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如何无忧无虑过生活

如何无忧无虑过生活

2011-04-04 50页 doc 293KB 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0419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无忧无虑过生活序 如何 无忧无惧过生活 达摩难陀法师著 免费赠阅   序………………………………………(009) 第一篇 忧虑及其来源  第一章 恐惧和忧虑……………………(013)      忧虑的原因……………………(015)      恐惧和迷信……………………(017)      忧虑带来什么?………………(019)  第二章 我们的困扰……………………(020)      面对问题………………………(021)      培养勇气及理解力……………(023)      以正确的观点思考问题………(028)  第三章 我们为何受苦?…...
如何无忧无虑过生活
序 如何 无忧无惧过生活 达摩难陀法师著 免费赠阅   序………………………………………(009) 第一篇 忧虑及其来源  第一章 恐惧和忧虑……………………(013)      忧虑的原因……………………(015)      恐惧和迷信……………………(017)      忧虑带来什么?………………(019)  第二章 我们的困扰……………………(020)      面对问题………………………(021)      培养勇气及理解力……………(023)      以正确的观点思考问题………(028)  第三章 我们为何受苦?………………(030)      生命的本质……………………(032)      了解生命的真实………………(033)      稍纵即逝的快乐………………(035)      生命之幻象……………………(036)      我们能满足欲望吗?…………(039)      肉体上的满足不是真正的快乐(040)      观照自己………………………(042)  第四章 精神虐待与健康的心灵………(046)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047)      生活如战场……………………(048)      步向精神健康之道……………(051) 第二篇 如何克服忧虑  第五章 抑制怒气………………………(053)      愤怒的隐忧……………………(054)      抑制怒气………………………(055)  第六章 自私的隐忧……………………(058)      培养爱与同情的必要性………(060)  第七章 克服嫉妒及私心………………(061)      嫉妒的起源……………………(062)      心灵的觉醒……………………(063)      应付嫉妒心……………………(063)  第八章 应付敌手及批评………………(065)      心中的镜子……………………(066)      挑剔他人的错误………………(067)      遭人批评时该做什么?………(068)      不要害怕遭受批评……………(070)  第九章 控制不稳定的情绪……………(074)      深思与仁心……………………(077)      对每个人寄予同情……………(078)  第十章 养儿育女的重担及喜悦………(079)      父母的压力……………………(080)      子女的压力……………………(080)      发掘潜力………………………(082)      现代社会中的父母……………(089)  第十一章 对死亡的恐惧………………(089)       面临死亡……………………(091)       何谓生与死…………………(092)       平静安宁的死亡……………(093)       死亡是无可避免的…………(095)  第十二章 何必为未来忧心……………(095)       毋须为未来担忧……………(096)       为未来烦恼…………………(097)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098) 第三篇 快乐的要素  第十三章 如何找到真正的幸福………(099)       追寻幸福……………………(100)       幸福的要素…………………(103)       幸福在何处?………………(106)  第十四章 在斗争和冲突间找寻平和…(108)       全球的冲突与动荡…………(108)       构筑和平……………………(109)       超越世俗享乐………………(110)  第十五章 道德∶生命中的神圣和尊严(113)       道德指引和年轻人…………(115)       保有善心还是行善?………(116)       透过宗教来改造个性………(118)  第十六章 你创造了自身的运气和命运(120)       别怪罪於星象………………(120)       命运掌握在你手中…………(121) 第四篇 快乐、成功生活的技巧  第十七章 为他人的福祉牺牲自我……(124)       对所有的人仁慈……………(126)       慈悲心的内涵………………(127)       真正的胜利…………………(129)       人类的价值…………………(130)  第十八章 有礼貌的言谈………………(131)       错误的语言…………………(132)       在紧张的情势下保持理智…(135)       注意自己的想法……………(137)       培养说话的技巧……………(138)  第十九章 慈爱的价值…………………(139)       爱心和善意…………………(140)       灌溉爱心……………………(141)  第二十章 容忍、耐心和满足…………(143)       耐心…………………………(145)       耐心的力量…………………(146)  第廿一章 为爱所挫……………………(148)       决裂…………………………(150)  第廿二章 愉快的婚姻生活……………(153)       建立成功的婚姻……………(153)       婚姻中的性…………………(154)       愉快的婚姻…………………(156)  第廿三章 你的美貌……………………(157)  第廿四章 累积自身的福祉……………(160)       满足…………………………(161)       对金钱的迷恋………………(161)       错误的平等…………………(162)       善用财富……………………(163)  第廿五章 与他人和谐相处……………(165)       礼节和习俗…………………(165)       容许他人与你意见不一致的        权利………………………(166)       耐心和容忍…………………(168)       善用外交辞令………………(170)  第廿六章 人们可以改善周遭环境……(171)       美德的养成…………………(171)       善加使用心灵………………(172)       我们的传道任务……………(174)  第廿七章 人性的尊严…………………(175)       道德上的耻辱和恐惧………(175)       人类的不同本质……………(176) “人出生、受苦而后死去。”