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应用儿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2011-06-18 9页 pdf 89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2451

暂无简介

举报
应用儿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60 文 摘 P E D I A T R I C S 文 摘 应用儿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预测成人血脂异常和其他心血管危险 因素: Bogalusa心脏研究 Sathanur R. Srinivasan, PhDa, Maria G. Frontini, PhDb, Jihua Xu, MDa and Gerald S. Berenson, MDa aTulane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Tulane ...
应用儿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60 文 摘 P E D I A T R I C S 文 摘 应用儿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预测成人血脂异常和其他心血管危险 因素: Bogalusa心脏研究 Sathanur R. Srinivasan, PhDa, Maria G. Frontini, PhDb, Jihua Xu, MDa and Gerald S. Berenson, MDa aTulane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Tulane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Center, New Orleans, Louisiana b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Eastern Virginia Medical School, Norfolk, Virginia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预 测成人血脂异常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作用。 方法 本纵向队列研究共纳入受试者 1 163例, 黑 种人占 30.1%, 女性占 55.4%。 他们均于儿童期 5~ 14岁及成人期 27岁参加Bogalusa心脏研究。 结果 儿童期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一样是预测成人血脂水平的最好指标; 另一个预测指标是自儿童期至成人期的BMI变化值。 并且,与年龄、种族和性别特异有关的非高密度脂 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儿童期25%高值水平的发 生成人期血脂异常可能性分别为25%低值水平的4.5 倍和 3.5倍, 与 27岁以后的基础 BMI及 BMI变化 值无关。 儿童期两种血脂测值的高危状态和可接受 危险状态明显与成人期肥胖增加、 低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关,只有儿童期非高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的高危状态与成人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的升高、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 (临界性) 有关。 结论 儿童期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的异常水平随时间持续存在, 能很好预测成 人期血脂异常,而且还与非血脂性心血管危险有关。 关键词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non-high-density li- poprotein cholestero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den- 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儿童期 (childhood); 成 人期 (adulthood); 追踪 (tracking); 冠状动脉疾病危 险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 (刘芳 译 桂永浩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201–206】 叶酸和维生素 B6可快速恢复 1型糖 尿病儿童的血管内皮功能 Karen E. MacKenzie, MBChB, FRACPa,b, Esko J. Wiltshire, MD, FRACPc, Roger Gent, DMUd, Craig Hirte, BSc(Hons)e, Lino Piotto, DMUd and Jennifer J. Couper, MD, FRACPa,b aDepartment of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 dDepartment of Paediatric Ultrasonography ePublic Health Research Unit, Children, Youth, and Women's Health Service, Adelaide, Australia b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University of Adelaide, Adelaide, Australia c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Well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s, Wellington, New Zealand 背景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系统疾病的早期 现, 在 1型糖尿病的早期就出现并与体内叶酸水平 相关。 