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2011-04-06 21页 doc 109KB 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0591

暂无简介

举报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切尔诺贝尔核灾难内幕 - 第一部分:欲盖弥彰 拉开恐怖死亡序幕    切尔诺贝尔核灾难内幕~文文~ 切尔诺贝尔 发表于 2010-2-25 01:56 第一部分:欲盖弥彰 拉开恐怖死亡序幕% g/ v2 m/ ~; [1 j# ]: ^' h0 r' d 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大的核灾难3 y0 f5 d3 O" D4 c: T; p! ^ 1 U9 h8 e4 @  g( L+ U* { 4月26日,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日子是很平常一天。 然而,在地球的某一角落,却是集体噩梦的回忆,刻骨铭心,痛不欲生── - A2 t& g9 C...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尔诺贝尔核灾难内幕 - 第一部分:欲盖弥彰 拉开恐怖死亡序幕    切尔诺贝尔核灾难内幕~文文~ 切尔诺贝尔 发表于 2010-2-25 01:56 第一部分:欲盖弥彰 拉开恐怖死亡序幕% g/ v2 m/ ~; [1 j# ]: ^' h0 r' d 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大的核灾难3 y0 f5 d3 O" D4 c: T; p! ^ 1 U9 h8 e4 @  g( L+ U* { 4月26日,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日子是很平常一天。 然而,在地球的某一角落,却是集体噩梦的回忆,刻骨铭心,痛不欲生── - A2 t& g9 C: U( ]& A2 E 1986年4月26日的凌晨1点23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尔核电站的4号机组发生爆炸,震惊全世界,这就是著名的切尔诺贝尔核事故——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大的核灾难。0 l& K; h: k% u  I9 m 全球数以亿万的人们在注视着这场从铁幕国家传出的生态大灾难,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问:核电厂大爆炸泄漏的幅射,对我们这个蓝色星球究竟有多大影响?8 @9 Q7 W: A4 ]3 V ) h9 b: z' {& d& J2 P* N 然而,前苏联官方发布的资料,语焉不详,甚至文过饰非。对于中国人来说,切尔诺贝尔核事故离他们太远,更何况中央电视台有一部记录片,说这次爆炸,前后一共只有50多人死亡,直接死掉的只是十几个人,还说那些什么巨大的伤亡是误解、讹传……1 e$ [/ p$ |( d1 Q# `* \& }- F* p 5 f. D0 D" Q' @. g4 s 直到2005年,美国的Discovery频道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尔》(Battle of Chernobyl),对外披露了很多珍贵影像,以及当事人的第一手数据,首次再现了当年的这场灾难。许多人看后相信与笔者一样,用四个字来形容:极为震撼! 8 P' n/ ]0 ?9 {; v 多谢这个世界有了互联网,令当权者不能只手遮天,台湾的网友、美加的网友,甚至中国内地的网友,都纷纷张贴《抢救切尔诺贝尔》的截图照片,并配上中文讲说词,令这宗20世纪影响地球生态最重大的事件(其放射尘的威力,是当年美国投在长崎广岛两颗原子弹的100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知道真相。! u9 A  s* ?+ O# z8 P : V- h% ~- S: H- D* J8 W- c9 Q 苏联与西方世界秘而不宣20年7 `) J4 y' B  r: H. Q$ A( Z! s 1986年4月25日,星期五。! b& Q, c- S) [! O5 }9 q / B6 N: g8 `1 I5 }) A9 P 这里是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市,4万3千名居民正在享受美丽的春日。. U  V* r. }' f( ` 这一天将永远烙印在众人记忆里。 离此城3公里外是列宁核能发电厂,每天有数千人在此工作。今晚,第4区的176名员工受命测试反应炉的自我供电系统。这套系统可以节省能源。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安全系统撤除,实验展开。8 S8 D' N5 H# ?9 d8 g) b" b! l) o" X $ W+ W/ T. `2 Y5 a: q 但是,反应炉核心却发生了一连串爆炸。6 M3 m$ P/ n9 \ 普里皮亚季全城还在沈睡,但此时核电厂地板开始颤动。反应炉1200吨的顶盖,瞬间喷入高空,一股超强辐射气流蒸发,在核电厂方圆几百公尺释放铀与石墨,火花从裂开的缺口喷溅,携带熔解的辐射粒子,喷向几千公尺的高空。 天空色彩缤纷,非常明亮,有橘色,红色,蓝色,鲜血般的红色,有如彩虹,非常美丽。 ! k0 z5 b9 M! i 这是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L/ \0 d8 [$ `2 g/ O: H- F6 \6 g$ p 第一批赶往现场的消防员,在缺乏适当保护的情况下与火搏斗。 他们喷洒无数吨的水,想扑灭这场怪火,但却无法减缓火势。他们全都暴露于致命辐射值当中。当晚有2人死亡,接下来几个月还有28人丧命。他们是切尔诺贝利的第一批受害者。 这是一场无人知晓的残酷战役,数千名被遗忘的无名英雄丧命。   - g8 [: E* _: `4 S, o% r% D% X 然而多亏了他们,才避免了恐怖的第二场爆炸,其威力将是广岛原子弹的十倍,半个欧洲将被夷为平地。0 ]& M) F7 K5 [) S - g3 Y, v( d7 q6 {4 Q6 ?