这是安娜托·法兰斯的著作中,一位智者对生命所作的诠释。然而,有些自由派的思想家则认为:“人只是一个小小的机器,由原子任意的排列所组成,不过是自然进化的一部份,痛苦则是人类挣扎求生存不可避免的过程,人命并没有特殊的‘意义’及目的。而死亡是化学成份的分解,分解殆尽后,不残存一物。” 当以上两种说法,被某些怀疑论者、甚至伟大的思想家广为采用的同时,其他哲学家及宗教上的先驱也想发掘出生命的意义及目的,尤其想要探讨人生所受苦难的问题。 根据释尊的看法,每一种物质都不会消灭,始终以成、住、坏、空的顺序循环不已,永不止息。释尊也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受苦于无止尽的变化及冲突。然而,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因为期待永生与灵魂不灭,愿意忍受这些痛苦。就因为存有这种期待,人们遂产生永远无法满足的私心,因此导致恐惧及忧虑。 释尊在他的教诲中,提供了我们道德行为的标准,他认为虽然我们生活在痛苦与不确定感中,然而如果我们学习去区分成熟与幼稚的行为,我们仍然有可能体会到实质的幸福。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心灵必须先要有正确的观念。也就是认清生命的贪婪本性及追逐感官喜乐的倾向,并检讨人生变迁与贪婪的结局,以适当引导自己的生活,走向幸福之道。 为何忧伤 第一版《为何忧伤》(Why Worry)于一九六七年出版(一万册),随即获得读者广大的回响并以每版五千册的纪录再发行了六版以上,赞赏及感谢的信函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有的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有的则来自南非及许多亚洲国家。那些表示赞赏的人不仅只有佛教徒,还包括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甚至一些自由思想家。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兴趣,部份原因是用词简单明了、内容浅显易懂,更重要的原因是本书的目的在揭示生命的真相,不仅以佛教的观点,更是融入其他宗教及伟大思想家合情合理的观点,给予那些陷入纷乱复杂的文明世界中的彷徨迷惑者,适度的安慰和建议。 有些人甚至来信表示他们是如何藉由此书,及时了断自杀的念头。有人则说他们每天晚上会阅读上几页,帮助自己静下心来,以确信世上的种种问题,总有简单及实际的方法可以解决。 自从《为何忧伤》一书出版后,发生了许多事情。这其间我读了许多读者的来信,以及与各行各业遭受困扰的人充分地讨论后,得到不少新的体验及领悟,因此,我决定出版另一册新书。 这本新书讨论人类古老的问题,也针对现今的现象加以探讨,但是初衷仍然不变,那便是表达出一个人如何透过适切的信仰而活得欢喜自在。我想以实际的及本人的观点来讨论问题,因此,引用许多文句、轶事、趣闻、寓言故事等,来一个有智慧的人是如何超越时空看待生命。这些颇具东方风味的文字,可能有些读者无法加以联想体会,并觉得它们是属于特殊文化的一群。然而,这些读者若能区分故事本身及其要点,便可以受益匪浅。毕竟,世间的问题及真理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诚挚的希望本书能为读者带来新的体验和希望,并期望读者不要带有讥讽与怀疑的眼光阅读本书。 达摩难陀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九日 第一篇 忧虑及其来源 第一章 恐惧与忧虑 我们为生活付出恐惧与忧虑的代价,而焦虑便是恐惧与忧虑的根源。 恐惧与忧虑似乎是人类生活的一部份,任何一个活在现世的人,都无法从这些不愉快的精神困扰中挣脱。 到底人为何而担心呢?他们的忧虑完全根植于各种不同的承诺及责任,而这些忧虑起源于各种的伪装。在与人相比时总感到不如人:“也许我无法胜任那个工作吧!”或“我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无法让人对我印象深刻。”他们不愿意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在他人面前出现,因此对自己说:“我不能让其他人知道真正的我,这么一来,别人可能对我失去信心或轻视我。”所以他们只有装做别人的样子。 人往往很在乎自己的外表——男人会担心自己秃头;女人则烦恼自己脸上出现皱纹或忧心自己的身材、肤质、身高等问题。 人们也害怕遭受他人的批评与抨击,或遭到上司的谴责,他们害怕被人嘲弄,而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但每当有人表达与自己相同的意见,并且得到别人的认同时,又感到愤愤不平。他们深感自己为批评所累,虽然明知那种批评是不公平也不是他们应得的。 担心自己的家庭又是一个问题:“或许我根本不是个好爸爸(妈妈、女儿、儿子)。”先生担心自己年轻貌美的太太会对其他男人示好;而太太也会忧虑自己英俊的丈夫会离她们而去或与其他女人私通。未婚男女担心如何找个好对象,而结了婚的夫妻又担心若膝下犹虚会是多么寂寞。在另一方面,已有子嗣的夫妻可能要担心子女的教养问题,有些人则忧虑:“我老公(婆)已不再爱我,可能会遗弃我。‘或’等到我老了,孩子会不会照顾我?”有些父母过度担心小孩的安全问题,是否有足够的钱应付家庭的开销、家庭的保安问题、或是眷属亲人的健康情形等等。 在工作场合,人们可能烦恼能否顺利完成工作,以及如何做正确的抉择。“如果我的决定是错的,那该怎么办?”“我应该现在赶快把股票卖了呢?还是迟些再卖?”“我的部属在财务处理方面是否值得信任?或是他们会不会趁我不在时背叛公司?”有些人担心可能会造成的损失,或是无法如愿获得升迁,或是被托付太多的责任,有些人则烦恼功成名就时遭同事的嫉妒。 事实上,我们每天所遇到的烦恼永远也无法详细列出来。活着本就充满了忧虑和恐惧,这造成我们内心的黑暗面。人有无数的恐惧——害怕在不安中惊醒、怕敌人、怕饥饿、怕生病、怕失去财产、怕老、怕死、甚至害怕来世。 人不只担忧事情出纰漏,甚至事情进行的太顺利也要烦恼。在他的心中有种隐约的恐惧感,似乎事情会在突然之间出错,眼前的快乐可能在下一秒变成悲哀。