方法 本为期 8 wk的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研究 纳入 124 例 1型糖尿病患儿, 患儿随机接受叶酸 (5 mg / d)和维生素B6 (100 mg / d)治疗,观察药物 单独和联合应用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采用高分 辨率超声技术分别检测肱动脉用药前、 服首剂药后 2和 4 h (n = 35)以及治疗 4、 8 wk (n = 122)时血流 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 舒张功能。 结果 从服药前至用药后 8 wk,血流介导的血管扩 张功能在所有治疗组均恢复正常。 叶酸组患儿从治 疗前的 (2.6 ± 4.3) %恢复至治疗后的 (9.7 ± 6.0) %; 61PEDIATRICS中文版 2006年 10月 第 1卷 第 1期 维生素B6组患儿从治疗前的 (3.5% ± 4.0) %恢复至治 疗后的 (8.3 ± 4.2) %; 叶酸 /维生素B6联用组患儿 从治疗前的 (2.8 ± 3.5) %恢复至治疗后的 (10.5 ± 4.4)%。 所有治疗组患儿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在用药后 2 h发生,并维持 8 wk以上。安慰剂组血流介导的 血管扩张功能没有改善, 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 依赖性舒张功能在所有试验组没有显著变化。 血清 叶酸、红细胞叶酸和血清维生素B6水平的增高与血 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改善有关。 血流介导的血管 扩张功能改善与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糖、糖化血红 蛋白、 C-反应蛋白的变化无关。 用药前的基础红 细胞叶酸水平和基础舒张压与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 能的改善程度呈负相关。 基础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 功能与血清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 结论 大剂量叶酸和维生素B6可以恢复1型糖尿病儿 童的血管内皮功能, 药物效应持续 8 wk以上, 联 合服用叶酸和维生素B6没有进一步增加疗效。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内皮功能 (endothelial function); 叶酸 (folate); 维生素B6 (pyridoxine); randomized (随机的); controlled trial (对照试验) (罗飞宏 译 沈水仙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242–253】 儿童肾血管性高血压血管成形术: 20 y经验总结 Rukshana Shroff, MRCPCHa, Derek J. Roebuck, FRCRb, Isky Gordon, FRCRb, Roger Davies, FRANZRb, Suzanne Stephens, FRCPCHa, Stephen Marks, FRCPCHa, Mark Chan, MRCPCHa, Maria Barkovics, FRCRb, Clare A. McLaren, DCR (R)b, Vanita Shah, FIBMSa, Michael J. Dillon, FRCPCHa and Kjell Tullus, FRCPCHa aDepartments of Nephrourology bRadiology, 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 for Children, London, United Kingdom 目的 评估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儿童肾血管性高 血压的临床结局、 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通过回顾性数据分析, 总结本中心 1984- 2003年间所有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肾血管性高 血压患儿的资料。 肾移植或患有多系统炎症性疾病 的病例除外。 结果 共有 33名患儿 (1.9 ~ 17.9岁, 中位年龄为 10.3岁) 接受肾血管成形术和 (或) 支架植入术, 其 中10名患儿存在潜在的疾病综合征。造影显示,16 例存在双侧肾动脉狭窄, 15例存在肾内疾病, 8例 合并主动脉狭窄, 7例合并脑血管疾病。 共施行经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48次, 其中包括 15例支架植入 术。 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很高 (19例中有 7例发生再狭窄;而 27例接受球囊扩张手术的患儿 中仅有 2例出现再狭窄)。 9名患儿术后治愈,即未 经其他治疗血压降至正常; 7例在相同或者较轻治 疗的情况下, 症状得到改善; 2例由于合并脑血管 疾病,血压仍维持在第 95百分位以上;另有 10例 患儿血压仍维持在原水平;此外,有 5例手术过程 中操作失败。