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安德列耶夫与印象主义

安德列耶夫与印象主义

2011-04-08 4页 pdf 171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3757

暂无简介

举报
安德列耶夫与印象主义 第 28 卷第 4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 28 ,No. 4 2001 年 7 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 uly ,2001 安德列耶夫与印象主义 伏 飞 雄 (四川大学 中文系 ,四川 成都 610064 )   摘要 :对安德列耶夫小说具有印象主义的诗学特征 ,至今少有深入的论述 ,这无疑与文 学界对印象主义的具体表现还缺乏相对一致的界说有关。完全对位于艺术上的印象主义 , 印象主义...
安德列耶夫与印象主义
第 28 卷第 4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 28 ,No. 4 2001 年 7 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 uly ,2001 安德列耶夫与印象主义 伏 飞 雄 (四川大学 中文系 ,四川 成都 610064 )   摘要 :对安德列耶夫小说具有印象主义的诗学特征 ,至今少有深入的论述 ,这无疑与文 学界对印象主义的具体现还缺乏相对一致的界说有关。完全对位于艺术上的印象主义 , 印象主义倒是“意识流”而非“印象主义”了。这 ,印象主义是文学史上的一种过渡性的 文学现象 ,这种过渡性也使安氏的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居于过渡性的地位。 关键词 :安德列耶夫 ;印象主义 中图分类号 : I10919 ; I5121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315 (2001) 0420065204 收稿日期 :2001201209 作者简介 :伏飞雄 (1970 —) ,男 ,四川省盐亭县人 ,四川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对于安氏小说创作中的印象主义诗学品格 , 很早就有人指出过。鲁迅先生在 1906 年译介《黯 澹的烟雾里》时就指出 :安氏作品具有“象征印象 气息”[ 1 ] (88 页) 。然而 ,迄今为止 ,还很少有人就 此展开较为深入的论述。他们或者只是在“象征” 上大做文章 ,从而有意无意忽略了“印象”;或者仅 仅在介绍安氏的总论中简单提及“印象”。这种状 况的出现 ,无疑与文学评论界对印象主义在文学 中的具体表现还缺乏比较明确相对一致的界说有 关。 严格说来 ,印象主义作为一场运动只具“艺 术”上的意义 ,它不像绘画、雕塑上的浪漫主义、写 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等那样在文学创作上掀起了 同样的运动并形成流派。它于文学的意义很大程 度上在批评意识方面。此外 ,从思潮研究角度来 看 ,作为艺术运动的印象主义也只具有限的意义 (除开它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深刻影响 ,它在“古 典”与“现代”艺术分野上具界碑意义而外) ———它 留给后人太多的“印象”气质。“印象派画家们主 要以作品表达他们的主张 ,并没有成片断的宣言 文字流传后世”[ 2 ] (43 页) 。其结果是 ,我们很难 准确概括这场艺术运动的哲学、美学观 ,进而很难 确切知晓文学家们在借用艺术上的印象主义时所 持的审美原则。 但是 ,透过这派艺术家的艺术实践 ,我们还是 可以依稀辨出他们的哲学、美学取向。首先 ,印象 派画家们竭力捕捉变化的光、色 ,这与 19 世纪人 们普遍对物体色彩的新认识有关。比如 ,同一光 源 ,在清晨和傍晚不同的时间 ,也会在物体上产生 不同的色彩影响 ,光和大气随时都在流动、变化。 这说明 ,他们已在变化中认识物体色彩 ,进而认识 世界。一句话 ,在他们看来 ,世界是变动不居的 , 此一时之形非彼一时之貌。要不然 ,为什么在他 们笔下老是出现闪烁的阳光 ,流动的大气 ,动荡不 定、模糊不清的物体轮廓 ;要不然 ,印象派的典型 画家莫奈就不会不厌其烦地画不同时辰不同光色 变化下的同一个干草堆 ,同一座卢昂大教堂。其 次 ,印象派画家们完全表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 他们强烈主张作品的一次性完成 ,坚决反对根据 即刻的视觉经验之外的知识对所画的对象进行加 工。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 ,他们所遵 循的思维模式是“外界刺激 ———本能反应”模式 , 即追求直觉化、纯感官化地把握世界 ;第二 ,追求 个性化、主观化的表现。