& d- W1 ?) | 这件事被苏联与西方世界秘而不宣20年,这些画面都是首次揭露,由暴露在核污染下的记者所拍摄,有些人已在稍后过世。这些画面透露出一场隐密的战事。  & G# I0 s9 T+ q$ K3 ?, A) |, ^ 20年来,这场战役的死伤人数仍持续增加当中。# J, }4 T0 k) M4 o, } 第一名目睹裂开洞口的记者   p4 c: E& w6 ?& d0 X! D) \ 1986年4月26日的早上,云层已经被冲上高空一千公尺的放射性云柱所污染。 4 H9 v5 [' g2 P9 W* J  4 H+ w5 b6 d0 h" \6 Q6 { 伊戈科斯汀是俄罗斯新闻社的摄影记者。' m; b( H' A$ O7 i7 Z6 ]$ j7 z6 n # Q' c2 u" T! f' | 一名直升机驾驶朋友那天早上去电自愿载他去切尔诺贝利。 科斯汀当时只知道核电厂夜间发生状况。他是第一名目睹裂开洞口的记者。 「是那个烟囱。我们靠近那一区看看,在那里,第四区大楼已经毁了。那里,烟就是从那里冒出来。当我们靠近第四区,并在上头盘旋。我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我们飞到第四区上空时,我打开直升机窗户,我当时并不知道犯下大错。」: O/ j6 A- I: |/ G2 K2 w4 d& h0 I 他当时见到的废墟升起的稀薄透明烟雾,其实具有高度放射性。 ; v/ ]6 @9 L# F8 c 科斯汀是少数最早到达事故现场的记者里头,严重暴露在辐射能中却依然存活的。+ [, l$ N) Y/ {  V4 q1 \$ i 「我打开窗户,什么都听不到。反应炉的废墟就在我下方,我觉得有如漂浮在失重的太空,仿佛身处墓地,现场一片死寂。我甚至再也听不见直升机的声音,现场空无一物,一片黑洞,像是个死寂的坟墓。」" s, o5 y3 l. p3 r4 A ( J/ l$ i, V0 @- t! v: g" F* x* N   这是第一张拍摄到的裂口照片。 $ t; N  F- h( S& h* n 「我的设备很快全都卡住了。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以为是电池没电了,我只设法拍了12张照片。」 / C6 ?: H! f+ t) a( q+ a 「回到基辅后,我开始处理照片。我看到底片全都是黑的,没什么色彩。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些照片全都暴露在放射线中。」 ! i. b, p8 B( [+ F8 D, S0 F 爆炸的反应炉核心,深埋在14公尺石砾下方。核心环绕核子燃料的石墨正在燃烧,并且熔化了铀。 6 S6 r0 A% o: W% a/ }; Y 这些放射尘的威力,是投在广岛跟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总和的100倍。 错误信息造成了恐怖的后果 2 |8 F6 Z- @9 O! o' W 4月26日,爆炸后8小时在克里姆林宫,戈尔巴乔夫掌握到的讯息非常贫乏。 「最早的消息都只说发生事故跟火灾,完全没提到爆炸。最初我被告知,并没有发生爆炸。」7 T1 d: i2 e8 B4 G1 M1 S . C4 `& h# A0 C! U6 \) N. v* g 这类错误信息造成了恐怖的后果。   g" a7 ^1 v) v/ N' B$ ] 4月26日上午10点半,普里皮亚季的4万3千名居民,生活如常进行。他们对3公里外的灾变,一无所悉。' ?) p0 K% L6 M( l* R & L" o. m! R  p2 a 戈尔巴乔夫事后接受西方媒体采访说:「我们得到的讯息都说一切正常,包括反应炉也是。我询问亚历山德拉夫院士,他告诉我反应炉绝对安全,甚至可以装置在红场。过程跟煮茶没两样,就像在红场摆个茶壶一样。」$ B# }3 ~. i) F; C' E4 W+ H- V 嘴巴里有金属味道 4月26日下午2点,普里皮亚季城里传说着,核电厂夜里发生火灾,并造成死亡。但是官方并没有发布任何消息。 ! f, u, t8 Q+ P! @: P 影片中的白色闪光,是底片遭到放射性污染所致。 1 y& O: R6 R1 R' L' |& } 街头的行人对散布全城、戴着面具的士兵不以为意。: G, ~! B2 E* P& E1 j  B 克伦班亚克上校负责带领军队控制灾情。 「嘴巴里有金属味道,一种酸味。人家说辐射没有味道,我们之后才知道,那是放射性碘的味道。」 ; D: ]0 y* P' `5 @6 ` ; T1 O* q6 i. N' a+ Q, ] 克伦班亚克上校的手下,整日在城里测试最初的放射性读数。 当时放射性的测量单位称为伦琴,正常大气中的放射量是0.000012伦琴。在普里皮亚季,刚过中午,读数就已经高达0.2伦琴,也就是正常值的1万5千倍。 7 }2 C: }* L4 c% V 到了傍晚,辐射值攀升到正常值的60万倍。列宁大道,0.2;乌克伊纳大道,0.25伦琴。. ?" r* }$ [2 T 「到了那天晚上,7伦琴。我的手下开始怀疑机器有问题,不然就是有人说谎。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反应炉还在燃烧,辐射也继续扩散中。」4 ~2 f; p- ^/ \/ h2 Q) [( T 这张地图被封存在塑料袋里,因为它仍具有放射性。1 P1 }% |7 h$ r & N: L2 x( i+ k( k 一般认为,人体每年最多可以吸收2伦琴而不受影响。但是一旦吸收超过400伦琴,人体就会遭到致命污染。 事故第一天,当地居民吸收量是无害值的50倍。照这样的速度,他们4天内就会吸收达致命量。2 o8 Z! H1 h, [5 h* h ' {7 a/ X) o& P; S% C5 w" N 为了解状况,上校紧急派出一支侦察队,前往厂房基地测量第一批数值。 他们第一次量到的数值记录在这张地图上,2080伦琴。* z6 d  o; `; f+ H1 t7 h/ Q 7 @3 h" \  a& F) [ 「我非常担心我的下属。我怎么可以派他们去那里。在这惊人高辐射值下,人体只要吸收15分钟就足以致命。」   数值在核子研究所引发震撼8 [% i5 D: J* a7 w2 ^6 `8 ] 莫斯科,柯恰朵夫研究所。5 t2 `3 {0 f1 @ # u9 c) y2 w6 n3 \/ V 这些数值在核子研究所引发震撼。如此高的放射性前所未见。 戈尔巴乔夫紧急成立政府委员会,成员全是国内顶尖核能专家。