单纯肾动脉干病变的13例患儿中,11 例血压得到控制;而20例伴发肾内疾患或其他部位 血管狭窄的患儿中, 亦有 6例血压得到控制。 同 时,有 1例发生手术相关性死亡,有 5例发生较轻 的并发症。 结论 血管成形术可使50%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儿临 床症状明显改善。 合并肾内和肾外疾患以及支架植 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是血压控制较差的原因。 关键词 肾血管性高血压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儿童 (child); 肾动脉狭窄 (renal artery stenosis); 经 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er cutaneous t r anslum inal angioplasty); 支架 (stent); 再狭窄 (restenosis) (泮思林 译 黄国英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268–275】 62 文 摘 比较出生体重低于 1 251 g早产儿长 期与短期应用脐静脉导管的临床 随机试验 Meggan Butler-O' Hara, RN, MSNa, Carol J. Buzzard, MDa, Linda Reubens, RNa, Michael P. McDermott, PhDb, William DiGrazio, BSc and Carl T. D' Angio, MDa aStrong Children's Research Center bDepartment of Biostatistics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cGener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School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Rochester, New York 背景 在早产儿中经常需要应用经脐静脉和经皮中央 静脉导管, 但由此会导致包括感染等并发症。 目的 我们假设, 与先用短期脐静脉导管随后用经 皮中央静脉插管相比较, 长期脐静脉导管可能导致 的感染比较少。 设计 / 方法 将入院即放置脐静脉导管、 体重 ≤ 1 250 g的婴儿随机分至长期组 (脐静脉导管放置至 28 d)和短期组 (脐静脉导管放置 7 ~ 10 d,随后用 经皮中央静脉导管)。 导管感染的诊断定义如下: 放置导管状况下的各种症状、 至少 1次明确病原菌 的血培养阳性, 或 1次以上其他病原菌的血培养阳 性。 将有临床意义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定义如下: 导致血管闭塞、流经 / 阻塞心脏瓣膜的血栓,或其 他心脏病医师认为有意义的表现。 主要结果为自出 生至导管感染的时段, 采用对数秩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短期组 106例,出生体重为 (915 ± 198) g, 胎龄为 (27.8± 2.0) wk;长期组 104例,出生体重 为 (931± 193) g, 胎龄为 (27.7 ± 2.2) wk。 两组 间导管感染的时间分布无差别。总体导管感染率在 短期组为 13%, 长期组为 20%。 导管感染的中位 年龄在短期组为 11.5 d, 长期组为 14 d。 每 1 000 个导管日的感染发生在短期组为 7. 4次, 长期组 11.5次。脐静脉导管感染在短期组为 7例,长期组 为 18例。 经心脏超声检查发现, 短期组 4例和长 期组 7例有明显血栓形成。 所有明显血栓位于脐静 脉导管的头端。血栓没有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所 有婴儿无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故无需治疗。 在本研究的 45例小于胎龄儿中, 9例有血栓形 成 (短期组 4例, 长期组 5例)。 小于胎龄儿的血栓 发生率 (20%)高于其他研究的相关报道 (9%)。在达 到全部喂养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坏死性小肠结 肠炎或死亡的发生率方面, 两组间均无差异。 结论 在通过脐静脉放置导管至28 d与先放置脐静脉 导管7~ 10 d随后再用经皮中央静脉重置插管的两组 婴儿中,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是相似的。脐静脉 导管放置时间超过目前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P) 推荐的14 d也许是可行的。 关键词 菌血症 (bacteremia); 败血症 (septicemia);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中央静脉插管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极低出生体重婴儿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谢利娟 译 朱建幸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e25–e35】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影响青春后期肺功能 Lex W. Doyle, MD, FRACPa,b,c, Brenda Faber, RNc, Catherine Callanan, RNc, Nicholas Freezer, MD, FRACPd, Geoffrey W. Ford, FRACPc and Noni M. Davis, FRACPc