虽然有人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但人们还是担心没有消息,无端的担忧使得生活中充满恐惧。这种不幸降临在所有的人身上,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从桎梏中解脱。 忧虑的原因 在所有负面的精神状态中,最不健康、最伤身体的是慢性的忧虑。人为什么会忧虑呢?最根本的答案只有一个——忧虑是因为“我”和“我的”概念或佛教说的“我执”所致。 几乎所有比人类低等的动物均靠本能生存,而人类则不然。人类拥有优越的思考能力及直觉,惯用理智创造永久的自我,在人类思想史上,佛教对于自我观念的探讨,占有独特的地位,佛教的教义指出,自我或精神只是一种概念,通常无法与现实世界相呼应。从对自我的信仰中,人发展错误的“自我”和“所属”想法,因而产生渴求、私欲、欺骗、骄傲,以及其他不健全的思想。这“自我”的概念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小至个人冲突,大到国与国间的战争。 从“自我”的观念中,人们错误地相信,必须不断地满足充满欲望的肉体。因此无法满足需求和欲望,便会带给他烦恼和忧虑。 因而,忧虑只是一个渴望世俗欢愉的负向心理状态。对某样物体愈执著就愈怕失去它,但是,当一个人的欲望获得满足时,新的需求又会产生。 同样的,人害怕与厌恶的事物有所牵扯,对喜悦的执著与对不快事物的厌恶便造成忧虑。有时极端的话,只要与某样物品或情境有所关连,即使对本人无伤也会产生忧虑。例如对黑暗的恐惧、置身于封闭空间的恐惧、对空旷空间的恐惧、惧高、害怕动物、恶魔、幽灵、怕小偷、怕敌人、怕符咒、幻想被人攻击或背地里遭人杀害等。 一个人经历的忧虑与遭遇,只是自我对多变的尘世欲望所产生的交互作用。无法了解这项事实是遭遇诸多痛苦的原因。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修养内心,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特性,便容易克服痛苦。因为他了解无论是愉快的经历或是所爱的人,终有远离的一日,而且随时均可能发生;可能在事业起步之初、或中途、甚至在结束之际。在这不确定的世界里唯一确定的事是凡事均有终点。所以一个认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或事必躬亲的人应该想想,当他无法在场时该怎么办。他会被人所怀念,也可能有人会觉察到他已不在人世,但时间不会太久。没有一个人在世界上是不可或缺的,少了他一人,世界还是会继续运转。既然如此,他就大可不必这么担心自己,心怀想象的忧虑,以至伤害自己的健康,缩短人生的旅程,直到终点——死亡。 而亲密关系的破裂亦带来痛苦。当自己所爱的人离开了,便感到失落、灰心、绝望与充满挫折,这是自然反应。当自己被所爱的人拒绝时总是痛苦万分的,但有些人不去克服困难,让时间来治疗伤痕,反而以沮丧来麻痹自己,在心里想了一遍又一遍,找各种方法或手段治疗自己破碎的心,有些人甚至使用暴力来发泄愤怒与挫折。 恐惧和迷信 此外,还有一种在人心蔓延的恐惧:对自然及未知的不可抗力的恐惧。在人学习和野兽搏斗,并且保护自己防御外族时,这种恐惧长久以来即深驻人心。在漫长的蛮荒深夜中,当人与大自然的力量抗衡时,迷信的种子早已深植人心,而传承下来,一代延至一代迄今未止。 恐惧在原始感官中被形容为一种强烈感情的反应。发生时,在本能上有想逃离引起该恐惧情境的冲动,并出现如脸色苍白、颤抖、心跳急速、口干舌燥等生理状态。 根据名心理学家约翰·柏多斯·华生的说法:“恐惧是三种自然情感的反应之一,另外二种是爱与愤怒。”依华生的观点,突然失去关爱或遇到巨大噪音皆会导致初生儿的恐惧感。他相信即使是婴儿,也需要受到挚爱与给予信心。母爱可以缓和他心中的焦虑。人们相信初生婴儿心中的恐惧可能与前世的生活方式有关,这些恐惧仍深刻地烙印在婴儿心中,而这些与前生有关的恐惧感,时常会在幼儿时期表现出来。 当面对无法理解的势力时,原始人与野兽间的差异便很清楚。野兽直觉的去适应并屈服于威势下;然而,原始人在被凶狠的野兽包围、或面临自然现象如雨、风、暴风、闪电,及天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传染疾病时,会匍匐在地上,向未知的力量寻求保护。从稍早对外界力量的感觉,人认为可以藉祷告来停止灾害,就像自己也可被取悦般。原始人发展仪式及信仰,把自然的力量当作神,若是助力就变成“善神”,若是阻力,则变成“恶神”。 于是,那些不了解自然法则的人便心生恐惧,不管是原则也好、动机也好,恐惧是迷信的开始,在许多宗教信徒的内心中,他们依赖神的帮助来满足需求,深恐得罪造物主,因此许多宗教及信仰的根基都建立在对未知的恐惧上,而由宗教产生的恐惧是最严重的一种,因为它禁锢并诱惑人心,并助长无知与迷信。 在这千变万化、对问题永无解决之道的世界里,人们渴求自身及所爱之人的安全。在自认为解决了难题时,产生原先问题的环境可能已经改变,因而引发另一个问题,情况依然令人困扰与迷惑。于是,他深感忧虑,就像一个在沙滩上筑城堡的小孩一般,担心着每一次风浪的袭击。 在这种渴求安全感及害怕死亡的情况下,我们只好求助于宗教力量。于是在神秘的宇宙中,对于令人恐惧的物品发展出了信仰,是无知与对未知的恐惧使人产生最初的宗教信仰。人们认为宇宙的一切运行原则,都是由超越自然力量完美的神所掌握。虽然科学的发展多少减低了这些迷信,也增进现代人的知识,但是过去的迷信依旧残留在人心。因此,人们必须从束缚中挣脱开来。迷信削弱意志,囚禁人心,而且荒诞不经的宗教理论及信仰,不仅深植于粗野不文的人心,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里根深蒂固。 因此,我们应该记得释尊说过的一句话:“不论恐惧源自何处,它总是来自愚人而非智者。” 忧虑带来什么 亚力斯·卡罗医师说:“当嫉妒、仇恨和恐惧成为习惯时,疾病就不远了。”医学的观点是,假如无法消除烦恼与忧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皮肤病、哮喘将更形恶化。当我们产生需求时,欲望的念头会引起生理的失调,医生发现病人有时是在自我期许下康复,而非医师的诊疗。心灵的伤痛会彻底瓦解健康的身体。企业家若不懂如何排解忧虑及沉重的压力,往往会英年早逝;而无论外界如何地骚动,能够保持内心平静的人,则不会引起生理与心理的疾病。 经验也显示,忧虑时常导致身心失常,忧虑使血液更快干涸。适度的恐惧与忧虑是自然的,并且对自我成长或许也是必要的,可是,若控制不住时,长期的恐惧和忧虑对人体只会造成破坏,这些要素均会削减身体自然的功能。 根据医学上的观点,治疗功能失调症状的患者时,须密切注意病人的心灵状态;同时,忧虑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给人身体、心灵的摧残。