人内心的那种信念,最后历史回过头来看,当时当发出这种观点以后,阿拉巴马州州长招架不住了,他虽然前面的定义事实逻辑都没有问题,但他的价值层面站不住脚,在他的看来,好像我们整个社会好像我们追求的就是一个和谐安定团结。这是一个社会犯罪率低,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人我们更高的精神需要是一种对人的尊重,那这个价值观有很多时候啊,我们可以用品味来区别。但是,往往不能用道义和逻辑来说清。但并不是说这些问题就完全不能辩,他指的是这种辩论不能完全以逻辑来概括,但这可以是一种启发,唤起人内心的一种感受,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相通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也许过去你的一部分良知感受被屏蔽了,并没有意识到,比如说有一个白人觉得黑人应该被隔离的时候,他当时并不是说这个白人是一个坏人,而是说他的内心没有被启发。他觉得黑人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人,他也知道说上帝要求人人平等,但是人人不包括黑人,因为他们和我们是不一样的种族。当他被启发,《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写的,他笔下的主人公近距离接触黑人,他发现,哇,原来黑人也和我们有一样的情感。他也会哭泣,他也会流血,他也有爱,突然发现他和我们是一样的,这时候你内心的那种感受就被唤醒了。 四、辩论心得 对于每个辩手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辩论实践总是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接下来就主要谈一谈我的辩论心得。 1、 概念与标准 平时和朋友开玩笑说,怎么看一个辩手是不是入门,就看他会不会说两个词,一个是偷换概念,另一个是比较标准,这虽然是玩笑话,但也客观反应出了概念和标准对于初学者的重要意义。 稍微接受过一点点辩论训练的同学都知道,在开篇陈词的开头要先“开宗明义,正本清源”来界定概念,然后公式一般地说一句“一个比较性的辩题需要一个比较的标准”,但是大多数辩手恐怕都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么一件事情,概念和标准到底有什么用。 从 某种意义上说概念和标准是一个辩题能辩的基础。对于一个辩题的正反两方来说,他们有接近70%的可能性对辩题的概念界定是不同的,另外接近30%的可能性则是对于比较的标准界定不同。概念和标准都一样还能辩得起来的,至少我是没有见过。我们习惯上把概念和标准的界定称为一个立论的前提,通过我刚才的介绍大家就明白了,绝大多数的辩论赛,他们吵得很欢,基本都是因为他们的前提不同,从自己的前提推到自己的结论这个部分出差错的很少,(原因我稍后会解释)所谓的反驳的基本原理都是拿自己的前提却用对方的逻辑去推演,从而导出谬误,进而证明对方的逻辑是荒谬的,其实荒谬的不是对方的逻辑,而是双方前提的差异,高手对这点心知肚明,因此可以攻防游刃有余,而新手则攻击生硬,防守更加底气不足。 既然概念和标准如此重要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要忙不迭 地去界定概念和标准了。如果说概念还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寻求一个相对客观的统一,那标准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主观的选择了,选择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有利性与合理性的统一。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个辩题是“学生参加辩论赛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么双方可能会是这样的标准:正方认为利弊标准应该是是 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反方则认为利弊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双方的标准都是有利于本方论述并且合理的,如果反方把标准界定为是否有利于学生口才的锻炼,那么当然同样有利于论述,但合理性就要大打折扣了。正是由于双方界定标准总是尽可能有利于本方论述的,所以基于对方的标准,对方的论述往往是水到渠成的,因此一个高明的反驳者此时关注的就不应该是对方论述的那个逻辑推演,而是要攻击对方标准的合理性,或者是用本方的标准去换掉对方的标准,相反的,作为防守方,防守的重点也就是要死守住自己的标准,通过详尽的论述来告诉大家,本方的标准是合理的。 2、 条理与层次 第一次让小朋友写立论总是会有千般万般的不满意,其实问题无非两个,一是没有条理,二是没有层次,这一章节主要就是讲陈词的结构问题。初学者写的立论陈词稿总是一大团的东西,里面理论夹杂着事例,事例后面还穿插着评述,总之是看着很纠结,于是作为学长也好,作为教练也好,一般会让初学者去看一些经典的立论稿,看别人写立论的格式。初学者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不是所有的立论都千篇一律了么?其实这是一种需要。 我们看奥运会田径比赛,不管是哪个项目,运动员们所采用的姿势往往都是很接近的,为什么?就是因为长期经验告诉他们这样的姿势是最有利于创造好成绩的,同样的道理,陈词的“标准化”也是为了达到最好的信息传达效果,最大程度上保证条理和层次。 陈 词的结构一般包括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所谓横向结构是指每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是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来进行考量,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有些初学者会把“从个人角度、从国家角度、从全人类角度”这样的结构误以为是纵向结构,其实这还是横向结构。