aDepartments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bPediatrics,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Melbourne, Australia cDivision of Newborn Services, Royal Women's Hospital, Melbourne, Australia d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 Melbourne, Australia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否影响青 春后期肺功能; 明确那些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患儿 是否在儿童早期就有更多的肺功能改变; 同时评估 采用不同方法定义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否有不同的 63PEDIATRICS中文版 2006年 10月 第 1卷 第 1期 呼吸系统预后。 方法 1977-1982年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皇家妇产 科医院出生的体重 < 1 500 g的总计147名受试者纳入 本研究, 在其平均年龄 18.9岁时接受肺功能测试。 在这 147名受试者中,有 33名 (22%)在新生儿期罹 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根据美国胸科学会的指南进 行肺功能测定。 结果 肺功能测定结果表明,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 气流显著降低, 但肺容量在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 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组有更多受试者出现有临床意义 的气流降低[例如 FEV1 / FVC < 75%: 支气管肺发 育不良组为 42.4% (14 / 33); 无支气管肺发育不 良: 16.4% (18 / 114)]。 经调校混合变量 (包括宫 内发育迟缓或出生体重) 后结果并无改变。 与儿童 早期相比,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受试者在其 8~ 18 岁时 FEV1 / FVC测值最差。肺功能测定结果在不同 定义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受试者间变化并不大。 结论 新生儿期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极低出生体 重儿, 在青春后期肺功能预后情况差于没有发生支 气管肺发育不良者,并且他们肺功能下降的速率可 能更快。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极低出生体重 (very low birth weight); 肺功能 (lung function); 青少年 (adolescence) (杨群 译 孙波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108–113】 早产儿俯卧位和仰卧位姿势对睡眠、 呼吸暂停和觉醒的影响 Ravindra Y. Bhat, MBBSa, Simon Hannam, MRCPCHa, Ronit Pressler, MRCPCHb, Gerrard F. Rafferty, PhDa, Janet L. Peacock, PhDc and Anne Greenough, MDa aDivision of Asthma, Allergy, and Lung Biology b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King's College London School of Medicine at Guy's King's College and St Thomas' Hospitals, London, United Kingdom cSchool of Health Sciences and Social Care, Brunel University, London, United Kingdom 目的 相对于足月儿, 早产儿增加了婴儿猝死综合 征的危险性,特别是采取俯卧位睡姿。本研究旨在 验证一种假说, 即在那些患有或未患支气管肺发育 不良的准备出院的早产儿中, 采取俯卧位姿势的早 产儿睡眠时间长,觉醒时间少,而发生中枢性呼吸 暂停机会多。 方法 在三级医院的NICU开展前瞻性的观察研究。 研究对象为 24例平均胎龄 27 wk的早产儿,其中14 例患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这些早产儿在纠正胎龄 37 wk时被研究, 采取俯卧位和仰卧位两种姿势, 每种姿势保持 3 h,用多导睡眠录像记录 2导的脑电 图、 2导的眼电图、 鼻呼吸流量、 胸腹呼吸运动、 肢体运动、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同时记录睡眠持 续时间、睡眠效率 (总睡眠时间 / 总记录时间)、呼 吸暂停的次数和类型、 觉醒和唤醒。 结果 相比仰卧位, 采取俯卧位的婴儿睡眠时间更 长, 睡眠效率高 (分别为 89.5% 对 72.5%), 中枢 性呼吸暂停的发生次数多 (平均为 5.6 对 2.2),但阻 塞性呼吸暂停的发生次数少 (分别为 0.5 对 0 .9)。 采取仰卧位的婴儿更易唤醒 (分别为 9.7 对 3 .5), 每小时觉醒次数增多 (分别为 13.6 对 9.0)。 在支气 管肺发育不良患儿也得出类似的结果。 结论 早产儿在出院前俯卧位睡眠更有效, 觉醒时 间少,但中枢性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多。