而且,一个长年忧虑的人通常会给家里、办公室中、以及社会上造成不愉快的气氛,透过他个人的忧虑、惊慌引起的卤莽行径,经常会破坏了周遭的平和与欢乐。 如同忧虑可以造成自己及他人的伤害般,恐惧亦然。持续的恐惧使一个人处在长期精神戒备和剧烈挣扎的痛苦中。恐惧腐蚀生命、堕落人心,它是一种强烈的悲观力量,时常为未来前途蒙上阴影。假若一个人怀有任何一种恐惧,他的思想必然受到影响,这种不健全的心灵状况会慢慢侵蚀人性,而变成恶魔的主人。 恐惧力量对我们影响之大,它甚至被形容为人类的撒旦,有几百万人经常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对恶魔、幽灵与众神感到恐惧,这是人性无知的表征。 如果对威胁的来临没有预先的心理准备,突然而至的危机可能会将恐惧转变为惊惶失措。 第二章 我们的困扰 遇到困难有两种处理方法:去改变它,否则便去面对它。倘若可以尽人力去挽回,何必忧伤呢?——去改变它呀!假如已经回天乏术,也毋须沮丧,愤怒和忧心都不会使事情回转的。 ——圣提蒂瓦—— 生活是一连串不如意的旅程,只要活在世上,困扰和烦恼就会一直成为生活的一部份。生命中充满着利益、名声、赞美与欢乐,然而我们也有面对不利环境的时刻,例如失败、毁谤、责备与痛苦。生活如同钟摆,摇动不定,目前摇荡到令人欣然接受的情境,或许下一瞬间又摆到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状况了。 人通常有夸大问题的倾向,而不去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这与“小题大作”类似。当失去所爱的人、事、物时,总觉得自己再也不会有任何欢乐可言了。如果遇到一些人无法了解他们的需要,却又不断困扰他们时,便会感到从未受过如此不堪的待遇,而将伤害埋在心里,带着没必要的痛苦,继续接受这些想法的折磨。让我们摒弃这些想法,了解到万事都有终极,所受的困苦总有消弭的一天,不是更好吗? 我们应该了解,生命中所遭受的一切终有解决之道,没有永远受诅咒的灾难,除非自己愿意让事情如此发展。去了解所有制约的现象(包括灾难及各种问题)所引起的原因是很重要的,而且每件事的发生一定有其前因后果。藉由找寻问题的根源,便可以解决各种形式的灾难。 面对问题 遇到问题不可气馁,相反地,要明智地去克服它。没有一个世俗的人可以从困扰中解脱,因此,不是问题本身来区分何者是智者,何者不是,重点在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 苏格拉底的太太是以火爆脾气闻名的,常常挑先生的毛病,几乎每天喋喋不休地责骂他。有一天,在太太骂完了之后,苏格拉底却赞扬她的措词及演讲技巧都比上一次进步了不少。 这显示一个聪明人如何面对问题,并以幽默方式消遣之。 尼赫鲁曾说过:“我们应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我们要用心灵去面对,而不是拿怪力乱神为名义当挡箭牌躲开。” 依拉·威克斯在笑谈人的困扰上提出她的观点: 当生命就像一首歌时, 快乐是很容易的; 但人活得有价值—— 在于他懂得笑, 尤其在事情错得离谱时。 心灵的困扰是一种考验, 且常是经年累月的, 令世人赞赏的微笑, 是闪烁在泪水中的笑容。 瑞宾·泰戈尔博士是一个著名的印度诗人,他在祈祷文里表达面对问题的态度,而不必藏匿自己的恐惧及忧虑。 不要让我汲汲寻求避免危险的保护, 而是无惧地去面对。 不要让我祈求消弭痛楚,而是有颗征服的心。 不要使我恳求消除忧虑的恐惧, 而是希望有赢回自由的耐性。 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譬如当我们喜爱的事物遗失或损毁了,有两种方法来处理:可以责怪自己或他人,因而笼罩在低潮情绪中;或者抛开烦恼,说:“事情已经过了,丢掉东西已经够悲惨的了,为何还让自己因而不快乐呢?”追溯原因,日后不要再犯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我们也该想想因应,或是可能引发的问题。假如损失没有影响到他人,或许就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因为问题的原因可能十分复杂,不是轻易能够找到解答。如果不幸的事超出我们的控制之外时,我们应该依仗对生命的了解,鼓起勇气去面对它。 换句话说,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而非驼鸟式的躲藏。假如因负面的想法导致不愉快,那真是自作自受。 根据释尊的说法:“心灵是先驱,是首领;万法唯心造。”他认为悲伤是由自身行为及无知引起的,并指点众生必须自己去找寻快乐,摆脱悲伤。 培养勇气及理解力 藉着正确的静坐方法及释尊的教诲,可以根绝所有负面思想,因为一颗未经修行的心正是所有问题的根源。释尊说:“心灵是很难理解的,它十分敏锐且游移于意志间。智者会守护它,因为小心维护心灵常会导向幸福。” 人往往易于将自己的忧虑归罪于他人,尤其是找不到解决方法时更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找来代罪羔羊——可以受责备、发泄苦情的人。例如小孩受伤而哭时,为了让他不再哭,妈妈假装打其他小孩,显示已经有人受罚,小孩子报了仇,因而得到满足,便展开笑颜。这明显的表示对人采取报复手段会满足一个世俗者的心。 要承认自己的缺点总是很难,而责怪别人就显得容易得多。事实上,虽然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却有不少人引以为乐。所以当遇到相同的情形,我们不应该对人心怀恨意,而应该竭力承受痛苦并冷静地解决问题。要记得当他人制造麻烦令人忧心时,假如我们知道如何保护心灵,便无人可以真正侵犯自己。 在《法句经》中,释尊说:“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般伤害自己,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 以下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能够帮助我们坦荡荡的以勇气来面对麻烦。 心怀自信 在他人失态而责怪于你时,依然昂首阔步; 在遭他人怀疑时,依然相信自己并宽容他人。 遭受他人欺骗,而不落入圈套, 或遭人怨恨而不回报, 而自己相貌平平,说话也不机智; 依然等待 耐心地等待。 假如拥有梦想,应该心怀世界, 假如拥有思想,而不图利自己; 那么荣耀与灾难便无轩轾。 当赢来的钱财, 孤注一掷于骰子游戏的风险中, 输尽又重新开始, 依然不对损失置啄一言。 当自己口中说出来的真理, 遭流氓扭曲、愚人诬陷,依然可以忍受, 或眼看自己一生的心血遭受破坏, 有勇气以破损的工具重建; 当精疲力尽后,依然可以强迫心智继续运作, 当体力耗尽, 只剩意志说:“撑下去!” 