委员会由勒加索夫院士领导,他是国际知名的核物理学家。 他即刻率领科学代表团前往切尔诺贝利。 ) J. w" [/ w7 ~+ [6 ]$ g 「我们冀望他们能迅速评估状况。但是开始前几天,他们无法提出任何报告。这是非常惊人的状况。我们召开集会,等待信息。我们要求他们提出报告,但他们无法告知任何信息。」 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7 {8 l  `/ x' k2 U" M6 K( T 距离爆炸20小时后,放射量依然继续攀升。如今门窗都应该密封,并且食用碘片以中和放射性。但是政府并没有发布类似命令。 普里皮亚季,4月27日上午8点。 $ p# o' `) t" F  e 城市中的情势虽然升高,居民依然没有被告知整个情况。尤莉亚玛琪可当时只有5岁,她与家人同住在普里皮亚季。她父亲在核电厂工作。' h; w; x# P* W1 ` + ~/ Y, X: t3 T7 N7 Y7 [  e 「我父母照常带我到托儿所,一切都很正常。父亲已经知道有事故发生,但是并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普里皮亚季,4月27日上午11点。 9 C1 z3 d+ V3 s) | 爆炸发生后30小时,终于开始采取第一批安全措施。超过1000部巴士抵达该市。 1 a6 e* H2 p' L  {, m3 b 下午两点军方宣布,将彻底疏散该城。 「我记得幼儿园的老师给我们吃碘片,然后父母亲前来接孩子。大家都跑来跑去,但是并不慌张。我们以为顶多离开3天而已。」 为避免引发惊慌,当局隐瞒了情况的严重性。居民只有2小时可以打包,然后就要在自家建筑前面集合。 「他们要我们上巴士。我清楚记得,我得挑选要带走的玩具。我有很多洋娃娃,我想全部带走却不行。我们甚至来不及带保暖衣物。居民必须丢下拥有的一切,还有全部的生活。」; V  c. v0 u6 Z5 {9 z 7 ^/ B4 q! O: j+ \) n/ n, R 他们再也没回去过。4 N1 N! o! p/ ^0 T$ L, N0 V/ x8 T7 G ) _5 {/ w2 s' T- ]3 F3 j& M 有个老人不想走,他留下来了。几周后人们发现了他的尸体。人们并不相信发生的事,他们认为自已听到的是谎言。他们想起德军占领时期的事,表示1941年至少还有炸弹空袭,但是现在什么都没有。6 @% v" _  j8 R$ u6 g& e+ w 「长辈们并不相信出现无形的敌人。但是我们没时间解释,我和士兵们仅仅执行命令而已。」( f6 K- h$ S+ _. C& e$ s 2 I7 D5 C) c: R8 ?; ` 普里皮亚季,4月27日下午5点。 , `8 C) R. \+ q, [) J 在3个半小时之内,4万3千人含泪但平和地疏散,巴士载走了欧洲第一批原子难民。9 [% o. ]: U% e" b5 w$ | ! k3 v) U1 s; P. T7 B+ y 他们暴露在大量辐射下,这可能改变血液成分,引发致命癌症。 $ R% i9 n6 j2 U& Y 「这个城市必须存续下去,它是如此美丽,人们必须回来。他们总有一天会回来,非如此不可,那是个美丽的城市。我刚刚去过体育馆,那里需要有孩子。生命本来就充满冒险。」 灾变发生后48小时,鬼城只剩下军方人员,以及科学代表团成员。% J# k" F: X0 ]9 V( Z5 |: ^ . y- G! l+ y2 w 他们将总部设在普里皮亚季饭店。他们似乎对危险置若罔闻,待在屋里食宿以及工作。他们都是正直的人,都是专家。) T& c  K5 _  Q" q9 q 「我不相信他们会做出不负责任或是自杀行为。不会,这只是代表他们低估了风险。我们的旧已经不适用了。我国与美国都曾发生过核子意外,但是所有讯息都秘而不宣。从未发生过规模如此大的事故。」 / F. t4 K2 [* x4 u5 @- O 他们当时甚至认为,反应炉到5、6月就能恢复使用。" I& x- V  x- b, d* ? 灾变发生60小时仍未对外界发布警告' F* |) B# _  C  v5 W + ^6 ^- C' s* n9 S: H# }5 C 这时布满放射性粒子的云层,已经被风吹往北方。 - V, C! V( z8 ^ 在4月26到27日之间,云层在俄罗斯上方,飘移一千多公里,来到了白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上空。 到了28日,云层到了瑞典。瑞典一家核电厂,侦测到了升高的放射性。电视新闻很快就对民众发出警告。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大量放射尘,在斯德哥尔摩从天而降。当局派出一个战斗机中队,测量云层的放射量。高放射性显示,某地发生了重大事故。 0 W' i( Q+ R0 Z4 W) M 5 N5 R% a& N* O( O0 {1 ~( } 灾变发生后60小时,苏联仍未对外界发布官方警告。 % @) r, b: E0 C, R4 A 「瑞典能源部周一来电,当时我在维也纳的办公室。她表示在瑞典东部的福斯玛附近,测量出急剧升高的放射性。他们推断这是来自境外,问我是否知道内情。我们回答并不知道任何事,但会跟其它国家联络。所以我们连络波兰,他们的核电厂一切如故。后来我们当然也跟苏联联络了。」+ n: z' `. C! p; ? 5 w2 L9 k0 n. o( ~, {0 } 「发生什么事了?发生爆炸?出现放射性云层?发生严重污染?这竟然是透过瑞典向我们警示。」 6 |4 M/ C. \. t 事故发生后3天,戈尔巴乔夫还在设法搜集信息。而美国与欧洲的间谍卫星转向苏联,发现了乌克兰核电厂的废墟。裂开的洞口飘出了烟幕,画面清楚显示在热像仪上。. [: r4 R* d: M0 b' A: I' ? 7 o, ^5 F5 F7 ]  n 「28号周一傍晚,我们收到佩卓山先生的讯息。他是俄罗斯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他告诉我们发生了事故。」 就在这时,苏联也对全世界发布此一讯息。; x/ @' T  j- \ 「而在政治局,我们马上决定。最重要的就是,从那时起所有事实都要对我们报告。我连络国安会,要他们追踪现场的一切后续,报告科学家会议内容。我要他们私底下对我回报所有的信息。」 + w% h7 J, K* q# q, y3 `1 c 超过48小时后,他们才得到了灾变的正确信息。普里皮亚季的4万3千名居民,已在污染中暴露两天。7 K0 S" u7 @4 m 危机持续扩大。