强调对出院 后早产儿推荐采取仰卧位的姿势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 呼吸暂停 (apnea); 觉醒 (arousal); 睡姿 (sleeping position) (张淑莲 译 陈超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101–107】 64 文 摘 窒息新生儿惊厥发作的预测: 与持 续视频脑电监测技术对比 Deidre M. Murray, MDa, C. Anthony Ryan, MDa, Geraldine B. Boylan, PhDa, Anthony P. Fitzgerald, PhDb and Sean Connolly, MDc a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University Col- lege Cork, Unified Maternity Services, Cork, Ireland b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University College, Cork, Ire- land c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St Vincent's Uni- versity Hospital, Dublin, Ireland 背景 围生期窒息后, 预测婴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和 新生儿惊厥的发生仍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已有将高 危标记物如Apgar评分、酸中毒、有核的红细胞和 复苏用于新生儿惊厥发作的预测, 但成功率各不相 同。 据报道, 如果同时具备生后 5 min Apgar评 分 < 5、 pH < 7.00和需要气管插管,其阳性预测值 为 80%。我们通过早期持续脑电监测以获得准确的 新生儿惊厥发作类型和脑损伤的程度来评估这些高危 标记物的预测价值。 方法 我们收集了发生围生期窒息的婴儿病例, 生 后即尽快进行了连续视频脑电监测, 并持续 24 ~ 72 h; 同时检测高危标记物预测脑电惊厥的能力、 脑电活动背景和 Sarnat分级。 结果 49例婴儿适合进行分析, 其中 11例出现了 脑电惊厥。 脑病严重程度以 Sarnat分级 (6为重度, 18为中度, 25为轻度) 和脑电表现 (4例电静息, 4 例重度异常, 16例中度异常, 25例正常 / 轻度异 常)予以显示。 生后 5 min Apgar评分 < 5、 pH < 7.0和需要气管插管对于新生儿惊厥的阳性预测值分 别为 18%、 16%和 21%。 三者联合的阳性预测值 为 25%, 阴性预测值为 77%。 以碱剩余或乳酸来 代替 pH不影响预测值。生后 5 min Apgar评分 < 5、 有核的红细胞和碱剩余≤ -15 mEq / L与Sarnat分级 有一定的关联。 只有生后 5 min Apgar评分既与 Sarnat分级有关, 又与脑电分级有关。 结论 围生期窒息后, 不论出生时状况还是代谢性 酸中毒程度都不能预测新生儿惊厥的发生。 关键词 缺血缺氧性脑病 ( h yp ox i c - i s c h e m i c e n c e p h a l op a t h y) ; 视频脑电监测技术 ( v i d e o electroencephalography); 新生儿惊厥 (neonatal seizures); 惊厥预测 (seizure prediction) (邱鹏玲 译 孙道开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41–46】 母乳对 NICU内超低出生体重儿 18 mo时发育结局的有益影响 Betty R. Vohr, MDa, Brenda B. Poindexter, MD, MSb, Anna M. Dusick, MDb, Leslie T. McKinley, MS, RDa, Linda L. Wright, MDc, John C. Langer, MScd, W. Kenneth Poole, PhDd for the NICHD Neonatal Research Networka aDep artm ent of Pedia trics , Brown Medi cal School,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b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dianapolis, Indiana cCenter for Research for Mothers and Children, National In- 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Rockville, Maryland dRT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riangle Park, North Carolina 目的 母乳喂养对认知能力和行为评定的有利影响已 在足月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得到证实。 现已认识 到超低出生体重儿在发育和行为方面有增高的发病危 险。迄今,未对母乳喂养于NICU内超低出生体重 儿的发育和行为的益处进行评估。 方法 前瞻性采集包括胃肠道喂养和静脉营养的营养 学数据。 在 1999年 10月 14日至 2001年 6月 25日 期间, 对 1 035 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在校正月龄为 18 mo时进行随访性评估。 上述工作在所有参与 NICHD新生儿研究网有关谷氨酰胺试验的15个研究 中心完成。计算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总量 (mL · kg-1 · d-1)。在校正月龄 18 ~ 22 mo时对新生儿期的特征 以及患病率、出院后情况、神经发育和生长状况进 65PEDIATRICS中文版 2006年 10月 第 1卷 第 1期 行评估。 