当与众人接触,依然保持美德, 或与国王并肩而行,依然保持谦卑, 当敌人或挚爱的人皆不能伤害你, 当所有的人把你当成其中一员,但却不过火; 当你原谅不可原谅之事, 世界便属于你, 更世俗的一切事物均包容在其中, 此外, 你将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孩子! 在面临恐惧时,要有相当的勇气去了解事情真相,并有更大的毅力去接受经历过的真理。恐惧是自己造成的,但若能坦然面对,则恐惧就无所遁形。坦白面对恐惧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可以客观地追溯恐惧的来源,这场克服恐惧之战已经拔得头筹了。 忧虑时,不要摆张郁郁寡欢的脸展现给世界看,每个人的问题已多如牛毛了,根本无暇顾及他人的问题。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把问题交给值得信赖的人,或说给能对我们伸出援手的人听,千万不要再添增哀愁给那些自顾不暇、爱莫能助的人。 当遇到困难时,您是否有勇气保持微笑呢?如果能减少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以为只有自己才需要安慰,那就不难了。而且应该惜福,而不怨天尤人。记得一句话:“我总在抱怨自己没鞋子穿,直到有天我遇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思及此,便可以了解还有太多比我们更悲惨的人,自身的问题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想想别人,而不笼罩在自己的困境中也是一种快乐的方法。忙于为他人带来快乐的人,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想到自己的私利。 有个学生问一位著名的英国解剖学家一个问题:“治疗恐惧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他回答:“试试为他人做点事!”这学生感到很惊讶并要求进一步的说明,老师说:“心中不能同时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想法,否则必会产生互相排挤的现象。举例来说,假设心灵完全被摒除自私、乐于助人的意念占满了,就不会有剩馀的空间容纳恐惧。”这观点说明健康的思想与不健康的思想是不会同时出现的,与佛家所言相同。建立起一颗光明的心,困惑恐惧将不会在心中扎根,并且,还要保持一颗温暖的心,帮助他人。 磨练心智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锻炼体魄及言行。五官包括眼、耳、鼻、舌及身体,提供众生对于环境感觉的讯息。眼睛看到物体而创造思想,正如耳朵是听觉系统,鼻子是嗅觉系统般,藉由感官中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心灵可以分辨哪些刺激是令人雀跃的、厌恶的、或是中立的,而且,还侦察出身体对这些讯息的反应。大部份的人对物体的反应是自发性的,亲近悦人的物体,避开令人憎恶的东西,极少人能摆脱这些制约反应的控制。 一个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身体言行。思想可分为健康的与不健康的,健康的思想能够发展出正直的人格,合适的态度和正当的行为。这种思想有助于人类的福祉。相反的,阻碍积极的人格发展,以及对人类有害的便是不健康的思想。 人要学习认识思想的本质,因为思想瞬息万变。人一旦发展出观照思想的技巧,那么他在培养正确思想上已迈出一大步。如果思想不纯正,他应该竭力摒弃这些不正的思虑;如果思想纯正,那么他应该尽力去培养发展它。换句话说,透过对思想了解的修养,人可以驾驭自己的心灵,而不被感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锻炼身体以净化心灵与言行可以带来欢愉。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些,而快乐本就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想获得与生俱来的快乐,应力行佛家所训诫的净化自己过程: 一、抛弃所有丑恶的念头。(已生恶令永断) 二、摒弃有害的思想。(未生恶令不生) 三、培养健全的信念,并每日身体力行。(已生善令增长) 四、孕育尚未萌芽的健全思想。(未生善令得生) 这四个原则(四正勤)可在日常生活中轻易地实践,此乃保存一颗清澈明朗之心的方法之一,人人均可做到。虽然如此,仍然有许多人无视于自己的渴望、欲求及嫌恶的情绪,其实,假如真心想拥有快乐,实在不该如此。我们应该立即自我觉醒,培养积极健全与启发性的观念,而现在正是开始着手的最好时机。 以正确的观点思考问题 面临棘手问题时,总觉得沮丧,看起来似乎很严重。这时,可以在夜晚时分出外散步,抬头凝视夜空,见到满天星光点点、灿烂夺目。从外太空看来,太阳在整个银河系中也只不过是众多星星的其中之一。假如太阳突然从外太空消逝,就整个宇宙而言,恐怕是浑然不觉的。 我们的世界在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假如我们都消失了,又有何宇宙性的象征意义呢?当然所爱的人、朋友会想念我们一阵子,但除了他们,也许再也没有人会了。与自己相比,我们的困扰又是多么渺小。思及宇宙的浩瀚,太阳相较之下就显得微小,更遑论我们所处的世界了,相形之下,困扰是多么微不足道。 假使从这个观点来看,便可了解八正道中第一道的“正见”的含意,它是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视自己的重要性甚于一切,进而了解生命中的事物哪些重要,哪些则否,以及体会困扰对我们的微不足道。想一下回教徒珍贵的谚语: 信仰是力量的来源, 悲伤是我的朋友, 知识是我的武器, 耐性是我的装束及美德。 ——先知穆罕默德 麻烦很快就会远离,今日使您悲伤的明日将被遗忘。也许您记得哭过,但是记不得哭泣的原因。在生命的旅途中,有多少晚上睁着眼睛躺在床上,虚掷心神及劳力,回想着白天所发生的困扰。我们会一再反覆地回想对他人的恨意,但在另一件更令人气愤的事发生时,又让我们回顾究竟一开始是在气什么?想想过去的怨恨,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是自己刻意使自己不愉快,事实上,只要使思虑移转,便可终止这一切的不快。 不管困难有多大,痛苦有多深,时间会治疗一切。但在依赖时间之前,为了不让自己受到伤害,有些事是可以做的。我们须常保心中平静,不让烦恼虚耗我们的精力,毕竟快乐要自己创造。 我们无须亲身经历,就可得到知识。以知识作为凭藉,很多年轻人以为可以克服世上所有的问题。