在毁坏的反应炉底部,1200吨的高热岩浆持续以3千度高温燃烧,对大气不断散发无数的放射性气体与尘埃。+ a. u' K+ P+ Q, N0 j 全欧的命运都掌握在风向手中。 第二部分:草菅人命 五一游行掩护真相   g4 @1 }/ n8 K9 M0 s& r& s; E 核灾难将前苏联推上绝路? 3 \* d' J1 g7 Q+ U9 C( N9 L 当年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事件发生20周年前夕发表文章说,这场灾难或许是造成前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其影响甚至超过他提出的新思维。# m! v' v4 I% r, T% @, W1 m* D- G 戈尔巴乔夫表示,事件成为历史分水岭,带来「后切尔诺贝尔时代」,使乌克兰及邻近多国面对经济及核武问题。他期望各国汲取惨剧教训,更暗示伊朗一意孤行发展核武,危害世界和平。由于核爆后辐射扩散范围甚广,前苏联实时受到严重污染,核反应堆爆炸后,放射性物质渗入泥土,再泄漏到第聂伯河,危及现时乌克兰首都基辅及河畔邻近城市的人口。政府进而展开保护河堤的工作,并动用全国所有资源防止情况恶化,包括大理石封锁第4号反应堆。 戈尔巴乔夫还指出,这场惨剧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大,它给前苏联带来开放更大言论自由的可能性,并让人们明白现有体制不能再继续存在,他亦明白到实行开放主义的重要性,开始思索「后切尔诺贝尔时代」。! M  o3 p) `; I4 J& E" [" k 有认为,事件加快戈尔巴乔夫推行开放主义,导致前苏联解体。更有说法指,前苏联公开事件后,外间看到当地仍未能成为一个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反而把维护政府形象放在首位;故切尔诺贝尔核灾难被指将前苏联推上绝路。 最顶尖的驾驶员从阿富汗前线赶回 9 \& D0 C/ a! b 1986年4月28日,切尔诺贝尔。2 ~' ~3 D; i9 w; ^, F2 g( m 危机发生后第三天,莫斯科派出安托区金将军与手下80架直升机舰队前来灭火。将军抵达后,飞在爆炸反应炉的200公尺高空上。) b% {; H5 L) Q$ Y, G) Q! a5 \6 N : a; G& }1 {3 T, k# C4 H 安托区金将军回忆当年恐怖的情景:「由于火势的关系,我所在高空的温度,约是摄氏120到180度之间。我们的5部放射量测定器,只能升到500伦琴。指标疯狂移动,放射量完全破表。我想当时在200公尺高空,至少有1000伦琴。」3 B' a+ K" V; V7 |. y   即使在这样的高空,只要暴露半小时就足以致命。从反应炉升空的强烈放射性热气流,让直升机难以靠近。他们必须随机应变,以执行任务。8 X! v1 I% O- b0 l 安托区金当机立断:「你看那些烟,我们得到那个区域。但是温度太高了,或许我们该使用氮气。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把火扑灭,然后封住反应炉。好靠近现场,进行其它工作。当时必须加以围堵,以防止放射尘继续扩散。放射性尘正随风飘散。我们得尽快行动。」 一场盛大行动展开。最顶尖的驾驶员,从阿富汗前线赶回,驾驶直升机运送士兵。他们对着火焰,徒手空投80公斤的沙包。他们希望透过大量填沙与硼酸,将反应炉的火焰闷熄。硼酸可以用来中和辐射。' q8 u4 w$ P1 W * ]  g; x3 f8 x* v# S 第一天出动110架单机,第二天出动300架。反应炉上方的辐射值,超过3500伦琴,几乎是致命量的9倍。有些驾驶员,一天飞行多达33趟。他们每去一趟,就吸收5到6伦琴。如果动作慢一点,就吸收更多。丢下6到8袋沙包后,全身就因热气而被汗水浸湿。, a- o0 D1 G6 K9 P" @ 安托区金十分心痛:「几次任务后,我的士兵就会去洗澡并进食。过了一会儿,他们就开始呕吐。」9 w0 W9 ~+ ]; D, G8 j 巨量辐射:直达骨头的恐怖灼痛0 g& q) n4 ~) O* _ & \& B8 ]2 b- b7 F$ r 从一开始发生危机,辐射受害者就被送往莫斯科6号医院。该院有苏联唯一的专门设施,治疗因大量暴露在辐射下引发的急性辐射病。 最初的辐射病症状是呕吐,作呕以及腹泻。之前则有一段潜伏期,接着会有更多致命症状出现,像是骨髓退化,以及侵蚀肌肉,直达骨头的恐怖灼痛等等。 % y/ o; B/ U, o! Z) ^ 莫斯科6号医院的医生娜迪姬纳痛苦地回忆道:「他们前来门诊时,就心理上来说,真的很让人难受。他们直接从机场被送来,几乎所有人都还很年轻。他们抵达时都还是潜伏期,他们不会觉得不适。他们的衣着都一样,都穿着同样的睡衣,彼此开着玩笑。但是我们知道,其中有很多人会死,有27人很快就死亡。他们都吸收了巨量的辐射,因为致命的烧灼而痛苦不已。」$ l" W. z$ i1 R 然而整整15年,当局只承认了第一批受害者。   「天就要塌下来了!」5 J0 @8 P: y% m7 J; [ % e6 K1 M6 \' `; }; U9 \  g 1986年5月1日,核电厂东方30公里处,森林被爆炸后的放射性气流烧成焦黄。但是灾区早已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0 z- B% v, X) Z2 F& I 爆炸发生后,云层所携带的放射性粒子,随着雨水降落。以花豹斑点般的模式,污染乌克兰,白俄罗斯与俄罗斯。* J! B! @7 q; H0 x+ E! f, G0 Q2 \ 5月1日风向转变,基辅地区也遭到污染。 8 A$ J3 t' O; o8 J7 i9 r 这张地图,是克伦班亚克上校的手下测量读数后所绘制,严重污染的地区以红色呈现,周围则是辐射值正常的地区。$ t  u' n1 B7 a5 ^$ @% z 但是所有居民仍被蒙蔽真相。相关报导只出现一则,刊载于真理报三版底部的小标题。对该起事故轻描淡写,表示危险已经过去。 第一个闯进核电厂拍到源头的俄罗斯新闻社摄影记者伊戈科斯汀回忆当年十分愤慨:「天就要塌下来了,我们却显得若无其事。还在筹备五月劳动节庆典。国家彷佛拒绝承认相关状况。」 1986年五月节:死亡的游行 ' r) n7 {- Q# O9 G" \% p! Z/ S 这是切尔诺贝利灾变的另一个面貌。事故发生后6天,虽然辐射值是正常值的几千倍,当局依然鼓励人们参加五月劳动节庆典,即使他们知道,其中某些地区遭到严重污染。伊戈科斯汀这样说:「我亲眼见证1986年的五月节。