结果 母乳喂养组婴儿 775例 (74.9%), 非母乳喂 养组婴儿 260例 (25.1%)。 两组婴儿在新生儿期各 特征和患病率包括住院天数方面均相似。 母乳喂养 组婴儿开始母乳喂养的平均日龄为 (9.3± 9) d。与 非母乳喂养组比较,母乳喂养组婴儿开始进食非母 乳配方奶的时间较晚 (分别为 22.8对 7.3 d)。达到完 全胃肠道喂养的日龄在两组之间相似[分别为 (29.0± 18) 对 (27.4 ± 15) d]。 两组住院期间的热量摄入 分别为 107.5和 105.9 kg / d,无组间差异。出院时 母乳喂养组中 30.6%婴儿仍然接受母乳喂哺。与非 母乳喂养组母亲相比, 母乳喂养组母亲中白种人 (分别为 42%对 27%)、 已婚 (分别为 50%对 30%)、 具有大学学历 (分别为 22%对 6%)、 拥有个人健康 保险 (分别为 34%对 18%)者较多。 母亲为黑种人、 家庭收入较低 (≤ 20 000美圆) 或育有较多子女者提 供母乳喂养的可能性小。根据母亲的年龄、教育程 度、婚姻状况、人种 / 种族和其他协变量对两 组的结果分析进行了校正。 母乳喂养组儿童的 Bayley智力发育指数 ≥ 85分者较多, Bayley精神 运动发育指数平均值较高, Bayley行为评定量表中 的定位定向 / 约束、 运动调控百分位数和总分均较 高。中至重度脑瘫、失明或听力损害的发生率在两 组间无差别。 在 18 mo时, 两组婴儿的平均体重 (分别为 10. 4对 10. 4 kg)、 身长 (分别为 80. 5对 80.5cm)、 头围 (分别为 46.8对 46.6 cm) 无差异。 为校正混杂因素所进行的多变量分析证实, 母乳喂 养与如下 4项主要结果显著独立相关: 平均Bayley 指数 (智力发育指数、 精神运动发育指数、 行为评 定量表和再住院率)。母乳摄入量每增加10 mL · kg-1 · d-1, 智力发育指数增加 0.53分, 精神运动发育指 数增加 0.63分,行为评定量表百分位评分增加 0.82 分, 再住院的可能性下降 6%。 为确定母乳喂养对 Bayley智力发育指数、 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和行为评 定量表百分位评分产生影响的阈值, 对住院期间每 天每公斤体重平均摄入的母乳量进行了计算。 并且 为校正混杂因素, 将母乳喂养组的婴儿按母乳摄入 量以 5分位数区分。总体结果显示,智力发育指数 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在摄入 5分位数间有显著差异。 行为评定量表评分在摄入5分位数的最低与最高间有 14.0%的差异。 在一些结果 (智力发育指数、 精神 运动发育指数、 行为评定量表和 1 y内再住院) 中, 仅母乳摄入量在第 80百分位数以上的婴儿其评估结 果与非母乳喂养儿有显著性差异。 在我们所进行的 校正回归分析中, 每 10 mL · kg-1 · d-1的母乳摄入量 对 Bayley智力发育指数的贡献为 0.53分。 因此, 母乳喂养对住院期间摄入量达最高 5 分位数 (110 mL · kg-1 · d-1)婴儿的Bayley智力发育指数的影响 可能为 10 × 0.53, 或 5.3分。 结论 提高 5分有可能优化患儿结局,可通过减少 极低出生体重儿中需要特殊教育服务的患儿数而降低 费用。 IQ方面 5分的潜在差异 (s的 1 / 3), 其体现 的社会学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NICU内母乳喂养对 超低出生体重儿潜在的长期益处可能优化认知潜能, 并减少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服务的需要。 关键词 人乳 (human milk); 超低出生体重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贝氏婴儿发育量表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结果 (outcomes) (江华平 译 朱建幸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e115–e123】 学龄儿童体育活动与外伤之间关系的 定量研究 Anneliese B. Spinks, BSc, BAa, Roderick J. McClure, MBBS, PhDb, Chris Bain, MBBSa and Alison K. Macpherson, PhDc aSchool of Population Health,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Australia b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Care, School of Medicine, Griffith University, Logan, Australia cSchool of Kinesiology and Health Science, York University, Toronto, Ontario, Canada 66 文 摘 背景 应积极鼓励儿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建议每 天数小时。 然而, 外伤风险是体育活动的意外后 果。 尽管外伤已成为学龄儿童住院和死亡的首要原 因,但至今未见该年龄段儿童外伤风险的量化研究。 目的 定量分析儿童校内外体育活动的外伤风险, 并计算校外有组织和非组织活动的外伤率。 方法 本儿童外伤预防研究为前瞻性设计, 随机选 择一组澳大利亚小学和学龄前儿童 (4~ 12岁)进行 随访。登记 12 mo期间所有需急救处理的外伤,通 过家长完成的 7 d日记来估量校外体育活动, 计算 校内外体育活动的外伤率以及每10 000 h校外有组织 和非组织活动外伤率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结果 共有 744例儿童具完整的日记和外伤资料。 在研究期间, 有 50 4 例外伤登记, 其中 39 6 例 (88.6%) 外伤与体育活动直接相关, 34%与体育活 动相关的外伤需专业的医治。 