然而科学解决得了物质的麻烦,却解决不了精神的困扰。没有人能取代经验万物的智者,想想这句话:“十八岁时,我自忖父亲愚不可及;现在我二十八岁了,我非常惊讶地发现他在十年间学到这么多东西!”这不是父亲的成长,而是您学会以成熟的眼光看待事情。 第三章 我们为何受苦 痛苦的原因不外乎源于自私贪婪的欲求,以及事物无法与我们的精力和环境的改变相配合。 ——释尊—— 没有比释尊更透彻地体验到人类的痛苦了。让我们深入去了解释尊的一生,以及他如何参透人世痛苦的原因与解决之道。 释尊未出家前贵为一个王子,拥有富丽堂皇、终身备受呵护的宫廷生活,他不愁苦,只有安逸和奢华,终日有美丽的女仆服侍,官中乐师、诱人的舞者忙于取悦他,拥有任何一个正常人所能享受的极限,但他身为王子,生活仍感到空虚。 有一天,世尊到宫外游玩时,看到四种景象,或许这对其他人而言不过是普通的现象罢了,但却带给他很大的冲击——他分别遇到一个老人、一位病人、一个死人及一个化缘的僧侣。他对这四种现象印象深刻,因为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的景象,他悟出生命原是由苦难堆砌而成的。前三种景象提醒他老年、病痛及最终的死亡是人世间不可避免的宿命,他也不例外。 但是僧侣的出现,让他重新唤起希望,给予他灵感和勇气来放弃王位及世间所有的享乐,去寻找真理,以拯救在痛苦深渊中的生灵。 一天晚上,释尊决定放弃物质享受,去探索宇宙间人类生存意义的解答。他悄然离开皇宫,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袍,整整六年之久,他四处飘泊,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及在哪儿歇脚。他没有同伴,除了路人施舍的食物之外,没吃过一顿正餐,像乞丐般,他手持破碗进食。过惯了奢华生活的他,在第一眼看到穷人施舍他的粗劣杂菜时,差点忍不住甩掉,但他忍受一切——粗食、炽阳、豪雨及在湿冷的森林中渡夜——赤足跋山涉水,为真理不断地访求老师。 最后,终于让他在菩提树下悟出真理。在此过程中,他分享贫苦大众的人生经验,领悟到贪欲不只来自于奢华的生活,更来自藉苦行磨练心智以获得智慧和自由的迷思,他差点死于刻苦的自我磨练,但事实证明苦行对悟道并无丝毫助益,他也曾试着与最好的老师学习,但却得不到他想要的解答,最后他体验出必须靠自己去寻求真理,他放弃对自我折磨并采取“中庸之道”,避开极度的奢华或自我虐待。本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藉自制的工夫而成为万世景仰的释尊。 释尊发现痛苦来自各种欲望,要摆脱痛苦,必须遵循八正道的方法。在彻底领悟生命本质后,释尊奉献一生,教导那些愿意听他述说真理及有所了解的人。 生命的本质 释尊正视痛苦与快乐的本质,这不是未启蒙的心可以看见的。通常,大部份的人不愿面对生命的真实面貌,往往藉由白日梦或幻想,以获得虚假的安全感。很多人从来看不见、不明了、甚至不在乎去寻找生命的真相,反而比较喜欢生活在平凡乏味的世界里。 假如我们检讨一下人性,很明显的可以发现到人性充满缺陷,每个生物,不管是人或其他生物均为永无止尽的生存之战而挣扎,虽有短暂的快乐,但同时也伴随病痛的侵袭、年老及死亡。 德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兼哲学家歌德曾说过:“假如让他算算这一生中快乐的日子的话,加起来不到两个星期。” 不管我们如何巧妙的安排、组织社会、协调人际关系,只要世界存在,即使是最好的人,还是难逃苦难;即使我们拥有财富,避免生活的刺激,却也躲不过死亡,我们的肉体终将分解。必死的命运是人世上不变的法则,生存的终结是死亡,这个念头对无知的人而言,是难以容忍的,他们沉于享乐,并误认为生命是永恒的。 拒绝认清真相,接受生命(如年老、死亡)的真理,到头来人必定吃足苦头。唯有念及死亡的必然,以及保持正直不阿的心态,必定能够赋予人勇气,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在悲伤或面临死亡的刹那间保持镇定。 贪欲像影子般跟随人的一生。在婴孩时期,就必须承担责任;在成年时期,更在养家活口的重责中挣扎,而晚年的生活又充满病痛、虚弱、依赖、孤独、受苦乃至死亡,这就是所有人类的命运。 当一个过客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期待安全感或追寻永恒的快乐是极其愚蠢的。人为了一丝快乐而努力工作,忍受苦楚。但如果人想获得永久的快乐就必须放弃易逝的享乐;若人要结束痛苦,须将私心连根拔除,并学习惜福。 了解生命的真实 没有学佛的人无法参透生活即是痛苦的真正含意;想想,地球上的生物不是捕食猎物,便是遭其他动物捕食,甚至草食性动物亦生活在恐惧当中,因为他们是其他动物及人类的牺牲品,没有人可以从生存的战役中逃脱,因而生存一定会带来对痛苦、死亡的恐惧及生活的不确定感,释尊一生的转捩点,在他还是个王子时出现。有天,他看到一只青蛙被蛇吞了,然后一只老鹰猛扑带走蛙和蛇。释尊对此感触良深,所有生物均是可怜的,因为所有生物总要挣扎躲过自己的克星,同时,他们又为求生存而捕食他物。这实在令人费解,为何伟大而怜悯的神创造这些无辜的生命,目的在使他们受苦?何以造物主让众生不断地生活在捕食的恐惧中? 在充满贪欲的世界中,释尊义无反顾地为无常的世界,提供稳定的保证。一些不明了的人因而称呼他为悲观主义者,他们像在沙滩上筑城堡的小孩,认为随着潮汐来往,城堡必毁坏的预言是悲观主义者。但是在尘世的不定中,释尊赐予我们比安定还要好的东西。他提出追求最终稳定的方法——涅槃,永恒的平静及无虞。 根据佛教的观点,世事本是无常。人之所以不满足是由于不了解世界的无常。很多人甚至无法领悟这个道理,即使知道,也不习惯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由于无知,我们责怪政府、不满社会或厌恶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对于身为文明人而言,实在应该为我们的自大与无知负责。阻挠我们悟道的障碍是私心、骄傲、仇恨及无知。就是这些污秽的心态妨碍我们寻找真理。 通常我们不喜欢真相,是因为事实总是令人不悦或无法满足欲望。没有比“展现自己的真实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句话更重要、更深含意义了。换句话说,便是忠于自己的良心。不管我们是否接受欲望导致悲伤的道理,都不会也不能改变宇宙万物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能够分辨对错间的不同,但由于无知和愚蠢,我们时常给自己找上千个理由,表示察觉不到个中差异。