我在场亲眼目睹,目睹死亡游行。那是场死亡游行,那是恐怖的死亡。」  # F1 J: n2 S, o* d% K2 V) [ 令人不安的是,所有1986年五月节相关画面,都从乌克兰国家档案中消失。现有的照片,都是伊戈科斯汀所拍摄。 : M" v+ G3 a* i6 s; H 乌克兰第一书记雪比斯基,也偕同家人与孙子参加庆典。 0 P1 Y* P+ M7 ]( a# ?5 R " w% o: ]' x1 X0 C; L+ a    ~& ]% m1 P* E" V8 g & m7 T) N6 X& G8 U9 k 戈尔巴乔夫回忆说:「理论上这对我们似乎很重要,可以借此避免恐慌。但是如果我们早知道,空气中有多高的辐射量……」 : N8 n/ z+ F% C% ^6 ~ ; p' Y9 W* C- k  I 有多少孩子在这场庆典中被辐射污染,直到今天,尚未公布任何统计资料。至于乌克兰共党的第一书记雪比斯基,他随后自杀身亡了。  爆炸发生后一周,大撤退持续进行。  & ], F9 T0 \" R# T- b 1986年5月2日,离核电厂7公里的切尔诺贝尔市居民也被撤离。接着是核电厂方圆30公里内的所有村庄居民。13万名居民被迁走,其中许多人已遭到严重污染。  跨立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30万公顷地区,所有居民瞬间撤离,该地从此与世隔绝。广大地区被清空,整体文化遭到连根拔起。一个世界在几天内,就被看不见的敌人夷平。   . x6 Z  z" C5 d7 n  i 伊戈科斯汀说:「这比战争更糟。在这里,你看不见敌人。战争中你还能看到大炮,机关枪跟战车,这里什么都看不见。但是到处都是辐射,它会穿透你的身体,侵蚀你的身体。你只会在稍后感受到影响。有些人则是得等个几年。太可怕了。」  放射性云层污染到法英希腊 ! [2 ^3 X" c% u- E1 e1 ^% r 这时放射性云层,持续飘向欧洲上空。云层飘到巴伐尔亚与北义大尔上空,放射性铯137与碘131;在法国南部与科西嘉倾盆而下,作物与牧草遭到严重污染,法国当局否认遭到云层污染;云层则已经抵达英国,并且扩散到希腊。 6 p' y- V# h: v9 K ( _3 N$ J& {( v/ S3 H5 K 在切尔诺贝尔,放射量持续攀升。裂口被6千吨的沙与硼酸填满,但是在这个巨大的堵塞口下方,高热岩浆持续闷烧中。  / s! B( @8 u0 @+ K8 @+ R- M  n5 z5 T) d 灾变发生后10天,戈巴乔夫私下邀请权威的国际原子能总署署长布尔克斯前来视察现场,他是第一位视察切尔诺贝尔的西方专家。 , y% C) A% b2 f1 k* I6 m( D! e 5 h9 Z3 q. S- ^, R# f 20年后,记者这样问布尔克斯:「你飞到了切尔诺贝尔反应炉废墟上空,当时你有什么感觉?」  + L( \2 W* ~, ~, W: ]+ o; _5 w 布尔克斯说:「我们从空中勘查现场,可以看到毁损区域,冒出了小量的烟。人们谈论许多关于第二次爆炸的事。我还记得在莫斯科的时候,有个朋友、我其中一个专家的亲戚来电,说人们传言还有第二个反应炉会爆炸。」  如再有爆炸将毁灭整个欧洲  " I7 y2 X: W  k 在反应炉底部,还有195吨的核燃料在燃烧,产生的惊人热气,逐渐熔化了沙子,堵塞口表面开始出现裂痕。  ; j+ }& }) `, n4 ~( j& s 布尔克斯回忆起当时情况:「我们把洞口塞住后,温度开始升高。我们很担心,因为这可能引发另一次爆炸。非常骇人。」 6 J) }( a$ r9 ~7 ~% l; l/ P ) s7 z; t5 [/ U, `" v  Y* h' ~/ N 科学家前往测量读数,他们忧心忡忡,担心会抵达临界温度,而引发第二次爆炸,这将造成严重的悲剧。  反应炉核心下方的水泥板逐渐加热,并且可能裂开。岩浆有往下渗透的危险。  灾变发生后,消防员第一时间所灌注的水,在水泥板下方积成水坑。如果放射性岩浆接触到水,将引发比第一次爆炸更具毁灭性的爆炸。  & |' e! o9 y4 p 苏联洲际核弹专家出马 # ]% z! X& G* _8 W) h! E 全国顶尖专家受命采取应对措施。瓦沙里纳特瑞柯是其中一位专家,当时他正从事改善苏联洲际核弹的工作。 3 `7 Y- M6 q: Y5 b$ n' x2 ` 对于这场核灾难,瓦沙里纳特瑞柯比任何人清楚后果:「如果热气造成水泥板裂开,现场1400公斤的铀跟石墨混合物,只要碰到水就足以引发新的爆炸。接下来的连锁反应,将引发可比原子弹威力的爆炸。我们的专家研究爆炸可能,推断这次爆炸威力将高达3到5百万吨。离切尔诺贝尔320公里的明斯克将被夷为平地。整个欧洲将无法住人。」 ( P. b' ^4 ~! R( R 他说:「我们得阻止情况继续进展。再持续下去,必定会酿成巨祸,一场巨大的核子灾变。」 & b) ?* }3 D, H2 V, O! O( l 如果发生第二次爆炸,将伴随着惊人的震波,放射量会极度升高,在几小时内夺走数千条人命。 6 y' c$ p: t: i6 c 在明斯科,哥麦尔跟基辅,已备好火车并加挂上千车厢,准备疏散所有居民。情势非常紧张。  ; u# ~6 }' x! ~- U' c 空投2400吨铅救火后患无穷  莫斯科国家委员会颁布两项紧急措施:首先,派出大队消防员,把反应炉底部的水抽干,他们在后来被称为国家英雄,但是余生将受辐射病所苦;第二,以更有效方式封住裂缝,一劳永逸地降低温度,在两天内,安托区金将军的手下,空投2400吨的铅进入反应炉。  他说:「我们一丢铅进去,温度马上就降低了。它的吸热效果良好,熔化后也封住了洞口。所以辐射降低了。」 : |: V& K+ Z6 r9 E# f# }) n) x 但是有些铅被火熔化后,蒸发到大气中。20年后,切尔诺贝尔病童的身体中,仍可见到微量的铅。这种做法在今天遭到高度抨击。 6 x; }: q5 F& D. O! D , R6 C& g" S: Z$ B) N- e6 Z 安托区金辩称:「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 [2 C, h+ V$ a. k+ ^ 第四部分:制造石棺 士兵成了「生物机器人」, ^& a' D# R6 P ! m. {5 g+ {% p) ~& d% e) l: @/ j 190吨铀和1吨钚未来10万年的威胁& T% i" H$ {6 F3 c 当爆炸引起的大火熄灭后,下一步就是整个抢险任务中最艰巨的部分——修建一个混凝土的罩子,将放射性物质封闭起来。这个罩子被称为“石棺”。 灭火还可以靠空投,修建石棺就必须去现场,和几百吨铀和钚近距离接触。