校外外伤分析显示, 每 10 000 h体育活动的总外伤率为 5.7, 需要医治 的外伤率为1.7。 结论 该组学龄儿童体育活动的外伤率较低, 每 10 000 h校外体育活动发生需医治的外伤少于 2例。 关键词 体育活动 (physical activity); 儿童外伤 (children’s injury); 暴露 (exposure) (陆良生 译 肖现民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e43–e50】 补充维生素 B12和叶酸增强促红细胞 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疗效的 随机对照试验 Nadja Haiden, MDa, Katrin Klebermass, MDa, Francesco Cardona, MDa, Jens Schwindt, MDa, Angelika Berger, MDa, Christina Kohlhauser-Vollmuth, MDa, Bernd Jilma, MDb and Arnold Pollak, MDa aPediatrics bClinical Pharmacology, 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 Vienna, Austria 背景 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的早产 儿经常罹患早产儿贫血和相关疾病。 应用促红细胞 生成素是一种防治早产儿贫血的安全、 有效方法。 我们设想将维生素B12和叶酸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 剂同时给予患儿, 将增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 胞生成的作用。 方法 在本随机对照试验中, 将接受促红细胞生成 素和补铁治疗的 64例早产儿 (出生体重为 801 ~ 1 300 g)随机分入接受维生素B12 (3 µg · kg-1 · d-1) /叶酸 (100 µg · kg-1 · d-1) 的治疗组或仅接受低剂量叶酸 (60 µg · kg-1 · d-1) 的对照组。 结果 在为期 4 wk的观察中, 维生素B12和叶酸显 著地增强了促血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与只用低剂量叶酸组比较, 红细胞计数增加了 10%。 治疗组患儿的血色素和血细胞比容的水平保 持平稳,而在对照组则有下降。治疗组患儿的维生 素 B12水平的增加超过了治疗前和对照组, 而红细 胞叶酸水平在两组是相似的。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基线期的红细胞计数、血色素水平、血细胞比容和 平均红细胞容积在两组间稍有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 义。 结论 尽管研究组间的一些基线数据稍失均衡, 但 与单独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 铁剂和低剂量叶酸相 比, 在早产儿中联合补充维生素 B12、 叶酸、 促 红细胞生成素与铁剂 (口服或静脉应用)对刺激红细胞 生成更有效。 关键词 早产儿贫血 (anemia of prematurity); 促红 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叶酸 (folic acid); 维生 素B12 (vitamin B12) (张淑莲 译 陈超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180–188】 67PEDIATRICS中文版 2006年 10月 第 1卷 第 1期 应用显微镜观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提 高儿童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 Richard A. Oberhelman, MDa,1, Giselle Soto-Castellares, MDb, Luz Caviedes, MSc, Maria E. Castillo, MDd, Patricia Kissinger, PhDa, David A.J. Moore, MDb,c,e, Carlton Evans, MDb,c,e,f and Robert H. Gilman, MDb,c,f aTula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Tropical Medicine, New Orleans, Louisiana bAsociació n Bené fica PRISMA, Lima, Peru cDepartment of Pathology, Faculty of Sciences, Universidad Peruana Cayetano Heredia, Lima, Peru dInstituto de Salud del Niñ o, Lima, Peru e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Clinical Tropical Medicine, Impe- rial Colle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f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Health,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Baltimore, Maryland 背景 肺结核的诊断对于儿童有相当的难度, 这主 要是由于患儿的症状缺乏特异性, 痰液不易得到, 并且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涂片往往为阴性。 