以我们的智慧,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上各种的理由,但追究其根本,我们最好还是承认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应该如同一个外科大夫般,找出扩散的癌细胞,予以切除。手术是很痛苦的,但是一旦癌细胞切除后,拥有健康的希望又将令人雀跃万分。 稍纵即逝的快乐 生命不完整是因为生命无法永恒,法国哲学家亨利贝格森说:“生活是为了改变,改变是为了成熟,成熟是为了不断创造自我。”所以,那些痛苦颓丧的人应该寻求光明及依靠,而不是把快乐的希望建筑在宛如河口流沙的生命中。 当一个人拥有快乐的生活时,都会希望时间能停止流逝,然而,时间不断地流逝,却是我们生活上的一个特质。在不断起伏的时间中,我们随着生、老、病、死载沉载浮。 释尊:“生命是无常的,但死亡却是必然。” 短暂的生命向每个人大招其手,年轻人终究会衰老,健壮的身体会受病魔侵袭,精力将会耗尽,美丽会变成丑陋,所有的生命也会步上死亡,无人可阻挡这个过程。死亡尾随生命而来就有如夜晚紧跟着白昼般,不论贫富、老幼都一样,然而,人很健忘,以为生命是不朽的。 如果细看人生,会发现生命的变动与起伏频繁:乍起乍落、成败得失、鼓励嘲讽、赞美责难。我们内心情绪的反应随之快乐悲伤、欢愉沮丧、满足失望、期盼恐惧。 这些情绪把人送到极乐境界,但不久又推入万丈深渊。还尚未歇息,旋即又推向另一峰潮,我们怎能奢求永驻高峰顶点呢?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生命浪潮中,心中有一座平静的岛屿,能够保护我们,不受风浪侵袭,这片心田是历经挫折后的智慧结晶,能够提供我们安宁与平静的力量。 生命之幻象 即使快乐也是建筑在贪欲之上。在我们修行的路途上,不管喜欢与否都要认清这一点。乍听之下,似乎会令人不快,但是如果因而放弃,那么距求真理之路则将遥不可及,而且会受幻想所蒙骗。 由于世界偶尔也有美好的一面,所以要相信这一点并非易事,但环顾四周,即使在春天这般璀璨的景色下,还是有许多人死亡,而且更多的人遭受不治之症的折磨,事实上,我们会经历各种不同形式的失望、挫折、恐惧与痛苦。随着年岁的增长,经验的累积,如果不故意蒙闭自己的眼睛,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会逐渐开阔,如再深入看生命的内涵,会发现我们可以自他人的生活领悟生命的无常,一个喜剧的结局有可能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细微的失误可能会毁了人的一生。因此,生命是无常的,这项体验多少安慰了人们追寻的心灵。 世界运转不息 从新生到衰萎 如水中的泡沫 晶莹、破灭而后消失 ——雪莱—— 西藏佛教徒兼瑜伽大师、诗人密勒日巴阐明了以下简单、易理解的生命之图: 年轻像夏日之花朵,很快就凋谢了。 老年如火势蔓延至田畴, 突然就来到你跟前, 释尊说过:“生与死就像日出日落,来得快,去得也快。” 病痛有如一只被弹弓打伤的鸟, 知否?健康和精力总有一天离你而去, 死亡则像一盏枯竭的油灯(在最后的闪动后熄灭)。 这个世界是短暂的; 我保证没有一件事是不变的, 作弄的命运如同瀑布, 从不会往上倾泄。 一个罪犯有如一棵有毒的树—— 一旦靠近它,便会受伤, 一个罪人如同冻伤的豌豆—— 也像腐败的肥肉,会毁了一锅的食物。 佛法的修行者就如同农夫在田里耕种。 命运法则就像轮回—— 不论是谁乱了它的秩序都将损失惨重。 轮回有如一根肉上的毒刺—— 假如没有拔掉,毒性便会蔓延全身。 即将来临的死亡, 有如黄昏时树木的影子—— 飞快消逝,令人阻挡不及。 当此刻来临时,除了神圣的佛法之外, 谁也阻止不了。 虽然佛法是胜利的泉源。 但毕竟受其鼓舞的人还是少数。 许多人都纠结在轮回的悲剧里, 在注定的不幸中, 与盗贼互争利益。 年轻健壮时, 总不曾想到会生病, 但病痛往往来得如闪电般急速。 当生活在尘世纠纷之中, 总想不到死亡的降临, 但它也如雷电般急遽地劈在人头上。 病、老、死如同手口, 彼此相互交错, 难道你不怕以往所经历过的悲苦吗? 假如再有不幸,痛苦必将更深一层。 生活上的灾难接连不断, 如海上的浪潮般波涛汹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直到自己自其中解放, 痛苦和快乐才能随意来去, 像街上偶遇的路人般。 快乐有如做日光浴, 总随着人转移; 短暂的人、事、物也如暴风雪, 来时总不会好意的示警。 思及这些, 为何还不跟随佛法呢? ——《密勒日巴之歌》—— 我们能满足欲望吗? 在今日遭贪求、仇恨、怀疑及恐惧支配的所谓先进社会中,愈来愈多人感到孤寂、挫折、嫉妒及充斥着敌意,无法认清生命的意义是一点也不稀奇了。现代的青年更从犯罪到吸毒,在在显示出对生命的迷惘。 人类的敌人是私心,所有罪恶缘此而生。人总是渴求快乐与财富,以为快乐是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这种想法在物质主义的社会更为风行,当无害的欲求带来某种程度的快乐时,不应该以为感官的满足是最大享受,或是快乐的唯一泉源。抱持这种想法的人所过的生活是空虚缥缈的,如同追逐彩虹式的生活,显然不切实际。 有些事物带给人快乐,不想让它轻易溜走;有些事物则给人痛苦,令人避之唯恐不及。除非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及厌恶感,否则,祸端总是接踵而至。欲望和反感彼此牵连,一会儿行为是反感所驱使,一会儿又是欲望所致。 当饥饿或口渴时,我们会感到不适,因此,欲望使人想平息这不适感,可以说我们所有的欲望皆起源于此,由于不适感或空虚感的趋使,然后便开始去寻找自认为可以抑制痛苦的妙方。倘若没找着,空虚与不适便持续下去;倘若找到了,欲望或饥饿得到满足后,过一会儿便消失不复存在,当期待的快乐消失后,我们会感到遭受欺骗与失望,因为结果永远无法与期待相符。新的欲望于焉产生,而尘世的生活便建立在不断追寻欲望的满足中。 有人花一辈子的时间搜集物质的东西,却永远不满足,反而身陷于无穷的欲望中,寻求不着自己要的东西就失望不已。但即使好不容易寻获所需,也一样无法欢欣,因为所寻觅的物品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他们的欲望与期待无法圆满达成,获得的事物也感到不满意,总以为“草是邻家的绿”,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快乐的。拥有愈多,欲望就愈大。有人说,人的需求如食物、房屋及衣服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却常常满足不了人的欲望。 肉体上的满足不是真正的快乐 很多人以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事实上,钱在现代社会为求生活舒适或许有用,但终至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反而更制造出问题来,所以,我们该当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当我们了解事物真正的内涵,而减低对感官的需求时,便会自平凡与知足中得到心灵的平静。 