这个任务的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代价也是极为巨大的。 我从其它地方看到,在事故发生后7年中,抢险人员中有7000人陆续死去,其中三分之一是自杀。 当地人士称切尔诺贝尔的废墟为「乌克兰的金字塔」。因为4号反应堆中泄漏的辐射到目前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多数科学家相信,百分之九十,——这是大约190吨铀和1吨钚——仍然是在「石棺」之下。潘多拉盒子里的恶魔,至少在未来的10万年里对人类存在着威胁。1 `% U% O( x: }: |- \ 9 U; w4 |2 {) S6 I* a9 y 有论者感慨,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上,曾自豪古埃及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希腊文明,各个文化世纪给人类留下的不朽纪念碑。然而,切尔诺贝尔的「石棺」,将比所有我们世纪的任何其它标志存活得更为长久,也许它的寿命会比埃及的金字塔还长。然而,那个丑陋的,笨重的灰色建筑物,记下来的却是一段沉重不堪的历史。0 P5 v  @5 D; A3 u) w5 o0 u! W# d  & W% o  f7 s2 E3 }1 b$ M 现在,切尔诺贝尔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虽被封存在厚重的「石棺」内,但岁月久远,「石棺」早已出现裂缝,并传出「石棺」有崩塌的危险,核泄漏的阴影再度浮现在人们面前。专家断言,极有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防护罩顶棚坍塌,一种是防护罩支柱倒塌。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是又一次生态大灾难。 + y/ z4 R6 a3 K: q 乌克兰政府虽然定期「石棺」,但每次检修,工作人员只能连续工作15分钟,这对彻底解决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2007年9月17日,乌克兰政府已经和法国诺瓦卡公司签订了,要建造一个大钢罩子,将切尔诺贝尔核电站出事地点整个罩起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已为这一项目资助了5.05亿美元。而制造这样的钢罩至少也需要4年,再加上要一年半,因此切尔诺贝尔上要出现防护罩,至少要等到2013年左右。 现在只能乞求「石棺」撑到2013年吧,阿门! * u3 r  N: v+ k5 x6 k$ ~ 工人只能干几分钟甚至几秒钟" o3 y9 \: Z& B/ R 1986年7月,切尔诺贝尔,4号反应堆。核电厂周边正进行浩大作业,每周工作七天,一天也没休息。30万立方公尺的污染区,都以推土机挖进大壕沟,并用水泥掩盖。 4号反应炉周围的区域,是这项任务最危险的地带。爆炸发生后8周,清理人开始处理问题核心。为了长期中和毒废料,并防止它们继续扩散,被炸毁的反应炉必须进行隔离。 3 P% h% j$ y: q* d 勒夫波恰科夫是其中一名工程师,他们设计了覆盖整个4号反应炉的巨大构造,170公尺长,66公尺宽的钢铁混凝土石棺。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计划,没人曾在放射性这么高的地区,建造如此大的结构。 一次只能工作几分钟,这是前所未见的工程,这是个艰巨的挑战。所有人一次只能工作几分钟,或甚至只有几秒钟。这个全新情势,需要清理人的更多急智,而且让更多人命涉险。! g, k( [  P) s, M 8 {# }4 f; u3 A' B: _: D) a 离切尔诺贝尔核电厂4号反应炉爆炸,己过12周。为了中止致命污染,最后抢救行动己经展开。由于此区的放射性极高,只能利用遥控机器工作。但是必须有人让机器就定位,工人只能待几分钟,以避免吸收致命辐射量。每过一秒,他们的生命就越危险。 这是其中一辆装甲车,这看起来很原始,但是必须自己打造。整个驾驶舱都灌满了铅,以尽量保护士兵,不受辐射污染。: R# E: W* y- `9 Y0 G: s 建筑的所有金属钣件,都是预制。有的来自几百公里外,一件件送来现场组装。这是惊人的大拼图,横梁重150吨,长70公尺,扶壁高45公尺,那是德马克4000型起重机,人们无法长时间工作,过程中也不容许丝毫差错。些微计算错误,所有组件就无法组装起来。 高幅射下机器人失灵2 }+ i! m/ ]5 x- \4 L! O% t 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工程依然进行着。10万立方公尺的水泥,用来打造整个结构。但是一个新发现的问题,迫使整个工作停顿下来--电厂屋顶被高度污染的石墨所覆盖。 1986年9月,3号反应炉屋顶。这是当年的历史录音:# }* h, d7 N; N8 J ' E( e1 q9 I3 J: U 「看那边倒下去的那一块。那就是问题所在,有500伦琴。那边那个则是1000。」 「走吧,待太久了,我们得走了。走了,快点。」 这些石墨里面包覆着铀棒。它们都是在爆炸时,从反应炉中所喷出。每一片都散发极高放射性,足以在短短一小时内杀死一个人。在继续动工前,这些东西都必须除掉。 6 D8 {7 x6 o* A9 k 「辐射非常高。我们无法徒手工作,我们必须利用机器人。」 5 Y5 q  \# [! K2 L: Y$ @. A7 u 机器人被送到屋顶上,把致命瓦砾推出边缘。在60公尺下方,其它机器人收集瓦砾埋到壕沟里。( F! i! x: Q, \! R! q$ S, E 4 t& q6 V2 _0 d+ R 但是几天后,连机器都遭到周围的辐射所影响。它们的电子回路开始失控,机器出现暴冲并且故障,其中一具机器,冲进了裂口里面。" i* N% q' \# }( Q $ E7 p" F5 P1 e 机器人己经无法胜任屋顶的工作,必须改以真人上阵。于是,被称为「生物机器人」的俄罗斯士兵被派上场工作。 % q7 j8 y! p8 q 后备军人奉召前来牺牲3 I, U4 t" Z: V( R 1986年9月17日,3号反应炉屋顶下方。这队年轻的后备军人,正准备第一次上到3号反应炉屋顶,他们的年纪都在20到30岁之间,全都是后备军人,被征召前来最危险致命的切尔诺贝尔奋战,从没有人类在放射性如此高的区域工作。   