而所谓纵向结构是指各个分论点之间存在递进或者递退的逻辑关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递退的运用要更广泛,最经典的案例,当属胡渐彪金钱不是万恶之源的总结陈词,同时这种结构也是我个人最喜欢最常用的立论结构。 初学者和大型重要比赛往往会选择横向结构,因为横向结构好操作,观众也好理解,但缺陷是这样的结构很难体现出立论的深度。相比之下纵向结构对辩手的能力要求更高,特别是对于陈词者的陈词能力,要把不同逻辑层次交待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纵向结构确实能够更好的体现立论的思维深度,建议初学者可以更多采用横向结构,而有了足够的经验以后可以更多尝试纵向结构。 3、 事实与雄辩 的时候一直听到一句很无敌的话叫做事实胜于雄辩,当时虽然不知道怎么反驳,但隐约觉得很奇怪,如果事实胜于雄辩了,那还要辩论干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打的辩论赛越多就越会明白,真正能够直接论证观点几乎是没有的,事实最多只能作为一种佐证,其本身是不可能作为论证主体的。现在很多新辩手很喜欢举例子,也很怕对方举例子,说到底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从事例到结论中间还有很大的逻辑空间的,不仅是事例,理论同样是这样,恐怕所有的高中生辩手都会用马克思内因决定外因论,从而论述自律比他律更重要的,但问题在于马克思老爷子有没有说过内因就比外因更重要了呢?为什么A决定了B,A就比B 更重要?在高中生比赛中很少能听到这样的质疑。事实上,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那个理论的结论,而是他得出结论的论证思路,这才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而作为防守方,也可以从当时研究理论的条件与现实条件的差异着手来破解对方理论论证的攻势。 从事例论据来看,一般包括数据和新闻事件等,首先新 闻事件是不能起到比较的作用的,它最多能够说明利的方面或者弊的方面,它本身是无法进行利弊比较的。数据有时候能够进行比较,但是数据的问题在于受到数据采集样本、处理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曾经有个辩题是央视春晚好看还是不好看,正方举出了央视春晚收视率高的数据,反方当即指出这个收视率的计算方式是只要频道停留在春晚节目过,就算春晚的一个收视点,这样的计算方法是不科学的,这样的反驳就会显得很有力很出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用理论或者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述的,同样的例子,对于双方都是机会均等的,高明的辩手往往可以利用对方的论据来反证本方的观点,所以大家在使用各种例证的时候请务必慎之又慎,同时也要关注利用对方例证的方法和技巧。 4、 承认与否认 每次讲到这个话题,我总会以高中时候一个趣闻作为开头,话说高中辩论赛的时候,有一同学一时激动,把自己的立场给说反了,把利大于弊说成了弊大于利,全场愕然,结果对方更激动,站起来就说,不对啊对方辩友。。。全场晕倒。。。 谁 都知道辩论要去反驳对方观点,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要反驳对方,于是就会出现为反驳而反驳,为否认而否认的问题,其实,反驳的目的在于反过来论证本方的观点,我们看到很多高手之间的对决看似也是就事例打事例,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他们往往都是在用本方的逻辑体系来反驳对方的逻辑体系,也只有这样系统性的对抗才打得出真正的火花嘛,所以我一贯倡导,不是体现对方论证逻辑的问题可以不回答就不回答,体现对方论证逻辑的问题,就应该用体现本方论证逻辑的方式来进行回答。具体方法和案例在中级篇里再做介绍。 在实战过程中,特别是在攻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方不管什么问题通通不同意或者通通想 方设法回避的现象,这当然是一种很保险的做法,也有些教练会告诫辩手万万不可承认对方的问题,这种做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固然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势,但对于辩手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我认为辩手不能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从我自己曾经当二三辩时的经验来看,攻辩手设计攻辩问题总是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不会一上来就放杀招,通常是先问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然后试图在不知不觉中偷换掉某个概念或者模糊某层逻辑关系,给答辩者仿佛自相矛盾的感觉,从而从中获利。一般前几次使用效果都会不错,当和一个对手交手过几次以后,当对方摸清了我的攻辩习惯,那么我的攻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也反过来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所谓打不破的攻辩陷进的,而打破攻辩陷进的最好方式也不是一味否认问题,而是找出那个偷换概念或者模糊逻辑的关键点,并把它给抓出来,要做到这一点,一则当然是经验,二则是对自己的立论非常清楚熟悉,以及对本方立论与对方立论的根本矛盾点也非常清楚,从我自己的答辩经验来看,只要在对方提问的时候知道对方提问的意图,那就没有打不破的道理,那么在了解对方攻击意图的情况下,将计就计的承认一些常识问题既不违背常理,又显得很有大将分度,何乐而不为呢?