显微镜 观测法药物敏感性技术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Drug Susceptibility technique)是一种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分离 鉴定的简便而价廉的方法,通过对成人肺结核的研 究表明, 该技术较勒文斯坦培养法 (Lowenstein- Jensen culture) 更快速和敏感。 目的 通过对临床症状提示为肺结核的秘鲁儿童的研 究, 明确显微镜观测法药物敏感性培养能否提高结 核分枝杆菌分离检出的速度和敏感性。 方法 采集患者的胃抽出物、 鼻咽吸出物和粪便, 每种标本取 2份,进行金胺染色检查,并采用显微 镜观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和勒文斯坦法进行培养。 本研究纳入 2002年 4月至 2004年 2月于秘鲁首都 利马最大的儿科医院Instituto de Salud del Nino就 诊的 165名患儿。 纳入标准如下: 年龄 ≤ 12岁, Stegen-Toledo临床评分≥ 5分,并且未经过抗结核 治疗。 主要结果的测量指标有: (1) 比较显微镜观 测法药敏试验与勒文斯坦法两种培养所检测出阳性样 本数的比例; (2) 获得阳性培养结果所需要的天数, 从不同的标本类型和金胺染色结果两个层次进行评 价。 结果 15名 (9%)患者至少有1份标本结核分枝杆菌 培养为阳性 (其中粪便标本培养阳性3例,鼻咽吸出 物培养阳性 8例, 胃抽出物培养阳性 15例)。共获 得 38份培养阳性的标本 (22份胃抽出物、 12份鼻咽 吸出物和 4份粪便)。采用显微镜观测法药敏试验检 出的阳性样本数明显高于勒文斯坦培养法 (38份培养 阳性的样本中,显微镜观测法药敏检测阳性33份而 勒文斯坦培养阳性 21份)。 这主要是由于从金胺染 色阴性的样本中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比例增高 (在23 例金胺染色阴性的样本中,经显微镜观测法药敏试 验为阳性的有 19例,而勒文斯坦法仅 9例为阳性); 与此相反的是, 这两种方法对于金胺染色阳性的样 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相似, 仅对胃抽出物样 本的分析得到相似的结果。显微镜观测法药敏试验 的分离检出较勒文斯坦培养法快速。 结论 采用显微镜观测法药敏试验技术对拟诊肺结核 儿童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检测证实, 该方法比 勒文斯坦培养法检出率高而且更加快速, 显著提高 医疗资源匮乏地区小儿结核病的检诊能力。 关键词 结核 (tuberculosis); 分离 (isolation); 诊断 (diagnosis); 儿童 (children); 秘鲁 (Peru) (王莹 译 杨毅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e100–e106】 全美HIV感染儿童的住院情况评估: 2 000名住院患儿的资料分析 Athena P. Kourtis, MD, PhD, MPHa,b, Pangaja Paramsothy, MPHc, Samuel F. Posner, PhDa, Susan F. Meikle, MD, MSPHd and Denise J. Jamieson, MD, MPHa aDivision of Reproductive Health,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Centers for Dis- 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tlanta, Georgia 68 文 摘 bEastern Virginia Medical School, Norfolk, Virginia cCONRAD Program, Arlington, Virginia d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Rockville, Mary- land 目的 描述美国HIV感染儿童的住院情况。 设计 2000年全美出院人数 730万, 抽取其中 250 万儿童和青少年出院样本进行分层分析。 剔除了因 怀孕 / 生育及其并发症而住院的出院病例、< 1 mo 的新生儿和 > 18岁的出院患者。 采用临床分类软 件 (相关诊断分组) 确立诊断。 结果 我们估计2000年共有4 107例HIV感染儿童住 院,这些住院的相关费用高达 1亿美元,住院天数 超过 30 000 d。 HIV感染儿童住院最常见的诊断是 感染, 包括脓毒症和肺炎, 其次是胃肠道疾病、 营养缺乏和贫血、水 / 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 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与非HIV感 染住院儿童比较, HIV感染儿童住院多见于市区、 儿科 / 教学医院和东北部地区, 医疗费用多由医疗 救助 (Medicaid)预期支付 (分别为77.6 % 对 37.2%)。 与非HIV感染儿童比较, HIV患儿年龄较大 (中位 年龄分别为 9.5对 5.2岁),住院时间较长 (平均分别 为 7.8对 3.9 d), 住院费用较高 (平均分别为 23 221 对 11 215美元),住院死亡较非HIV患儿常见 (分别 为 1.8% 对 0.4%), 医疗并发症也比较常见 (分别为 10.8% 对 6.2%)。 结论 尽管HIV感染住院儿童营养缺乏、贫血和其 他血液疾病、 胃肠道和肾脏疾病以及医疗并发症比 非HIV感染儿童常见,但是感染仍是美国HIV感染 儿童住院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儿童 (children); 美国 (United States); 诊断 (diagnosis) (曾玫 译 王晓红 校) 【英文原件请参阅 PEDIATRICS 2006;118(1):e167–e173】
/
本文档为【应用儿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