尼可莱塔拉可诺夫将军负责指挥整个行动,他亲自监督所有细节,包括要求所有士兵赶在行动前夜缝好的铅衣,身体前后跟靴子都要用铅包覆,还要戴头盔,用面罩防护贝他射线,还有特制围裙,手上要有两层防护。整套制服重达26到30公斤。 (现场录音)「你们有做过健康检查吗?」 「有。」" o$ v$ N/ V$ C3 u) c4 M/ j 「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好,一切准备就绪。」 「同志,我要告诉你们。我两天前也跟一位军官上了屋顶,有一件事绝对可以确定,上面没有什么好怕的。」$ c5 G8 Z4 N0 U, q( `( ~: g 「显然有些人并不想上去」 尼可莱塔拉可诺夫后来回忆道:「显然有些人并不想上去,但是他们不得不上去。身为后备军人,他们必须上去。我自己则是毫无疑问,我必须克尽职责,我不做有谁会去做呢?」他又说:「那是有如炼狱的2周半。但是士兵每次只上场2到3分钟。辐射太高时,有的人只会待上40秒。我们很谨慎地计算时间,以尽量保全人命。」  0 h( M$ N" ~5 d, l 警报响起时,一组8人士兵,将连同一名军官上屋顶。他们的任务很简单,以最快速度将辐射瓦砾扫到屋顶下方。根据塔拉可诺夫将军的计算,每小时的放射量约是7000伦琴,这让生物机器人只能在屋顶待上45秒。0 b0 e( e% d! F# T( b; a 「45秒的时间,他们只能铲两次。我们就像蚂蚁,一批人完成工作后,其它人迅速上场补位。所有人都尽心尽力,不管工作量有多小。因此我们才足以一起,跟辐射搏斗整整10天。」. ]/ M( t" ?  e& S4 S% F * d, {- l$ h/ D 屋顶的「生物机器人」,每隔10分钟就换班一次。军方人事部门指出,有3500人参与了清理行动,其中像是伊戈跟康斯坦丁,他们上了屋顶5次。 2 `; B$ i! ?4 M" H$ A1 L 不知道自己踏入了什么世界5 M* A1 P- t* A' k+ U1 X5 U% }2 s 「我们手上捡起1500伦琴的东西。工作一天后,我们的手痛到根本无法握拳。我第一次上屋顶时,为上头的神秘氛围所震慑。那里简直就像是另一个行星,一切都被放射性废料所覆盖。我的手在颤抖,我不知道自己踏入了什么世界。」; D6 u3 A; S6 W" M 2 ~% O8 D! u5 H 「然后我开始拍照,仔细观察,就能看到底片上的辐射痕迹。我用这个姿势拿相机。辐射从地面升上来,就像这样。你的眼睛很痛,嘴里有金属味道。这是你会有的两个感觉。一旦你有了这些感觉,代表你己经吸收过度辐射。」 : S9 S8 `  I2 A! }! t# W 「在上面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牙齿,嘴里都是铅的味道。你会这样做,可是你什么都听不到,一切都被铅所覆盖。即使是2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可以尝到嘴里的铅味。」  ~) Z: Y9 g8 E& I1 A2 H7 L  z 这几千人将会发现嘴内这种奇特的味道,代表无形的敌人正在入侵。: e) D) c$ J9 x( {! ^4 Q+ d, n 3 i5 I$ K* k8 X, B1 j 感觉就像全身的血被吸血鬼吸干 正当「生物机器人」牺牲自己生命在电厂屋顶工作,广及30公里的区域,清洁工作也持续进行,24小时无休,风雨无阻。 通常一个人一小时,就能完成的工作,在切尔诺贝尔则需要60个人。 2 K5 v/ F/ z  a 「我们从屋顶下来后,感觉就像全身的血被吸血鬼吸干,全身虚脱,无法行动,有人会流鼻血。消防员就在现场,如果有人开始流鼻血,就把他们送去医院。如果我们倒下去,就会被送回家。但我们都想撑下去。」   「当时我们都年轻力壮,但是我们从此失去了健康,我们失去了一切。病历上记录我们吸收了20.5伦琴,但是那能代表什么?我们实际吸收的剂量,是那个数字的好几倍。」, F; c& P7 `5 s 只得100卢布的奖金  z" p( O. r7 g4 t: @& w 为了表达谢意,所有士兵都收到军方颁发的清理人证书,以及100卢布的奖金,换算今日币值等同100美元。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却只让屋顶的辐射值降低35%。 当这些人奉命上屋顶清理时,没有人知道实际辐射值是多少。 ; {! \( b) T. M3 n) ~9 w 「现在我们知道当时是,每小时1万到1万2千伦琴。辐射量那么高,根本不该派人上去。」 爆炸发生后7个月,该区己经清理完毕,石棺也打造完成。总共有50万名军民,参与这项行动。 9 v$ g" \7 C5 b 「我告诉委员会,士兵们面对这么高的辐射量,清理了所有的石墨,而且完成了如此英勇的任务。他们需要象征性的奖励,例如插上我们的国旗。插上旗帜的意义,就像在德国国会大厦升起国旗,以昭告红军战胜法西斯。」   6 l8 r9 T+ s0 u  a/ G" a 对士兵来说,国旗代表他们击败了辐射。各个清理人团队,以自己的方式庆祝行动结束。波恰科夫跟手下把名字蚀刻在,送上石棺顶的最后金属钣件。! A$ U) B! K& `# B5 r 0 ]. c; _. k9 H 「我们的石棺是个忠烈祠,是墓碑,陵墓,是我们的第二个陵墓。在那之后,国家就不再建造核电厂了。」  / F; S5 K1 \' e/ b( E! P 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事隔20年后说:「这是个苦涩的胜利。这个国家将永远无法复原。这耗费了我们180亿卢布,在当时1卢布等于1美金,180亿,这可是一笔巨款。如果再考虑到事故不久后,石油价格暴跌。便能想象我国的困境,还有改革政策所面对的麻烦。」3 r4 R7 @ -- 第五部分:官方谎言 释出的最危险元素: `7 B- a# O7 N - E3 {* t# n" Q 最大的灾难不是辐射,而是谎言* D, ?% R! A4 R; T1 P: B8 Z8 f 当笔者在整理这5篇贴文时,虽然事隔二十多年,但是心灵上仍然有颤抖的感觉,原来人类自以为是的「科技意外」,会给这个蓝地球带来如此之大的灾难。 如今切尔诺贝尔附近的普里皮亚季市人去楼空,顿成鬼镇,一草一物,在时空上停止下来--6 R5 k7 `* K! t1 f% x' Y 没有清拆,没有改建,也没有改善计划。幅射危险指数比平时高出10万倍,整个地域将被封锁600年,100年之内不能住人;13万居民成了核难民,终生不能返回故乡;60万抢险大军中,超过一半的人已经在过去20年里陆续死去,剩下的人余生都将饱受病痛折磨。