大家必须要记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承认常识问题都是不会错的,对方从你的常识问题的回答能够推导出他的结论就说明他一定是用了某种诡辩,只要把这个抓出来就能大获全胜。 五、团队架构 辩论赛是一项团队活动,在辩论赛中,一个队的队友之间,或者是不同队的对手之间往往都会结下很深的友谊,这也是辩论赛的一大魅力,而辩论队这个团队的架构也是一个值得一说的话题。由于赛制的关系,每个辩位的辩手职能都不尽相同,所以并不是简单的挑选四个个人能力最强的辩手就能组成一支最强的队伍,辩论队同样存在着所谓的化学反应,好的人员配置能最大程度发挥辩论队的战斗力。 一辩:一辩应当具备最强的陈述表达能力和冷静的思维状态。一份好的一辩陈词不仅要看着条理性很强,还要听着也条理性很强,这就有赖于一辩文字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了,一辩一般语速适中,语调缓和,让人听着悦耳为宜,同时一辩在自由辩论中一般不会是主要火力点,但一辩并非只要做自由辩论的看客就行了,一辩应当始终保持冷静的思维状态,根据赛前制定的自由辩论战术引导全队按照既定战术执行。 二、三辩:在现在流行的攻辩赛制中,二三辩在职能上并没有多少差别,所以就放在一起分析了。二三辩一般具有很强的即兴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根据不同辩手的类型,有的气势压迫感强,而有的则显得诙谐幽默,除了上述要求外,区分一个一流二三辩和二流二三辩的分界线就在于是否具有明确的战术意识。一般的二三辩只能做到根据对方的提问或回答见招拆招,而高明的二三辩则能按照本方的立论体系和战术规划来组织更有效的攻防。 四辩:一般来说,四辩是一支队伍中个人能力最强的辩手,具有最出色的大局观和语言表现力,如果说二三辩属于重型战术火炮,那么四辩就应当是精确制导的战略杀伤武器。一个四辩的核心价值就是要能归纳总结出双方整场比赛最重要的分歧点,并从这个根本点上瓦解对方的攻防体系,同时用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来感染或感动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和评委。 陪练:通常一支队伍不会正好只有四个人,所以总是会有辩手不能上场比赛,只能参与赛前的准备,并为上场队员进行模拟陪练。对于这些同学我们要报以最高的敬意,特别是每一支成功的队伍,背后都会有一支默默无闻却见兢兢业业的陪练团队。而作为陪练队员也并非完全没有学习价值。事实上,陪练队员与正式队员在成长性上的差别仅仅是一个在公开场合表达机会的差别,其他的在分析问题,资料收集,论证表达方面的训练都是一样的,如果能够认清辩论赛本身就是一场训练,那么也就不会太执着于是在场上训练还是在场下训练了。 六、新人养成 没有谁一出生就会打辩论的,也没有谁一上手就能成为辩论高手的,任何一个辩论高手的养成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以后才逐渐成为我们所仰慕的高手的。虽说每一个辩手都有适合自己的辩论发展模式,但在最早期,应该还是有些定法可循的。 1、 初识辩论:与辩论的第一次相识可能是因为偶然看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也可能是学院或老师布置的一次比赛任务,正好落在了你的头上,不管怎么样,既然要参与辩论赛,首先还是要对辩论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到网上看上几场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比赛录像,或许一时半会儿还看不出什么门道,甚至被双方说的云里雾里,但至少知道辩论赛场上大概是个什么情形。 2、 认识辩论:对辩论有了最基本的感性认识之后就可以去进一步了解辩论了,这时就会有大量辩论方面的文章可以供大家参阅,本文也属于这一类的文章,在华语辩论网和争鸣口才网这两个当今最大的辩论网站上有大量的此类文章可以为广大新人答疑解惑。 3、 再识辩论:看过理论之后可能还是觉得一知半解,这时再回过头去看之前看过的那些著名比赛,就会比第一次看更有感觉,会看得出,这个辩手这里用了什么技巧,这个立论是用了什么模式等等,当看到了那些名辩手是如何在实战中运用那些理论性的东西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第四步了。 4、 实践辩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就摸索着开始辩论实践吧,记得在刚刚开始辩论的时候就要强迫自己按照常规的理论和方法一板一眼的来,或许你会觉得很别扭,也会觉得比较麻烦,但在前期养成良好的辩论习惯,对于辩论能力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比赛中要有意识地去运用学到的各种技战术,虽然可能在开始的时候运用的还很生涩,但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渐渐娴熟。 5、 反思辩论:其实不只是辩论,任何一项东西的学习都需要时时反思,每一次实践的价值不仅表现为实践本身,更是为你增加了一个反思的素材,回顾自己在整个比赛流程中的表现,归纳出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已经看过好多遍的理论或录像,我相信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也只有不断经历实践和反思的循环,一个辩手才能真正获得最长足的进步。
/
本文档为【辩手心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