在主观态度上 ,他们所追 求的依然是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再现对象 ,但在客 观效果上 ,他们的作品却充满了主观化、个性化的 色彩。因为不管怎么说 ,他们的“瞬间视觉感受” 毕竟是个人化、主观化的。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他 们各自明显不同的用色中看出来。 通过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印象派的上述特点 具有多么大的现代意义 ,它们与我们今天看到的 风靡 20 世纪文坛上的众多“主义”、流派的一些哲 学、美学取向何其相似。无怪乎这些“主义”、流派 都把它视为自己意识上的远祖。而在这些“主 义”、流派中 ,恐怕“意识流”最容易与它认同了。 意识流作家们就因为认为世界变动不居 ,才认定 唯有主观心灵真实 ,才觉得唯有直觉才能把握世 界。当然 ,这与 20 世纪以来泛滥的直觉主义、印 象派画家们所没受到的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有 关。如果我们把艺术上的印象主义与文学上的印 象主义完全对位 ,更可以发现这种认同 ,从而也会 看到文学上的“印象主义”的不纯粹。 对位于艺术上印象主义纯感官化地把握世 界 ,文学上的“印象主义”就应是 :从头到尾写某人 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闻到什么 ,触到什么 ,总之纯 感官化的感觉。而读者读到的就是外在世界的 声、色、形、味等等。肯定地说 ,如此写来的作品是 典型的“印象主义”文本。可事实上 ,这样的文本 是极为罕见的 ,一则操作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则 于文学的特殊性不相容 (与绘画主要诉诸视觉不 同 ,文学通过语言、文字主要诉诸思想) 。况且 ,这 只是表层上的对位。从深层对位上讲 ,文学上的 “印象主义”更青睐于艺术上印象主义的“直觉主 义”。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 除了人的各种外在的表层的感觉器官能直觉对象 外 ,还有更内在更深层的人类最大最深的“感觉器 官”———心理 ———潜意识心理。正是通过这种深 层对位 ,我们发现 ,真正的文学上的“印象主义”倒 不是什么印象主义了 ,而是“意识流”了。况且 ,就 是顺着表层对位的逻辑 ,意识流技巧中也并非没 有类似表现 ,所谓的“感官印象”[ 3 ] (240 页) 恐怕 是最恰当的表现形式了 (《喧哗与骚动》的“班吉部 分”) 。如此说来 ,文学上真没有“印象主义”了 ? 当然不是。实际上 ,我们的上述认识是从最极端 的形式出发的 ,艺术上的印象主义并没有走得那 么远。从渊源上讲 ,艺术上的印象主义是“法国现 实主义美术 ———尤其是巴比仲画派 ———的继续和 发展”[ 4 ] (55 页) ,他们“遵循的基本原则还是摹 仿”[ 5 ] (227 页) 。他们并没有象现代派艺术那样 完全非理性化、主观化。其实 ,这个流派本身的分 界地位也正说明了它们在艺术探索上的过渡性。 这种过渡性无疑也会影响到文学上的“印象主 义”,使其不纯粹。 那么 ,文学上的印象主义的具体表现究竟是 怎样的呢 ? 赵毅衡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外国文学 卷》撰写的“印象主义”词条说 :“能够确定的只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欧一些文学家的确有类似 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 ,即致力于捕 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由于文学创 作的特殊性质 ,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意这种 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情感状态”[ 6 ] (1206 页) (着重号系引者所加) 。这种说法尽管语义有些含 糊笼统 ,但还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周启超先生 在论述安氏小说创作中的印象主义审美原则时认 为 :“印象主义文学的审美原则是‘观照、感受、映 现’,其审美特征是 :主观情感统摄一切 ,到处是 ‘心灵的景致’”[ 7 ] (61 页) 。应该说 ,这种见解也 是颇有见地的 ,道出了文学上印象主义的一些本 质。但是 ,以上论述似乎都忽略了文学上印象主 义的另一重要特征 :表现各种感官对外界声、色、 形、味等的直觉。如果完全按照上述逻辑 ,我们不 但容易陷入与笼统的“心理小说”不可分的泥淖 , 而且还容易卷入与“表现主义”的“主观激情表现” 纠缠不清的怪圈。其实 ,安氏本人在这方面有过 自己的见解 ,认为“它总是以主客观相溶而成一合 6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总第 127 期  体 ,但以主观的、印象的因素为轴心”[ 7 ] (61 页) 。 