而在前苏联时期的刻意隐瞒之下,也使得在追查牺牲者方面的工作更为困难。前苏联政府当局不久后也禁止医生在死亡证明上提及因「辐射线」而死亡。 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虽然被混凝土封闭了,但是这个「石棺」并不牢固,如今需要重建;事故的善后费用,每一年都非常庞大,成了乌克兰政府沉重的财政包袱。 这场悲剧留下了不止是看得见的灾难,还有看不见的后果:上面这些只是看得见的遗产,还有看不见的遗产:那就是苏联政府的信用完全破产。# G1 k  p" \% J1 E! { * G+ a; [+ C( l7 J* r. @/ v 这个政府隐瞒事故、欺骗人民、组织抢险混乱低效,而且修改和销毁相关档案,使得有些真相可能永远无法大白于天下。它彻底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仅仅五年以后,列宁创立的苏联就解体了,一个希特勒都无法打败的政权就这样消失了。8 y' i- W0 Y- D9 R; q' T+ @ 就像记录片中的一个研究者所说,“切尔诺贝利最大的灾难,并不是辐射,而是谎言。” 7 l+ K7 P* t7 ^3 g7 H. i8 f 核威胁的乌云从未远离人类,那个远比核事故更可怕的遮盖真相的习惯仍然陪伴人类,不弃不离,如影随形,就像掩埋着的随时能泄漏的核物质。 7 h; m9 I* Y% _ 也许未来人类的科技发展,会使得核能不再危险,但是只要谎言还在地球上存在,切尔诺贝尔就依然有着现实意义。的确,从前的人最怕天灾,现在我们,则最怕人祸。/ g- [+ |5 b4 S- c. G$ \" j* l0 } * h7 a( W. [) z  Y$ n 「切尔诺贝尔症候群」20年后仍在 切尔诺贝尔降下了第一场雪,当局估计,石棺至少能密闭30年。 清理人返回故乡了,1、2、3号反应炉又恢复了运作。抢救切尔诺贝尔第一战宣告胜利,却预示了苏联的解体。+ E7 R5 f" K$ _! \9 v1 g 但对许多人来说,这代表一场战争的开始。过了20年,这场战役仍未结束。/ }3 p9 r, D0 Q' Z  _5 n0 D3 l% `, n 6 x. c5 L8 ]' n$ g 过了20年,普里皮亚季依然是一座鬼城。在伊戈科斯汀陪同下,尤莉亚想去看看,当年和家人在疏散那天弃守的公寓。与他们被告知的相反,没有任何居民还能够回来这些废弃建筑居住。! f; _: E8 b, g7 ~: b5 [: M 对伊戈科斯汀来说,这次探访也勾起了痛苦的回忆。在报导切尔诺贝尔抢救行动的7个月中,他暴露在致命的辐射里。从此之后,他每年都得入院治疗两个月以上。他痛苦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一生。」- p5 a7 }& e) U2 M+ |0 n9 ~1 n 6 r: H' Y! y1 @' c' p4 Y) C! _ 对成千上万的原子难民,以及成千上万的切尔诺贝尔战士来说,对抗无形敌人的战役尚未结束。所有到过切尔诺贝尔的人,依然遭受体内吸收到的放射线所折磨。 . p; s: y" }7 K" u1 T$ K 在事故发生后几个月,清理人涌入苏联各地的医院。20年后,存活下来的人仍不时前往6号医院求诊。他们所患的病症,被专家称为「切尔诺贝尔症候群」。 + G4 V$ n1 A+ M( w 「我们全都有一堆症状,心脏,胃部,肝,肾,神经系统都出了毛病。我们整个身体极端不适。」! F* N& w. i0 a5 W! e2 q + i( T4 C. x: I9 v/ w/ Z2 J8 X 核污染受害人渐萎逝& m- ^# G( l3 B2 v( l5 e 苦于辐射,化学与暴露造成的新陈代谢变化,清理人精疲力竭地返乡,无力恢复正常的生活。20年后,许许多多还活下来的人,都残障且无法工作。当局显然无视他们的困境,而削减了他们的福利金。 3 H3 h/ l/ X- }1 u  7 F# J, ~  s3 d! s0 ~ 「阿富汗战争的退役军人依然活着,我们却逐渐憔悴。我对此写了一首诗:我心充满悲怅/满满的乡愁与苦痛/有如太阳穴的子弹/怎样也无法止息/母亲偷偷对上帝祈祷/恳求饶恕他的命。」+ Z0 v1 z; \3 x7 i2 {9 ~ 多数奉命前往对抗原子的人,都还不到30岁。如今幸存者不但已经50岁,还必须如老年人一般地奋力求生。根据军方说法,50万名清理人当中,有2万人已经死亡,而有20万人宣告残障。 「你不知道自己还能再活多久,或是自己会死于何种疾病。你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受到何等影响,如果你能有孩子的话。我们都知道这些问题,也知道体内正被无形的敌人鲸吞蚕食。我们的战争仍在持续,而我们正逐渐从这个世界萎逝。」( o$ ]5 T# N8 r0 q3 I 20年后,官方仍坚持切尔诺贝尔灾变只有59人的死亡数字。 没有任何关于该区13万名难民的研究,没有任何关于50万名清理人状况的统计数字,也没有任何数位是关于继续住在切尔诺贝尔附近与污染区的人口,这些人未曾被告知他们所暴露的真正辐射值。 6 w$ G6 _" b( p  P( J 「党领导人对我们说了弥天大谎」 苏埃拉是最高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就在苏联帝国于1991年瓦解时,趁着当时的无政府状态之便,她设法取得了最高机密文件复印件。发现当局有系统隐瞒切尔诺贝尔事故真正的后果。 ; l# @, L' f  _5 I6 q* a1 M  C6 c 那是中央委员会的600页报告,撰述时间是在抢救切尔诺贝尔一役仍在进行时。埃拉说:「我读到这些文件时,发现一切都有很大的出入。这才知道,党领导人对我们说了弥天大谎。」 12号法令叙述:1986年5月12日,已经有10198人住院治疗, 345人显示放射性病变症状。「但是这同时,他们却告诉我们一切都很好,没有什么大碍。我这才发现他们说了多大的谎言。」 5 a: U. G$ i9 ]6 K 埃拉指出,她还透过其它管道发现,当局恣意更动标准,把正常人体能接受的辐射值提高了5倍:「他们把标准提升后,人们就瞬间奇迹似的痊愈。医院也让他们回家,那是犯罪行为。」' ?1 y& d9 h- n  t8 \6 q3 {1 j 勒加索夫院士的惊人预计- G% j8 Z0 d' g, e 这并非苏联唯一一次操
/
本文档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