为满足希望或怨恨,人常常给自己或他人制造麻烦:国家之间发动战争,冀求打倒对方,霸占领土,各国的历史便由灾难与战争占尽整个篇幅。但是,人活在现世中很难认清自己,在尝尽百苦、面对多少危险后,尚不能觉醒,面对现实。就像骆驼喜欢吃有剌的灌木般,吞食愈多的剌就涌出愈多鲜血,但仍旧不肯放弃,继续埋头猛吃。事实上,所有现世的欢乐就像吃热马铃薯般,总是令人容易受伤。 释尊谓所有的悲苦乃源自于错误的索求:更多的钱好放纵一番、权势以凌驾人,寻求长生不老之道等。这些欲望使人对生活不满,并只顾及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他人的利益。如果这些人没有得到满足,便益发地不满,然而在得到自己所求之时,又因为害怕失去所得,仍然感到不满与失望。 因此,所有心灵上的痛苦皆是来自于肉体渴望逸乐。我们时常伪装自己,不以真实面貌示人,渴望拥有自己所缺乏的东西或摒弃不想要的物品。因此无庸置疑的,无法让人享受真正快乐的罪魁祸首就是欲望。 恐惧,是由于我们想要避免不愉快的经验;贪婪,是因为我们想要拥有;嫉妒,是希望他人不要拥有我们所缺乏的事物;悲伤,是盼望重获人或物,这些负面的情绪皆是由于欲望造成的,并束缚我们,所以,唯一的办法只有摆脱肇因的欲望了。也许不易做到,但也非天方夜谭,克服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平静与满足。 释尊曾说过:“天上人间的喜乐比不上欲求消失的欢愉。” 以下亦值得深思: 遗憾使一个人负担沉重, 而快乐是把担子卸下来; 当人把担子除却后, 将不会再成为他人的负担。 痛苦是生存所付的代价,而痛苦的产生是因欲求而来。为了满足欲望,我们会做出一些事情,而种下因果的种子,在今生或来世,我们的行为会带来回报,换句话说,自私的欲望会在轮回中显现出来。由于我们以往的行为掺杂其他因素,才呈现今日所经历的快乐或悲伤。 观照自己 有人一生不断学习,从经验中累积智慧,而了解到要求愈多痛苦益甚,要消弭痛苦不是仰望上帝,而是从自己身上寻求解决之道。 无论如何,一个只具有凡心的人总会遭受太多身心的悲苦。少壮时想让日子填满欢笑,但尚未尝到,即早已迈入老年,临老时,虽苦恼身体无法享受快乐,但心灵对欲望的追求仍不减年轻时代,这些人的欲望随着年岁而增长,愈老欲望愈强烈,当然痛苦也就相对愈大了。 不能控制欲望归因于一个人的骄傲。在骄矜的外表下,人时常作恶多端而无法认清事实,我们应该避免在保有健康拥有美好生活的年轻时期,坚持骄傲。 有些人看不清自己,傲视群伦,过于自满,因而有此高傲的想法,这可能极度危险,因为骄傲是失败的前身。 牛粪上骄傲的甲虫:从前有一只甲虫飞到牛粪上,非常喜爱这个地方,便邀其他同伴一同在粪上建立它们的小城市。在辛劳的工作数天后,终于在粪堆上建造了一座城市,甲虫们对自己的成就感到相当得意,决定推选第一只甲虫当国王。为了荣耀国王,其他甲虫在城中举行盛大的阅兵大典。正当游行进行到一半时,有一只大象碰巧经过,看见一堆牛粪便举起脚以免踩到。然而,国王看到大象却很生气的咆哮着:“喂!难道你对本王一点尊敬也没有吗?难道你不知道把脚抬在我的头上是很无礼的吗?立刻道歉,否则我就要判你罪了。”那大象低头一看,道:“吾皇陛下,请原谅小民之罪……”说着便跪下,摧毁了国王、城市、市民,与骄傲。 释尊看到人生四象,克服三种骄傲:看到老人,丢开身为年轻人的骄傲。看到生病的人,抛开健康者的骄傲。看到去世的人,挣脱生者的骄傲。倘若能摆脱这些骄傲,当自己经历这些人生过程时,就不会惊恐和沮丧了,想想以下所言: 我易老;我没有战胜老年。 我易生病;我没有赶走病痛。 我是易于死亡的;我没有挣脱死亡。 人世的改变与分离都与我很亲近。 我是自己行为之结果;无论我种了什么因, 是好是坏都是自己造成的果。 在现在社会,年轻是最大的本钱。人会花大量的钱保有年轻,因此,有人即使年纪再怎么大也要到处掩饰,甚至隐瞒自己的年龄。 年轻女性的年龄:有一位女电影明星被警察逮到酒后驾车,警察问她的年龄,她回答“三十岁”。 过了几年后,这位电影明星因类似罪状上法庭,同样也谎称自己的年龄是“三十岁”,然后依旧认得她的检查官问:“怎么可能呢?五年前你说你三十岁,怎么现在你还是三十岁?”这位已过气的明星为了压过他的气势,眨眨她的假睫毛说:“阁下,我已经被提醒过好几次:在法庭前不能更改证词,所以我已经告诉过你我三十岁了,这次也决不会改变的。” 既然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而且不必如上述的电影明星对自己年龄撒谎,“自知”乃是最重要的条件。第一步要知道心的本质,藉由心智发展及沉思来驾驭心性。心灵的修养可培养人一生的洞察力,宛如火炬照明生命中蜿蜓的小径,并使人从恶劣中分辨出至善,从错误中寻出正确之途。使内心的想法豁然开朗,因此,沉思冥想也有洁净心灵的功效。 我们冥想时,慎防幻想,尤其是心灵方面的幻想。有经验的冥想者倘若不小心,也常误入歧途。 一个冥想家的幻想:曾有个僧侣端坐冥想,欲达到至高境界,在心灵全神贯注状态下,他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创造出肉眼可见的具体幻想。因此,他认为自己已臻于完美,修持达到阿罗汉的地位。 他有位学生的修行也是十分崇高,而且境界已经达到阿罗汉,当他达到这个境界时,便了解老师由于自我蒙蔽,无法达到阿罗汉的地位,但问题在于如何让老师认清事实。 有一天,他跑到老师那儿,并问老师是不是个阿罗汉?“当然是啊”!老师回答着:“为了证明给你看,我可以创造出任何你心中所想的东西。”“那么,变只大象吧!”学生说。一只大象立刻呈现眼前。“让它攻击你吧!”学生又说。老师便让大象攻击他,就在大象要开始袭击时,老师见状拔腿就跑。 “嘿!等等,假如你是个阿罗汉,”学生说:“应该不惧怕,怎么你跑开了呢?”之后,老师便了解自己并未达到阿罗汉的境界。 人的肉体最多也活不过一个世纪,且经历世事的瞬息万变。人的感情是感觉和想象的汇集;人的心智乃是思想之河。我们的人格随时间改变,在肉体与心灵庞杂的交互中,没有一个永久的实体可视为不变的。 假设有个坑洞约一百呎深,且底下摆了些点燃的木炭,之后,放个梯子,然后叫人一个接一个爬下去,那些人一开始并无怨言,直到三十呎至四十呎深时,才开始抱怨,在四十至五十呎深时,感到一股热气,当走到七十呎或八十呎更接近火源时,他们体验到强烈的赤热感。同理,虽然释尊说人生是痛苦的,但年轻朋友从没吃过苦,可能无法体会,然而,对于解释倘若经历更多便更能看清痛苦的此项事实,这实不失为一个好例子。 我们必须承认在生活中为求方便,我们仍用传统的字眼,如“我自己
/
本文档为【如何无忧无虑过生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