我们不能说他的这种见解就完全准确 ,他的语义 模糊也是极为明显的。但是 ,他却在这种语义模 糊中强调了文学上的印象主义最本质的一点 ,即 以“印象的因素为轴心”。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文学上的印象主义主要 是营造一种主观心理氛围 ,这种氛围笼罩于文本 所设的整个世界 ,统摄一切 ,将文本中的客观现实 描写也融于其间 ———即文本中的客观现实基本上 是通过人物的主观心理感受来传达的。但是 ,与 笼统的“心理描写”不同 ,这种主观心理完全是一 种情感化、情绪化的心理 ,它居于心理的表层 ,较 少理性逻辑的性质 ,颇具“印象性”。而在这种主 观化、印象式的情感、情绪状态中 ,人物又主要直 觉着外界的声、色、形、味等。这一点 ,又使它与表 现主义的“主观激情表现”区别开来。概言之 ,我 们认为 ,文学上的印象主义的主要表征是 :以主观 化、情绪化的心灵观照世界 ,着力映现处于某种情 感状态下的感官对外界声、色、形、味等的直觉 ,着 力营造一种印象式的、情绪化的主观心理氛围。 我们来看看安氏小说创作中“印象主义”的具 体表现。《红笑》中的“片断之一”可说是相当典型 的印象主义片断。疲于战斗、疲于奔命的“我”变 得机械、麻木 ,没有思维 ,有的只是纯感官化的感 觉或潜意识深处的闪念。“我不时觉得 ,在我双肩 上摇晃着的似乎不是我的头颅 ,而是一个奇特和 异常的圆球 ,它沉重而轻盈 ,陌生而又可怕”[ 8 ] (237 页) 。在此情态下 ,“我”只能木然地游走 ,木 然地去看去听去感觉。在这里 ,作者完全调动了 一个“印象主义”者 (“我”)的全部感官感觉。有总 的心理直觉 :疯狂和恐怖 ;有触觉 ,太阳炽烈、空气 灼热 ;有听觉 ,“人和马匹的沉重的杂沓的脚步声 , 铁轮子碾压了小石子发出的吱吱声 ,谁的吃力的、 疲惫的呼吸声和干裂的嘴唇发出的轻微无力的咂 嘴声”[ 8 ] (237 页) ,以及与此相对的无人说话的 “寂寥声”;有视觉 ,巨大的太阳 (形) ,血红的光 (色) ;有幻觉 (闪念) ,“就在这时候 ———我蓦地想 起了家 ,想起了屋子的一角”[ 8 ] (237 页) ,等等。 这样的笔触全文随处可见。在作者笔下 ,人所面 对的世界似乎唯有声音 :大炮的轰鸣声、呼啸声 , 疯人的狂笑声、说话声 ,军营的号令声 ,雨水滴打 的淅淅声 ,炮战间隙的“静寂声”;似乎唯有色彩 ———这在全文是一个十分特出的现象 ,这可能与 作者本人曾经热衷绘画有关 ———大到太阳、天空、 月亮、大地 ,小到家什、人的肤色、头发 ,从无生命 到有生命 ,五颜六色如此等等 ,并且这些色彩多具 强烈的主观性 ,如红月亮、红色的雾等。另外 ,作 者还在文本中多次写到了光影、幻影等。 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印象式的主观心理氛 围。由于文本所设情景的特殊 ———战争状态 ,所 设人物的特殊 ———处于疯狂状态下的人 ,故而文 本中充塞的人物情感状态、心理状态也是极端化 的。这些人物的情感、心理状态呈现出较为明显 的神经质气质 ,浓浓的主观情绪化色彩。他们多 半只是在感受 ,而不是在思维。文本第一部自不 待言 ,第二部中的“我”(弟弟) 由于“哥哥”的死几 近发疯。于是 ,“我”眼中的世界也变得疯狂起来。 夜晚 ,“我”独自一人呆坐“哥哥”生前的卧室 ,感受 阴冷恐惧 ,聆听死寂 ,疯想战争 ;白天 ,“我”到处游 走 ,疯看疯听。 在安氏的小说创作中 ,《红笑》可算是最典型 的印象主义作品了。除此以外 ,《沉默》、《贼》、《在 地下室》、《七个被绞死者的故事》、《瓦西里·菲维 伊斯基的一生》、《省长》等作品也表现出印象主义 的特色。与《红笑》略有不同 ,这些作品往往并不 集中描写人物在非常情感状态下对外界声、色、形 等的直觉。但是同《红笑》完全一样 ,这些作品也 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印象式的主观心理氛围 ,为我 们设置了特殊的情景 ———某种异常的状态 ,为我 们设置了特殊的人物 ———处于极端状态下的人。 这些人物的生活常常因某种有形无形却都一样可 怕的力量的作用而出现大波大浪。他们或者疯 狂 ,或者精神恍惚 ,或者心理失常。他们总是处在 神经质式的情感状态中 ,总是把自己圈定在一种 自我封闭似的情绪氛围中 ,总是感受着 (而不主要 是思维着)外在世界的现实。 在《在地下室》中 ,希兹尼亚科夫由于“劳累的 工作内心的痛苦和伏特加酒”,已变得气息奄奄、 精神麻木 ,躺在床上等死。作品用了大量的篇幅 铺写了他的印象式的感觉和情感状态。首先写到 了他的幻觉[ 8 ] (71 页) ,接着写到了他那可怕而又 荒诞的梦境 [ 8 ] (72 页) ,在这短短的两段文字中 , 76 第 4 期 伏飞雄  安德列耶夫与印象主义    声、色、形俱全 ,把一个对死亡充满恐惧 ,对生活已 麻木的人的内心感觉凸现无遗。 在《沉默》中 ,作者为我们营造了笼罩一切的 沉默氛围。在这种沉重的令人窒息的沉默氛围 中 ,伊格纳季神父心力交瘁 ,却又时时对“沉默”保 持着神经质的敏感。文中有一段伊格纳季神父在 女儿死后对沉默的感受 [ 8 ] (37 —38 页) ,还有一段 关于他在女儿死后上她坟地时的主观感受 [ 8 ] (46 页) ,在这两段文字中 ,我们很难确切知道伊格纳 季神父都想了些什么。因为他不主要是在思想 , 而主要是在感受 ,感受那沉重而难以名状的沉默。 沉默压迫着他 ,使他固执地专注于它。它使他麻 木 ,消磨了他的一切思维能力。换言之 ,这里主要 传达的是人物的主观情绪。如果换用传统的心理 描写等手法 ,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知道 ,完全对位于艺术 上印象主义的文学上的印象主义是意识流而非印 象主义。这说明 ,文学上的“印象主义”在文学史 上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学现象 ,这种过渡性也使安 氏的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上居于过渡性的地位。尽 管从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安氏是完全把 “印象主义”作为一种审美原则来使用的 ,与 20 世 纪的“意识流”等技巧相比 ,文学上的印象主义在 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尽管它映现了各种 感官感觉、主观心理印象 ,但是 ,它们毕竟是有序 而非混乱的 ,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非不合 逻辑或缺乏理性加工 ,人物的主观心理、情感状态 也并非完全是直觉式的 ,而在比较多的地方表现 出思维的痕迹。但是 ,与传统文学技巧、写法相 比 ,它们又明显地与之拉开了距离。 参考文献 : [1 ]转引至 :唐正序 ,陈厚诚. 20 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 M ]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2 ]吴甲丰 1 印象派的再认识[ M ] .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8. [3 ]参见 :龚翰熊 1 西方小说艺术[ M ]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 [4 ]朱铭 1 外国美术史[ M ] .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5 ]张延风 1 西方文化艺术巡视[ M ]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6 ]外国文学[ M ]1 中国大百科全书[ Z] . 上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21 [7 ]参见 :周启超 1 审美原则的并立与共生[J ]1 外国文学研究 ,1990 , (4) . [8 ]安德列耶夫中短篇小说集[ M ]1 靳戈 ,顾用中等 ,译 1 北京 :外国文学编辑部 ,1984. Andreyev and Impressionism FU Fei2xiong (Chinese Department , Sichuan University , Chengdu , Sichuan 610068 , China) Abstract :The poetic feature of impressionism in Andreyev’s works is not yet thoroughly dis2 cussed ,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literary circle has no agreement on the definition of impres2 sionism. Compared with impressionism in fine arts , impressionism in literature appears“st ream of consciousness” rather than“impressionism”, which shows that it is a t ransitional literary phe2 nomenon , which in turn decides the transitional position of Andreyev’s works ,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Key words :Andreyev ; impressionism [责任编辑 :张思武 ] 8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总第 127 期 
/
本文档为【安德列耶夫与印象主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